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山十月的风景图片:《诗歌漫话》结束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50:57

《诗歌漫话》结束语


结束语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诗应多读,则熟能生巧;不光多读,还应多背诵。胸中有货,自能运用自如;苦心钻研,积以时日,必有成效。

龙榆生先生在《词学十讲》中云:“欣赏和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对任何艺术,想要得到较深的体会和理解,从而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做到推陈出新,首先必得钻了进去,逐一了解它的所有窍门,才能发现问题,取得经验,彻底明白它的利病所在。熟则生巧,自然从追琢中来。前人所谓先贵能入,后贵能出。”

龙先生又云王国维谈词,也有所谓三种境界的说法。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卷上  这第一境是说明未入之前,无从捕捉,颇使人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感。第二境是说明既入之后,从艰苦探索中得到乐趣来。第三境是说明入而能出,豁然开朗,恰似“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对于前人名作的欣赏,以及个人创作的构思,也都必须经过这三种境界,才能做到“真实为吾所有而外物不能夺”。  

今人读古诗词,常以为前人也不严格遵守格律。其实有如下原因:

1. 初唐律诗刚形成,尚未定型,诗人也并非完全依律写诗。平仄不合、对仗不工的现象大量存在;或作者一时差误,自不能倚为口实;
2. 诗人有意写些古风式的律诗,特别是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如:李白的《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不讲究平仄对粘和重复用词,不算律绝,而属古绝。
3. 古今或诗词读音有异,以及多音多义字。如:“诗思浮沉樯影里”中的思应读去声。(近读瞿秋白《秋思》轶字考,为“绮思”一词之平仄,网上多有评论,“思”之平仄并非如“听”和“看”之平仄随心所欲,而是作名词时读去声。)多音多义字:如“西风烈……喇叭声咽”,此处为“泣咽”之意,音页,入声。与“烈”(入声)相押,不读“咽喉”的“咽”(音烟,上平声)

关于入声,今人作诗填词虽不必定依此读,但亦应有所了解。曾在网上看过新疆左君评点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因不辨入声,竞自以为是尽改入声为平声字,岂不贻笑大方?左君左公崇棠后人也,湘人居然不辨入声,作为老乡的我真是大惑不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自是达人所为。但够不上豁达大度的人,何妨上下求索?读古人诗词如觉平仄有误,还是查查字典为妥。故人周公心福以“不应有恨”四字俱仄问余,并以为东坡天资豪放,不为曲律所缚固。余曰:“应”平声也,并以《诗韵新编》十七庚阴平章示之,周公心悦诚服曰:一字师也!得此高帽,即将早年以0.37元所购龙榆生著《唐宋词格律》一书相赠。诚所谓礼尚往来也,一笑。

吾尝云:作诗词首推意境,亦王国维先生所云境界也。意境包括神韵及气魄等。
少时读前人论王之涣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认为“气魄宏大,而神韵不继”;而“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都为别离多”。则说“有神韵而气魄不足”。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赞曰:气魄之大而神韵不绝,看来王不宜写五言诗。

诗能否有意境,吾意与天赋有关。宋严羽云:“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明屠隆云:“诗非博学不工,而所以工非学;诗非高才不妙,而所以妙非才”。

汉高祖,市井无赖,而大风歌谁敢轻之?慧能烧炊文盲,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出,遂成禅宗六祖。

固诗之意境,天性使然,博学亦难至之。胡适先生,吾最敬其人品,痛斥旧诗亦只为推其新文化运动。(有趣的是建国初期,为政治需要也对他口诛笔伐。毛主席说二十一世纪再给他平反。)其博学广识自为巨擘,可他的新诗按闻一多的话来说是:气得连话也说不出。而他痛斥古诗词“琢镂粉饰丧元气,貌似未必诗之魂”。所以,胡适大声疾呼,写诗应象写文章一样,要做到“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而这八条,岂只是古诗词的大病根?新旧诗坛依旧泛滥。

其次遣词。 遣词倒跟博学有关。遣词要求准确、鲜明、生动。认为格律束手束脚,主要还是和词汇掌握富贫有关。同一词有好多别称,如“中国”(平仄)、“祖国”(仄仄)、“神州”(平平)、“赤县”(仄仄)、“九州”(仄平),挑选一下总有一个适合的。

“畏守律之难,辄自入于律外,或手托前人不专家、未尽善之作以自解,此词家大病也。守律诚至苦,然亦有至乐之一境。常有一词作成,自己亦既惬心,似乎不必再改。唯据律细勘,仅有某某数字,于四声未合,即姑置而过存之,亦孰为责备求全者?乃精益求精,不肯放松一字,循声以求,忽然得至隽之字。或因一字改一句,因此句改彼句,忽然得绝警之句。此时曼声微吟,拍案而起,其乐何如!”(《蕙风词话----;三四》)
吾亦尝为苦思得一拗救之佳句,喜不自禁,吟咏再三。

再其次格律。既云律、词,自要遵其法则。岂可任膺品横行?主席也说过:“不讲平仄,就不是格律诗”。
诗词格律,旧时儿童即可为之,实不是一门大难事。有的人总是托词为顾及平仄而将损害意境,非也!就是不讲平仄的新诗,好意境的诗也可说是凤毛麟角。且看当代老诗人臧克家在《毛泽东和诗》一书中转引毛泽东的一段重要的话:“新诗的改革最难,至少需要五十年。找到一条大家认为可行的主要形式,确是难事。一种形式经过试验、发展,直到定型,是长期的,有条件的。譬如律诗,从梁代沈约搞出四声,后又从四声化为平仄,经过初唐诗人们的试验,到盛唐才定型。形式的定型,并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百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 固定的形式并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

吾将意境遣词格律好有一比
意境—手工刺绣,艺术品。非下大力气断难出佳品;
遣词—机绣:工艺品。有志者均能运用自如;
格律—十字绣,实用品。入门易,熟练掌握亦非难事。

用现代语言入旧诗词,未尝无佳作。如:
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
江南一喷嚏,江北雨纷纷。---胡适《嘲人鼻大》
在江南打一喷嚏,致使江北细雨纷纷,此鼻何其大矣,此诗何其幽默风趣。

天上风吹云破,月照我们俩个。问你去年时,为啥闭门深躲?谁躲?谁躲?那是去年的我。—胡适《如梦令》
新婚小夫妻,月下回忆相亲旧事,互相调侃,明白风趣•如在目前。

用律诗风格写新诗未尝无佳作。如:
戴望舒《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这首新诗属奇偶句交韵回文诗。一二句大体对仗,结构整齐,节奏优美,诗意隽永,实属不可多得。

管窥蠡测,草成此篇;学疏识浅,谬误难免。诚望识者指正!
二零零三年上元傅雨于蓉城

零三年应旧诗爱好者写了诗歌漫活,过于简单,此次上网,增加不少文字。有些资料从百度和谷歌抄录,实在要感谢一下。早两天看新闻,言谷歌将遭侵权起诉,总觉得有些遗憾。最后我感谢大家的关注,顺祝安康!
2009.10.20潭州雨梦于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