陈乔恩乔任梁:姜子健:“名校游”,不如带孩子去野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2 06:23:04

姜子健:“名校游”,不如带孩子去野炊

2011年07月28日 21:34
来源:荆楚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近日清华大学暑期校园参观正式开放,而在此之前的7月17日,北京大学就开始接受团体参观预约。未名湖、博雅塔、二校门、大礼堂……这个暑假,名校梦的追逐者、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注定不会让北大、清华两校的著名景观清闲。(北京日报7月28日)

这些热衷于暑假游玩名校的游客,大多是一些带着正在上中学甚至小学的孩子们的父母,对于这些“用心良苦”的父母而言,带着孩子们来参观名校,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们的进取之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也能够考进清华、北大之流名校。而事实上这几乎成了父母的一厢情愿,孩子们的冷漠和父母的热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倒颠倒了孩子们的主体地位。

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中学时的一篇文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那个时候的她,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稚气未脱呢?我使劲在脑海里勾勒这样一幅画面:在车子经过北大的时候,小女孩被阿姨扭过头去看这所学府,而她连忙用手捂住双脸低下头,念叨着那些话……浮躁的不是孩子们,而是满血热情的父母。所幸的是,这种孩子的率真与无畏,到了今天这个社会,依旧没有变得面目全非。而这些对“名校游”表示冷漠的孩子,仍然是这样地可爱。

对于父母,我们当然不应该指责,哪个当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呢?然而我们仍然感觉一点点悲哀。把自己的想法与观念,强加于孩子的希望之上,并且逐渐忽略孩子们自己的喜好,这种爱我是不敢苟同的。中国人的名校情结如同官本位思想一样,“扬眉吐气”、“光宗耀祖”、“大好前途”等等,从一个孩子刚出生气,就不自觉地背起了这些担子,然后一代代传承下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祖国的花朵,疲惫不堪,鲜艳不再。

一个名校,在一群整天埋头苦读的孩子们心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我在念中学的时候,对于北大的印象只限于一些琐碎的文字、图片和外界的评价,然而我从未产生过要去一睹为快的冲动。在那个不辞辛苦的奋斗岁月里,每到那个短暂的假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跟爸妈一起出去游玩,不要名胜古迹,哪怕只是屋后的小山。一年年过去了,我终于还是没有如愿以偿,而这个单纯的愿望,也在随着成长的岁月逐渐淡化。

名校游,游的是什么?若比自然风光,哪里比得上名山大川?若比文化氛围,倒不如博物馆、古城之类。说到底,不过是一种名校情结的心理作祟。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尚且不强,所以,与其说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寄托,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的宿愿。名校自有名校的好处,而这样难以放下的情怀,不过是一种对可望而不求的这样罢!成才之路如今越来越多,即便是上大学,也是百花齐放,名校情结仍然这般浓厚,并且强加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其实也是名校的悲哀。如若这种情怀是一种对大学本身的崇敬也还罢了,而作为对孩子的励志,涂上强烈的功利色彩,这就是对名校和教育的误读了。

如此以激励孩子为目的的“名校游”,说到底不过是父母一厢情愿的举措,而一个孩子真正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对他们而言,遥远到无力去憧憬的未来,而是那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其在暑假带着孩子游名校,我想,倒不如带着他们去野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