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 结界突破 等级:【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0:17:59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十本最值得品读的当代著作,你读过几本?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培养我们的气质,提升我们的品位。好书尤其如此。今天上榜啦就为大家来盘点10本值得一生品味的当代著作,一起来感受那抹书香的韵味!

1、《家》 巴金

家,是一个很温馨、很温暖的名词,它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不舍的牵挂。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有一条隐形的线,从家里一直到我们手里,永远都不会断……而巴金的《家》却截然相反。

本书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巴金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家》尤其浓厚。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2、《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余华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都震撼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他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是你不可错过的经典必读书目!

本书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他哭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作者余华说:“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 让我们轻轻吟唱起这首民歌,走进这部颇具形式美感的文学作品,去体会中国近代贫苦老百姓们的苦难人生……

3、《京华烟云》 林语堂

林语堂最好的作品,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的经典写作,四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现代版《红楼梦》,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曾一度热播!

《京华烟云》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问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列祖国深深的热爱。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曝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4、《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

穆斯林,是指信奉伊斯兰教的神安拉的人。《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著名作家霍达所著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了我国回族一个穆斯林家族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兴衰和家族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描写了几段交错复杂的爱情纠葛,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穆斯林的葬礼》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并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5、《红高粱》 莫言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作品。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秦海璐、于荣光、黄轩等主演的电视剧《红高粱》经典原著。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他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小说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他为了还一个村姑的清白,不惜将酒后施奸的亲叔枪毙。为了小妾恋儿不惜和妻子闹翻并分居。他为了民族大义,毅然抗日但最终全军覆没……他为了爱情而拼搏,为了报仇而残忍,为了正义而果决,为了荣誉而战……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所描述的那样: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页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

6、《小团圆》 张爱玲

张爱玲最真实的私人生活!揭开《小团圆》背后的重重迷雾!打开张爱玲神秘的内心世界!全球3000万张迷翘首企盼。 张爱玲最神秘的小说遗稿,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杰作。《小团圆》与张爱玲以往作品的风格迥然不同,是在多个时空交错中发生的故事。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

西元二零零九年,暮春。沉寂有时的读书界热潮再起。一部名叫《小团圆》的书开始行世,行销海内外。而其中,核心的人物,是那位早已不可能在场的民国女子——张爱玲。一位早已谢世的人物,吸引如此多的耳目,实在是迄所罕见的。

这一回,张爱玲在小说里讲的还是日本占领下的旧上海,一男一女两个主角是写爱情小说的作家盛九莉与“汪政府的官”邵之雍。某个晚上,九莉外出回家,“归途明月当头,她不禁一阵空虚。二十二岁了,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来没恋爱过”。邵之雍因她的文采而来,她也崇拜他,“他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九莉几日不见之雍,如隔三秋,正以为“其患遂绝”,他又来了。看到她袖中手腕是那样瘦,他奇了。她自卫道:“其实我平常不是这么瘦。”他略怔了怔,道:“是为了我吗?”这层纸终于捅破了,“她红了脸低下头去”,“怎么也抬不起头来,有千斤重”。于是之雍说:“我们这是对半,无所谓追求。大概我走了六步,你走了四步。”“他迎上来吻她,她直溜下去跪在他跟前抱着他的腿,脸贴在他腿上。”

7、《故事新编》 鲁迅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故事的内容虽来源于历史,但只是用了一点因由,经作者随意点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副绝妙奇趣的画卷。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8、《围城》 钱钟书

说到爱情、婚姻,怎能不提这部人尽皆知的经典小说《围城》呢?《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围城的精髓已经被总结提炼成了一段流传甚广的话: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

钱钟书的讽刺不是对社会的批判,而是一种文化批评。作品对食古不化和全盘西化的旧式人物和新式人物,都给予了某种嘲弄。这种嘲弄从文化上掂量出这两种人物的狭隘和偏激。表面上似乎诗书礼仪、放眼世界,其实可笑得很。这种批判,是站在知识本位的立场上展开的。作为知识分子,他们首先在知识方面就有所欠缺。表面上个个挂着教授、学者的头衔,但真正要从知识上追问他们的学问,却一个个都露出了丑态。方鸿渐的博士文凭是买来的;与大学教授沾不上边的李梅亭,偏偏是中文系教授。 正是基于人性立场对人性的不足、弱点和丑恶的揭露,以及对文化的批判,《围城》的艺术价值更有其独特性。它教会我们一个聪明的人应该怎样看待人生。

9、《洗澡》 杨绛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儒林外史》!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长篇小说。作品人物众多,故事曲折,其中尤以姚宓和许彦成之间的纯洁感情为人所称道!

《洗澡》主要描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即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杨绛女士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外貌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书情节生动,文笔简练,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人们真实的思想壮志。本书语言简洁、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是一本了解解放后知识份子的思想感情读物。

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

10、《文学回忆录》 木心

木心的文学回忆,陈丹青五年听课笔录!这本文学回忆录虽不能算在名著之列,但读过之后,必在世界文学门内,不在门外!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疑。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于是自在自由,娓娓道出他的文学的回忆。这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陈丹青回忆,“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女性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认识世界 成就自己!

女性一生必读的100本书。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它改变你的容颜,丰富你的思想,提升你的逻辑谈吐。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都会沉淀成将来更好的你。推荐给女性朋友阅读的100本书,在书香文墨里,认识世界,成就自己。读书的女人最美丽!

 

 

 

 

 

 

 

 人民日报

男性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 最需要投资的是学问、气度和思考读书,或许不能让人一夜暴富,但是请相信:你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都会沉淀成将来更好的你。推荐给男性朋友阅读的100本书,工作之余读本书,给自己充个电吧,男人需要投资的,最应是学问、气度和思考。


 

 

 

 

 

 

 

 
帮你提高阅读效率的16个技巧阅读技巧能够改变生活。 我没有什么特殊专业资格,但阅读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我学到了新技能,欣赏了很多很棒的故事,还了解了世界。 我还学习了历史,在科幻小说中探索,发现了其他国家,学到了商业理念,还有很多很多。

阅读技巧与其他技巧一样,可以通过练习以及了解关键技术,使自己得到提高。 在本文中,我主要关注传统书籍的阅读。虽然有先进的数字技术,但传统书籍仍然有深厚的价值。 即便如此,我要讲到的这些技巧仍然可以适用在数字阅读中。这些技巧能帮助你学习和记忆更多你从书中读到的东西。

'阅读是良好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工具。’ 约瑟夫 艾迪生

1) 确定你阅读的目的: 休闲还是学习

一般来讲,读书的目的有两大类: 休闲或学习。 如果你的目的是休闲,那么发展高效的读书技巧不是最重要的。 虽然如此,你依然可以通过提高阅读技巧来更好地欣赏文学。 在本文中,我主要谈谈以学习为目的的阅读技巧(顺便举几个休闲和虚构类阅读的例子)。

2)读书笔记(是的,你可以在书上写!)

你是否注意到大多数印刷书籍都有页边空白? 这些空白是留给你写笔记用的。 有些商业或自我完善型书籍还有些空白书页,供你做练习或其他用途。 一旦你开始在书上写笔记,你就会放慢速度,从中获益更多。

窍门: 读者在书页上写笔记的习惯已经有好几百年了。 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例子和思考,请参照《旁注:在书上写笔记》,作者H.J.约翰逊。 其实有很多人都这么做过: 阿瑟 柯南道尔爵士, 亚历山大教皇,弗吉尼亚 伍尔夫,约翰 拉斯金,和威廉 布雷克,这只是那些在书上做笔记的伟大作家中的一部分。

重要备注:只在你拥有的书上写笔记。 图书馆是书籍的极佳来源,而你的责任是把读完的书尽量完好地还给图书馆,以便别人能够继续使用。 如果你读的是图书馆的书, 你仍然可以通过本文的其他练习来改进自己的阅读技巧。

3) 利用群体策略,进行深入阅读

我是从策略家兼作家瑞安 霍利迪那里学习到策略概念的。 根本上说,群体策略是指深入地进入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观点进行学习。 霍利迪还建议人们尽可能在其他非阅读性活动中也运用这个策略。 这里有两个例子: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学习:

这个内容的书籍有几千种,那么你可以有几个选择。 比如,假设你住在加拿大,英国或美国(也就是说在西方盟国)。 你对这次战争及其后果的理解更加倾向于收到你的国家的影响。 你可以通过阅读战争如何影响了欧洲的公民来运用群体策略, 试试寻求对大屠杀的理解,阅读战争年代领导人的自传(推荐马丁 吉尔伯特的丘吉尔传,这是一本对丘吉尔一生强有力并且深入的介绍)。

学习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你能学到的最重要的商业技巧之一。 幸运的是, 这方面有很多书可以参考。 你可以阅读至少从三个角度讲市场营销的书。 例如, 关于具体市场营销方法的(谷歌广告终极指南,第四版,作者佩里 马歇尔, 麦克 罗德和布莱恩 托德), 再读一本经典市场营销书(科学广告,作者克劳德 霍普金斯),并读一本关于公关文案的书(终极销售,作者丹 肯尼迪)。

4) 了解作者

你读的书是谁写的?读些关于作者的书,可以很大程度上加深你的阅读体验。 去年,我读了一本威廉 莎士比亚的传记。 才非常惊讶地了解到莎士比亚的工作习惯。 你可能无法找到你读的每本书作者的传记。但是有些问题能够加深你的阅读理解。

-这个作者还出版过什么书? (这本书与作者其他的书有怎样的关联?这是该作者的一个新的领域还是对他之前写作领域的深入开发? )

- 这本书与作者职业的关系(作者是一个全职作家,一个偶尔写作的商业专家,还是其他的? )

5) 把你读到的写下来

读书笔记可以考察你对阅读的理解和欣赏。 你可以写完整的读后感(我就写过好几次,这是很有益处的)。 你也可以在书的旁白出写下自己的笔记,作为对书籍的一个简短指南。

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考虑以下几点:

- 书中是否提供了一些练习或模板? 有的话就做一下。

- 书中是否提到其他有趣的参考书目? 有的话就记下来。

- 有没有哪些优美的词句深深震撼了你? 也要记下来。

6) 与其他人进行讨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 阅读是件孤独的事情。 但是如果计划好, 你也可以把阅读变成一个社交活动。 例如, 你可以参加一个虚拟读书俱乐部,与别人交换读书笔记,与其他读者沟通。 你也可以使用像Meetup.com 这样的服务,寻找你附近的阅读俱乐部。 如果你想通过阅读改进生活或提高工作能力, 那么与对同样材料有兴趣的其他人讨论是个很好的方法。

7) 问自己: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为什么同意,为什么不同意?

在你读一本好书的时候, 会很自然地被其吸引。 有些书非常动人,你会看得废寝忘食。 当然,热情地,深入地阅读是很令人着迷的,但是你还可以做得更多。

大多数非虚构类作品(以及很多虚构作品)都试图证明某种观点。 探索作者是如何开发这个观点的, 作者是否提供了相关作品的注释? 作者是以自己的经历来创作的吗? 这些问题能帮你更高效地评估自己的阅读效果。

8) 探索你阅读的内容(后记与注脚)

对于读过的大多数书,我都会看后记,注脚和其他相关支持性材料。 为什么? 这些部分对内容提供了额外的信息和新鲜的阐述。 书籍的前言和简介也有类似的作用。 实际上,经典小说和虚构故事的简介经常能够告诉你作品是如何被翻译的,以及为什么作品成为经典。

后记: 有时候,作者会在后记中提供一个名单。 也有时候,你可以从后记中了解到作者的关键关系点。 你还能学到编辑对作品的贡献,以及在编辑过程中谁提供了最好的建议等。

注脚: 注脚和参考书为将来的继续阅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而这些细节可以打开你的眼界。 没必要读所有的注脚部分,只要看看作者是否在其中附加了有趣的内容就可以了。

9) 把理念记在摘录本上

' 我们要寻找有助益的,有神性的,精神高尚的内容,能够马上在实践中应用,而不是牵强,古旧的表达或奢侈的隐喻和修辞,然后学习它们,让它们为我所用。’ 塞内卡,罗马哲学家

过去,书籍非常昂贵。 你只能短时间借阅一本书,然后就必须归还了。 这是为什么人们会开发出摘录本。 你可以拿一本绑带笔记本做摘录,或将文件中的笔记用Evernote 或者其他你喜欢的软件存在电脑里。

作家瑞安 霍乐迪推荐使用'摘录本’。 他建议寻找那些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智慧词句和想法。 举个例子,你读的书中的引文或短语就可能很有力量。 你把这些想法记录在摘录本上以后, 你就可以很容易地回头查阅。

10) 回忆你喜欢的休闲作品

读完一本小说,剧本或其他休闲书籍之后,把书放下。 第二天,试着想想书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是JR 托尔金作品中那些丰富的想象力令你兴奋吗? 你是否因为简 奥斯汀在作品中对人际关系的表现而感到愉悦? 通过这些观察,你就能找到将来你会喜欢的其他作品。

实际上,这种反思的技能可以帮助你从他人哪里寻求推荐。 你可以解释你喜欢书中的哪些部分,而不是简单地说你喜欢那本书。

11) 读你读的那本书的书评

读你读的那本书的书评可以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 可以从亚马逊书评开始但是不要停在那里。 在伦敦书评杂志上和纽约书评杂志上都可以找到非常出色的书评。 事实是, 阅读有思想的书评可以帮你掌握更有效的阅读技能。

12)通过阅读虚构作品来开发'心灵感应’能力

知道吗,阅读虚构作品能够帮你更好的了解别人。研究人员大卫 克纳尔 基德和埃曼努埃尔 卡斯塔诺有证据显示阅读虚构作品能帮助人们开发心智,了解别人。 研究者建议人们通过阅读虚构文学作品来得到这种能力。

与一般虚构书籍不同,虚构文学作品需要读者有意识地运用创造性思维。 '现代文学小说的特性把它们与一般畅销惊悚或浪漫小说区别开来。 通过体裁修辞的运用,文学虚构作品与读者拉开了距离。基德和卡斯塔诺说, ’就像在实际生活中,文学虚构作品中充满了不易了解的复杂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又吸引你去探索他们的内心。

想找文学虚构类书籍吗? 这里有两个资源:

- 100部最佳当代小说

- 125位著名作家选出的史上最佳图书

13)使用工具来协助自己阅读

无论你是读虚构还是非虚构书籍,你都可能会时常遇到不熟悉的理念,词汇和其他的东西。 不要跳过去不读,而是花几分钟时间查查字典(书架上的印刷品字典或者在线字典都可以)。 同样的,如果书中提到不熟悉的地方,建议查阅谷歌地图。

你的想象力是很强大的。 但是你需要给它合适的材料去尽情发挥。

14) 使用荧光笔 (准备做记录)

使用荧光笔是很古典的处理文字的方法。 不幸的是,CBS报道说荧光笔是最没有效率的阅读工具。 但是,如果你留心,这个方法还是可以重获新生的。 例如,使用多重系统。 你可以开始读几章,标记出几个短句。 下一步, 用荧光笔写些笔记,作为指南。

15) 创造学习笔记(在需要学术考试的时候)

假如你在为了通过PMP证书考试而阅读诸如项目管理机构知识这类的技术性书籍。 仅仅坐在椅子上阅读这种材料能得到某些收获。但是想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你需要做些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的类型取决于你的学习方法。 这里有一些概念可以帮助你在阅读的时候做学习笔记:

- 公式 把重要公式写下来,并给出术语的定义。

- 注意粗体字。 如果作者一次次使用粗体字,很可能是关于重点的暗示。

- 画概念图表。 我是从著名的斯科特 扬那里学到的这个方法。他用这个方法在12个月内完成了MIT的计算机科学课程。

- 记下你觉得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以便将来复习。 在学习一个新科目的时候, 很自然地会遇到一些有挑战性的概念。 你可能无法马上理解这个概念。 把它记下来,过后再复习,还可以参考其他书或者去咨询专家来加深你的理解。

16)每天读书

很多人设定目标要读更多的书。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呢? 其实只需要形成阅读的习惯就可以。 总带一本书在身边就很管用! 如果你不是天生的阅读者,那么就寻找能够使得阅读成为例行程序的办法(比如出门之前或者睡觉前)。

15种能力:决定了你的未来能走多远!

大多人不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但是,困扰人们的问题是:在相关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能成功,而有的人却不?
根据本人从业经历的观察与思考所得,无论在内企,还是在外企,凡是成功人士(以下简称他们)的身上都有独特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这是旁人所缺乏的。他们的成功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机遇好。依我来看,这些能力可概括为:

 

你读什么书,将决定你成为什么人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有偏至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读图、读网与“浅阅读”危机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书(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雅斯贝尔斯曾感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更不愿被误解为是一个拒绝接受科技变革的“勒德分子”(Luddite),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它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

可事实是,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虚拟空间更丰富多彩,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就太不值了。因为众所周知,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恰恰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的表征。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义,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有鉴于此,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补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偷惰,因此毋宁说是弱智的,甚至有害的。

看看周遭,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至于因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倾圮,就更触目惊心。这让人不禁想起两个世纪前托克维尔著名的发问:为什么当文明扩展时,杰出的个体反而减少了;为什么当知识变得每个人都能获得时,天才反而再难见到;为什么当不存在较低等级时,较高等级也不复存在了。原因固然与物质、技术有关,但更在人避却思考、耽溺安乐的自甘平庸与自我放失,在不能善自利用物质技术造成的心智的慵懒与偷惰。在这种慵懒偷惰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何谓经典:从艺术到人文
 
经典的定义也无须再做论证。套用库切《何谓经典》中说的话,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当然,撇开其讲演的特殊语境,那些历经后人最诚挚的颂扬而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其列。这是我们要说的第一点。因其意甚明,不再展开。要强调的是第二点,就是越出惯常的理解,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从《论语》到《日知录》,从《理想国》到《存在与时间》,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因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周彻的肯认,对人内心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并精鹜八极,鞭辟入里,也都是经典,都应成为我们阅读的重点。
 
简言之,从西方语言逻辑层面的“立真理”,到东方中国精神人格层面上的“立人”,传统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示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字里行间,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那种既重视个体世间安顿,又时时仰望精神天空,不懈追索两者相携相成的执着与热忱,还有让一己放心落下的同时,努力让人类全体身心和谐的高上追求,是人自身全部尊严的最好注释。其中,作为“知识之王”的哲学经典,尤其具有范式意义,尤应认真阅读和了解。一方面,它强调主体的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故在根本处与文学艺术相近。

好的艺术经典以形象诠释人生,好的哲学经典(有时包括宗教经典)则以抽象演绎人生。它们探讨的虽是“宇宙秩序”,但归结在“生活秩序”,并以此与文学艺术一起,面对同一个世界,回答同一个问题,所以可相资相益,相互参证。这也是许多时候,一个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诗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认识到,这个出场和证明有其更决绝的姿态和更犀利的表达。它不以叙述性的描写渲染为满足,而重在反思与究问,并且在本原性的究问方面有时还远胜于科学,故更能体现主体思考的问道特性。对科学来说,主要是答案;对哲学来说,主要是问题。它提出和究原这些问题,并让你在这种追究中做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裁量事理,度衡一切,有解构的冲动和批判的本能,是为“君子不器”。这与那种懂得一切,但不能发覆的“知道分子”是完全不同的。
  
做以上有重点的强调,是想让各位明白,艺术经典与人文经典虽都指向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根底,但前者的达成端赖后者的积养。你或许觉得,文学有故事,重抒情,更能体贴个体生命,但真所谓人生到处无往而非问题,后现代的世界图景更是如此,当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我摧毁了每一个障碍”,置换成“每一个障碍都摧毁了我”,你是否体会其间的变迁,是仅用文学解释不清楚的。这个时候,以这样的视野,你所习知的文学,其实已远不仅仅是故事和抒情了,它背后有更深广的哲学。并且,因为这种哲学,这个小说也不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代言,它关涉多多,指向悠远。所以,如何养成在两者交互中理解和体悟经典的意义,在今天显得特别重要,阅读收益的大小,也端赖这种交互的贯彻是否彻底和有效。
  
以此标准,我们来看上述“浅阅读”,常常只有故事甚至奇谭,只重抒情甚至滥情,让人看时如同中蛊,事后思量,什么都记不起,似乎哪一部都差不多,吸收的尽是缺乏基本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空热量”。空就空吧,它还产生干扰素,不断向大脑输送继续摄入的错误信号,让人久而久之,有上瘾般的依赖,这就需要我们深自戒惕了。

经典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
  
所谓了解世界,是说借由经典提供的经验,人们能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从而认清未来发展无穷。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也发过类似的感慨——这个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到的是如此之少。仅仅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吗?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常受种种困扰的限制,未能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此所以,这个活动会被称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或以为,生活是最好的导师,这话自然不错,但对于经典阅读,我们想说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虚构具有更多的真实,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的心智创造更能象征存在的本质,而由媒体构建出的生活世界,有时更只是表象,它的肤泛和破碎,根本不足以映像真实的世界。如果没有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它们完全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由此,透过现象,直抵本质,在不出离历史细节和人性真实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
  
所谓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家和社会。而要做到这些,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但实际情形是,人恰恰最难自知,故“自知者明”与“认识你自己”,会成为横亘在东西方所有人面前的千古难题。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为它致力于一切假真和伪善的剔析,对集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从而疏浚心源,检点小我,唤出自觉意识,养成反省习惯,然后从心底生出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上的担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所谓“阅读过程是一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也是强调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而“浅阅读”显然不能达成这个目的。即使“浅阅读”中的“励志阅读”,意义看似很正面,但集矢于职场小说或名人传记,眼下从成人到孩子,纷纷追捧这类书为经典,注意的多是外在的物质成功,譬如事业(主要表现为金钱的获取)、婚姻(主要表现为金童玉女式的梦幻结合),而非内在的精神成长;且主角多是位尊而多金的工商巨子、明星大腕,这样的情感太廉价通俗了。它只让人看浪漫的童话,而忽视在汗水中欢呼收割的普通人的成功才更具说服力,更忽视意志品德与抗挫折力的养成对人性成长才最有意义,必不能像埃及作家阿巴斯·阿卡德说的那样,给人“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或“从生命的深处增加生命”,相反,与叔本华说的“滥读”倒眉目相似。为防止“滥读”而造致的杰出头脑离开思想,叔本华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贸然去读那些正在爆红的大众书,不管是政治、宗教的小册子,还是诗集和小说,用他峻刻的话说,“凡为傻瓜写作的人,总会有一大群读者。请不要浪费时间去读这些东西”。他呼吁人把时间花在阅读“具有伟大心灵的作者的作品上”,他的意思是,“那些作者超越众人,他们的声音值得你去倾听”。
  
在此,我愿再举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恳切的告诫:“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而斯特劳斯说得更加平实:“今人已无法与古人直接交谈,因而不能通过聆听循循善诱的言说,来接受其教诲和点拨;同时人们也不知道,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是否还能产生他所说的'最伟大的心灵’,即使能产生,又有几人能幸运地与之在课堂或现实中相遇。好在'最伟大的心灵’的言说是向今人敞开的,人们可以也只能与那些心灵在其智慧的结晶——'伟大的书’中相遇”。经典就是这种“伟大的书”。

阅读观念的树立
  
当然,要真正走进经典,首先须在观念上祛除功利的考校。因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精深与博大,经典可助人涵养精神,拓展心胸,甚至成己成物,获得包括职场上的成功。牛津大学社会学家经过20年的调查研究,确认阅读对人职业水平的影响要远超过电影、音乐或社交。但它同时指出,这种益处的获得有一前提,就是你必须出于爱好而读。他们的观点,这种爱好能促使人体释放更多产生满足感的多巴胺,从而使人更自觉地投身其中。相比这种精细的科学化指证,中国经典的教诲显得更简切可感,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但遗憾的是,这类教诲并未为人记取。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常能听从心的指令,譬如在儒道先哲的训教中,体认到道德的庄肃与自由的快乐,然后对照古罗马奥勒留《沉思录》的告诫,知道人应该过理性的生活,既服务社会,又涵养个性,然后在对宇宙与人生、自我与他人的观照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为人”者只会想着用它做工具,邀名射利,求田问舍。当然,经典阅读在今天已不能带给人多少实际的利益,但看看眼下《文学名著精缩》这类快餐式读本充斥书市,找中心找主题的全预制模式垄断课堂,就可以明白,这种“功利阅读”的痼疾仍在,上个世纪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强调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道理,仍未被人了解。由此,成人的阅读会每每忽视细节与气氛的寻绎,并放弃对过程的体验;孩子则多不知,有时无中心就是中心,正如古人的《无题》诗,无题就是它的主题,而有的作品思想颓废,恰恰是对健康的另一种向往,譬如《麦田守望者》,还有那本被称为“现代少年启示录”的《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我们的意思,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与蒸汽机同时,今天蒸汽机早已被淘汰,但陀翁的小说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又不能总带着目的,否则会很可怕。
  
其次,须在过程中克服求快的心理。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所以经典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它坚持要我们放弃通常的做法,放慢速度,沉浸其中,然后去获得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宝贵经验,还有我们平凡人生所永远不能遭遇的崭新体验。公元397年,圣奥古斯丁写了《忏悔录》,在书中他详细描绘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剧变,戴维·乌林(DaividUlin)告诉我们,如果不静下心来,细细咀嚼,你根本无法体会其中切肤的渴求。至于《罪与罚》这样的经典,大段的心理描写,与通俗小说有一明确主题和显豁线索全然不同的“复调”写法,更需人细细寻绎才有所悟。
  
所以,现在人们开始提倡“慢阅读”(Slow Reading),主张不仅在时间上,更在心态上保持清静与闲适,然后走进经典。其实,这原是早先读书人的常态。中国古人自来就多闲来读经,虽南面王不易的雅谈;在西方,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阿伦特,也都有过惟闲者才是智者的高论。当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中说:“现实世界熙熙攘攘,纷繁复杂,一切在我们眼前飞逝而过,只有无所事事的闲逛的游手好闲者接受到了它的信息”,她其实是在告诉人,只有悠闲自得同时越然功利之上的人,才能真正读取这个世界最杳渺的真谛,并保持阅读最高上的品质。故经典必须慢读,也值得人这样慢读。有此慢读,你才能体会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种“久已失传的乐趣”。
  
在此过程中,不要怕读不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经典阅读尤其如此。设定一个合理目标,如美国人费迪曼所开列的,从18岁到80岁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人是可以大致读完经典的核心部分的。重要的是,经由经典阅读,你学会了举一反三,见迩知远,实际上就获得了费氏所说的“超越时空”的能力。还有,不要怕读不懂,相较于人很容易毁于自己喜欢的浅近的东西,那种不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反而能让人经久不忘。只有困难,才够挑战,才能精进,然后才如理查德·罗蒂《文学经典的启示意义》所说的,在不失去“浪漫主义的原素”和“启示价值”的同时,既“产生知识”,更“产生希望”。
  
最后我想说,全球化时代,相同的原因,使得世界范围内,阅读的风气在沦丧,但经典的魅力从未因此而消退。所以,各位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就能体会到“修身莫如养性,至乐莫过读书”。这句话不是哪个学问家说的,是戚继光说的。还有,现代社会,带着阿诺德所说的“令人作呕的匆忙”,又让人产生如吉朋所说的“群居无伴”的孤独,而读书一如“串门儿”,不用打招呼,也不怕讨扰,就可以与伟人交往,多好的事。这个浅切的比喻,各位能信任的,是杨绛老人说的。要之,悠长的光阴,你读什么书,能决定你将成为什么人。
最基础的文化常识,你还记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