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玛vs飞段:那是一段美丽的风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03:56

那是一段美丽的风景

            刘庆昌老师是我大学四年最敬重的老师之一,这敬重,一方面缘于运城老乡的亲切;更重要的是刘老师的人格和做学问的品格所致。下面的这篇文章是刘老师为纪念自己的研究生导师丁裕超先生百年而作,我曾有幸在课堂上亲耳聆听先生讲述这一段“美丽的风景”,如此真挚,如此动人!

那是一段美丽的风景

 

作者:刘庆昌

 

 

在我走过的生活道路上,曾经有过许多的师长和朋友,他们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和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给过我各自不同的影响。可以说,与每一位师长和朋友都发生过难以忘怀的故事。如果把那些故事编织起来,就是一幅动人的人生图画,足以让我感到充实和自豪。而在这幅图画中,总会有为数不多的人们,成为我人生故事中不会也不能省略的元素。丁裕超先生之于我,就是这样一种元素。

丁先生已经告别这个世界十二年了,他是1910年生人,如果还健在,正好是一位百岁老人。但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和故事。尽管如此,他的形象仍是那样丰满和清晰。尤其在目前的时代抚今追昔,我倍觉与他在一起的岁月是一段美丽的风景。

我是丁先生众多学生中的一分子,又是他唯一带过的研究生,这种角色使得我与其他的学生比起来,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当然也就对他有了比别人更多的理解。认真地说起来,我与丁先生正式地交流,是从1985年开始的,那时,我正在山西大学教育系大学三年级读书。那一年,我们有一门课是“教育哲学”,给我们授课的就是已经75岁的丁裕超教授。丁先生,外貌清瘦,性情和蔼、沉静,同学们一方面像爱戴自己的爷爷一样爱戴他,另一方面,又对他的人生经历感到神秘。总体上,丁先生和那个年代的许多老教授一样,是学生眼中很敬重又很感神秘的人物。

1986年,我考取了丁裕超教授的研究生,就有了来来往往的机会。那时的研究生数量很小,除了公共课,专业课程基本上是在老师的客厅进行。这样,我每周都会例行的要到先生家里数次,学习课程自是首要的,交流思想也是自然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先生的学问与生活智慧,还能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在我的心里,丁先生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亲人。照年龄,丁先生是我爷爷辈的老人,作为晚辈和学生,我一方面虚心聆听教诲,另一方面又会对先生积极呵护。时间久了,先生与我,师生情深不说,心理相依也成为常态。

如今,先生离开这个世界也有十多年了,但在我这里,他的音容笑貌仍在。间或写些谈学问、论人生的文字,还是不免要把先生“请”来。一个人总是要告别这个世界的,而当他离去之后,仍然被人们追思、怀念,仍然影响着人们,我想,这就是一个卓越的人。对于我来说,随先生学习的日子,已经成为我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章节。这个章节的内容是那样的丰富,故事是那样的动人,让我不知多少次做梦都想回到从前。但岁月无情流逝,美丽的风景,只能是记忆。

 

 

岁月是一个整体,而记忆总是零碎的,但也正是那些记忆的碎片,连缀成了整体的历史。实际上,任何时候的现实生活都是极为普通的,生活的意义只是那些普通事件留给人们的思考。追忆随丁先生学习的岁月,我不能不讲述一些难忘的故事,但那些故事之所以构成一段美丽的风景,实在是历经生活磨练之后的我重新关照那些普通故事的结果。回顾过去,我想到了很多,那段岁月就像电影一样自动地展开,我从中看到了一个高贵的人,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美,悟到了一些教育和生活的道理。

故事一:“刘庆昌,起床了”

丁先生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锻炼身体,这一点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他锻炼身体的方式也很简单,一是像走一样的跑,二是打打太极拳,长期坚持下来,先生的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他做了我的导师,给我知识和学习上的指导是本分的,没想到他还管上了我的起床。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我还没有起床。早起的舍友忽然叫我说丁“先生叫你呢”。我满以为是故意吓我,就在笑骂中继续睡觉。但就在这时,我分明听到真的是先生在叫着我的名字。“刘庆昌,起床了”,我听得很清楚,虽然先生的声音并不很大。我立即回应道“丁先生,我起来了”,然后先生就走了。

那时我年轻,明知先生是关心我的,但因同伴们的调笑,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如果先生只是叫上一次,提醒提醒我,也就罢了。让我感动的是,从那一天开始,先生是天天都来叫我。在他那里,是把我当学生和小孩子对待的,用意很简单,就是让我不要浪费早晨的时光。

他总是告诉我,一日之计在于晨,年轻人应该早起来练练身体,读读外语。时间久了,我也适应了,不等先生叫,我就起来,并告诉先生以后不必叫了。但我的劝告是没用的,他已经习惯了那条固定的路线。

故事二:“不能眼高手低呀”

丁先生是个寡言的人,学生们与他在一起,他总是听得多,说的少。最常见的是用简短的语言,引领、启发学生继续思考。不过,在关键问题上,他还是会多说的,只是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刚读研究生不久的一件事情,至今我记忆犹新。

我平日比较爱思考,所以对教育问题总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现在想来当然是很幼稚的,但在当时,我并不自知,显得格外自信。有一天,我对丁先生说:“我想不通,刊物上的许多文章并无新意,为什么还能发表出来。”丁先生淡淡地说:“你看他们的文章似无新意,但他们的文章是落笔而成的。也就是说他们开口便能说出来所写的文字。”

当时的我自然不会反对先生的说法,要说心悦诚服肯定是没有的。不过先生紧接着说的“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容易眼高手低呀”这句话,在当时对我内心就有了触动。一则自己正在“年轻的时候”,二则眼高手低是很好理解并有体验的。平日里多少奇思妙想,一旦要付诸笔端,又变得寸步难行,这不正是眼高手低的具体表现吗?

也许只有被人击中了要害,才会冷静反思。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我一方面坚持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开始虚心地学习和琢磨我以往觉得比较平庸的文字。心态较为平静了,逐渐地也懂得了创造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现如今,我也带了研究生,经常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即思想、理论的发展,既得益于创新,也得益于我们对真理的不断重复。这实际上是在新的时期对丁先生当年教诲的重新表达。

故事三:“说说你家乡的事情”

过去的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应是因为学生少,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均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师生来往和交流,除了日常的教和学,生活意义上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每一次寒假或暑假回家前和返校后,我一定会到先生家里告别和报到。而丁先生每一次都会与我谈较长的时间。不过,谈话的内容几乎是每一次都差不多的。我回家时,先生总是告诉我假期不能只是走亲访友,要利用整块的时间多读书,多调查;我返校时,先生则常规式地说:“说说你家乡的事情。”

这里面有寒暄的意味,更有先生关心社会民情的情怀。我知道,不论哪个学生去见他,他都会让人家谈谈家乡的事情。丁先生是一位民主人士,又是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利用一切机会了解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他分内的责任。记得那时,我难免会谈及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每谈至此,先生都会提醒我,要乐观,要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趋势。

他认为,社会发展的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消极现象,有些问题是要靠全社会努力的。做学生的人,先要学好本领,将来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一份力。听起来,道理很简单,但先生总在重复着,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

故事四:“越是有成绩的时候,越要低头做人”

1989年,我研究生毕业,回到了运城工作,与丁先生暂时分开了。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没有中止。有机会去太原,必然会看先生,说说自己的工作、进步。平常时间,则会通过信件交流。那个年代电话不方便,就写信,而写信也更适宜于认真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丁先生用这种方式对我进行了继续教育。

毕业工作以后,由于单位领导的关怀、帮助,加上自己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进步。比如,进行了课程改革试验,出版了学术专著,获得了国家奖励,破格上了副教授。这样的事情,我免不了要写信给先生,他的回信一般会表达三重意思:一是祝贺,二是鼓励我继续努力,三是让我感谢领导的支持。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常理。

而让我无法忘怀的是1996年的一件事。那年,我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有一次到先生家说起这件事,他听后当然是很高兴的。自己的学生有了成绩,做老师的能不高兴吗?但在谈话中,丁先生话锋一转,很中肯地告诉我说:“越是有成绩的时候,越要低头做人。”

我很能接受先生的教诲,生活、工作的磨练,已经让我懂得了先生的言外之意,实际上是生活的智慧。从先生说这话到今天,又过去了十来年。我欣慰自己始终能够淡泊名利,一心向学,由此而不断进步,先生之功不可没也!

 

 

时光真的如水如梭呀!不知不觉地,自己已经是十足的中年人了。应该是因为赶上了社会巨变的时期,经历同样的时间,我们却感到逝去的岁月,具有格外丰富和离奇的内涵。当我们对眼下的万象不无诟病的时候,锻造我们灵魂的那个时代已经逐渐过去了。正是这个原因,我们虽然身处于当下,却总是习惯性地留恋我们曾经度过的、如今有些遥远的岁月。人生就是一段风景。无论一个个人的生命长度、宽度和深度如何,都必将接受历史的剪辑。最终留下来的,只能是美丽的风景。向前走的人们,不应该背负生命的无趣。

丁先生1998年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曲折而丰富的生命历程。随着岁月的流逝,他还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我相信,他总会活在我们的心中。丁先生是一个主动作为的人,但也是一个不大声张的人。我想他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是想了一件事该不该做,是否对社会有益,却不会想能否给他带来什么名利。就我所知,新中国成立后,如果先生愿求功名,是不会选择再做大学教授的。作为参政议政的民主人士,他心里装着国家、人民;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家,他心里装着自己的学生。

今年是先生的百年纪念,省民进的赵柱家先生约我写一篇怀念先生的文章,我自应允。至今已过半年,才迟迟落笔。这一段,我常想,先生可知道今天的许多人仍然记着他的名字,仍然为他而动容。人能如此,夫复何求?1950年代,他从荆楚来到三晋,真可谓楚才晋用。三十年间,他在杏坛诲人不倦、桃李天下,在政坛为民请命、仗义执言,为山西这块土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真诚地怀念他!作为他的学生,我会承继他做人做事的原则,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坚守永恒不变的真、善、美。

我愿做一个高尚的人。尽管我知道高尚有时候很像迂腐,但我内心知道做一个高尚的人,实在是一种享受。我可能会与许多的名利擦肩而过,但我的生命基调会是坦然。也许我的高尚,让人们不敢相信,但我知道一旦他们发现了真实的高尚,他们一定会重新思考高尚的意义。从丁先生那里,我感受到了高尚,更感受到了高尚的力量,我有义务把这种高尚传承下去。

我愿做一个有为的人。尽管我知道自己的有为,对于这个世界也许可有可无,但我明白,如果我不朝着这个方向行进,我生命的色彩将很暗淡。即使我的有为可能会给我招来嫉恨,也不退缩,因为我相信,在意乌鸦的叫声,会损失生命的价值。走在人间正道上,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是无比幸福的。

努力做一个和先生一样品格的人,应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于我,也没有委屈那曾经经历的一段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