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的由来ppt:平型关大捷后毛泽东缘何“雪藏”林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45:41

平型关大捷后毛泽东缘何“雪藏”林彪 

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使林彪从国内闻名的“红军骁将”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瞩目的“抗日名将”,可谓一战成名。林彪本应该和彭德怀一样,继续在抗日战场上筑就更加辉煌的人生,然而他却很快从世人瞩目的视线里消失了。1938年5月调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1938年冬远赴苏联养伤,1942年才回到中国,1945年才被派往东北主持大局。抗战期间,林彪作为一员大将,却长时间不在抗战第一线。这的确有些难于理解。笔者认为,这是毛泽东战略性地“雪藏”了林彪。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免去其115师师长职务,另有重用。

以下,笔者参阅有关资料,阐述一家之言。

一、林彪的伤病不是特别严重,在苏联治疗的时间过长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彪的这一生》一书中,对林彪的伤病情况记述大致如下:当时,哨兵的子弹从林彪的前胸打入,洞穿了林彪的右肺叶。闻讯赶来的林彪的警卫员赶紧把林彪抬回一一五师师部,进行急救。阎锡山听到消息,亲自带着医官前来为林彪会诊。经过紧张的抢救,止住了出血,但是弹头还留在体内。毛泽东也特地派有“医林圣手,军中名医”之称的傅连璋来为林彪治疗。在傅连的精心治疗下,林彪的伤情得到控制,伤口也渐渐愈合了。但是,由于子弹擦伤了中枢神经,弹头残留体内,每逢天阴雨雪,伤口发炎,林彪还是疼痛难忍,在床上滚来滚去。1937年10月,林彪率115师开辟了敌后抗日日根据地。1938年春,鉴于林彪身体日益虚弱,伤口恶化,八路军总部决定派人护送林彪到延安休养。毛泽东为载誉归来的林彪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劝慰他宽心养病。1938年冬,毛泽东决定马上送林彪到苏联治疗,同时致电苏共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务必使林彪康复。12月,林彪在新婚妻子张梅陪同下辗转抵达苏联首都莫斯科,受到莫洛托夫等苏联党政要人的隆重欢迎。热情的主人安排林彪夫妇住进库契诺庄园,一边疗养,一边接受治疗。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林彪其实一直没有因伤停止工作。即使到了苏联,也还是两党的联络代表。短时间内,还谈了两次恋爱,结了一次婚。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林彪的伤势其实并不是特别严重。毛泽东在需要使用大将的时候,是决不会因为一点小病就停止其工作的,除非有重要的特别任务。罗荣桓也是毛泽东的爱将,林彪进入东北后提出要其做自己的搭档,毛泽东迅速电令罗荣桓停止肾病治疗,迅速赶到东北报到。罗荣桓在建国初期就早早辞世,这与他没有及时治疗当时已经相当严重的肾病是有直接联系的。同样是自己井冈山根据地带出来的爱将,一个倾力送其去治疗,一个却要其迅速归队,难以让人置信。归根结底,都是在执行重大任务。

林彪1938年冬赴苏联治疗伤病,1941年12月29日乘坐苏联军用飞机回到新疆,1942年1月5日林彪坐飞机飞抵兰州,2月14日才回到延安。也就是说,林彪在苏联治疗伤病花去了整整3年的时间。从医学角度而言,这段时间显然有些过长。也就是说,林彪一方面是在治疗伤病,一方面在从事其他工作。

二、林彪归国后,为什么不重新返回115师,而要继续留任抗大校长之职

抗战期间,最缺乏的就是将才。林彪受伤离开115师后,115师经常没有军事主官,或者后来的军事主官也不是特别理想的将才,毛泽东始终没有为这支由红一军团为主力组成的英雄部队召回林彪这一将才。林彪伤愈归国后为什么不返回老部队115师,而要留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这也是一个疑问。笔者认为,这是毛泽东的伟大战略部署。

115师只是八路军的一部分,而要真正造就一支伟大的军队需要一个伟大的摇篮。而这个伟大的摇篮就是由红军大学演变而来的抗日军政大学,也就是今天中央党校的前身。林彪担任115师师长只能造就一支王牌师,而无法使八路军、新四军都成为王牌师。毛泽东需要使用林彪来完成伟大的任务,实现这一伟大的转折。1938年5月,毛泽东将林彪调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林彪就行使起了校长的重要使命。 5月2日,林彪在抗大作《抗大的教育方针》的讲演。毛泽东为他的讲演记录稿作了修改,将“我们要无条件地进攻,有条件地防御”一句,改为“我们作战要以进攻为主,防守为辅”。当晚,毛泽东写信给林彪,指出“无条件地进攻”一语不妥,进攻也是有条件的,但进攻是主要的,基本的,中心的。5月22日,林彪又在抗大三期全校干部会议上作了一次报告,长达几个小时。林彪也经常请毛泽东到抗大作报告。毛泽东在抗大讲过26次,除1945年的一次讲话外,其余全是在1938年至1939年林彪担任抗大校长期间讲的。毛泽东在讲演中说:全国只要有500个林彪,就能打败日本。他还以林彪为例,说明到抗大来最主要的是学习一种革命精神。林彪是黄埔毕业生,只是学习了4个月,比你们多两个月,学到了什么呢?四大教程一条也没记住,但是有一件东西是得到的,就是那时的革命精神。直到抗战胜利,林彪再没出去。1942年2月林彪伤愈回到延安后,继任校长之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谈判。1944年11月,林彪在陕甘宁边区部队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今年怎样练兵》的报告。抗日战争期间,林彪还在撰写了《抗日战争的经验》等文,批判了消极防御方针。林彪继任校长,没有让毛泽东失望,他在抗大期间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充实、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思想和战术素养,其功劳不可抹杀。

三、毛泽东与林彪的抗战战略存在严重分歧,导致林彪不会成为抗战主要战将

   从《三联生活周刊》刊登的《寻访平型关大捷的真实细节》一文中的几段文字,可以看出毛泽东与林彪在抗战的战略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具体记述如下:

当八路军115师先遣队东渡黄河的时候,林彪前往参加洛川会议没有随部队出发。在从陕西到太原的路上,林彪早已经开始考虑如何打好八路军出师第一仗。 1937年9月14日晚上,林彪就在原平向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致电请战,提出了当时情况下115师的行动计划:“在广灵失守、灵丘附近到敌的情况下,原定115师经灵丘到涞源计划已不执行。先拟将343旅(记者注:与独立团同属115师)及独立团集中大营,准备待敌仰攻大营东之平型关友军阵地时,我相机袭击敌之左侧后,歼敌一部,以扩大战果。”两天后,毛泽东复电指出: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何(应钦)决定,周(恩来)、彭(德怀)又在晋与阎锡山当面决定,基本不要动摇此方针。处在抗日前线的林彪,仍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于9月18日回电毛泽东,仍坚持“在敌目前正在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在对平型关前线阵地进行实地侦察后,林彪再次亲自起草电报给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军委,进一步提出以整师兵力与日军作战的意见。

    就在八路军渡河东征前不久,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对平津失守后的形势和党的任务进行一次全盘讨论。在1937年8月的数天之内,毛泽东先后谈到八路军应当实行“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和“红军应当是独立自主的指挥与分散的游击战争”。可见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关系,是毛泽东在红军出动前夜反复思考的关键问题。在8月22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红军在抗日战争现阶段的战略方针以游击战争为主。但据聂荣臻的回忆,当时林彪不同意打游击战。“他在会上说,要以打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

    在红军时代,林彪就已经是党内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具有了多次整师整团消灭国民党军队的经验。对于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转变,虽然明确表示出不同意见的是林彪,但对于出现可能歼灭日军的战机,渴望求战的却远非只有林彪一人。在勘察完战场后,林彪在向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军委发出电文中再次强调八路军首战对于做群众工作重要性的意义:“目前须打胜仗,捉俘虏,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打了胜仗更容易动员群众与扩大红军。”对于林彪的来电,毛泽东在次日回彭德怀的电报中,虽表示出具有灵活性的优先支持,但再次明确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性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惟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之可言的。”毛泽东要求彭德怀“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1937年9月25日这天,毛泽东再次致电朱德等人并告林彪:“战略意见:……不管蒋、阎协助与否,目前红军不宜过早暴露,尤不宜过早派遣战术支队……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那是不利的。若仅派遣战术支队,那是无益的。……”毛泽东当时的战略决策,林彪并没有体察,此时的林彪,已经在平型关开始了他东渡黄河后的第一场大战!

    从这几段文字可以看出,毛泽东和林彪在抗战的战略问题上还是存在严重分歧的。毛泽东主张打游击战,在游击战战中保存兵力,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林彪主张打运动战,搞兵团作战,正面打击日军,重创日军士气。两人的主张各有道理,只不过所处的位置不同。作为帅才,毛泽东需要从全局考虑,对他而言,一仗打好,不等于马上能够打败日军,取得抗战胜利。相反,不顾全局,投入大兵力歼灭小部分日军,容易暴露八路军力量,不利于八路军的壮大发展。平型关大捷如此,后来的彭德怀组织指挥的百团大战也是如此。如果一味这样打,八路军三个师的兵力是很快就会完蛋的。而这也正是蒋介石所希望出现的结果。作为将才,林彪认为八路军已经归入国民革命军序列,也是政府的正规军。既然是正规军,是抗日军队,就需要开展正面抗战。同时,作为115师的主官,他需要以一场大胜仗来提升自己的资历和威望,来证明自己不仅是内战高手,同时也是抗日名将。后来的事实也恰恰证明,平型关大捷的确为提升林彪形象和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台湾国民党的大佬郝柏村在纪念抗战60周年的文章中也写道:共产党是一分力量抗战,二分力量对付国民党,七分力量发展自己。这话虽然有些欠妥,但也可作为一种参考。应该说,郝柏村的看法与毛泽东的抗战战略思想还是比较吻合的。

因此,林彪虽然是毛泽东的爱将,但是他在抗战初期还是没有能够全面理解毛泽东的抗战战略思想,而且英雄主义气概十足。平型关大捷后,尽管林彪很快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但是毛泽东还是没有将林彪再放到重要的抗战位置上去。

四、林彪的提出的兵团作战战略战术促使毛泽东发现了其除擅长游击战之外的第二大本领,导致毛泽东需要考虑为抗战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而开展的大兵团决战培养战略战术人才

应该承认,林彪在不同的时期都是一个出色的将才:红军时期擅长游击战,部分采取运动战和兵团作战;平型关战役是林彪首次采用运动战对付日本人,并且取得胜利,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林彪而言这是他的运动战战略战术首次在国际战场上亮相;解放战争期间,更是将运动战发挥到了极致。

毛泽东对林彪是非常熟悉的,长期的“反围剿”不仅丰富了林彪的游击战战略战术,后期的运动战中也使他已经很好地认识到:林彪也是一个杰出的运动战军事专家。在众多的将领中,毛泽东在没有发现粟裕之前首先发现的只有林彪一人。而且,平型关战役恰恰是运动战的经典战役。林彪当时准备倾整师兵力正面打击日军,调动了4个团的兵力展开伏击,但当时344旅旅长徐海东所属的688团因雨天路滑没有及时赶到。试想,如果4个团的兵力全部按照战略部署抵达,平型关战役的战绩是否会更加辉煌?

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凡之人,他常常会看到现在展望未来。日军入侵华夏,对国家和人民而言,是灾难,但对当时的共产党人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3万人是没有办法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因此壮大武装力量、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才是上上策。同时,毛泽东也认识到抗日战争是迟早要结束的,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大兵团对峙决战的局面必然会出现。既然这样的对峙迟早是要来到的,就需要有这方面的将才来指挥。当时的苏联正在与德国对峙,具有大兵团运动战的经验。也许正是毛泽东看到了战争的局势,看到了林彪的未来,才决定借林彪伤病这一最好的时机,将其派往苏联边养伤边学习大兵团作战的理论和经验,这是上上策。以养伤为名,派遣林彪到苏联学习,毛泽东为林彪提供了一个机会,却悄悄地为蒋介石准备了一个掘墓人。林彪在苏联期间,“把精力转向攻读英、法、德、俄等国著名军事家的著作,潜心研究军事理论。从1926年算起,林彪已有十二年军旅历史,北伐战争时期与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封建军阀打过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蒋介石、何应钦、陈诚交过手,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军少壮派将领较量过,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是这些关于选兵、带兵、练兵和进攻、防守、转换的宝贵技巧和战略战术,像一串散乱的珍珠,从未归纳、整理,用一条金线把它们串接,上升到理论上来。利用在苏养病的充裕时间,林彪进行了深刻的咀嚼和提炼,在军事战略理论上有了重要的突破和长足的进展,他很快成为一名理论与实践兼擅的军事战略家”(《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从后来的辽沈、平津战役来看,林彪的运动战的确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国内无人能及,即使擅长运动战的粟裕对林彪也是望而生畏。

五、林彪一战成名迅速成为国民党方面极力争取的人物,毛泽东需要很好地保护林彪,使其真正为己所用

林彪这样优秀的人才,不仅毛泽东喜欢,蒋介石更是喜欢。平型关大捷后,蒋介石先后两次发来贺电和嘉奖电。国民党《扫荡报》的记者得知八路军平型关获胜,带着摄像机前来拍新闻纪录片。当时受蒋介石委派前往山西任第二战区副司令的前湖北省政府主席黄绍宏在平型关大捷次日正在石家庄。他这样描述了当时中国人对这次胜利的反应:“在石家庄,忽然传来了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的好消息。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打了胜仗!当时石家庄的人民群众,以无比兴奋的情绪庆祝这个胜利,竟然在那种时候放起鞭炮来,几乎把战机的空袭都忘记了。”当时任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的续范亭写道:“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突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与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长驱直入。”1938年3月2日,林彪率部行军途经山西隰县时,被阎锡山的晋绥军哨兵误伤。阎锡山听到消息,大为惊讶,亲自带着医官前来为林彪会诊,后来居然要枪毙肇事者。1938年4月,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顺道访问延安,专程前往二十里堡慰问林彪,下令拨给八路军步枪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和牛肉罐头一百八十箱作为慰问礼。国民党在充分肯定林彪的同时,对林彪的争取工作始终没有停止过。

对于这样被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充分肯定的人物,毛泽东是有所担心的。林彪一旦被国民党争取过去,毛泽东的处境是相当困难的。在林彪风头正茂的时候,毛泽东从战略考虑,有必要给他降降温,让他淡出众人的视线,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雪藏”起来。毛泽东在“雪藏”中保住林彪,提升林彪,使其当前为己所备,日后为己所用,真可谓战略性的大动作。然而这一动作又进行的没有一点蛛丝马迹,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1938年5月,毛泽东将林彪调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便已经开始了“雪藏“行动。1938年冬送林彪赴苏联疗伤,1942年初留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等职,只是毛泽东“雪藏“行动的继续。

笔者认为,“雪藏”林彪,是毛泽东的高人之处。如果没有这一“雪藏”,也不会有林彪后来的辉煌,甚至中国的历史也会重新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