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聪明树幼早教:桂枝汤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38:40

桂枝汤

请大家从该方的原文阐释、组成配伍、量比用法、适应病症、临床应用、个人经验、各家论述等方面展开讨论。

1,原文《伤寒论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原文《伤寒论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3,原文《伤寒论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方四。

4,原文《伤寒论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方五。

5,原文《伤寒论24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方十一。(用前第一方。)

6,原文《伤寒论42条》

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十二。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7,原文《伤寒论44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方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8,原文《伤寒论45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方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9,原文《伤寒论53条》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方十九。(用前第十二方。)

10,原文〈伤寒论54条〉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方二十。(用前第十二方。)

11,原文〈伤寒论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方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12,原文〈伤寒论57条〉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

13,原文〈伤寒论91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方四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14,原文〈伤寒论164条〉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15,原文〈伤寒论234条〉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16,原文〈伤寒论240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六。(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桂枝汤用前第二十一方。)

17,原文〈伤寒论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18,原文〈伤寒论372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方十三。(四逆汤用前第五方。)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19,原文〈伤寒论387条〉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方三。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0,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三十六)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21,原文〈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中。於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一)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八) [ 此贴被书剑一生在2008-11-22 22:31重新编辑 ] 我辈知努力??中医当自强 Posted: 2008-11-18 20:58 | [楼 主]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76
发帖: 15606
威望: 74 点
金钱: 47 元
贡献值: 6674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4367(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0-04-04
小 中 大

 

桂枝汤方论

〖方源〗《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 桂枝 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解】

        ┌君── 桂枝── 辛温,能宣通卫阳,祛风散寒,祛邪于外。
    │臣──芍药──酸苦微寒,能敛阴液,和营于内。于解表中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    ┌生姜──辛温宣散,降逆止呕,佐桂枝从增强解肌祛风之力。
    │佐── │
    │    └炙甘草、大枣──益气调中,助芍药以和营,有安内攘外之意。
    │    ┌药后“啜热稀粥”借谷气以助药力,兼益胃气,以鼓邪外解。
    └使──│
          └“温覆”取其协助出汗。但汗出不宜过多,因多汗能伤阳气。
【运用】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证治要点。对于表虚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者,皆不宜使用。
2.常用此加减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或多形红斑、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以及妊娠呕吐、产后病后低热等病,属阴阳营卫不和者。

【注意事项】

1.伤寒表实证禁服桂枝汤。
2.湿热内蕴禁服桂枝汤。
3.内热盛禁服桂枝汤。
4.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者不宜用桂枝汤。
5.酒后脉洪数有力者禁用
6.  ┌药后啜粥法:服药后需喝热粥(养胃气、资汗源、助药力而鼓邪外出)。

服法   │温覆微汗法:药后加衣盖被以助发汗。
    └药后忌口法: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文献摘要】《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得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
  实验研究:桂枝汤具有较强的解热作用,除了能促进汗腺分泌外,还与镇静作用及中枢性降温作用有关。还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使小鼠醋酸性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显示较强的镇痛作用。桂枝汤也有较强抗甲醛性炎症的作用,揭示该方有较强抗炎作用。实验还表明桂枝汤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动,增强巴比妥类催眠作用,支持了桂枝汤的中枢镇静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3:25)

〖附方一〗桂枝加桂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五两,去皮[15g] 芍药三两[9g] 生姜三两,切[9g] 甘草二两,炙[6g] 大枣十二枚,擘[3 枚]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
〖附方二〗桂枝加芍药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g] 芍药六两[18g] 甘草炙,二两[6g] 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生姜切,三两[9枚]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
 功用: 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满时痛者。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1-28 15:22 | 1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76
发帖: 15606
威望: 74 点
金钱: 47 元
贡献值: 6674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4367(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0-04-04
小 中 大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小促。言催促煮药之人也。宋版作少从容。此系传写之误。)成氏明理论云。经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云云。盖桂枝汤本专主太阳中风。其于腠理致密。营卫邪实。津液禁固。寒邪所胜者。则桂枝汤不能发散。必也皮肤疏凑。又自汗。风邪干于卫气者。乃可投之也。仲景以解肌为轻。以发汗为重。是以发汗吐下后。身疼不休者。津液内耗也。虽有表邪而止。可解肌。故须桂枝汤少和之也。桂味辛热。用之为君。桂犹圭也。宣导诸药。为之先聘。是谓辛甘发散为阳之意。盖发散风邪。必以辛为主。故桂枝所以为君也。芍药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用以为臣佐者。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药为臣。而甘草为佐也。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二物为使者。内经所谓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用以为使也。姜枣之味辛甘。固能发散。而此又不特专于发散。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麻黄汤不用姜枣者。谓专于发汗。则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琥按上成论如此明畅。则仲景立桂枝汤方。似乎一味不可。增损。宜乎后人用之。无不效矣。予每见今医执此方。而准投于冬月太阳病一二日有汗之伤风。及服之。非徒无益。反有害者。何也。愚以太阳伤风证。未必尽人皆真正营弱者。内台方议云。使其人禀质素壮。气血有余。壮热不止。脉却阳浮而阴盛。其外证仍自汗恶风。本方中当用赤芍药。以泻营中之邪实也。世传仲景桂枝汤方内用白芍药者。乃补营兼实卫之剂。在病患必体虚不任风寒。其脉浮缓微弱。其热翕翕然不甚。其汗时出。无有止时。方可竟投桂枝。否则风邪始盛于表。而用白芍药之酸以收之。大枣炙甘草之甘温以补之。吾恐虽有桂枝之辛热。生姜之辛温。其风寒之邪。何能尽由此二味而发散邪。当日仲景设立此方。必为正气虚而表邪微者用耳。今之治伤寒者。必欲祖而行之。其误多矣。琥又按中风发热。甚至鼻鸣干呕者。此邪热也。邪热之气。不能杀谷。言不能胜谷气也。仲景于桂枝汤方后云。服已。须臾。热稀粥一升余。必其人外虽病头项强痛。发热自汗恶风寒。内则饮食如故。胸膈未尝痞满。故令其热稀粥。且禁其勿食肉面等物也。予每见今人病风寒。必先挟食者多。故非惟不敢热稀粥。并不敢投桂枝汤。恐炙甘草大枣之甘温。反作胀满故也。后学如读书不明理。见证审脉不亲切。执一桂枝汤方。以治太阳中风证。差错不少。慎之慎之。琥又按仲景于桂枝汤方下云。温覆令微汗若一服汗出。不必尽剂。若不汗。更作服。又不汗。服至汗出。则此是发汗药也。成氏明理论又引经云。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又似止汗之药。何也。愚谓太阳伤风。乃表虚为风寒所袭。其自汗必有时而出。有时又止。出不能透。所以发热不休。仲景用桂枝汤者。以辛甘发散肌表之风邪。使邪去则表密而汗自止。热自休。乃发中有止之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言太阳病同是头痛发热。只要认其证。必汗出恶风。乃为中风。方可投桂枝汤也。)太阳病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KT音殊。KTKT者。鸟飞羽短伸颈之貌。太阳病项背强矣。复KTKT然颈不得舒。颈之经属阳明。项背与颈KTKT然其状当无汗矣。今反汗出恶风。仲景法。太阳病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今因其KTKT然。故加葛根于桂枝汤中。以兼祛阳明经之风也。成氏不解此义。而云药味与桂枝汤同。且疑其有麻黄。为误甚矣。愚按此条。当是太阳阳明中风证。上桂枝句云云。当作桂枝汤加葛根主之。其义始明。)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4-25 11:58 | 2 楼 许家栋 级别: 分区版主


精华: 4
发帖: 211
威望: 9 点
金钱: 1390 元
贡献值: 741 点
性别:男
年龄:31
在线时间:199(小时)
注册时间:2008-08-11
最后登录:2010-04-03
小 中 大

 

【原创】应好友之邀,发一篇我臆说桂枝汤的文章,请大家指正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条要先来解释几个名词才行,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这个有点像六朝的骈体文吧?呵呵。仲景是汉末人嘛,那时的一些文字气象可能就有了开六朝之风的一些意境了。
  啬啬恶寒,啬啬,【易。说卦】坤爲吝啬,又【繫辞】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忧虞就是不快乐和畏惧的意思。这个“啬啬"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描述患者哆哆嗦嗦的怕冷的状态。
  淅淅恶风,淅,【说文】汰米也。《康熙字典》又浙沥,雨声。就是淘米和下雨的声音,淅淅沥沥的雨声和水声,这里引申为风声,就是患者怕风怕到连听见刮风的声音也畏惧的程度,见着微风更怕了,是这么一种典型恶风的状态。
  翕翕发热,翕翕,【尔雅□释诂】翕,合也。
  这个字有羽毛,还合着,就是这种发热的感觉像什么呢?像是盖上了一层羽毛一样的闷热感,其实桂枝汤一般不会是高热的,因为它有汗嘛,汗出会降低一部分体温的,就是有微微的闷热的感觉,也有体温会高的,也有体温正常的,但是患者会有热的感觉。
太阳中风了,这个脉就会有变化的,怎么变化?“阳浮而阴弱”,这个阴阳落实到脉上,就是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联系到临床上,就是这个脉浮在表面,轻轻一按即得,再用力一按,还软弱无力;那个上为寸,下为尺,有时也会诊到这样的脉,寸浮在表,尺沉在里,这些症候都是说明津液耗伤。脉象的那个阳浮就是人体发热的一种反应,那个沉取不足之象就是津液亏损的反应。所以叫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出汗就伤津液了。还哆哆嗦嗦的恶寒,冷飕飕的恶风,闷闷的发热。
这是个太阳表证,上焦表位的反应就会多一些,因为津液都往上往外聚集,向外上的部位冲击,积极的驱邪外出,表现在人体上,一些孔窍的反应会突出一些,有可能有鼻鸣或者干呕的症状的。鼻鸣就是鼻塞后老是有意的鼻呼吸,导致鼻息有声。干呕也叫哕,就是有声无物的干恶心。这些症状就是典型的太阳中风证,就用一个号称方剂之祖的桂枝汤来治疗。桂枝汤这个方子,有人考证说是伊尹在厨房做饭的过程中的发明的,这些都是些外史哈,了解一下,增加些杏林的掌故也挺有意思的,不要过于拘泥就行。
  桂枝,神农-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桂枝不要去皮,这个要知道,挥发油就在皮上的。桂枝既可以辛散解表,又可以降逆,正对应前面咱讲过的那个外邪束表,卫气津液上冲的病机,再配上辛温多汁,温胃解表,辛散止呕的生姜,就有了微散风邪的作用。中风证一定不要大发汗,重伤津液,病必不解。
  甘草,神农-味甘,性温。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大枣,神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这都是甘药,养胃气津液,缓急迫,和百药的。
  芍药,神农-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桂枝汤里这个芍药用的最为玄妙,有三重妙处:
1.这毕竟是中风证,津液伤了,怕桂枝生姜辛散再伤津液,所以就用芍药来内敛一下,芍药是个营血药的。
2.内敛之中,芍药其实还要帮助解表透表邪的,人体有个机制,是里不通则表不透的,这个道理以后在讲到28条,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时会更明了的,芍药可以利小便的,通过里面的这一通利,表邪透解的彻底。
3.桂枝汤里的甘味的药太多,怕甘滋滞胃气,就用芍药的酸苦涌泄来制约一下。
  大家看,寥寥数味药,就可以运筹帷幄,经方之妙,真是有嚼头,如味甘饴!
  桂枝汤还有个特殊的服法,就是药后喝一碗粥,以养胃气,行药势。这个不要忘了,忘了效果会受影响的。如果再深究为什么要吃粥,还是有个说法的。大家都知道桂枝汤证还有个术语叫做卫强营弱,当然这个卫不是真的强了,而是都聚集到表上的相对的强,也可以说是假强,但是这个营弱可是真的,卫气都聚集都表上了,里面化营的就少了,前些时候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的,就是男儿们都去保家卫国了,家里的劳动力就少了。这个营是出于中焦的,是靠水谷精微来补养的,所以以谷气滋助营气。经方的一饮一啄皆有深意,无作功夫行迹之心的。
  我们来看服法禁忌:还是先训诂一番,
咀,本意是用口将药咬碎,其实就是用一定的类似剪钳等工具来把药破碎一下,便于煎煮溶出。
微火,就是文火,大家注意一下,麻黄汤后面没有注明微火。小促其间,稍稍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
周时,一天一夜,即24小时。
五辛,指大蒜,小蒜。韭,胡荽(香菜),芸薹。酪,用动物乳汁做成的半凝固奶制品(是否是最早的酸奶?待考)。
须臾,《僧只律》“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这样算来一须臾约等于48分钟,就是不到半个时辰,时间不太长。
    好了,训诂的内容理解了,这个服法禁忌我们也就读懂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贡献值:+1(许先生)
  • 一部伤寒治天下
    经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jiadong2009
    QQ435724456 Posted: 2009-07-01 22:53 | 3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76
    发帖: 15606
    威望: 74 点
    金钱: 47 元
    贡献值: 6674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4367(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0-04-04
    小 中 大

     

    桂枝汤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
       

          杨某,男,69岁,退休干部,2008年11月20日来诊。主诉:全身皮肤瘙痒5个多月,多次去医院就诊,先后服用多种西药、中成药、汤药,效果均不理想,用激素只能缓解症状。每晚睡觉前皮肤“准时”瘙痒,剧烈难忍时,常常用啤酒瓶盖抓刮来止痒。睡前脱去衣服,用旧报纸或柴禾放在铁盆内点燃烘烤,使皮肤发热后瘙痒大减,才能入睡。去医院体检也未查出糖尿病及肿瘤之类疾病。   
     
    热文 男性能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吗?
    推荐 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患者益处多
      地黄丸用药三十问
    关于六味地黄丸,您可以知道的更多
     
       
      观患者面容消瘦色黄,胳膊躯干皮肤有线状明显抓痕血痂,皮肤干燥欠润泽。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常见多发病之一,但用火烤来止痒,笔者从事临床皮肤科多年还是头一次遇到。用经典桂枝方加减治疗,服用7剂而愈。

      处方:桂枝、白芍、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加:丹参、生地各15克,当归、炙白术各12克,剌蒺藜20克,枳实10克。每日1剂,水煎熬服。

      当天下午,患者服用一剂汤药,晚上瘙痒大减,没有用火烤皮肤便能入睡。连服7剂汤药病愈。大约半年后,患者告知皮肤瘙痒再未复发。

      体会:桂枝汤为《伤寒论》开篇第一方,有群方之冠的美称。其调和营卫、滋阴和阳、解肌发汗为最大特点。从中西医结合认识来看,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强壮剂。风调雨顺,则土生育万物得以繁华外露而显。脾属土,人能吃五谷杂粮而消化好,身体当然有色泽发达而敏。《千金方》曰:“脾虚身痒,本无疥癣,素非方褥,洁然一身,痒不可忍,此乃脾虚所困。”

      凡习中医者,多从桂枝汤入门。桂枝汤组方虽然只有五味,其妙温而不燥,方中桂枝入血通阳,能兴奋唾液腺而强壮脾胃,并有较强的抗过敏、抗炎、镇静、镇痛功能。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芍药、甘草为滋养阴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透表。方中再佐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炙白术补气健脾而滋润生津,当归、丹参活血补血润肤,枳实“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剌蒺藜祛风止痒。

      另外,临床应用桂枝汤加减还可以治疗荨麻疹、湿疹、红斑性皮肤病、冻疮等多种皮肤病。可见,经典桂枝汤的临床拓宽妙用,值得深入研究。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10-02-20 22:31 | 4 楼 tt6jd23 级别: 论坛新星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0 点
    金钱: 1 元
    贡献值: 0 点
    性别:女
    年龄:9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10-03-25
    最后登录:2010-03-29
    小 中 大

     嘿嘿

    来瞅瞅看。。。 Posted: 2010-03-29 02:04 | 5 楼 张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委员


    精华: 11
    发帖: 1205
    威望: 20 点
    金钱: 9078 元
    贡献值: 1010 点
    性别:男
    年龄:60
    在线时间:134(小时)
    注册时间:2007-10-25
    最后登录:2010-04-04
    小 中 大

     

    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2)
    [语译];太阳经中风证,脉象轻按则浮,重按则弱,浮是由发热而成,弱是汗自出的缘故。病人啬啬然怕冷,淅淅然畏风,发热好似皮毛披复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鸣响,以及干呕的症状。这种病可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主治之。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括】;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长沙方歌括》)
    [功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义]: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后人誉之为群方之祖魁。桂枝辛温发散,解肌祛风;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具有调和营卫之功。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补中,助芍药以和营。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炙草调和诸药,且与桂枝相配以辛甘发散。与芍药为伍,以酸甘化阴。五药合用,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
    古今方论;
    [成无己];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许宏];经曰:风淫于内,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乃用桂枝为君,以散邪气而固卫气。桂枝味辛甘性热,而能散风寒、温卫气,是辛甘发散为阳之义也。芍药味酸性寒,能行荣气,退热,理身痛,用之为臣。甘草、大枣味甘而性和,能谐荣卫之气而通脾胃之津,用之为佐。姜味辛性温,而能散邪佐气,用之为使。先圣配此五味之药,以治伤寒者,乃专主中风之症,而行解肌之法也。若非自汗恶风之症,不可服也。经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是也。(《金镜内台方议》)
    [柯韵伯];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桂枝赤色,通心温经,能扶阳散寒,甘能益气生血,辛能解散外邪,内辅君主,发心液而为汗。故麻黄、葛根、青龙辈,凡发汗御寒者咸用之,惟桂枝汤不可用麻黄,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本方皆辛甘发散,惟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之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本在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非复发汗之剂矣。是方也,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功,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尤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阳;用之止汗,自不至于贻患。(《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医宗金鉴];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荣,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荣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藉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荣,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歠热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服令一时许,漐漐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荣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它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故麻葛青龙发汗诸剂咸用之也,若汗不出麻黄证也,脉浮紧者,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然初起无汗,当用麻黄发汗如汗解后复烦脉浮数者,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者,及下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此以解外,何也?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经汗下,津液已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尤在泾];此方用桂枝发散邪气,即以芍药摄养津气。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大枣,甘辛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气、去邪气之用也。盖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黄之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其表病而里无热,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异于麻黄、大青龙也。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余,所以助胃气,即所以助药力,盖药力必借胃气以行也。温覆令微汗,不使流漓如水者,所谓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也。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者,中病即止,不使过写字台伤其正也。若不汗,后服小促,及服至二三剂者,期在必克,以汗出为和而止也。仲景示人以法中之法如此。(《伤寒贯珠集•太阳正治法》)
    古今临床;
    桂枝汤为群方之祖,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临床运用极为广泛。而在现代临床实践中,本方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①呼吸系统疾病,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炎症等。②内伤发热。③循环系统疾病,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某种低血压或高血压等。④运动系统疾病,如颈肌、肩肌、腰肌劳损、急性腰肌扭伤、腰椎病等。⑤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精、梦交、阳萎、失眠等。⑥汗证。⑦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延期、经期头痛等。⑧儿科疾病,如小儿厌食、营养不良、遗尿症等。⑨皮肤科疾病,如多形性红斑、湿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过敏性紫癜等。⑩其他疾病,如疲劳综合征、瞑眩、过敏性鼻炎等。上述各种疾病均应以营卫不调为辨证关键。
    由上可知,桂枝汤所治病证繁多,然执其要者,俱在规矩之中。如前所述,本方功能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此属外感证治范畴。如此则治感冒、流感、外感咳嗽等,均与此有关。本方治疗杂病乃至妇、儿诸科疾病,重在“调和”二字,其双相调节作用,不仅早为历代医家所揭示,且为当今实验所证明。故可认为:本方内证得之,不惟调和营卫,并因之而调和气血、燮理阴阳、舒通经络,犹且肺主气属卫,故能上达清窍、外合皮毛;心主血属营,故内通于心,外及血脉,下关冲任。此机体固有之内在联系,亦本方证治广泛之渊薮。
    临证处方,贵在谨守病机,而后方曰灵思妙用。谨守病机者,不论外感内伤,必四诊合参,确有营卫(气血、阴阳、经络)不调之征兆;其临床表现虽然多种多样,然必脉缓、苔白薄、不渴、不躁(燥)、无热象可言者,方可酌情选用,否则能无弄巧反拙之嫌。柯氏曰:“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此言深得仲景运用之奥旨矣。
    实验研究;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止咳祛痰、改善心脑血液循环、调节和改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系统机能等诸多药理效应。有研究者认为,本方通过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实现五个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使营卫不和所致的体温偏低或偏高的病理状态趋向正常;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对心阳虚所致的汗腺分泌异常进行调节;对心脾阳虚所致血压异常进行调节;对大肠功能失常所致久利或便秘进行调节。
    案例;
    [刘渡舟医案];
    李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1年余,每天发作2~3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0余剂罔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療。(《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祝谌予医案];
    骆某,男,50岁。时届盛署仍着棉衣棉裤,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平素纳食少,乏力倦怠。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5剂。5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嘱再服3剂,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