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本土武术:张其成:呼唤心的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4:30

张其成:呼唤心的管理

 作者:张其成

 

    中国的企业界现在最缺的是什么?不是产品.不是质量,甚至不是人才,最缺的是品牌。品牌就是文化加品质。文化是企业的心。现在的企业是缺心、缺魂、缺精神、缺文化、缺品牌。中国化管理最核心的应该是心的管理,也就是精神的管理、文化的管理、灵魂的管理。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现代中国的企业管理,应该是中国的心,西方的手,然后合成一个中西合璧的混血儿的脸。心、手、脸,就是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心是最内层的层面,就是指企业文化的精神,就是魂、根,企业要有中国的精神,民族的魂;手是中间层面.主要是指落实在制度的层面:最外在的层面是脸.也就是企业的形象.应该是一个混血儿的形象,是吸收了东方和西方的精髓构建起来的形象。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内核的东西是当代中国乃至于世界,是企业乃至于全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精神支柱。因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改善企业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文化的特征当然也要落实到文化的精神层面上,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阴一阳,阳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舍生取义,反映了儒家的思想;阴的精神就是厚德载物、宽容、柔弱、不争、无为,反映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这两大精神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儒一道.形成了中国文化两个强大的系统。这两大系统是互补的,互补之后就是阴阳的和谐、平衡,《周易》就是儒道互补的最高代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心,中国人的魂.如果丢失了传统文化,那就是丢了心,缺了魂,那么我们的民族就变成了一个侏儒的民族.就像鲁迅先生所讲的那样,中国人就没有脊梁了,没有脊梁不就成了文化的侏儒了吗?所以传统文化对中国的意义应该说太重大了。中国的企业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心,而缺心最大的表现就是企业高层搞内讧。有这么一句顺口溜来形容中国这一代企业家:婚姻进入凉拌期,孩子进入叛逆期.事业进入迷茫期,心灵进入空虚期。这些企业家高处不胜寒.成了没有监牢的囚犯,自己被心灵束缚住了,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企业现在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叫“六同”现象:创业之初是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一旦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地步,那就是同室操戈、同床异梦、同归于尽。这种“六同”现象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心,好多企业缺失人文精神.好多企业家找不到精神家园,找不到终极的目标。终极追求不仅仅是生死的追求,说大一点就是天地本体的追求,就是不朽的追求。而不朽的东西一定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就是文化,就是精神。所以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急需这些不朽的东西,永恒的东西.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当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因而借鉴西方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由于西方的管理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的政治、经济环境、西方文化j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跟西方都不一样,所以照搬过来肯定会水土不服.肯定是不行的。不过在西方管理里面,尤其在制度方面,还是有很多合理的东西,是我们中国企业最缺乏的。如果说构建中国化的管理模式需要分阶段的话。那么第一个阶段就应该是更多地引入西方制度层面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而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进入到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最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中国管理方面的理论.也就是要构建中国式的管理模式,其核心就是中国的管理思想.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的东西、深入人心的东西。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不管.就是无为而治,也就是通过第二阶段建立一种信仰.企业里的所有员工都信仰传统文化精髓,都信仰儒道精神,都信仰“仁义礼智信”,都信仰“宽容、顺势、谦让、不争”.再加上第一阶段的合理、精密的管理制度,那么还需要人为的管理吗?因此第三阶段实际上是不管而大管.不为而大为,也就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描述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所以我曾在多种场合下说:管理实际上就是从0到1、从1再到0的过程。从0到1标志企业家的成功;从1到0标志企业家的成熟。而要达到0的管理的最高境界。只有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