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贝壳头蓝色:宝宝虚汗怎么回事?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09:04

宝宝虚汗怎么回事?怎么办?----小儿 虚汗 盗汗 自汗 中医 [育婴版最后一贴~]

宝宝九个月。现在整天都出很多汗,不论白天还是晚上,老人说是虚汗,怎么回事?怎么办?

睡眠中出汗为什么称盗汗,有何表现?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 。“寝”是指睡觉,有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是说顾不得睡觉并忘了吃饭。很显然“寝汗 ”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证。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些名,迄至现今不论是医生还是干其他行业的人都知道盗汗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证。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 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怎样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
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二)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小儿盗汗如何防治?  

小儿出现盗汗,首先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导致高热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就应该对小儿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给予控制,这样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小儿肥胖,有益于小儿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儿的夜间大汗,是由于室温过高,或是盖的被子过厚所致。冬季卧室温度以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一般说来,若家长注意到上述几种容易引起产热增多的诱因,并给予克服,出现盗汗的机会会自然减少。即使小儿偶尔有一二次大盗汗,也不必过分担心,盗汗所丢失的主要是水份和盐份,通过每日的合理饮食是完全可以补充的。

对于病理性盗汗的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磷、维生素D等,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多接触日光,包括户外光线及反射的光线。可在户外活动,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

(2)大力提倡母奶喂养。

(3)早产儿、双胎,经常腹泻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儿应注意加用维生素D。

(4)北方农村或寒冷的地区要按计划地采取“夏天晒太阳,冬天吃D剂”的预防佝偻病措施。

对于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盗汗,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要动作轻快,避免小儿受凉感冒。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和盐份。可以补充口服补液盐,简称“ORS”,或白开水加点食盐、糖,糖可以促进水和盐的吸收。被褥也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此外,对易于盗汗的小儿,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随之而止,这将胜过任何灵丹妙药。


怎样用脐疗法治疗小儿盗汗?  

运用脐疗的方法治疗盗汗,在古今医学文献中介绍的很多,并且有着非常显著的疗效,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经常用脐疗的方法治疗盗汗,实践证明疗效确实肯定,尤其是对小儿盗汗症,收效更为满意。下面介绍几则治盗汗的脐疗方:

(1)五砂散: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散0.5~1克,用温水调成糊状,于患者临睡前敷于肚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日晨起时取下,如无效可重复使用,一般连用3天即可凑效。本方适用于各种证型的盗汗,对因肺结核引起盗汗,也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2)五味敷剂:五倍子、赤石脂、没食子、煅龙骨、煅牡蛎各20克,辰砂1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于临睡前取药粉1克,用凉开水、食醋各半调匀,敷入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晨去掉。每日一次,3~5天为一疗程。据《陕西中医》1985年第5期介绍,用本方治疗小儿顽固性盗汗118例,连敷3次,盗汗即止者48例;5次汗止者31例;6次汗止者21例;无效 6例(其中结核病患者3例)。愈后再次复发盗汗,使用本方有效者9例,无效者3例。本方无毒性,无副作用,具有较强的敛汗功能,各型盗汗均可使用。

以上二方,均安全有效,盗汗者不妨一试。

盗汗病人应怎样自我养护?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凉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天热说“汗”

□ 孙清廉 《健与美》 2007年第07期

天气炎热大多数人都爱出汗,有时甚至是大汗淋漓,人们往往对出汗有许多误解,其实夏天出点汗是有益健康酌生理现象并不是什么坏事情。

汗产自汗腺。反肤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汗毛孔”,就是汗腺向外排汗的开口,一般而言人体大约有200万到500万个汗毛孔,额头。手心,足底、腋窝、大腿根等部位的汗腺最发达,故有“汗区”之称。另外鼻尖胸前、背部、阴部等处也容易出汗。

正常的出汗大体有三种:当你在运动或身处炎热的环境中,常常“汗流浃背”。这可称为“温热性出汗”;当你感到精神紧张、惊愕或羞愧时则会“汗出涔涔”,此可称为“精神性出汗”;而当你进食辛辣食物时。往往会“汗出漉漉”,这可称为“味觉性出汗”,另外还有“冷汗”和“热汗”之说,如人在精神紧张时,皮肤泛白变冷这时出的汗称为“冷汗”:运动或人的体温上升时出汗,则皮肤往往泛红发热这时的汗则称为“热汗”。

汗液纳多少。个体间的差异很大。一般来说汗腺多则汗多汗腺少则汗少:胖人汗多,瘦人汗少;婴幼儿和血气方刚的青年汗多,身体衰退的老年人汗少;活动量大汗多,活动量小汗少;天气炎热时许多,天气寒冷的汗少。据报道一位炼钢工人一般每天可出汗七八千毫升,有位生理学家曾对一位英国炼钢工人测算一天出汗甚至达到15000毫升,真可谓是世界出汗“冠军”了,但也有不出汗的人。安徽省蚌埠市就曾先后发现过三个这样的病孩。

汗的主要成分是水约占98%,其余是氯化钠,少量的尿素和其他盐类。

排汗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生理功能:其一,它同排尿一样,能将身体的多种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起到清除“垃圾”和大扫除的作用。有人比喻出汗是人体内的一次强力“疏峻”运动,从而保证了一段时期内身体各个系统的畅通无阻,也保证了人体供给、传导、排泄的正常化。特别是对肺循环可起到修复、清洗和调整的作用;其二,汗有润泽皮肤的作用,可“冲掉”体表许多微生初,从而防止病菌侵入身体,其三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蒸发”散热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在炎热的环境里,身体差不多有将近80%的热量是由汗水带走的。如果人体积蓄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人的体温就会升高,出现头痛眩晕,耳鸣、昏迷。中暑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在医学上还可利用“汗法”祛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调整体液,排泄废物与治疗疾病 是有利健康的。尤其是夏天常出点汗对散热降温就更为重要,所以夏天不要怕出汗,如上述所说不出汗的病孩,在冬季还好,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只能长时间将其泡在冷水里了,否则就容易昏倒。

当然,出汗过多或异常那就是病理性出汗了,如体弱不动而汗多则为“自汗”,多见于脾肺气虚,体质虚弱的患者;睡眠时出汗醒后则止称为“盗汗”,主要见于肺结核等阴虚内热的患者,此外,中医还有“战汗”,“绝汗”,“黄汗”之分,西医则有多汗症(特别是手与脚)、无汗症,臭汗症(如狐臭),色汗症和尿汗症之说;研究表明 出汗过多可能是低血糖或糖尿病的征兆;同时 甲状腺机能亢进,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也是淋漓多汗……

因此,不论任何时候,也不论健康状况如何都不要拒绝出汗,因为从小小的一滴汗水中,可以发现多种潜伏的健康隐患,对这些病理性出汗,一般体质虚弱的患者可辨证旋治采用中药或膳食疗法,市售的中成药“虚汗停也可服用,对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则必须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对原发疾病针对病因对症施治,对于健康的人,喜欢运动的人,就不必“惜汗”了,天热出点汗身心都健康。
虚汗、盗汗:
①大枣10枚,乌梅10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连服10日为1个疗程。②红枣10枚,乌梅肉9克,桑叶12克,浮小麦15克。水煎服。

儿童病后脾虚、盗汗、自汗:
大枣(去核)15枚,小枣60克,糯米50克。用沙锅加水烧开,加入上述三味共煮粥。吃时加糖,分数次吃完。
1234zxcv 2009-11-11 16:45 盗汗与自汗治验

□ 江克明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7年第07期
  阳虚盗汗
  
  赵××,男,38岁。
  初诊:6月5日。
  主诉:经常盗汗6年。
  病史:25岁起经常夜寐不安,甚至失眠。6年前开始经常盗汗,服用太子参、糯稻根、大枣等药不效。近2年又加心慌、呕恶、受凉即泄泻。脉象软缓。舌苔薄腻微灰色。
  辨证:心脾两虚,卫阳不固。治则:养心脾、温卫阳。
  处方:黄芪20克,炒白术、炒白芍各15克,五味子、桂枝、附子、干姜、龙骨(煅)、麻黄根、龙眼肉各10克,煅牡蛎、浮小麦、北秫米各30克,姜半夏、炙甘草各6克,七剂。
  二诊(6月29日):夜寐安,盗汗减,大便仍稀,脉舌如前。守上方去白芍、北秫米,加党参、苍术、补骨脂、胡芦巴、吴茱萸、肉豆蔻各10克,七剂。服完此方。盗汗即止,大便成形。
  按:传统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不知此所谓“阴、阳”,是指醒为阳,睡为阴,非寒与热之阴阳。张景岳明确指出:汗出怕冷为阳虚,汗出怕热为阴虚。不论自汗、盗汗,都有阴虚与阳虚两种不同证候。临床应该按照全身情况进行辨证。该患者受凉即泻,显系阳虚证。故初诊用桂枝龙骨牡蛎汤配合牡蛎散、半夏秫米汤、附子理中汤加减,温养心脾,固表止汗。二诊加党参、苍术、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胡芦巴,即四神丸法,增强补肾涩肠力量。对神衰、盗汗、久泻可兼而治之。

---------------------------------------
  
  阳虚自汗
  
  李××,男,53岁。
  初诊: 5月6日。
  主诉:遍身酸痛2周,前天晨醒,即觉乍汗形寒,头晕乏力,胃纳不佳,脉象软缓,舌淡苔薄。
  辨治:此乃营卫不和,阳虚不固。治宜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仿桂枝附子汤加减。
  处方:嫩桂枝、炒白芍、麻黄根、苍白术、当归各10克,炙甘草3克,明附片5克,生姜3片,大枣7枚,煅牡蛎30克,二剂。
  二诊(5月8日):自汗已减,酸痛亦松,晨起口臭,胃纳不佳,头晕乏力,脉舌如前。药证相符,仍步原章。
  处方:桂枝、炒白芍、苍白术、太子参、当归、麻黄根各10克,煅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三剂,另用五倍子粉敷脐。
  三诊(5月11日):自汗止,身疼已,纳稍醒,口微苦,动则易汗,脉舌如前。表虚之象好转,营卫尚未全和。拟与阳旦汤加减。
  处方:桂枝、防风各5克,炒白芍、黄芩、炒白术、麻黄根、当归各10克,炙甘草3克,煅牡蛎、糯稻根各30克。三剂。
  四诊(5月14日):晨起口苦,食后即已。胃纳欠佳,舌淡苔薄,脉象软缓。表虚已固,胃气未和。上方去麻黄根、煅牡蛎、糯稻根,加苍术、山楂各10克,陈皮5克,三剂。
  按:遍身酸痛2周,本系寒邪外来,突转自汗形寒,乃卫外之阳不足。始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为基础,加附子、牡蛎以温卫阳而固表止汗;因缺黄芪,故用参术。口臭、口苦、纳不佳,皆胆胃不和之象,故接以阳旦汤主之。
  
---------------------------------------

  阴虚盗汗
  
  冯××,女,4岁。
  初诊:5月31日。
  主诉:经常盗汗2年。
  病史:前年入夏以来,经常头昏、五更出虚汗,容易感冒。牙齿稀疏。舌光红而少苔。脉象细数。
  辨证:年幼体弱,营阴失守,卫外不固。
  处方:黄芪20克,天门冬、麦门冬、麻黄根、糯稻根、碧桃干、煅龙骨各10克,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太子参、炒白术、炒白芍、大枣各15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七剂。
  二诊(6月7日):盗汗减少,昨又感冒,咳痰不爽,脉舌如前。仍以固表养阴为主,稍兼疏解法。防风、五味子各6克,黄芪、白术、煅龙骨、麦门冬、桑叶、碧桃干各10克,太子参15克,生甘草3克,7剂。服完上方,盗汗止,感冒亦好。
  按:该患孩舌光红而少苔,从阴虚论治。故初诊以生脉饮合牡蛎散加味,着重于养阴固表。二诊有新感冒,改用玉屏风散配合生脉饮加味,新旧兼治,标本兼顾,确甚应手。
冬、夏 小儿总易多汗的原因及对策 

 《JINYUE》 2009年第34期

  小儿汗症(盗汗、自汗)


  汗症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即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小儿体秉腠理疏薄,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气炎热,或衣着过厚,或喂奶过急,或活动剧烈,都可引起出汗,如无其他疾苦,不属病态。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时间,无故出汗者称“自汗”。

  现代医学主要分下列三方面来考虑病因:

  (1)全身性多汗,
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循环功能不全、结缔组织疾病、自律神经功能失调疾病、营养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功能异常的疾病、食物性刺激、药物作用、中毒、神经等均可致之。

  (2)半侧身多汗,
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占位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损伤、脑血管病变等)在脑神经中枢;病变在脊髓,可致下半身出汗,或一个肢体多汗;局部交感神经节受损或病变。

  (3)局部多汗,
如手掌、腋下的多汗,多为汗腺分泌异常所致。


  小儿多汗的原因及性质


  小儿病理性多汗原因比较复杂,是多种疾病共同作用出现的症状。所以,必须准确地诊断出小儿多汗的相关疾病,找出病根,才能有效地治疗小儿多汗症。父母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辨别小儿多汗的性质呢?

  多汗出现的时间

  如活动性佝偻病多数是在晚上睡后多汗,深睡以后汗液逐渐减少;结核病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则为通宵多汗,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盗汗;空肚子时多汗应考虑低血糖症;蹲下突然站立起来时多汗应注意脑部暂时缺血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

  多汗与伴随症状

  多汗伴枕秃(即俗称小儿脱帽圈)和方额头、肋骨串珠等骨骼改变者,多为佝偻病;多汗伴低热、食欲减退、消瘦等,应怀疑结核病和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多汗伴游走性骨关节肿痛和心率增快等症状,应注意风湿病。

  多汗与年龄

  如婴幼儿多汗,应注意活动性佝偻病;年长儿多汗应特别注意结核病、风湿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多汗的部位

  全身性多汗多半是感染性疾病和风湿热、低血糖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引起的;身体的一侧多汗则可能有脑部病变;头部多汗多见于佝偻病。

  当然,鉴别小儿病理性多汗,除必须结合病史、体征分析以外,还应进行有关检查,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父母也不能擅自下结论,随便给孩子用药。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可以带孩子上医院检查,向医生详细描述孩子的症状,以便及时正确诊断。


  小儿多汗治疗6方法


  1.补充水分
  大量出汗后要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水平衡,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水分分多次补给,每次少量。
  这样既可以使排汗减慢,防止食欲减退,又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水烧开后打开壶盖再烧3 分钟,让水中部分酸性或一些有毒物质随蒸汽蒸发掉。而且烧开的水最好当天喝,不要隔夜。一般情况下,如果连续两天清晨空腹体重比较接近,就可以粗略地认为水分的供给量与排汗引起的水分丧失相等。
  人体液PH 值约7.4,呈弱碱性。家长们给小孩补充水分时,应多选择弱碱性的水,如菜果汁,柠檬水或质量保证的白开水。而不应或少选择酸性水,如可乐、汽水等。

  2.补充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出汗时有大量的氯化钠随同汗液丧失,如不及时补充,可引起缺水和缺钠,严重时可引起循环衰竭及痉挛。每天可以增加少量食盐,但最好不要超过1 克,过多会增加以后患高血压病的危险性。
  同时,随汗液排出的还有钾、镁、钙等。其中钾最值得注意,长期缺钾的小孩,在高温条件下更易中暑。因此出汗多的小朋友,要及时补钾,以提高机体耐热能力。尽量多吃含钾丰富食物,通常各种植物性食物钾含量高,比如新鲜蔬菜和瓜果,另外各种豆类含钾特别丰富,黄豆、绿豆、赤豆等。除了钾、钙、镁外,随同汗液还有一定量的铁损失,所以也要适当补充铁,如肝脏、蛋黄、豆类等食物。

  3.补充蛋白质

  较长时间及较大量的排汗,机体可出现负氮平衡。这是因为氮会随汗排出;失水可促进组织蛋白分解,血皮质醇浓度升高,也可使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从而使尿氮排出增多;而且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这时粪便排氮也增多。因此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但最重要的是提高优质蛋白质的供给比例,饮食蛋白质中应有50% 来源于鱼、肉、蛋、奶、豆类食品。因为据研究发现,汗液中氨基酸有1/3 以上是必需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最多。

  4.补充维生素
  大量汗液排出,还会导致一些维生素的损失,主要是水溶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其次还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 等。因此应尽量补充富含维生素C 的食物(蔬菜与水果),富含维生素B1(谷类、豆类、干果、动物内脏、蛋类等)和维生素B2(各种动物类食品、蛋类、奶类,其次是豆类等)的食物。

5.热量供给
  出汗多会影响能量代谢,机体消耗增多,可适当增加10% 热能。但此时,唾液、胃液、肠液和胰液分泌减少,胃液酸度降低,肠液中消化酶下降;由于饮水中枢兴奋使食物中枢抑制,出现食欲下降。如果勉强增加食量会适得其反,影响食欲。因此,保护和促进食欲才是关键。饮食烹调时要选择清淡的、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注意色香味,经常变换花色品种,少量多餐。

  6.平衡膳食
  人体需要40 种以上的营养素以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缺一种,就会有一种病,小儿也不例外。所有的营养素不可能由同一种食物来提供,因此,膳食要多样性,不可养成偏食的习惯。

-------------------------------


  小儿汗症的饮食疗法

  从中医角度来看,小儿汗症分为两型,营卫不和型与气阴两虚型。前者一般是稍微一动就全身出汗,胃口差,面色青白,舌质淡白,舌苔薄白等;后者则是睡时多汗,或合并有稍微一动,出汗就遍及全身,体形消瘦,四肢冰冷,疲倦,嗜睡,易口渴便秘,舌质淡,舌苔薄白。下面各有几则食疗方,供父母参考。

  1、营卫不和型

  黄芪红枣汤
  黄芪15 克,红枣20 粒,加水适量,小火煎煮1 小时以上,每天一剂,分2-3 次,食枣喝汤,连服15 天为一疗程。
  有益气固表止汗作用。

  泥鳅汤
  活泥鳅100 克左右,热水洗去黏液,剖肚去肠,内外洗净,用油煎至金黄色,加水750 毫升,煮汤至250 毫升,用盐调味后,喝汤吃泥鳅,一天内分次吃完,幼儿喝汤不吃泥鳅,连吃5 天为一疗程,有补中益气止汗的作用。


  2、气阴两虚型

  参莲饮
  孩儿参10 克,莲子15 粒,放在碗内,用沸水泡,去皮和芯后,将莲肉与参同放碗内,加冰糖和水适量,放在蒸锅内隔水蒸炖1 小时,喝汤吃莲肉,每天一剂,连服15 天为一疗程。有益中气、补脾阴、止虚汗的作用。

  肉麸汤圆
  小麦麸30 克炒黄,与猪瘦肉末50 克,加葱盐少许,拌成肉馅备用。再取糯米粉若干,调水适量,拌成面团,再与肉馅包汤圆,煮熟后食用食用,每天一次,适量为度。宜用于5岁以上儿童。有益气补阴止汗作用。

  黑豆桂圆枣汤
  黑豆30 克,桂圆肉10 克,红枣30 粒,均洗干净后放在砂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煨1 小时左右,一天内分两次食完,连吃15 天为一疗程。有健脾补气,养阴血,止虚汗的作用。
宝宝爱出汗,正常还是异常?
□ 王有国 《为了孩子》 2008年第21期

  我家宝宝夏天特别爱出汗,一会儿衣服就湿透了;我的宝宝一年四季都汗多;宝宝一活动就大汗淋漓;宝宝睡觉时常常出汗湿透枕巾……这些出汗是正常的。还是疾病的表现?
  
  汗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盐分(氯化钠等),还有少量尿素等。一个人如果-不出汗,就会生病。当然,出汗过多也可能不正常。所以,发现宝宝出汗多,应该先辨别是正常出汗还是异常出汗。
  
  
  生理性多汗
  
  大多数宝宝出汗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生理性多汗”,一般都可以找到明显的外部原因或诱因:

  1 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生理代谢旺盛,体内产热较多,需要多出汗散发热量,维持体温的恒定;
  2 宝宝大多好动,活动后出汗是正常现象;
  3 出汗主要由植物神经调节,宝宝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易兴奋激动,促使汗腺分泌,可表现为多汗;
  4 天气炎热时,体温与环境温差较小,散发同样的热量就需要更多的汗水,所以气温越高,出汗越多。宝宝夏天多汗是正常现象;
  5 大人没有随室温、环境改变而相应地增减宝宝的衣被,往往也是造成宝宝出汗过多的原因。

  宝宝生理性多汗家长不必担心,只需给予细心呵护:

  让宝宝多饮水,补充流失的体液。宝宝出汗严重,如果不及时补水,就有可能脱水。可适量喂宝宝一些淡盐水(汗液含盐量约为生理盐水的一半),淡盐水可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培养宝宝适应环境的能力,如衣服穿得宽松一些,衣服和被子不可太厚。宝宝的内衣宜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棉质衣料。
  改善家庭环境,每天早、中、晚坚持定时通风换气,夏天保持室内温度在28℃以下,湿度在40%~60%。
  避免刺激,减轻压力,重视教育,不要溺爱。这些不仅对宝宝的心智培养有益,也能加速宝宝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健全。
  补充微量元素。宝宝长期多汗,锌元素会随汗液流失,需要有意识地补充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肉、肝、豆和花生等,以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宝宝出现厌食、体重和身高增加缓慢等情况,则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含锌元素的药物治疗,一般葡萄糖酸锌副作用小,宝宝更容易吸收。要注意的是,钙剂会阻止锌剂在肠道的吸收,因此要避免锌剂与钙剂同时服用。
  

  异常出汗(非生理性多汗症)  
 
  佝偻病引起的多汗

  佝偻病引起的多汗是婴幼儿多汗最常见的原因。婴幼儿每日需要维生素D400-800IU,若日光照射不足,又不能及时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易致维生素D缺乏。加上宝宝生长发育迅速,缺乏维生素D和钙就易引起佝偻病,有佝偻病的宝宝表现为烦躁好哭、睡眠不安;多汗(尤以头部汗多),多汗与气候无关。
  佝偻病的宝宝除多汗外,还有骨骼的畸形,如方颅、囟门宽大,闭合延迟,出现环秃;出牙延迟、肋缘外翻(哈氏沟)、念珠胸、罗圈腿等。佝偻病多汗的宝宝首先需要治疗佝偻病,才能解决多汗的问题。
  
  应对对策:
  1 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完成疗程后再进行预防佝偻病的措施,如给宝宝添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肝、奶制品等。
  2 平时注意让宝宝多晒太阳:2岁内的宝宝每天要补充维生素D400IU(国际单位)和钙元素600毫克左右,以满足宝宝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
  3 护理佝偻病多汗的宝宝,与生理性多汗宝宝相同(见上文)。

  
  儿童肥胖症多汗
  
  肥胖宝宝爱出汗,人所共知,即使稍有活动或走走路也会大汗淋漓。 胖宝宝同时可伴有不愿活动、易疲劳、呼吸短促,下肢不同程度浮肿等。由于多汗,宝宝的皮肤可出现较深褶皱,常伴有褶皱糜烂、皮炎及皮癣。随着肥胖程度的加重,就会出现行动困难,动则气短、乏力,还会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肥胖多汗的宝宝,应该给予特殊关照。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
  
  以夜间出汗(盗汗)为特点。还伴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检查血沉、结核抗体、拍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
  应对对策:针对病因采取措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小儿甲亢性多汗

  特点:小儿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发病率较低,只占全部甲亢病人的1%~5%,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3岁以内很少得病,3~4岁以后逐渐增多,11岁后得病者最多,女孩较男孩多。
  应对对策:
  小儿甲亢治愈难度大,治疗时间长,容易复发,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
  

  其他类型的多汗

  低血糖出汗:表现为难过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大汗淋漓,四肢发冷。饮糖水可迅速缓解;要注意防止宝宝过度饥饿或过度活动消耗。
  药物性多汗:吃退热药过量,引起大量出汗,甚至虚脱。退热药要慎用,不可过量。
  还有些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伤寒、败血症、类风湿病、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或血液病疾病等也常有大量出汗的表现,通常要请医生鉴别处理。
略论临床汗症的辨治 

□  《老友》 2009年第06期


  有些读者来信自述患流汗病,四季均动则汗出难止,尤其以夏秋为甚,并逐年加重。

  关于汗症,我在《老友》2007年11期发表过短文。今就出汗一病症,从临床角度再论一二。

  一、概念:
出汗有自汗、盗汗、绝汗之分。自汗、盗汗指人体发生异常汗出的一类病症。其中见于清醒状态时汗出多,为自汗;睡着后汗自出,为盗汗;如汗出似珠,凝滞不流,或汗出如油,着手黏腻,常伴气喘声微重病,为元气耗散,属绝症之一,称作“绝汗”。

  二、病机变化:
主要在于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导致营卫失和,津液外泄。一般汗出过多,易消耗元气和津液,且因汗为心之液,故心脏亦易虚弱。一般说,自汗、盗汗均属虚多实少的病症。其中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而汗出异常者,则属实证。因此,临床需注意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

  三、治疗原则:
虚证当予益气养阴、固表敛汗法;实证宜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法;如有虚实夹杂,当兼顾治疗。

临证时必须注意:
①自汗、盗汗虽有阳(气)虚、阴虚之别,但需结合伴随症状进行辨治。临床亦有自汗兼阴虚、盗汗兼阳虚、气虚者,故不可拘泥阳(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
②治疗上一般以补气养阴为主,但对于因邪热郁蒸出汗者,应予清热,不可妄投补涩敛汗。
③自汗、盗汗见于慢性虚弱性疾病时,应结合原有疾病,整体调治。
④临床有出现半身汗出,或头颈、上半身汗出,或鼻汗症,或阴囊汗症,或血汗、黄汗、绿汗、黑汗等少见的汗症。临床可考虑湿热或瘀血等论治。

  四、选方用药:

气(阳)虚,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化裁(黄芪、防风、白术、党参、桂枝、白芍、生姜、附子、麻黄根、浮小麦、牡蛎、五味子等)。

阴虚用生脉散、当归六黄汤加减(太子参、熟地、麦冬、当归、白芍、五味子、乌梅、黄连、黄芩、黄柏、黄芪、白术、玄参、地骨皮、丹皮、鳖甲等)。

实热,选用龙胆泻肝汤、四妙丸加减(黄芩、山栀、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糯稻草、苍术、黄柏、米仁、茯苓、龙胆草、丹皮、滑石等)。

顽固性自汗症,从瘀论治,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柴胡、赤芍、桃仁、地龙、川芎、桔梗、生地、枳壳、红花、甘草、川牛膝、煅龙牡、浮小麦等)。

此外,有辨证选用小柴胡汤、桂枝汤,以及治肾阳虚的右归饮加味等。

  五、简验方及外用法:
①瘪桃干15粒,红枣15枚,水煎服。
②五倍子研粉,取少许加水搅拌成膏糊状,睡前敷在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或五倍子、白矾为末,调敷脐部。
③用牡蛎、麦面、麻黄根、蒿本、防风、白芷、糯米粉等研为末,周身扑之;或用煅龙骨或煅牡蛎粉用纱布包后扑身。

  六、预防调护: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倦,生活起居有规律,情志舒畅,心情乐观,注意寒温的调摄;辛辣刺激动火之物少进,湿衣注意更换。

  另附:
  内服参考药方:生黄花15克、苍白术12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茯苓12克、薏米仁20克、车前仁10克、浮小麦15克、五味子10克、生姜二片,水煎服。
汗证治验

□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14期
【关键词】 自汗

  【摘要】目的 汗证的病机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 以具体病案形式,辨证治疗自汗、盗汗。结果 此4例汗证治验,选方用药得当,疗效显著。结论 只要辨证准确,标本兼治,就可以对汗证的治方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汗;盗汗治验;病案分析

  汗为心之液,是由体内阳气蒸化津液而成,从腠理汗孔透发于体外,汗出排热为正常生理现象。若阳虚卫气不固,腠理疏松,或阴血不足,阳气偏亢,汗出不止,则为病理状态。阳虚卫气不固,多见自汗。阴血不足,阳气偏亢,多见盗汗。以上二种汗出病证,临床最为多见,现举例证治验分述之。

  1表虚自汗治验

  病例1,女,54岁,初诊日期:2002年1月7日,主诉:自汗三月余。现病史:头身发热,带自汗出,汗后背及四肢恶风。心悸、夜寐不易入睡,舌胀,大便溏,晨起尿黄,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心气阴伤,营卫失调。立法:补气心阴,调和营卫。方药:生脉散合桂枝汤加减生西参10g,麦冬18g,五味子15g,桂枝10g,白芍12g,炙甘草10g,生芪12g,防风10g,浮小麦30g,煅牡蛎30g,乌梅15g,夜交藤30g,柏子仁15g,生姜三片,大枣6枚。共10付。

  二诊:2002年1月17日。药后诸证量减,继服5付而愈。病例2,女,68岁,初诊日期:2002年7月24日,主诉:自汗一月余。现病史:自汗、恶风,夜惊醒后不易入睡,夜尿2次,大便溏,日3次,舌淡红,苔白,脉沉细(12年前曾做过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辨证:卫阳不足,营卫失调。立法:温补卫阳,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桂枝9g,白芍12g,炙甘草9g,大枣6枚,生芪12g,炒白术12g,防风9g,浮小麦30g,煅牡蛎30g,山萸肉24g,茯神15g,炒枣仁18g,炒薏仁15g,生姜3片。共5付。二诊:2002年7月30日。药后自汗、恶风减轻,夜寐可,夜尿减少。现证:时自汗出,恶风、夜尿一次,气短,大便溏,日2次,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弱。上方加芡实15g,3付而愈。

  2阴血虚盗汗治验

  病例1,女,55岁,初诊日期:1999年6月1日,主诉:盗汗二年余,现病史:盗汗、潮热汗出,时头晕、烦躁、手颤、大便干,2~3日1次,舌质,苔白厚,脉弦细微数。

  辨证:肝阴血虚;虚热生风立法:养肝阴血;清热散风方药:清眩平肝汤加减生地24g,当归9g,川芎6g,白芍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桑叶9g,菊花9g,丹皮9g,地骨皮9g,天麻12g,钩藤30g,怀牛膝15g,石斛15g,全瓜蒌12g。共4付。

  二诊:1999年6月5日药后盗汗减轻,潮热汗出、头晕、手颤减。现证:稍有盗汗、大便干,2日1次,舌质暗,苔白厚,脉左沉细湿,右滑。上方去怀牛膝、全瓜蒌。将女贞子、旱莲草各加至15g,火薏仁12g,4付而愈。

  病例2,男,40岁,初诊日期:2003年1月9日。主诉:盗汗一月余。现病史:夜寐盗汗,上半身多,尿黄,大便溏,今晨觉眉棱骨痛,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辨证: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立法:滋养肾阴,清泻虚火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18g,山药15g,山萸肉15g,泽泻9g,茯苓9g,丹皮12g,知母4g,黄柏9g,地骨皮10g,桑叶9g,浮小麦30g,煅牡蛎30g,怀牛膝15g,石斛9g。共3付。

  二诊:2003年1月12日药后眉棱骨痛减,盗汗减少,尿黄减轻。现证:夜寐微盗汗,上半身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继服上方3付而愈。

  3结论

  综上所述,在临证中,汗证有自汗、盗汗不同,自汗多在白天汗出,盗汗多在夜间睡眠时汗出。自汗属于营卫失调者,多用桂枝汤加减,调和营卫。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则伤心气阴,出现心悸、失眠等心神不安病证,可加入人参、生芪、炙甘草、麦冬、五味子补心气阴。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山萸肉、浮小麦、乌梅、煅牡蛎敛汗。盗汗属于肝阴血虚,虚热内扰者,可用四物汤、二至丸养肝阴血。生地、丹皮、地骨皮凉血清热。盗汗属于肾阴不足,虚火内扰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养肾阴,清泻相火,兼加一些,如浮小麦、煅牡蛎等敛汗止汗之药。总之,伤证导致汗出的原因很多,病机变化亦较复杂,但是,只要辨证准确,选方用药得当,标本兼治,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之功效。

  作者单位:100054北京丰台,北京同仁堂香港药业管理有限公司
中医如何治疗汗证

□ 邹澍宣 罗 洋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8年第12期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证。汗证包括自汗与盗汗。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
  
  一、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当辨证施治,分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泄之。自汗多因营卫不和、肺脾气虚、热淫于内等引起,在治疗上应分别给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清里泄热之法。盗汗多由于阴虚火旺、心血不足所致,治疗应予滋阴降火、补血养心之法。在各法治疗基础上辅以敛汗固表之品,则止汗之力更著,疗效颇佳。
  
  二、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
汗出恶风,动则汗出,可见半身汗出半身无汗,或局部汗出,体弱易感,周身乏力,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2.心血不足
自汗或盗汗,心悸少眠,睡则汗出,气短神疲,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法补血养心、益气敛汗。方药:柏子仁汤加味。

  3.阴虚火旺
夜寐盗汗,或有自汗,虚烦少眠,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潮热,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

  4.邪热蒸迫
蒸蒸汗出,汗黏且易染黄衣服,面赤发热,气粗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法清泄里热、化湿和营。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三、常用的中成药
  
  1. 玉屏风丸(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口服,1次6克,一日3次。功效:益气固表。适用于表虚不固之自汗者。

  2.黄芪止汗冲剂(由黄芪、党参、麻黄根、炒白术、煅牡蛎、五味子组成)开水冲服,5岁以下儿童1次20克,1日2次;5岁至12岁1次20克,1日3次;成人1次40克,1日2次。功效:益气敛汗。适用于气虚证之自汗者。

  3. 知柏地黄丸(由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等组成)口服,1次6克,1日2次。功效:滋阴清热。适用于阴虚证之潮热盗汗的治疗。

  4. 虚汗停颗粒(由黄芪、浮小麦、大枣、粳稻根、牡蛎等组成)开水冲服,4周岁以下儿童,1次5克,1日2次;4周岁以上儿童,1次5克,1日3次;成人1次10克,1日3次。功效: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用于气阴不足自汗、盗汗及小儿盗汗。

  5. 参芪膏(由党参、黄芪、冰糖组成)口服,1次10克,1日2次。功效:补脾益肺。用于脾肺气虚之自汗。

  6. 大补阴丸(由熟地、龟板、知母、黄柏、蜂蜜等组成)口服,大蜜丸1次1丸,1日2次。功效: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
  
  四、外治疗法
  
  1.粉方:川芎、白芷、藁本各30克,米粉90克,上药为末,用棉包裹,扑于身上。用于自汗。
  2.红粉方:麻黄根、煅牡蛎各30克,赤石脂、龙骨各15克,上药为末,以绢袋盛贮,如扑粉用之。用于自汗。
  3.五倍子为末,以唾液调,填脐中,外用纱布固定之。用于盗汗。
  4.白矾、葛根各20克,煎水洗手足,1日数次,治手足汗多。
  
  五、预防与调摄
  
  首先应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从而达到表卫腠理得固、营卫调和的目标。另外,平素还应做到劳逸适度,不可过于烦劳;饮食有节,尽量少食肥甘辛辣的食物;起居有常,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及保持精神愉悦。如果出现汗出过多,藩篱不固,则较易感受外邪,这时要注意及时揩干汗水,更换干燥衣服,居于温室,躲避风寒,以防感冒。
宝宝多汗是缺钙吗
□  《伴侣》 2005年第21期

宝宝多汗是缺钙吗

陆大夫:
我是一位年轻的妈妈,我的宝宝8个月了。自一星期前,我发现宝宝睡觉时头部出很多汗,枕头都湿了。现在又不是夏天,我为她盖的被子也不厚,头部怎么会出这么多汗呢?有朋友说是因为缺钙,可是我一直给她服用钙剂。我很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安阳丁雨杉


丁雨杉朋友:
小儿多汗可以说是常见的症状,汗腺分泌过多称为多汗,反之称为少汗、无汗或闭汗。多汗可分为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可能是由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多,或体内的供热产热过多。如:快速进食热食,剧烈的运动等,此时多汗为机体调节体温所必需,故称为生理性多汗。病理性多汗往往出现在病人在安静的情况下,出现全身或半身大汗淋漓,出汗不止等,应结合伴随的相应症状加以分析诊断。偶见手足多汗往往属于先天异常。

小儿时期(新生儿期例外)由于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常比成人多。尤其是婴幼儿皮肤含水量较多,微血管分布较多,由皮肤蒸发出去的水分也多,身体虚弱的小儿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渐减少直至消褪,佝偻病患儿的多汗多见于此种情况。而活动性结核病则不仅前半夜多汗,后半夜天亮前也多汗,故有盗汗之称。可能与消耗性疾病在晨起前低血糖有关(尚待证实)。成人多汗可有特殊的臭味,小儿少见,但糖尿病患儿可有酮味。热病患儿有时因汗腺不通,多汗时可于表皮的汗腺上出现透明的细微水泡,可称汗疱疹。

因此,缺钙时汗多,但汗多并不一定是缺钙所致。所以,对宝宝多汗应及时就诊,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出多汗的原因。
1234zxcv 2009-11-11 16:57 儿童多汗并不都是病

--------------------------------------------------------------------------------

□ 陈 茜 《启蒙(3-7岁)》 2006年第12期


  
  多汗是一种在儿童身上比较常见的问题,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当孩子剧烈运动后,即使是满头大汗,家长也不会担心。可是,如果孩子在入睡后身上总是湿乎乎的,家长可能就要问为什么了。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外显形式,其结果是借助水分蒸发散热而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导致孩子出汗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内因
  孩子的神经系统及汗腺都处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

  外因
  天气炎热;
  孩子穿衣过多或盖被过厚;
  孩子情绪紧张;
  孩子剧烈活动或进食温度较高的食物。


  如果孩子特别爱出汗,但是吃饭、活动、睡眠都没有受到影响,身高、体重也都正常,就不必采取什么措施。如果孩子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出汗,可在活动后洗一个温水澡。如果孩子是在睡眠的过程中出汗,可帮他擦去汗液。

  尽管孩子出汗多,但这种出汗所消耗电解质的量并不大,汗中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其他少量矿物盐,只要在孩子的饮食中保证水的摄入量,增加蔬菜的供应量,并在三餐间安排一些水果,就可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中医认为,气虚和阴虚时,汗毛孔关闭失常,不能收敛汗液,汗容易流出来。气虚多汗在小儿期最常见,汗多集中在头部、颈部和胸部,夜间最明显。多汗的孩子常有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胃口不好、体弱瘦削、反复感冒等症状,可用补气、敛汗的中药治疗。补气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敛汗的中药有虾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还可加用红枣增加疗效。阴虚多汗在小儿期也比较多见,除多汗外还常常伴有手足发热、口渴烦躁、睡眠不好、大便干燥等症状,可用滋阴为主的中药调补,同时配合敛汗的中药以增加疗效。常用的滋阴的中药有生地、当归、麦冬、沙参等。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民间偏方也很有效:

  ⒈取太子参1两、红枣5钱,煎服。

  ⒉取金雀根、麦皮、野毛豆各1两,将麦皮用布包好后与金雀根、野毛豆一起煎汁,去渣后用来煲瘦猪肉汤,连汤带肉一起服下。

  当然,也有一些疾病会导致孩子多汗,需要家长特别留意:
  佝偻病。 佝偻病患儿除多汗外,还会有烦躁易怒、睡眠不安、易惊醒等表现,甚至出现鸡胸、O型腿或X型腿。
  活动性结核病。患活动性结核病的孩子除夜间多汗外,还常伴有较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如潮热、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

  缺锌。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与儿童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孩子对锌的需要量比较大,大量出汗会使锌损失过多。缺锌会降低机体的免疫水平,特别是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抵抗力,使感染反复发作,进而又会导致孩子体弱多病,形成恶性循环。对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摄入10毫克的锌。在正常饮食和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孩子每天从膳食中获得的锌基本能达到这一标准,但是多汗的孩子必须多吃一些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瘦肉、鱼虾及动物内脏等,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补锌的药剂。
1234zxcv 2009-11-11 16:58 宝宝入睡后多汗怎么办?
  
  我家宝宝1岁半了,最近几个月全身出汗很多,晚上入睡后还会湿枕、湿衣。我带着他先后几次到县人民医院检查却一切正常,头发化验也不缺钙。在家服过不少民间土方也不见效。请问,孩子多汗要紧吗?该如何诊治?
  □湖南 李玲


  儿童多汗一般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二种。病理性多汗往往出现在孩子安静状态下如静坐、睡眠以及室温不高时,有全身冒汗或半身出汗过多以致湿衣、湿枕的表现。临床上,病理性多汗又分为自汗(白天多汗)和盗汗(入睡出汗、醒后汗止)两大类。

  一般说来,身体虚弱和低血糖患儿以自汗多见;佝偻病活动期患儿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表现出汗流不止。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而盗汗则是小儿结核病的重要体征之一,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对病理性多汗,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有其独到之处,阳虚自汗者常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减,阴虚盗汗者可选用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加减,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也可用浮小麦、糯稻根须10克~20克煎汤服,阳虚阴虚体征者均可适用,既简便,又经济。

  主任医师 王小衡
1234zxcv 2009-11-11 16:59 出汗多的孩子要补锌


  蒲昭和
  
  锌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儿童缺锌是较为常见的现象。缺锌常会引起孩子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头发稀疏易脱落等症状。导致儿童缺锌有两大方面原因:一是摄入不足,如常见的偏食挑食,很容易造成锌等营养摄入不足;二是吸收障碍,如患慢性胃肠道疾病(如腹泻、消化不良等),使锌在肠道内吸收减少,排泄过多,引起锌缺乏。

  值得一提的是。平时经常出汗的儿童,也很容易导致缺锌,父母们对此往往重视不够。

  一般而言,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又活泼好动,出汗常比成人多。但有的孩子特别爱出汗,睡觉时会出汗,穿多一点或稍奔跑一下,也满身大汗,即使在寒凉季节也如此。儿童多汗不一定是病,但是对于特别多汗的孩子。应适量注意补锌,否则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人体中的微量元素一般都会通过汗液排泄,锌是其中之一。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锌的需求量较大,频繁出汗会丢失更多的锌。有专家曾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多汗儿童的缺锌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据测定,多汗儿童一天随汗丢失的锌可高达4毫克。夏季出汗多。儿童更容易缺锌。有调查显示,夏季就诊的小儿患者中,低锌发生率高达60%以上。

  当孩子经常多汗,或者运动量大时,家长应适量给予补锌。对于1~10岁的儿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应摄入10毫克的锌。一个正常儿童,每天从膳食中摄取的锌基本能达到这一标准。但对于多汗儿童,则要适量增加富锌食物的摄入。含锌较多的食物有牡蛎、乌贼干、麦芽、瘦肉、牛奶、核桃、花生、黄豆、芝麻、紫菜、海带、动物肝脏等。如缺锌较严重(血液检查证实)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锌剂(如葡萄糖酸锌颗粒等)治疗。服用时切莫随意加大剂量,否则导致高锌血症,同样危害健康。另外,还可服用一些“补气敛汗”作用的中药,如黄芪、浮小麦、大枣、孩儿参等,能起到补虚止汗效果。如果多汗与某些疾病有关,则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1234zxcv 2009-11-11 17:01 宝宝多汗是病吗?

--------------------------------------------------------------------------------

□ 伍新华 《孩子》 2007年第02期

  
  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来儿科咨询,为何宝宝总爱无故出汗?宝宝出汗多是不是病?有些家长因此忧心忡忡,首先想到孩子是不是缺钙了?是不是体质虚弱? 本文就家长关心的几个问题做一些介绍。
  
  出汗与汗多有何区别

  一般说,出汗是一种正常现象,宝宝比大人爱出汗。汗是由汗腺分泌的,汗腺是人体皮肤调节体温的重要结构之一。幼儿时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平时活动量大,尤其是婴幼儿皮肤含水量较大,皮肤表层微血管分布较多,所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多。加之小儿对冷热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爱出汗是正常现象。但是,有的宝宝即使冬季也汗腺分泌过多,动不动就湿汗漉漉,将内衣湿透,则为多汗。
  
  宝宝多汗的原因

  ★正常原因
  宝宝多汗大多是正常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多汗。如夏季气候炎热而致小儿多汗;婴幼儿刚入睡时,头颈部出汗,熟睡后汗就减少;宝宝活动后出汗多;冬天宝宝衣服穿得过多,晚上被子盖得太厚,使得宝宝过热也可能导致汗多。有的宝宝出汗仅限于头部、额部,俗称“蒸笼头”,亦是生理性出汗,父母不必担心。

  ★非正常原因
  宝宝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出汗过多,表现为安静时或晚上一入睡后就多汗,甚至弄湿枕头、衣服,称之为“病理性出汗”。婴幼儿如果患活动性佝偻病、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小儿低血糖等疾病,或者吃退热药过量及精神因素(如过度兴奋、恐惧等),或者有的宝宝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都可能引起病理性多汗。每种疾病除了出汗多以外,还有其他疾病表现,父母需带宝宝去医院就医,进一步做有关的检查。
  
  引起多汗的疾病

  (1)活动性佝偻病。一岁以下的婴儿多汗,若缺少日晒,没有及时添加鱼肝油、钙粉,父母则应观察宝宝除了多汗外,是否伴有其它症状,如夜间哭闹,睡在枕头上边哭边摇头而导致后脑勺枕部出现脱发圈,乒乓头(枕骨处骨质变软,扪之似摸乒乓球的感觉),方颅(前额部突起头型呈方盒状),前囟门大且闭合晚等现象。如果有,应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就诊。
  (2) 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宝宝不仅前半夜汗多,后半夜天亮之前也多汗,且常在熟睡后出汗,称之为“盗汗”。同时有胃纳欠佳,午后低热(有的高热),面孔潮红,消瘦,有的出现咳嗽、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3)低血糖。多见于夏季,宝宝出汗多,夜间不肯吃饭,清晨醒来精神萎靡。患儿表现为难过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大汗淋漓,四肢发冷等。
  (4) 小儿内分泌疾病(这种疾病引起多汗较为少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多见于学龄儿童,女孩为多。可表现为多汗、情绪急躁、食欲亢进而体重不增,心慌、心悸,眼球突出等。
  (5) 其他小儿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多汗。同时伴有其他的临床表现:如伤寒、败血症、类风湿病、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或血液病等。
  
  宝宝多汗,如何护理

  ●妈妈如果发现宝宝汗多,首先应该寻找多汗的原因。如果是生理性多汗,妈妈不必过分忧虑,只要除去外界导致宝宝多汗的因素就可以了。
  ●注意宝宝的衣着及盖被。一般宝宝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即可,从小锻炼宝宝抵抗力。有的家长冬天会拼命给孩子添加衣服,晚上盖好几床棉被。要知道给宝宝穿盖得过多,容易致宝宝大量出汗,衣服被汗液弄湿,又没有及时换掉,反而易使宝宝受凉而引起感冒发烧及咳嗽。出汗严重的宝宝,由于体内水分丧失过多,还会引起脱水。
  ●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最好喂淡盐水,因为宝宝出汗与成人一样,除了失去水分外,同时失去一定量的钠、氯、钾等电解质。给宝宝喂淡盐水可以补充水分及钠、氯等盐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及时给出汗的宝宝擦干身体。有条件的家庭,应给宝宝擦浴或洗澡,及时更换内衣、内裤。宝宝皮肤娇嫩,过多的汗液积聚在皮肤皱折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可导致皮肤溃烂并引发皮肤感染。
  ●发现宝宝多汗,应仔细观察有无其他并发症状,及时去医院就诊。如婴幼儿有活动性佝偻病而多汗,可口服鱼肝油和钙粉,多晒太阳及户外活动。清晨突然出大汗,并有发热,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四肢发冷,应考虑低血糖的可能,在家先喂糖水,再立即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中医中药治疗。宝宝多汗一般无特效西药。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些中成药或汤剂以协助止汗。如用太子参15克,炙黄芪15克,红枣6-8只,煎水,视年龄大小分数次口服。黄芪颗粒冲剂也有一定作用。
1234zxcv 2009-11-11 17:04 儿童多汗症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

□  《中医儿科杂志》 2008年第03期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 对近10年来有关小儿多汗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证治分类及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希望对本病的临床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多汗症;儿童;中医药疗法;综述

儿童多汗症是指儿童在安静状态下,以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一种不正常出汗的儿科常见病。多见于素体较弱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故又称“虚汗”。长时间汗出过多,可使水、电解质丢失,营养物质消耗,导致儿童免疫力下降,受凉易感,变生他疾。如大汗淋漓又可引起脱水,甚则危及生命。因此积极防治本病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营养健康关系密切。中医药对本病的认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对儿童多汗症的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儿童多汗症的病因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指机体虚弱,失于闭藏,津液外泄所致,包括卫气不固、营卫不和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实者,指实邪瘀阻,内热煎迫所致,包括邪郁肌表、营卫失调,食滞内阻、郁而化热,邪热内盛、里热熏蒸以及瘀血内阻、气血失调等[1]。


黄维良[2]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提出,小儿汗证以阳证、热证、实证为主,尤其是随着当今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家长给独生子女滥用补法,造成肠胃受纳过盛,胃肠壅积,乃致湿热蕴蒸,迫汗外泄,这是小儿汗症最常见的发病机理。

许蕴碧[3]认为,病机之关键在于阴阳失调、腠理开合失司和积热郁蒸。

霍莉莉等[4]结合现代生活特点,认为小儿汗症的病机主要责之于正虚,一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则木旺克土,脾气壅滞,导致汗出难止。

郑苏[5]则认为,虚实夹杂者居多,常责之于脾虚食滞。脾虚水谷化生无源,常可致气阴两虚,阴阳失调而汗出;食滞日久,化湿生热,蒸迫汗出。

陆鸿元[6]指出,小儿咳喘多汗症多乃素禀体弱,气阳不足,表卫失固,气阴亏虚,脾失健运,痰阻气滞所致,总属虚中夹实之候。

2证治分类


李小荣[7]将小儿睡眠多汗症分为3类:气虚不固证予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阴虚内热证予当归六黄汤加味;脾胃积热证予枳实导滞汤化裁。

茅裕琴[8]认为应当分4类:表虚不固者治以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营卫不和者治以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加味;心血不足者治以养心补血敛汗,方用归脾汤化裁;阴虚火旺者治以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合生脉散加减。

孙远岭[9]根据临床体会,认为小儿汗症治疗勿拘泥于以“补”为治,应辨虚实,总结出8种治疗大法。脾胃积热证治宜消积泄热,方选保和丸加味;湿热内蕴证治宜清热利湿,方选甘露消毒丹、三仁汤等方;肝郁脾虚证治宜疏肝理脾,方选逍遥丸加减;瘀血阻络证治宜活血化瘀,方选血府逐瘀汤;脾肺气虚证治宜益气固表,方选玉屏风散;营卫失和证治宜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气阴亏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方选生脉散加味;阴虚内热证治宜滋阴清热,方选当归六黄汤、青蒿鳖甲汤。

3 临床治疗

3.1中药内治

3.1.1专方治疗



樊遂明[10]运用玉屏风散加味以益气养阴、敛阴止汗治疗小儿多汗症56例。基本方为:生黄芪、白术、防风、党参、五味子、麦冬、大枣。结果痊愈40例,显效15例,无效1例。

李志善等[11]用牡蛎散加味以益气固表、收涩止汗治疗小儿多汗症32例,方药组成为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阳虚加白术、桂枝、山药、防风;阴虚加当归、麦冬、地骨皮、五味子;气阴两虚加党参、白术、当归、麦冬、大枣。结果痊愈21例,好转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75 %。

陈英桂等[12]运用当归六黄汤以清热养阴、固表止汗治疗小儿汗症36例。方药组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芪、黄芩、黄连、黄柏。白昼汗多,动辄汗出者加党参、浮小麦;舌红少津加麦冬、地骨皮;内热炽盛者加石膏、知母。结果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 %。

陈乃麦[13]认为心主血,汗为血所化生,心脏功能失调或心之气阴不足均可致汗出不止。故用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症32例。方药组成:炙甘草、大枣、阿胶、人参(党参)、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鲜生姜。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加用生黄芪。结果全部治愈。

叶长寿等[14]运用生玉合方加味治疗小儿多汗症32例。方药组成:黄芪、白术、五味子、党参、麦冬、龙骨、牡蛎、浮小麦、防风、甘草。随证加减:气阴两虚明显者加太子参或人参;肾虚明显者加女贞子等。结果痊愈25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

冯丽萍等[15]用麦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小儿单纯性多汗68例。药用:沙参、麦冬、熟地黄、茯苓、龙骨、牡蛎、龟板、五味子、麻黄根、甘草。并与66例用安慰剂小施尔康口服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 %,对照组总有效率10.6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古定国[16]运用自拟虚汗饮治疗小儿虚汗症100例,方药组成为黄芪、桂枝、太子参、生牡蛎、白术、白芍、山茱萸、麻黄根、炙甘草。纳差加山楂;便溏腹泻加乌梅;便结加知母;夜寐不宁去桂枝,加浮小麦、五味子;血虚加当归;阴虚内热去桂枝,加牡丹皮。结果痊愈64例,显效22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 %。

3.1.2验方治疗


郑明[17]以清肝健脾、益精止汗为法,运用广东省名中医何广贤的经验方“止汗汤”共治疗小儿汗症300例。方药组成:象牙丝、麻黄根各10 g,浮小麦30 g,瘦猪肉100 g,淡菜25 g。兼烦躁口干、头汗多者加麦冬;肾虚明显者加女贞子。用时将瘦肉切块,淡菜浸泡洗净,上料同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煲1 h,以少许盐调味,分2次饮服,6 d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106例,好转18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7 %。

韩洪芳等[18]采得民间验方,以益气固表、敛汗生津为法制成敛汗合剂,治疗小儿顽固性多汗症44例。药用:黄芪、防风、白术、连翘、麻黄根、鲜芦根。浓煎100 ml,每日3次口服,结果患儿在6 d内全部治愈,其中3 d内治愈者37例。

3.2中药外治

3.2.1贴脐法


胡海明[19]采用单味五倍子去蛀末,炙干研末,用冷开水调至烂泥状,睡前取黄豆状大小药泥填贴脐窝,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次晨擦去。连用2夜,同时予肌注维生素d330万u。共治疗婴幼儿多汗124例,经治当晚汗止者89例,次日汗止者33例,总有效率98 %。

李立新[20]采用自治脐疗贴治疗小儿多汗症350例,采用五倍子粉末用适量陈醋调匀,填入患儿脐部,用脐疗贴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4 d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2个疗程痊愈者257例,占73.4 %;有效74例,占21.2 %;无效19例,占5.4 %。总有效率94.6 %。

3.2.2点灸法

王小平等[21]应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汗症49例,并设中药组45例和西药组47例进行对比。使用本院制备的3号细苎麻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儿体表下列穴位:肝俞、肾俞、神门、筋缩、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孔最、内关、太溪、中冲、劳功,每天1次。中药组表虚不固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营卫不和型用黄芪桂枝汤加减;气阴两虚型用生脉饮加减。每日1剂,煎150 ml,分3次服。西药组予复方维生素b液、糖钙片、肌苷片,每日3次。3组都设定7 d为1个疗程。结果药线组治愈率73.5 %,有效率98.0 %;中药组治愈率66.7 %,有效率95.6 %;西药组治愈率23.4 %,有效率55.3 %。药线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药线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3.2.3洗浴法

韦杏等[22]运用who推荐的第三代给药法,即经皮肤给药法,使用曲麦散外浴治疗小儿汗症68例。药用:浮小麦、酒曲等份配置,混合研末。方法:每晚在给患儿洗澡后,取50 g加温开水3000 ml,擦全身,局部多汗处多擦浴,每次洗浴约5 min,每天1次,洗浴3次为1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结果痊愈49例,好转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 %。作者认为本法以酒曲之行导,推动浮小麦之药力渗透皮肤表皮角质层,达小儿体内,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激活卫阳的作用,使腠理固密而汗止。而且具有起效快、疗效好、成本低、小儿及家长易接受、无不良反应的特点。

4 结语

目前治疗儿童多汗症的中医药方法较多,疗效肯定,内服和外用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有很多值得推广的临床经验。但就现阶段资料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尚无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科研设计不规范,很多报道没有设立相应对照组,疗效评价可信度不够,相关实验研究有待于进行。今后应加强临床科研设计的创新性、严密性、可靠性,减少低水平重复,结合儿童服汤药困难的情况以及家长们更乐于接受用中成药及中医外治法来治疗孩子疾病的主观意愿,积极进行中药剂型改革和中药外治法的拓展。对于儿童多汗症还在于家庭注意儿童合理摄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预防为主,防治并重,探寻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防治本病的新途径。
1234zxcv 2009-11-11 17:0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多汗症36例

--------------------------------------------------------------------------------

□ 陈正堂 《浙江中医杂志》 2007年第09期


  关键词 小儿多汗症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临床经验
  
  笔者自1999~2006年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多汗症36例,效果满意,今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36例患儿均排除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多汗症,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3岁以下11例,4~5岁25例;病程1月以内4例,3~6月25例,7个月以上7例;属自汗18例,盗汗10例,日夜多汗8例。
  
  2 治疗方法
  
  均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3g,生白芍9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大枣2枚,生姜2片。日1剂,水煎取100毫升,早中晚3次分服。
  
  3 治疗结果
  
  36例经服5~10剂后,23例痊愈(出汗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11例好转(出汗减轻,其他伴随症状偶有复发),2例无效(出汗不减轻,伴随症状未消失),有效率为94%。
  
  4 病案举例
  
  李某,男,5岁。2003年3月4日初诊。患儿不明原因出汗2月余,昼夜相同,活动与进食后更重,头发、衣服、被褥等经常湿透。实验室及X光透视等检查均示正常。夜寐欠佳,纳食二便尚可。舌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调和营卫,交通心肾,重镇固涩。方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3g,生白芍9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大枣2枚,生姜2片。每日1剂,水煎取100毫升,早中晚3次分服。服5剂后,出汗明显减少,且睡眠亦好转,继用原方10剂后,出汗已止而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5 体会
  
  《小儿卫生总微论·汗论》曰:“小儿有遍身营汗出者,营卫虚也。”并指出:“营卫相随,通行经络,以营周于身,环流不息,营阴有阻,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故喜汗出遍身。”为此,当调和营卫,固涩津液。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原文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今用治小儿出汗,病机相同,故亦有效。

  收稿日期 2007-06-18
1234zxcv 2009-11-11 17:07 汗证
sweating disorder


  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主要为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毛孔开阖不利所致。汗证属临床常见证候,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而出现。汗证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或脱汗)、黄汗、战汗。时时汗出,动则更甚,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为盗汗;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肢冷,呼吸微弱,为绝汗;汗色黄而染衣,为黄汗;急性外感热病中,突然恶寒战栗而后汗出,为战汗。

  病因病机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辨治 

汗证病因多种,病象各异,但不离虚实寒热。辨证时,首先要辨别自汗、盗汗、绝汗、黄汗、战汗;其次要辨别寒热虚实。汗证以属虚者较多。一般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但也有自汗属阴虚,盗汗属阳虚的。不能仅凭自汗、盗汗一证判定阳虚或阴虚,应四诊合参作出正确诊断。临床上因热致汗多为阳证、实证;因寒致汗多为阴证、虚证。汗证的治疗主要根据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

  自汗 
临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都可罹患此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①肺卫不固。证见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常用玉屏风散加味。②营卫不和。证见汗出恶风,周身酸痛,或微发热头痛,脉浮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加味。③里热炽盛。证见熏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安,或兼发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治宜清里泄热,里热得清,则汗液自止,常用白虎汤加味。

  盗汗 
以虚热居多,也可见于气虚、阳虚、湿热等。①心血不足。证见心悸少眠,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气短神疲,面色不华,脉细,舌淡。治宜补血养心敛汗,常以归脾汤加减。②阴虚火旺。证见虚烦少眠,寐则汗出,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或有久咳虚喘,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常以当归六黄汤加减。

  绝汗 
急性热病或各种危重病证,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舌干少津,脉微细欲绝。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敛汗,常以参附龙牡汤加味。如热病兼见口渴欲饮,舌红绛或见卷缩,为阳虚阴竭之象,可与生脉散合用。

  黄汗 
多属湿热。证见发热汗出,色黄如黄柏汁,染衣着色,口干不欲饮,口黏口苦,小便短少,胁痛,胃纳呆滞,或有发热烦躁,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常以茵陈五苓散加减。

  战汗 
急性热病中,证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并突然出现全身战栗,而后汗出,汗后热退身凉,或热势减轻,脉数,苔薄黄。战汗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主要根据原发病情辨证论治。

  汗证除绝汗外,治疗得当,一般预后良好。绝汗乃重危之证,为生命垂危,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应采取紧急措施,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