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导线有限公司:中草药图片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40:31
中草药图片大全

传染病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扶桑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牛筋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木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美人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地菍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波斯菊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磨盘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大狼把草
·鸡骨草
·仙人掌
内科病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迎春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樟(附:樟脑)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紫萁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黄荆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川牛膝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蚕豆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葫芦茶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蔊菜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黄花稔
妇科病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红花酢浆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八月扎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益母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珍珠菜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丹参
·通草
·赤雹
·苘麻子
·白刺
·无花果
儿科病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浮萍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遍地金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大青木
·蛇床子
·鸡腿堇菜
·裂叶堇菜
·莲子草
·倒地铃
·交让木
·雪药
外科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斩龙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油菜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野荞麦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紫荆皮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杠板归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瓜子金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黄瓜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黄葵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慈姑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魔芋
补虚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鱼尾葵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翻白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四叶参(奶参)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啤酒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明党参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荔枝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鸡蛋参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地黄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地蚕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肉苁蓉
伤科、骨科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丁茄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野凤仙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紫薇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防己
·藜芦
·骨碎补
·马钱子
·陆英
·闹羊花
·菊叶三七
皮肤科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瓦松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枫杨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博落回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艾
·钻天杨
·血水草
·荩草
·苦木
·白鲜皮
·牛扁
眼科用药
更多>>
·木贼
·龙珠果
·黄三七
·鲜黄连
·金莲花
·金丝桃
·豆梨
·眼子菜
·白栎
·玉龙鞭
耳鼻喉科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醉马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蛤蒌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蘘荷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芸香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空心泡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百里香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桂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柳叶菜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枸骨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打碗花
癌症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长春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蒲葵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苏铁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紫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秋枫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石见穿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瞿麦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白花蛇舌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白檀
图片鉴赏
更多>>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金樱子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火棘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五叶木通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千里光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茜草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重阳木
·中草药图文资料
·长沙植物园药用植物鉴赏之玉叶金花
·长沙植物园药用植物鉴赏之无根藤、天南星
·长沙植物园药用植物鉴赏之三白草、三颗针
中药饮片图
更多>>
·中药饮片图之--银杏叶
·中药饮片图之--灵芝
·中药饮片图之自然铜
·中药饮片图之紫石英、紫菀
·中药饮片图之紫河车、紫花地丁
·中药饮片图之竹茹、紫草
·中药饮片图之竹花、竹节参
·中药饮片图之猪苓、猪牙皂
·中药饮片图之朱砂、珠子参
·中药饮片图之枳壳、枳实
药用植物学基础
更多>>
·药用植物学基础--果实类型
·药用植物学基础--雄蕊、雌蕊、子房
·药用植物学基础--花序类型
·药用植物学基础--花冠类型、花瓣排列
·药用植物学基础--托叶的变态
·药用植物学基础--叶序知识
·药用植物学基础--复叶种类、叶脉种类
·药用植物学基础--叶片、叶缘形状
·药用植物学基础--叶的组成、叶端和叶基形状
·药用植物学基础--地上茎、地下茎变态

中草药图片大全
扶桑:
别名  大红花、红木槿、月月红、木花、公鸡花
来源  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朱槿,,以根、叶、花入药。
形态特征  灌木,高可达6米。单叶互生,叶柄长0.5-2厘米,叶片宽卵形或窄卵形,长4-9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两面无毛,或下面脉上有少许疏毛。全年开玫瑰红、淡红或淡黄色花,单生上部叶腋间,花梗较长,花大,直径6-10厘米,下垂,有时重瓣,小苞片6-7,条形,基部合生,疏生星状毛,萼钟状,长约2厘米,有星状毛,裂片5,尖角形,花冠漏斗形,花瓣端缘波裂,雄蕊柱远突出于花冠之外。蒴果卵形,长约2.5厘米,有喙。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疏林中或为栽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区。
采集加工  根、叶全年可采,夏秋采花,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甘、平。解毒,利尿,调经。
主治用法  根:腮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子宫颈炎,白带,月经不调,闭经。叶、花:外用治疔疮肿毒,乳腺炎,淋巴腺炎。花:月经不调。根或叶用量15-30克,鲜花用量30克。鲜花、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痈疽腮肿:扶桑叶或花、白芙蓉叶、牛旁叶、白蜜,研膏敷之,即散。

传染病用药
牛筋草:
别名  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
来源  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须根细而密。干丛生,略扁平,直立或基部膝曲。叶片条形,扁平或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疏生疣状柔毛,中脉显著突起,叶鞘压扁,有脊,边缘近膜质,先端具稀丝状毛,叶舌长约1毫米。夏、秋两季开花,穗状花序纤细,淡绿色,长3-10厘米,宽3-5毫米,2-5花序(少为2)呈指状排列于茎顶,有时其中之一单生于其他花序之下,小穗有花3-6朵。种子卵形,有波状皱纹。
生境与分布  生于旷野、路旁。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采集季节  夏、秋采集。
药理作用  牛筋草煎剂对乙脑病毒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淡、平。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瘀止血。
主治用法  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风湿性关节炎,黄疸型肝炎,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尿道炎,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狗咬伤。用量:30-6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防治流行型乙形脑炎:牛筋草30克,水煎当茶饮。连服3天,隔10天再服3天。或:牛筋草60克,白毛鹿茸草、生石膏各30克,水煎服。
2.脱力劳伤、腰背酸痛:牛筋草根或全草30-60克,红枣10个,水煎服。
3.子宫脱垂、脱肛:鲜牛筋草或加蓖麻子捣烂,外敷囟门处。
4.疟疾:牛筋草30克,水煎,冲白酒适量服。
5.痢疾:牛筋草根120-150克,水煎服。
注:另有一种蟋蟀草名马唐,外形与牛筋草相似。马唐根浅易拔起,牛筋草根深难拔,马唐植株芊细柔弱,牛筋草较粗状,坚韧,马唐茎秆略圆,基部稍带紫色,叶片短,牛筋草茎秆扁平,基部不带紫色,叶片长,两者不能混用。

木棉:
别名  英雄树、攀枝花、红棉
来源  为木棉科木棉属植物木棉,,以花、树皮、根入药。树皮在广东地区称钉桐皮。
形态特征  落叶大乔木,高达25米,常高于邻树,故名英雄树。树皮深灰色,幼树干与老树粗枝有短而粗大的圆锥形硬刺,以基部为多,枝轮生而平展,层层向上生长。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达20厘米,小叶多为5片,可达7片,小叶柄长约1.5厘米,小叶片长椭圆形,长10-16厘米,宽4-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早春先叶开花,花簇生于枝端,花冠红色或橙红色,直径约12厘米,花瓣5,肉质,椭圆状倒卵形,长约9厘米,外弯,边缘内卷,两面均被星状柔毛,雄蕊多数,合生成管,排成3轮,最外轮集生为5束。蒴果甚大,木质,呈长圆形,可达15厘米,熟后5裂,果瓣内有丝状棉毛,种子多数,倒卵形,黑色,光滑,藏于白色毛内。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阳坡,村边、路旁。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节  春季采花,夏、秋剥树皮,春、秋采根。
性味功能  花:甘、淡、凉。清热利湿,解暑。树皮:微苦、凉。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根:微苦、凉。散结止痛。
主治用法  花:肠炎,痢疾,暑天可作凉茶饮用。树皮:风湿痹痛,跌打肿痛。根:胃痛,颈淋巴结结核。用量花10-15克,树皮15-30克,根30-60克。
参考配方  1.痢疾:木棉花、金银花、凤尾草各15克,水煎服。
2.胃痛:木棉根或树皮30克,两面针根6克,水煎服。

美人蕉:
别名  凤尾花、小芭蕉、五筋草、破血红
来源  美人蕉科美人蕉属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 L.,以根状茎和花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全株绿色无毛,高达1.5米。根状茎块状。叶互生,叶片长大,长方椭圆形,长10-30厘米,宽8-1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侧脉羽状伞形,显著。全年开红色或黄色大花,总状花序顶生,常被蜡质白粉,每花具一片长约1.2厘米的卵形苞片,萼片3,披针形,淡绿色,花冠管状,3裂,绿色或红色,雄蕊5,花瓣状鲜红色,其中一个具花药,最外3个为退化雄蕊,倒披针形,较花冠更大,另有一个特大,反卷为唇瓣,全缘。蒴果绿色,长卵形,有软刺,长1.2-1.8厘米。
生境与分布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也有野生于湿润草地的。
采集加工  四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甘、淡、凉。清热利湿,安神降压,补虚弱。
主治用法  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红崩,白带,外用治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用量30-60克,鲜根用60-120克。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急性黄疸型肝炎:美人蕉90克,陆英根、铁马鞭各30克,水煎分3次服。服药期间忌鱼、虾、辛辣、荤菜、荤油等食物。
2.虚弱头晕:美人蕉根30克,枫香树白皮15克,八月瓜根、鸡屎藤各10克,炖肉吃。

地菍:
别名  地茄子、地兰子、地石榴、铺地锦
来源  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全草或根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茎匍匐而生,表面灰棕色,上部疏被粗毛,节处生根。单叶对生,叶柄短,长不及5毫米,被粗毛,叶片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1.2-2.5厘米,宽0.8-1.8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宽楔形以至近圆形,叶缘微呈波状,上面近边缘处及下面叶脉疏生粗毛,主脉3条明显。春季开花,1-3朵着生枝端,花梗短,花萼钟状,被长粗毛,花冠紫红色,径约1.5厘米,花瓣5,宽倒卵形至近圆形,雄蕊10,5个较大,花药黄色,镰刀形。浆果球形,熟时紫色,被有粗毛。种子细小,多数。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山野草坡、林缘及灌丛中。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加工  秋季采根或全草。
性味功能  甘、涩、平。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补血止血。
主治用法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肠炎,痢疾,肺脓疡,盆腔炎,子宫出血,贫血,白带,腰腿痛,风湿骨痛,外伤出血,蛇咬伤。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1. 痢疾:地菍根60克,水煎服,冰糖为引,每日1剂。若久痢不愈,加凤尾草30克,鹅不食草6克,同煎。
2.急性肠炎:鲜地菍全草2斤,算盘子根、叶2斤,黄荆子1斤,紫珠1.5斤,加水适量,煎成1升。每服20-30毫升,每日3-4次。
3.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0%鲜草煎剂喷喉,每次2毫升,滴鼻每侧每次0.5毫升
4.风湿性关节炎:地菍根30-60克,牛膝10克,水酒煎服。
5.白带:①地菍30克,三白草根15克,白木槿花10克,猪瘦肉60克,水炖,服汤食肉,每日1剂。②地菍根、金樱子根各15克,水煎服。
6.小血管外伤出血:地菍全草10斤,加水20斤,熬至5斤,过滤后加防腐剂,每服20-40毫升(温开水冲服,忌热),每日3次。
7.疥癞,烂脚:地菍叶煎水洗。
8.产后腹痛:地菍根、益母草各15克,水煎服。

波斯菊:
别名  痢疾草、蛇目菊
来源  为菊科金鸡菊属植物两色金鸡菊 , 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无毛,高3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叶对生,下部及中部叶有长柄,二次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上部叶无柄或下延成翅状柄,线形。头状花序多数,有细长花序梗,径2-4毫米,排列成伞房或疏圆锥花序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外层较短,长约3毫米,内层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顶端尖。舌状花黄色,舌片倒卵形,长8-15毫米,管状花红褐色,狭钟形。瘦果长圆形或纺锤形,长2.5-3毫米,两面光滑或有瘤状凸起,顶端有2细芒。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境与分布  原产北美。我国各地常见栽培。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味功能  甘、平。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用法  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痈疮肿毒。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1.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波斯菊30-60克,水煎服。
2.痈疮肿毒:鲜波斯菊全草加红糖适量,捣烂外敷。

磨盘草:
别名  耳响草、白麻、石磨仔、磨仔草、磨档草
来源  锦葵科苘麻属植物磨盘草,以全草或根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0.5-2.5米,通体被灰白色短柔毛。茎直立,分枝多。单叶互生,叶柄长1.5-5厘米,托叶呈叶状,叶片卵圆形至宽卵形,长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边缘疏生锯齿,有时全缘,下面灰绿色。秋季开花,单生茎顶和叶腋,花梗长而芊弱,可达4厘米,花萼5裂,被有柔毛,花冠浅钟状,直径约2厘米,黄色,花瓣5,倒卵形,长于萼片2倍以上,雄蕊多数,合生成筒状,心皮15-20枚,环绕中轴而生。果实扁圆形,磨盘状,有棱,直径约2厘米,分果顶端具短芒。种子肾形,疏被短柔毛。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原野、滨海、田边。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
性味功能  甘、淡、平。疏风清热,益气通窍,祛痰利尿。
主治用法  感冒,久热不退,流行性腮腺炎,耳鸣、耳聋,肺结核,小便不利。用量15-30克。孕妇慎用。
参考配方  早期浸润型肺结核:磨盘草根、岗梅根各15-30克,十大功劳10-1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大狼把草:
别名  狼把草、接力草、针线包、一包针脉平行而明显。头状花淡黄色,生于枝梢,外面有绿色苞片。果扁平,顶端有一对尖刺,刺上又生微细刺毛。图示为大狼把草.
来源  为菊科刺针草属植物大狼把草, 同属植物狼把草,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1.大狼把草:一年生草本,高达1米有余。茎往往带紫红色,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5片,披针形,边缘有锯齿,侧脉平行而明显。头状花淡黄色,生于枝梢,外面有绿色苞片。果扁平,顶端有一对尖刺,刺上又生微细刺毛。图示为大狼把草。
2.狼把草: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全体无毛。根多偏斜,粗壮,土黄色。茎基部匍匐,节上生根,上部直立,有棱角,常带暗紫色。叶对生,有短柄,柄有窄翅,上部叶3深裂或不裂,中部叶羽状3-5裂,顶端裂片较大,均为长椭圆状披针形,下部叶羽状分裂或羽状复叶,边缘均具锯齿。秋季开花,头状花序,球形,顶生及腋生,有梗,总苞杯状,下有一轮倒披针形叶状苞片,全为管状花,两性,黄色,冠毛2条,刺状。瘦果扁平,顶端截形,褐色,两侧边缘各有一列倒生的钩刺,顶端冠毛刺状,2条,上有倒刺。
生境与分布  生于田野、路旁、湿地。我国各地普遍分布。
采集加工  6-9月采收。
性味功能  苦、甘、平。强壮,养阴敛汗,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黑鬓发,令人不老,体虚乏力,盗汗,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痢疾,泌尿系感染,闭经,咯血,痢疾,小儿疳积,外用治疖肿,湿疹,皮癣,丹毒。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或鲜草绞汁擦患处。
参考配方  1. 肺痨咳血:狼把草30-60克,水煎服。
2. 吐血:狼把草30-60克,水煎服。
3.头晕:狼把草30克,炖猪肉半斤吃。
4.积年疳痢,丈夫血痢:取狼把草全草2斤,捣绞取汁一小升,纳白面半个鸡蛋大份量,和匀,空腹顿服,极重者不过三服。或收苗阴干捣末,蜜水半盏,服一方寸匙。
5.积年癣,天阴即痒,搔出黄水:狼把草苗叶捣末掺之。

鸡骨草:
别名  红母鸡草、石门坎、黄食草、细叶龙鳞草、大黄草
来源  为豆科相思豆属植物广东相思豆, 以全株入药。
形态特征  藤状小灌木,长1-2米。根条状,有分枝,土棕色。茎细瘦,与叶柄均被浅棕黄色短粗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条状披针形,小叶8-12对,膜质,倒卵状矩圆形,长0.7-1.2厘米,先端平截,中央有一小尖刺,基部宽楔形或浑圆,全缘,小叶脉两面均凸起,小叶柄极短,有刺状小托叶。夏日叶腋抽出总状花序,总梗密被棕黄色长绒毛,花梗甚短,蝶形花冠淡红紫色,长约8毫米,旗瓣宽椭圆形。荚果矩圆形,扁平,疏被淡黄色短柔毛。种子4-6粒,矩圆形,扁平,熟后黑棕色,光滑。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野阳光充足的地方。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加工  自春至秋均可采集,去掉荚果(种子有毒,不能入药),洗净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甘、淡、凉。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主治用法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风湿骨痛,毒蛇咬伤,可作夏季清凉饮料。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鸡骨草、地耳草、茵陈各30克,山栀子15克。胃纳差加鸡内金,发热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浮肿加葫芦茶。水煎服,每日一剂。

仙人掌:
别名  仙巴掌、霸王树、火焰、火掌、玉芙蓉、观音掌
来源  为仙人掌科仙人掌属植物仙人掌, 以全株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达2.5米。茎基部近圆柱形,稍木质,上部有分枝,节明显,叶状枝扁平,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30厘米,肉质,深绿色,外皮蓝粉,其上散生多数小瘤体,每一小瘤体上簇生1.2-2.5厘米的利刺和多数倒生短刺毛。叶退化成钻状,青紫色,生于刺囊之下,早落。夏季开花,单生于近分支顶端的小瘤体上,花鲜黄色,直径约7厘米,花被片多数,外部的绿色,向内渐变为花瓣状,肾状扁圆形,先端凹入呈浅心形,雄蕊多数,排为数轮,较花瓣为短,花柱粗壮,直立,柱头6裂。浆果肉质,有粘液,卵形或梨形,长5-7厘米,紫红色,无刺。
生境与分布  生于村边石上,海滨沙滩等处,我国南方常有栽培。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采集季节  四时采集。
药理作用  抑菌实验: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有高度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健胃止痛,镇咳。
主治用法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痢疾,咳嗽,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蛇咬伤,烧烫伤。用量:鲜品30-60 克。外用适量,鲜品去刺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流行性腮腺炎:鲜仙人掌适量,绞汁涂患处。每日2-3次。
2.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疖、痈、毒蛇咬伤:鲜仙人掌茎去刺,加食盐适量捣烂外敷。
3.烫伤:仙人掌鲜茎适量,去外皮及刺,捣烂外敷伤口,每日2次。
4.湿疹、黄水疮:仙人掌茎适量,烘干研粉,外敷患处。
5.胃痛:仙人掌研末,每次3克,开水吞服。或用仙人掌30克切细,和牛肉100克炒食。
6.痞块:仙人掌15-30克,捣烂蒸甜酒食。再用仙人掌适量,加甜酒炒热,包敷患处。
7.心悸、失眠:仙人掌60克,捣烂取汁,冲白糖开水服。
8.疟疾(脾寒引起):仙人掌烤热变软后,趁热包在左胸下。

内科病用药
迎春花:
别名  小黄花、金腰带、清明花、金梅花
来源  为木犀科茉莉花属植物迎春,以根、叶和花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藤状灌木,较冷时为落叶灌木。高(长)达5米,枝条细长,披散状,绿色,平滑,四棱形。叶对生,叶柄长5-10毫米,小叶3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3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边缘有细柔毛,顶端1枚较大,侧生2枚较小,无柄。春季开淡黄色花,先叶开放,单生叶腋,有叶状苞片、萼片,花萼裂片6,条状披针形,较萼管部略长,花冠直径2-2.5厘米,裂片通常6,重瓣的多至15片,倒卵状椭圆形,长约管部之半,雄蕊2,子房上位,2室。浆果有宿存花萼。
生境与分布  我国长江流域各省有栽培。
采集加工  春季采花,夏季采叶。
性味功能  叶:苦、平。解毒消肿,止血,止痛。根、花:甘、涩、平。清热利尿,解毒。
主治用法  叶: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口腔炎,痈疖肿毒,外阴搔痒。用量:6-10克。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坐浴。根、花:发热头痛,小便热痛,下肢溃疡。用量:3-10克,根可用至30克。外用研粉,调香油搽敷患处。
参考配方  1.小便热痛:迎春花、车前草各15克,水煎服。
2.发热头痛:迎春花15克,水煎服。
3.月家病:迎春花根30克,白花前胡15克,炖肉吃。
4.无名肿毒,发高烧:迎春花30克,煎水服。

柚:
别名  气柑、朱栾、文旦、柚子
来源  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柚, 以果皮和叶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5-10米。树皮褐色平滑。小枝扁,被柔毛,有刺。叶互生,叶柄有倒心形宽翅,叶片宽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8-20厘米,先端渐尖,顶部浑圆或微凹入,生于幼枝上的渐狭成一钝尖头,边缘有钝锯齿,下面脉上有时被疏毛。春季开白色花,单生或通常为腋生花束,极香,花瓣反曲,雄蕊20-25,子房圆球形,有一圆柱状花柱,柱头头状。果极大,球形至扁球形或梨形,果皮平滑,淡黄,肉瓤约12瓣,尚易分离。
生境与分布  长江以南各省区广泛栽培。
采集加工  叶全年可采,果皮于果熟时采集。
性味功能  果皮:甘、辛、平。宽中理气,化痰止咳。叶:解毒消肿。果肉:酸、寒。主消食,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
主治用法  果皮:气滞腹胀,胃痛,咳嗽气喘,疝气痛。叶:治乳腺炎,扁桃体炎。用量均为10-15克。
参考配方  1.小儿咳喘:柚子皮、艾叶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
2.气滞腹胀:柚子皮、鸡屎藤、糯米草根、隔山撬各10克,水煎服。
3.乳痈:柚叶4-7片,青皮30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
4.妊娠恶阻:柚子皮10克,水煎服。
5.长发润燥:柚花蒸麻油作香泽面脂用。
6.头风痛:柚叶同葱白捣烂,贴太阳穴。

樟(附:樟脑):
别名  香樟、樟木、乌樟、油樟、香通、方樟
来源  樟科樟属植物樟树,以根、木材、树皮、叶、果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30余米,全株有樟脑香气。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纵裂。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微波状,有离基三出脉,叶腋有腺点,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5月于新枝叶腋开绿白色或黄绿色小花,组成圆锥花序,花被6片,能育雄蕊9个,3轮,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第四轮为箭状退化雄蕊,子房球形,无毛。果实球形,直径6-8毫米,熟时紫黑色,有膨大的浅杯状花托包围基部。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丘陵、山区、山谷溪边。广泛栽培于庭院、路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至南部各省区。
采集加工  根、木材、树皮全年可采,阴干密闭保存。叶随时可采。秋季采果。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樟树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樟树皮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辛、微温。祛风散寒,理气活血,止痛止痒。
主治用法  根、木材:感冒头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克山病。用量:15-30克。皮、叶:外用治慢性下肢溃疡,皮肤瘙痒,熏烟可驱杀蚊虫。适量,煎水洗患处。果:胃腹冷痛,食滞,腹胀,胃肠炎。用量10-15克。
参考配方  1.克山病:樟木、五灵脂各15克,缬草10克,红花6克,加水1.5升,煎1小时,过滤,加黄酒30克为引,每服100毫升,早晚各一次。
2.慢性下肢溃疡:鲜樟树皮洗净、切碎、烤干、研粉。洗净创面,撒上药粉,加消炎粉包扎,隔日换药。
3.胃气痛:樟树子15克,水煎服。
樟脑
为樟树根、枝、叶经蒸馏所得的颗粒状结晶。根含樟脑油最多。能兴奋中枢神经,增进呼吸循环;对心肌有直接作用,使代谢增强,提高对交感神经的敏感性;涂于皮肤有清凉感,有止痒、止痛和麻醉作用;对胃肠粘膜有缓和刺激的作用,使胃部感到温暖舒适;大剂量时可引起癫痫样惊厥,中毒症状为头痛、意识丧失、惊厥,最后呼吸衰竭而死亡。性味辛、温。能通窍避秽,温中止痛,利湿杀虫。治寒湿吐泻,胃腹疼痛,外用治疥、癣、龋齿作痛。用量0.3-1.5克。

紫萁:
别名  猫蕨、小贯仲、紫萁贯仲、高脚贯仲、老虎台、老虎牙、月亮叶、鸡心贯仲
来源  紫萁科紫萁属植物紫萁,以根状茎、幼叶上的绵毛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50-100厘米。根状茎粗短,或成短树干状,稍弯,常有叶柄残基遗留。叶二形,幼时叶柄基部密被褐色绵毛,后脱落,柄长20-30厘米,禾秆色,营养叶的叶片三角状广卵形,顶部一回羽状,其下为二回羽状复叶,小羽片三角状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圆或圆楔形,边缘有匀密的细锯齿,无柄或几无柄,叶纸质,淡绿色,叶脉分离,叉分,平行。孢子叶与营养叶等高或稍高,小羽片极窄成条形而卷缩,长1.5-2厘米,沿中肋两侧背面密生孢子囊,成熟后枯死。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边、溪边强酸性土壤上。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有分布。
采集加工  春、秋采集根状茎,绵毛(老虎台衣)在幼叶初出时可采。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用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微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主治用法  根状茎:痢疾,崩漏,白带。用量10-30克。幼叶上绵毛外用治创伤出血,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参考配方  1.外伤出血:紫萁幼叶上绵毛,烘干研末外敷。
2.劳伤血滞:紫萁根茎15克,泡酒150毫升,每次服15-30毫升。
3.雷公藤中毒:幼嫩根茎3-6克,加冷开水捣汁服。一般一剂即可。
4.瘘管:鲜根茎加米饭捣烂外敷患处,另取根茎30克,加黄酒蒸服,
5.白带:幼嫩根茎(去鳞片),5-6只,水煎冲白糖服。白带色黄有臭味者,用紫萁、车前草、凤尾草各15克,薏苡根30克,红枣5-7个,水煎服。
6.驱钩虫:紫萁根茎30克,百部20克,狼毒15克,水煎服,连服3剂。体弱者狼毒改为6-10克。也可用紫萁6克,狼毒、百部各3克,研末吞服,每日1剂,3日为一疗程。如虫未打尽,可再服一疗程。
7.驱蟯虫:紫萁根茎20-25克,醉鱼草根等量,水煎服。早晚各服一剂。
8.脚底组织炎(前后掌):紫萁根茎(去外皮)15克,加盐捣烂外敷,若已破溃,加白糖捣烂外敷。

黄荆:
别名  黄荆条、黄荆子、布荆、荆条、五指风、五指柑
来源  为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及牡荆, 以果实(黄荆子)、根、茎、叶入药。
形态特征  黄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根黄白色。树皮灰褐色,小枝四棱形,灰白色,密被柔毛,枝叶揉碎后有香气。掌状复叶对生,具长柄,小叶5片,间有3片,椭圆状卵形,长3-10厘米,宽1-3.5厘米,中央3个小片较大,有较长的小叶柄,两侧的较小而无柄,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每侧有2-5个疏浅齿,下面灰白色,密被短柔毛。夏季开淡蓝紫色小花,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花萼钟形,5齿裂,被毛,花冠被毛,二唇形,上唇短2浅裂,下唇3裂,中央裂片大。果球形,褐色,基部有宿萼。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溪边及疏林小灌丛中。我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以夏、秋采集为好。
药理作用  1.黄荆根水煎剂对小白鼠有镇咳作用。2.根的醚提取物经小白鼠试验有祛痰作用。3.根及子的煎剂有扩张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有平喘作用。4.黄荆叶能防止甲醛性关节炎肿胀的发展。5.抑菌试验:黄荆子、黄荆根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煎熬时间长,抑菌作用强。根的作用比子的作用强。
性味功能  根、茎:苦、味辛、平。清热止渴,化痰截疟。叶:苦、凉。清热解表,化湿截疟。果实:苦、辛、温。止咳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用法  根、茎:支气管炎,疟疾,肝炎。叶:感冒,肠炎,痢疾、疟疾,泌尿系感染,外用治湿疹,皮炎,脚癣,煎汤外洗。鲜叶捣烂敷虫、蛇咬伤,灭蚊,灭蛆。果实:咳嗽哮喘,微痛,消化不良,肠炎,痢疾。用量根、茎为15-30克。叶为10-30克。果实为3-10克。
参考配方  1.预防疟疾:黄荆叶30克,黄皮叶15克,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5日。
2.慢性气管炎:①黄荆鲜根120克,煮2-3小时,滤去渣,加20%的红糖,浓缩成100毫升,每日2次,每次50毫升,10日一疗程,用2个疗程。②黄荆子粉(去壳研粉)15克,紫河车、山药各6克,研粉和匀,加饴糖适量成丸,为1日量,分3次服,10日一疗程,用2个疗程。
3.肠炎、痢疾、消化不良:黄荆子1斤,酒药子30克,分别炒黄,研细粉,加白糖半斤拌匀,每服4-6克,小儿1-2克。每日4次。
4.胃肠绞痛、手术后疼痛:黄荆子180克,研细粉,每服6克,每日3次。
5.脚癣:鲜黄荆叶半斤,置面盆中,临睡前加开水浸没黄荆叶,水现淡绿色时,加温水至半盆,泡脚5-6分钟,搽干。
6.灭蚊:每立方米用鲜黄荆叶13克,用适量干草助燃,发烟,关门窗2小时即可。
7.灭蛆:鲜牡荆全株切碎,加水3倍,浸8-12小时,撒在粪坑里,经72小时有灭蛆作用。
8.头痛头风:荆沥,日日服之。
注:新采荆茎,截1.5尺长,架起烧中间,两端以器承取,此即荆沥,热服或入药中。
牡荆
小枝绿色,叶片每侧具粗齿5-8个,两面绿色,仅脉上有短细毛,花淡黄紫色,果黑褐色。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区,山东也有分布。
刻叶黄荆
同属植物刻叶黄荆,小叶边缘有粗齿,或有羽状裂片,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等地。
山牡荆(山蚊荆、布荆)
同属植物山牡荆,乔木,高达20米,树干心材黄褐色,有强臭。花白色,果卵圆形。分布于广东、台湾及云南等省。
灰白黄荆
同属植物灰白黄荆,小叶通常5片,披针形,下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花淡紫色。分布于西藏。

川牛膝:
别名  甜川牛膝、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白牛膝、拐牛膝、龙牛膝
来源  为苋科杯苋属植物川牛膝,以根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0-100厘米。主根长圆柱形,粗壮,直径0.8-1.5厘米,土棕色,味微甘,茎下部近圆柱形,中部近四棱形,疏被糙毛,节处略膨大。枝由节部对生,亦近四棱形,具条纹或沟纹,叶对生,有柄,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有时为倒卵形,长3-13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窄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密生倒伏糙毛,下面灰绿色,密生长柔毛。秋季顶生或腋生多数绿白色小花,密集成圆头状,直径1-1.5厘米,数个于枝端排列成穗状,头状花序之间的距离有长达3厘米以上者,苞片卵形,先端成刺或钩,中脉及基部时有长柔毛,在苞腋有花数朵作复聚伞状排列,聚伞花序能育花居中央,不育花居两侧,不育花的花被片多退化成钩状芒刺,能育花被干膜质,5裂,2长3短,长4-6毫米,完全分离,较长的两枚先端常成钩状,且近钩两侧处时具短毛,有时其最外的一片背面疏生长柔毛,其余的4片则光滑无毛,或者5片均光滑无毛,具1条脉或3条脉。雄蕊5,花丝基部密被长柔毛,花药长椭圆形,4室,退化雄蕊亦5个,长方形,与花被片互生,同雄蕊间隔排列,窄细,长0.3-0.4毫米,为子房高度的1/4,为果期花丝长的1/8-1/6,先端齿状或浅裂,两侧全缘。雄蕊与退化雄蕊的基部连合成鞘状,膜质,胞果长椭圆形,略压扁,暗灰色,种子卵形,赤褐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缘或山坡高草丛中。分布于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节  秋季采挖,晒干或烘干。
药理作用  川牛膝对子宫肌的作用因动物种类不同及是否怀孕而异:1.其流浸膏对豚鼠的子宫肌紧张性多呈弛缓作用,无论已孕未孕都一样。2.其流浸膏对已孕和未孕的家兔子宫都能发生收缩。3.其流浸膏对猫的未孕子宫呈弛缓作用。而对已孕子宫发生强有力的收缩。4.本品对已孕和未孕的犬子宫或现收缩,或现松弛没有一定,或先呈收缩,继之弛持缓。5.其流浸膏对子宫的作用颇疑似为直接刺激腹下神经末梢所致。
性味功能  甘、微苦、平。祛风湿,破血通经。
主治用法  风湿腰膝疼痛,大骨节病,小儿麻痹后遗症,尿痛,尿血,血瘀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用量5-10克,孕妇忌服。
参考配方  1.大骨节病:①川牛膝、制草乌、制川乌各半斤,红花1斤,混合制成散剂,每服1克,每日3次,40日为一疗程。②川牛膝15克,当归、黄芪各25克,制川乌、制草乌、防己、桂枝、乳香、没药各10克,附子6克,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服1丸,每日2次,40日为一疗程,间隔20-30日服第二疗程。
2.小儿麻痹后遗症:川牛膝10克,土鳖虫7个,马前子(油炸黄)1克,共研细末,分7包,每晚睡前服一包,黄酒送下,用于瘫痪期及后遗症期。

蚕豆:
别名  南豆、胡豆、竖豆、佛豆
来源  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蚕豆, 以花、叶、种子、果荚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120)厘米。主根粗短,多须根,根瘤粉红色,密集。茎粗壮,直立,直径0.7-1厘米,具四棱,中空,无毛。偶数羽状复叶,叶轴顶端卷须短缩为短尖头;托叶戟头形或近三角状卵形,长1-2.5厘米,宽约0.5厘米,略有锯齿,具深紫色密腺点;小叶通常1-3对,互生,上部小叶可达4-5对,基部较少,小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稀圆形,长4-6(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圆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梗近无;花萼钟形,萼齿披针形,下萼齿较长;花2-4(6)朵呈丛状着生于叶腋,花冠白色,具紫色脉纹及黑色斑晕,长2-3.5厘米,旗瓣中部缢缩,基部渐狭,翼瓣短于旗瓣,长于龙骨瓣;雄蕊2体(9+1),子房线形无柄,胚珠2-4(6),花柱密被白柔毛,顶端远轴面有一束髯毛。果荚肥厚,长5-10厘米,宽2-3厘米;表皮绿色被绒毛,内有白色海绵状横膈膜,成熟后表皮变为黑色。种子2-4(6),长方圆形,近长方形,中间内凹,种皮革质,青绿色、灰绿色至棕褐色,稀紫色或黑色;种脐线形,黑色,位于种子一端。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与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长江以南为多。
采集加工  2-3月采花、叶。种子4-5月采收。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豆:甘、微辛、平。快胃和脏腑,健脾,止血,利尿。苗:苦、温。酒醉不醒。豆荚壳及叶为止血剂。花:涩、平。降血压,治白带及劳伤吐血。
主治用法  叶一日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1.大便下血:蚕豆叶一大把,捣烂冲酒去渣服,2-3次即好。
2.虚肿:陈蚕豆半斤,大蒜30克,红糖半斤,水3碗煎服。
3.水肿:陈蚕豆60克,冬瓜皮15克,水煎服。
4.高血压:蚕豆花,配玉米须15-25克,水煎服。

葫芦茶:
别名  剃刀柄、虫草、金剑草、咸鱼草、百劳舌、鲮鲤舌
来源  豆科山蚂蟥属植物葫芦茶, 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亚灌木状草本或半灌木,高达1米。根发达,时有侧根,质硬而韧。茎直立,与枝均有棱,棱上具粗毛,老渐脱落。单叶互生,叶片卵状矩圆形,长6-15厘米,宽1.2-3.5厘米,下有具翅的柄,形似倒转葫芦,又像一把打开的剃头刀,翅柄基部有大托叶2枚,托叶披针形,长约2厘米,上有纵槽纹,翅顶有刺状小托叶2枚。夏、秋开花,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达35厘米,花萼钟形,萼齿较长,不等大,蝶形花冠浅紫红色,长约7毫米,旗瓣扁圆形。荚果扁平或矩圆形,长约4厘米,具5-8节荚,被毛,节间略收缩而呈波状,每节有种子一粒。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草丛、林缘及丘陵地带。分布于福建、江西、广西、广东、海南、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鲜用随时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理作用  葫芦茶水煎液可对抗娃儿藤的非水溶性总生物碱所引起的犬呕吐,用量为葫芦茶临床用量的10倍。
性味功能  微苦、涩、凉,清热解毒,消积利湿,杀虫防腐。
主治用法  预防中暑,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肾炎,黄疸型肝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小儿疳积,妊娠呕吐,菠萝中毒,小儿硬皮病。用量15-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民间腌制咸鱼、肉类,放入本品,可防蝇蛆。
参考配方  1.急性肾炎水肿:①葫芦茶60克,水煎服,每日1剂。②葫芦茶、冬瓜皮各30克,茅根30-60克,麻黄10-15克,枇杷叶15克,杏仁12克,水煎分2次服。
2.小儿疳积:葫芦茶5份,独脚金5份,苦楝子1份,香附2份,水煎浓缩成每100毫升含生药120克,每日15-30毫升,分3次服,6天为一疗程。
3.妊娠呕吐:葫芦茶30克,水煎,3次分服。
4.硬皮病:①鲜葫芦茶、蜂窝草各1斤,捣烂加盐少许,炒热,每天上午外搽患处一次。②用干葫芦茶、蜂窝草各3斤,加水70斤,煎成药液60斤,每日下午浸泡全身一次。
5.钩虫病:葫芦茶半斤,加水800毫升,煎至250毫升,分2次早晚空腹服。10天后进行大便复查。
6.滴虫性阴道炎:葫芦茶30克(鲜品60克),水煎分2次服。

蔊菜:
别名  野菜子、铁菜子、野油菜、干油菜、山芥菜、地豇豆
来源  十字花科蔊菜属植物蔊菜, 或江剪刀草, 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蔊菜: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体较柔软,无毛。茎单一或分支,绿色,有时带淡紫色。基出叶呈辐射状丛生,茎生叶互生,基出叶和茎下部的叶有柄,叶片通常呈大头状分裂,基出叶分裂较多,茎生叶分裂较少,茎上部叶几近全缘,基部楔形,叶形变化很大。夏、秋季开黄色小花,排列成顶生总状花序,萼片4,长圆形,花瓣4,倒披针形。果实陆续成熟,长角果窄圆柱形,长在2.5厘米以上。
江剪刀草:与前种极相似,茎生叶分裂较前者多,5月开花,长角果长1-2厘米。
生境与分布  蔊菜生于山野路旁较阴湿而肥沃的土壤上。分布于江苏、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各省区。江剪刀草生境同前,南北各地分布甚广。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
药理作用  1.祛痰:半数致死量的1/5给家兔灌胃,有祛痰作用。2.每人每日口服蔊菜素200-300毫克,连服20天,有止咳、化痰、平喘作用。蔊菜素较蔊菜水煎剂(90克/日)疗效高,头晕、口干、胸闷等副作用明显降低。3.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淡、凉。清热解毒,镇咳,利尿。
主治用法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疮,蛇咬伤,疔疮痈肿。用量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慢性气管炎:蔊菜素200-300毫克,每日1次,口服。
注:1.蔊菜素提取:取干全草321公斤,煮2次,并液约3210升,常压浓缩至1/2,减压浓缩至106升,搅拌下加乙醇至乙醇浓度为75%,取乙醇澄清液,浓缩至30升,加水20升,再浓缩成30升,10℃以下低温放置,待固体完全析出。固体用6升4%氢氧化钠液搅匀,10℃左右放2小时,过滤,所得固体物若色深,再用6升4%氢氧化钠液处理。所得固体反复洗涤至中性,吸干,即为蔊菜素粗品。
2.蔊菜不能与黄荆叶同用,否则引起肢体麻木。

黄花稔:
别名  黄花地桃花、地膏药、黄花母、千斤坠、枚叶草、山鸡绸、吐黄旗、细迷马桩棵、素花草、疔疮药
来源  为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白背黄花稔, 以全株入药。
形态特征  小灌木或亚灌木,高约0.5-1米。多分枝,被淡黄色星状毡毛,皮富含纤维。单叶互生,具柄,托叶刺毛状,叶片椭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菱形,长1-4厘米,先端稍尖或钝,基部宽楔形,边缘有锯齿,侧脉羽状,上面绿色,下面被星状白毛而呈灰绿色。秋季开黄色花,单生叶腋,直径约1.5厘米,花梗纤细,较叶柄长,中部以上有关节,花萼杯状,有5裂片,外被星状毛,下有5片副萼,花瓣5,倒卵形,先端圆,边缘稍波状,雄蕊多数,基部合生成筒,环抱花柱。蒴果扁球形,稍有皱纹,包藏在宿萼内,熟后裂为8-10分果瓣,顶端具2短芒,每瓣有种子一粒。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村边草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
药理作用  1.本品水提取物有祛痰作用。2.本品对大白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3.叶含有大量胶浆,可作滑润剂。4.黄花稔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淡、凉。清热利湿,排脓止痛。
主治用法  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泌尿系结石,黄疸,疟疾,腹中疼痛,外用治痈疖疔疮。用量10-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参考配方  1.泌尿系结石:黄花稔根60-120克,加水1.5升,煎成0.5升,去渣加猪瘦肉50-100克,煮熟,吃肉喝汤,一日分2-4次服,第1-4剂单用黄花稔根,第5剂起加车前草30克,金钱草60克。
2.胆道疾患,急性胃肠炎,外伤及腹腔手术后疼痛:黄花稔根6克,水煎服。或制成酊剂口服。
3.黄疸、痢疾:黄花稔30-60克,水煎服。
4.刀伤:黄花稔捣绒,敷伤处。
5.无名肿毒:黄花稔适量捣绒,敷患处。
6.流感,感冒,扁桃体炎,肠炎,菌痢:黄花稔干品15-30克,水煎服。
7.  疽疔疮: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