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故乡:EQ 前 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07:13

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

那是纽约市一个燥热难耐用的八月午后,热得人汗流浃背,烦躁不安,我在麦迪大道搭巴士要回饭店,那位中年黑人司机亲切的一声“你好”,著实让我愣在当当场,他显然对每一位乘客都一视同仁。而个人也都和我一样,在热天加塞车的双重影响下,谁也没有心情回应他。

随着公车蜗步前进,车内的气氛渐渐有了奇妙的转变。只见司机自顾自充任起导游来,一路赞扬路边和天然的与人为的景致:这家商店正在大减价,那家博物馆正举办难得一见的展览,路口的电影院正上演一部很好看的影片,你们知道吗?……他对这城市的种种好处似乎满怀喜悦,以致满溢出来传染给每个人。大家在下车时候都已摆脱沉闷的重担,当司机大喊:“再见,祝天天愉快!”人人都报以微笑。

这段回忆深印在我脑海已长达二十年。当时我刚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但对当日公车上奇妙的心理变化并未特加留意。事实上,当时心理学对情绪的转变极为有限。那些乘客就像某种病毒带原者,将公车上快乐的因素传播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那位司机简直就纽约市的和平使者,挥舞魔力将乘客心中躁动之气转化为吹开心胸的和风。

但我们随意翻开这周的报纸,相反的现象却比比皆是:

某校十岁同学大闹校园,在课桌、电脑与印表机上涂刷油漆,破坏停车场上的一部车子。原因是某三年级同学说笑他是个小鬼,他要给他点颜色瞧瞧。

某舞厅外面青少年因无心碰撞导致推挤,最后一人拿出三八自动手枪扫射,造成八名青少年受伤。报道指出这种因自认遭轻视而引发枪杀的事件,最近几年在全美愈来愈普遍。

根据一项报道,十三岁以下杀人事件中,57%的凶手是父母或继父母。其中近半的父母“只是在管教孩子”,而引发致命管教的事件多是小孩挡住电视、哭闹、尿布湿等琐事。

某德国青年因放火烧死睡眠中的五名土耳其妇女与小孩而被审判,该青年属于一新纳粹组织,自称工作不顺利、酗酒,并将他的恶运归咎于外国人。他以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我对我们的所作所为深感懊悔与无限的惭愧。

每天的报纸无不充斥着这类粗暴混乱的新闻,仿佛一股原始行动到处失控乱窜。究其实正反映出情绪脱序的广泛现象,任何人都不免有过这类情绪失控而事后悔之不已的经验,即使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多曾耳闻目见。

类似的新闻在过去十年来稳定啬,显示出我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情绪表达与管理能力普遍低落,率性妄为的行为时有所闻,小孩儿回到家中只有与电视相伴,许许多多孩童在阴暗的角落被忽略或虐待,丑陋的婚姻暴力比比皆是,这在显示出普遍性的愤怒与绝望。这样的情绪病应是全球性的,压抑症者的急剧增加与侵略行为的愈演愈烈,都是有目共睹的:青少年揣枪上学,车祸纠纷动轧演变成暴力事件,时闻被解聘的员工回到公司疯狂扫射……

 

为什么现在谈这个问题?

过去十年尽管有不少令人担心的发展,科学界对情绪的研究却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最戏剧化的进展是透过新的电脑照像科技得窥脑部的运作实况。这是有史以来人体最神秘的部位第一次被摊开来检视,揭露了人在思想、感觉、想像、做梦时,那一团团复杂的细胞是如何运作的。透过突然富起来的神经生物学资料,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脑部的情绪中枢如何让我们哭、让我们笑,激发原始爱恨的低级中枢又是如何被牵引,从而为集体的情感危机寻求新的出路。

过去科学的进展未臻成熟,以致我迟至今日才着手撰写本书。多年来“感觉”在精神领域的地位遭到忽略,也因此“情绪”一直是心理科学界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填补这段空白的是访问自修书籍,作者虽立意良善但多缺乏科学依据。现在我们终于能为人类的不理性行为提供权威的科学解释,为神秘的心灵领域绘制较精确的地图。

有些人抱持狭隘的智力观,认为IQ是经验无法改变的先天基因,而性格则决定每个人的命运。但现在他们将面临实验的挑战。这些宿命论者忽略了几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能让下一代过得更好?有些高智商的人事业无成,而智力平庸的反而表现非凡,这又如何解释?我认为答案就在本书的书名EQ(Emotional  Intelligence,称为情绪智商,以下内容均以EQ名之),这个新词涵盖自制力、热忱、毅力、自我驱策力等。我们可以将这些能力教给下一代,帮助他们了挥与生俱来的潜能。

除了这层积极的意义,我们还要考虑道德使命的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社会秩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崩解,自私与暴力不断良善的人心。我们所以要大力鼓吹EQ,实是着眼于情感、人格与道德的三合一关系。愈来愈多的认识显示,基本的道德观实源自个人的情感能力。譬如说我们知道行动是情绪的媒介,任何行动归根到底就是感觉强烈到急欲化为行动。无法克制行动的人,往往便是道德实践上的弱者,因为克制行动是意志力与人格的基础。同样的,利他精神的根本是同理心,如果你不能感受他的需要与绝望,又如何谈关怀?而自制与同情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建立的两大道德支柱。

 

丰富之旅

我希望在本书中能充当读者的导游,透过科学的角度引领大家探索人生与大千世界的种种迷惑,情绪与智慧的结合则是我们的终点站。一路走来,相信能带给读者或多或少的帮助。在感觉的领域加入认知的成份,效果就像物理学的量子理论,可以改变我们所观察的事物。

本书第一部提出脑部情绪结构的新发现,试图解释情绪冲昏理智的经验。书中就喜怒哀乐等到情绪爆发时刻的脑部运作进行剖析,以此揭露不当的学习经验如何导致不由自主的情绪习惯,以及如何才能克制不当的行动。最重要的是,我们从神经学的研究,窥见了形成下一代情绪经验的窗口。

第二部是本旅程的大站,旨在探讨先天的神经构造如何影响人生的基本技能:EQ。想想看你是个善于克制行动的人吗?是否能看透别人内心深处的感受?是否有长袖善舞的才华,或者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能够“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

所以我们要克制自己,克制冲动,培养良好的道德支柱——沟通和理解、自制和同情——不能因为错误的交流方式和行为而导致了错误的行为习惯。

 我们将智力一词做了新的扩充解释,而其中的EQ是吾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第三部指出EQ的影响启遍及生活各个层面,不仅攸关人际关系和和谐,随着新的市场力量使得职场变化莫测,高人一等的情绪能力更成为决胜的关键。此外,负面的情绪习惯对健康的危害绝不亚于抽风,情绪平衡则是确保健康与幸福的不二法则门。

与生俱来的情绪基因决定每个人的性格基调,但脑部的相关机能极具可塑性,也就是说性格不等于命运。第四部探讨的是,儿童时期的情绪学习经验便关机能的形塑力量,可为我们的基本EQ建立坚固或沙质的根基。所以说童年与青春期是奠定情绪根基的关键基,对一生都将造成深远的影响。

当然还是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其EQ未获适当的培养,每五部探讨的是这些人可能面临的阻难,包括抑郁、暴力行为、饮食异常、吃药等,同时介绍一些率先实施情绪教育的学校。

我想解决之道在下一代的教育,目前我们的教育可谓放牛吃草型,结果自是每下愈况。我们思索如何将理性与感性教育结合起来。诚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问题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情绪本身及其表现方法是否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