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身皮鞭:口述“羊城暗哨”幕后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45:08

口述“羊城暗哨”幕后真相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8-0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邱敏

  今年91岁的林念祖在口述历史。 林念祖 刘昌佑 张志强

  老侦察员讲述开国时期隐秘战线大案

  几十年退休后家人才知道其真实身份

  近年来以“潜伏”、“线人”为主角的“反特”影视剧在荧幕上大放异彩,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侦察人员究竟什么样子?近日,广东省公安厅参加了开国大案“叶剑英羊城历险”侦破、“羊城暗哨”原型案件侦破,以及被毛主席接见的老侦察员张志强、林念祖、刘昌佑等,讲述了当年在隐秘战线上战斗的神秘、机智,以及与死神擦肩的危险。

  文/本报记者邱敏 实习生谢欣阳图/本报记者黄澄锋

  羊城第一案

  反动分子欲劫持轮船

  经典的反特题材影片《羊城暗哨》在上世纪50年代风靡全国,还被译成五国语言在全球放映。而这部影片就改编于当时震惊全国的“羊城第一案”。在案中,负责跟踪案件中主犯吕薄冰(《羊城暗哨》中小神仙和马老板的混合原型)的侦察员张志强如今已经年逾七十,一头白发梳得很仔细,谈起“暗哨”背后的侦察故事,就像昨日的事情。

  “1952年,广州市大东公安分局收到两封匿名的举报信,举报一伙反动分子计划从本地的黄沙码头上船,劫持从广州到海南岛的客货轮船,在10月份联合国开大会时,先到菲律宾,然后开到联合国去控诉共产党,之后再投奔台湾。”张志强回忆说。

  这可能是一起重大的政治案件,广州市公安局马上把案件交给二处负责,抽调多名精英组成专案侦破小组,开始侦察。当时18岁的张志强就是一名小侦察员。

  经过调查,写举报信的人名叫刘仁德,在他常去的一家小面馆,有个以算命糊口的中年男人,名叫吕薄冰,因为常常在同一家面馆吃阳春面,一来二去,二人也逐渐相熟。然而在深入接触之后,刘仁德发现这名算命先生竟然是一个潜伏的国民党特务。他用“算命佬”身份作为掩护,壮大反动力量,并打算在联合国大会召开之际,组成控诉团,到联合国去控诉共产党和新中国。吕了解到刘仁德以前是个船员后,便极力想拉他入伙。

  18岁小侦察员

  每天步行十多公里跟踪

  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公安机关以“刘仁德”为线人,找到了“吕薄冰”的踪迹,并派人对其进行跟踪,目的是为了掌握整个“反动控诉团”的情况,将其一网打尽。

  那时,张志强的主要任务就是24小时盯紧主犯吕薄冰,为了解广东到海南的客货船信息,吕薄冰每天会走十多公里的路,从住所去到黄沙码头去探查码头的电台位置、部队位置、轮换时间一些信息。

  “我也就这么天天跟他,甚至一整天都没有时间喝水,他走你也走、他休息你也不能休息。就这么整整跟了他十天,每天都走十多里的路,回到家后两条腿都整个红肿起来!”中间也有过被目标怀疑的时候,但是还是被反应机敏的张老伪装过去了,“有两次,他走到一半,突然之间停下来,紧张地看四周好像发现有人在跟踪他,我马上装作若无其事地扇扇子乘凉散步,才没有被他发现。”

  “在收网阶段,每天最多只能睡3个小时。”张志强说,而随着跟踪的进行,与吕薄冰接头的反动分子也一个一个露面,“总共有32个之多,来自20多个省份,其中电影中的八姑和梅姨原型就分别来自贵州和四川”。

  终于在掌握了吕薄冰准备作案的基本证据之后,专案组决定,赶在敌人上船之前,就实施“收网行动”,专案组决定采用接头一个,就逮捕一个、审讯一个的方式,接连工作了7个昼夜,最终将这个反动团伙全部抓获。

  真实的侦察员

  随身配枪的子弹上有毒

  从事侦察工作近35年的张志强,一直工作在情报侦察岗位的第一线。上世纪90年代初,侦察工作由公安机关转入安全局,张老从一线退隐,“太苦了。年纪大了,想想还是决定不做了。”张志强说。

  保密对从事侦察工作与情报工作的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准则“即使是家人、最亲密的人也不能透露,他们只知道我是在公安局工作的,具体是什么职务,他们也不知道。” 这一瞒,就是几十年,直到离开职务的这一天,张志强的身份才被公开,他的家人才知道,原来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居然从事的是情报侦察工作。

  对目标对象进行跟踪,是侦察员最常进行的工作。张志强说:“跟踪可不像现在电视上面演的那样,一袭黑衣黑裤黑墨镜,很酷!这样很容易暴露的!” 进行跟踪或者执行任务时,需要根据场合和目标对象的特点进行选择,有穿西装也有一般便装,“总之,越普通越好了!跟踪也是门学问。一般而言,我们需要保持10-15米的距离,跟随速度需要随时调整。保持高度注意力,还要随时注意目标对象反侦察举动”。

  和目标近距离接触,对于侦察人员来说很危险,“我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随身一定会配枪,这枪可不是普通的枪,很小,藏在手掌里,你都看不到;而且子弹上有毒,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张志强介绍道。

  文革期间,侦察人员也因为特殊的工作性质,成为被重点“照顾”的对象。“有一种说法:你办的案越多,你的罪恶越大。有的侦察人员甚至被下牛栏。”但历史已经成为历史,张老回顾自己的侦察生涯,提到最多的就是“侦察工作真的是很苦,但对人的锻炼真的很大。”虽然两个孩子都没有再从事公安工作,但“老侦察”还是骄傲地对记者说“经过侦察的训练,是真正的知进退的人。”

  开国大案

  “叶剑英羊城历险”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当局向大陆派遣、潜伏了大批特务,指使他们进行爆炸袭击等破坏活动,并策划刺杀中共高级领导人。

  1952年6月,华南分局收到了来自毛泽东主席的密码电报:“(国民党)保密局行动处于6月11日指示四邑站赵一帆暗杀叶剑英同志”。叶剑英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今年91岁的林念祖当时是广东省公安厅帝侦科的科长,林念祖回忆道:“事实上,建国以来,反动分子针对叶剑英的暗杀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此次电报中提到的赵一帆是军统的老牌杀手, 四邑情报站的少将站长,外号‘无声手枪’,这个对手非同一般。”

  从接到实施暗杀情报开始,公安人员就对广东省展开了地毯式搜索,但对于赵一帆的踪迹仍旧毫无头绪。虽然公安机关曾截获赵一帆发往保密局的电报,电报声称赵已经掌握了叶帅的生活、办公细节信息,并将于8月1日实施暗杀,但最终暗杀计划并未得逞。

  然而,赵一帆一日不被缉拿归案,叶帅的安全就一日仍受威胁。1952年9月24日中午,公安部门接到线人的电话,称赵一帆手持假护照,将于当晚11时乘香港“德星号”商轮离开香港前去澳门。临近国庆,这也让负责抓捕赵一帆的省公安厅的刘毖感觉到不寻常的意味,如果赵一帆成功到达澳门,后果将一发不可收拾。时值中午,未来得及请示,刘毖当即率领着几名手下,火速赶往预定地点。

  当晚10时40分,一艘商轮按线报准时出现在了通往澳门的海面上。刘毖早早地就带着几名侦察员等候在该区域,公安人员连续三次发出信号,示意“德星号”停驶接受检查。然而三艘快艇和1艘雷艇在这艘巨轮面前,就像是“四只小羊”,想要拦住这头“巨象”基本不可能。就在此时,刘毖冒着违反国际条约的危险,下令炮轰“德星号”商轮,在两次炮击之后,德星号不得不停止前进,而就在这艘货轮之上,公安机关终于成功地抓捕了赵一帆,而破获这一案件也是开国以来对敌特斗争取得的重要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