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飞轮的原理:世界经济可能再次衰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22:15

《经济学人》:世界经济可能再次衰退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08日 20:55东方财富网 导读: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于8月6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是《经济可能再次衰退》:文章认为,受美国债务危机,以及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影响,美国的经济增长前景非常不乐观,有可能陷入长期的停滞,世界经济也有可能重新进入衰退。

  美国人这个星期原本可以松一口气,因为他们的领导人在最后一刻同意提高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一场滑稽并且不负责任的政治较量结束了,一次可能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避免了,但投资者们依然恐慌。最近全球的股市异常动荡,就在美国债务协议签署的当天,标准普尔500指数创下了一年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美国国债10年期利率降到2.6%,为9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虽然不全是美国的责任,因为欧元区的情况同样令人堪忧,世界各地的制造业都开始放缓,但是美国的前景却格外的黯淡。随着部分统计资料的修订和一些经济数据的披露,人们发现原本希望的经济复苏并没有到来,而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再次陷入衰退。脆弱的经济本就经不起任何冲击,可美国还在这个时候实行紧缩政策,让情况变得更糟,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超过了50%。

  当前的紧缩政策让美国经济复苏化为了泡影,同时也拖累了整个世界的经济,而债务协议也没有通过具体的、实质性的措施来解决美国面临的财政危机,让恐慌在世界各地蔓延。现在美国的政治家们非常极端而且玩世不恭,视国家的经济为儿戏,让人不得不担心,他们会不会把现在的经济困难转变成一次长期的萧条。

  危机浮出水面

  7月29日,美国公布的过去两年的经济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的衰退比人们想象的更为严重,之后的经济复苏也并不理想,生产仍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最高峰,短暂而微弱的复苏似乎也快要走到尽头。现在有很多重返萧条的征兆,比如过去的一年生产额只增加了1.6%,大大低于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再比如今年头六个月,美国经济勉强实现了0.8%的年经济增长率,事先没人会想到复苏势头如此之慢。

  一些短期因素确实影响了经济。油价不断上涨减少了消费者的需求,日本的地震破坏了供应链,有些行业的生产还没有进入正轨,例如汽车业。现在整个世界的经济都非常脆弱,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有迹象表明,这些短期的因素很可能给企业造成长时间的影响。一些新公布的数据更是让人不安:消费不断减少,消费者信心和制造业订单持续下降,世界经济明年很有可能再次探底,而就在几个月前人们还普遍认为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如果经济重返萧条,美国的政治家们有很大的责任。他们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仍然缩减开支,尽管今年工薪税减免政策到期,12月会继续增加失业救助金,但是明年美国的财政紧缩幅度仍会达到GDP的2%。虽然没有在新通过的债务协议提及削减短期政府支出,但是国会原本可以做的更好,比如维持现有的短期财政支出,增加基础项目投资,延期临时性的税收减免,对社会福利项目和税收制度进行改革,以改善中期财政赤字。然而国会所做的却恰好相反,不但没能维护现在的经济稳定,也没有削减足够的支出来维护长期的经济稳定。甚至还把责任推给消费者和企业,认为是他们给本就混乱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这能怪他们么,如果知道税收早晚会增加,谁还会选择现在投资办厂?

  更可恶的是,美国的政治家还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平添了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茶党可以把违约作为政治武器,并取得了胜利,谁能保证他们不再使一次?在债务协议谈判陷入僵局后,双方都开始赌气,导致联邦航空管理局被部分关闭,很多贸易法案的签署被推迟。往好处想,政治家们在限制不必要的铺张浪费;往坏处想,他们在扼杀经济的复苏,伤害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引擎。

  美联储是最后的希望

  不管是奥巴马还是未来的共和党竞选对手,他们都没有勇气在明年大选的时候说出美国经济的现实。鉴于政治家的无能,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美联储,既然现在利率如此之低,那么采用更多大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是发行更多的货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只依靠货币政策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还必须同时运用财政政策。

  如果美国真的可以避免这场衰退,并从财政泥潭中脱身,那么将再一次印证其超强的实力,毕竟同其他富裕国家相比,美国有许多优势:人口更年轻,而且税负较低,经济创新能力更强,同时美元还是全球的储备货币。如果能有一个合格的政治领袖,那么美国经济复苏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三大悬念待解 世界经济会否二次衰退?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09日 08:34重庆晨报

  美国首次失去AAA信用评级。消息传来,全球金融市场随即出现一轮暴跌行情。这轮金融市场动荡将如何演变?波及面有多大?对实体经济影响如何?我们梳理三大悬念,为您初步释疑。

  悬念一 下一个被下调的是谁?

  在“世界第一”都难逃被下调命运的今天,谁将是下一个被下调信用评级的国家,充满悬念。

  放眼全球,此前一直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无疑是可能性较大的地区。随着希腊、葡萄牙的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多个欧洲国家面临同样被拖入债务危机的局面。拥有AAA评级的法国可能成为最有可能被调降评级的下一个国家。

  欧洲之外,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的墨西哥恐也遭到拖累。墨西哥股市8月4日大跌3.37%。墨西哥80%出口依赖美国。

  此外,还有分析认为,一些出口依赖欧美市场的亚太地区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日本,亦有可能成为被下调信用评级的国家。

  悬念二 波及哪些金融市场?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首先会影响债券市场。外电昨日刊载文章评论称,随时间推移,调降评级将导致美国国债投资者要求得到更高的收益率,以弥补风险。若真是如此,指标公债长期收益率将会攀升。多数主要收益率,包括公司债、抵押贷款债券(MBS)及其它类型贷款,都是以美国国债为定价基准,这意味着各个层面的借款成本都将随时间推移而上升,令贷款及发债成本更高。

  依靠信心维持的股票市场无疑也是被波及的对象之一。美国评级下调还可能冲击大宗商品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上周已经出现普跌。不过黄金可能是唯一会从中受益的大宗商品,因为它被视为在局势不确定的时期能够保值的一种投资。

  悬念三 世界经济二次衰退?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提高了借贷成本,个人或公司支付的利息越高,用于其它活动的支出就会越少,对经济有直接的减缓效应。此外,此次事件后美元贬值,给其它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出口压力,不利于上述国家的经济复苏,在欧美经济出现动荡的同时增加了全球经济“二次衰退”的概率。

  新华社昨日评论称,过去十年全球过度信用扩张的恶果将在今后显现,全球经济或将长期面临困境。

  不过亦有相当人士对此次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的负面影响并不太在意。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说,标普下调评级将对市场构成负面影响,据历史经验,市场不太可能很快走出底部。不过他力挺美国国债,称其仍是安全的投资对象。

  高盛等投行认为,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短期内将引发市场动荡,但对美国国债的冲击不会太大。

陈季冰:世界经济的支柱已经摇晃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3日 09:44陈季冰经济观察报

  虽然美国两党国会领导人在最后一刻就提高债务上限方案达成协议,但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并不买账。美国东部时间8月5日晚间,标普如先前警告的那样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并继续维持评级展望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失去AAA信用评级,同时也让导致上周全球资本市场一挫再挫的另一只鞋子终于落地。

  对于这次自1941年开始主权评级以来首度下调美国主权信用,标普出具的理由是“国会和政府最近达成的削减财政赤字协议不足以稳定政府的中期赤字状况”。它称,两党达成的协议既缺乏全面安排也缺乏操作细节,“我们相信产生巨大政策僵局的风险正在提高……”

  标普的做法宣告:历来被视为最安全的投资产品现在也不安全了。同时,由于美元是事实上的全球储备和结算货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战以后形成并运行了70年的世界市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支柱已经摇晃。未来我们将要面对的无非两种可能——要么,美国以其行之有效的财政整固和经济增长举措重新赢回世人对美元的信心;要么,美国继续无可救药地沉沦下去,致使这根支柱彻底坍塌,将世界经济拖入万丈深渊,直至下一代的新“世界货币”脱颖而出。

  一

  继共和党掌控的美国众议院于当地时间周一(8月1日)夜间以269票赞成、161票反对通过两党领袖达成的债务上限调高协议之后,周二,民主党占多数的参议院也以74:26的投票结果通过了这项2.4万亿美元债务上限上调(及同等规模的减赤)计划。奥巴马总统立即签署了该法案,而此时距离8月2日的最后期限仅剩下几个小时。

  这使得美国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松了一口气。据报道,财政部到8月3日和4日将有数额超过1400亿美元的多笔账款必须支付,其中包括230亿美元社保支出、900亿美元政府债到期偿付和超过300亿美元的国债利息。一旦谈判最终破裂,财政部就会立即面临决定下一步优先对谁支付、支付多少比例的艰难选择。

  今年8月4日是奥巴马的50岁生日,他在7月下旬接受全国公共广播电台采访时说,自己最想要的生日礼物是“一份债务上限协议”。他总算在最后时刻等到了,白宫发言人此前曾透露,总统已经“夜不能寐”好些日子了。奥巴马自己则在参议院投票结束后的演讲中说,这份预算协议是“重要的第一步”。

  不过,这份特别的寿礼绝不是国会对总统的衷心祝福,而是总统自己用万分无奈的退让和妥协换来的。共和党在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中赢得了更多的筹码——它相当满意地收获了未来10年内削减2.8万亿美元支出的承诺;反之,民主党一直坚持的通过增加税收来减赤的核心主张却被牺牲掉了。

  但不管怎么说,协议的达成并在参众两院通过,标志着数月来两党围绕债务和赤字策略的政治纷争暂时告一段落。这场政治争斗曾使全球金融市场无比焦虑,并很可能已经损害了美国作为全球经济超级大国的形象。

  两党领袖间的这份协议是在美国时间周日晚间、亚洲市场开市之前达成,并由奥巴马总统亲自宣布的。虽然它与奥巴马希望的“大妥协”存在着显著的距离,但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里德仍然称之为“历史性的妥协”;而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契·麦康奈尔则说:“今晚我们能向美国人民保证,美国不会出现历史上第一次债务违约。”

  “我认为这个结果不错,但过程相当糟糕。”盖特纳周二对美国广播公司电视说,“在美国,我认为这里的信心绝对受到了很大损害,人们目睹了华盛顿的这场好戏,看到这个国家的不少民选官员以违约相威胁。”

  二

  事实上,除了共和党国会议员内的极少数“茶党”原教旨主义者外,没有任何人希望美国最终走到违约的尴尬地步。两党在未来削减政府债务这个问题上也早早取得共识,而就削减财赤的总量虽有不小的出入,但亦非真正的核心。

  根本性的对立在于双方在如何实现减少赤字的路径上几乎是南辕北辙:民主党方案一方面同意削减一部分政府开支,但同时也希望通过增税来实现更平衡的财政。而共和党则不仅不同意增加一分钱的新税收,甚至还要求双双下调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当家”的民主党人深知,过多和过快削减政府支出会直接损害到正在艰难复苏的经济,甚至使之功亏一篑。由前总统、共和党人小布什任命的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曾多次做出上述警告。对民主党来说最为致命的是,共和党方案将医疗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作为削减开支的大户,首先便是针对老人的Medicare和针对穷人的Medicaid。这几乎全面推翻了奥巴马政府过去近3年来投入精力和付出代价最多的医疗改革法案,不啻于向奥巴马的政策发起了全盘宣战。一旦这个法案通过,民主党意识形态所支持的大部分行政功能都会因为断炊而夭折。

  重要性略低但同样很难调和的另一个分歧在于:共和党偏好临时性提高债务规模的“小型计划”,因为一旦进入这种轨道,共和党便可以抓住债务问题这个牵制政府的绝好题材,把“文章”持续地做到明年大选,使政府一直处于焦头烂额的尴尬境地。相反,奥巴马和盖特纳坚决拒绝各种权宜之计,他们希望达成一个可以至少管到2012年底的一揽子计划。

  正是上述这些难以调和的根本性对立,使得这次的债务谈判逐渐酝酿发酵成为一场史无前例的重大危机。

  当然,也有不少观察人士从一开始就坚信,这不过是白宫与国会两党之间的又一次“政治秀”。持这种观点的包括大名鼎鼎的投资巨擘乔治·索罗斯、“末日博士”努里尔·鲁比尼、专栏作家迪恩·贝克,以及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等。但我本人认为,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院长格伦·哈伯德不久前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观点最接近事实真相:我们看到的是政客们在作秀,还是他们在认真解决一个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答案是两者兼而有之。

  因此,7月中旬以后,全球市场已经开始为可能出现的美债违约做起准备。市场变动反过来又对美国决策者形成了强大压力,亦为偏好于火中取栗的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甚至华尔街也“开始考虑不可想象的情况”——货币市场基金等金融机构纷纷筹集现金,银行也提高了现金持有量,以应对一旦违约可能出现的客户赎回高潮及信贷紧缩;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则把更多资金转投到诸如德国国债这样的海外市场;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一些美国企业推迟了投资决策……甚至连美联储都已准备了应急方案,7月28日,美联储新闻发言人公开回应焦虑的华尔街,称联储正与财政部协商,准备在需要时提供指引,帮助金融机构应对可能的金融市场动荡。

  但假如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国国债真的出现违约,哪怕是短暂违约,那么美元剧烈贬值、美元国际地位受损、全球利率急升、进而大大增加经济“二次衰退”的风险,恐怕是在所难免的。瑞信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这将导致经济萎缩5%,股市大跌30%。

  考虑到中国是目前美国最大的债权人,一旦美国发生债务违约,必将蒙受巨大的外汇储备缩水的损失。中国外交部、央行等部门几个月来屡次要求“美国采取措施改善其财政金融状况”、“尊重和维护投资者利益”。

  在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后,8月8日,新华社评论称“美元的发行应该受到国际监督”,并呼吁美国“量入为出”。文章要求“美国需要深刻反思超前消费、赤字过度等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行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再平衡。”并用相当尖刻的语气说,“债台高筑的山姆大叔能够从容挥霍无止境海外借款的日子似乎不多了”,并指出“美国要戒掉”债瘾“,就必须重新树立量入为出这个常识性的原则”。文章还呼吁美国大幅削减“庞大的军费和社会福利开支”,并称“一种稳定且安全的新全球储备货币,或许也可用来避免任何单一国家带来的灾难”。《人民日报》同日也发表文章要求“美欧要对世界经济复苏负起政治责任,否则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文章认为,人们对西方国家政治决断力的担忧在加重,这也严重影响了全球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加剧了市场的动荡。“现在西方美欧国家面对的困局既是经济政策的挑战,更是政治体制的考验……”

  与中国激烈批评的态度不同,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都表现出一付力挺美国及美元的姿态。法国和日本的财政部长均表示,它们对美元国债依然有信心,并相信美国可以走出这段“艰难的时期”。而澳大利亚国库部长韦恩·斯万在被问及中国的批评时说:“我觉得这样的评论没有益处。国际社会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密切合作,应对这些挑战。”他称,20国集团成员国可发挥重要作用。

  三

  但即使调高上限的法案得以通过,暂时解除了迫在眉睫的危机警报,来自评级机构的火力仍然没有消除。山姆大叔眼下将要展开的另一场战争的对手,是著名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

  自标普于4月18日石破天惊般地下调美国主权债务前景评级以后,另外两家老牌评级机构穆迪和惠誉也接二连三地对美债发出警告。8月2日,惠誉宣布维持美国的AAA评等,但警告美国必须削减债务负担才能避免未来评级遭降,它的主权评级负责人还向路透表示,不排除在本月稍晚结束复评后赋予美国负面评级展望的可能性。同日,穆迪声明,鉴于美国决定提高债务上限,决定维持美国AAA债信评级,但评级展望为“负面”,希望敦促美国国会制定长期财政整固方案。

  但最先发难的标普却固执地坚持了它的原则,按照它先前的说法,4万亿美元左右的减赤举措才能令美国避免失去AAA债信评级。瑞士信贷分析师因此认为:美国仍有50%的可能被降级,因为议案中的减赤远未达到标普设定的标准。而瑞信自己则表示,至少3万亿美元的缩支规模才可确保美国的3A评级。这种预测得到了“金砖四国”概念之父、高盛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的支持。而按照另一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的看法,美国早已失去AAA信用评级,他宣称自己一点都不指望美国政府真能削减开支。

  标准普尔母公司麦格劳-希尔旗下的研究部门称,如果美国失去它的AAA评级,那么这个最大经济体国债市场的投资者可能面临高达1000亿美元的亏损。因为评级下调将会导致债券收益率上升,价格下降。独立于标普研究团队的S&P Valuation and Risk Strategies的分析显示,如果美国的评级被下调至AA或A,那10年期国债的价格将会分别下降2%与3.2%,30年期国债价格在两种情形下将分别下降3.9%与6.3%。这同时还意味着,美国财政部为了给1万亿美元的年度预算赤字融资,每年将需多支付23亿至37.5亿美元的利息。此外,无论评级下调的原因是什么,都将对股票和外汇交易造成影响。股票市场对此做出的回应,反过来也将推动利率。引人注目的财政削减,再加上借贷成本不断提高,消费者信心可能下降……这一切可能让美国再次陷入一场衰退。

  这种情况必将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严重影响,想必这也是为什么前一周(8月1日-8月5日)全球股市不仅未因协议达成的“利好”反弹、反而进一步深跌的根源。而标普真的下调后的表现糟糕的一周(8月7日-12日)内,风雨飘摇的全球市场更是经历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8月7日,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官员举行了紧急电话会议,称如果情况需要,将准备干预外汇市场,欧洲央行则在当天深夜发表了即将干预市场的明确声明。但在美国信用下调和欧洲债务危机持续蔓延的双重拖累下,各国政策制定者根本无法遏止股市的一泻千里和黄金价格的一再突破历史纪录……

  现在,靴子终于落下。对于世界经济来说,这真不啻于“才出虎穴又入狼群”。但说到底,标普的警告不是太早了,而是为时太晚。

  针对标准普尔调降美国评等,奥巴马政府当天就严厉抨击说,降评决定所根据的分析可信度有问题,美国财政部还表示,在标普的分析中发现一项2万亿美元的误差。据说之后标普被迫在评级分析内容中移除了这个数字。美国政府官员先前还一直私下抱怨,认为标普对美国政治体系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美国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甚至还对路透社宣称,该委员会开始对标准普尔上周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一事进行调查。

  但尽管被美国官员发现误差,标普仍决定降评。不仅如此,标普负责主权评等的主管戴维·毕尔斯还告诉福斯周日新闻,标普有可能进一步调降美国信用评级。而标普常务董事约翰·钱伯斯甚至明确给出了未来半年至两年的时间内再次下调美国债信评级的几率:三分之一。这位标普的重要负责人之一说,美国要恢复AAA的评级将需要一段时间,目前看不到时间表。

  另一家评级机构穆迪8月8日也再次警告,若美国财政和经济前景大幅恶化,它也可能在2013年前调降美国评级。两家评级机构看法不一致的核心要点在于美国国会议员能否在明年就进一步削减预算达成协议,标准普尔对此是悲观的,但穆迪则愿意给予政府更多解决债务问题的时间。

  在华盛顿,就在白宫与标普就下调评级发生严重争执的同时,刚刚达成妥协的民主党与共和党议员之间也为此再暴口水战。得知评级下调消息后,共和党参议员吉姆·德明特表示,财政部长盖特纳应该辞职下台。但事实恰好相反,白宫于8月7日对外宣布,盖特纳在奥巴马总统的力请下将留任,此前,盖特纳曾多次暗示将在政府举债上限提高后就辞职,理由是他要迁到纽约与他的妻子和儿子团聚。

  这折射出政治斗争的戏剧性和讽刺性一面。

  

  围绕美国主权信用降级的影响,以及标普此举的合理性问题的众说纷纭充满了一周来的报纸版面和电视黄金时段。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已经暗示有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的可能。然而,金融界了解情况的人士都明白,美国财政部新发行的债券中,70%都是美联储在购买。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成了自身债务的头号顾客。只有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和扩大美联储自身资产负债表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而这种做法迟早会撑不住。

  当然,如果我们像那些共和党议员一样,将美国的高额债务全怪到奥巴马或民主党政府身上,那是非常不公允的。但不管是谁的责任,唯今之计,美国要使经济走上正轨,只能步入一个长期的紧缩时代。英国已经走上这条道路,就在一个星期前一切似乎还做得不错,但本周突然令人不安地发生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暴力骚乱,这使得美国削减债务的前景看起来更加凶险。

  美国主权评级调降的消息,让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人再度深切体会了美国前财长康纳利的一句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

  是的,中国从政府到媒体,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为此担忧和愤怒,然而,激烈的言辞充其量更多起到的只是掩盖无奈的情绪而已。正如前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余永定所言,“遗憾的是,在国际金融中,愤怒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我看来,这似乎预示着未来几个月到几年内中美冲突加剧的可能性。

  作为美国最大的债主,美国主权信用被下调毫无疑问将使中国的外储遭遇严重的损失,尽管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不久前还发表文章,试图以晦涩复杂的语言遮掩这一简单事实。不过,正如《华尔街日报》7月底的一篇文章标题所显示的那样:即便美国濒临违约,中国也无计可施。因为中国要将如此巨额并且还在迅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转移到其他投资对象并非易事。”关键在于,中国仍借助低估的人民币继续依赖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而为了稳定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中国央行仍需购买所有流入境内的美元。

  大多数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国别无选择。他们正确地指出,尽管中国最近开始增持欧债、日债,但从规模上仅仅是中国美元资产的九牛一毛,中国缺乏替代品来调仓美债。据分析师估计,目前中国的3万多亿美元外储中有高达70%为美元资产(当然不完全是美国国债)。况且,同样令人担心的欧洲主权危机及日本经济泥淖使这些替代其实并不见得比美元更安全。事实上,美国财政部7月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5月份,国会债务上限争斗已经如火如荼之时,中国反而还增持了73亿美元美国国债!这至少可表明,近期市场对美国债务违约的恐慌,并没对中国外管局投资策略产生太大影响。换句话说,即便中国想抛售美国国债,购买其他的AAA政府证券,可能也找不到足够的供应。一位前IMF首席经济学家一语中的:“即便中国知道美国正在滑下悬崖,也没有别的地方能放下中国人的钱。”

  从长期策略来说,我们如果要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也可以说成摆脱被美元挟持的局面),就只有抑制外汇储备的增量,改变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况,同时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应该加快。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真正做起来却非常难,即便走对了路,没有十年八年亦恐难有显著成效。归根结底,这要求中国经济结构由出口依赖型转向内需主导型。

德国经济学者:世界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1日 14:09新华网

  继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后,全球股市连日暴跌,投资者对于全球经济前景感到愈发担忧。德国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及预测部主任克里斯蒂安·德雷格教授9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指出,美国评级下调并不突然,世界经济不会二度探底。

  德雷格说:“下调并不突然,标普数月前就发出了警告,而且美国自身债务问题的恶化以及民主党、共和党在提高美债上限问题上所暴露出的谈判难度,都使发生下调的几率非常高。” 

  他说,信用评级下调意味着美国将为中长期的债务支付更多利息,对美国的私人消费和投资会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损害美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加大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由于美国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所以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但此次降级事件并不会产生类似当年雷曼兄弟破产的冲击力,世界经济也不会重返衰退,因为市场此前已对下调有所预期,降级导致的利息增加也不会非常高,而且美国经济目前依然保持着缓慢的增长。”德雷格说。

  据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美国经济复苏今年上半年明显放缓。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实际增长1.3%,同时第一季度增速由原先预测的1.9%下调至0.4%,为本轮经济衰退结束后的最低季度增幅。

  德雷格认为美国目前的慢速增长将持续整个下半年,所以短期内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超宽松状态,全球通胀风险上升。而实际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日宣布继续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历史最低水平,并表示将至少维持到2013年中期。

  德雷格还认为,美国经济复苏非常脆弱,受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泡沫破裂损失过大等因素影响,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内需依然疲弱且充满变数。民主党和共和党通过的财政巩固方案也难以消除市场对美国债务问题的中长期担忧。

  “方案中缺乏一些要素,如提高税收,尤其是对最富人群提高税收。这能够改善美国的财政状况,但这一点完全没有被提及。所以我认为美国的财政巩固方案不令人信服,而这也是目前市场的观点。”德雷格说。

  对于全球股市暴跌,德雷格认为主要是市场上的恐慌情绪所致,但到达如此程度,“确实没有料到”。他说:“股市的反应过于夸张,并不是世界经济基本面的合理反映,一段时间后,肯定会上涨。”

  德雷格还说,虽然信用评级机构目前饱受诟病,被认为对金融危机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评级机构并非此次美债困局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工业化国家巨大的债务负担和缺乏可信的战胜危机的策略,所以发达国家领导人应当展现更多领导力,拿出真正可信的危机应对战略,而非单纯喊话,才能为市场注入信心,才能最终走出危机。”他说。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警示经济“新危局”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4日 19:31新闻晚报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13日说,全球经济今后可能面临“全新且更危险”局面,决策者必须果断抉择,尽早行动应对危机。

  “我们眼下处于一场新风暴的初始阶段,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不同,”佐利克接受采访时说,过去数周,世界从一场 “杂乱无章的”复苏中走出,眼下正迈入更危险的新阶段。

  佐利克说,尽管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喜人,不少发达国家仍在苦苦挣扎,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多数发达国家已经用尽财政(政策活动)空间,宽松货币政策也已用到极致”;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尤其令人担忧,“可能成为全球经济所面临最严峻挑战”。

  在佐利克看来,欧洲联盟迄今所采取的危机应对措施不够迅速有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是,你动手越晚,就必须做得更多。 ”他呼吁欧洲各国决策者加速处置危机,缓解市场忧虑。

《经济学人》封面文章:中央银行能否拯救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5日 15:37 新浪财经
          8月13日正式出刊的《经济学人》封面

  导读: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于8月13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是《中央银行能否拯救经济》:文章认为,美国和欧洲的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可以暂时帮助稳定经济,但是要彻底让经济恢复增长,仍需要各国政府的努力。

  受美国债务危机,以及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影响,美国的经济增长前景非常不乐观,有可能陷入长期的停滞,世界经济也有可能重新进入衰退

  全球富裕国家的经济真的是一团糟,增长缓慢,复苏不见起色,过去的几周,预警信号一个接着一个。在欧洲,意大利和西班牙十年期国债利率已经超过6%;在美国,人们正焦虑不安的审视着主要的评级机构下调其主权信用等级;世界各地的股市跌跌不休,很多市场出现了2008年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其中银行股受挫最严重,这是整个市场恐慌的信号。这时中央银行开始行动了。

  欧洲中央银行对外宣布,将购买更多的主权债券来支持西班牙和意大利;美联储也声明会延续近乎零利率政策直到2013年中期,并且暗示还会采取其他措施来帮助经济复苏。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债利率开始下降,而股市暴跌的趋势也开始减缓,尽管非常短暂,因为后来市场又开始担忧法国的状况。虽然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可以维持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欧美的悲观情绪还是影响着整个世界。

  悲观主要源于经济数据,尤其是美国的。最新数据表明,现在经济最多算是缓慢复苏。除此之外还有政治风险,投资者曾相信政治家们能扭转过去三年的混乱局面,但现在他们改变了想法。美国国会通过了失败的债务协议,欧洲对其面临的问题无能为力,这些都表明政治家们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把事情变得更糟。

  这种绝望正影响着商业信心。通过对全球高管进行调查,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最新编制的全球商业晴雨表显示,再过去六个月里,认为情况变得更差的比认为有所改进的高出了10.5个百分点,和五月份的调查结果正好相反。美国的企业谨慎的看管着手头的资金,不愿意进行投资,如果继续这样,那么中央银行不管做什么,都是治标不治本。

  当然最近全球各地股市下跌对重建信心没有帮助,但也不该是恐慌的理由。美国股市早该调整了,标准普尔500指数比2009年3月最低点时高出了2倍;8月4日调整后的市盈率为20.7,而历史平均水平仅为16.4。人们很清楚,债券市场上私营部门开始清还债务,所以金融危机后的复苏会很缓慢,最后必然会传导到股市。六月份,美国共创造了11700个就业机会,虽然不多,但是总算不是经济衰退的信号。

  可是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经济再次衰退的风险却非常现实,原因很简单:负债太多,而没有政治家愿意解决因此引发的后果。在欧元区,债务危机从周边的小国向西班牙和意大利蔓延,现在甚至影响到了法国。上个月的一次紧急会议暂时缓解了危机,可是当真相浮出水面后,人们发现政治家们不作为,整个银行系统问题重重,新的风险产生了,新的危机又开始了。在华盛顿,政治家们通过了一个协议,避免了债务违约,但是两个新问题随即产生:一是削减了短期支出,可是现在的经济形势需要这些支出的刺激;二是没有削减中期财政赤字。总之,降级是合理的。

  中央银行可以做些什么?在欧洲,中央银行的干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券利率已下降到5%。特里谢明智的改变了年初上调利率的政策: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而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通货膨胀率有望进一步下降。不过利率已经很低了,所以欧洲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在美国,伯南克正考虑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发行更多的货币来购买政府债券。不过这种做法效果有限,而新兴经济体的情况将变得更复杂,他们将面对新一轮热钱的涌入。

  中央银行的这种干预可能产生一种道德风险:政府袖手旁观,让别人来完成它们觉得困难的工作,这是一种危险的推卸责任的做法,同时也会错过很多机会。

  美国国会必须清楚的意识到,既要提供短期财政支持:延续短期工薪税减免政策,增加失业救济保险并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又要制定一个可靠的计划削减中期赤字:改革税收制度,调整福利政策。以前就有过这样的提案,现在奥巴马和他的共和党对手也开始考虑达成一个这样的协议,而新成立的赤字削减委员会也提供这样的机会。有人说,希望2012年前有什么大的改变,是非常天真的,可是认为投资者会被这种有缺陷的债务协议哄骗同样天真。

  欧盟领导人将面临一个更严峻的选择:要么欧元区破裂,要么建立一个更紧密的财政联盟。拯救欧元需要更多的资金,现在预计提供的远远不够。另外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欧元区所有国家为欧元债券提供担保,将更有建设性。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决议,不可能偷偷摸摸的进行,最终必须由各国一致承诺。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已别无选择。

  欧美的中央银行可以给政治家争取一些时间,接下来要看他们怎么用了。

谢国忠:西方福利国家难以为继 中国不会衰退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6日 07:24陈舒扬 杨芮每日经济新闻

  增长,还是衰退?这是一个摆在全球经济面前的问题。

  8月14日,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乱世降临》一文中写到:“全球经济所面对的结构性问题,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过度开支,还是发展中国家过度依赖出口,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无法解决。我们正处在一个乱世,而这很可能会持续十年。”

  全球经济真的开启10年衰退期了吗?这个衰退期将是怎样的情景?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每日经济新闻》将就这些问题展开系列讨论。

  全球多项经济数据,正在预警经济仍将加速下滑。与此呼应,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下降以及继续回落的PMI都暗示——中国经济的脚步亦在放缓。

  这种共振的破坏力,或将继续伤害各大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复苏,而中国经济,或仍将保持减速的航向。在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谢国忠提出“10年衰退”的理论后,《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于8月15日亦就该话题采访了谢国忠。

  航运指数续跌预警全球经济

  世界贸易组织(WTO)今年春季对2011年全球贸易增长的预期为6.5%。鉴于2010年全球贸易飙升14.5%,创下新的纪录,6.5%的预期并不算差。

  然而事实上,今年全球贸易要想达到6.5%的预期目标可能困难重重。

  散装航运运价的晴雨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近一两个月呈现持续下跌趋势。最新数据显示,BDI在8月12日收于1287点,较6月底下跌11%。

  8月初,该指数在连跌18个交易日后创下逾3个月最低。虽然该指数走势一直不稳,比如近几日又反弹了30个点,但今年内已下跌近30%;若与一年前的2500点比较,下降了近50%。与此同时,连走势较稳定的灵便型船运价指数 (BHSI)亦于今年前7个月下跌16%。

  这意味着干散货船主将经历更多艰难,甚至是破产,同时或也意味着,全球经济的衰退已经到来。

  交银国际的一则分析报告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干散货商品进口国,而由于中国和美国等国经济增速已出现放缓迹象,因此干散货运需求在短期内未见乐观。美国的进出口量均已出现疲软态势,上半年出口实际增长8.8%,低于上年同期16.0%的增幅;进口增长8.7%,低于上年同期14.4%的增幅。

  而发改委的公告显示,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CBFI)8月3日为1319点,比6月29日下跌149点。其他资料显示,今年前7个月,CCBFI同比已下跌6%。

  分析人士指出,指数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是船舶过多,船吨过剩;而在市场方面,欧美国家依然债务阴云笼罩,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贸易需求依然处于低位,活力不足;而国内的银根收缩调控在继续,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萎缩,致使干散货运输市场继续在低位徘徊,市场承受压力,运费得不到提振,BDI指数在2011年至今始终不振,前景不明朗。

  对于航运业走势一贯“唱多”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董事长魏家福,近日也向媒体透露,因受全球经济低迷、新船交付快速投放及运价持续低迷三方面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海运市场形势将比上半年更严峻。

  旺季不旺 7月用电增速回落

  最新公布的7月份国内用电量增速有所回落,这对中国这一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是一记警钟。

  国家能源局8月14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1~7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2%,环比下降16.2%,降幅1.8个百分点,这已是5月以来今年第三次累计用电总量环比增速出现下降。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349亿千瓦时,同比增11.8%,比6月下降1.2个百分点。

  有分析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用电量增速回落表明生产或者产能利用率的扩张不够,可能反映出经济趋缓,并间接反映出需求端的增长不足。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认为,从用电量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近来在放缓,但这种波动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总体增长幅度仍然较高。他预测,今年全年用电量将较去年增长10%左右。另有电力专家介绍,7月份工业用电量数据的回落,反映了当前中国工业增长压力较大。

  主要国家进出口增速放缓反映出全球经济正在滑坡,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普遍下降也证明了这一现象。

  上周一公布的7月份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从6月份的50.9降至50.7,仅略高出50这个“荣枯线”。汇丰(HSBC)采购经理人指数暗示了更为惨淡的局面———从50.1降到了49.3,这是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

  国内PPI同比涨幅亦出现回落。7月PPI环比持平,受基期因素影响,同比上涨为7.5%,涨幅有所扩大,市场多预计PPI下滑已成趋势,据长江证券的分析,需求下滑将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未来PMI购进价格指数将继续下滑,PPI环比将回落。综合来看,8月PPI同比涨幅将回落至6.9%。

  分析人士担忧,制造业活动放缓将加剧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收入下降造成现金缓冲减少,一旦需求没有上升,商品制造商可能会陷入信贷困境。

  中国经济减速是“挤泡沫”

  NBD:您提到,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也难以为继,因为地方政府的开支能力受到限制,固定资产投资会放缓。您怎么看中国经济的未来?

  谢国忠:中国经济增速肯定会放缓,货币供应量增速已经从20%回到16%,但经济放慢是一件好事情,对中国是一个契机。在美国加息之前把中国的泡沫调下去,等到美国利率再次回到5%、6%的时候,中国不会出现1996年、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对经济放缓的担心可能就是就业,怕就业率跟不上,但事实上中国是缺劳工的,很多企业缺人,中国的就业问题是经济结构的问题。

  NBD: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或者衰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谢国忠:中国经济不会衰退,西方福利国家难以为继则是必然的,是他们自身的经济模式决定的。在这些国家,2008年后政府的财政和货币刺激夸大了经济复苏的成绩。

  新闻链接

  我们处在一个乱世

  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一直不正常。危机暴露了此前被巨大泡沫掩盖的结构性问题。各国政府与中央银行却没有着手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试图用刺激政策复苏经济。

  全球经济所面对的结构性问题,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过度开支,还是发展中国家过度依赖出口,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无法解决,因为其政治体系都无法当机立断。我们正处在一个乱世,而这很可能会持续十年。

  西方福利社会难以为继。但没有政府敢告诉选民真相。他们试图发更多的债券蒙混过关,希望通过经济增长解决问题。不愿或无法面对问题将会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永久性危机。

  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仍然依赖出口寻求发展。但发展中国家很难再通过向发达国家出售产品来维持经济增长。

  意大利不会破产。ECB不得不购买其债券。日本不会破产,尽管其债务已经是其GDP的225%。等到最后关头,日本央行将不得不买入日本政府债券。美国政府不会破产。美联储将会自觉主动地购买美国国债。21世纪严重主权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就是印钞票。世界正朝着持续高通胀发展。

  很多人认为美国政府可以靠印刷钞票来偿还债务,所以不可能违约。但是,投资者收到一文不值的美元与实际破产有什么区别呢?

  ——节选自谢国忠发表于《新世纪》杂志的《乱世降临》一文 

美总统大选争打“债务牌” 驴象之争绑架美经济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6日 08:20吴旭中国新闻网

  在美国总统大选到来之际,美债危机成为有意角逐总统宝座的参选人手中的“筹码”。奥巴马近日为了争取选民再度支持,罕见地公开炮轰国会,要求国会对标普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负责;而共和党重量级人物、得克萨斯州州长里克·佩里日前正式宣布加入总统选战,并誓言要成为一名“亲经济”的总统,紧紧咬住了奥巴马政府经济不振的软肋。

  虽然民主共和两党此前在提高债务上限方面戏剧性地达成一致,但两党围绕债务责任的互相推诿以及围绕大选的较量从未间断,甚至还出现了相互谩骂的局面。伊利诺伊州民主党众议员路易斯·古铁雷兹形容支持共和党的“茶党”是“纵火犯”,更有消息人士称,副总统拜登在与民主党人士开会时,将“茶党”议员比作“恐怖分子”。

  共和党内部的对奥巴马的批评声势浩大。共和党参议员让·保罗表示拜登的言辞是一种侮辱,称是奥巴马“绑架”了美国经济。《迈阿密先驱报》则援引里克·佩里的话称,奥巴马犯下了“五宗罪”,他降低了美国人的就业率,降低了美国的国际地位,降低了美国经济的稳定性,降低了美国人的自信心,更降低了下一代美国人对国家的期望。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前驻华大使洪博培也公开指责奥巴马是一位经济上失败的总统。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目前政治上的这种胶着状态很可能使得美国经济在政治格局明朗之前一直处于没有增长亮点的弱增长格局。

  他认为,面对经济弱增长格局,民主共和两党都束手无策。虽然共和党指责奥巴马对如何促进就业和恢复经济根本就“心中没谱”,但共和党众参选人目前也没能拿出具体的对策来解决经济困境。

  美国《时代》周刊日前就两党当下“骂战”发表评论称,美国经济面临着政治风暴带来的一场灾难,美国只剩下肆无忌惮或耸人听闻的政治闹剧,充斥着总统表态、议程拖延和预算超支等让人倍感烦躁的消息。

  巴曙松还指出,美国大选之前,双方就任何问题都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共识。标普此前在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声明中就明确表示,美国目前这种紊乱的政治文化和管理经济与债务的能力影响到其信用等级。党派之间的纷争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全球市场对美国能否还债的担忧和恐慌 

经济学家看淡美经济前景 GDP增速或大幅低于预期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6日 00:49黄继汇中国证券报

  美国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最新公布的《专业预测者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增速将大幅低于三个月前的预期水平,他们还预期美国失业率将持续上升。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未来两年的美国经济增长预期更加悲观。他们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分别增长1.7%和2.6%,而三个月前的预期则分别为增长2.7%和3.0%。接受调查的37位经济学家还上调了对全美失业率的预期。他们预计,今年的失业率平均为9.0%,明年为8.6%;而此前的预期分别为8.7%和8.1%。 

  由于美国经济增长疲软,高盛发布的报告也将美国2011年GDP增幅预期由原来的1.8%下调至1.7%,将2012年GDP增幅预期由原来的3%下调至2.1%;预计到2012年底,美国的失业率将小幅上升至9.25%。 

德法领导人高压会谈在即 欧洲债券希望渺茫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6日 21:19东方财富网

  法国总统尼古拉斯-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将于周二召开高压会谈,就能进一步采取何种措施来为欧元区投资者信心提供支持的问题展开讨论,原因是上周欧元区市场刚刚遭遇了沉重的卖盘。但市场分析师预计,两人在此次会谈中不会支持发行所谓“欧洲债券”的想法。

  萨科齐和默克尔正面临着向金融市场表明双方在采取更多措施来支持欧元区的问题上意见一致的压力,而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么就会面临着欧元区解体的风险。据一名熟知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萨科齐和默克尔可能讨论的一项内容是迫使欧元区所有国家都通过有关赤字上限的国家法律,此外还可能讨论有关欧元区常务发言人或协调官的想法。

  许多专家认为,对于欧元区来说,确保陷入财务困境的国家能获得融资的唯一方法就是发行“欧洲债券”。但法国和德国的政府官员则表示,发行“欧洲债券”的问题不在萨科齐和默克尔的会谈议程中,且许多分析师也都发出警告称,市场不应对两人支持发行这种债券的可能性抱有太高希望。萨科齐和默克尔将在美国东部时间10:00(北京时间22:00)展开会谈,并在美国东部时间12:00(北京时间17日0:00)召开新闻发布会。

  法国政治经济学家阿兰-孟克(Alain Minc)称:“萨科齐不会变魔术般地从帽子中拿出三只兔子来安抚全球市场。”而在德国,即使是在经济迅速增长之时,普通民众也反对向陷入财务困境的欧元区国家提供支持。据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第二季度GDP几乎没能实现增长,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开始放缓,这愈发使得承担欧元区债务的想法在政治上更难推行。数据表明,德国第二季度GDP增长速度仅为0.1%,而法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陷入停滞。

  所谓“欧洲债券”(Eurobond),是指票面金额货币并非发行国家当地货币的债券,是一种以外在通货(External Currency)为单位,在外在通货市场上进行买卖的债券。欧洲债券不受任何国家资本市场的限制且免扣缴税,其面额可以发行者当地的通货或其他通货为计算单位。欧洲债券不同于欧元债券,后者是指以欧元发行的债券。 

德法呼吁平衡预算入宪 拟建欧洲经济政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7日 00:5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8月17日凌晨消息,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结束会晤后表示,他们将推动欧元区17国将平衡预算写入各国宪法,同时将对欧元区施加更强的集体管理。

  萨科齐指出,他和默克尔都希望建立一个“真正的欧洲经济政府”,该政府将由欧元区所有国家和政府的首脑组成。这一新政府每年将集会两次,领导人将由欧盟总统范龙佩出任。

  萨科齐和默克尔是在结束今日的巴黎会晤后作出上述表示的。今天发布的多个经济数据表明,欧元区经济的增长进一步放缓。由于市场担心欧元区财政状况的健康,欧洲金融市场刚度过了极其动荡的一周。

  诸多迹象表明欧债危机不仅没有减缓,而且有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扩散的迹象。市场一直敦促欧元区领导国德国和法国等采取强有力措施,维持欧元区和单一货币欧元的稳定。市场的一个建议是发行欧元区统一的国债,由17个国家共同对债券提供担保。但是,德国方面已重申反对这样做。

 日本二季度经济好于预期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6日 00:49吴心韬中国证券报

  日本内阁府8月15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并经季节调整后,2011年第二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3%,按年率计算下降1.3%。这是日本经济连续第三个季度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市场预期的2.5%以及前一季度的3.6%,表明日本震后经济复苏状况要好于预期。

  受此提振,东京股市日经225指数15日高开高走,并最终收涨1.37%至9086.41点。美元对日元汇率尽管在日本政府的口头干预下在当天东京汇市中实现小幅反弹,但是仍处在77日元的“高度警戒线”以下。分析人士认为,日元的持续走强将成为削弱日本经济复苏前景的主要因素。

  消费再现正增长

  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国内需求为GDP环比增长贡献了0.4个百分点的增幅,而外需的贡献则为负的0.8个百分点。

  受日本“3·11”大地震影响,第二季度日本经济的内需增长主要依靠公共支出拉动,其中公共投资和政府消费分别环比增加3%和0.9%,共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在外需层面,日本第二季度出口环比下降4.9%,按年率计算则大幅下滑18.1%,成为拖累日本当季GDP表现的最大因素。

  另外,今年第二季度,日本民间消费需求实现环比小幅增长0.3%,这是时隔两个季度后再次实现正增长。具体而言,民间消费支出环比下降0.1%。其中,家庭最终消费支出环比减少0.1%,民间住宅投资下降1.9%,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则因震后恢复生产所需而增加0.2%,而民间库存为经济增长贡献0.3个百分点。结合物价变动因素,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名义GDP环比下降1.4%,按年率计算下降5.7%。

  法兴银行日本首席经济学家大久保卓治表示:“日本的民间消费已经恢复至地震前水平,我们预计日本工业产值将在9月底之前也恢复至地震前水平。另外,从5月份和6月份来看,日本的月度经济增幅要大大高于预期,日本经济实际已经实现了‘V’型反弹。”

  日元升值或拖累复苏

  美元对日元汇率曾在3月17日的纽约汇市中下跌至76.25日元的二战后历史最低点,但随着日本联合其他七国集团成员国对汇市进行干预,该汇率水平实现大反弹,并在4月7日达到85.54日元的年内高点。随后在整个二季度,美元对日元汇率在多数交易时段都处在80日元上方的“舒适水平”,这给日本制造业和出口的复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不过,进入第三季度以来,在欧洲债务危机扩散、美国国会债务上限谈判使得债务风险敞口彻底暴露、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以及美债评级遭降等消息的接连“轰炸”下,日元作为传统的避险资产其需求与日激增,导致美元对日元汇率节节下滑。

  据日本央行近期调查,日本制造业企业未来盈利预期的平均汇率假设水平在1美元兑82.59日元,其中,日本汽车业巨头丰田的汇率假设水平在1美元兑80日元。这意味着,一旦日元汇率高于企业的假定汇率水平,那么日企将相应下调未来的盈利预期,甚至做出亏损评估。

  日本内阁府也曾在本月12日将日本本财年的实际GDP增速由1.5%下降至0.5%。内阁府预计,日元走强等外部经济风险将削弱日本经济复苏前景。 

拜登接受我国媒体专访否认美国经济衰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7日21:52 东方网

  《财经》记者 靳丽萍 汪洋 2011年8月17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带着微笑出现在中国北京。原定7月的访问因为美国债务危机被拖延了近一个月,美国经济困境也因此成了这次访问的一大背景。

  中国拥有近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持有超过1.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美国第一大债权国,美国经济前景和中国利益休戚相关。与此同时,中美间经济力量平衡的近期变化,也在太平洋两岸引发了有关两国战略再定位的诸多讨论。

  访华前夕,美国副总统拜登就相关问题,接受了《财经》记者的书面专访。他表示,美国经济的根本优势犹存,那些认为美国在衰落的看法是错误的。

  《财经》:美国经济依然疲软,失业率高企。但是,有关债务上限的协议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支出,而扩大支出是过去两年里政府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请问在支出受限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在考虑采取哪些其他手段来重振经济?

  拜登:自从奥巴马总统和我在2009年1月宣誓就职那天起,我们就一直注重就业和经济。就在那个月,美国损失了超过80万个工作岗位。我们优先考虑的是稳定经济,避免发生第二次“大萧条”,并促进私营行业的就业增长;借助经济刺激政策,我们成功地做到了前一点。我们相信,最近民主、共和两党就提升美国债务上限,削减赤字达成的协议,将有助于保持美国走负责任的金融路线。

  虽然我们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但未来依然任重道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继续注重加强美国经济的核心基础,并为此而向教育、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这些投资将帮助美国人民开发在今天这个彼此相连的世界上保持全球竞争力所需的技能和手段,并从长远来说,有助于确保美国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奥巴马总统和我将敦促国会颁布大幅削减赤字的法案,同时采取更多手段刺激就业,巩固美国经济的复苏。本政府也将致力于使美国专利制度现代化,发展新的制造业技术,并通过旨在促进全球一体化的贸易协定。

  当然,上述经济挑战并不属美国独有——它们是全球性的挑战。正如我们在G20峰会上讨论的那样,促进可持续的、平衡的全球增长并不只是美国的责任——所有主要经济体都能作出重要的贡献。中国已经表明,它未来五年内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振内需和消费。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家庭提升生活水平,而且也将为世界经济做出无可估量的贡献。

  《财经》:现在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观点认为,美国政府将通过通货膨胀或者美元贬值的手段来解决债务问题。鉴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受债务上限协议的影响,会不会有第三次量化宽松(QE3)?美国政府将采取哪些手段,来保障中国近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安全?

  拜登:我想澄清这一点——奥巴马政府坚定承诺维护美国经济的基础,确保美国政府债券对其所有投资者的安全性、折现力及价值。这首先是一个对美国公民的坚定承诺——他们是美国政府绝大部分债券的持有者,同时这也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外国投资者的坚定承诺。

  美国经济的根本优势部分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有一个无需服从行政分支指令的独立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负有维持最大限度就业率和稳定物价的使命,它作为一个机构和一个抵抗通胀的机制享有极高信誉。

  《财经》:有人认为,从长期来看,美国经济实力会继续衰落。你对此有何评价?为什么?数十年来,美国一直被视为全球经济负责任的领袖和第一引擎。但债务危机和量化宽松政策激起了其他国家的诸多抱怨。美国应怎样恰当地处理它对世界经济的责任?

  拜登:我从事公共服务很长时间——其实已经38年了。在这一时期里,很多人都曾说过,如同现在一些人在说的一样,美国在衰落。他们那时候错了,他们现在也错了。

  正如奥巴马总统最近提醒美国人民的那样,“尽管我们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仍继续有最好的大学、一些生产力最强的工人、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全球最有胆识的企业家。我们与众不同的是,我们不仅始终有这份能力,也有采取行动的意愿——决定我们未来的意志;我们的民主制度要求以理性的方式消弭我们的分歧并取得进展,不仅为我们这一代,而且也为了下一代。”

  坦率地说,正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诸多优势,使它经受住了过去岁月中的经济和金融挑战——从制度的优势,到灵活性,到创新能力,以及它给美国人民和到美国来追求梦想的人们提供机会的能力。

  我们国家的历史不言而喻地表明——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并且继续是负责任的全球经济的领导力量。在二战后消除贸易壁垒、创造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的努力中,我们站在最前列,这一努力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空前增长,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因此繁荣。我们在继续致力于达成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的协议。

  正是在美国领导下的、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努力,形成了G20这一全球主要经济和金融机制。我们强有力地成功推动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增进其管理能力,并提高了中国等充满活力的新兴市场在其中的代表性。我们将继续和我们的全球伙伴一道,致力于确保经济复苏,确保一个更强有力、更稳定的全球金融体系,确保强劲、平衡和持续的全球增长。

  我们也懂得,克服我们经济挑战的道路始于国内。导致金融危机和衰退的无节制行为不是一夜间形成的,也不是一夜间能解决的。我们需要时间来解决房地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帮助美国家庭重建其资产,并使每一个希望工作的美国人重返岗位。但美国经济的根本优势——其回升力、灵活性、创新和增长的能力——依然存在。

  《财经》:中国坚持认为南中国海航行自由和国际航线的安全都不是问题。为什么奥巴马政府要持续吁求推进该区域的航行自由?在围绕南中国海的争议中,美国想扮演怎样的角色?

  拜登: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美国对于在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维持和平稳定,以及尊重国际法方面有着持久的国家利益。我们反对任何提出索求的一方为实现其索求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我们支持所有索求方通过外交协作渠道,不带强制地解决争端。

  我们赞扬东盟和中国最近宣布,双方同意落实有关指针,促进信心建设措施和在南中国海的联合项目。这是朝着达成行为准则的重要的第一步,同时也展现了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可以取得的进展。我们鼓励有关各方加速努力,以达成在南中国海的全面行为准则。我们呼吁各方以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习惯国际法的方式,澄清自己在南中国海的权利索求。

  《财经》:多年以来,中美之间经济力量的平衡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现在是否到了一个中美两国应调整战略关系的时刻?从华盛顿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在未来几十年里将怎样发展?

  拜登:在 “改革开放”的30年多里,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中国人民依靠辛勤努力、坚持不懈以及所具有的远见,使千百万人摆脱了贫困,如今在帮助推动世界经济繁荣——他们有理由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同样清楚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成为可能,是由于有一个开放和充满活力的世界经济,以及长期以来美国的实力帮助在亚太地区创造的和平稳定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在全球体系中将拥有更多攸关利益——也将有更多责任去协助维系这一体系。

  我们两国,当今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由于不断扩大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而连在一起。在许多领域,我们都可以展开合作。但在另外一些领域,我们之间存在竞争。我坚定地相信,美国人民的能力将在与同他们能力相当的人民的真诚竞争中得到提高。中国人民正是这样的人民。我欢迎两国间健康和公平的竞争,因为我相信,这将刺激我们共同创新,我们也都能从中获益。

  我不把这看做是你失我得的零和游戏。我们各自在对方的成功中都有攸关利益。正如我以前多次说过的那样,一个崛起的中国是一个积极的发展。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的持续繁荣,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未来至关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在开放、自由、透明、公平市场上的健康和公平的竞争,同这个地区接触交往。来源:财经网 

IMF总裁拉加德敦促全球决策者出台经济刺激政策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8日 01:16严婷第一财经日报

  由于美债评级下调而欧债危机又久拖不决,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与日俱增,二次探底忧虑已卷土重来。急转直下的局面令一度偏向紧缩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决策者们开始无所适从。

  对于眼下的全球经济疲软和市场动荡,很多人开始怀疑,决策者是否已经无计可施?

  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任总裁拉加德却表示:“这种印象是错误的,并可能导致坐以待毙的恶果。”

  拉加德8月16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题为《勿让财政刹车阻碍全球经济复苏》一文,敦促全球决策者出台短期刺激措施,支持就业和经济增长。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策制定者们联手一致为经济增长提供各种刺激性政策。然而,今时已不同往日。

  拉加德指出:“今天的情况与2008年不同。当时,不确定性来自于金融机构的不良状况。而现在,不确定性来自于对主权政府财政的健康状况以及与之牵连的银行业的担忧。”

  她表示,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实行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为金融部门提供直接支持和一次性的财政刺激政策。而现在,货币政策受到了更多限制,银行业问题再次有待解决,危机还遗留下一大笔公共债务——在发达国家,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较危机之前平均高出30个百分点。

  “没有简单的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计可施。”拉加德表示,对发达国家而言,毫无疑问需要通过“可靠的财政整顿计划来重塑财政可持续性”。不过,“刹车踩得过急会危害经济复苏进程,并导致就业前景恶化”。

  因此她强调,财政调整必须把握好“既不太快也不太慢”的尺度。

  在拉加德看来,财政政策既需要关注中期内的整顿措施,又需要在短期内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支持。因为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可实现财政持续改善的未来财政整顿决定也会在短期内为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政策空间。反过来,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对于任何财政整顿协议的可靠度也至关重要。

  当然,拉加德也认为,不同国家的短期政策空间也各不相同。

  她指出,高负债国家在市场压力下几乎没什么回旋余地,必须继续整顿财政。但其他国家仍拥有一定余地,可以放慢财政整顿的脚步,并辅之以支持增长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鼓励创造就业、推进计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放松房地产市场调整等”。

  除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肩负重任。拉加德建议全球央行应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多数发达国家应该继续维持低利率,核心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应该做好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再次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同时,金融部门的修复也仍然至关重要。要增资和重组“好银行”,同时关闭“坏银行”,并解决金融市场透明度缺失这一问题。 道指大跌3.68% 纳指重挫5.22%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 04:37 新浪财经
点击查看最新行情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8月19日凌晨消息,周四美国股市大幅收跌,道指跌破11000点关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持续;美国经济数据远逊预期;摩根士丹利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这些因素都令投资者担心美国经济可能陷入二次衰退、全球经济增速将会放缓。

  美东时间8月18日16:00(北京时间8月19日04:0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419.40点,收于10,990.81点,跌幅3.6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131.05点,收于2,380.43点,跌幅5.22%;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53.24点,收于1,140.65点,跌幅4.46%。

  今天盘中道指最多曾下跌近528点。工业板块领跌大盘。

  投资机构Quantitative Analysis Service高级分析师肯-道尔(Ken Tower)表示,“在周四美股开盘前,欧洲市场大幅下挫,这完全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投资者们又如往常一样只关注利空消息了。”

  道尔称,“美股本就应该出现某种回调,但今天大盘回调力度之大,令人惊讶。不过说起来,市场普遍都很动荡。”

  投资机构Brown Brothers Harriman全球汇市策略部门负责人马克-钱德勒(Marc Chandler)表示,“对欧洲银行业的担心,令市场情绪持续恶化。”

  摩根士丹利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称欧洲采取的主权债务危机政策应对措施不力。此外,纽约联储主席达德利也降低了对美国经济复苏的预期。

  据周四的《华尔街日报》报道,美联储与美国监管机构已加强了针对欧洲各大银行美国部门的监督,以评估他们能否承受金融压力增大的状况。官方担心欧元区债务危机有可能会伤害这些银行偿还贷款、及美国规定的其他要求的能力。

  瑞典金融当局也表示,瑞典贷款机构必须采取更多措施,防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扩散的风险。

  经济数据面,美国劳工部宣布,在截至8月13日的一周中,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为40.8万。据彭博社的调查,经济学家对此的平均预期为40万。此前一周的初请失业金人数为39.5万。接受MarketWatch调查的经济学家平均预期该数字将攀升至40万。

  劳工部同时公布的另一份数据表明,美国7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增长0.5%。据彭博社的调查,经济学家对此的平均预期为环比增0.2%。6月的CPI环比降0.2%。接受MarketWatch调查的经济学家平均预期CPI将增长0.4%、核心CPI增长0.2%。

  美国经济咨商局宣布,7月的先行经济指标指数环比增长0.5%。据彭博社的调查,经济学家对此的平均预期为环比增0.2%。6月该指数的环比增幅为0.3%。

  美国房地产经纪商协会(NAR)宣布,7月的二手房销量为467万幢。据彭博社的调查,经济学家对此的平均预期为492万幢。6月的二手房销量为477万幢。

  费城联储宣布,8月的费城联储制造业指数(1262.576,0.00,0.00%)为-30.7点。据彭博社的调查,经济学家对此的平均预期为4.0点。7月的费城联储指数为3.2点。

  伦敦CMC Markets市场分析师迈克尔-休森(Michael Hewson)表示,在欧洲出台卖空禁令推动上周股市反弹之后,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欧洲领导人尚未采取行动解决欧元区的主权债务问题感到担忧,令市场再次承压,

  休森表示,尽管很难准确指出当前徒然出现抛售压力的单一诱因,但是市场疲软的部分原因,似乎是市场对本周早期举行的德法峰会未能出台解决欧元区债务问题具体方案作出了延迟反应。

  休森表示,“我认为,市场普遍认为欧洲官方对如何解决欧洲债务危机问题毫无头绪。”他认为,鉴于这种认识,投资者似乎正在撤离具有周期性的股票投资,转而选择黄金等避险资产。

  受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忧虑情绪影响,周四亚洲股市收低,欧洲股市大幅下跌。

  日本日经225平均指数收跌1.3%,收于3月15日以来最低水平。

  纽约商业交易所9月原油期货价格下跌5.9%,收于每桶82.38美元。黄金期货价格上涨28.20美元,收于每盎司1822美元。

  摩根士丹利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周四摩根士丹利下调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称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得力削弱了投资者信心,并且许多国家拟推行的财政紧缩政策将加剧拖累经济的担忧。

  摩根士丹利今天公布一份报告称,该行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原先的4.2%下调至3.9%,同时将明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原先的4.5%下调至3.8%。

  发达国家的沉重债务负担对全球经济构成威胁,并引发本月全球股市出现暴跌,致使股市价值蒸发掉数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作为欧洲增长重要动力的德国等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

  纽约联储主席达德利降低复苏预期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达德利周四称,上半年美国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预期”,这促使他降低对经济复苏的预期。

  达德利于新泽西州向企业界领袖讲话时称,今年上半年制约经济增长的众多因素中,只有高油价和日本震灾等几项是暂时性的。达德利指出,“很明显的是,并不是所有经济制约因素都是暂时性的,考虑到这些,我重新调整了对未来经济增速的预期。”

  纽联储审查欧洲银行在美融资状况

  据报道,美国联邦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强对欧洲大型银行在美分行的监查,因为美国当局愈发担忧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会波及美国银行系统。

  纽约联储银行负责监管许多欧洲大型银行的在美分支机构。该行最近与这些银行举行会议,以评估它们日益升级的财务压力。知情人士透露,联储银行正要求银行提供是否在美拥有可靠融资渠道以维持日常经营的详细资料,并在某些情况下将要求银行调整在美业务结构。

  一名与会的欧洲大型银行高管表示,纽约联储银行官员十分担忧欧洲银行在美国面临的融资困境。

  8月费城联储指数-30.7创2年半新低

  费城联储发布的8月制造业报告显示,美国大西洋(13.30,0.00,0.00%)沿岸中部地区制造业的活跃度大幅下滑,相关指数跌至-30.7,创下2009年3月以来新低,完全出乎市场预料。道指随即重跌500点以上。

  7月的费城联储指数还有3.2。-30.7的最新读数可谓奇差无比,明显低于接受汤森路透集团调查的经济学家平均预期的3.7。费城联储制造业指数高于零表明当地制造业处于增长状态,而低于零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制造业萎缩速度越快。

  初请失业金人数重上40万坏于预期

  美国政府发布的上周首度申请失业救济人数报告显示,上周数字的环比增幅高于预期,重新突破40万关口。这表明8月美国的就业虽然保持基本稳定,但增长不够强劲,不足以推动失业率下降。

  劳工部指出,在截至8月13日的一周中,初请失业金人数环比增加9千,经季调的总数增至40.8万。据汤森路透集团的调查,经济学家对上周人数的平均预期为环比增至40万。此前一周的人数由一周前发布的39.5万上调至39.9万。

  美国7月二手房销量467万幢坏于预期

  美国房地产经纪商协会(NAR)宣布,7月份二手房签销为8个月来最低,环比下跌3.5%,签销量为467万幢,6月份的数据由最初的177万幢向上修正至184万幢。据MarketWatch调查,经济学家预期7月份二手房签销量为499万幢。

  7月份二手房签销量同比增长21%,当时二手房销售处于购房抵税政策到期后的周期性低位。在2005年,二手房销售曾达到708万幢的高峰。

  美国7月CPI环比增0.5%高于预期

  美国劳工部周四公布的报告显示,由于汽油价格急剧反弹,美国7月份CPI增速高于预期,不过核心CPI压力适中,美联储关于低通缩前景的判断得到支持。

  劳工部称美国7月份CPI环比增长0.5%,为3月份以来的最高增速,6月份曾环降0.2%。接受路透社调查的经济学家平均预期7月CPI环比增长0.2%。

  在6月份环比下降6.8%之后,汽油价格7月份上涨4.7%,CPI上涨0.5%大约一半归因于此。7月份不计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2%,前值为0.3%。美联储上周承诺将接近于零的低利率维持至2013年中以刺激经济增长,中期内通胀预期受到抑制。

  纽约黄金期货突破1800美元 收盘创历史新高

  纽约黄金期货价格周四上涨,连续第三个交易日创下历史最高收盘价,原因是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可能再度陷入衰退周期,从而将黄金期货价格推升至每盎司1800美元上方。

  当日,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下属商品交易所(COMEX)12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上涨28.20美元,报收于每盎司1822美元,涨幅为1.6%。

  纽约原油期货收盘下跌5.9% 报每桶82.38美元

  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周四收盘下跌,跌幅创下一个多星期以来的最高水平,主要由于摩根士丹利(MS)和德意志银行(DBK)均下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从而推动商品期货市场整体走软。

  当日,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9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5.20美元,报收于每桶82.38美元,跌幅为5.9%。

  欧洲股市大跌 银行股跳水

  欧洲股市周四暴跌,投资者担心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放缓,而欧洲银行业状况也令投资者深感不安。泛欧道琼斯Stoxx 600指数下跌了4.8%,收报226.70点。

  德国DAX 30指数下跌了5.8%,收报5602.80点。法国CAC 40指数下跌了5.5%,收报3076.04点。英国金融时报100指数下跌了4.5%,收报5092.23点。意大利金融时报MIB指数下跌了6.2%,收报14970.42点。 

媒体称美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人民币国际化遇关口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12:09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201134期封面
  
8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标准普尔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发表讲话。他表示,对美国决策者来说,美国目前面临的真正经济挑战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长期财政的可持续性
8月1日,美国国会就国债上限问题进行投票,并制定政府开支削减政策。图为国会议员们陆续入场

  美国模式如何持续

  美债价格虽然暂时没有下跌,但美元在国际上的实际购买力其实一直在不断下降。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一方面是财政支出无上限增长,美国未来还将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美元霸权地位的动摇,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美国就不可避免地将步入衰落。但即使美国经济衰落中国经济崛起,世界也很难再出现英国、美国这样的单一经济霸主,更为现实的格局是全球经济的多极化。

  主笔◎谢九

  超级大国的余温?

  尽管标普下降美国3A信用评级在全世界引发轩然大波,但从全球资本市场来看,调级引发的恐慌似乎只持续了一天,随后很快就云开雾散。

  8月8日,美国股市在遭遇调级之后开盘,道琼斯指数当天大跌5.55%,纳斯达克跌幅更是接近7%,全球其余主要市场也都遭遇了黑色星期一。8月9日,美联储发表了一份稳定市场情绪的公开声明,承诺至少在未来两年把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同时还表示,货币政策委员会讨论了多种刺激经济的政策工具,在必要时将采取这些工具。这使得市场人士猜测第三轮量化宽松即将面世,美国股市迅速大幅反弹,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当日分别上涨4%和5%。

  除了股市的迅速反弹,更让人意外的是美国国债收益率不升反降,竟然创出了近年来的新低。在标普调低美国信用评级之后,市场普遍预期投资者将会抛售美国国债,从而推高国债收益率,这将使得美国融资成本大幅上升,据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估计,评级下调将推高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0.7个百分点,导致美国债务融资成本每年增加1000亿美元。但事实并非如此,标普下调美国评级之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反而在8月9日走低至2.04%,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这显示美国国债不仅没有遭遇大规模抛售,反而吸引了更多的场外资金。

  这也充分体现了目前国际投资者的无奈。标普下调美国评级后,全球市场都出现剧烈震荡,无论是股市还是大宗商品,都出现大幅下跌。覆巢之下,投资者并没有太多选择,除了黄金被视为最安全的避险品种之外,其次就是美国国债。目前黄金价格已经高达1800美元/盎司,如此高位之下其安全性也大打折扣,而美国信用虽然遭遇下调,但AA+仍然还是优质信用,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还是很高,加之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和全球储备货币发行国,信用等级的轻微下调暂时还不会产生灾难性后果。相比之下,其他国债市场的规模还不足以满足全球投资者的巨大需求,同时也面临信用等级下调的可能性,比如英国和法国也在为维护自己的AAA信用等级而努力。另外,此次下调美国信用级别的只是标普一家,其他两大评级机构穆迪和惠誉依然维持了美国的信用等级。美国债券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和持有人也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美国社保基金和美联储是美国国债的两大持有人,二者合计持有30%以上的美国国债,其次是中国和日本,这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债权人,持有比例约为15%,其余是欧佩克组织、英国、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家,以主权基金为主的债权人结构注定了美国国债不会在短期之内出现太大的波动。所以,在目前全球资本市场剧烈动荡之际,美国国债反而成为投资者的避险品种。

  但这样的情形不会持续太久,美国国债在本轮动荡中显示出来的稳定性,更多仰仗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昔日的余温,全球投资者在美国经济衰落的背景下依然无奈选择美债,实际上是一种全球资源错配。

  美债价格虽然暂时没有下跌,但美元在国际上的实际购买力一直在不断下降,所以这些持有美债的债权人尽管在账面上暂时没有出现损失,但实际购买力已经下降。中国目前拥有高达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存量,已经足以满足国际清算和维护外汇市场安全的需要,未来将会逐渐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量,以减轻外汇储备过多带来的负面效应,作为美债的最大海外债权人,中国将来外汇储备减少,意味着美债的需求减少。另外,从更短期看,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之后,由于一些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投资者如退休基金等对投资对象有很多硬性指标,比如只能投资AAA级债券,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后,美国国债已经不符合这些投资者的要求,势必会在今后遭遇强制卖出。而随着标普调级带来的短暂冲击被逐渐消化之后,全球资本市场将慢慢恢复正常,美债的避险功能也将随之下降,在经过美债上限谈判和标普下调评级的惊吓之后,全球投资者将会开始新一轮的资产组合,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安全的投资,减少美债资产将是大势所趋。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资本市场大跌,一度有很多投资者预期新兴市场可以和发达经济体脱钩,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偏于乐观,中国股市的跌幅甚至超过美国。其中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很难有经济体能够独善其身。除此之外,这也和很多投资者预期美国经济将快速复苏有关,所以并没有大规模逃离美国资本市场。在金融危机爆发两年后,投资者发现美国经济不仅复苏乏力,而且危机从华尔街蔓延到了国家主权信用,这一次,投资者对美国的信心将会大大动摇。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成为危机之后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资本市场的表现却明显没有体现出实体经济的增长,这可能会对全球投资产生吸引力。以中国为例,但是中国股市在最近两年却持续低迷,2009年跌幅16%,今年前8月跌幅7%左右。如果从估值来看,上证指数的市盈率仅为15倍,已经创下了历史新低,和2008年相比,这样的估值水平对于国际资本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债务泥潭越陷越深

  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一方面是财政支出无上限增长,美国未来还将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

  美国目前的国债余额为14.29万亿美元,对应2010年的美国GDP14.62万亿美元,国债占GDP的比重已经逼近100%,如果按照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划定的60%的安全线来看,美国国债早就已经处于危险境地,只不过长期以来依靠其头号经济大国和全球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美国国债一直得以维持并透支其AAA级信用。不过,这种依靠发新债还旧债的做法已经和庞氏骗局无异,早晚都要有破灭的一天。

  美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二者对美国财政的贡献率超过80%。这两大税收都是主要针对个人,在美国经济放缓,就业形势恶化的背景下,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都难以大幅增长,而对于以消费经济为主的美国,如果对民众加税又将抑制本已疲软的消费,即使在经济困难的2010年,奥巴马政府也依然延续了布什时期的减税政策,在去年年底大幅减税近9000亿美元,并且在近期依然呼吁延长对中产阶级的减税,所以,美国政府将来对民众加税的可能性极低,无论是针对富人还是中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意味着极大的风险。如果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不能大幅增长,美国的财政收入也就难以有实质性提升。除了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之外,美国财政收入的第三大来源是公司营业税,占比约为10%,但今天大部分美国企业的经营压力之大前所未有,指望公司营业税提升美国财政收入也是一个奢望。

  与财政收入艰难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财政支出的无限增长。美国的财政支出主要分为强制性支出、可自由支配支出和利息支出。强制性支出主要是社保、医保和公共医疗补助,三者合计占比约40%,可自由支配支出主要是国防支出,占比约20%,是最大的单项支出,利息支出占比约7%。从这些主要财政支看,几乎每一项都属于刚性支出,可供调整的空间很小。社保、医保和公共医疗补助这些福利性开支是美国财政支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类,构成了美国福利社会的基石,对于习惯了高福利的美国民众,由奢入俭的难度可想而知,在美国就业率不景气、民众收入降低的背景下,大幅消减社会福利随时可能酿成一场政治灾难。利息开支更是具有绝对的刚性,随着美国债务总额越来越大,加之将来还有融资成本上升的可能性,利息支出将成为美国财政越来越大的负担,而这一项开支更是难以控制和消减。作为最大的单项支出,国防开支似乎最有调整的余地,美国最新出台的债务上限法案也将重点集中于此,要求在10年内削减国防开支至少3500亿美元,成为美国减赤计划的重要部分。但美国超级军事大国的地位向来是维护其全球利益的重要保证,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和超级军事大国之间,美国又将做出怎样艰难的平衡抉择?

  8月12日,美国的减赤委员会正式成立,作为债务上限谈判的妥协,在至少提高2.1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之后,美国将在未来10年内消减赤字2.1万亿美元。但对于一个一边表示要少花钱,一边却在伸手要更多钱的政府,减赤只是一种姿态,不会对美国债务困境有实质性改善,这也是为何美国尽管达成了债务上限谈判却依然遭遇了标普的评级下调的原因。在标普看来,美国两党达成的减赤方案不足以达到其所认为稳固美国政府中期债务状况所需要的程度,因此将美国国债的信用等级从AAA下调至AA+。

  美国国债规模在过去10年快速飙升,很多人都归因于“9·11”之后美国发动的两场战争,从美国国防开支来看,上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约为3%,过去10年上升至4%,这两场战争确实消耗了美国不少财力,但并不是造成美国国债困境的主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的国防开支大概为3000亿美元,10年后虽然迅速膨胀至7000亿美元左右,但如果和高达14.3万亿美元的国债总额相比,国防开支显然还不是国债上涨的主要推手。

  美国国债今天的困境,主要还是美国滥用其货币发行权造成的恶果,从短期来看给美国带来不少好处,但长期来看必将带来灾难性后果。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之后,全球其他国家依然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失去了黄金之锚的制约,美元进入了可以随意滥发的时代。巧合的是,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崛起,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中国经济快速崛起,这两个贸易大国积累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后,需要为外汇储备寻找一个安全的投资品种,头号经济大国美国国债自然成为首选,日本和中国先后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债权人。

  对于拥有全球印钞权的美国而言,自身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社保和国防等高额开支,刚好又有中国和日本对美债强大的外部需求,滥发国债的冲动也就难以遏制。在美国看来,债台高筑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既可以通过发新债还旧债来维持运转,又可以通过开动印钞机来稀释债务。但是,这就像庞氏骗局一样早晚有破灭的一天,当美国经济实体开始步入衰退,而债务比例还在迅速攀升,实体经济和债务平台的背道而驰,最终会撕开这一骗局。美国将近百年的AAA评级是维持美债运转无误的重要基石,而标准普尔的评级下调,让这块最重要的基石开始动摇。

  除了拥有货币发行权这样的诱惑之外,美国国债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当自身经济增长不足以满足民众福利和国防军事的要求,举债是唯一的出路。观察美国国债过去20多年的数据不难发现,美国的国债真正恶化始于本世纪初,在上世纪末,美国国债总额从1990年的3.2万亿美元上升至2000年5.6万亿美元,10年间涨幅75%,而从2001年至今,美国国债总额从5.8万亿美元上升至14.3万亿美元,涨幅高达147%,几乎是上一个10年的两倍。

  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美国经济发生了什么?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写了一本著名的《非理性繁荣》,对于当时美国资本市场以科技网络股泡沫为代表的“新经济”提出了警告。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始高速发展,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难得的“一高两低”(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时代,科技网络股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纳斯达克指数从1998年10月的1300点上涨到2000年3月的5100点,不到两年时间内涨幅近3倍。很快,科技网络股的泡沫开始破灭,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因为无法实现盈利而先后倒闭,2001年9月,同样不到两年时间,纳斯达克指数从5100点跌回至1300多点。曾经被寄予很高期望的新经济跌落后,美国经济再次减速,并且失去了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国债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10年之后酿成了今天的美债危机。 

不可避免的衰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12:09 三联生活周刊 8月8日,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当日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6.7%,道琼斯指数下跌5.5%
  
8月10日,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在前一交易日微跌0.10%之后,继续大跌303.66点,收于5613.42点,跌幅达5.13%,这已经是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连续11个交易日下跌。
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在给中国经济再次带来震荡的同时,也可能是一次中国经济转型的契机。

  回顾美国经济过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美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早就已经困难重重,只不过依靠其头号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种种特权,将衰落的时间表一次次延缓,美国经济今天的困境,只不过是一次迟来的爆发。

  “二战”以后,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头号经济强国,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在全球化竞争中就已经开始显示出弱势,美国一次次试图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来应对全球化竞争,但无论是90年代的网络新经济,还是本世纪的房地产,都只是在短时间内拉动了经济增长,最终都以泡沫破灭收场。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登上巅峰,相比之下,美国经济却疲态尽显,汽车、钢铁等多个传统强项产业迅速衰败,日本取代了美国多年的汽车头号大国的地位。作为美国工业的骄傲和象征,美国钢铁业陷入大面积亏损和破产,就连高科技半导体产业,在全球的市场地位也被日本所超越,在民用客机产业,美国的垄断地位也被欧洲空客公司所打破。

  面对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困境,美国做出了很多努力,包括在1985年和日本等国签订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大幅度升值,从而削弱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美国国内也做出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最大的成果就是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美国的这些努力的确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后,日本经济在80年代达到了顶峰,90年代开始进入第一个“失去的十年”,美国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也看到了曙光,克林顿时期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大规模投资,以此为代表的新经济迅速崛起,拉动了美国经济在90年代的增长,乐观的人士甚至一度以为,随着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将从此摆脱商业周期的困扰。

  但这样的好时光并不长久,日本经济衰退后,中国加入了全球市场,崛起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当年的日本。而在美国国内,新经济带来的美好时光仅仅停留在上世纪最后一个10年,进入21世纪之后,新经济泡沫很快破灭,美国经济再次失去了发展的方向。

  这一次,房地产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引擎,也为美国经济制造了又一个大泡沫。从2001到2003年,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利率从6.5%下降至1%,低利率为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提供了发酵的土壤,加之华尔街在房贷市场制造出一系列复杂的衍生品种,美国房地产市场在短暂拉动美国经济之后,随着美国在2004年进入加息周期,房地产积聚了越来越多的风险,2007年泡沫开始破灭,引爆了美国历史上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美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史,就是一个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不断被泡沫伤害的过程。美国传统的钢铁业和汽车业已经不可能重现辉煌,新经济和房地产也早已被证明是泡沫,美国下一个经济引擎又在何处?虽然美国还有苹果和谷歌这样的高科技公司,但这些公司并不足以支撑美国经济的全部。在过去30年里,美国经济遭遇困难时,还可以通过大规模举债或者一些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某些产业,在泡沫破灭前,至少还可以实现短暂的繁荣,但现在的美国刺激经济的空间已经很小,继续大规模举债已经不太可能,利率也是降无可降,唯一的道路就是开动印钞机,启动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但量化宽松就和美国过去几十年的举债行为一样,短期是美酒,长期是毒药。

  美国为什么从70年代后期开始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并且一直找不到真实有力的经济引擎?除了德国、日本、中国、印度等这些国家先后崛起,成为美国在国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更主要的内因恐怕还是美国失去了从事实业生产的兴趣或者动力,主动成为一个产业空心化的国家。

  由于美国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以及发行全球货币储备货币的特权,美国可以不用从事辛苦的实业生产,就可以过上好日子。除了军事工业、高新技术以及华尔街的金融服务业等重要领域,以及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外,其他商品都可以从全球购买。而其他国家比如中国或日本,将商品出口到美国之后,获得的美元形成本国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的作用在于国际清算和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国家在保留巨额外汇储备的同时,还要负担起保值增值的责任,于是,这些外汇储备中的相当部分又回到美国,形成美国的国债、“两房”债券之类的资产,美国再将这些钱投入到国防军事、社会保障、购买住房甚至日常消费。对美国人而言,既然有取之不尽的资金为我所用,过度消费的习惯也就愈演愈烈。美国人消费的资金再度从美国流出到其他国家,兑换成美国需要的商品,最后又通过美国债务回流到美国,然后周而复始地循环不止。

  对美国而言,在这场游戏中的成本只是按期付清利息,但是由于美国可以无节制地滥发货币,利息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被稀释,如果美国可以永远借新债还旧债,相当于可以永远不用偿还本金,只要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不动摇,美元霸权依然存在,这个游戏就可以一直运转下去。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就是这么运转,在这场游戏中,美国当然是最大的赢家,自己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得到全球的商品,但美国付出的代价就是产业空心化,在30多年里找不到实体经济的支撑,最终一次次被泡沫经济所伤。当美元霸权还在、债务经济模式还可以运转的时候,美国即使没有找到自己的经济引擎也还可以暂时维持,但是一旦美国失去了美元霸权的地位,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美国就将不可避免地步入衰落。

  美债如何影响中国?

  美债危机对于中国至少存在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外汇储备可能缩水,二是量化宽松带来的通胀压力,三是出口萎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美国债券信用级别下调,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自然是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国国债,以及房地美和房利美等机构债的潜在损失。不过,由于美债信用降级后,国债收益率不升反降,中国持有的美债暂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损失。另外,如果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在短时间内不需要动用的话,账面上暂时的浮亏或者浮盈并没有那么重要。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后,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已经很高。对美国而言,在利率已经降无可降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已经失灵,只有通过数量扩张来变相降低利率,最终刺激企业和居民的需求,以此拉动经济复苏。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已经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一是2008年11月至2010年6月,美联储先后购买了约1.35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和其他各类抵押债券,第二轮是2010年11月至今年6月底,美联储购入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看来,这相当于降息75个基点。尽管美联储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第三轮量化宽松做出公开表态,但由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市场对于QE3的预期已经很高。

  对于中国而言,第三轮量化宽松除了意味着外汇储备在账面上继续缩水,更现实的挑战在于通胀压力。理论上而言,如果美元继续泛滥,可能导致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再次上涨,从而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不过,大宗商品的价格除了看美元的脸色,也和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关,由于欧洲和美国的债务危机导致世界经济的前景不明,国际石油价格在今年二季度就出现了大幅下跌,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从5月初的115美元一度跌至8月初的77美元,跌幅高达33%。所以,未来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如何,需要在美元泛滥和实体经济需求之间做出平衡,单纯的量化宽松还不足以决定大宗商品的走势。除了大宗商品之外,量化宽松可能导致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可能形成局部的资产价格泡沫甚至全面的通胀。

  与外汇储备的缩水以及通胀压力上市相比,美债危机对中国更大的影响在于实体经济。过去几十年内,美国通过举债消费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在债务危机的打压下,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和欧洲都进入了新一轮的紧缩周期,中国出口市场的萎缩已经没有悬念。

  对于中国而言,这也并非全是坏事,中国近年来积累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从国际上来看,经常被其他国家指责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从中国自身来看,贸易顺差带来的巨大外汇储备,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管理办法,只能被动暴露于美债风险之下。而对于美国和欧洲等国出口的依赖,也加剧了中国自身经济的不平衡,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之间的发展很不协调,导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越积越深。

  出口萎缩带来的阵痛自然在所难免,但在客观上有助于加速中国经济转型,减少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依赖度。事实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自2008年至今,中国的出口贸易一直没有重返危机之前的水平,但是GDP增速早在去年一季度就已经回升到11.9%的高速增长。在宏观调控下,今年上半年的GDP依然保持了9.6%的增长,其中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实现。而这一次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在给中国经济再次带来震荡的同时,也是又一次倒逼中国经济转型的契机。

  不过,虽然我国经济向消费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转型无法在一夜之间完成,如果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对我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形成强烈冲击,我国可能还是需要新一轮的刺激计划。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启动4万亿计划,重点投向了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之所以选择基础设施领域,很重要原因是我国原本对铁路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长期存在历史欠账。如果要开始新一轮刺激计划,同样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刺激点,这样才不至于形成巨大的产能过剩,保障房、水利建设和战略新兴产业都有可能形成新的投资热点。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关口

  一个超级大国的兴衰也决定了其货币的命运沉浮。“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头号经济大国,美元也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取代了英镑,奠定了半个多世纪的霸权地位,如果美国陷入无可挽回的衰落,美元的霸权地位自然也会被慢慢消解。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人民币可以做些什么?

  与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相比,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显然落后太多。2010年,美国GDP总量为14.66万亿美元,中国GDP总量为6万亿美元,如果未来中国经济保持8%左右的增速,美国经济保持2%~3%的增速,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年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可能远远达不到3%左右的增速,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的时间表还会更加提前。

  对于人民币而言,20年之后取代美国成为全球主要货币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目前的国际化程度还太低,短短20年还无法完成这么大的转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即使美国经济衰落中国经济崛起,世界也很难再出现英国、美国这样的单一经济霸主,更为现实的格局是全球经济的多极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一国家的货币难以独自承担起全球储备货币的重担。尽管如此,但是人民币至少也应该加快国际化步伐,尽可能和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相对应。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改革还是明显加快了步伐,比如在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和十几个国家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国家和地区扩展到126个。尤其是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以人民币结算业务达到3603亿元,是去年全年业务量5063亿元的七成,是2010年同期的近20倍。从人民币结算业务占比看,今年一季度占比快速上升到7%,而在去年全年这一比例仅为2.5%。

  成为贸易结算货币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在这一点上,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显得相当遥远。2009年,美国启动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时,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过强烈不满,并在当年G20峰会前夕提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想法。在美元持续贬值的背景下,超主权储备货币是一个不错的设想,但实际运作难度太大。相比之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是一个现成的替代品。目前的特别提款权由一篮子货币组成,其中美元41.9%、欧元37.4%、英镑11.3%、日元9.4%。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每5年进行一次例行重新审查调整,上一次调整时间是2010年11月,当时美元和日元的权重被下调,欧元和英镑的权重比提升,下一次调整的时间将在2015年,对于人民币进入国际储备货币之列,加入特别提款权或许可以成为试水的第一步。

  在过去很多年里,人民币国际化总是被视为一件风险重重的事情,但是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的过于谨慎,同样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困扰,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格局发生历史性巨变,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和收益也应该被重新审视。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美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12:09 三联生活周刊 美国证券交易所
张宇燕
等待进入纽约招聘会的失业者(摄于2009年12月)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美国?

  ——专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

  对于美国是否在衰败,张宇燕更愿意谨慎地将之形容为“顶峰平台期的向下倾斜”。美国主导的金融政策保障了强盛的新型霸权,却也将自己送入了一波波危机。新格局会呼唤新的强国模式吗?中国又该怎样参与这场新的博弈?

  主笔◎吴琪 实习记者◎张冉

  美国的“顶峰平台期”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降低,在你看来,标志意义或者转折意义大吗?

  张宇燕:我觉得这还是一个标志意义的事件,但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小。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历史有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短时段主要是历史事件。信用评级的降低,就是一个历史事件,但它也是有标志性的。美国作为一种世界货币自开始评级以来,一直都是AAA。但评级降低并不意味着美元很快会垮掉,或者美国在短期内就会有特别明显的衰败,我认为这种概率非常小。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可以说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下行通道吗,这点是可以确定的吗?

  张宇燕:我用了一个词,叫做顶峰平台期。美国的全球实力在顶峰的平台期,但是这个平台期在向下倾斜。它还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到了顶峰不是“刷”地就下来了。这个平台有多长,有多陡,一方面取决于它自己,一方面取决于竞争对手,是相对的。

  三联生活周刊:它的向下倾斜是不可逆的吗?

  张宇燕:这是个好问题。答案在于两方面,既取决于美国自己,也取决于其他大国的表现。大家注意,我们在谈到国际问题的时候,一切都是相对的。什么叫做国际政治?就是我努力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同时限制敌对国家的持续努力。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今天讲美元的衰败,在历史上有一个时间起点吗?“9·11”事件是吗?

  张宇燕:美元的往下走,不是一两天,是很长的历史过程。“9·11”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但这点还没有共识性的说法,取决于个人怎么看待历史进程。

  美元贬值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当其冲的就是,人们反复阐明的美元贬值的另一种表述是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也就是美元的通货膨胀。当然,美国超量发行美元也是有理由的:既然可以通过让全球持有美元来获取铸币收入,那为什么不做?外国人持有的美元如果永远在美国经济体外流通,那么这部分美元便成为美国的铸币收入。如果它们有朝一日还可能被用来购买美国产品与服务,那么这部分美元便是一种对美国的债权。如此一来,作为获取铸币收入结果的美元贬值,同时也意味着美国对外债务的缩水。换言之,只要美国铸币收入的绝对量没有减少,美国对外债务可以大幅缩水,并能够给自己的主要国际竞争对手造成损害,那么美元贬值对美国而言,不啻为一笔一石三鸟的好买卖。

  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袭击是美元贬值的一个直接的、带有突发性质的原因。“9·11”事件之后的10天,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此次事件将会对美元未来国际地位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人们一直把美国看做是投资天堂,把持有美元资产视为保值的最佳途径,因为美国实力强大,市场开放。然而这一切转瞬间被“9·11”的爆炸所摧毁。随之而来的反恐战争很快变成了一场持久战,所有这一切都让美元持有者心存疑虑、忐忑不安,接下来的投资结构调整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过去十几年美元贬值的第三个原因在于欧元的创立。在欧元创立前,欧洲各国的货币虽然也都做到了完全可兑换,甚至德国马克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储备货币的角色,但就整体而言,欧洲各国的货币影响力过于分散,不足以对美元构成挑战。在全球范围内分享更大份额的铸币税,应该是欧元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欧元的创立对美元的冲击是巨大的。在这之前,对美元的霸道和毛病大家是可以、或不得不容忍的,比如美元因超量发行而引起的币值不稳等等,因为舍此之外别无选择。而一旦有了欧元这一美元的竞争者或替代品,美元的脆弱性就不再为人们所能完全容忍和迁就了。无疑这些举措都将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对美元的需求,并损害美元的霸权地位。

  三联生活周刊:说到中国、巴西这些新兴市场,还有欧洲经济体,美国目前的危机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张宇燕:我觉得短期看,是经济增长受到负面影响。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已经这么低,最后要解决问题货币政策已经没有空间了。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的空间也已经没有了,所以QE3、QE4便现实起来,这样全球流动性增加,由于利差以及各国增长预期的差异,美国的政策可能造成全球流动性增加,导致物价上涨。当然,如果美国经济能好起来,继续进口,扩大需求,大家也乐于见到。

  可是美国对GDP贡献最大的就是消费,占了2/3。消费的增长对美国的影响很大,现在问题是消费增长强度不够。什么情况下会消费?收入增加了,就业很稳定,社保医疗稳定。当时奥巴马医保改革方案以后,大家以为心里安定了,以后就愿意花钱。但是这一弄企业的成本增加了,所以效果非常复杂。

  房地产市场一直不景气,现在状况仍不好,失业率又高,所以大家的消费积极性就不高。投资呢,也不好,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谁会去投资呢?政府赤字这么大,担当这个角色很困难。很多因素卡在一起,综合看来,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不看好。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目前面临的困境,他们自己有没有什么说法?

  张宇燕:美国人自己也说,美国正在经历日本的失去的十年。从“9·11”开始,经历了失去的十年。

  美国的衰落,我和你讨论的时候,是一种感觉、判断。真正的要做严谨研究,还有一大堆指标,这里争议会非常大。首先,美国还在增长,原先说是3%,可能现在是2.5%。第二,所谓变化是相对的变化,主要是它的竞争对手经济在快速增长。

  非中性规则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一直从它建立的货币金融霸权中获利,今天大家都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点,但是这个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明白。

  张宇燕:为了说明的方便,我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铸币税。在金属货币时代,西欧各国金币或银币的铸造权掌握在国王手中。在铸币过程中,他们常常利用降低金银成色的办法获取额外好处。进入纸币时代,由于纸币印刷成本大大低于金银价值,铸币税的获利前景极度拓展。不过用收取铸币税的方法牟利也是有条件的,其中基本条件是别人愿意持有你发行的货币,并且持有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隐蔽地,似乎又是在自愿基础上的让别国持有美元,是美国以征收铸币税的方式占有别国资源或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无疑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不均。

  哈佛大学已经去世的教授金德尔伯格,是研究经济史金融史的,专门说为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元仍然能够做大,主要因为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心甘情愿持有美国国债,他们来承担汇率风险。第二,愿意用美元而不是本国货币来借贷,这样等于是支持了美国。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当时“冷战”还没有结束。全球的货币金融问题,一定是和大的政治经济格局联系在一起的,没办法孤立地说,一定有政治考虑。

  美国的确在以往的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中获取了巨大利益,但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当拥有美国那样的权势时,恐怕也会像美国那样行事的。古人讲“人无衅焉,妖不妄作”。那些让美国或欧洲凭借货币占了很大便宜的国家或地区,其自身的货币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当政策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尽管有些弱点带有宿命的色彩,比如国小,再比如经济落后。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到过“货币流通域”的概念,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货币在流通域的竞争。

  张宇燕:对。流通域涉及的问题是,从铸币税的角度,和货币的便利性带来的。使用你的货币的人和国家越多,占有它的资源就越多。

  比如柬埔寨,流通的货币90%是美元。它哪里来的美元?靠出口一些纺织品、服务业,好不容易挣了点美元,本来应该到美国去买东西的,它不去,留在柬埔寨流通,这就是美国典型的收入。美国用一把一把的纸,换取财富和资源。这种国家越多,美国收益越大,钱永远不回来,用烂了扔在那儿最好,而且流通中的货币都是美元,这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就等于是没有。

  国家间的竞争在货币领域,就是尽可能让别的国家使用我的货币。

  三联生活周刊: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美国通过“一战”、“二战”几个历史机会来确立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建立美元霸权,货币政策对其树立霸权地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最初美国依靠货币来控制世界的想法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政策选择吗?

  张宇燕:这个分两类。通过货币政策来主导或者掌控世界一开始可能是市场的过程,还有一个是政策设计的结果,都有可能。

  对一个国家货币的信任,是建立在多方面基础上的。从制度层面上看,司法体系、开放市场,还有经济实力、经济规模、贸易量,再有一个因素是军事力量。今天的世界,美国的军费支出占全球的将近40%多。

  从霸权的角度来讲,其支点有几个,军事、科技、经济规模、货币等等。规模很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人均收入很低,但是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因为你规模大。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今天提到的美国霸权的建立,与过去旧殖民体系的霸权,已经不是一种模式了吧?

  张宇燕:今天的殖民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靠军事征服、文官治理和商业掠夺这么一套模式。今天的世界本质上讲,是一个规则体系,我不用派人过去,你接受了对我有利的非中性规则,我就赢了。同样的规则,对我和对你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情。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意味着规则是公正的。我们签订了一个条约,这是规则我们都遵守,但是挣了钱以后我拿95%,你拿5%,公正吗?不一定。

  今天的世界发达国家很清楚,原有的殖民方式比如派兵,成本很高。让你接受我定的对我有利的规则,本身就意味着我赢了。咱俩比赛,你总能设计一个比赛肯定你赢,我也能设计出来一个我赢的。所以大家竞争的是规则的制定权,而货币本身就是一套规则体系,所以在货币领域,大家也在争夺规则制定权。因为货币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巨大的好处。

  铸币税是其中的一个。印美元的权力在美国,而和别国的贸易是以美国的货币计价结算,同时美元也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所以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争端中美国都有主动权。这里面有一系列的好处,与国家总体的实力密切相关。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到从美元信用危机的角度来看,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其实已经是美国对全世界的一种大的信用违约。

  张宇燕:美元在历史上面临的危机,上世纪60年代就有过表现。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美元按固定的比价与黄金挂钩,同时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显然,布雷顿森林体系意味着美元等同于黄金,持有美元就等同于持有黄金。为了进行贸易,各国必须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为了拥有美元,这些国家就必须保持对美国大量出口,这种为美国向全世界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机制,其可持续性是有疑问的。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写过一部题为《黄金与美元危机》的书。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两难抉择”,其含义是靠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为全球提供世界货币,很可能会遇到两个局面:或是因为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不足而导致“美元荒”并最终殃及全球贸易与经济增长,或是因为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过大而引起美元过剩并迟早危及美元与黄金比价。历史实际进程吻合了特里芬的预言。由于欧洲各国纷纷用手中的过剩美元按固定比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使得美国黄金储备大幅度减少,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脱离黄金自由浮动。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的时候,没有遭受到特别大的阻力吗?

  张宇燕:美国国内也有争议,但一个现实问题是美元已经走到了维持不下去的境地。如果继续按照35美元一盎司的话,黄金就枯竭了,如果走到那一步再说没法兑现的话,它就遇到大麻烦了。所以布雷德森林体系的瓦解,是美国向全世界做了一次大的违约。

  三联生活周刊:今天的信用危机和当时有可比性吗?

  张宇燕:我觉得可比性不大,性质不太一样。当时美国是世界最大的黄金储备国,它欠各国的是贵金属黄金,或者是别国用美元兑换黄金的权利。今天美国欠的是纸币美元,偿还纸币美元债务的最终主导权掌握在美国手里。也正是如此,美国当时违约了,因为它没有那么多黄金。

  但是当我们在比较货币的时候,其实不是在好和坏之间选择,绝大多数都是在坏和更坏之间进行选择。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来说,可能更稳定,毕竟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经济开放,有着比较公平公正的司法体系,资本市场比较有效,规模巨大,不像小国家,一开放一冲击马上就垮掉了。这些因素对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世界货币非常重要。

  从这几个标准来看,这次虽然美国经历债务危机、信用评级危机,但是放眼看去,世界很难说有哪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货币能对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提出挑战。

  三联生活周刊:但是1971年与黄金彻底脱钩之后的美元开始了超量发行的历史,并且美国过去这几十年来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美元霸权的建立。

  张宇燕:现在看来,美国确实收益很大,这是和大的背景有关,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了。

  “冷战”结束后,中国改革开放,柏林墙倒塌,东欧一批国家进入国际市场,市场规模一大,就意味着对美元的需求增加。以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几十亿,现在几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储备,俄罗斯也是这样。我们说的是官方的外汇储备,俄罗斯企业也有很多的外汇,这就增大了对美元的市场需求。

  凡是在机场免税店买过商品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印象,那里出售的商品中电子产品是日本和韩国制造的,手表主要是瑞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产自法国,皮革制品和太阳镜等则分别由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生产,除了一些品牌香烟外,几乎见不到美国商品。我也曾感到纳闷,在这样一个竞争性的大市场上,“美国制造”怎么会如此之少?仔细再一想,我就明白了,在这个市场上,美国提供的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是美元。

  这就应了好像是克鲁格曼讲过那句话,大意是说“二战”后到今天的全球经济格局,大致可以被描述成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生产美元。但美元超发是把双刃剑,今天它就品尝到了苦涩的一面。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美国?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现在的经济形势,特别不容乐观,它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张宇燕:美国的CPI是3点多,意味着现在进入了所谓的“流动性陷阱”。联邦基金利率是0.25%,CPI是3点多,这意味着美国的实际利率为负,这么往里注入资金,市场也起不来,所以大家的看法非常悲观。

  负利率说明货币政策几乎没有空间了,再降低利率往哪里降呢?如果第三期甚至第四期的量化宽松,再宽松下去,意味着流动性越来越多,通货膨胀就会起来,而经济能否起来,谁也说不清楚。出现通胀意味着很多问题,比如养老基金,一系列问题都跟着。通胀高了以后,债权人的利益就受到损失,公众也不满,一系列的问题都搅和在一起,又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美国经济处在非常艰难的时期。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也很同情美国的决策者,不知道该怎么办。

  美国经济我觉得可能进入到第二次衰退,衰退就是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这个可能性越来越大了。当然,危机取决于怎么定义,大家对美国还债能力的前景不看好,这是一种担心。

  这次危机特别的一点是,这次显示美国国内的政治“极化”现象,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不妥协,双方死守自己的立场。不像以前,美国的政治经济不管在具体的问题上争执多大,顶层这些人,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基本理念,国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国家,往什么方向走,用什么手段实现目标,大致是有一个共识的。现在看来,这些共识比较脆弱,这是今后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政治派别的极化,是因为在经济危机面前,大家都没有好的选择吗?

  张宇燕:我觉得这是因为美国之前都比较顺,即使在“冷战”期间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往上走的。美国建国以来没有真正遇到过多极化的世界,这是大的背景。苏联最强大的时候,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也没有今天中国占美国GDP的比重大,我估计今年这个比重可能要超过2/3,去年可能就已经到了2/3。

  我同意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里的结论,财政撑不起了,游戏玩不起了,尽管以前在主宰游戏,最后还是衰亡。现在看来,美国走到今天已经感到有点力不从心,这是大的背景。在这种情况下,要形成共识,比较难。

  美国人开始寻找原因,比如亨廷顿,他的书《我们是谁》是从美国社会内部来解释的。美国已经有8个州的年轻白人在当地属于少数民族。这么走下去,在未来少则二三十年,多则三四十年,美国可能成为白人是少数族裔的国家了。美国人从人口结构、年龄结构、种族结构等等来考虑这个问题,提供了比较有意思的观察。

  几个月前,我们和美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讨论,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问题,最近20年,几乎重大的科技创新都源自美国,但是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却是建国以来表现最差的20年。创新和生产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当然结论可能和中国有关,但也有人找替罪羊。

  美国在很多问题的看法,已经分裂了。包括他们讲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是怎么对待中国,分歧可能非常大。所以我想,这个国家在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国运面前,怎么形成共识是真正的挑战。

  这次两党在国会就这个问题的争议,包括茶党的兴起就是分歧的体现。茶党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诉求就是要平衡预算,有那么多人的支持。政治上的分歧也是市场比较担心的。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的变化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张宇燕:中短期看,美国的经济增长乏力,会直接影响到世界。它向全世界输出流动性,也会推高我国的物价水平,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将更加扑朔迷离。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协调上,可能也有变化。现在贸易还是不平衡,顺差还是很大,这些方面在规则制定的双边和多边谈判过程中,中美之间的博弈可能更加复杂和艰难。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话语权会增加吗?

  张宇燕:这是肯定的。但是话语权增加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给你机会让你说话,另一个是听你说话的人能有多少,第三,这个讲话产生的影响能否影响规则的制定。

  中国,得想好什么样的美国对你有利。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了,要有真正的大国战略。以前的战略是建立在中美关系、中欧关系这些和大国的关系之上,现在要转变,你在强大,那么怎么理解这个世界,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对中国是最有利的。老实讲,这个问题我也没想好。

  费正清晚年的时候说:也许我们一开始就错了,一直想用我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来描述中国,中国可能压根儿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的生命。美国现有的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同时我觉得我们也有必要同样去审视一下,我们理解外部世界的思路和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就是中国要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体来考虑。

  张宇燕:对,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这个世界,什么样是对我最有利的,但是最有利不是漫无边际的,一定要考虑到政治上的可行性,考虑到一切博弈都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我觉得是我们现在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要理解霸权,一个国家在全球的地位,决定性因素至少有7个,经济实力是最基础的,接下来的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货币,第5个是和人口、国土面积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国家规模。第6个是你在制定规则、解释规则、执行规则方面的能力。最后就是价值理念能被多少人接受,就是你输出价值观。

  美国的霸权就是建立在上述7个要素之上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刚才提的问题非常好,对中国来说,什么样的世界格局什么样的美国对自己最有利,可能是中国最需要从战略上考虑的问题。

  张宇燕:中国需要比较稳定的美国。从我的角度来看,全球秩序的维持是一个公共产品,但是又没有世界政府,只能靠霸主来提供。提供公共产品是需要花钱的,霸主来提供一定得对霸主的成本有所补偿,一定得对它有好处。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秩序通常是不公正的。要公正的秩序,谁来提供呢?

  要想承担责任,得付钱做贡献,中国这个时候,一个稳定的、相对强大的、对中国友好的、开放的、真正负责任的美国,是符合中国利益的。其实说句实在话,世界的霸主并不好当。

  规则体系我们是要的,具体要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和平和发展的大环境。具体说,未来的10年,中国的政策取向主要有以下5点。首先,中国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来保障资源、能源供给顺畅。第二,出口市场安全要得到保障,大量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肯定不利。尽管“十二五”规划强调内需,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强调创新,但是外部市场还是很重要。第三,要保证领土的完整,这是传统安全的内容,其中祖国统一是很重要的目标。哪个实现了伟大复兴的国家是分裂的?没有。第四,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其中包括人民币的国际化。最后,在全球规则确立过程中,中国不仅有发言权、话语权,而且在规则的制定上能够有一席之地。比如G20,中国在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博弈者,中国正在开始从一个简单说“不”的参与者,向建言献策、最终成为规则制定者身份的转变。 

美国的公共债务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12:09 三联生活周刊  8月10日,喀布尔一家外汇交易市场的职员在清点阿富汗尼。当日,阿富汗尼对美元汇率升至47∶1
纽约时代广场附近悬挂的“国债钟”,动态显示美国的债务总额

  大部分经济学家之所以未能正确预测到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实际发生路径,其方法论上的原因可以归结于:过于专注于因国内储蓄不足导致的外债问题,而忽略了美国总债务过高这一事实。令人担忧的是,即便美国经济恢复正常增长,美国的公共债务状况还将继续恶化。

  ◎余永定

  美债危机的实质

  我们可以把一国经济分成几个部门,如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如果一个部门的收入大于支出,该部门就存在盈余或净储蓄。反之,如果该部门的收入小于支出,该部门就会出现“赤字”(或“亏空”或“负储蓄”)。在存在赤字的情况下,一个部门如想保持正常运转,就必须向有净储蓄的其他部门借钱,以弥补赤字。一个部门历年借入的款项的累积就是该部门的负债。而一国的总债务就是该国各个部门负债的总和。在一些国家,如日本,尽管公共部门大量负债,企业和居民部门却是常年收入大于支出。这样,日本的公共债务完全可以由国内储蓄提供融资。因而日本不但没有净外债而且拥有大量的海外净债权。

  美国的问题则是,不但政府部门入不敷出,而且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也入不敷出。这样,美国就必须依靠向其他国家借债过活。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净外债(国际投资净头寸)为2.5万亿美元左右,占GDP的17.7%左右。美国从国外借钱度日,在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上就表现为经常项目逆差。在2006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超过8000亿美元,占GDP的6%左右。事实上,2000年以来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逐步上升,2002年以后,美元开始迅速贬值。在此后的5年中美元贬值了41%(按美元指数计)。

  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关于国际失衡(Global Imbalances)的争论愈演愈烈。当时国际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是: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累积、美国净外债占GDP的比不断上升,国外投资者迟早会对美国的偿还外债的能力产生疑虑。在此情况下,外资可能会突然停止流入(Sudden Stop)导致美元暴跌、美国利息率急剧上升,从而将美国经济拖入严重衰退并进而引发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8年,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果然爆发。然而,这却不是由全球失衡引起的国际收支危机而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简单来说,次贷是指没有收入、没有工作和没有资产的美国居民(他们被称作“NINJA”,即日语中的“忍者”)借入住房抵押贷款。由于NINJA无力为贷款还本付息,次贷违约急剧上升。次贷的违约进而导致与次贷相关的金融衍生工具(如MBS、CDO)价格暴跌。金融机构资产价格的暴跌迫使这些机构压缩资产负债表,以降低杠杆率(资产对资本金的比率)。而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意味着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非银行部门难以得到贷款)。流动性短缺、信贷紧缩以及公众对经济增长前景信心的丧失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失业率大幅上升。而美国经济衰退又进一步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大部分经济学家之所以未能准确预测到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实际发生路径,其方法论上的原因可以归结于:过于专注于美国因国内储蓄不足导致的外债问题,而忽略了美国总债务过高这一事实。在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之前,美国总债务对GDP之比已经超过350%。私人债务对GDP之比在80%左右,远远超过美国净外债对GDP之比。

  其实,不管是何种债务,只要债务余额过高,债权人对相应债务人的偿债能产生怀疑,就有爆发危机的可能。同时,各种债务存在替换关系。如果总债务不减,一种债务的减少就意味另一种债务的增加。事实上,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居民为了偿还债务,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但私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减少却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和失业率的上升。为了应付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则采取了极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由于财政开支的增加和经济危机导致的财政收入的减少,美国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美国公共债务急剧增加。

  美国公共债务将继续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公共债务(联邦债务)总额为GDP的122%。此后即快速下降,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公共债务总额对GDP比保持在40%以下的低水平。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财政状况几度恶化,但直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财政状况并未出现大问题。2000年美国公共债务为6.9万亿美元、为GDP的57.3%。2007年该数字上升到10.8万亿美元、为GDP的64.4%。但目前美国公共债务已经超过14.6万亿美元、为GDP的100%左右〔这里所说的是联邦债务总额(Gross Debt)不是联邦政府的净债务(即减去政府不同部门相互拥有的债务、债权后的债务)〕。

  令人担忧的是,即便美国经济恢复正常增长,美国的公共债务状况还将继续恶化。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公共福利制度过于慷慨和人口的老龄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政府在社保(Social Security)、医护(Medicare)等项目上的财政缺口将急剧增加。如果美国不对现行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做出重大改变,美国政府根本无法把公共债务对GDP之比稳定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相反,在未来的数十年中,美国公共债务对GDP之比将会持续攀升。换句话说,美国的公共财政是不可持续的。

  美国政府目前所面临的两难问题是,一方面,经济增长萎靡不振、失业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财政状况持续恶化。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初期,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政府基本上都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措施,即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其理由是,发达国家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增加政府开支可以刺激有效需求、增加就业。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税收的增长,从而最终将导致财政状况的好转。例如,在1996和1997年,日本政府在经济增长出现回升趋势时,由于急于抑制财政状况的恶化,采取了紧缩财政的政策。但事与愿违,由于这一政策抑制了经济增长,从而导致财政状况的急剧恶化。然而,随着全球复苏陷于停顿和欧洲主权债危机的发生,愈来愈多的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反危机措施。奥地利学派开始在各国政府决策层中占据上风。按照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私人投资)会导致政府公债中长期利息率上升;财政状况的恶化将使公众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前景产生怀疑,从而减少消费以便为将来税收负担的增加做准备;出于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怀疑,投资者将会要求政府为其购买国债提供更高的风险贴水,从而导致利息率上升。事实上,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公共债务对GDP之比只有20%。在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决定利用赤字财政刺激经济,而美国联邦债务余额对GDP的比例最终也仅仅是上升到40%。与当年形势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的联邦债务余额对GDP之比现在已经接近100%,投资者对美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早已忧心忡忡。如果美国政府不能尽快遏制财政状况的恶化,投资者可能不愿意再购买美国国债从而导致美国国债价格下跌和利息率上升。同时,美元也可能会因此急剧贬值,并进一步促使投资者抛售美国国债。

  总而言之,由于美国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美国政府进退维谷、找不出改善财政状况和提振经济的有效办法,美国国债的信用风险不断提高。标普下调美国国债信用等级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迟来的确认,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更值得我们严重关注的问题是今后美国政府的政策动向。美国政府和国会必须就减少财政赤字的具体方案达成一致,提出使公共债务余额对GDP之比尽快稳定下来的路线图。从长期来看,美国政府必须加速社保制度和医护制度的改革。但是,改革将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所涉及的是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如何分配利益和承担责任的政治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政府的债务负担越来越严重,同时又没有实行痛苦改革的决心,通过通货膨胀来摆脱债务的诱惑力将变得难以抗拒。事实上,在历史上许多政府就是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摆脱债务负担的。美联储的所谓量化宽松2的实质就是通过印钞票的方式为国债提供融资,这种做法同用通货膨胀摆脱债务负担的做法已无明显界限。最近美联储放出风声,表明它并不排除推出所谓量化宽松3的可能性。美联储的这一表态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中国陷入“美元陷阱”

  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持有者,美国国债的违约、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债价格的下降都会对中国所持有的1.2万亿美元国债存量造成巨大损失并波及其他外汇储备。一般来说,因为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美国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为中国所持国债支付本息,明目张胆的违约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即便美国不违约、美元未贬值、美国国债价格未下跌,由于美国国债价值早已因为美联储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政策而稀释,中国的损失早已发生。只不过因为中国并未抛售美国国债,中国的更大损失尚未表现在簿记上。令人担忧的是,恰恰由于中国所持有美国国债的损失,只有当中国决定套现时才会真正“实现”,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偿还其公共债务,而中国继续将外汇储备投入美国国债,美国国债价格就不会下跌,游戏就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但是,这种局面最终是不可持续的。持续的时间越长,最终的调整就将越猛烈,破坏性也越强。

  令人焦虑的是,直到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在不断快速增长。2010年全年中国外汇储备新增4750亿美元,而2011年前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就已增35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能仍然是美国国债。中国目前也处在一种进退两难的地位。明明知道美国国债有风险,但又无法出售已有的美国国债。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一旦出售,中国自己必然首先遭受巨大损失。但是,如果不出售甚至继续购买,我们就会在未来遭受更大的损失。中国现在确实陷入了“美元陷阱”。

  中国陷入美元陷阱的原因十分简单:过去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几乎年年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大大超过美元需求的情况下,为了控制人民币的升值速度,中央银行不断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抛出人民币。自2002年以来,许多经济学家不断提醒有关方面,过度积累美元外汇储备不但是一种资源的错误配置,而且存在巨大风险。但是,出于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担心,有关方面并没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政策调整。中国的双顺差持续不断,外汇储备随之由2003年的4000多亿美元增长到目前的3.2万亿美元。

  中国目前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了减缓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中国愿意在外储上承担多大的损失?过去几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经验表明,升值对出口企业确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像我们有些人原来估计的那样严重。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影响其盈利状况的主要因素不是升值而是其他因素。即便未来人民币有更大的升值,出口企业和中小企业受到更大影响,也应该全面看待这些影响。货币升值固然会导致一些企业破产和失业的增加,但这是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必须付出的代价。中国目前保持着世界上最好的财政状况,有财力帮助因升值而受到冲击的企业渡过难关。

  在长期内,我们需要依靠结构调整来减少双顺差,从而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摆脱对美国国债的依赖。在短期内,我们必须在升值和增加外汇储备之间做出选择,没有两全其美之策。当然,升值不是解决不平衡的灵丹妙药。人民币的渐进式升值必然鼓励热钱的流入。欧美经济的公共债务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低利率政策将长期持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热钱在流入,许多合法但中国并不需要的资金也在源源流入。如何减少不必要的资本项目顺差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前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为何欧洲银行股感冒 美国股市打喷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 22:11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8月19日晚间消息,据外电报道,欧洲危机是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的任何迹象都会让美国银行股遭受重创。但是,美国金融机构受欧洲影响的程度很难量化。

  IHS Global Insight主权风险主管Jan Randolph称,“在特定风险敞口领域,我们具有将其量化的部分相关知识,但真正问题是无法量化的那部分,那些未知的东西。很多投资者,很多银行,完全不知道这些相互关系,如:谁持有哪些资产,哪些机构相互联系密切。”

  欧洲与美国不同,国家债务大部分由境内银行持有。所以,希腊债务的大部分由希腊银行持有,爱尔兰债务则由爱尔兰银行持有。彼得森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研究员Jacob Kirkegaard表示,“一旦某个国家政府债券市场倒掉,该国的大部分银行也会倒掉。”

  但其损害并不是孤立的。据国际清算银行2011年3月数据显示,法国和德国银行持有大约270亿美元希腊债券。国际清算银行一直追踪各银行持有国债的情况。

  美联储调查显示,相比之下美国银行业持有的希腊债券不到20亿美元,但其持有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债券却达340亿美元。这340亿美元为美国金融机构对西班牙和意大利债券的直接投资,但这只是全部敞口的一小部分。专业人士称,在不易量化的间接投资领域,美国银行业更易受到冲击。

  这包括了对法国和德国银行的投资,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美国银行业对法国和德国银行系统的投资达到5000亿美元。Randolph表示,“本质上,银行间交易颇多,它们有点像绑在一起的登山者,有一个人不稳,其他人都会很恐惧。”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对欧洲银行的投资也十分巨大,达到1万亿美元,是其资产的50%左右,这让美国监管者和立法者倍感焦虑。此外,美国金融机构还是欧洲信用违约掉期的重量级交易者。

  彼得森研究所研究员Kirkegaard表示,美国对欧洲的货币投资甚至不是他最担心的,“最大的影响或将是信心方面的”。不管怎样,欧洲都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Kirkegaard称,欧洲危机加剧意味着美国股市将大跌,并进一步对美国银行业的放贷施加压力,“在美国经济已危险地处在衰退边缘时,它显然无力再应对来自欧洲的冲击,无论其程度如何。” 

奥巴马称:美经济无“二次探底”风险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9日 01:01高健中国证券报

  美国总统奥巴马8月18日表示,美国经济目前并没有“二次探底”风险,但更强劲的复苏并不取决于联邦政府,而是需要中小企业的带动。他同时指出,低迷已久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仍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才能触底反弹。

  奥巴马是在伊利诺伊州时做出上述表态的。他表示,美国经济虽无衰退危险,但其增速却无法达到改善就业市场所需的程度,“这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当日早些时候,白宫宣布,奥巴马将在9月初宣布一项“综合性的扶助就业及减赤计划”,而奥巴马本人也在上周六的例行电视广播讲话中对此进行了暗示。

  不过,奥巴马强调,联邦政府的努力是一方面,能带动经济加速发展及就业市场回暖的主要动力仍是中小企业。此前在16日,奥巴马宣布将推出一项总额3.6亿美元、覆盖12个州和地区的小企业信贷计划,以促进当地就业市场快速改善。

  此外,奥巴马指出,经济复苏的效果不会很快传导至房地产市场,这个2007年下半年以来始终低迷不堪的行业仍然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才能扭转颓势。

  目前,美国民众对奥巴马促进经济复苏的努力普遍“不买账”。根据最新的权威民意测试结果,对奥巴马在任期间经济政策表示满意的美国民众比例仅为26%,为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最低。 

标普再发报告下调美国经济增速预期 称很快会推QE3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9日 01:46嵇晨第一财经日报

  继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之后,全球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依然没有放过美国

  北京时间周三晚间,标普再发报告,称将下调美国今年三季度、四季度的经济增速预期,从此前的1.9%下调至1.8%。

  不仅如此,美国2011全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也从2.4%降至1.7%,并进一步下调2012年、2013年经济增速至2%、2.1%。此外,美国经济明年陷入衰退的概率从6月时的30%被上调到35%,并预计美联储很快就将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尽管7月美国经济数据显示,下半年美国经济形势将较上半年有所改善,但标普在报告中指出,增速会比此前预计的更低,上半年经济平均增速只有0.8%,即便下半年情况改善,略高于0.8%依然不足以让人惊喜。

  进入8月,在包括美国评级下降、欧债危机蔓延加剧等连续的负面消息干扰下,欧美市场笼罩在投资者恐慌情绪之下。

  对此,标普把近期金融市场的动荡和“2008年华尔街雷曼兄弟倒闭”相比,强调由于美国主权违约风险,这次的危机可能更严重。预期疲软的就业形势和楼市将延续至2013年,而为了安抚市场的焦躁恐慌情绪,美联储可能在2014年之前都不会加息,最快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促进经济复苏,并减小经济陷入通缩的风险。 

下一个主权降级或将是日本 降级可能为50%-100%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19日 01:1621世纪经济报道

  日本再次将自己推到了主权信用评级的降级边缘

  8月18日,日本财务省发布7月贸易统计数据。数据显示,7月日本出现725亿日元(约合9.48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这是连续第二个月出现顺差,但顺差额同比减少90.8%。日本重现第二季度贸易逆差从而破坏其偿付能力的隐忧又一次凸显。

  “高水平政府负债、大规模预算赤字、糟糕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府无法有效改变这些情况的现实,使得评级机构逐步聚焦日本的主权信用。”野村证券国际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阿德(Paul Sheard)8月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他拒绝对降级一事发表预测。

  日本政府债券在2002年就失去了三大评级机构的最高信用评级,被逐出了3A俱乐部。尽管目前三大评级机构还没有出手继续下调,但日本国内机构已跃跃欲试。8月16日,日本信用评级机构格付投资情报(R&I)警告,可能在未来数月内下调日本AAA主权信用评级,可能性达到50%-100%。

  标准普尔在今年1月份下调日本国债评级至AA-,并且评级展望为负面。目前,惠誉和穆迪的评级和标普一致。

  尽管没有进一步的下调决定,但标普最近在一次电话会议中暗示,将持续监测包括日本在内一些国家的债务情况。

  宏源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秦培景表示,“如果评级机构按部就班地操作,日本的某些指标确实对评级不利。”

  截至8月18日,日本的债务余额为11.759万亿美元,公共债务占GDP比重达226%,目前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计划9月向国会提交超过10万亿日元的第三个补充预算案。今明两年,日本面对大规模财政赤字是早已可以预见的事。

  雪上加霜的是,目前日本GDP同比上年下降1.0%,经济增长放缓看来不可避免。再加上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日本的财政调整能力受到怀疑。

  不过,如果评级机构要在此时打日本的主意,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日本20多年持续高负债低增长,但却没有出现资产负债表崩盘的情况,为何现在是调整评级的节点?

  秦培景认为,尽管日本政府的负债很高,但高负债是以长期低利率做保证的,是“可持续的负债”。

  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仍然保持在1%,而两周前还曾短暂跌破1%,这是有史以来可以见到的最低利率水平。谢阿德表示,在一个无监管和政府控制的债券市场中,这一利率水平“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与美国情况不同,日本保持长期低利率水平,并不会受到海外债权人太大的压力。因为90%的日本国债被本国私人部门持有,国外资金持有量不超过4.6%。而且,日本拥有近12万亿美元国民储蓄和1400多万亿日元个人金融资产,融资能力较强。

  秦培景表示,“如果偿付能力真的出现问题,日本央行还可以通过印钞来解决。另外,日本持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万不得已时还能直接归还美元。”

  他还认为,日本长期贸易顺差的经济体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偿付能力,“经常账户项下顺差可以抵充资本账户项下的逆差缺口”。

  但最近一些经济指标异常,使日本短期偿付能力受到质疑,似乎给了评级机构口实。

  由于地震破坏了日本强势出口产业链,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创下12563亿日元的贸易逆差,是1957年以来的第二大逆差。

  在此情况下,日本的短期偿付能力受到质疑也可以理解。尽管18日公布的7月贸易呈现顺差,但许多研究机构对此表示担心,有些甚至预测日本的贸易逆差将持续到2013年一季度。

  野村证券最近发布的报告对此持乐观态度。日本经济分析师Kohei Okazaki预测,三季度贸易逆差为3344亿日元,而四季度实现3851亿日元的贸易顺差,此后贸易顺差应会稳步扩大。

  日本进入地震后关键的经济恢复期,但第三季度经济增速预期并不好。日本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关注要明显高于债务状况,日本重建对于资金流动性的依赖性显著加强。“和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债务的平均到期年限为5.8年。一旦经济增长放缓,会影响短期偿付能力。”秦培景说。

  而日本央行最近的举动也遭到指责。尽管两周前央行公布了新一轮的资产购买计划,但在谢阿德看来,“日本央行并没能力采取充分激进的货币政策,把日本经济从通缩的泥潭中拉出”。

  不过,分析师们表示,即便日本又一次遭遇降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极为有限。

  “这取决于下调评级是否会通过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等渠道,触发日本新一轮的金融市场混乱。一旦如此,那会波及到全球金融市场。但我们并不认为会发生这种事情。”谢阿德表示。 

数据显示美国超过一半州失业率上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0日13:1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华盛顿8月19日电 (记者 吴庆才)美国劳工部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在全美50个州中,有超过一半的州失业率继续上升,表明美国的就业增长依然疲弱。这对正在休假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显然不是好消息,一些关键“摇摆州”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很可能危及他的连任大业。

  数据显示,7月份全美共有28个州以及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失业率继续上升,只有9个州的失业率出现下降,另有13个州的失业率保持不变。这些数据几乎与6月份相差无几。

  7月份,嬴弱不堪的美国经济仅仅创造了11.7万个新的就业岗位,美国的失业率也从6月份的9.2%微降至9.1%。但这对美国庞大的失业大军而言还远远不够,目前全美大约有1400万人失业。

  劳工部披露这一数据时奥巴马正在马莎葡萄园进行为期十天的假期。最近失业率已成美国公众和政客的集体“开火点”,但奥巴马坚持此时休假引发了诸多不满。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罗姆尼借此大做文章,他批评说:“如果你是美国总统,国家处在危机当中,而我们此刻有就业危机,你就不该出去度假”。

  对奥巴马十分不利的是,一些“关键州”或“摇摆州”失业率居高不下,如不能及时扭转,很可能最终影响明年总统大选的选情。位于美国西部的内达华州7月份以12.9%的失业率居全美各州之首,该州在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曾经是“摇摆州”中的重中之重;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历来是两党总统竞选人必争之地,但该州的失业率也高达12%,排名第二;此外,密歇根州(10.9%)、佛罗里达(10.7%)、密西西比州(10.4%)等一些关键的“摇摆州”失业率也都超过10%。

  外界普遍预测,解决就业问题将是奥巴马能否在明年的总统大选中扭转乾坤的关键。盖洛普的最新民调显示,奥巴马处理经济议题的认同度创下新低,仅有16%,整体支持率也降到创新低的39%。

  显然,奥巴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据白宫官员透露,奥巴马很快将公布一揽子减税等促进就业方案。预计他将在9月5日针对就业形势发表讲话,并全盘托出计划细节。 

美债“绑架”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21日 09:27广州日报

  8月初,美国选择提高债务上限,尽管暂时化解了美债危机,但这无疑只是在拖延时间,只表明危机的爆发点再次被留给了未来,继续成为一颗不知何时会爆炸的“不定时炸弹”。

  如今,美债如何削减是影响未来全球经济稳定的关键因素,美国债务“绑架”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

  至于如何化解美债风险,美国显然有多条选择路径。美国可以选择从此“痛改前非”,真正从国内削赤入手,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债务持续攀升的发展模式。

  不过,在削赤难以实现的现实面前,美国也可能继续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通过类似债务货币化、全球通胀化、美元贬值化和技术性违约等“阴招”,继续通过“损人利己”来转嫁危机,继续过度透支自己的信用。如果是这样,这将会是美国霸权步入衰落的一条“不归路”。

  近期,尽管美国债务上限大战、信用降级等问题暂时平息,但美债危机的“幽灵”还在持续发酵。全球各国都在盯着美债发愁,美债危机正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堰塞湖”,成为全球的一块“心病”。

  “不定时炸弹”

  8月2日,在经过两党近两个月的辩论“闹剧”之后,美国参众两院终于先后表决:提高美国债务上限,授权美国继续借债运行,从而避免了美国主权债务违约。

  3天后的8月6日,标普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震荡,初现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债危机可能发生的恐慌情绪。很显然,从迪拜到希腊、从欧洲到美国,美债成为新一轮风险上演的新起点。

  当今,美国国债总额高达14.3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人每花1美元,其中的40美分都是借的。自1960年开始,美国债务上限已经上调78次,几乎平均每8个月就要上调一次。很显然,本次提高美债上限绝不是“最后一次”,不久后再提债务上限的几率很大。

  随着美国财政出现庞大赤字、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等问题“上演”,全球看到了所谓的“最安全资产”也是濒临危机。靠借更多债和印更多钞票维持经济,任凭“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这种“负债型经济模式”与庞氏骗局几乎没有本质区别。

  提高债务上限对美国或许只是拖延时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只是表明危机的爆发点再次被留给了未来,继续扩大着潜在的破坏能量,成为一颗不知何时会爆炸的“不定时炸弹”。

  让世人担忧的是,一旦美债危机爆发,这种风险的扩散将覆盖全球,进而引发一场全球性债务危机。

  转嫁危机

  美国信用正被透支

  从过去看,每当面临经济危机,美国都会选择“危机转嫁”。

  比如,较大的一次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面对各国争相抛美元兑换黄金的要求,美国宣布中止黄金和美元挂钩。最终,美国以拒绝履行对他国义务的方式渡过了此次危机。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美元汇率的急剧升值,由于美国出口受阻,制造业衰退,承受大量贸易逆差。1985年,美国政府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订立“广场协议”,通过逼迫日元等货币大幅升值的方式,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困难。

  美债风险威胁全球经济

  如今,美国也在采取向外部施压、而非内部调整的处理方式来解决金融危机。类似逼迫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全球通胀的局面出现,都在悄然实现着危机的转嫁。从目前看,美债风险始终是悬在全球经济之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债如何削减是影响未来全球经济稳定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这么说,全球经济都在看美国的脸色行事,美国债务“绑架”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

  “借债成瘾”削弱信用

  3年之前,美国选择了用“国家信用”代替金融系统可能走向崩溃,把金融危机中个人、企业的负债“收归”到国家,实现了“个人负债模式”向“国家负债模式”的“债务升级”。如今,美国长期以来的“借债成瘾”癖好也正在蚕食着美国的信用。

  凭借美国综合实力第一和经济、军事实力第一等种种优势,美国估计不会选择主动“赖账”,但类似“隐形违约”等途径,却是美国巨额债务稀释的惯用伎俩。这种损人利己的“耍花招”方式,已经不止一次地消耗了美国的国家信用,让美国信用在世人面前大打折扣,导致美国在全球的威信日趋下降,而这正是美国霸权走向衰落的内在逻辑。

  债务形成

  政策根源——

  赤字与减税筑高债务

  美债发展到今天,其实有很深的财政政策根源。在扩张性财政赤字政策下,美国经济获得了很多好处,但一直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这是形成美国政府“借债成瘾”的重要政策因素。

  最近40年来,美国政府有35年都出现预算赤字,只有在克林顿执政时有过两年盈余。

  上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后,应对经济滞胀的“里根经济学”应运而生,强调减税对刺激经济的绝对有利,其推行的巨额减税计划在美国史上都很罕见。

  这样的政策的结果就是:减税在刺激经济保持一定增长的同时,也导致里根8年执政财政赤字高达1.9万亿美元,超过历届总统累计赤字之和。

  小布什上台后多次推出长期减税方案,再将美国政府赤字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长期收支赤字只能靠政府发行债券融资解决,美债规模只能越积越大。

  新闻链接

  14.3万亿债务“滚雪球”

  美债主要由联邦债务、公司债务与个人债务三部分组成。目前美国14.3万亿债务的构成是:公众(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持有3.6万亿美元;外国持有4万多亿美元;联邦政府持有6.2万亿美元。

  奥巴马(2009年至今)

  经济刺激计划支出、减税,以及2007-2009年经济衰退造成的政府收入下降和失业救济金增加,共计2.4万亿美元。

  小布什(2001年-2009年)

  减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2001年经济下滑及始于2007年的经济衰退,共计6.1万亿美元。

  克林顿(1993年-2001年)

  尽管有两年时间预算盈余,但其他年份均出现赤字,共计1.4万亿美元。

  老布什(1989年-1993年)

  第一次海湾战争,经济下滑致政府收入降低,共计1.5万亿美元。

  里根(1981年-1989年)

  冷战时期国防支出及持久减税,共计1.9万亿美元。

  里根政府前(1981年之前)

  战争和经济衰退产生赤字,共计1万亿美元。

  消费观念——

  “负债消费”埋下隐患

  至于美国政府为何推崇扩张性财政政策,则与美国人的消费方式紧密相关。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个人消费,个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为了满足大众的消费欲望,政府开动印钞机滥发钞票,在为美国经济打了强心剂的同时,当然也埋下了债务隐患。

  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人每年因信用卡透支罚款偿付费用高达150亿美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说穿了就是美国人一向信奉的“负债消费”模式的泡沫破灭。

  过去30多年来,美国人储蓄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支撑美国消费正增长长达16年之久,同时支撑美国经济在30年中保持一定增速。然而,当欠账的人多如牛毛,当储蓄率透支超过了一定极限,“寅吃卯粮”的消费方式最终成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残酷地证实了借债消费的不可持续性。

  军费因素——

  两场战争助推债务

  二战之后,美国军事开支累计约30万亿美元,这是目前美国债务持续上升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历史上看,1945年以来美国国防预算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几乎每年都达到新高。

  为了保持其头号军事大国的地位,美国每年都在增加军费的开支;在面临战争期间,军费开支的数额则更大,庞大的军费开支完全靠政府的拨款解决。在政府赤字的情况下,大幅举债就在所难免。自“9·11”事件10年间,美国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开支猛涨,致使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6月的最新数据显示,尚未结束的两场战争的开支已达2.3万亿~2.7万亿美元,两场战争早就成为吸钱的“无底洞”,10年反恐代价更是高达4万亿美元。

  前景展望

  化解美债危机“四种途径”

  美国如何化解债务风险,显然有自己熟稔的思路与手段。综合各种手段看,美国向全球转嫁危机、让全球为美债埋单的选择,将是化解美债危机最阴险的“一招”。

  路径1

  痛改前非 真正削赤

  美国要想真正负责任地解决美债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执政思路。当年克林顿政府是二战后唯一连续4年财政开支未欠债的总统。克林顿任期内多次否决了共和党的减税计划,把财政结余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和削减国债。

  从目前看,奥巴马政府也面临财政赤字过大、债务不可持续的局面。但对奥巴马来说,切实执行减赤计划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在美国政府的开支中,军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者占据“大头”。在美国强化军事霸权的背景之下,军事实力是美国人的“命根子”,指望美国减少军费开支几乎不可能;养老和医疗开支则是民主党的执政基石,大幅削减任何一项都会令奥巴马连任之路堪忧。

  路径2

  再提上限 偿还旧债

  在无论是增收还是减支都困难重重的背景之下,美国政府唯一的办法就是“借新债还旧债”,任凭“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从长远看,天量债务能否最终实现偿还,其实已没有多少人关心,核心是美国还能够“举借新债还旧账”,继续维持财政运转。

  很显然,美国8月初第79次提高债务上限,肯定不是最后一次。在紧迫或适当的时机,美国还会重演如此“闹剧”。这已经不仅仅是美国两党的“政治秀”表演,也是美国不得不用的手段。由此,美债债权人可能都不得不继续被迫借钱给美国。

  路径3

  推出QE3稀释债务

  在背负沉重债务的情况下,流动性是解决债务困境的最好方法。比调债务上限作用更大的,无疑就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坚持零利率政策,不断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借助流动性稀释着自己的巨额债务,必将对新兴经济体再次带来热钱涌入与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再次冲击全球脆弱的金融市场与经济复苏。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指出,面对美债高企的局面,除了推出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外,美国政府似乎别无选择。而一旦推出QE3,必然导致美元大幅度流出美国,全球其他货币被迫升值。对全球货币市场而言,QE3都是新一轮“绞杀”。

  路径4

  美元贬值 全球通胀

  对美国来说,只要保证国内“温和通胀”,美元贬值对美国经济并无大碍,结果是美国能赢得债务经济带来的一切好处,却较少为此承担代价,这才是美国金融霸权的真正含义。很显然,采用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隐性违约”,早就是美国减债减赤的惯用手法。而对全球投资者来说,最终和最大的风险也正在于此。

大萧条2.0时代:70年的轮回 1929年噩梦将重演?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23日 00:08曹咏    21世纪经济报道

  拯救这一轮危机需要一剂猛药。

  眼下,大家都盯着8月26日。届时,全球央行年会将在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市举行。

  投资者四处打探,美联储(FED)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是否将重复去年的动作,在这次会议上泄露新一轮货币量化宽松(QE)政策的风向。

  是的,QE3正是伯南克手中刺激经济的最大筹码。

  这位研究“1929年大萧条”出身的美联储掌门人,曾许诺绝不重蹈80年前的货币紧缩覆辙,而是在任期一而再、再而三地采取截然相反的QE政策。

  只是,前两轮QE政策已经落幕,但美国的经济复苏却并未出现预期的效果。这不仅让人揣测,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否就是解决当前危机的良药。

  或许还有更深一层的提问:当前的危机是否就是1929年的噩梦重演?

  疯狂的1920年代

  历史不会重演,但却惊人的相似。

  在专栏作家罗伯特·塞缪尔森(Robert Samuelson)看来,现在和过去一样,美国人都在危机前大量借债——“20年代是花在汽车、收音机和家电上;而在过去十年,则是为了房产,或是用来抵抗房价的虚涨。”

  不幸的是,1929年以前的美国——那个曾拥有强大支付能力和贸易顺差的最大债权国,早已不复存在。

  那曾经是美国“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

  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持续繁荣”的基础:大规模的战争物资采购,大大促进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同样因为一战,英、法、德都向美国欠下巨额债务,从而使得后者成为当时最大的债权国。

  丰裕的经济环境也为20年代的股市发展提供了机会:1921年,美国新股发行数目还是1822只,到1929年,这一数目已经涨至6417只。

  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涌入股市——哪怕钱少,市场还流行着保证金交易,通过这种方式便可以花一美元买到价值十美元甚至更贵的股票。

  数据显示,截至1929年8月,经纪商借给散户的资金已经占到股市市值的三分之二——借出的贷款金额超过85亿美元;而在1921年初,该规模仅是10亿美元左右。

  在这空前绝后的炒股热中,美股一涨再涨。

  仅仅从1928年3月到1929年9月,美国股票市场交易额的增长幅度几乎等同于1923年至1928年;而在这18个月间,股票价格更是涨得如做梦一般。

  资料显示,1928年3月3日,西屋电气股价还是91美元/股,一周后的3月9日,该股股价已经达到313美元/股;同期,蒙哥马利·沃德百货公司(Montgomery Ward)的股价从132美元涨至466美元;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股价也从77美元涨到181美元。

  如此的疯狂终于给少数人带来不安。

  1929年3月,美联储对当前的股价高涨表示担忧,宣布将紧缩利率以抑制股价暴涨。

  同年夏季,更多的危险因子探出了头。这一期间公布的系列经济数据均不理想:新屋开工数据下降,工业产出数据下降,个人消费支出下降……已经有经济学家发言称需要关注。

  十月大崩盘

  但疯狂还在继续。

  1929年9月3日,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了381.17点,全天成交量为444万股;而在1921年8月24日,该指数还仅仅是63.90点,8年间累计涨幅达到496.51%。

  这一天,成为20年代美国股市辉煌的最高峰。然而崩溃也迫在眉睫。

  1929年10月4日,道指跌到了320点,距离一个月前的最高点已经下跌了16%,且跌破了1928年全年的最低点。

  10月23日,崩盘前的最后一次预演开始。

  当天开盘,市场就不断有大笔卖单抛出,道指先是轻而易举地击穿320点,然后继续向下,一路并未不见丝毫反弹,最终收于305点。

  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

  这一日,被后人标记为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

  当日上午10点,市场平淡开盘,但突然有经纪人发现,有人在市场卖出通用和安纳康达铜业(Anaconda Copper)的股票,规模各为2万股。

  这绝不是一个正常的信号,神秘卖家似乎并不在乎大规模抛售对股价造成的影响,更像是着急要离开市场。

  恐慌情绪开始蔓延。股价迅速下挫,很快就击穿300点整数关口。

  到了11:30,股市完全丧失了最后一丝理智。这时,道指已经从开盘的305.87点跌至272.32点,下跌9%或34点。

  华尔街决定自救。

  当日下午1点,来自J.P。摩根公司、大通银行以及花旗银行的负责人坐到了一起,决定共同出资2000万美元作为“救市基金”,交由纽交所副主席理查·惠特尼(Richard Whitney)代为运作。

  历史记录下这么一幕场景。

  1:30,惠特尼走进交易大厅。他大步走向美国钢铁公司的交易柜台,询问其股票价格,当时的自动报价机显示是205美元,可实际应该更低。“我出205美元买1万股。”惠特尼大声喊出。

  接下来,惠特尼从一个柜台走向另一个,不停地买入AT&T、通用和安纳康达铜业(Anaconda Copper)等;直到把手中的2000万美元用尽。

  惠特尼夸张的表演挽救了股市,交易所终于响起一片欢呼。

  市场也开始缓慢的止跌回升,道指最后收于299点,只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6个点。

  但是,一个周末过去,最终证明挽救徒劳无功。

  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终于到来。

  当日刚一开市,雪片般的抛单就席卷而来;所有的股票都成了烫手山芋,所有的交易员只接到一个指令:抛!

  但他们立刻就发现,许多股票只有卖家却找不到买家。

  这也诞生了一个传言。在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里,纽交所一交易员突然想试下以1美元的价格买进一批股票,可由于没人出价,他还真的就以这个价格买到了那批股票。

  29日收盘,道指下跌30.57点,最终收于230.07点;而纽交所成交量在这一日达到了惊人的1661.003万股,直到当晚7时45分,自动报价机才完成工作。

  这一日起,“咆哮的20年代”正式结束。

  70年轮回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崩盘从1929年延续至1933年,并成为整个30年代大萧条的导火索。

  这也是一个很少出现在我们记忆的世界:整个大萧条时期,美国5000万人失业,8812家银行倒闭,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跳楼自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这是黑色的年代。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 届总统;“我们唯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位身残志坚的总统在就职演讲中如此激励国民。

  和前任胡佛对待危机的无作为相比,罗斯福开启了市场经济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先河。这个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即救济(Relief)、改革(Reform)和复兴(Recovery),罗斯福选择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为自己的一系列举措保驾护航。

  70多年后,这一决定架起了1929年大萧条与眼下这一轮危机的桥梁。

  毫无疑问,当前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凯恩斯的追随者: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奥巴马政府已经向市场注入海量资金,寄希望于扩张性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更别提现在,奥巴马即将实施的又一项经济政策:削减开支、增加税收——它同样曾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出现;奥巴马已经宣布,将在11月23日前向国会提交逾1.5万亿美元减赤方案,包括增加美国政府收入,同时降低预算支出。

  只是,这一系列与大萧条的相似并不让人放心。

  尽管在1933年至193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甚至超过了1929年的最高水平,但这一复苏持续的时间并不够长,1938年开始,经济形势就转而下滑,失业率重新上升。

  “这是一个恶梦,当清晨来临,它会消失于无形。资源依然富饶,生产力依旧强盛。”1930年的凯恩斯曾在《1930大萧条》一文中反思,“我们已置身于巨大的混乱之中,在操控一台精密机器时出了差错——它的运行机理是我们所不理解的。”

  可是在八十年后,我们是否又理解了这台精密机器的运行机理?

许小年:美联储乱发货币才是两次危机的根源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23日 00:07理财18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许小年在“2011第五届中国银行家论坛”上表示:“1930年代的大萧条和这一次金融海啸,根子都出在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上,美联储超低的利率,过多的流动性供应,制造了上一次的金融泡沫和这次的金融泡沫。”

  许小年指出,无论分业监管还是混业监管,对于金融危机的产生,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美国是分业,欧洲是混业,到金融危机来的时候,不管是分业的混业的谁也跑不了,都卷进去了。

  许小年指出,目前真正应该讨论的是货币政策,1930年代的大萧条和这一次金融海啸,根子都出在货币政策上,都出在了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上,美联储超低的利率,过多的流动性供应,制造了上一次的金融泡沫和这次的金融泡沫,目前一谈金融监管就是怎么管华尔街,华尔街确实需要监管,但更需要监管的是美联储,如何管住它不要再乱发货币。  美7月新屋销售连跌3月 创5个月新低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23日 22:45东方财富网

  美国政府发布的7月新屋销售报告显示,新屋销量连续三个月环比下降,总量已降至五个月来最低点。这份报告表明,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

  美国商务部指出,7月的新屋销量环比降0.7%,经季调并年化的销量降至29.8万幢,创下今年2月份以来新低。今年4月,新屋销量达到31.6万幢的近期峰值后即一路下滑。新屋销量的下降出乎市场预料。据汤森路透集团的调查,经济学家平均预期7月的销量将环比增1%,至31.5万幢。

  依据大区划分,美国东北部新屋的销售最为强劲,7月的销量环比大涨100%。应指出的是,6月该地区的销量创下了历史最低纪录。中西部销量温和上涨,而南部和西部的销量环比下跌。与2010年7月相比,今年7月的新屋销量仍上涨6.8%。

  过去一段时间,美国的房屋销售和建设活动都极为低迷,部分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低迷不振。周一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MBA)宣布,第二季度的抵押贷款违约率环比上涨。

  7月的新屋销售报告还显示,市面上未售出新屋的数量环比降0.6%,至16.5万幢,后者创下了历史新低。依据7月的销售速度计算,这些房屋可满足市场6.6个月的需求,与6月的存销比持平。7月美国新屋的售价中位值为22.2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

  政府指出,新屋销售数据存在样本较大导致的及其他一些统计错误,相关数据常常需要大幅修正。7月新屋统计的标准误差达正负12.9%,因此政府也无需百分之百地确定7月新屋销量到底是环比增长还是下跌。

  巴克莱资本的经济学家指出,去年5月以来,新屋销量的变化区间为27.5万至33.1万幢,而去年5月是联邦购房抵税政策对房市的推动开始减弱的月份。一个值得关注的对比数据是,2006年即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的那一年,新屋销量的月均值仍有105万幢。         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宣布,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之后的美国6月份房屋价格环比上涨0.9%,但同比下降了4.3%。5月份的房价环比上涨0.4%。            美国商务部报告美国7月份耐用品订单增长4%,MarketWatch经济学家此前预期为增长2.5%。6月份订单从下降1.9%上修至下降1.3%。 

金融危机突然步入下半场:谁将为欧美国家买单?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23日 00:04简少白;陶杏芳21世纪经济报道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然而近100年,世界多次跌入同一个坑里——金融危机。

  从1929年美国经济的崩盘,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再到2008年以来的次贷危机、欧美债务危机,每次金融风暴都导致股市崩盘、银行倒闭、企业破产,也都导致货币体系的崩溃和重建,经济理论的更迭。 

  为何人们频频跌入同一个陷阱中?《圣经》中有一句话: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只要人们的贪婪和恐惧还存在,金融危机是否就无法避免?我们还不知道答案,只能警惕。

  美国经济恢复乏力、欧债危机的蔓延继续重挫欧美股市。

  8月19日,美国市场三大指数纳斯达克、标准普尔500、道琼斯的跌幅分别达到-1.62%、-1.57%、-1.50%。而欧洲市场上,跌幅最大的法兰克福DAX指数下跌了-2.19%,紧随其后的是西班牙IBEX35指数和瑞士苏黎世市场指数,跌幅也分别达到了-2.11%和-1.97%。

  直接受累于欧洲债务危机的金融股是市场下跌的罪魁祸首,美国银行、花旗集团、PNC金融服务,五三银行、纽约梅隆银行、安泰保险跌幅分别为-0.57%、-4.32%、-4.18%、-3.33%、-3.17%、-2.63%。

  A股也无法独善其身。

  8月以来,A股再现“黑色八月”,前期被认为相当稳固的2600点左右的平台被跌破,指数最低已经下探至2437点,8月22日,上证指数收盘报收2515.86点,下跌了0.73%,依然没能摆脱欧美市场的拖累。8月至今,上证指数已经下跌了6.88%。

  股指的表现只是经济陷入困境的一个侧面。真正的问题是,谁为2008年以来这一场金融危机的下半场买单?

  中国:危机上半场的买单人

  “中国现在的通胀问题可以理解为中国在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买单。”第一创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皓宇认为。

  2007年底到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并在雷曼兄弟破产后最终演化成了席卷欧美国家的金融海啸,由此导致了欧美各国集中出台救市政策,而中国则是其中的跟随着。

  在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直接冲击欧美的金融机构,并通过金融机构流动性冻结,最终使得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经济陷入了快速衰退中。

  但是中国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当时的中国不但没有流动性冻结的问题,而且金融机构还非常健康。

  以银行业为例,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中国的银行业仍实现了高增长,四大国有银行之首工商银行2008年的净利润就同比增长了36.31%,中小银行中的龙头招商银行2008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8.27%。

  其实,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的三年,中国的银行业的高增长也仍在持续。

  但中国选择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

  2008年,人民币新增贷款4.91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到了2009年,该数据变成了9.59万亿元,几乎是2008年的一倍,刷新历史新高。2010年,实业对贷款的依赖导致全年新增贷款达到了7.95万亿元。

  中国巨大的刺激计划导致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以及中国不断购买美国的国债都为金融危机的缓解作出了贡献。

  这使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华尔街的金融大机构中,除了早期倒闭的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外,全部活了过来。

  美国股市也活了过来,从2009年2月至今,美国三大股指一路上涨,直至今年8月的调整。

  中国的角色,在历史上另一个国家也曾经扮演——日本。

  日本上世纪战后的崛起速度惊人。1955年日本轿车年产量只有3万辆,到1980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年产量700万辆。

  这些“超越”和“第一”,在中国过去数年也曾经屡屡出现。

  但“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由于日本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因此私人经济部门的资产平均收益率大幅降低,大量国内生产外移,产业“空壳化”现象开始逐步显现。与此同时,日本的基础货币大量投放,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础货币发行增长率从之前的年平均增长不足5%迅速提高到年平均增长超过10%的水平,资产价格大涨。

  典型的就是房地产。

  《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日本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增幅只有5%左右。

  随着日元套利空间日益缩小,国际资本开始获利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产泡沫爆裂,在1990年9月就显现出征兆:日经股票市场平均亏损44%,相关股票平均下跌55%。到1993年,房地产经济开始全面崩溃,日本21家主要银行宣告产生1100亿美元的坏账,其中1/3与房地产有关。日本房价下跌了50%。

  其后日本陷入了长期的衰退中。

  中国正在被迫相对美元升值和中国在2008年以后出现的房地产泡沫,跟“日本的故事”的前半部分非常相似,但是也不完全一致。

  “中国在升值上更有主动权。通胀问题,我觉得我们四五年就能走出了。”王皓宇认为。

  然而A股已陷入明显的困境中。

  A股曾经在流动性盛宴中狂欢。2009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上涨了87%,是A股最近三年唯一能够让大多数人都能赚钱的阶段。

  A股“抽鸦片式”的恢复使得对流动性的依赖越来越强,2010年的7.95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虽然也是一个惊人数字,但是这样的刺激对A股来说已经不足以亢奋。

  而且真正能享受到过去两年合计17.54万亿新增贷款的,很多并不是普通的企业。

  据审计署的数字,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10.72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到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来源的80%。

  由此不难揣测,地方政府成了2009年到2010年新增贷款的最大的吸收池。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主要是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比如一些基础设施,这些项目的集中上马,一方面导致了对下游需求的大增,上游各类资源品价格大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挤出,而供给因此出现不足。所以从今年开始,经济出现了滞胀迹象。”深圳某基金公司研究部门负责人认为。

  危机下半场:欧债的死结

  更大的问题是,金融危机突然间步入下半场。

  “从美债收益率的变化看,今天全球金融市场的问题,并不是美国的债务问题,而是欧债的危机。而无论是2008年的金融海啸还是现在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其内在原因都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沿着产业链的向上攀爬导致欧美国家竞争力的下降。”王皓宇认为。

  他表示,美元是国际信用货币,而美国是最后的贷款人,所以美元有权利印钞还债。但欧洲并未具备这一优势。“欧洲问题的本质问题也是竞争力在减弱,因此国家的收入在减少,但是这些国家民众的高福利是刚性的,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

  王皓宇认为,如果欧洲不是统一欧元区,希腊等笨猪五国的问题也能够解决,“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通过货币贬值,来增加本国经济体的竞争力。但是因为欧元的存在,欧洲各国发展不平衡,德法经济强劲,用欧元计算,实际上货币被低估了,而希腊等国家经济实力很弱,但是相对这些国家来说,欧元是大大高估了。在这种状况下,欧元的统一贬值很难。因此,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中国已经不可能成为欧债的买单者。“欧洲的问题和美国的问题不一样,中国不存在为欧洲买单的问题,中国持有的欧元区外汇储备不多。”王皓宇认为,“因此,对中国而言欧债问题影响并不大,但是中国需要面对已经形成的滞胀问题。”

  “只有两种情况下欧洲的问题能够解决,一种就是欧元崩盘,另一种就是欧洲能够实现统一的财政政策。”王皓宇分析,“但是因为利益错综复杂,欧洲的问题还很难看到解决的希望。”

  换句话说,这场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下半场,还没有找到买单的人。

穆迪将日本债务评级下调至Aa3 源于巨额预算赤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4日 08:1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4日电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周三下调了对日本的主权债务评级。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日本已经是财政状况最为糟糕的工业国,评级下调给日本政界领导人带来更大的财政整顿压力。

  穆迪表示,已将日本国债评级从Aa2下调至Aa3,理由是日本政府面临巨额预算赤字,同时日本政府债务自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以来一直在不断累积。

  穆迪称,上述评级的评级展望为稳定。调整之后,穆迪对日本的评级与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和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对日本的评级对等。这两家评级机构对日本主权债务的评级均为AA-,评级展望为负面。

许小年:世界经济还未恢复 中国债务问题露苗头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24日 01:23严婷第一财经日报

  随着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市场,不少人担忧新一轮金融危机是否正在临近。但事实却是世界经济从来就没有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因为眼下的债务危机只是金融危机的另一块“毒瘤”。“全球经济复苏要到去杠杆化基本完成以后”,著名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许小年指出。

  在8月21日他的新书《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发布会上,许小年就“发展迷雾下的调控再思考”一题,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分析了政府在经济周期中实施一系列政策的得与失,认为凯恩斯主义者“完美的政府解救非完美的市场”是一种逻辑陷阱,真正的可持续增长经济来自于企业的创新,而不是政府的“拯救”。 

  世界经济根本没有恢复

  由于欧债危机久拖不决,而美债危机又重击了全球市场,市场投资者对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卷土重来。

  但许小年却认为,其实并不存在“二次探底”,世界经济根本就没有从2008年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去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西方各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复苏的兆头,数据刚刚好转的时候,凯恩斯主义者纷纷跳出来欢呼:正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使得全球免于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灾难。但他们欢呼得太早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充其量只是一剂强心针。所以,我认为现在我们仍处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许小年表示。

  在许小年看来,这次危机的起因并不是凯恩斯主义所认为的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因为引起这次危机的原因是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从2005至2006年,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扭曲了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价格信号——利率,造成了资产泡沫,资产泡沫破灭,而引起金融危机,再从金融危机走到经济衰退,再从经济衰退走到了眼下的政府债务问题。

  许小年表示:“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靠借债来维持经济繁荣的。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人相信借债就可以借出一片繁荣,而且这个繁荣是可以持续的。”

  正如他所说,经济学上最简单的原理,就是没有免费午餐。“借债总是要还的。凯恩斯主义害人的地方,就是它试图使人们相信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免费午餐。但是历史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免费午餐。”

  “去杠杆化”完成后经济才能复苏

  许小年认为,目前的危机看上去是政府债务问题,实际上是“去杠杆化”问题。在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政府为了救援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把私人部门的负债背到了政府身上。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负债率没有降低,只是从私人部门转移到了政府。

  那么,全球经济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开始复苏?许小年的答案是:全球经济复苏要到去杠杆化基本完成以后。而去杠杆化的步伐决定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快慢。

  他指出,去杠杆化的民间指标是家庭的储蓄率,美国家庭的储蓄率已经从危机期间的接近零,现在反弹到了6%~7%,这个6%~7%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也正在进行中,裁员、出售非核心资产还要继续下去,一直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恢复平衡。然而,最困难的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恢复平衡。政府的债务危机,不说得到解决,起码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这个世界经济才能够恢复。

  而在去杠杆化没有完成之前,任何短期的刺激经济的计划,在许小年看来,都像“抽鸦片”一样,而凯恩斯主义理论正是具有了这样的误导性。

  支持政府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迎合了政府和大众的心理。因此凯恩斯主义远比它的对立面——自由主义,更为流行。

  许小年指出,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主要是迎合了大政府的心理,迎合了在危急时刻民众有不安全感,民众希望有救世主这样的一种心理,把政府描绘成一个可以救民于水火的救世主。

  然而,正如他新书的名字所写,“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许小年认为,尽管美联储在危机后对稳定金融体系、救援金融机构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的,但是不能因为“今天的救火之功,就宽恕它的纵火之罪”。

  中国债务问题也已初露迹象

  许小年警告称:“我们政府的债务危机已经露出苗头来了,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中央银行数据是14万亿,国家审计署10万亿,银监会数字9万亿,我相信这些数字都是下限。历史多次证明,官方数字只是下限。政府债务危机是很现实的,已经有违约现象出现了。”

  所以,他预计今年下半年乃至于明年,中国的宏观政策环境都应该是偏紧的。许小年认为,中国现在的通胀主要是因为过去两年间的宽松货币政策:“2009年广义货币增加27%,但2009年GDP为10%。2010年中国GDP为9.7%,不到10%,但是广义货币的增长又是27%。连续两年这样大量地超发货币,后果就一定是通货膨胀。”       【2011年美预算赤字将达1.3万亿】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周三预测,2011财年美国预算赤字将达1.3万亿美元,占GDP的8.5%。这是美国连续第三年赤字超过1万亿。CBO同时表示,缓慢的经济增长也意味着失业率将维持在高水平,预计2013-2016年平均失业率为7%,2017-2021年为5.2%。CBO表示,今后十年美国累计赤字将达3.487万亿美元,与此前预期相比减少3.3万亿美元左右;预计2011财年预算赤字为1.284万亿美元。

BDI出现罕见十连涨 短短十天劲升27.4%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25日 08:36上海证券报

  8月24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再度大涨2.36%,报收于1602点。自8月9日以来BDI指数已经连续十个交易日保持上涨,劲升27.4%。

  此轮上涨与铁矿石相关 

  近期,国内港口低品位铁矿石库存下降引发一轮进口潮,带动了海岬型干散货船以及主要航线的运价水平上升。

  记者了解到,自从2011 年以来,BDI指数连续上涨情况相对比较少,此次“十连涨”之前,仅2月份及5月份曾出现过连续上涨。倒是7月份的“十八连跌”让市场的印象更为深刻。就在市场纠结于新船还在不断下水时,BDI指数奇迹般地发动了一轮超过20%的大涨。

  据悉,此次干散货市场的上涨与铁矿石因素有关。根据最新一期航运周报显示,近期国内港口低品位矿石库存下降,国内矿石价格不断上涨,进口矿需求趋旺。从巴西和澳大利亚运往中国的矿石量明显增加。8月12日至19日,BDI周涨幅为13.6%,其中大型干散货船型海岬型运价周涨19.9%,远超过巴拿马型和灵便型5.9%和6.6%的周涨幅水平。这轮铁矿石进口使低迷的海岬型船型和BDI指数双双出现一轮小高潮。

  国内沿海干散货运价小涨

  在远洋干散货市场大涨的同时,国内沿海干散货运价也出现了小幅上涨。

  受干旱高温气候影响,上周电煤需求大涨,致煤炭运价出现上涨。中国煤炭资源网的数据显示,上周秦皇岛至上海、广州的运价分别为42元/吨和51元/吨,周环比涨幅分别达到2.4%和4.1%。此外,北方港口至南方港口的粮食运价涨幅也较为明显,周环比上涨2%-5.8%不等。

  中国煤炭资源网的数据同时显示,国内沿海煤炭运输价格已经连续3周上涨。至8月24日,秦皇岛至上海、张家港的运价分别为43元/吨和46元/吨,运价较上周各涨1元/吨。秦皇岛至广州煤炭运价本周保持不变,为72元/吨,上两周该线路运价曾连续上涨4元/吨。  

李稻葵:欧美采取长期宽松政策 中国应藏汇于民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26日 01:26康子冉第一财经日报

  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在北京演讲时表示,9月份全球经济将出现新的波动,中国政府应藏汇于民,推动民间力量向海外投资。

  李稻葵指出,9月份的这一轮波动不会像2008年那样剧烈,世界经济局势可能会在年底基本稳定了,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会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这一宽松的态势可能会持续5到10年。

  “这个宽松还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宽松,比如利率降低,而是数量型的。”他说,“发达国家第一轮的金融动荡,是私人部门的危机,第二轮是政府的危机,私人危机能通过政府发债的方式,借助国家信用的模式弥补,但是国家信用出现问题,只能用国际货币的信用,美元欧元作担保,购买国债的形式来弥补。”

  8月上旬在美联储议息会议已经决定维持零基准利率一直到2013年中。此前业界人士也认为,8月底与9月中是进一步推动QE3的时间窗口,美联储或将在8月底作出QE3的暗示。

  李稻葵预计,全球经济基本稳定可能出现在10月份后,届时全球金融市场价格会出现结构性调整,股票价格的两极分化会日益严重,信用评级比较高的公司股票、货币会升值,比如澳元、加元、瑞士法郎,这是这一轮金融动荡尘埃落定之后的结果。而对于美国国债,他认为在动荡期间可能表现还不错,但是动荡之后一定会有所下降,因为避险需求不再。

  对于流动性过剩的全球经济下,中国的应对之策是什么这一话题,李稻葵指出,未来十年的大趋势是美欧等国的国际货币信用会随着宽松政策而降低,届时大量金融资产还是会涌向中国。他认为中国应该藏汇于民,把流入中国境内的外汇交给企业和家庭,对资源型发达国家、德语区等制造业强国进行海外投资。因为这些国家和中国存在高度的互补。 

美二季度GDP增速由1.3%下调至1.0% 差于预期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26日 21:06东方财富网

  美国政府发布的二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修正报告显示,GDP的增长率明显低于早先预期,由1.3%下调至1.0%,这主要与企业库存和出口因素有关。与此同时,消费者开支增速被上调。美国商务部还指出,二季度企业税后利润的增速创下一年来新高。

  据汤森路透集团的调查,经济学家平均预期二季度GDP增速将下调至1.1%。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仅增长0.4%。今天政府进一步下调二季度GDP增速再次表明,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几乎陷于停滞。

  目前美国已处在二次衰退的边缘,近来股市的重跌已严重冲击消费者和企业信心。8月5日,标普决定调降美国原为AAA的最高主权信用评级,加上欧洲债务危机的扩散,全球市场均遭受惨重损失。虽然市场情绪恶化,但近来发布的工业产出、零售额和就业数据都表明,美国经济尚没有直接陷入衰退。

  GDP报告发布后,世界多国央行的官员将在怀俄明州Jackson Hole召开年度会议,伯南克将在北京时间晚10点发布主题演讲。市场将密切关注他的讲话是否会透露任何的进一步宽松政策信息,以扶助复苏疲软的美国经济。

  商务部的GDP报告显示,二季度GDP增速下调主要与企业所增加的库存低于早先预期有关,二季度美国企业增加406亿美元库存,低于早先公布的496亿美元,导致二季度GDP的增长率减少0.23个百分点。但是,库存增量低于预期意味着商品并没有挤压在货架上,这将对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有利。若不计库存,二季度GDP的增长率为1.2%。

  经济增长率还受到了出口的不利影响,二季度美国的出口增长3.1%,低于早先估计的增6.0%。进口增速为1.9%,亦高于早先估计的1.3%。两者合计,美国的贸易赤字略有增长,导致贸易最终几乎没有为二季度GDP增长做出贡献。一个月前的报告显示,贸易为GDP的增长率做出了正0.58个百分点的贡献。

  商业库存对GDP的拖累基本上被消费者开支的增长抵消,二季度消费者开支的增长率由0.1%上调至0.4%。尽管如此,0.4%的涨幅依然是2009年四季度以来最低的。消费者开支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总量中占据约三分之二的比重。

  商业开支的增长率由6.3%上调至9.9%,这主要得益于针对非住宅建筑、设备和软件的开支都强于早先预期。但是,一些经济学家依然担心,近来股市的重跌可能导致企业未来动用资本和增加雇佣的意愿下降。

  今天的GDP报告还显示,二季度企业的税后利润增4.1%,明显超过今年一季度的微涨0.1%。此外,美国的通胀压力在减轻,二季度个人消费开支(PCE)价格指数上涨3.2%,低于今年一季度的3.9%。与此同时,PCE核心价格指数增2.2%,增幅是2009年四季度以来最高的。一个月前发布的初值为增2.1%。 

两大组织齐发“红色警报” 全球经济跳入新危局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30日 03:12王宙洁上海证券报

  面对疲弱的全球经济增长现状,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员日前相继发出警告,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新危险时期”,下行风险不断加大。

  全球股市

  一月蒸发5.7万亿美元

  “今年夏季的形势已经表明,我们处在一个危险的新阶段。”IMF总裁拉加德27日在美联储年度经济座谈会上表示,全球经济增长的力度不够,本已脆弱的复苏进程可能会停顿不前。

  她呼吁全球决策者采取紧急举措,以防全球性衰退再现。“美国应该遏制房价下滑,欧洲银行必须增加资本,以防止债务危机向更多国家蔓延。”

  对于“那些债台高筑的国家”,拉加德建议,应在采取可靠措施修补资产负债规模和维持脆弱的经济复苏之间找到微妙平衡。

  由于投资者担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政府无力应对主权债务负担,全球股市本月重挫。

  截至上周末,全球股市市值蒸发了5.7万亿美元。瑞银和花旗集团纷纷下调其对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期,并预计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在2012年底前将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决策经济公司驻纽约的总裁艾伦·西奈预计,全球经济滑向衰退的几率为30%。

  G7成员中

  仅德国债务水平达标

  在IMF发出强烈担忧之前,BIS在一份报告中便警告称,如果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不能迅速采取行动遏止本国巨额债务的激增势头,那么其国内经济的增长步伐将会受到阻碍。

  一旦某经济体的公共债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的80%至100%水平,就会开始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报告援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称,2010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公共债务水平都超过了GDP的80%。德国是七大工业国中唯一一个公共债务水平不到GDP 80%的国家。

  BIS认为,高负债国家必须迅速而果断地采取行动来解决财政问题,等待的时间越久,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就新兴经济体而言,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普拉萨德27日给出建议:寻找其他办法在全球危机中保护自己,而不是囤积美国国债。

  “美债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债券或许具有流动性,但远非安全资产。”普拉萨德提出,通过各自购买美国国债而寻求免受全球冲击的新兴国家,如果能联合设立一个资金池,并能在危机期间动用这些资金,则会更好。 

谢国忠:金融市场一片恐慌 世界经济正二次探底

www.eastmoney.com2011年08月29日 01:01谢国忠《新世纪》-财新网

  建立在贸易失衡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宛如庞氏骗局。如果一个国家无法在国外明智投资,那么它首先就不应该赚取贸易盈余

  要使全球经济运行正常,一个不知道如何对贸易盈余进行明智投资的国家就不该有贸易盈余;一个不知道如何处理利润的企业就不该有高额利润;一个不知道如何理财的人就不该存钱。除非能够明智投资,否则赚钱的能力对世界就是一种伤害。

  由于通胀、资产通缩或违约,资金囤积者在这个十年将会遭受困难。这是过去20年资金积累的必然终点。

  庞氏骗局

  德国人抱怨希腊人是骗子,窜改账本来借钱。中国抱怨美国欠债成瘾。但是,孤掌难鸣。若非有人响应,希腊人和美国人是无法维持这些坏习惯的。

  人类为了以后的安全或是不时之需而攒钱。但从整体来看,钱还是要花的。如果每个人都想攒钱,那么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了。通过假设工作的人攒钱,退休的人花费积蓄,经济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率让这两者达到了很好的平衡。这种模式正常运行的条件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管理其经济的制度都是相同的。然而假设与现实大相径庭。一些人攒钱的欲望要比其他人强烈得多。这种人通常会集中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这些钱必须从这些民族或国家流动到其他民族或国家。否则,全球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然而,如果资金从前者到后者的流动效率低下,也就是说后者没有建立赚钱的能力,那么危机就不可避免。因为人总是本性难移,所以危机总是在所难免。

  从2000年到2010年,德国积累了1.64万亿欧元的贸易盈余,中国为1.35万亿美元,日本为5120亿美元。79%的德国贸易盈余直接来自其他欧盟国家。由于中国对德国有贸易赤字,而对其他大多数欧盟国家都有贸易盈余,因此,所有德国贸易盈余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其他欧盟国家。现在情况仍然如此。

  德国累积的盈余跟其他欧盟国家主权债务规模差不多。对于问题重重的欧盟各国,其来自国外的资金基本上都是德国的累积盈余。

  欧元的发行在欧元区创立了一个新的货币环境。资本市场假设成员国经济体不会违背1997年《稳定与增长条约》。市场在条约签订之前便做出如此假设,并使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些国家的利率降低到德国的水平。由于存在其货币贬值的预期,这些国家的利率原先都很高。进入欧元区以后,这种风险似乎已经消失了,因此降低利率是合理的。

  尽管《稳定和增长条约》限制了财政赤字额,这些国家的私有部门还是可以继续以高利率借钱。高利率使得借钱给它们的人就像消费者看到了大减价一样。当欧元区经济低迷之际,几乎所有人都会违背赤字限制。借贷热潮所引发的高需求,导致从德国进口商品。德国则通过银行体系将盈余转移到借钱的国家。

  这是一场庞氏骗局。只要德国相信其他国家最终会还钱,骗局就可以维持。而一旦市场信任感消失,骗局就无法再继续。如果没有欧元,这些国家不可能会借到这么多钱,德国也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贸易盈余。

  德国最好的出路就是由欧洲央行发行货币将损失货币化。这样至少会将损失蔓延给欧元区的所有人。如果德国拒绝这么做,那么欠款所造成的大部分损失都将由德国承担。德国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会挽救欧元,他们也希望欧元能像德国马克一样坚挺,债务人最终也会还钱,但是最终,德国可能还是会选择牺牲欧元。

  到目前为止,德国一直是最大的贸易盈余国。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盈余也相当可观。德国的贸易盈余主要通过循环回到其他欧盟成员国,而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盈余却进入美国的国债市场,因为其货币与美元挂钩,而不是欧元。这些国家贸易盈余主要来自美国,所以其贸易盈余要投回美国,以支持本国的汇率政策。

  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对美国国债市场来说是有利的。市场不会像以前那样向欧元区国家提供贷款。这些资金转移到了国债市场。尽管美国的财政赤字比所有遭受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要高,国债收益率却有所下降。因此,上述这些国家似乎比德国拥有更多财富。但是,这些国家和美国的动态关系,恰如德国和其他饱受债务危机所累的欧元区经济体的关系。建立在贸易失衡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宛如庞氏骗局。德国现在的命运可能是中国未来的写照。

  盈余困境

  如果一个国家无法在国外明智投资,那么它首先就不应该赚取贸易盈余,否则就会伤及自己和其他国家。首先,很可能在国内产生泡沫,因为贸易盈余对货币供应会造成影响。其次,这会让人们获得傻钱,造成其他国家的泡沫。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贸易顺差较大的国家做出过明智的投资。

  如果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那么储蓄率高的国家最后会拥有另一个国家。但事实上,一个主权国家不可能由另一个主权国所拥有。主权国家总是可以通过将外企国有化和拖欠外债来解决问题。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永远赚取较大贸易盈余,那么它并不聪明。所有为获取贸易盈余付出的努力最后都会化为乌有。

  对外投资要取得很好的收益,前提是其所投资的国家经济增长,并且不介意与外国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是这两种条件很少同时满足。这也是长期贸易失衡会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

  如果中国要维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中国的投资必须要推动美国经济增长。但是投资于国债不会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政府支出效率没有那么高。中国应该进入美国股票市场,以获得更多机会,维持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股市资金可以为公司所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否则,美国经济萧条不可避免地导致美联储印钞量越来越大。尽管美国政府可以还清债务,投资者却只会获得贬值严重的美元。

  货币不会停滞,需要流通。一群人或一个国家积攒下很多资金时,这些资金将通过再循环转移到愿意消费这些钱的人手中。积累的资金就成了白纸一张,只不过证明了前者是股东或者债权人。长期贸易盈余会导致失败的投资,通过泡沫来创造需求。

  因此,如果有谁想储存资金,前提是其必须是非常优秀的投资者。比如,巴菲特就有资格囤积大量的资金,因为其投资富有成果,通过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远超过其投资回报。同理,如果一个国家一直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贸易盈余,那就必须扪心自问,是否能像巴菲特一样优秀。

  患在不均

  世界经济正经历二次探底。金融市场一片恐慌,造成2011年8月的市值减少了10万亿美元。许多权威人士必将提出许多方法,恢复世界经济。但这些办法肯定不会奏效,因其都在刺激需求的临时增加。世界经济的问题在于有钱人不想花钱,想花钱的人却没有钱,比如,贸易顺差国和贸易逆差国,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现金充足的公司和无业工人。

  世界上有很多钱,低利率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资金分配过于不均,世界经济因此而无法正常运行。增加货币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在大部分经济体中,企业现金充足,但失业率也是居高不下。如果企业对未来预期悲观,不愿投资,其预期就将自我实现,因为高失业率会让经济持续衰弱。全球化加剧了收入不均。仅凭刺激政策是无法解决的。

  陷入困境的全球经济终将通过摧毁账面财富并重新分配给大众的方式来实现再平衡。这些方式主要包括违约、资产亏损、通货膨胀或税收。全球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经历相似的挑战。各国都采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再平衡。德国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美国则经历了资产亏损和债务违约。

  当前债务危机的后果是通胀和在未来几年内出现负利率,同时资产价格将会保持不变或下降。随着时间流逝,通胀会缓解债务人的压力。在某个时间点上,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钱来消费。我不知道这个过程会持续多久,可能需要十年。  

全球制造业齐唱“衰”调 雷曼悲剧恐将再次上演

www.eastmoney.com2011年09月03日 01:15朱周良上海证券报

  这边厢,从美国到欧洲再到亚洲,全球的制造业活动不约而同地降至两年来最低谷。一批数据齐唱“衰”调的背后,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显著增加。

  那边厢,从各国政府到民间机构,近期都纷纷下调对经济前景的预测。美国政府周四宣布,大幅下调对该国经济今年的增长预测至1.7%。奥巴马政府2月份曾预计,2011年经济将增长3.1%。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则警告说,新加坡要为全球经济的二次衰退做好准备。

  在“末日博士”鲁比尼看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重返衰退的风险,现在的状况甚至比2008年雷曼破产时还要糟糕。

  美欧亚PMI集体回落

  9月开局,美国、欧元区和亚洲的一些主要经济体均公布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后者被认为是衡量制造业乃至整体经济活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尽管美国等少数经济体的数据没有预期那么差,但各国PMI发出的普遍信号是:制造业活动已进入两年来最低迷的时期。

  2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受出口订单减少影响,8月份印度PMI由上月的53.6降至52.6,连续第四个月下滑,且达到了29个月以来的最低值。

  就在此前一天出炉的数据显示,欧元区8月份制造业PMI降至49,跌破50的荣衰分界线,预示欧洲制造业两年来首度萎缩;同期中国制造业PMI也在近29个月低点徘徊。

  美国的8月份制造业指数稍稍出乎市场预料,该指数跌至50.6,但仍勉强维持在扩张线以上。此前市场预期为48.5。不过,经济学家认为,最新的制造业数据只是没有预期的差,但依然非常疲软。

  与此同时,瑞典、英国、韩国等经济体的类似制造业指标均显示,制造业有所萎缩。日本8月份PMI回落至3个月低点,表明日本经济在3月份经历海啸冲击后,复苏仍不稳固。

  摩根大通编制的8月份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从7月的50.7跌至8月的50.1,表明制造业继年初强劲扩张后,如今陷入了艰难境地。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PMI可能并非衡量制造业和整体经济健康状况的完美指标,但是不论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制造业产出和订单指数均普遍低迷不振,这应能说明全球基本需求的疲软。欧元区在今年下半年再度陷入衰退的风险正在增加。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没什么迹象表明,亚洲大部分地区摆脱了与美欧增长态势的关联。”瑞士信贷亚洲经济学家罗伯特指出。

  白宫大幅下调经济预测

  随着各项指标指向经济的又一次滑坡,官方和民间也在不断下调对经济增长的预测。

  1日,美国白宫管理和预算局发布报告,大幅下调对美国经济今年的增长预测。据该机构最新预测,美国今年GDP增速可能仅为1.7%,而奥巴马政府2月份曾预计,2011年经济将增长3.1%。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仅增长0.7%,这是自2009年6月美国本轮经济衰退以来增长速度最低的半年。

  白宫还预计,2012年失业率仍将平均高达9%,且今后几年的经济增速将慢于预期。目前美国失业率为9.1%。

  民间机构也在不断调低预期。此前两周,大摩、高盛、花旗等华尔街大行连续猛砍经济预期。本周四,德国商业银行宣布,调低对欧元区和德国2012年的GDP增长预估。

  德国商业银行将欧元区明年的增长预估从1.5%下调至0.8%,称大量区内基础经济数据表现令人失望。而对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德国,该行的预期是,德国2012年的增长将降至1.5%,此前的预期为2%。该行称,德国形势比其他欧元区国家好,但也无法和外围国家拉开距离。

  制造业和整体经济增长的放缓,也令一些人猜测,这可能有助于遏制通货膨胀,并促使一些央行采取更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

  野村控股驻新加坡的经济学家尤本表示,亚洲一些央行可能“已基本完成这轮货币政策紧缩”,印度等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仍可能加息的经济体。

  他表示,经济增速放缓将缓解亚洲各国的消费价格上升压力。

  荷兰国际集团的高级欧洲经济学家布泽斯基则表示,最新一批制造业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可能再次下滑,央行被重新寄予厚望。

  但问题是,“央行是否真的愿意再走老路。”布泽斯基称。

  雷曼悲剧恐重演

  在“末日博士”鲁比尼看来,央行的进一步刺激似乎只是徒劳。他认为,美国如果推出QE3,可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如果美联储启动QE3,股市最初可能反弹,但除非实体经济数据同时出现改善,否则资产价格的反弹不会持续。”鲁比尼注意到,去年,美联储宣布启动QE2之所以带动股价持续大涨,是因为同期实体经济数据其实已经在逐渐改善。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鲁比尼较为悲观。他表示,债务危机恶化可能导致雷曼式事件的重演,当前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都面临衰退风险。

  “现在的状况比2008年还要糟糕,眼下我们面临财政紧缩的压力,而且银行变得更为谨慎。”鲁比尼预计,当前全球发生又一次经济衰退的概率高达60%。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经济困境的延续,越来越多人加入了悲观行列。欧洲央行理事、比利时央行行长科恩周五警告说,欧洲目前的流动性吃紧和信心下降状况并没有雷曼兄弟破产时那么严重,但事态的确正在朝着那种方向发展。

  “当前欧洲的最大问题是流动性吃紧。银行再次变得信心缺失,惜贷情绪急剧升温。尽管情况不像2008年和2009年那样严重,却正在一点点向最坏的状况发展。”科恩说。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周四晚间表示,全球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存在二次衰退的风险。李显龙警告说,全球经济短期内面临二次衰退风险,新加坡等经济体需要做好准备应对未来的动荡。 

谁是下一张多米诺骨牌? 世界“石油心脏”变局

www.eastmoney.com2011年09月03日 02:1221世纪经济报道

  中东无小事

  2010年以来,一场波及北非和中东的13个国家的政治风潮,让一贯对此地不敢掉以轻心的全世界人们再度紧张起来。 

  这场剧变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是突尼斯。2010年12月24日,突尼斯街头出现反政府示威行动。在示威行动持续三周、不断恶化之后的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总统本阿里被迫离国出走沙特阿拉伯。

  在突尼斯爆发革命之后,埃及、约旦、也门、阿尔及利亚、伊朗、阿曼、利比亚等13个国家先后发生反政府抗议活动。2月11日执政30年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2月15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Benghazi)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标志着利比亚动乱的开始。

  动乱爆发之后,联合国出面干预,一些大国开始介入,世界经济和石油市场也开始随之波动。

  “石油心脏” 危机四伏

  此次爆发动乱的地区集中于中东和北非。

  广义上的中东地区包括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共18个国家,也称大中东地区。虽然其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8%,但却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堪称世界石油心脏。

  2009年,中东地区石油探明储量为8157亿桶,超过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60%;石油产量为2864.8万桶/天,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5%左右。

  但偏偏这个“心脏”又是世界上最棘手、最不稳定和最危险的地区。

  首先,从地理上看,地处亚欧非三洲结合部的中东地区,周围环绕着地中海、里海、黑海、阿拉伯海和红海,,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的沟通,连接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重要的航道。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其次,此地的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长期敌对。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阿拉伯国家联合对抗以色列而导致的。阿以关系历史悠久,非常复杂,通常还涉及到幕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关系。另外,阿拉伯民族内部、阿拉伯与伊朗之间也存在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是造成中东地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就这些过家内部情况来看,目前该地区仍有6个国家为君主制国家;即使实现民主制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强人统治,民主制名存实亡。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该地区出现了贫富分化严重、政府腐败等问题,石油资源的利益并没有惠及全民众,而政治改良又严重滞后。在西方民主思想不断输入的情况下,民众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不满和专制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很容易酿成社会问题。

  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编制的中东社会“动乱指数”中,也门得分高达86.9,利比亚高达71,埃及则为67.6——该指数得分越高社会越不稳定。

  石油财富“防波堤”

  此次中东剧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外部来看,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经济冲击较大,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遭受重创。这场剧变可以看作是此次金融危机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延续。高通胀、高失业率引发的民生问题成为政局动荡的导火索。Twitter、Facebook等先进实用的网络社交和传播手段加速了信息传递和不满情绪的蔓延。

  从内部来看,这些国家的政治治理和政权继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国家长期实行君主制,甚至出现个人独裁。加上国内民族宗教矛盾比较突出,贫富分化比较严重,对外开放程度很低,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不过,由于北非中东局势稳定更符合各方利益,且局势动荡的主要是非产油国,局势并未发展至不可控地步。

  美国在这次剧变中的角色与上一次石油危机不同。此次中东局势之变,不仅难以指责为美国阴谋,甚至可以说,连美国也有些措手不及。

  在主要的产油国,几乎都有美国的军事力量部署。最不起眼的巴林是美国第五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美军在科威特也拥有重要基地,沙特在军事上更是有美国的坚定支持,美国势必将重点防范动乱扩散到主要产油国。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或扩散概率低。

  此外,中东各国石油储量很不均衡,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有非产油国和产油国之分。本次局势动荡波及的国家多为非产油国,而产油国依靠政府出售油气资源积累大量财富,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社会动荡,构筑起厚重的防波提——巴林、科威特、沙特这些国家纷纷宣布为国民发放补助或资助。在社会改革方面,只要能汲取他国动乱教训,调整改革步伐,施行冲击力相对较小的变革,就能避免革命。

  中东起火,全球吃药

  在世界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的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纵观石油发展史,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石油价格的几次大幅波动都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有关,地缘政治因素成为影响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此次动乱爆发以来,在利比亚作业的意大利埃尼公司、西班牙的雷普索尔公司和德国的巴斯夫公司纷纷宣布停产;另外,炼油厂和石油码头的关闭使石油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

  而最显著的是后果自然是油价上涨。

  此次发生社会动荡的13个国家2009年的原油探明储量达655.5亿吨,占全球储量的36%,产量9.5亿吨,占全球产量比重近25%。其中伊朗、沙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四国是OPEC主要成员国,沙特是全球最大油气储量和生产国,伊朗也是全球重要的产油大国,利比亚是非洲排名在前四位的产油国。伊朗和利比亚局势紧张后,国际市场担忧情绪骤增,原油价格陡涨。

  特别是2月22日利比亚局势急剧恶化后,BRENT和WTI两地的原油价格同时大幅跃升。2月23日伦敦油价突破每桶110美元,创下2008年8月以来收盘新高;纽约油价盘中上冲破百,继2008年10月之后首次冲上三位数大关。

  在油价上涨当中,欧洲的涨幅又最为明显。

  由于石油的产地和消费地相对比较集中,世界油气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不一致性和非均衡性,必然会在供与求、产与销之间产生联系,从而形成油气地区连接。在全球范围内,油气地区连接主要是从“石油供应心脏地带”到需求地带的流通与对接。中东地区控制着苏伊士运河,而苏伊士运河更是世界贸易的动脉与咽喉,通过运河的航运吨位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90%以上。突尼斯、埃及动乱,因市场担忧埃及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或将封闭,进而导致该地区输往欧洲的原油供应被切断;即使使用油轮绕道非洲运输,但运输时间延长,并占用油轮运力,市场认为有可能推高全球运费率。受此影响,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直持续高位运行。

  静悄悄的巨变

  在中东政治巨变吸引了全球关注的同时,发生在“石油心脏”的石油格局之变正在悄悄展开。

  中东原油输出传统目的地主要是日本,欧洲和美国,但近年来对印度和中国的出口量增加明显。2009年对印度的出口量达1.1亿吨,占12.0%,超过欧洲和美国,印度成为中东原油输出的第二大目的地。对中国的出口量也超过美国,接近欧洲水平。

  北非原油输出目的国(地)集中,其输出的原油80%到了美国和欧洲。2005年以来,北非对美、欧的出口量分别基本保持在20%和60%水平。2009年,北非输出到中国的原油虽然仅占其输出量的6.5%,但较2008年增加了一倍多。

  从趋势来看,欧洲地区从北非及中东进口的原油量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是从中东的进口量在下降,从2005年的1.56。亿吨下降到2009年的1.05亿吨,减少了32%多。美国从北非及中东进口的原油总量基本稳定,但在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滑。

  “石油美元体制”也开始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美凭借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压倒优势,与沙特达成君子协定,产油国在进行石油交易时使用美元,而不得用其他货币支付,建立起一整套“石油美元体制”。但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宣称在出口石油时不收美元只收欧元。后来伊朗、朝鲜也效仿这种做法。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美元持续贬值,给产油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沙特自2010年1月1日起不再把WTI当作其面向美国客户的原油定价基准,改为采用以一揽子货币计价的阿格斯含硫原油指数(ASCI)作新标准。鉴于此,更多的一些交易者开始考虑放弃以美元计价的WTI作为原油销售指标,WTI价格越来越更局限反映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供需情况。

  尚未剧终

  伊利亚反对派攻占首都的黎波里为标志,此轮中东变局似乎告一段落,但许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导致石油市场动荡的原因也没有消除。

  一是茉莉花革命的连锁反应。源自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已经波及到埃及、也门、伊朗、巴林、约旦和利比亚等国家。中东地区国家的民众都面临着专制统治或强人统治的相似状况,都有较高的民主诉求,尤其是在政府无法有效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情况下。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以及埃及革命的成功犹如一剂强心针,对该地区的民众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这种精神力量非常容易通过网络扩散到中东地区的其他国家,使其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二是动乱源自国内经济社会矛盾。三次石油危机时,中东地区面临的主要是阿拉伯国家与非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此次动乱则不同,主要是由于国内民众不满专制政府的统治而产生的,反映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就连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动乱的爆发也措手不及。广大民众自下而上的民主诉求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这股潮流极有可能继续扩散。

  中东地区拥有超过世界60%的石油探明储量;35%的世界石油产量;40%的石油出口量,因此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虽然随着世界其他地区石油的不断发现与开采,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已不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是其“石油心脏”的地位仍在,仍是西方国家极力维持稳定的地区之一。即便此次中东局势稳定下来,该地区的诸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这里依然是全球地缘政治的一个热点地区。 

七国集团统一救市措施因内部分歧难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0日15:21 新华网

  新华网法国马赛9月9日电(记者 李明 韦巍 张欣)经过紧张磋商,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9日在法国马赛发表简短声明,决心加强国际协调,以应对全球经济复苏中出现的增长放缓、赤字高企和债务危机等新挑战。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份声明缺乏具体措施,难以说服市场,更难掩盖七国集团内部的分歧与尴尬。

  一纸声明 艰难出台

  作为会议组织方,法国原本不打算发表任何声明。法国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弗朗索瓦·巴鲁安会前接受法国《费加罗报》采访时说,会后不会发表任何声明,以便讨论可以更为自由地进行。

  七国财长会议于法国当地时间9日下午4时开始,一个半小时后欧洲股市闭市,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大主要股指大跌。消息传来,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顿时承受巨大压力。在一些代表团的坚持下,法国同意在会后发表简短声明。与会各方围绕声明措词“咬文嚼字”,会后新闻发布会也随之被推迟。接近午夜时分,记者拿到一份声明复印件。会议组织者并没有使用“声明”或“新闻公报”这类会议文件用词,而简单标明“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同意的参考措词”。

  在这份只有六段的“声明”中,七国集团表示将加强国际协调、保持金融稳定、在紧缩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除此之外,措辞中既没有中长期刺激计划,也没有短期救市措施。此间舆论普遍认为,这份声明“缺乏说服力”,恐难提振市场。

  这一纸“声明”的艰难出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七国集团内部的分歧与争执,也让不少媒体费尽笔墨。

  ??分歧众多 难求统一

  今年7月底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由于欧美债务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而陷入剧烈动荡,市场避险情绪不断高涨,投资者均将眼光投向七国财长会议,期待能够出台振奋人心的统一救市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呼吁七国集团采取行动,引导经济度过复苏当前最危险的阶段。

  在市场重压之下,发达经济体虽然刺激经济增长的愿望强烈,但由于各国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自根本利益不同,缺乏共同基础,难以形成内部共识,更难形成统一决策。

  美国的最大挑战主要是经济增速下滑和企业新增就业岗位不足;欧元区三大经济体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困境是久拖不决、周而复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经历大地震的日本,主要是处理核泄漏事故和灾后重建。

  在众多困难和矛盾中,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欧洲银行增资问题无疑最受关注,但各方兴趣点不尽相同。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会前强调的是,欧洲国家需要解决主权债务危机,同时支撑和保障欧洲金融系统,确保各成员国政府能够筹集到促进增长所需资金。但对欧元区国家来说,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实施新一轮救助希腊计划,阻止债务危机风险外溢。而日本政府关心的则是日元过度上涨对其出口的冲击。

  据报道,美国代表在会议讨论中主张通过减税和增加开支来增加就业,但德国坚持优先削减财政赤字,反对任何大规模刺激计划,原因是实施紧缩政策后,多数国家回旋余地很小,难有实力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缺乏共同利益基础,西方七国无法像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那样众志成城,迅速出台刺激政策。

  ??目光转移 另寻对策

  会议召开前一天,盖特纳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说,2009年世界经济领袖们为挽救全球经济所采取的措施现在恐难奏效。面临的挑战已大不相同,两年前所采取的措施已无法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加拿大BMO投资公司经济学家本杰明·赖茨指出,七国集团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还有选择,但选择有限。目前各国央行仍还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来实施刺激政策。

  对于欧债危机,赖茨表示,七国集团首先应稳定金融市场,其次确保西班牙和意大利保留在公开市场上的融资能力。欧洲央行通过购买债券这一工具以及两个国家采取紧缩政策来这现这一目标。但随着欧元区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高赤字高负债国家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赖茨建议,还具有一定财政灵活性的国家,如德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可以在保持长期财政稳定的前提下出台短期财政刺激政策。

  七国集团内部没能达成统一措施,从而将眼光投向经济增长相对快速的新兴市场国家寻求支持。盖特纳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需要继续巩固内需,并允许货币汇率根据市场情况自行调节。”而七国集团在声明中表示,将在未来几周内与二十国集团其它成员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磋商,以重新平衡需求,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斯塔克请辞重创欧元 G7未提联合干预

www.eastmoney.com2011年09月10日 07:38汇通网

  欧元兑美元周五(9月9日)跌至逾六个月最低,且看似下周走势仍然脆弱,之前欧洲央行(ECB)管委斯塔克(Juergen Stark)请辞且央行的货币政策立场转为中性,货币市场因此消化欧洲央行将在年底前降息的可能性。

  策略师认为,在欧元区官员应对该地区主权债危机之时,欧元兑美元可能很快跌至1.30,下周重点关注1.35水准。

  有关欧洲央行执委斯塔克因对央行购买外围国家国债的计划有异议而请辞的消息令投资者意外,欧洲央行近期购买诸如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负债沉重国家的国债,以支撑其公共财务状况。

  花旗集团(CitiFX)驻纽约的首席技术策略师Tom Fitzpatrick称:“今日欧元成为市场焦点,因所有的负面消息以及市场自6月以来一直看空欧元,如果欧元兑美元在下周或下下周触及1.35,在年底触及1.30我不会感到意外,欧元重回1.40之上有困难。”

  另外,欧元还因市场传言希腊可能在本周末违约而受创,希腊财长否认了上述臆测。

  欧洲的消息盖过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周四晚间提出的4,470亿美元就业计划的影响,尽管在其讲话发表后,亚洲交易时段早盘市场一度出现波动。但部分投资者对奥巴马的就业计划能否获得意见分歧的国会批准持怀疑态度。

  欧元兑美元目前下跌1.6%至1.3661,盘中跌至1.3626的低位,此为2月22日以来最低。本周,欧元/美元累计回落3.6%,为8月中以来最大单周跌幅。美元指数上扬1.2%至77.17,盘中升至六个月高位77.27,主要受助于欧元走软。

  Joseph Gunnar驻纽约的首席市场分析师Clark Yingst称,欧元/美元看似将结束为期六个月的短期盘整,前景看跌。他还称,欧元与标普500指数有很强的正联动关系,美国股市“尚未建立真正可信的底部,且可能进一步走低”。

  基金经理是稍早欧元的支持者,而其中一个基金经理开始削减其欧元头寸,加州的Merk Investments公司周四稍晚出售价值逾9,000万美元的欧元,并将所得资金重新配置给澳元。该公司拥有逾8.5亿美元的资产。但较长期而言,该公司仍然看涨欧元,认为欧元区担忧应主要反应在国债价格上,而非汇市。

  欧元兑日元目前下跌1.6%至105.86,盘中跌至105.300的低位,此为至少2004年中以来最低,本周欧元/日元累计回落2.9%,为5月初以来最大单周跌幅。

  欧元兑瑞郎回落0.7%至1.2070,仍高于瑞士央行(SNB)设定的1.2瑞郎的最低汇率目标。美元兑瑞郎上扬0.9%至报0.8834,之前触及三个半月高位0.8864,本周,美元/瑞郎大幅收涨逾12%,为有史以来最大周度涨幅。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在一份报告中称:“瑞士央行设定的1.2瑞郎的汇率目标令瑞郎作为规避欧元区担忧工具的吸引力消失殆尽,但欧元区问题仍存在不确定性,我们预计瑞郎下周表现不及美元。”

  七国集团(G7)会议公报表示,国际间将紧密合作应对经济下滑的挑战,但没有提及联手干预市场,并重申由市场决定汇率。

欧美经济将持续疲软 美短期推QE3可能性不大

www.eastmoney.com2011年09月10日 02:20任晓中国证券报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研究室主任刘煜辉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欧美经济将持续疲软,但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不大;美联储未来必然推出QE3,但短期内由于全球资金避险需求旺盛,美联储采取进一步宽松措施的可能性不大。

  欧美经济将持续疲软

  中国证券报:近几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演进,市场对欧洲银行融资能力十分担忧,对欧美经济复苏前景的看法趋于负面。你认为欧美经济是否会进入二次衰退?

  刘煜辉:当前欧洲银行资本金遇到冲击。欧洲银行体系累积了大约4万亿美元的南欧国家债权。一旦公共债务评级被降低,资产面临重估,资本金就要收缩,带动欧洲整体信用面临收缩状态,导致投资、消费进一步放缓,经济难以持续性复苏。在融资市场上,银行资本金融资和政府公共债务融资处于竞争状态,使得利率高企,对实体经济复苏形成严重威胁。

  欧美经济负增长可能性不大,但低增长将成为常态。欧美政府和家庭债务都非常高。在债务很高的情况下,双方未来都面临去杠杆化过程。面对减债、需求萎缩,企业不大可能大规模扩张增加就业,企业投资意愿淡漠,银行不愿意放贷,必定造成经济增长疲软。

  但美国经济不会进一步恶化。美国经济的微观层面相对不错。

  一是企业部门现金流处于历史最好水平。比如苹果公司,没有负债却坐拥762亿美元现金和高流动性资产。苹果公司靠平板电脑和手机产品异军突起,彰显美国企业并未失去内在活力,提示人们不应低估美国经济微观层面的自我调整能力,不应忽视美国的制度优势、创新精神、法治保障等因素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

  二是在美国2.4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美国金融部门目前的现金和储备都处于历史峰值,从2008年7月的3165.5亿美元和435.8亿美元,急速飙升到2009年年底经济开始复苏时的1.17万亿美元和1.14万亿美元,到今年6月更进一步上升至2万亿美元和1.67万亿美元的历史高位。

  因此,美国再发生类似2008年9月的流动性冲击极端事件的可能性非常小。总体而言,欧美经济重新回到低增长轨道,政府公共部门债务高企注定欧美政府将长期保持低利率状态。与之相对应,全球货币竞相贬值将进一步泛滥,未来全球通货膨胀会进一步深化、演进。欧美经济将持续“两低一高”状态。

  短期推QE3可能性不大

  中国证券报:市场猜测美联储9月会推出新的宽松措施。你认为美联储会否推出QE3?

  刘煜辉:美国新的财政刺激计划以及面临的长期财政支出的压力,决定未来一定需要美联储买入公债平抑国债市场的中长期利率。未来出台QE3是必然结果,具体时间窗口取决于公共融资市场的当时状况。

  美国国债除国内投资者和美联储购买之外,还有几个购买渠道:一是其他国家,例如中国、日本及石油国家等不断产生贸易盈余的国家,是美债的主要购买者;二是存量结构的调整。由于美国国债笼罩在避险光环下,国际投资者出于避险需求可能调整存量资金的配置,减少欧债的配置转向美债,还可能从股票等风险资产撤离。这些因素都支撑美国国债市场的融资需求。

  当市场没办法满足融资需求时,为了压制中长期利率,美联储必然出手。目前美国国债市场避险需求非常旺盛,美联储当前出手的可能性不大。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担忧加重 亚洲央行将暂停紧缩

www.eastmoney.com2011年09月10日 04:01东方早报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方面的担忧不断加重,四家亚洲地区央行8日决定不再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这或许也意味着,新兴市场方面已持续一年的抑制通货膨胀努力暂时告一段落。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央行8日在政策会议结束后均维持关键利率不变。而在过去的一年中,亚太经济的强劲增长使该地区各央行得以提高政策利率,以抑制大宗商品强劲需求和发达国家放松货币政策引发的通货膨胀。

  但目前,西方和日本经济放缓的影响开始在亚洲蔓延,那些严重依赖出口的经济体受到的压力尤为明显。

  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亚洲央行过长时间放任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的风险发出警告。

  譬如,韩国方面,有关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争论尤为激烈。韩国央行8日将利率维持在3.25%,但该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观点并不一致,部分成员主张应更早采取举措抑制通货膨胀。韩国8月份通货膨胀率达到三年高点。

  韩国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受外部风险因素影响,韩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

  宏利资产管理(Manulife Asset Management)固定收益部门负责人Pang Cheng Duan表示,亚洲地区央行的本意是希望收紧货币政策以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不过全球经济状况令他们无法这么做。  

知名智库彼得森研究所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

www.eastmoney.com2011年09月12日 07:47东方早报

  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9日发布报告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穆萨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鉴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今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从4月份预测的4.3%下调为3.8%;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从4月份预测的4.5%下调为4.2%。 

  受日本地震海啸袭击、油价高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风险冲击,美国经济今年的增速从4月预测的3.3%大幅下调为1.8%;日本经济今年从4月预测的增长1%下调为负增长0.5%;欧元区经济今年的增速从4月预测的2%下调为1.9%。

  穆萨强调,中国等新兴经济依旧是全球经济中的亮点,该机构维持对中国经济今年增长9.2%的预测不变;预计印度经济今年增速比4月的预测下调0.6个百分点,但依旧会保持8.2%的高速增长。 

美银美林调查:投资者预期欧洲经济将会陷入衰退

www.eastmoney.com2011年09月14日 23:51张红瑜中国证券报

  美银美林9月13日发布的全球基金经理月度调查报告显示,投资者预期欧洲经济将在未来12个月内陷入衰退。根据这项9月1日至8日期间进行的调查,55%的欧洲基金经理预测欧洲经济将出现负增长,而7月份的调查中持有这种观点的只有14%。

  美银美林此次调查了全球286位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的资产总额达8310亿美元。

  调查结果显示,欧洲的主权债务和银行业危机被投资者确认为主要风险,目前已有68%的基金经理认为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是最大的风险所在。自从2003年1月调查以来,投资者对欧洲银行业的悲观情绪已达到最低点。美银美林全球研究部门欧洲股票策略主管加里·贝克说:“该调查透露的信息就是,除非你对欧洲的银行更具信心,否则很难投资欧洲。调查显示,目前对欧洲的信心相当负面,而且危机蔓延至全球其他地区的风险明显升高。”相关数据显示,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已飙升至2009年3月份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水平。

  美银美林调查报告显示,投资者看空银行股。在股票配置中,消费必需品、医药和公共事业股受到追捧,自银行股撤出的资金正在涌入上述板块,工业和科技股也是如此。另外,伴随着对股票的负面预期,投资者对债券的信心得到提高。目前,投资者现金持有仍保持在显著高位,平均占据投资组合的4.9%,超过三分之一的投资者增持现金。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放缓改变了投资者对于油市的看法。与上个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比较,净14%的基金经理认为对原油估值过高,高于8月时的净0%。

  随着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大幅度消退,净23%的基金经理认为对于现阶段商业周期来说,全球财政政策过于紧缩;而在两个月前,净19%的基金经理认为财政政策过于宽松。

  除了对欧洲经济前景持负面看法以外,投资者对日本经济前景也表现出悲观情绪。净42%的日本基金经理预期日本经济将在明年增强,而一个月前此数据为净75%。与此同时,相比8月的净58%,目前净0%的日本基金经理预期日本公司收益近期将会好转。 
      世界经济走弱 全球贸易环境恶化

  当前,世界经济走弱态势明显,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加大。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及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丧失信心等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回落,发展中国家增长放缓,复苏遭遇新的挑战。

  世界经济继续下行

  1。全球主要景气指标进一步走低。10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50,处于景气临界点;服务业PMI为51.8,比上个月回落0.8个点。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9.8,比上月大幅下降了6.6个点;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9.9,比上月下降了0.8个点。日本企业家信心指数为46.4,比上月下降0.8个点;欧元区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6,比上月下降0.7个点。

  2。多数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不同程度放缓。据英国共识公司预计,第四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2.0%,比上季度放缓0.5个百分点;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1%,比三季度预测值放缓0.1个百分点;日本GDP环比增长0.6%,比三季度放缓0.9个百分点。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回落。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第四季度,俄罗斯GDP同比增长4.0%,比三季度预测值回落1.6个百分点;据共识公司预计,第四季度印度尼西亚GDP同比增长6.2%,比三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马来西亚GDP同比增长4.7%,比三季度预测值回落0.3个百分点。

  3。三大经济体工业订单大幅回落。9月份,美国制造业订单同比增长9.8%,比上月大幅回落5.9个百分点。8月份,欧元区制造业订单同比增长6%,增幅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日本机械订单同比下降3.3%。订单大幅减少,预示着全球工业生产将持续低迷。

  4。欧元区和日本个人消费低迷。9月份,欧元区零售量同比下降1.5%,连续五个月下降;日本零售额同比继上个月下降2.6%之后,又下降了1.2%。

  5。世界贸易缓慢运行。8月份,反映全球贸易增长趋势的全球贸易量三个月移动平均环比下降0.2%。10月31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为1965点,比当月最高点2173点回落了9.6%。9月份,美国包括货物和服务在内的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1.9%和15.9%,分别比上月加快0.7和1个百分点;日本进、出口同比增长12.1%和2.4%,分别比上月回落7.1和0.4个百分点。

  6。全球通货膨胀仍居高位。10月份,欧元区CPI同比上涨3%,涨幅与上月持平,远高于欧洲央行2%的调控目标。9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3.9%,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9月份,加拿大、英国、南非、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CPI同比分别上涨3.2%、5.2%、5.7%、10.1%、3.4%和5.8%,涨幅分别比上月扩大0.1、0.7、0.4、1.1、0.1和0.1个百分点;10月份,巴西CPI同比上涨7.4%,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

  7。就业形势未见改观。9月份,JP摩根全球全产业就业指数为49.9,是2010年2月以来最低值,并首次低于景气临界值50.10月份,美国失业率为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9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为10.2%,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日本失业率为4.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世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欧债危机深层问题仍未解决。11月3日,希腊五年期主权CDS利差为6553.9个基点,接近历史最高纪录,两年期国债收益达到创纪录的102.3%;11月9日,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7.25% ,为近12年新高,高于7%这一寻求外部援助的警戒值。

  衡量信贷风险的美元TED利差波动上行,10月底达44.47个基点,再创年内新高。目前,意大利国家债务占GDP的119%,接近希腊的120%,而债务总量却接近希腊的6倍,很可能成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不稳定因素。

  2。全球协同支持经济增长困难重重。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制约着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主权债务形势又制约着进一步的财政刺激措施出台。各国利益诉求差异较大,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也不同。巴基斯坦、印尼、澳大利亚和欧洲央行等近期降息;而越南、尼日利亚、白俄罗斯、土耳其、印度和蒙古等国家仍在升息,全球协同治理难度加大。

  3。全球贸易环境恶化。一是全球需求疲软。世界经济持续下行,欧债危机继续深化,使全球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受挫,主要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动力不强,全球外需疲弱;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经济不景气,各国纷纷采取保护措施,贸易摩擦政治化的倾向日益突出;三是贸易融资困难。在欧债危机波澜不断、新兴市场国家通胀风险未减的情况下,贸易融资困难,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制约因素;四是汇率对抗加剧。日本出台了日元升值综合应对方案,干预日元汇率;受瑞士政府干预,瑞士法郎已连续两个月贬值。由于目前美国仍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居高不下,从长期来看,美元仍会贬值。

  4。全球资本异常流动扩大。各国货币政策走向差异导致国际资本流向经济增长较快、利率较高的经济体;金融风险上升又导致国际避险资金流向美国、德国和日本国债市场。发展中国家股市近期已经历了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11月2日的当周,净流入发展中国家股市的国际资本达35亿美元,为连续三周净流入。而从8月份到10月上半月,发展中国家股市平均每周净流出国际资本20亿美元。

  5。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位波动。10月份,粮农组织国际市场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216,环比下跌4%,但同比仍上涨5.4%。泰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其出口额约占世界市场大米出口量的30%。泰国洪灾将在短期内给全球粮食市场带来不确定性,推高国际市场大米价格,给大量消费大米的亚洲各国带来新的通胀压力。

  世界经济前景展望趋于谨慎

  1。世界经济增速将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预测,按照购买力平价法GDP加权,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4%,比2010年回落1.1个百分点。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今年持平。

  2。全球通胀仍处高位。IMF预测,2011年发达国家CPI上涨2.6%,发展中国家CPI上涨7.5%,涨幅比2010年分别扩大1和1.4个百分点。2012年全球通货膨胀将有所回落,发达国家将增长1.4%,比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将增长5.9%,比今年回落1.6个百分点。

  3。国际贸易增长将放缓。IMF预测,2011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7.5%,比2010年放缓5.3个百分点。2012年将继续回落至5.8%。

  4。失业率居高不下。共识公司11月份预测,2011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失业率分别为9.0%、10.2%和4.3%,美国与今年持平,欧元区和日本分别比上年回落0.2和0.3个百分点,继续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世界经济走势对我国的影响

  1.全球经济放缓拖累我国经济增长。欧债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全球经济持续放缓将拖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制约我国货物出口稳定增长;二是国际服务贸易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的国外净收入将减少;三是外商直接投资可能产生较大波动。

  2。汇率对抗再度升温,人民币汇改面临困难。自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到现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30%,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全球需求疲弱的形势下,各国竞相贬值本国货币,汇率成为国际贸易争夺的重要工具,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继续逼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新的压力。

  3。贸易摩擦持续增加。今年前10个月,美国共发起14起贸易救济案件,其中针对中国的有7起。 截至10月26日,美国提起的涉及中国输美产品的337调查申请已达15起。美国《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一旦生效,有可能引发中美贸易大战。

  4。国际资本异常流动造成冲击。全球资本异常流动扩大,且数量庞大。一方面国外资本为了套取息差和获取人民币升值收益,会流入国内市场,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较大冲击;另一方面国外资本的大量撤资,会冲击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对经济稳定增长造成不良影响。据世界银行统计,前三季度从东亚和南亚股市抽逃的外国资本达126亿美元。

  应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外部风险

  一是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密切关注全球贸易形势,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减轻企业负担,积极维护出口企业利益,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二是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改。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三是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四是加强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监管。及时监测和监督国际资本流入和流出情况,增强敏感性和警惕性,制定可行措施,尽可能减少异常流动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 

联合国警告全球经济或二次衰退 2012年成关键之年

www.eastmoney.com2011年12月04日 07:27新快报

  警告!全球经济或二次衰退

  联合国发布报告称2012年将成“关键之年”

  联合国12月1日发布《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警告: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泥潭,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联合国经济学家指出,即将到来的2012年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关键之年”,世界经济何去何从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全球经济不断增加的下滑风险。

  四大痼疾重压发达经济体

  在这份报告中,联合国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今年的2.8%下滑至2.6%,远低于半年前3.6%的预测值。即便如此,联合国仍警告“这份报告也许依然过于乐观”,因为这一预测的假设前提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得到控制,且发达国家财政紧缩政策不会继续加码。

  报告称,发达经济体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四大风险:债务危机深重、金融系统脆弱、高失业率和紧缩政策导致需求疲弱,以及政治僵局及机构效率低下造成的决策机制瘫痪。而更令人担心的是,这四大痼疾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新兴市场经济将难逃拖累

  作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美国和欧洲均被自身债务问题和经济困境折磨得焦头烂额。根据联合国报告,尽管美国经济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温和反弹,但预计明年仍将继续走软,甚至有陷入“温和收缩”的风险。

  联合国报告还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以较为强劲的增长担起“全球经济引擎”重任,但增长速度将明显受到影响。参与撰写报告的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表示:“发展中国家今年增长放缓主要是这些国家为应对通货膨胀和信贷增长过快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的结果,但明年增速下滑将主要是受发达国家拖累。”

  三年经济增速数据

             2010年       2011年(预计)    2012年(预计)

  世界 3.6%               2.8%                2.6%

  发展中国家 7.5%   6.1%                5.6%

  中国 10.3%             9.3%            9% 以下

  印度 8.5%              8.1%           7.7%~7.9%

  巴西 7.5%             3.7%                  2.7%

  墨西哥 5.5%        3.8%                  2.5%

  ------------------------------------------

  联合国报告预计中国明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8.7%

  联合国12月1日发布《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说,主动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发达国家经济疲软等因素将导致发展中国家2012年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增长将持续保持强劲,但增速将放缓。

  这份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的报告预测,2012年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将由2011年的6.1%下降到5.6%,明显低于2010年的 7.5%。其中,中国、印度这两大新兴经济体2012年的增长分别为8.7%和7.6%,均比2011年放缓了一个百分点左右。

  报告说,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中国和印度的带领下仍然会高于其他地区。

  报告说,西亚许多国家在2011年经历了政治动荡,但由于一些石油出口国受益于石油价格的上升,并加大了政府在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经济没有明显下滑。预计2012年西亚的经济增长不到4%。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在2012年将经历更为明显的经济减速,经济增长将降至3%以下。(中国证券报)

  全球制造业加速萎缩 中国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很多人都在猜为什么央行会这么快下调存准率,直到12月1日中国公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本身很难看:11月下降至49,为2009年2月以来首次跌破50这一临界点。但我们并不孤单。同月,除美国外,欧元区和英国PMI均大幅走低,显示全球制造业正加剧萎缩。

  产成品库存新高预示经济底部?

  事实上,汇丰版PMI早在今年7月就已跌破50,表明中国制造业由景气转为衰退,但官方PMI直到11月才跌破这一临界线。这意味着两者之间足足相差了4个月。

  尽管如此,中国的制造业陷入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资料显示,11月官方PMI为49,较10月下降了1.4个百分点,为2009年2月以来新低。耐人寻味的是,在公布这一令人失望的PMI前一天晚上,中国央行意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相比之下,11月汇丰PMI降至47.7,低于10月的51,并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新低。而在过去5个月中,该PMI有5个月低于50这一分水岭。对此,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称,11月份PMI终值反映中国制造业商业环境急剧恶化,考虑到通货膨胀放缓速度快于预期,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取代(控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国政府的首要调控目标。

  资料显示,11月,七大分项数据中只有进口订单和产成品库存环比上升。其中,新订单由上月50.5降至47.8,出口订单由48.6降至45.6,采购量及购进价格则分别下滑至49.8和44.4.

  这堆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出口订单下降,反映了全球需求放缓。这很好理解,欧债危机影响了欧元区国家的进口需求;购进价格下降,是因为全球经济下滑推低了大宗商品价格;原材料库存下降,因人们预期商品价格会走低,不愿囤货;生产指数下滑则反映生产热情下降。事实上,由于国内外需求整体放缓,很多制造商并不愿意盲目开工。

  制造业萎缩无疑会给中国经济前景蒙上一层阴影,那么何时才是底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在11月出现了背离,前者降至46.7,后者却升至53.1,创下历史新高。对此,国泰君安分析师解释称,两项指标一升一降显示经济正经历快速去库存。另外,由于产成品库存高点通常对应经济环比低点,因此经济很可能即将环比见底,同比增速也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见底回升。预计12月PMI为49.5.

  美国释放被压抑的需求

  如果只是中国制造业出问题,那么我们可能要反思经济结构的问题。但如果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呢?

  11月,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均加速萎缩。欧元区PMI从上月47.1下滑至46.4,创28个月新低;英国PMI跌至47.6,为2009年6月以来新低。全球PMI则降至49.6%,连续3个月低于50。相比之下,美国PMI升至52.7,竟比预期还高出0.7,创5个月来新高。

  欧元区表现糟糕,这和欧债危机有很大关系。一方面,企业对经济前景悲观,不愿扩大生产。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如希腊由于实施财政紧缩,已伤害到脆弱的经济增长。

  但美国PMI逆势走高令人费解。首先,欧元区是美国很大的贸易伙伴,前者衰退势必影响后者;其次,美联储并没推出QE3。唯一可以解释的是,美国汽车销量急增,使制造商将生产规模扩大至3年来新高。值得一提的是,节假日因素成了消费的主要推动力。在感恩节假期间,美国消费者支出创524亿美元历史新高。同时,很多汽车经销商也在疯狂打节日促销牌。

  南华期货宏观总监张一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美国现在环境还不错。这主要因其核心竞争力是创新,且其制造业又属于高端地位。相反,其他很多国家更依赖出口。至于全球经济前景,这将取决于中国和美国。

  存准率或继续下调

  面对全球经济放缓,中国还将在货币政策上采取哪些措施?

  齐鲁证券宏观分析师刘启元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本周存准率下调首先应该考虑为对冲行为,实际上货币政策的大方向还没有完全转向的趋势。10月外汇占款下降,主要由于资本和金融账户下非直接投资项目大幅逆差,显示资本外流速度加快,因此这可以说是首次因资本外流和外围需求转弱双重作用造成的月度新增外汇占款负增长。另外,对房地产的调控短期内还看不到政策转向的迹象,而降息不符合结构调整的政策方向,因此,还不会动用降息这种价格手段。

  值得关注的是,11月新增信贷情况变化。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截至11月28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仅1400多亿元,预计金融机构全月新增贷款在5000亿元左右,大大低于市场预期的6000亿元。对此,光大证券指出,11月新增信贷是否会如预期仍维持在6000亿元左右,是判断政策放松力度的关键。在通胀再度反弹担忧尚未消除前,目前货币政策还未到 “双率齐动”。保证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是当前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预计年内基准利率不会调整。

  东方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邵宇认为,在10月当月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后,数量化货币政策调整的预期在加强,外加欧债危机的深度演化促使全球货币采取更保守的 “持有美元”的避险策略,因此加速了国内货币政策调整的节奏。在明年二季度后,国内经济回落速度才能得到缓和,将达到控制GDP增速在8.0%~8.5%的水平。目前货币政策调整主要是指向偏紧的流动性。明年前半年存准率或将继续有2~3次的向下调整。(每日经济新闻 杨可瞻 张雨) 11月新兴市场资本净流出 全球货币宽松浪潮将开启

  本周宏观热点纷呈,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但归根到底,全球形势大不乐观,而这或将引致全球宽松浪潮。

  11月29日,广东省公布政府债务报告,截至2010年底广东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7502.96亿元,负债比率64.22%。这为近期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务做了个很好的注脚。

  11月25日,首批地方债“完美”收官,所谓“完美”主要是指这些地方债发行利率竟然低于国债。由于2012年是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高峰时期,所以明年地方债扩容是可想而知的。

  发债无非是寅吃卯粮,在地方土地财政难以维系之时,在中国经济增速进入下降通道之时,在资本已现外流的端倪之时,地方债务会否出现偿付风险,会否进而引发系统性危机,我们还不能下结论,姑且预警。

  其实不仅是中国,新兴市场国家都在面临危机。从亚洲四小龙到拉丁美洲,新兴市场几乎没有逃脱30年发展极限的魔咒。中国9月外汇储备和10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均出现逆转,11月22日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创下历史最低点,11月各新兴市场资本转为净流出。

  从历史经验来看,外资流出新兴市场有两个原因:一是新兴市场成长高峰过去,获利空间狭小,结构调整使不确定性风险上升;二是发达国家重振实体经济,制造业恢复,优惠措施吸引资金回流。

  有数据可以佐证,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0,汇丰PMI 11月数值为48,为32个月以来最低。欧元区11月制造业PMI下跌至46.4,为2009年7月以来最低。注意,美国11月份 PMI升至52.7,远超预期,为最近6个月来新高。

  危机时刻需要未雨绸缪,上周国资委要求各国有企业严格控制项目预算和债务规模增长,本周国资委发文强调央企加强境外资产管理。

  全球政府基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阴影,无不将解决危机之道寄托于货币与财政宽松。

  11月30日晚,中国央行宣布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21%,这也许是对冲电价上调及当日股市暴跌,甚至12月1日中国11月PMI数据的利空吧。

  紧接着,当晚美联储联手5家央行宣布降低美元流动性互换利率50个基点,显然美联储再当全球最后贷款人。9月15日,美联储也曾联手四家央行声明将在年底前为欧洲银行业注入美元流动性。2008年危机之时,全球主要央行也有此举动。

  此外,当天泰国也将关键政策利率下调25个基点,12月1日巴西降息0.5个百分点至11%,为年内第三次。近三个月,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尼、巴西等11个国家以及欧洲央行纷纷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本周,欧洲债务危机进展到各方都在预防欧元区解体的风险。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已公开建议银行业准备应急预案。不少国际企业也正在针对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制定应急预案。全球最大的外汇电子交易平台Icap开始在其EBS平台上测试希腊德拉克马对欧元以及美元的交易。

  欧元区财长会议同意为希腊发放第六笔贷款,暂时解除其破产威胁;另外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的规模也有进展。

  此外,12月1日,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法国总统萨科齐相继就欧洲央行事宜表态。从表态措辞来看,欧洲央行给EFSF发放贷款、直接介入国债一级发行等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成行,这就是欧元版量化宽松。

  其实,无论是货币还是债务,都可以视为提神的大烟,少用尚好,用多了就会犯毒瘾,而如果为了减缓毒瘾发作的痛苦再去吸毒,那显然是错上加错的。其次,宽松的货币与财政,都是铸币税,都是政府对民众财富的转移。

  全球宏观经济局势变幻无常,故而资本市场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后两周全球宏观重点:一是国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历来是定基调的会;二是12月13日美联储将召开本年度最后一次议息会议。(第一财经日报 艾经纬)

IMF警世危言:“大萧条”或再次降临

www.eastmoney.com2011年12月18日 08:06杨可瞻 石磊每日经济新闻  

  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发生了什么,现在只能通过公开资料来感受了,比如美国接近1400万人失业、畜禽被成批宰杀、华尔街股市1天大跌13%、二战被间接催生等。

  如果说类似悲剧将在当下重演,这显然会令人恐惧。不幸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却发出了这样的警告:目前全球经济前景十分惨淡,没有任何国家能从欧债危机中独善其身。 

  由此看来,危机的最核心显然还是欧洲。那么,一直被市场所寄望的“修约”能不能助其走出泥潭呢?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拉加德的警告

  发出“大萧条”警告的是IMF总裁拉加德。12月15日,她在美国国务院发表演讲时称,如果世界各国依然坚持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类似1930年的全球大萧条将不可避免地再次袭来。为抵抗风险,所有经济体必须促进经济增长,欧元区国家应首先作出努力。

  3年前的全球金融风暴让很多人记忆犹新,雷曼倒了,美林被兼并了,与之相伴的还有全球性股灾。那么,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比之严重多少?据了解,当时的萧条导致全球共损失了2500亿美元,间接后果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年10月华尔街大崩盘后,全球流动性和银行业受到巨大冲击。1932年底,美国股市蒸发了90%的市值。而在1933年,美国全年GDP只有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1/3。直到1937年,才在罗斯福的“帮助”下爬出泥淖……

  值得注意的是,拉加德在15日的言谈中特别提到了“欧元区”。这并不奇怪,因为本次欧债危机的严重性,一定程度上不亚于上一次大萧条。不同的是,现在多数风险被暂时掩盖住了。昨日,管理着300亿美元的大型对冲基金BlueCrest创始人MichaelPlatt就公开警告称,欧洲多数银行已经破产,2012年的情况兴许比2008年更糟糕。

  暂且不论MichaelPlatt所言是否确切,只是,拉加德的上述唱空言论除了是希望全球共同努力外,还有一种可能,即影射在欧盟中特立独行的英国。

  此前,英国不仅在欧盟峰会当日否决了德法修改公约的提议,还在会后为欧元区分裂作准备。有消息指出,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将在接下来几周内检查英国大型银行应对危机的准备。有意思的是,就连英国国防部高官也认为欧元解体风险巨大。英国国防部参谋长DavidRichards表示,该部门正在制定欧元解体之后的计划。

  据了解,在欧盟峰会之后,英国将只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欧盟条约的修改。

  一名英国官员说,只要有邀请,就意味着允许英国直接参加到讨论中。欧盟发展的大门还没有向英国完全关闭,这也许是英国“回归”欧洲的最后机会。

  欧盟内部的烦恼

  对于一名成熟的投资者来说,他每天都会听到各种看多和看空的声音。在拉加德发出警告后,可能又会有大鳄唱多全球经济。但下面这条消息值得关注,因为这可能吹灭欧元区最后的“烛光”。

  上周二,在布达佩斯的一个联席会议上,捷克总理彼得·内恰斯率先开炮,轰击新条约中的税收体系。他表示,修改之后的税收体系对捷克的经济没有好处。

  内恰斯还认为,新的欧盟条约充其量不过是一份待定协议,未来公约的名字都可能改变。如果捷克签署现在的文件,政治上就表现得短视。

  与捷克相似,上周最后一个宣布同意协议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也表示,匈牙利不会参加有税收措施的条约,因为这会导致匈牙利经济竞争能力下降。据悉,使匈牙利改变看法的是,新条约将会提议成员国交出公司税征收权。

  就在此前一日,爱尔兰副总理EamonGilmore指出,该国肯定会对新条约进行全民公投。而且金融交易税将是爱尔兰考虑的重点。另一个欧盟国家——瑞典也担忧新协议会涉及金融交易税。据了解,瑞典总理FredrikReinfeldt目前在该国议会只占据少数席位。如果要他促成反对派通过协议,做出的让步将极为有限。

  对此,现任华盛顿科德尔赫尔研究所主席、莫尼塔特聘顾问的哈罗德·马尔姆格伦博士表示,欧盟峰会令市场失望。就欧洲能否同意财政联盟,目前17个欧元区成员国的领导人和其他欧盟成员同意在各自国家法律中加入“财政联盟”的可能性,但根据“有效多数表决制”,德国将主导支持或反对任何财政执行和惩戒,这一理念在政治上很难被许多国家的议会和选民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部分国家已明确表示有退出新条约的可能,而一些原本没有异议的国家内部也出现纷争。荷兰国内反对欧盟的党派抨击荷兰总理MarkRutte处理欧盟协议的方式。目前的荷兰政府是少数派内阁,Rutte的政党去年10月成功组阁已经是历史性突破。

  丹麦总理虽然支持协议,但面临联合政府内部政党的反对。一党派质疑欧元的倾向根深蒂固。据悉,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曾在15日呼吁,欧盟国家尽快落实此前欧盟峰会达成的协议,并敦促相关国家实施强有力的预算纪律,以提振市场信心。

  东兴期货研发中心分析师丁彬彬告诉记者,市场对欧盟峰会的解读过于利好。其实,欧盟峰会上达成的有效果的协议寥寥无几。近期市场逐渐发现欧元区短期流动性缺乏仍然存在,并不能让大家满意。虽然一些国家有意签订协议,但还需议会批准。这就代表着,欧盟长期问题没解决好,短期也没解决好,其成果受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