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霉剂:吴云 梦想的丰收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19:18
http://www.cnxsg.cn   中国象山港   2011年08月09日 09:42

有这样一个女人,她有一种不被任何命运所击倒的性格,一种能在任何艰难环境中活下去的能力,一种可以穿越时间而赢得灵魂凯旋的魄力。
她钟爱时间,用最华丽的方式在时间里游刃有余;她懂得感恩,感激所有曾在她时间里出现过的人。在她的时间里,她丰收了完美人生,实现了期冀的梦想。
7月的上海,没有一丝风,大地像蒸笼一样,热浪滚滚,空气里弥漫着燥热的味道。吴云低着头,快步走进房间。一头乌黑微卷的短发,皮肤白皙、气质优雅。接受过无数次大小采访的吴云笑对家乡来的客人,她说,这是最放松的一次,咱们聊聊心里话吧。声音温吞细软的她,褪掉了商界女强人坚硬的外衣。
“每个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远的梦想,区别在于有没有决心和能力实现这些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会否在成功的台阶上更知进取。”李嘉诚的这句话深深打动着吴云,她说,她的人生旅途就是靠一个个梦想支撑着,让她停不下来。
四十年前 她想给哥哥买套结婚家具
童年在吴云的记忆中充满着阳光的颜色。靠近海边的渔村天总是亮得特别早,听到“呲……”的声音,她欢快地从床上蹦下来,冲到街角去买炸油条。一个小小的人儿,捧着金黄的油条走在洒满阳光的巷子里,这一幕深深定格在她的心底。
“小云,帮阿姨算算上个月买二十斤米要多少钱?”“小云,张阿婆家下个月做寿要用多少肉票、多少捆柴火?”……十岁,吴云就有了个绰号“小算盘”,街坊邻居都爱找她算账,因为她眼睛一眨结果马上就出来了,比算盘还快。她有些自豪,爸爸数学老师的基因让她继承下来了。
十五岁,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撕碎了吴云幸福的生活,失去了爸妈的保护,生活张开了血盆大口压在了她稚嫩的肩膀上,她被迫辍学,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曾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吴云走进了一家手套厂,开始了工人的生活。“当时脑子里没有别的念头,就是一心赚钱、再赚钱。”哥哥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那时的吴云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哥哥结婚时给他买套像样的家具。那个年代,买套家具要一个家庭不吃不喝攒上一年。
那段时间,吴云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闹钟,连轴转着。别人三分钟做一个手套,吴云两分钟做一个,做三个可以拿到一分钱。为了多赚钱,做工的时候她连口水都不敢喝,就怕上厕所耽误时间。闷热的车间像个大蒸笼,一天下来,瘦小的吴云浑身乏力,但是脸上却挂着喜色,想到今天又多赚了几角钱,她就止不住地兴奋。第一个月,吴云领到了二十几块工资,到了第二个月,她就赚到了六十块,这么高的工资在手套厂里首屈一指。哥哥结婚时,全新的家具是吴云一手包办的。
三十年前 她想做“万元户”
手套厂的突出表现让吴云开始崭露头角,1975年,在好心人的推荐下,吴云被调入象山糖烟酒公司。刚进公司不久的吴云就显露出了她敏锐的商业嗅觉,那是当年的中秋节,吴云把几大箱烟酒糖从公司搬到了街面上,整整齐齐的一字排开,过往的老百姓看着都新鲜。保守的上世纪70年代,还从没有人把东西搬到市面上大张旗鼓的叫卖,吴云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月,吴云的营业额破了公司的最高纪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风潮迭起,陆续有人开始下海经商,一些个体经营者光荣地成为了“万元户”。吴云已在糖烟酒公司工作了十个年头,看着身边不断冒出万元户,她骨子里那股压抑已久的冒险、拼搏劲头重新澎湃起来,她也想当“万元户”!
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吴云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在那个买米买油都凭票的年代,糖烟酒公司的工作很是吃香,托关系找吴云买烟买酒的排成长队。吴云的大胆之举很快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丈夫气得跳起脚来,邻居风言风语,领导轮番找她谈话。可吴云就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趁丈夫出差,她迅速把停薪留职手续办好。她是象山第一个提出停薪留职,下海创业的女人。
吴云瞄准的是服装生意。没有多少本钱,没有一点经验,胆大的吴云决定去深圳闯闯。 “那时候去深圳进服装,办手续很复杂,我去办时,有人告诉我‘你是象山第一个办深圳特区通行证的人’”。走南闯北的日子令她十分兴奋,回忆起来脸上还是掩不住的自豪。3年下来,吴云顺利地赚到了6万元,她也成了那个年代首屈一指的“女万元户”。

吴云和儿子
二十年前 她想开间属于自己的饭店
提起二十年前的国贸饭店,很多老象山人都不禁啧啧地咋着嘴巴,高档的装修、精美的菜肴、细致的服务,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象山并不多。那时,去“国贸”似乎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象山人会得意地称:“大上海有啥了不起,阿拉象山也有高档次的酒楼。”每每听到这样的称赞,吴云的心里都会偷偷乐上好一阵子,她说,“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都觉得值得”。
90年代初象山本地还没有什么像样的饭店,吴云的老单位看好这个市场,想派她到杭州当时著名的天香楼饭店去学习,回来后开办一个酒楼。此时吴云做服装生意已经熟门熟路,正想尝试一下别的东西,她二话没说拎着个包裹去了杭州。
为了深入了解餐饮行业,吴云主动要求从学徒做起。洗菜、切菜、炒菜、洗盘子……只要眼睛里有的活计,吴云都抢着去干。在杭州学徒的时候,正是三伏天,喧闹的后厨就像个大蒸笼,混合着油烟味、汗臭味、饭菜味,普通人稍微呆一会都觉得窒息,吴云却默不作声,快手快脚地跟着大师傅屁股后头,认真地记着一切。餐饮烹饪方法的丰富多彩、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强烈地吸引了她。那个时候,在后厨,人们总能看到这样瘦弱的一个人,在油腻的地面灵活穿梭忙碌,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她在杭州学习了五十天。回到象山那天,她拖着快要散架的身体把自己扔在硬板床上,轻轻地揉着有些浮肿的手臂,胸膛中那颗埋藏已久的火种开始冲破升腾,“如果我自己开饭店……”
凭着一股商人的嗅觉,她意识到以象山地道的小海鲜为卖点,餐饮这个行业将大有潜力可挖。这个发现让她兴奋不已,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她果断地将培训费用退还给原单位,掏出自己全部的积蓄5万元,叫上了三个朋友一起合股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饭店,那是象山第一家私营饭店。
从15位员工、6张餐桌开始做起,吴云的饭店日渐火爆。1991年,她毅然承租了象山国际贸易大厦群楼,开始了“国贸饭店”的经营,十几年间,国贸饭店历经几度装修和扩大,却一直保持着高知名度、高利税的业绩,成为当时象山的“餐饮地标”。
十年前 她希望象山海鲜名扬全国
1998年,象山举办第一届中国开渔节。万船齐发浩浩荡荡的气势透过电视让大江南北注意到了象山,这个东海之滨的海岛所散发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蜂拥而至,其中上海人尤为多。吴云的饭店迎来了一波波的食客高峰,听着很多上海客人不住地称赞象山海鲜“透骨新鲜”,吴云高兴之余,心底又冒出了想法。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她的脑海里酝酿,“如果把饭店开到大城市,那不是有更多人能吃到象山海鲜。”
1999年夏天,吴云给远在日本留学的儿子打了个电话,“儿子,妈想带着全副家当去闯上海,如果输了怎么办?”“输了我陪您再辛苦十年不又回来了吗,妈,大胆去吧!”得到了儿子的鼓励,吴云怀携1000万元“辛苦钱”,只身来到了上海。
那时从外地到上海来开餐厅的人很少,在饭店选址的过程中,吴云碰了不少钉子。她看中了一些商铺门面,但在跟业主洽谈时,对方多次以她不是上海人,而且没有在上海开过餐厅为由拒绝了她。经过许多周折,最终和宜山路千鹤宾馆内一家饭店谈成了转让意向。这个店面并非理想之选,首先它在宾馆内部,并非当街市口;其次原址的餐厅经营惨淡,要扭转局面是个挑战。但吴云已经等不急了,她一旦做出了决定就不再回头。
1999年11月,吴云在上海的第一家店开张迎客,餐厅的名字叫做“千鹤象山渔村”。那时象山海鲜还不像现在这么风行,新鲜的东海海产、开架陈列的明档式点菜让顾客耳目一新,餐厅在短时间内就吸引了众多顾客的光顾,开张半个月就开始满座。
餐饮市场是最为敏感的,在吴云的“千鹤象山渔村”打响名声的同时,以象山海鲜为特色的餐厅不断涌现,名字均冠以“象山海鲜”、“象山渔村”等,餐厅的品质参差不齐,“象山海鲜”的市场口碑开始下滑。吴云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必须与其他的同类企业区分开来,树立自己鲜明的市场形象,而这只有一种办法可以做到——拥有自己的品牌。
此时儿子已经学成归来,成为母亲的得力助手,经过反复权衡,他们把品牌名称定为“丰收日”——让人联想起傍晚的海港,夕阳西下,渔民们喜笑颜开、满载而归的丰收景象,也寄托了餐厅红火发展、日日丰收的愿望。
2001年9月,4000平米的豫园店开张,让吴云迈出了连锁发展的第一步。2003年,非典肆虐,一时间大小餐馆倒闭风行盛起,吴云这个时候却反其道而行,丰收日光大店粉墨登场。吴云率先在餐馆内购置了消毒设施,每位顾客进门前消毒,确保了食客的安全。此事引来了上海大批媒体前来报道,无形间也给“丰收日”做了一次生动的宣传。
历时十余年的发展,现今的“丰收日”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远至香港、澳门、北京都有分店,2011年更与中国民营企业排名第一的复星集团签订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丰收日长远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酱香倒笃蟹、海蜇淋鳓鱼等象山特色家乡菜被全国的食客们广为推崇,说到丰收日,人们就自然想到了象山,无一不对象山地道的海鲜翘起大拇指。“这是我最大的梦想,我很高兴,我做到了。”吴云眸光一顿,轻轻吐出了这句话。
后记:他们眼中的吴云
食客叫她阿姐,因为她一有时间就巡店,跟食客坐在一起唠家常,亲切的笑容就像是邻家阿姐。员工叫她老娘,因为他们觉得称呼老板娘太“生分”,索性省略了中间的字,老娘的叫法一直从象山叫到了上海,甚至有些客人也跟着员工这么喊。儿子叫她三句半,因为她性子急,办事利落,往往说了三句时人已经走掉了,留下半句飘在空中。(记者 罗旋)
吴云 梦想的丰收日
http://www.cnxsg.cn   中国象山港   2011年08月09日 09:42

有这样一个女人,她有一种不被任何命运所击倒的性格,一种能在任何艰难环境中活下去的能力,一种可以穿越时间而赢得灵魂凯旋的魄力。
她钟爱时间,用最华丽的方式在时间里游刃有余;她懂得感恩,感激所有曾在她时间里出现过的人。在她的时间里,她丰收了完美人生,实现了期冀的梦想。
7月的上海,没有一丝风,大地像蒸笼一样,热浪滚滚,空气里弥漫着燥热的味道。吴云低着头,快步走进房间。一头乌黑微卷的短发,皮肤白皙、气质优雅。接受过无数次大小采访的吴云笑对家乡来的客人,她说,这是最放松的一次,咱们聊聊心里话吧。声音温吞细软的她,褪掉了商界女强人坚硬的外衣。
“每个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远的梦想,区别在于有没有决心和能力实现这些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会否在成功的台阶上更知进取。”李嘉诚的这句话深深打动着吴云,她说,她的人生旅途就是靠一个个梦想支撑着,让她停不下来。
四十年前 她想给哥哥买套结婚家具
童年在吴云的记忆中充满着阳光的颜色。靠近海边的渔村天总是亮得特别早,听到“呲……”的声音,她欢快地从床上蹦下来,冲到街角去买炸油条。一个小小的人儿,捧着金黄的油条走在洒满阳光的巷子里,这一幕深深定格在她的心底。
“小云,帮阿姨算算上个月买二十斤米要多少钱?”“小云,张阿婆家下个月做寿要用多少肉票、多少捆柴火?”……十岁,吴云就有了个绰号“小算盘”,街坊邻居都爱找她算账,因为她眼睛一眨结果马上就出来了,比算盘还快。她有些自豪,爸爸数学老师的基因让她继承下来了。
十五岁,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撕碎了吴云幸福的生活,失去了爸妈的保护,生活张开了血盆大口压在了她稚嫩的肩膀上,她被迫辍学,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曾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吴云走进了一家手套厂,开始了工人的生活。“当时脑子里没有别的念头,就是一心赚钱、再赚钱。”哥哥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那时的吴云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哥哥结婚时给他买套像样的家具。那个年代,买套家具要一个家庭不吃不喝攒上一年。
那段时间,吴云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闹钟,连轴转着。别人三分钟做一个手套,吴云两分钟做一个,做三个可以拿到一分钱。为了多赚钱,做工的时候她连口水都不敢喝,就怕上厕所耽误时间。闷热的车间像个大蒸笼,一天下来,瘦小的吴云浑身乏力,但是脸上却挂着喜色,想到今天又多赚了几角钱,她就止不住地兴奋。第一个月,吴云领到了二十几块工资,到了第二个月,她就赚到了六十块,这么高的工资在手套厂里首屈一指。哥哥结婚时,全新的家具是吴云一手包办的。
三十年前 她想做“万元户”
手套厂的突出表现让吴云开始崭露头角,1975年,在好心人的推荐下,吴云被调入象山糖烟酒公司。刚进公司不久的吴云就显露出了她敏锐的商业嗅觉,那是当年的中秋节,吴云把几大箱烟酒糖从公司搬到了街面上,整整齐齐的一字排开,过往的老百姓看着都新鲜。保守的上世纪70年代,还从没有人把东西搬到市面上大张旗鼓的叫卖,吴云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月,吴云的营业额破了公司的最高纪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风潮迭起,陆续有人开始下海经商,一些个体经营者光荣地成为了“万元户”。吴云已在糖烟酒公司工作了十个年头,看着身边不断冒出万元户,她骨子里那股压抑已久的冒险、拼搏劲头重新澎湃起来,她也想当“万元户”!
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吴云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在那个买米买油都凭票的年代,糖烟酒公司的工作很是吃香,托关系找吴云买烟买酒的排成长队。吴云的大胆之举很快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丈夫气得跳起脚来,邻居风言风语,领导轮番找她谈话。可吴云就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趁丈夫出差,她迅速把停薪留职手续办好。她是象山第一个提出停薪留职,下海创业的女人。
吴云瞄准的是服装生意。没有多少本钱,没有一点经验,胆大的吴云决定去深圳闯闯。 “那时候去深圳进服装,办手续很复杂,我去办时,有人告诉我‘你是象山第一个办深圳特区通行证的人’”。走南闯北的日子令她十分兴奋,回忆起来脸上还是掩不住的自豪。3年下来,吴云顺利地赚到了6万元,她也成了那个年代首屈一指的“女万元户”。

吴云和儿子
二十年前 她想开间属于自己的饭店
提起二十年前的国贸饭店,很多老象山人都不禁啧啧地咋着嘴巴,高档的装修、精美的菜肴、细致的服务,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象山并不多。那时,去“国贸”似乎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象山人会得意地称:“大上海有啥了不起,阿拉象山也有高档次的酒楼。”每每听到这样的称赞,吴云的心里都会偷偷乐上好一阵子,她说,“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都觉得值得”。
90年代初象山本地还没有什么像样的饭店,吴云的老单位看好这个市场,想派她到杭州当时著名的天香楼饭店去学习,回来后开办一个酒楼。此时吴云做服装生意已经熟门熟路,正想尝试一下别的东西,她二话没说拎着个包裹去了杭州。
为了深入了解餐饮行业,吴云主动要求从学徒做起。洗菜、切菜、炒菜、洗盘子……只要眼睛里有的活计,吴云都抢着去干。在杭州学徒的时候,正是三伏天,喧闹的后厨就像个大蒸笼,混合着油烟味、汗臭味、饭菜味,普通人稍微呆一会都觉得窒息,吴云却默不作声,快手快脚地跟着大师傅屁股后头,认真地记着一切。餐饮烹饪方法的丰富多彩、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强烈地吸引了她。那个时候,在后厨,人们总能看到这样瘦弱的一个人,在油腻的地面灵活穿梭忙碌,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她在杭州学习了五十天。回到象山那天,她拖着快要散架的身体把自己扔在硬板床上,轻轻地揉着有些浮肿的手臂,胸膛中那颗埋藏已久的火种开始冲破升腾,“如果我自己开饭店……”
凭着一股商人的嗅觉,她意识到以象山地道的小海鲜为卖点,餐饮这个行业将大有潜力可挖。这个发现让她兴奋不已,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她果断地将培训费用退还给原单位,掏出自己全部的积蓄5万元,叫上了三个朋友一起合股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饭店,那是象山第一家私营饭店。
从15位员工、6张餐桌开始做起,吴云的饭店日渐火爆。1991年,她毅然承租了象山国际贸易大厦群楼,开始了“国贸饭店”的经营,十几年间,国贸饭店历经几度装修和扩大,却一直保持着高知名度、高利税的业绩,成为当时象山的“餐饮地标”。
十年前 她希望象山海鲜名扬全国
1998年,象山举办第一届中国开渔节。万船齐发浩浩荡荡的气势透过电视让大江南北注意到了象山,这个东海之滨的海岛所散发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蜂拥而至,其中上海人尤为多。吴云的饭店迎来了一波波的食客高峰,听着很多上海客人不住地称赞象山海鲜“透骨新鲜”,吴云高兴之余,心底又冒出了想法。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她的脑海里酝酿,“如果把饭店开到大城市,那不是有更多人能吃到象山海鲜。”
1999年夏天,吴云给远在日本留学的儿子打了个电话,“儿子,妈想带着全副家当去闯上海,如果输了怎么办?”“输了我陪您再辛苦十年不又回来了吗,妈,大胆去吧!”得到了儿子的鼓励,吴云怀携1000万元“辛苦钱”,只身来到了上海。
那时从外地到上海来开餐厅的人很少,在饭店选址的过程中,吴云碰了不少钉子。她看中了一些商铺门面,但在跟业主洽谈时,对方多次以她不是上海人,而且没有在上海开过餐厅为由拒绝了她。经过许多周折,最终和宜山路千鹤宾馆内一家饭店谈成了转让意向。这个店面并非理想之选,首先它在宾馆内部,并非当街市口;其次原址的餐厅经营惨淡,要扭转局面是个挑战。但吴云已经等不急了,她一旦做出了决定就不再回头。
1999年11月,吴云在上海的第一家店开张迎客,餐厅的名字叫做“千鹤象山渔村”。那时象山海鲜还不像现在这么风行,新鲜的东海海产、开架陈列的明档式点菜让顾客耳目一新,餐厅在短时间内就吸引了众多顾客的光顾,开张半个月就开始满座。
餐饮市场是最为敏感的,在吴云的“千鹤象山渔村”打响名声的同时,以象山海鲜为特色的餐厅不断涌现,名字均冠以“象山海鲜”、“象山渔村”等,餐厅的品质参差不齐,“象山海鲜”的市场口碑开始下滑。吴云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必须与其他的同类企业区分开来,树立自己鲜明的市场形象,而这只有一种办法可以做到——拥有自己的品牌。
此时儿子已经学成归来,成为母亲的得力助手,经过反复权衡,他们把品牌名称定为“丰收日”——让人联想起傍晚的海港,夕阳西下,渔民们喜笑颜开、满载而归的丰收景象,也寄托了餐厅红火发展、日日丰收的愿望。
2001年9月,4000平米的豫园店开张,让吴云迈出了连锁发展的第一步。2003年,非典肆虐,一时间大小餐馆倒闭风行盛起,吴云这个时候却反其道而行,丰收日光大店粉墨登场。吴云率先在餐馆内购置了消毒设施,每位顾客进门前消毒,确保了食客的安全。此事引来了上海大批媒体前来报道,无形间也给“丰收日”做了一次生动的宣传。
历时十余年的发展,现今的“丰收日”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远至香港、澳门、北京都有分店,2011年更与中国民营企业排名第一的复星集团签订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丰收日长远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酱香倒笃蟹、海蜇淋鳓鱼等象山特色家乡菜被全国的食客们广为推崇,说到丰收日,人们就自然想到了象山,无一不对象山地道的海鲜翘起大拇指。“这是我最大的梦想,我很高兴,我做到了。”吴云眸光一顿,轻轻吐出了这句话。
后记:他们眼中的吴云
食客叫她阿姐,因为她一有时间就巡店,跟食客坐在一起唠家常,亲切的笑容就像是邻家阿姐。员工叫她老娘,因为他们觉得称呼老板娘太“生分”,索性省略了中间的字,老娘的叫法一直从象山叫到了上海,甚至有些客人也跟着员工这么喊。儿子叫她三句半,因为她性子急,办事利落,往往说了三句时人已经走掉了,留下半句飘在空中。(记者 罗旋)
吴云 梦想的丰收日
http://www.cnxsg.cn   中国象山港   2011年08月09日 09:42
有这样一个女人,她有一种不被任何命运所击倒的性格,一种能在任何艰难环境中活下去的能力,一种可以穿越时间而赢得灵魂凯旋的魄力。
她钟爱时间,用最华丽的方式在时间里游刃有余;她懂得感恩,感激所有曾在她时间里出现过的人。在她的时间里,她丰收了完美人生,实现了期冀的梦想。
7月的上海,没有一丝风,大地像蒸笼一样,热浪滚滚,空气里弥漫着燥热的味道。吴云低着头,快步走进房间。一头乌黑微卷的短发,皮肤白皙、气质优雅。接受过无数次大小采访的吴云笑对家乡来的客人,她说,这是最放松的一次,咱们聊聊心里话吧。声音温吞细软的她,褪掉了商界女强人坚硬的外衣。
“每个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远的梦想,区别在于有没有决心和能力实现这些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会否在成功的台阶上更知进取。”李嘉诚的这句话深深打动着吴云,她说,她的人生旅途就是靠一个个梦想支撑着,让她停不下来。
四十年前 她想给哥哥买套结婚家具
童年在吴云的记忆中充满着阳光的颜色。靠近海边的渔村天总是亮得特别早,听到“呲……”的声音,她欢快地从床上蹦下来,冲到街角去买炸油条。一个小小的人儿,捧着金黄的油条走在洒满阳光的巷子里,这一幕深深定格在她的心底。
“小云,帮阿姨算算上个月买二十斤米要多少钱?”“小云,张阿婆家下个月做寿要用多少肉票、多少捆柴火?”……十岁,吴云就有了个绰号“小算盘”,街坊邻居都爱找她算账,因为她眼睛一眨结果马上就出来了,比算盘还快。她有些自豪,爸爸数学老师的基因让她继承下来了。
十五岁,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撕碎了吴云幸福的生活,失去了爸妈的保护,生活张开了血盆大口压在了她稚嫩的肩膀上,她被迫辍学,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曾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吴云走进了一家手套厂,开始了工人的生活。“当时脑子里没有别的念头,就是一心赚钱、再赚钱。”哥哥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那时的吴云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哥哥结婚时给他买套像样的家具。那个年代,买套家具要一个家庭不吃不喝攒上一年。
那段时间,吴云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闹钟,连轴转着。别人三分钟做一个手套,吴云两分钟做一个,做三个可以拿到一分钱。为了多赚钱,做工的时候她连口水都不敢喝,就怕上厕所耽误时间。闷热的车间像个大蒸笼,一天下来,瘦小的吴云浑身乏力,但是脸上却挂着喜色,想到今天又多赚了几角钱,她就止不住地兴奋。第一个月,吴云领到了二十几块工资,到了第二个月,她就赚到了六十块,这么高的工资在手套厂里首屈一指。哥哥结婚时,全新的家具是吴云一手包办的。
三十年前 她想做“万元户”
手套厂的突出表现让吴云开始崭露头角,1975年,在好心人的推荐下,吴云被调入象山糖烟酒公司。刚进公司不久的吴云就显露出了她敏锐的商业嗅觉,那是当年的中秋节,吴云把几大箱烟酒糖从公司搬到了街面上,整整齐齐的一字排开,过往的老百姓看着都新鲜。保守的上世纪70年代,还从没有人把东西搬到市面上大张旗鼓的叫卖,吴云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月,吴云的营业额破了公司的最高纪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风潮迭起,陆续有人开始下海经商,一些个体经营者光荣地成为了“万元户”。吴云已在糖烟酒公司工作了十个年头,看着身边不断冒出万元户,她骨子里那股压抑已久的冒险、拼搏劲头重新澎湃起来,她也想当“万元户”!
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吴云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在那个买米买油都凭票的年代,糖烟酒公司的工作很是吃香,托关系找吴云买烟买酒的排成长队。吴云的大胆之举很快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丈夫气得跳起脚来,邻居风言风语,领导轮番找她谈话。可吴云就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趁丈夫出差,她迅速把停薪留职手续办好。她是象山第一个提出停薪留职,下海创业的女人。
吴云瞄准的是服装生意。没有多少本钱,没有一点经验,胆大的吴云决定去深圳闯闯。 “那时候去深圳进服装,办手续很复杂,我去办时,有人告诉我‘你是象山第一个办深圳特区通行证的人’”。走南闯北的日子令她十分兴奋,回忆起来脸上还是掩不住的自豪。3年下来,吴云顺利地赚到了6万元,她也成了那个年代首屈一指的“女万元户”。
吴云和儿子
二十年前 她想开间属于自己的饭店
提起二十年前的国贸饭店,很多老象山人都不禁啧啧地咋着嘴巴,高档的装修、精美的菜肴、细致的服务,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象山并不多。那时,去“国贸”似乎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象山人会得意地称:“大上海有啥了不起,阿拉象山也有高档次的酒楼。”每每听到这样的称赞,吴云的心里都会偷偷乐上好一阵子,她说,“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都觉得值得”。
90年代初象山本地还没有什么像样的饭店,吴云的老单位看好这个市场,想派她到杭州当时著名的天香楼饭店去学习,回来后开办一个酒楼。此时吴云做服装生意已经熟门熟路,正想尝试一下别的东西,她二话没说拎着个包裹去了杭州。
为了深入了解餐饮行业,吴云主动要求从学徒做起。洗菜、切菜、炒菜、洗盘子……只要眼睛里有的活计,吴云都抢着去干。在杭州学徒的时候,正是三伏天,喧闹的后厨就像个大蒸笼,混合着油烟味、汗臭味、饭菜味,普通人稍微呆一会都觉得窒息,吴云却默不作声,快手快脚地跟着大师傅屁股后头,认真地记着一切。餐饮烹饪方法的丰富多彩、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强烈地吸引了她。那个时候,在后厨,人们总能看到这样瘦弱的一个人,在油腻的地面灵活穿梭忙碌,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她在杭州学习了五十天。回到象山那天,她拖着快要散架的身体把自己扔在硬板床上,轻轻地揉着有些浮肿的手臂,胸膛中那颗埋藏已久的火种开始冲破升腾,“如果我自己开饭店……”
凭着一股商人的嗅觉,她意识到以象山地道的小海鲜为卖点,餐饮这个行业将大有潜力可挖。这个发现让她兴奋不已,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她果断地将培训费用退还给原单位,掏出自己全部的积蓄5万元,叫上了三个朋友一起合股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饭店,那是象山第一家私营饭店。
从15位员工、6张餐桌开始做起,吴云的饭店日渐火爆。1991年,她毅然承租了象山国际贸易大厦群楼,开始了“国贸饭店”的经营,十几年间,国贸饭店历经几度装修和扩大,却一直保持着高知名度、高利税的业绩,成为当时象山的“餐饮地标”。
十年前 她希望象山海鲜名扬全国
1998年,象山举办第一届中国开渔节。万船齐发浩浩荡荡的气势透过电视让大江南北注意到了象山,这个东海之滨的海岛所散发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蜂拥而至,其中上海人尤为多。吴云的饭店迎来了一波波的食客高峰,听着很多上海客人不住地称赞象山海鲜“透骨新鲜”,吴云高兴之余,心底又冒出了想法。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她的脑海里酝酿,“如果把饭店开到大城市,那不是有更多人能吃到象山海鲜。”
1999年夏天,吴云给远在日本留学的儿子打了个电话,“儿子,妈想带着全副家当去闯上海,如果输了怎么办?”“输了我陪您再辛苦十年不又回来了吗,妈,大胆去吧!”得到了儿子的鼓励,吴云怀携1000万元“辛苦钱”,只身来到了上海。
那时从外地到上海来开餐厅的人很少,在饭店选址的过程中,吴云碰了不少钉子。她看中了一些商铺门面,但在跟业主洽谈时,对方多次以她不是上海人,而且没有在上海开过餐厅为由拒绝了她。经过许多周折,最终和宜山路千鹤宾馆内一家饭店谈成了转让意向。这个店面并非理想之选,首先它在宾馆内部,并非当街市口;其次原址的餐厅经营惨淡,要扭转局面是个挑战。但吴云已经等不急了,她一旦做出了决定就不再回头。
1999年11月,吴云在上海的第一家店开张迎客,餐厅的名字叫做“千鹤象山渔村”。那时象山海鲜还不像现在这么风行,新鲜的东海海产、开架陈列的明档式点菜让顾客耳目一新,餐厅在短时间内就吸引了众多顾客的光顾,开张半个月就开始满座。
餐饮市场是最为敏感的,在吴云的“千鹤象山渔村”打响名声的同时,以象山海鲜为特色的餐厅不断涌现,名字均冠以“象山海鲜”、“象山渔村”等,餐厅的品质参差不齐,“象山海鲜”的市场口碑开始下滑。吴云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必须与其他的同类企业区分开来,树立自己鲜明的市场形象,而这只有一种办法可以做到——拥有自己的品牌。
此时儿子已经学成归来,成为母亲的得力助手,经过反复权衡,他们把品牌名称定为“丰收日”——让人联想起傍晚的海港,夕阳西下,渔民们喜笑颜开、满载而归的丰收景象,也寄托了餐厅红火发展、日日丰收的愿望。
2001年9月,4000平米的豫园店开张,让吴云迈出了连锁发展的第一步。2003年,非典肆虐,一时间大小餐馆倒闭风行盛起,吴云这个时候却反其道而行,丰收日光大店粉墨登场。吴云率先在餐馆内购置了消毒设施,每位顾客进门前消毒,确保了食客的安全。此事引来了上海大批媒体前来报道,无形间也给“丰收日”做了一次生动的宣传。
历时十余年的发展,现今的“丰收日”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远至香港、澳门、北京都有分店,2011年更与中国民营企业排名第一的复星集团签订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丰收日长远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酱香倒笃蟹、海蜇淋鳓鱼等象山特色家乡菜被全国的食客们广为推崇,说到丰收日,人们就自然想到了象山,无一不对象山地道的海鲜翘起大拇指。“这是我最大的梦想,我很高兴,我做到了。”吴云眸光一顿,轻轻吐出了这句话。
后记:他们眼中的吴云
食客叫她阿姐,因为她一有时间就巡店,跟食客坐在一起唠家常,亲切的笑容就像是邻家阿姐。员工叫她老娘,因为他们觉得称呼老板娘太“生分”,索性省略了中间的字,老娘的叫法一直从象山叫到了上海,甚至有些客人也跟着员工这么喊。儿子叫她三句半,因为她性子急,办事利落,往往说了三句时人已经走掉了,留下半句飘在空中。(记者 罗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