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静电窗帘:陈嘉庚逝世五十周年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4:01:52
陈嘉庚逝世五十周年有感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于北京病逝,享年87岁。中国政府成立了一个以周恩来为首的治丧委员会,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

  今年是陈嘉庚逝世50周年纪念,适逢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使忌辰显得更具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与陈嘉庚几乎同时在一个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出现,先后成为影响近百年中国社会变革的两个伟大人物。一个被尊为中华民国国父,一个被誉为民族的光辉。

  陈嘉庚16岁那年(1890年)南来,正值辛亥革命酝酿期间。初到异乡的陈嘉庚,只忙于向父亲学做生意,不受风起云涌的中国国内局势影响。比起孙中山与当时新加坡辛亥革命先驱人物张永福、陈楚楠和林义顺,在政治上来说,陈嘉庚要属晚辈。父亲生意失败后,陈嘉庚自己创造新事业新天地。    1907年陈嘉庚代父还债,名声大振,接着加入怡和轩俱乐部。没想到这个表面上似为富人风花雪月的地方,竟是个卧虎藏龙的革命温床。

  陈嘉庚和林义顺成为好友,继而认识了孙中山,两人在新加坡前后会面三次。私塾出身的陈嘉庚由此开始领悟,帝制可以废除,也必须加以废除,民主共和才是建国大道。虽然事业如日中天,他也顾不了可能激怒英廷或清廷,与弟弟毅然剪掉辫子,加入同盟会,以怡和轩为中心,积极鼓吹孙中山的革命理论。

信仰民主、平等与博爱

  不时有人要为陈嘉庚挂个政治标签。史学家认为,陈嘉庚从来没有具体、全面表达过其政治信仰,但他深受孙中山的影响,两人之间存有“革命同志”的关系,毋庸置疑。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陈嘉庚接触到科学的革命理论,他的心中有了民主、平等、博爱的种子。

  陈嘉庚三番几次动员并领导海外华人共同参与爱国救亡运动,体现的是对自己国家存亡的无限关怀,他说:“国家存亡,匹夫有责。”   他一生选择以发展教育为己任,体现的是对民族未来的无限寄托,他说:“教育可以让国家富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可以作为穷人翻身的跳板。”陈嘉庚代表的,是一种人世间的大爱与大道,一种崇高的人文关怀精神。   陈嘉庚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包括了无数不朽格言,这些格言丰富了中华文化与哲理。借此陈嘉庚忌日,随摘一二,诸如“贤而多财则损志,愚而多财则益过,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为儿孙作马牛”、“念社会事业,当随时随力,积渐做去。如欲待富而后行,则无有可为之日。”谨以此共勉之,幸甚。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选择回国,与宋庆龄共同参与新中国的建国工作,感召着他的,还是孙中山民主、博爱、平等的精神,但对陈嘉庚来说,这个选择也不失为人生理念的一种升华。50年后的今天,看到中国逐步实现他那“富民强国”的抱负,陈嘉庚应该可以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