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塔大学费用:丑闻背后的道德沦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35:48

丑闻背后的道德沦丧

2011年07月15日04:3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微博
  • 字号
推荐阅读更多
  • 美国人驳"为何中国永不能统治世界"
  • 外媒:美国最忠实的阿富汗盟友死了
  • 外媒:美国不应该被巴基斯坦吓破了胆
  • 印度孟买连环爆炸致21死100余伤
  人民网华盛顿7月14日电 (记者温宪)一场凶猛的丑闻风暴正在英国愈演愈烈。不可一世的默多克“媒体帝国”正在受到更为严厉的审视和追究。风暴所及,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已掀起波澜。美国联邦调查局已经调查新闻集团在美是否存在非法窃听事实。

  2011年7月10日,有着200余万份发行量的英国《世界新闻报》被迫关门。《世界新闻报》当日以一句占据整个头版版面的“谢谢你,再见”为自己画上了句号。然而,这家报纸“死”的又是那样不甘心:《世界新闻报》网站封面上赫然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1843-2011)”。这家网站最后一则广告是将1843年10月1日创刊号与2011年7月10日最后一期报纸打包成“纪念品”,售价为2.95英镑。“自豪?他们仍然没有自责,看来永远也不会有了。”

  在最后一期《世界新闻报》头版上,还载有这样一句墓志铭式的告白:“168年之后,我们终于悲伤然而自豪地向750万忠实读者说出一句‘永别了’”。有读者见此愤怒地在网站中留言:“自豪?他们仍然没有自责,看来永远也不会有了。”

  此次丑闻风暴始于近十年前一桩公案的曝光。2002年,13岁女孩米利·道勒被绑架后遭“撕票”。由于她的电话语音信箱部分信息被删除,使得道勒父母一直错以为女儿还活着,英国警方也因此失去侦探线索。而当年窃听道勒电话并删除信息的正是《世界新闻报》所雇人员。

  《世界新闻报》对政客、名流私生活的打探早已不是新闻,并曾因此向包括著名女演员西恩纳·米勒在内的一些受害名人进行赔偿。但这位13岁女孩的遭遇最终令英国公众格外愤怒。随之而来的披露如雪崩般令人错愕。这家报纸不仅窃听电话,还截收电子邮件。而根据英国相关法律,只有执法部门在针对高度敏感的犯罪案和恐怖分子案时才能使用这些特殊手段以截获相关信息,且须根据案情需要获得特批。

  为获取爆炸性信息,赤裸裸的金钱贿赂也成为《世界新闻报》的惯用手段。受贿的人群不仅有英国警方,还包括英国女王身边工作人员。初步调查表明,近年来,《世界新闻报》为获得内部信息而向英国警方人员贿赂的金钱数目至少约16万美元。在实施贿赂的同时,《世界新闻报》使用讹诈等反制手段防止违法行为得到调查。早在2006年,英国警方就已立案调查《世界新闻报》非法窃听一事,但其后5名参与调查的高级警官发现他们自己的移动电话已被窃听,其中两名警官因婚外情及滥用公款等而被《世界新闻报》抓住把柄,此案也因此不了了之。

  《世界新闻报》使用非法手段获取隐私信息的范围极为广泛。在约4000人的受害者名单中,下至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和伊战阵亡士兵家属,上至各界名流及英国王室、名流,全都成为窃听对象。英国前首相布朗也在其列。英国前首相布朗11日公开表示,在他担任财政大臣期间,国际新闻集团旗下的《星期天泰晤士报》、《太阳报》曾非法获取他的私人账户、纳税纪录和房产信息,还公开披露布朗的儿子弗雷泽患有遗传疾病囊肿性纤维化变性。布朗说,当他得知这一情况时,震惊得“落泪”。

  “这就是小报!他们没有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

  在英国,非法窃听等手段的应用并非始于当下,更非《世界新闻报》独有。当英国下院内政委员会成员对警方没有在几年前就报纸窃听案继续进行调查提出疑问时,2005年至2008年领导窃听调查行动的警官伊恩·布莱尔说,“在那个时候,报纸搞窃听从来就不是什么大事。”

  “他们唯一遗憾的事情就是被抓住了,”有英国网民评论道,“这就是小报!他们没有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他们没有悔恨,没有自责。他们只是被抓住了。他们毫无责任心地随心所欲,根本不把法律和人的尊严放在眼中。他们通过这种不道德行为赢得大钱。而整个社会却在不断消费这类小报发表的东西。”

  在英、美两国,新闻业一向表明注重媒体自律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约束。从表面上看,各媒体内部有“从业规范”之类的条文,新闻界有着“新闻委员会”、“报刊投诉委员会”、“道德委员会”等多种形式的监督机构。在有关“从业规范”类的文件中,不乏“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指明消息来源。公众应该有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判断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在承诺保证信息来源匿名之前,永远要质问一下信息来源的动机。要对为换取信息而做出的承诺中各种可能的情况都做出清楚的说明,一旦承诺, 则保守诺言”、“除非传统的公开的方法不能得到对公众至关重要的信息, 不要采用秘密的或窃听式的方法获取信息。如果使用了这样的方法, 在报道中应该加以说明”“警惕新闻来源为了好处或金钱而提供信息,避免力求新闻出现的心理”等明确表述。

  然而,伴随着网络化时代媒体间激烈的市场竞争,以色情、犯罪、隐私等“八卦”为主攻内容的西方小报变本加厉地迎合、塑造了低级庸俗的审美趣味。巨大的市场惯性使其全然不顾白纸黑字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英国前首相布朗抨击说,《世界新闻报》和《星期日泰晤日报》等将其信誉完全建立在商业收入之上,有时是对政治权力的滥用。英、美两国的网民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的小报记者不是在报道新闻,而是在报道他们自己的观点进而将其变为新闻”、“有两件事情令人感到震惊,第一,人们居然仍在花钱购买这些小报;第二,人们居然认为小报上的东西就是新闻。”

  其实,英国政坛与默多克的“媒体帝国”间有着极为微妙的相互依存、互有需要的利益链关系。就连布朗也不得不承认,他本人曾与《世界新闻报》及传媒大亨默多克领导的新闻集团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此次丑闻风暴出现后,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难免尴尬,因为他的前任新闻发言人就是《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安迪·库尔森。2007年库尔森因窃听事件东窗事发辞职后,卡梅伦将其招入麾下。库尔森已经于7月8日被警方逮捕,罪名是涉嫌贪污以及“合谋窃听电话”。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控制了媒体就控制了人们的大脑。”已至耄耋之龄的默多克深谙此道。面对这一动摇其“媒体帝国”的丑闻风暴,默多克以退为进,以静制动,虽显示了其老道的一面,但却难掩元气大伤。在《世界新闻报》被迫关闭后,新闻集团此前欲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一事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就在英国议会准备就敦促默多克撤销收购计划动议进行表决前,新闻集团于13日下午突然宣布撤销对天空广播公司的控股收购。但迄今为止,默多克对此次丑闻的态度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丑闻曝光后,默多克7月10日紧急从美国爱达荷州太阳谷飞往伦敦灭火。当他与窃听电话事件发生时任《世界新闻报》主编的丽贝卡·布鲁克斯女士站在一起时,默多克被问道,布鲁克斯是否会继续得到他的支持,默多克极为简洁地答道:“完全(支持)”。有网民评论说,默多克将《世界新闻报》关闭了,但他还会将这张报纸的高管调到别处办报。“应该对此事进行彻底调查,还需对英国警方进行调查。需要有法律行动,并建立足以震慑其他媒体同样行事的法律。”

  默多克“媒体帝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并拥有数家美国重要媒体,其中包括福克斯电视台、《华尔街时报》、《纽约邮报》和哈伯-科林斯出版商等。

  不断发酵的丑闻已在美国蔓延。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主席洛克菲勒7月12日发表声明。他说,美国当局应当调查新闻集团记者的有关活动是否违反了任何美国法律。以了解新闻集团的窃听目标是否包括任何美国公民。他警告说,如果调查证实新闻集团记者的活动违反了美国法律,那么“后果将会很严重”。洛克菲勒说,新闻集团已承认在伦敦进行了窃听活动,他对这种窃听活动曾被扩大至“9·11”恐怖袭击遇难者或其他美国人而感到担心。他说,新闻集团所属报纸对包括儿童在内的一系列个人进行窃听,这种行为具有冒犯性并严重违反了记者的道德操守。这一丑闻引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即新闻集团是否已违反了美国法律。

  一些美国公众的视野与思考更为深远。“为什么没有人对美国政府窃听我的电话和你的电话感到愤怒。所有这一切从来没有经过一位法官的同意。”有人质问道,“迄今为止已知的丑闻只是冰山一角,人们需要将这么多年以来所有这些针对亿万人民、且未经惩处的犯罪行为全部揭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