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咸鱼是什么意思:改变小课堂造成差生的举措(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0:05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美国杰克·帕特拉什的长文《华德福教育的奥秘》和顾雪林老师的文章《从认知心理学看“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杰克·帕特拉什的长文《华德福教育的奥秘》(以下简称“华文”),在“高中教育”一章“深层学习”一节这样写道:

    为了发展思维的好习惯,学校创造学习的环境以便于鼓励学生来深层次地探索所学课程,从而超越肤浅的理解。这就需要一个更精深的视野角度和内在的深层次学习

    泰德·森泽(Ted Sizer),是布朗大学基础学校联盟的创建者。他强调说,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试图学习所有的课表中的材料是毫无效果的,因为这种在全方位的教育的企图仅仅会导致产生一种很肤浅的教学上的大拼盘大杂烩。“我的基本结论包含在这个格言里面:‘少即丰富’。我相信思维的品质应该成为高中学校的目标,思维的品质成长的时间需要延长,思维的品质在进行少量的、重要的思想的时候会发展得更好。”(Sizer,1992,p89)

    高中的主课课程在每学年开始时的大约前三、四周的时间里,每堂课的时间为一小时又四十分钟的“加倍”时段。这种“整块”时间是一种有组织特性的适合深层次学习的安排,此种安排也是在高中学校和大学主流教育中的学校改革。每年有十几门学科的学习是以此方式进行的,这些学科涉及科学、数学到人文学科等都是以一种精细的、集中的方式教授的。

    “华文”中指出,“高中教育”“需要一个更精深的视野角度和内在的深层次学习”,认为“全方位的教育的企图仅仅会导致产生一种很肤浅的教学上的大拼盘大杂烩”“高中的主课课程在每学年开始时的大约前三、四周的时间里,每堂课的时间为一小时又四十分钟的‘加倍’时段。”这给我们目前肤浅的、时间安排有问题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警示,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反思和高度的关注。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就处在这样“一种很肤浅的教学上的大拼盘大杂烩”和学时不足当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丧失殆尽的根本原因。

    顾雪林老师的文章《从认知心理学看“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以下简称“顾文”)也有类似的表述:

    从认知心理学看,解决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厌学。保持学习兴趣的窍门是让学生解决难易适当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证明,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和不确定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喜欢思考——更精确地说,我们知道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带来愉悦感后才会喜欢思考。好奇心使得人们去寻找新的主意和问题。

  威林厄姆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得到了上述这些结论。他注意到,努力解决难度恰当的问题是有好处的,但是解决太简单或者太困难的问题,是不会让学生开心的。如果一个学生一直做有难度的问题,那么难怪他会不喜欢上学了。

    “顾文”是从认知心理学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各个方面较初中阶段都有长足的发展,如果我们仍然采用初中阶段——即九年义务教育达成的目标来要求或训练学生,就不能满足学生思维、思想等各方面的需求。

    由此,我就想到了自己专题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深层学习”和课时安排上来。

    在我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我提供的学习材料的基本定位是:视角不同观点冲突具有思维挑战性。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要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冲击力,它能够激发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批判意识,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中,分析归纳,比较推论,生成自己的思考和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判断,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就感、成功感。要知道,只有丰富、复杂、开放的学习材料,才能挑战学生的思维,极大地满足学生深入了解和深度探究的欲望。而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如果没有了深刻的、丰富的、复杂的思想培植与生成,高中学生还有学习语文的必要吗?当然,具体到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个体,其问题的难易度并不一样,这要有具体的要求和具体细致的解决方法。总之,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该和过去“完全不一样”——教师应该替学生终生发展着想,“创造学习的环境以便于鼓励学生来深层次地探索所学课程,从而超越肤浅的理解。”(注意:大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根子在基础教育——初中阶段开始)

    这也让我进一步想到我们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来。

    在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日子里,课时安排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按照我国高中语文学科的课时安排,过去一周是六个课时。这些年,双休日之后减少了一天,即减少一个课时,只剩下五个课时。一周一般情况下的课时安排是一天一节语文课,具体编排时会某一天安排上两节。这样,对于我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就影响很大,因为从传统教室到网络教室需要来回时间,开机关机上网登录进入学习平台需要时间,45分钟一节的时间做完这些事就所剩无几了,更别说什么“深层学习”。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最后的做法是,一周至少要保持两个45分钟的“连堂课”,即两次90分钟的“整块”时间的语文课,这样,才能保证或保障我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即达到或达成上文所说的“深层学习”。

    我们的教育或者教学喜欢提出“大口号”“大理念”等等,对课时这样的小问题缺乏思考和探索。在美国,数年前,麦克阿瑟教育基金会把最富盛名的“天才”奖授予了德博拉·梅尔女士,原因就是这位纽约市东哈兰姆校区的女校长在公立学校致力于三项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其中的第一项就是——她认为45分钟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她重设课堂时间为90分钟,意在努力加强和加深教育过程。我想,什么时候,我们的课堂也能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置得更合理、更科学、更人性化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