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boost怎么样:谢枋得<武夷山中>几生修得到梅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50:15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雨渐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武夷山古来便是天下的胜地,南朝的江淹曾谓其“地在东南峤外,闽越旧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皆淹平生所至爱。”到了唐朝,小李有“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当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题武夷》)的诗句。再到宋朝,武夷山更是人文荟萃,因为宋代是理学最兴旺的时期,朱熹恰又是集理学之大成者,朱子讲学于武夷,天下的学子们于是都纷纷涌了进来,再加上南宋的国都也安在了江南,靠武夷山近,这样在宋代,武夷山的人文风貌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盛程度。
  
  然而宋朝的历史是悲怆的,我只所以说是悲怆,而不用屈辱,是因为在宋朝的历史上虽然出了几个奸臣恶相,但从另一方面看去,也造就了大量的爱国志士英雄人物。两宋的衰落是一步步走下的,国力不济、皇帝昏庸,这样的局面无论是谁都挽回不了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北宋的岳飞韩世忠,南宋的陆游辛弃疾,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谢枋得,能留下的都不过是一串串叹息罢了……
  
  武夷山浮云如海,风景秀丽,这一年的春天来的很迟很迟。也就在这个春天的一个飘飞着蒙蒙细雨的日子,已是满头白发的谢枋得拄着拐杖,孤零零一个人信步到了一座青峰之巅,遥望山河,他眼前不禁浮现出往日的一幕幕图画,战争,国家,师友,亲人。默然良久,他才缓缓回到了隐居的草蓬。于是写下了这首绝句。
  
  “十年无梦得还家”,开篇起笔便已将时间向前推进了十年,我们将十年前的历史翻开,那时元军的铁骑正践踏着南宋的山河,国难当头,面对异族的入侵,诗人义无返顾的担当起挽救国家的重臣。在德佑元年(1275年),他被任用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第二年正月,早年的好友、已投降元军的吕师夔带着元军南下,诗人复又率兵抵抗。后来信州失守,他改名换姓,入福建建宁山,身穿素服以志国耻之哀。朝代的更替是残酷的,南宋的旧臣们纷纷投降了元军,早年的好友也充当了元军的走狗,甚至他的老师留梦炎也做了贰臣。
  
  十年之中,义军抗元的呼声已日渐消沉,往日轰轰烈烈的英雄们也大都灰飞烟灭,民众漠然,谁还记得故国?
  
  诗人想起这些,心情是悲痛的。抬眼面对着面目全非的故国山河,只能无语。国破家亡,剩下的只是沾满鲜血的元朝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土地,所以此时诗人已不是能不能还家的问题,而是实在无家可还了。诗人分明在想:除了呆在这山中,我还能到哪里去呢?从当年轰轰烈烈的抗元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掐指算去,整整已过去了十年,十年没有梦,正是因为梦也不知何去何从啊!
  
  第二句回到了眼前,也回到了自身。“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也是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也是在说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浩淼的野水,“不知几千古”。说是十年,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诗人在对生命终古的思考呢?往日的宋朝,只剩下一片空泛虚渺,只剩下了寥寥几个遗民还在挺立着。冥冥之中,诗人的形象在这一刻似乎像石头一样在被历史控制住了,一动也不动。
  
  梅花向来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历朝历代中,似乎宋人更喜欢梅花,王安石写寒士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写高士的梅:“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还有苏轼写的梅:“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或许是在中午,更像是在黄昏,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诗人已经站了好久了,从“渐”字可以看得出来,此时一株不甚醒目的生在杂乱的野草中的梅花偶然映入了诗人的眼帘,就在这一刹那间,家国身世、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都再度扑向了诗人的胸怀,然而诗人什么也没有多说,仅仅是留下了一句长长的叹息: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啊!
  
  “天地寂寥雨渐歇”,分明是抗元的风雨停住了,是在武夷山往日朗朗读书的理学家们寂寥了,是宋这样一个朝代过去了……“几生修得到梅花”分明是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的思考,分明又是一句至高无上的赞叹!此时,诗人如同大梦初醒,恍若已是隔世。
  
  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这也是宋诗在南宋末年的普遍特征。情融于景,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后来诗人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自己的高洁坚贞。至元二十六年(1289),诗人被强逼北上,途中绝食二十余天,只在大都活了几天便死去了,享年64岁。
  
  于是,这样一个风云百变的时代翻过去了;于是,一个骨如梅花的爱国诗人形象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