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图片:罗平烺:《秭归文化丛书》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12:47

    作者:罗平烺(中共秭归县委书记)

    秭归是楚国历史和楚文化的源头。熊绎自西周被分封秭归,建都于鲢鱼山,此后历代楚王发奋图强,不断将楚国版图沿着长江向东向南扩展,终于在楚庄王手中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虽然不在了,但代表南方文化的楚文化仍在楚地代代传承。因为屈原和他创造的楚辞,秭归又是中国诗歌的源头。2010年中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期间,在端午诗会上,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他曾说过汨罗江是蓝墨水的上游,那么秭归就是上游的上游。文化节开幕式上,他深情吟诵自作长诗《秭归祭屈原》,听之令人热泪奔涌。

    西陵峡横贯秭归西东,江水滔滔,风景壮丽,险峻的山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凡穿越三峡的文人墨客,无不因山水而起诗兴,因人文而怀古慨今。自汉以降,诗文郁起,为三峡为秭归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秭归文化丛书搜罗古今,成书四本,做的是清源开流的工作。“屈子沉湘后,风流在此州。”此州即归州,下属巴、归、兴三县,行政级别与宜昌府同列。明朝诗人滕毅《过归州》一诗有“春风夔子国,落日楚王台”句,夔子国在此也泛指归州,诗人借用夔子国一典意在说明秭归历史之深远。明朝诗人钟惺有一句写秭归的诗:“最喜兹州唤秭归。”诗人为什么因州名秭归而欢喜呢?因为州名因屈原的故事而来,只要知道秭归其名,就知道了秭归与屈原深厚的渊源,就能唤起文人心中对历史对诗歌的复杂感情。诗人王鏊也有“江上青山识秭归”的诗句,与钟惺大概主旨一样。沿长江而下,一座座青山紧相属连,拽襟牵袂,奔向东海,但未必都能叫出名来,只有秭归的青山,诗人却识得,“屈子宅空江渺渺,昭君村在雨霏霏”。青山身边过,相见亦相识,那份亲切来自诗人对秭归人文历史的相知。

    陆游和范成大都是南宋时的诗人,他们俩写秭归的诗最多也最为详细,像陆游的诗中多次写到新滩,新滩风物在他笔底下呼之欲出。范成大写到了至今还在使用的花桥、周坪、荒口等地名。今天的我们由此知道,自花桥到周坪再到巨鱼坊,是一条重要的古代通道,这似乎为屈原九畹植兰、开坛讲学提供了恰到好处的证明。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写下了过三峡的山水游记,《入蜀记》与《吴船录》成为后人研究三峡的必读书目。作为秭归人,很有必要明白秭归的人文历史、山川风貌。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当它流过我们身边时,看清它的来路,才能明白它的去路,理清历史,认识历史,才能与历史一同前进。

    秭归是一片文化的厚土,而文化需要一代代薪火相传。除了依靠端午文化节这样的文化活动来传承,也需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不断的挖掘、搜集整理,通过结集出版等方式,对外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秭归,记住秭归,也给秭归人了解秭归提供最好的范本,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可以福荫后代子孙。现代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可利用多种方式,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获得全国群星奖的船工号子、秭归花鼓舞,就是传承的典型例子。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传承,屈原是亘古以来的第一个大文人,第一个自主创作的大诗人,秭归文学在屈原这面大旗下,应该大有作为。千年骚坛的诗歌精神,可以广泛发扬到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历代诗人吟秭归》、《历代名家写秭归》中,都有秭归人的身影,他们就是可敬的先行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作为楚国故地,作为屈原故里,秭归有一个高贵而丰伟的灵魂,有一张动人而闪亮的名片,让我们珍惜吧。

    在秭归文化丛书成书之际,是为序。

    (转自三峡日报都市副刊版 20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