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魔1 700: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56:20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麓之南,湟水上游北川河流域。东部隔马鞍山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相邻,西部以娘娘山与湟中、海晏县为界,南接西宁市,北隔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望。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交通通讯

·                                 • 资源概况

[显示全部]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基本概况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北部,属省会西宁市辖县,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22个乡、6个镇,41万人,人口密度129人/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00°51′至101°56′,北纬36°43′至37°23′之间,海拔2280—4622米,年均气温5.5度,年降水量450—800毫米,年内无霜期100—120天左右。县境东西最长95公里,南北最宽85公里,图形呈桑叶状,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全县辖9镇11乡,2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4.3万人,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7%,农业人口34.6万人,占总人口的78.1%。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近年来,大通县乘国家西部大开放的东风,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这一主题,牢牢把握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两个关键,开拓进取,团结拼搏,保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势头。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42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1亿元,同比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53.92亿元,同比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7.38亿元,同比增长12.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598万元,同比增长17.6%,完成一般预算支出67311万元,同比增长29.3%。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8.71亿元,同比增长21.3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9329.92元,同比增长15.33%,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309.65元,同比增长16.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亿元,同比增长9.61%。

物产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场234万亩;林地面积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4%,位居全省第一。野生植物众多,药用植物有160多种,赤芍、青艽、茵陈、大黄等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沙棘林面积12万亩,白桦林面积6万亩,开发生产的沙棘油、沙棘汁、白桦汁等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土特产品种繁多,蚕豆、蕨菜、活牦牛等畅销国际市场。珍禽异兽有白唇鹿、麝、棕熊、紫、猞猁、蓝马鸡等20多种。已探明的矿种达31种,其中煤、石英石、白云石、石灰石、方解石、长石、高岭土、粘土等储量可观。水资源丰富,黄河的三级支流北川河贯穿全县,较大的河流还有宝?   理想的旅游暑胜地。大通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间长,年降雨量为450--800毫米,年均气温4.7,夏季凉爽宜人,自然景观独特,是青海省重要的旅游风景区之一,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自然风景旅游事业具有良好的前景。
 
大通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500家粮食大县之一。现有耕地面积79万亩,盛产小麦、蚕豆、油菜、青稞等,其中蚕豆、油菜是地方优势特色作物。以粒大匀称、籽实饱满、争泽光亮、营养丰富而享有盛誉的大通蚕豆,年出口量占全省出口量的40%以上;用油菜籽生产的信用植物油──青油、色拉油、因色清味香畅销省内外。家庭养殖和草原放牧互补的农区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肉、蛋、奶、禽。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大通县是青海省重点工业区之一。青海铝业公司、长青铝业公司、苏青氯酸盐公司、桥头发电厂、青海重型机床厂、青海黎明化工厂、大通矿务局、青海第一、第二水泥厂等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坐落在大通境内,使大通成为全省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建材、轻工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地方工业蓬勃发展,全县已形成硅酸盐、煤炭、冶金、化工、机械、饮料食品、粮油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乡镇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商业贸易活跃,市场繁荣。全县有较大的集贸市场22处,商业网点近百个。已有10万居民的桥头镇,建有公园3个,自来水厂1个,文化广场一处,还有较好的文化、卫生、金融、广播、电视、体育等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 
大通县是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内陆城市西宁市的市辖县,享有国务院赋予的同沿海开发放城市相同的优惠政策。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原辖9个镇、11个乡、2个民族乡: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西山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吊沟乡、石山乡。2006年8月,撤销西山乡,并入青山乡;撤销窎沟乡,并入朔北藏族乡。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唐属鄯州湟水县,宋、元属西宁州,明属西宁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大通、永安(均在门源境内)、白塔三城,设大通卫治大通城,属西宁府辖。乾隆九年(1744年)大通卫由门源浩门迁至白塔城(今大通县城关镇),乾隆廿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1949年成立大通县人民政府,1957年县府由城关镇迁至桥头镇。1960年划归西宁市管辖,1985年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2000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6镇、22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16968人,其中:桥头镇61657人、城关镇22966人、塔尔镇19205人、东峡镇14869人、元朔镇24978人、黄家寨镇26059人、青林乡10441人、青山乡8359人、多林乡9193人、逊让乡12015人、极乐乡11910人、新庄乡14066人、西山乡7675人、宝库乡10151人、斜沟乡7560人、良教乡17023人、药草乡8954人、向化乡8183人、桦林乡14333人、朔北乡11982人、吊沟乡5863人、石山乡7645人、新城乡20099人、清平乡10782人、后子河乡16674人、长宁乡11163人、景阳乡13900人、岗冲乡9283人。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7号文批复:撤销新庄乡,设立新庄镇;撤销多林乡,设立多林镇;撤销长宁和后子河2乡,合并设立长宁镇;撤销清平乡,并入黄家寨镇;撤销岗冲和景阳2乡,合并设立景阳镇;撤销药草乡,并入塔尔镇;撤销新城乡和无朔镇,将其中6个村(老营庄、毛家寨、贺家寨、毛家沟、大湾、水泉湾)并入桥头镇,另4个村(新添堡、上堡、鲍东、鲍西)并入长宁镇。
2001年底,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9个镇、11个乡、2个民族乡,13个居委会、289个村(牧)委会。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交通通讯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交通便利。县城距西宁仅35公里,距西宁曹家堡飞机场不到50公里。227国道线(即宁张公路)贯穿全境,县内公路连通28个乡镇,宁大铁路通达县城,此外,各大厂矿有专用支线七条,能满足运输需要。 

邮电通讯发达。电话号码升至七位,20000门程控直拨电话已与西宁市联网,可与国内外直拨,无线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已开通四年,电报发已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长途转输数据化、无线寻呼自动化。

地区电能充足。县内建有青海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桥头发电厂,目前装机容量已达68万千瓦。县内还有小型水电站,加上西北最大的水电厂──龙羊峡电厂直接输送,为大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资源概况

 

大通是个山青水秀、物产资源十分富饶的地方。有起源古老的矿藏、森林植被和珍禽异兽,也有人工培育的作物、林木、畜禽等优良品种,为农、林、牧、副各业及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大通矿产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发现和探明的矿种达31种,矿产地129处,概算矿产总储量30亿吨,潜在价值600亿元以上。目前己开采或具有开采价值的优势矿产近14种,主要是煤、石灰石、硅石、荧石、白云石、玄武岩、高岭土、长石、建筑砂砾、铜、铁等。全县煤层分布较广,南至娘娘山山脉南部,北至北川河桥头以上河谷地带,西起良教乡干沟村,东至桥头镇牦牛山脚下,有长5公里、倾斜宽1.4公里的广阔煤田,有效采煤面积7平方公里,储量约1.15亿吨;石英矿层主要分布在娘娘山麓的斜沟、岗冲乡等地,蕴藏量相当丰富,有2.8亿吨;石灰石主要分布在牦牛山、老爷山、小石山、元朔镇及石山乡等地,储量为4900万吨;粘土主要分布在元朔镇、后子河乡一带。

大通拥有广阔的森林资源,境内林业用地8.7808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8.4%,其中有林地面积7914公顷。全县森林总蓄积量为9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6.4%,名列全省前茅。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峡、宝库、娘娘山等地区。另外在青林、桦林、向化等脑山地区,还分布着广阔的天然灌木林及高山灌丛,组成了北川河系天然水源涵养林。森林植被种类繁多,共有乔、灌木树种119种和2个变种,这些以青海云杉、青杨、沙棘、小蘖为主的乔、灌木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北川河及其支流的河谷。森林中经济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生长在林地及林缘的中草药有170余种,蕴藏量达12万公斤,黄芪、党参、大黄、羌活、秦艽等名贵药材量多质优。中国沙棘、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藏沙棘遍布全境,面积达1.15万公顷,年结果量800万公斤以上,蘑菇、蕨菜等分布广泛,均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大通草原辽阔,共有天然草场237.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1.31%,其中可利用面积有219.8万亩。浅山的荒山、荒坡、荒滩也可放牧。天然草场中,草甸草场面积151.8万亩,山地灌丛草场85.9万亩。主要有向化、瓜垃、宝库、沙岱、山岔、娘娘山6大草场,其中宝库草场面积最大。草场有植物146属、256种,绝大部分为优良牧草,一般含粗蛋白6.3-17.6%,粗脂肪2.2-4.7%。多年来,全县种植优良牧草43万亩,建成围栏草场60.07万亩,改良天然草场221万亩。在茂密的林海和广阔的草原,还繁育生长着5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白唇鹿、雪豹、猞俐、黑鹳等;二类保护动物有马鹿、麝、水獭、蓝马鸡、雕等。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历史

 

大通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先后生活过和正在生活的世居民族有羌人、匈奴、鲜卑、汉、藏、回、土、蒙古等,现在的民族成分有23个。几千年来,各兄弟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共同发展,相互融合,不断走向共同繁荣的今天。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从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出土文物中,足以证明,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已开始在这里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后又发展到定居耕稼,并逐渐有了简单的手工业。历史文献记载,青海一带远古时期是羌人分散居住的地方,相传是炎帝姜性的别种。戎人其活动范围很广,东起陇东,西迄黄河源头,南至川西一带,西北达新疆中部,他们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主。夏禹时(公元前21世纪初)的九州之一--雍州,即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以及青海东部地区。

西汉时,北方的匈奴与湟中(今西宁古河湟一带统称为湟中地)的羌人联合,攻占河西走廊,阻塞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出陇西,攻祁连,击破匈奴右地,恢复了东西交通。汉王朝为了巩固这一新的战略地区,开拓河湟,列置河西四郡,又在今西宁城址修西平亭,设兵驻防。同时,在今大通长宁修了城堡,在附近开始了小规模屯垦,以补军需。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派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率兵来古湟中(今黄河上游、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实行"军事屯田",曾开通大通到张掖的通道,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增设长宁县,由西平郡管辖,后又归西都县(从临羌县分置)管辖。

西晋末年(公元310年前后),鲜卑慕容氏吐谷浑从今辽宁省迁徙到阴山、陇山,逐渐经甘肃南部,进人青海湖环湖地区,兼并羌人等大片土地,建立了吐谷浑王国,管辖青海的广大区域,前后达350年之久。其间,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南北分裂,前凉、后凉曾先后控制过青海东部。十六国时,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王国(公元397一414年),曾以西平(今西宁,后迁都乐都)为首府。这时,大通地区归南凉管辖。南凉灭后,北魏、北周曾分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别管辖过这一带地方。隋炀帝大业四至五年(公元608一609年)派裴矩经营西域,击败吐谷浑,可汗伏允率众逃入雪山(积石山南)。从此,自西平、临羌以西,且末(在今新疆)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皆为隋有,大通地区也回归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控制了整个河陇地区。大通地区由吐蕃统治,为时达200年之久。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吐蕃势衰,西夏兴起,于公元1004年成立夏国,建都银州,逐渐占有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诸地。因宋朝致力于防御西夏威胁,厮啰在今西宁建首府青唐城,取代了吐蕃的统治,控制青海地区,达南城亦为厮啰管辖。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进入湟水流域,占青唐城,改名鄯州。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收复达南城,改名大通城。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时期一百年内,金和西夏交替统治青海东部地区。十三世纪初,蒙古贵族兴起,先后灭西夏和金,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进而灭南宋(1279年),统一中国。设置西宁、贵德二州及吐蕃朵甘思等处。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帅府。今大通(包括今门源县)在其管辖范围内。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军事力量进入青海地区。

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属陕西行省都指挥使司,继元制,封授土司。西宁卫共封十六家土司。当时大通地区有陈土司(子明),管辖十四个寨堡。土司府建在今长宁乡宋家庄。洪武十九年(1386年)长兴侯耿炳文率军队修筑西宁城。同时,从河州、凉州、南京等地移民徙户,在大通河一带,垦荒辟地,开沟修渠,引水灌田,种植粮食,蔬菜等,从此大通地区逐渐发展繁荣起来。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河套蒙古贵族吉囊及其后裔屡进西宁、大通、互助等地。明末,大通为蒙古贵族麦力干所据。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麦力于在大通城大营宫室,使其长子南力木居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联络郭莽(今大通广惠寺)、郭隆(今互助佑宁寺)等寺喇嘛叛清,攻西宁城和北川(今西宁郊区及大通外川)。次年,清政府调川陕总督年羹尧,四川提督岳钟琪统兵征讨,削平边患,廓清河湟。当时年羹尧曾派兵攻进两寺,"歼其众而焚其寺"。

雍正三年(1725年),为进一步加强清王朝集权统治,又增设军政设施,于设西宁府及西宁县的同时,设大通卫,并筑大通(今门源县城)、永安(今祁连县境)、白塔(今大通城关镇)三城,分兵驻守。大通城置总兵官,并左右游击,辖永安、白塔二营,属西宁府管辖。乾隆九年(1744年),经西宁道杨应琚和大通卫守备官孙捷联名详请,卫署迁白塔。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大通卫为大通县。从此白塔城成为大通县治所在地。1957年10月大通县人民政府从城关镇迁至桥头镇。1985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通县,并于1986年7月10日在原行政区域内建立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