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教育孩子成功案例:依托GIS实现基础数据的优化整合“正当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5:59:50
依托GIS实现基础数据的优化整合“正当时”
2009-07-07 10:24:04  新闻来源:
智慧的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与天斗与地斗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诸多务农的规律,并以谚语的形式流传与后人指导耕作,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正当时”。这是黄河流域种瓜豆、播小麦的千古真经。
综观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电子政务应用的角度看,各级政务部门撩起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神秘面纱,依托GIS实现社会、经济基础数据优化整合的时机已日趋成熟。GIS一般定义为,用于采集、存储、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从应用的角度可进一步定义为,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评估、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工程设计,特别是政府部门辅助领导决策提供服务。现将其前景及做法浅析如下:
一、需求迫切、优势凸显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是迅猛的,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情,经过数年的建设与应用已经渡过了初始期,走过了一条由自发到自觉、由无序到规划先行、由局域网到广域网、由以纵向建设为主到“条、块”相结合、由信息孤岛到部分地开放共享、由信息封闭到信息公开的道路,形势十分喜人。积极有效地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还促进了观念的转变,进而又引发了新的需求,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现有层面和单一领域里的应用,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文件]下发后,战略性的应用需求更加迫切,具体地讲,就是对基础信息库(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应急联动、辅助决策、行政审批等,一些具有跨行业、多层次、协同办公特色的项目,越来越急于寻求信息技术的支撑,此时有一类信息技术凸显,那就是GIS(地理信息系统),因为从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信息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政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越向纵深发展越与其有不解之缘(政务机关的综合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活动80%以上与地理空间定位和空间辅助决策相关,是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信息载体和空间定位平台),更值得一提的是,GIS提供的直观、立体、可视化的表达形式和对多门类、多角度、跨系统、海量数据整合提取功能,渐渐引起人们的青睐。
二、基础初具、实时可靠
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其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实时、可靠、权威的空间地理数据,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张清浦教授在2004年电子政务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讨会上披露,我国已建成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为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测绘技术已经实现从模拟测绘体系向数字化测绘体系的转化,目前正大踏步实施向信息化技术体系的转移,在测绘高新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多年努力,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已建成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群,可为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已有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
1、全球1︰1200万空间数据库,作为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可以加载全球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等专题信息;
2、全国1︰400万地形数据库,作为基础地理信息,可以加载全国和各省的政治、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等专题信息;
3、全国1︰100万地形数据库,作为基础地理信息,可以加载各省和各县市的政治、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等专题信息;
4、全国1︰100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可用于研究分析地形起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影响,可对经济、国防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5、全国1︰25万地形数据库;
6、全国1︰25万DEM数据库;
7、全国1︰5万数字栅格影像(DRG)数据库;
8、全国1︰5万土地覆盖数据库;
9、全国七大江河流域的1︰1万DME数据库,适用于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
10、全国七大江河流域的1︰1万数字正射影像地图(DOM)数据库,适用于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
此外,地方测绘主管部门还建成了高分辨率的1︰1万、1︰5千、1︰2千、1︰1千和更大比例尺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可以为地方政府实施相关建设工程提供高精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而且这些地理信息的数据拥有一个动态更新的机制,能确保它的实时性与权威性。
三、案例不少、成绩斐然
到底借用GIS之势可以做哪些文章呢?有人评价说:“GIS是数据整合的最佳平台、辅助领导决策系统的新宠”。不过客观地讲GIS目前对许多人来讲还是有点陌生加神秘的感觉,但事实上已有一些先行者淘出了“桶桶黄金”,让我们列举数例。
1、中国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示范工程
此工程由国办秘书局牵头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北京鼎天软件有限公司以及甘、黔、滇、渝四省市等有关部门联合研发的。其成果是以集空间地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资源环境、国情、人口、法人、国际经济与外交等基础政务信息资源的大型分布式综合数据库为基础,以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软件为平台,以数据自动交换系统为纽带,建成服务于国办(五个子项)和服务于地方政府(四个子项)的两大应用系统,可实现的功能分述如下:
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系统。以GIS为基础,加载国务院各自然灾害主管部门的权威数据,完成水旱、地震、地质灾害信息在空间上的集成,实现了协同为政府领导处置灾情提供宏观决策服务;
政务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以国务院领导同志最关注的国民经济指标为主线,用国家统计局和政府综合及专业部门的官方数据为素材,编制宏观经济年度指标和进度(月度)指标体系,服务于高层决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信息系统。可提供东盟概况、东盟自由贸易区详实资料及百幅图表和中国与东盟关系,并与云南省的相应系统链接,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管理层面到地方政府操作层面的全方位管理信息资源系统,为推进国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信息服务和有效的技术支撑;
西部大开发信息服务系统。能提供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的管理信息,包含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逐年发布的最新西部开发战略报告及有关规划,含有大量西部基础国情资料,中部、东部、西部的对比信息,西部基础设施及重点工程,并可与西部各省的相关应用系统联接、互动、整合、服务;
中国电子地图系统。内容包括全国县以上各级行政区的各种比例尺地图,以及中国国情、各省省情、地(市)情和县级行政单位情况介绍;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应用系统。是以庄浪县作为试点,按照“详细到乡村、监测到地块、对应到门户”的需求建设。实现了辅助县级林业部门进行年度退耕规划,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完成检查验收工作,针对退耕规划中的图斑进行监测;
贵州省资源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立了省、县两级基础地理数据与资源、生态、环境数据的集成和资源生态环境专题数据库;建立了贵州省和遵义县资源生态环境信息系统,为领导决策和部门管理提供信息服务;集成了该省国土资源厅数年来多达三十余项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实现了资源、生态、环境等信息数据的整合;
云南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用系统。完成了云南和东盟十国宏观尺度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框架的构建,整合社会、经济、资源等综合信息,建成了B/S架构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用系统,可综合反映东盟各国的地理空间分布、云南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区位优势,以及云南连接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情况;
重庆市国民经与社会发展辅助决策系统。将人口库、法人库和基础空间数据库进行了集成,建立了重庆市城镇化水平评价模型,利用政府网络和国办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示范工程提供的软件平台,建设了由空间数据中心、属性数据中心和政府信息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构成的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了多部门数据协同服务的工作机制。
2、安徽省建立了地理信息数据目录发布机制
地理信息数据目录通过网络发布,是GIS数据实现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和理想方式,它有利于降低基础数据发布的成本,提高数据共享程度。安徽省GIS工作委员会决定,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平台,在省政务信息网上发布共享信息,数据共建共享的栏目和网页由地理信息中心负责制作和更新,系统和设备安装在地理信息中心,并负责维护,通过超链接的方式与安徽省政务网相联,分别在党政内网和外网上发布。此做法为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
3、广西利用GIS建成全省水库管理信息系统
广西地区共有4000多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23座。大都修建于50-60年代,经过多年运行,5成以上的重点中型水库属于病险库。随着不断建设和开发,水库下游地区的防护对象发生了变化,防洪保安任务越来越重。为了提升水库管理水平,该省采用WEB GIS进行监管,对全区水库数据集中收集与处理,及时为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翔实的动态水文信息,在防汛工作上为自治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辅助。
以上几例效果良好、鼓舞人心。承建单位既有中央,又有地方,还有部门,而且并非全是发达地区,但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经验在于贴近需求、科学务实、协调有力。
四、尚有阻力、破解有方
在政务系统推进3S技术,特别是GIS平台的应用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存有一定的阻力和困难,但静心地梳理一下看,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观念的转化;二是社会、经济基础信息的收集整合;三是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索取:四是平台及系列软件的开发。如何破解呢?下面原则地谈点思路,仅供参考。
1、观念的转化。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跳跃式发展的事业,是由其所依托的技术更新周期短、产品换代快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也正是它的个性和特色,所以,不论是各级领导还是技术层面的同志都要正视它,应博览、勤学、紧跟踪,争取做到知识更新快、发展趋势清、应用领域明,一句话——与时俱进。领导同志要做到,具体问题超脱、思维规划超前;技术干部要做到,需求吃透拿准、实现思路科学。
2、社会、经济基础信息的收集整合。说起这个问题业界有两句话不能不提,一句话是,信息化建设三分技术、七分协调、十二分数据;另一句话是,我们的现状为一流的设备、二流的软件、三流的应用、四流的数据。不难看出数据拖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后腿,同时也应感悟出数据是信息化建设腾飞的基石之一。数据的问题出在三个环节上,一是平时忽视了对数字化文档的收集;二是技术环境滞后造成的信息孤岛:三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信息闭锁。前两者容易解决并正在逐步消除之中,第三个危害性最大,难度也最高,需要通过行政干预(组织协调)、健全法制(信息公开法)从内因上发力来推进,但要理性地看到,这还需要一些时日,千万不可犯急性病,要有耐心、有决心、有信心。
3、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索取。
依托GIS实现基础数据的优化整合,各地、各级行政区划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据我了解,此类数据大都掌握在规划、测绘部门手中,但具体应用部门向其索取时价格并不菲,少则几十万,多者上百万,加之社会发展快数据常更新,使人望而却步,至使珍贵的数据资源白白地闲置。怎样化解这一供需矛盾呢?我以为可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鉴于各级规划、测绘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大都是国家财政出资航拍或购置的,建议凡是由国家财政担负经费开支的政务部门,在使用上述资源时,经过信息化主管部门审定后,原则上应无偿提供(目前北京市的做法类同,是由市信息化办出资航拍并掌管数据,统一安排使用);二是其他部门与单位的使用,可采取低价有偿或数据共享(会员制)的办法解决为好。这样可大大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信息化的深度应用与发展,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之。
4、GIS平台及系列软件的开发。
众所周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公文处理、事务管理、应急调度、辅助决策等,凭借的是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支撑。目前,用于GIS上的软件已趋于成熟,据中国测绘科学院的张家庆教授披露,经过专业部门评测后上市的国产GIS类软件,市场的占有率已逾30%。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业已证明:一是相关软件的研发尽量走“嫁接”之路,从零做起不可取;二是相同应用软件最好采取拿来主义(有偿);三是开发前必需摸清标准(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行业标准),因为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前提,脱离了标准就成了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