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康桥:手机媒体:未来照进现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15:02

15世纪诞生了报纸,19世纪则发明了电报和摄影技术,20世纪在增加了广播、电视两大媒体后,又见证了互联网的面世。而今天,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流行,一个全新的移动媒体时代正在渐渐显现出轮廓。

信息社会和电子媒介的吹鼓手与预言家麦克•卢汉(Mcluhan)说,媒介即人的延伸。今天的现实让人惊奇于麦氏预言的准确,从没有一种媒介像手机这样与人结合得如此紧密。研究人与电子设备之间关系的专家谢莉•特考(Sherry Turkle)引申说:我们借助我们喜欢的设备思考,我们喜欢我们借以思考的设备。

摩根斯坦利银行15岁的实习生马修•罗伯森执笔的研究报告《青少年如何消费媒体》认为,年轻一代看不上任何靠线缆连接的设备,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他们渴望拥有采用触摸屏的无线手持设备(换言之,就是iPhone),不能存储大容量音乐或电池容量在10小时以下的手机都难以博得他们的欢心。

设备与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正在变成使用者本人的延伸,成为使用者的标志。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手机的媒体功能融合

手机功能的进化为手机媒体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在智能手机身上,手机功能的进化路线图隐约可见。

 

智能手机一直被功能所定义,除了语音通话及收发电子邮件,智能手机越来越靠应用取胜。这些应用由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开发,通过网站向手机用户免费提供或销售。

此前最重要的智能手机厂商恐怕非RIM公司莫属,其出品的黑莓手机最让人青睐的只有一项杀手应用——电子邮件。仅靠这一项重量级应用,RIM打破了以语音通话为中心的手机市场的平衡,杀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其市值高达450亿美元,而手机业的巨无霸诺基亚的市值为550亿美元。杀手应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两年前苹果公司进入手机市场,推出iPhone再次拓宽了智能手机的外延,同样也是靠的重量级应用。当然,iPhone的成功并非偶然,此前苹果公司的iPod音乐播放器+iTunes音乐商店的模式已经被证明是广泛成功的。推出iPhone后,苹果打造了与之相对应的App Store应用商店。目前仅iPhone的免费应用就有65000个,而应用越多,对用户越有吸引力。

早在2008年,摩托罗拉一位高管便预言,具备媒体功能的手机将在2012年取代只具有简单语音通话和短信功能的手机。眼下,手机的媒体功能融合正在进行之中,并为通信技术带来了广阔的机会。

最新的一项融合则是社交网络媒体与移动通信的嫁接。社交网络媒体功能正在迅速成为手机的标准配置,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即将发布的一系列手机,都将拥有社交网络功能。比如,摩托罗拉的Blur系列手机可以把社交网站上的更新推送至手机信箱中,免去了登录的麻烦。同类功能的手机还包括Plam公司的pre系列,如果是脸谱网站(Facebook)上的好友来电,那么他的脸谱头像将会出现在手机屏幕上。RIM公司的新型黑莓手机在安装脸谱和MySpace应用后,可以方便地推送社交媒体内容。

不过,和记黄埔旗下的手机制造商INQ则更进了一步,直接制造“twitter手机”。今年下半年,INQ将推出两款内置推特(twitter)应用的新手机。手机实时在线,用户可以直接发布Tweet消息,而无须通过短信。

产品及功能融合的另一个新产物将是触摸屏平板电脑。苹果、戴尔等主流PC厂商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发新的平板电脑——采用触摸显示屏和计算功能合适的芯片,价格适中。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和HTK也参与其中,预计将在明年推出此类产品。市场研究公司Display Search预计,触摸屏设备的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内增长3倍,从2008年的36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90亿美元。

改写媒体生存法则

在智能手机媒体功能进化的同时,融合同样也在媒体领域发生着。今天的媒体越来越走向“平台中立”。互联网已经取代报纸等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得新闻、搜索背景信息的首选媒体。今天,传统媒体中的先行者已经开始将同一篇新闻报道传至电脑、手机、报纸等各种不同的媒介上供读者消费。

以报纸为例,媒体已经开始从以印刷为中心,转向平台中立。主流的报社都在同时向报纸、电脑、手机、电视及广播提供内容。当然,这也使报社承受双倍的成本——向旧世界提供纸质新闻的成本和向 新世界 提供数字新闻的成本。而且由于没有找到网络新闻的商业模式,报纸的生存日趋严峻。

融合的另一面是互动。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型媒介形式,互动性更强,使用者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又是贡献者(想想那些用户产生的内容)。

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在转型,新模式将使用户屏幕上的新闻和广告更加有针对性,广告法则或将再次奏效。因为手机屏幕上的广告,没那么容易忽视。电脑用户在经过网页展示广告的狂轰滥炸之后,已经训练得让自己的眼睛忽视互联网上的广告。但在手机的小屏幕上,展示广告却没那么容易忽视。

手机、移动互联网设备等便携产品的普及,还将带来另一个媒体商业模式,即小额付费订阅。报纸等传统媒体正处于一个悖论之中不能自拔——固守传统的商业模式,黄金之河(广告)即使干涸;而针对网站内容收费,又与享受惯了免费内容的电脑用户胃口不合。

通过便携设备上的电子支付功能,小额付费订阅正成为现实。新发布的电子书阅读器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模式,终端设备低价销售或者免费向用户提供,用户被要求订阅一种或多种数字媒体。这类似于电信运营商向用户免费或低价提供手机,要求用户签订一年或两年期的通信服务合同。

与产品同样重要的是它的商业模式,手机媒体或者说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将来,也许就取决于新的技术产品加上一个有效的电子支付系统。

手机媒体新面孔

未来还没到达,不过今天各种传统媒体都可以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手机报和音乐。手机报通常被看作是第一个正式的手机媒体功能,今天媒体内容从文字、图片扩展到音乐、视频等富媒体格式。

最新引起关注的手机报,是新兴网络媒体“突发新闻在线”(BNO, Breaking News Online)的iPhone新闻推送应用。通过iPhone的推送通知功能,BNO将新闻传递到用户的手机上。用户终端显示的是一个个短新闻媒体流,含有新闻链接,或者是无链接的新闻内容。

英国的手机运营商已经开始探索音乐手机广播。针对每月消费10欧元以上的年轻用户,Orange公司联合环球唱片及第四频道推出了手机音乐服务,用户即使使用廉价手机(iPhone和iTunes只服务舍得大把掏钱的高端用户)也能免费获得音乐并与朋友分享。

手机电视。随着移动设备和内容传播体系的成熟,手机电视兴起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诺基亚手机导航键(Nokia Navi-Key)的发明者克利斯蒂安•林德霍姆(Christian Lindholm)认为,手机电视的兴起有三个征兆:首先是消费者需求,在乐于尝试新技术的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已经有大量用户通过互联网将媒体内容串流到电脑或手机上观看。其次是“YouTube效应”——YouTube网站改变了观众的收视行为,使用户在反馈及推荐的指引下消费散布各处的视频片断,具有搜索和互动功能。

电视革命的第三个征兆可以在英国找到踪影。2007年12月,英国BBC推出了点播跟踪服务BBC iPlayer,BBC的传统频道被分成3000个频道,切成数量庞大而导航清晰的内容,而且能够重放7天前播出的节目,观众在收视行为上有了极大的灵活性。一年以后,iPlayer功能被预装到了iPhone和诺基亚N96等手机上。

可以预见,未来手机电视的节目内容将向多格式、多剧集演变,节目制作将按照观众的喜好、观看时间及适合的内容来进行。这些变化将增加观众可收看的内容数量,并加强搜索、体验发掘及用户推荐等功能。

手机网播。随着网络变得无处不在,人们通过移动设备随时在线,对媒体内容时效性的要求也在提高。5年以前,搜索引擎巨头谷歌每几个月才对网络内容进行一次编目和收集,而今天谷歌收集数据以分秒计算,而且越快越好。

而时效性最强的媒体内容来自社交网络和微博客,通过这些服务,用户可以实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分享信息。美国手机运营商AT&T今年7月份发布了一项免费的手机社交媒体应用程序,使手机用户可以方便地登录脸谱、推特、MySpace等知名社交网站,还可以定制来自35家顶级的新闻、体育及娱乐站点的新闻。

脸谱(Facebook)的本意是重塑用户的媒介网络,与其相连的主要不再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而是现实中熟知的家人、同事、同学、朋友??而推特的创意则是,在140个字符之内,叙述出你的关注,分享你的信息。这甚至只相当于一个稍长点的短信,但当大量手机用户同时发出tweet时,一个全新的碎媒体时代就来临了。

《亚洲周刊》发明了“手机网播”(网络直播)一词。通过考察2009年6月份在伊朗爆发的街头抗议,《亚洲周刊》发现通过手机媒介和微博客网络,伊朗掀起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政治抗议,而且全球主流的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大量采用来自推特的手机网播内容。

新媒体革命

当然,拥有实时接入互联网与世界发生联系的媒介,并不代表今天的用户能比前人掌握更多的信息。不管你以何种设备接入互联网,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景象:海量的文本、图片、超文本链接、语音、视频片段等各种数字化媒体内容。然而无论媒体内容以何种速度增长,受众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

甚至书籍也难逃此命运。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使批量复制、保存知识成为可能,电子书阅读器及网络书店的风行,使书籍更容易购买和阅读,但仍然受限于读者有限的注意力。

此外,手机屏幕和电池容量还不适合进行长篇阅读或长时间收看视频,受众的阅读习惯正悄然发生变化。事实上,这些从电脑网络媒体就已经悄悄开始了:当鼠标(或手机触摸屏)从一个超链接滑至另一个超链接,浏览器从一个页面跳至另一个页面,受众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跳跃的、非线性的阅读习惯,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已经变浅,并且容易被分散。

这是”眼球经济”产生的背景,也是手机媒体时代的典型场景。《经济学人》在谈到媒体的未来时称:关于新闻的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将与过去完全不同。

附:手机媒体在中国

手机报纸

2004年7月18日,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此后,在此领域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同年10月,中国移动推出《中国手机报》。

手机电视

2005年1月1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和上海移动合作的手机电视“梦视界”试播,该服务提供6套直播电视节目及VOD点播。3月,国家广电总局给上海文广颁发全国首张IPTV执照,准许其开办以电视机、手持设备(手机)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传播业务。截至2007年7月,中国没有第二张手机电视运营牌照。

手机电影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7月,王小帅、贾樟柯、孟京辉等8位导演推出手机电影《这一刻》。该片由8部独立的影片组成,每部3分钟。10月,由手机拍摄,通过手机播放的《苹果》诞生,制作者北京电影学院陈廖宇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手机电影。

手机小说

2005年11月,小说家千夫长继去年将4200字的手机小说《城外》18万元卖给SP之后,又以同样的价格,出售了第二部手机小说《城内》。《城外》不到两个月时间为运营商带来200多万元的收益。

手机搜索

2004年,百度首家推出手机搜索。2005年1月,CGOO无线搜索上线,提供各类商城搜索服务;此后新浪爱问推出有图片、铃声、本地搜索功能的手机搜索引擎。搜索大鳄Google也在国内推出带有本地搜索功能的手机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