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手游2个雪女:鲁 迅 的 邮 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2:56:52
 中国邮政报消息    编者的话: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生130周年纪念日,面向这位有着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的思想者,对于其思想的探求已延续近百年,而对于他与邮政关系的考证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身在鲁迅先生家乡的浙江省绍兴市邮政局局长严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鲁迅先生与邮件、与邮政人、与集邮以及邮品上的鲁迅先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了《鲁迅的邮缘》,在这一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本版将分上下篇刊发严明的文章,以作为对鲁迅先生的纪念,敬请关注。

    鲁迅与邮件

    清光绪十九年除夕(1893年2月26日),寒风中的古城绍兴显得愈发萧索,但毕竟是年底,总显现出一些新年的气象来。一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所描述的,“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就在家家户户祝福准备过年的时候,鲁迅的曾祖母戴氏病逝,终年79岁。为了让远在北京任职的祖父尽快得到消息,鲁迅家人想到了电报。早在清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初一,绍兴就开设了电报分局,属于沪粤电报线其中的一站,初设在戒珠寺之蕺山,后迁大路箔业会馆隔壁。祖父周福清收到电报后不到一个月,就带着小妾潘氏和小儿子周凤升回绍兴奔丧。这应该是鲁迅家有据可查的第一封电报。集邮门户网 

    其时鲁迅年仅13岁,而这一年也正是因科场舞弊案被牵连,家道中落的转折之年。当时的绍兴与杭州、上海商贸往来甚多,尤其是水路交通发达,民间通信需求已十分旺盛。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上海民信局在绍兴已设有正大、福润两家分局,而延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绍兴城内民信局增至十家,分布在大江桥、新河弄一带。民信局因其服务周到、资费较廉,又注重时效和信用,深受百姓欢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初六,大清邮政开办了绍兴府内地局,地址在府城笔飞弄。据此推测,周作人日记手稿所记载的,鲁迅在1898年离开绍兴赴南京求学前,写过多封从绍兴寄往杭州狱中的祖父和在杭州陪侍祖父的二弟周作人的家信,应是通过绍兴民信局传递的,这也是鲁迅用邮最早的记载。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十八卷《鲁迅全集》中,鲁迅的书信共有四卷。曹靖华曾说过:“鲁迅生平所写书信,据不完全统计,从1901年起,至1936年10月17日,即逝世前两日给我发的生平最后一封信止,大约共写了5600多封。”鲁迅的书信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从数量到质量都堪可与他的其他著作并称。这大量的书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鲁迅日常生活中使用邮政业务的频繁,还使我们知晓了他对邮局人的关心和无私帮助,以及他对集邮的爱好。 

    现存鲁迅最早的一封信,是1904年8月29日从日本仙台发出,寄给因耳病从仙台返回国内的杭州银行家蒋抑卮的。从此信言语中可以发现当时海外与国内的信函来往已是便捷,并且书信联络已成为生活中鲁迅与友人交往的主要方式。蒋抑卮虽是银行家,却颇有见识,旧学也好,因此与鲁迅很谈得来。在蒋的资助下,鲁迅首次译印出版了《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和第二册,对此鲁迅一直心存感激。 

    鲁迅与邮政人 

    鲁迅在青年时期曾得到蒋抑卮的经济资助,当他成为一名大作家后,也不忘对青年作家的爱护、培养和无私帮助,这其中就有一位未曾谋面的邮局职员——孙用。 

    孙用,原名卜成中,浙江杭州人,早年因家境贫困,中学毕业后,在杭州邮局任职员。他在四年旧制中学的基础上刻苦自学了英语,同时又学会了世界语,业余从事翻译工作。他翻译进步作品,经常向鲁迅编辑的刊物《奔流》投稿。孙用在1928年得到裴多菲著作《勇敢的约翰》的世界语译本后,如获至宝,立刻在一年左右的业余时间里译了出来。鲁迅收到他的稿子后,马上写信给予了鼓励:“译文极好,可以诵读。”又说:“作者是匈牙利大诗人,译文又好,我看可设法印一单行本。” 

    为帮助这位素不相识的邮局青年作者出版第一本书,鲁迅费去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为之修改、校稿、作校阅后记、设计版式、选择插图,甚至为求书稿出版得更完美,还写信托在德国的友人,转托匈牙利留学生,搜集合适的插图。在出版这部作品的过程中,鲁迅碰了很多钉子。因为孙用是个无名的普通青年,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经多次努力终于找到同意出版的“湖风书店”,但这是家小店没有钱,鲁迅就自己垫钱来印制12幅插图。事后,鲁迅又将书店先还给他的一部分插图制版费寄给了孙用,作为稿费。 

    鲁迅自1929年1月开始,写给孙用的信共计有14封,其中10封是关于翻译《勇敢的约翰》的。孙用在《感情的负债》中说:“《勇敢的约翰》……是我的最早的译文,没有鲁迅先生,它是不能出版的……为这后进的译者,为这生硬的译文,鲁迅先生是给予了怎样的鼓励,竭尽了怎样的心力啊!” 

    《勇敢的约翰》校印之后,鲁迅就将原稿向书局索回寄还给了孙用,并且附上他亲笔所写的《校后记》三页和“注解”一页,原稿上还改正了不少词语,又用红笔加上关于付印格式的说明。看到鲁迅对这本译稿这么细心校改、认真负责对待,孙用的感激之心无以言表。新中国成立后,孙用将鲁迅的《校后记》三页和“注解”一页,送给了上海鲁迅纪念馆。后又将《勇敢的约翰》原稿和其他一些有关鲁迅的书赠送给绍兴鲁迅纪念馆,同时赠出的还有鲁迅寄还稿件时的一个大信封。信封上有鲁迅的亲笔:“杭州邮局卜成中先生转孙用先生收。上海闸北横浜路景云里十一号半,周豫才寄,九月十七日。”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鲁迅虽与孙用互有书信往来,但他俩始终未见过面。在鲁迅的鼓励、培养下,孙用走上了文学翻译之路,最终成为我国的一位著名文学翻译家。集邮门户网讯。 

    孙用只是鲁迅一生中舍己为人,全力以赴关怀、帮助和培养的众多文学青年作者之一,还有一位青年——唐弢,他同样是邮局的职员,同样得到了鲁迅的很多帮助。

    唐弢,原名唐端毅,笔名晦庵、风子,浙江镇海人,1932年在上海邮局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经常向《申报·自由谈》投稿。他的杂文刻意模仿鲁迅,笔法与鲁迅有些相似,于是,反动文人就拿唐弢的文章来围剿鲁迅,这使唐弢很歉然。 

    1934年1月6日,《申报·自由谈》的编辑黎烈文邀请了经常写稿的几位撰稿者在酒楼相聚叙一叙,这就有了唐弢和鲁迅的第一次见面。唐弢在《纪念鲁迅先生》中写道:“那一天,我到得不算迟,但先我而去的,连主人已经有五个了,鲁迅先生也是其中的一个。互通姓名以后,他笑着说:‘你做文章,我挨骂!’”当时,鲁迅还说了其他一些,虽然事后唐弢记不清楚了,但鲁迅易让人亲近和简短有力的语言,不仅让唐弢没有什么压迫之感,而且更没有丝毫惶悚的心情,鲁迅的身上汇集了长者的教导和侪辈的热情。自此以后,唐弢和鲁迅加深了交往,常有联系。鲁迅指点唐弢,让他多看一点外国书,这样对写作更为有益。当唐弢写信给鲁迅,说自己很愿意学学日文时,鲁迅即回信,他建议唐弢拿出三四年的时间来,先学日文,其间也带学一些俄文,并且不要间断。鲁迅在信中还告诉唐弢日本翻译界的情形和学习日文所必须知道的几个要点。事后,唐弢才知道,回复此信的时候,鲁迅正生着病发着高热。两个月后,因为种种缘故,唐弢学日文的计划失败了,但鲁迅仍旧鼓励他,劝他自修,不要间断。鲁迅每次碰到唐弢,总不忘询问唐弢写作的近况。 

    唐弢一生写了大量的散文、杂文、时评,是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海内外公认的权威学者,他参加过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还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辑录、考订了鲁迅佚文。他的一系列关于鲁迅创作的著述,在鲁迅研究史上享有很高声誉,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一生在荆棘丛中为青年开路,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