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顶棚灯:緬懷恩師 發揚董師醫德醫術/ 楊維傑 (轉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43:57

緬懷恩師 發揚董師醫德醫術/ 楊維傑 (轉貼)

1楼 发表于 2010-11-11 10:4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http://www.drweichiehyoung.com/chinese/teacher35.htm

歲月飛逝,老師去世匆匆三十五年了。追思曩昔與老師相處之情景,往事歷歷,仿如昨日,當年老師迭招迫害,抑鬱而終,而今董氏奇穴風行世界,非徒為老師個人之光,亦成中國針灸之光,老師得知當可含笑九泉矣。
今日紀念恩師,首當發揚老師之仁德精神,更當發揚正統之董氏奇穴。恩師德術兼備,其德也厚,其術也深。舉其大要者如下:

一、其德也厚,
1.公開授徒,著書傳世
   董氏奇穴原為董師家傳數代之祕學,從不傳與外人,及至老師之身,一反私秘之珍,公開收授學生,拜入門下者達七十三人,老師故去之後,學生散居各地,或門診或教學,世人乃得見此一絕學,時至今日董氏奇穴遂得以傳遍世界。老師之教乃不教之教,老師很少講話,學生問話,常常只是答以:自己想想,這就培養了學生思考的習慣。而老師本身亦為善於思考者,每見其於病床針刺病人完畢即進入診室,獨坐靜思良久方出,常告以又悟出某穴如何如何。老師平日雖不多言,但在關鍵時刻總是給予重要的提示。記得當年隨老師學習,看到老師針靈骨大白,我曾說老師針大白靈骨啊,老師立刻指正:靈骨大白。雖然沒有正式授課,但每次到診所看老師針治病人,常聽老師說;這個病人我扎某某穴試試,這就寓有『教』及『傳』的意味,也寓涵著老師不斷精進時時創新的精神。有時老師心情特好,也常叫同學進入診療室談天。談天中自然就給予不少提示。恩師待徒弟如子姪,每當學生至老師診所見習看診,必留學生共餐。平日看老師雖略顯嚴肅,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時常如慈父般的關愛學生。
恩師除收授學生外,可貴者並著書傳之於世,高魁元
(當時之參謀總長)在序中提及:「董博士仍覺濟世之工尚不能發揮盡致,乃集平日醫術與經驗之大成,並取其經萃,編著《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付梓。」出版書籍傳之萬代實乃濟世功深之德舉。
 

2.仁德濟世,義診貧病

   老師臨床四十年,臨診四十萬人次,其中包括對軍公教及貧困民眾之義診,即達十萬人次,曾數度榮膺好人好事代表。並於民國六十(1971)年至六十三(1974)年間五度前往高棉為龍諾總統治療半身不遂,功在邦交,而榮獲先總統 蔣公頒贈最高榮譽狀,為中醫界獲得此項殊榮之第一人。當年參謀總長高魁元為老師著作寫序,曾說:「董博士宅心仁厚,德澤廣被,即我軍中袍澤,受其惠者已不知凡幾。方今之世,術德兼備如董博士者,世所罕見,殊值欽佩。」所言確為事實,足見董師行善聲名之遠播。
老師平日門診收費極為低廉,貧窮者非但免費,有時還出錢叫計程車送病患回家。受老師之影響,董門學生行醫者收費皆為同行中較低者。

3.重鄉懷舊,不忘故土

董老師時時不忘自己是山東人,在其唯一的一本著作『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之書皮封面,就寫著『山東董景昌編著』。有人提出「台灣董氏竒穴」一詞,這是違背董師初衷的,對董老師也是一種汙衊。當年在老師旁邊的學生都知道,老師懷鄉戀舊之情甚濃,常言其為孔孟同鄉,以身為山東人而榮。老師並不富有,家居非常簡樸,但卻常接濟一些過去同僚及山東老鄉。
董氏竒穴不是台灣原創,也不是董老師在台灣才突然領悟發現,而是其在山東祖輩幾代的努力發展所致。因從山東帶來,仍然只能算是山東董氏竒穴,這個學術的源頭必須要辨別清楚,不能本末倒置含混其辭。必須認知:只有山東董氏竒穴,沒有台灣董氏竒穴。何況董氏奇穴至今在台灣仍受著打壓。連全民保險都不給付(只給付十四經穴),董氏竒穴也未列入針灸再教育學分課程,更沒有任何大學有教授董氏竒穴者。董氏奇穴得以回歸祖國大陸,受到高度重視,並在今日於董師故鄉舉辦國際論壇,尤具特別意義。歲月已遠,往昔之點點滴滴片片絮絮,猶在眼前,難忘恩師。尤難忘老師的為人處世,老師憨厚仁慈,又不失山東人的豪爽踏實,有其厚德乃有其高深之術。
 

二、其術也高
1.
奇穴獨勝,亦擅正穴

   有人認為學好奇穴就不必學十四經,這是一個很錯誤的想法,須知奇穴是中醫的一環,對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臟象、辯證當然要有一定的基礎後才比較容易上手。董師的十四經穴基礎是非常深厚的,而且早期董師公開看病係以針十四經為主。董老師在六零年代後期始完全公開應用奇穴,因此有些師兄十四經非常好,但並不會奇穴,即以我在美國的師兄陳國靖來說,在董師門生上排列第六名(入門學生一共七十三名),他的十四經非常好,替許多名人及外國總統看過病,但他卻表示不會奇穴,這是因為他早期隨老師學習後即出國在外開業。這也應證了董老師應用十四經穴也是一流絕佳的。
學過十四經對深入學好奇穴是很有幫助的,學好奇穴也能促進十四經穴進步。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董氏針灸正經其穴學》書後附有《董氏對「十四經穴」主治病症之修訂》,記述了老師對十四經穴一百二十多個穴位的特殊心得與經驗,頗值參考,其中多項用於臨床甚有效驗。
研究董氏奇穴最重要的是掌握原理,如此方能舉一反三,有的放矢,對穴位作最大的發揮,董氏奇穴之學術思想淵源於內經及易經,熟讀內經並通曉易經,必將更有助於深入研究及靈活應用董氏奇穴。董氏奇穴與一般奇穴不同者,它既不同於局部取穴的阿是穴,也不同於有病才有反應的天應穴,它是歷經長久臨床經驗累積總結的常定穴
(董師有時也視病之反應點,而有不定穴之取法,不過這是針法及治療的一種變法,並非指穴位而言,也非常態),更為特出者,它並非奇零,零散之穴,而是一個龐大互為相關的體系,幾乎每個穴位都與十四經穴有關,所以董師將其名之「董氏正經奇穴」而非「董氏經外奇穴」。
 

2.用針簡約,不刺患處

   用針少而遠處針,在今日亦不多見,當年更是難能可貴,不僅是鳳毛麟角,可能是絕無僅有,老師常說用針若不求精少,一是表示不長進,二是表示沒有醫德。治療用針應該要簡單化還要有發展性,治療每個病一般以一穴為準,寧願一針治多病,絕不要一病取多針,這樣才能對每一個穴道有深入的理解。董老師對大面積疾病採倒馬兩針並用,有加強及全息互應的作用,治療相關多種病痛牽涉到臟腑系統,則採用四針至多六針大倒馬,用針絕不超過六針,多半只用兩三針,有時只用一針。設若我等臨床一般病用針超過四針,臟腑病超過六針,這只能說用的是董氏奇穴,就不能算是董氏針法了。
老師扎針一般不扎患處,針灸第一賦《標幽賦》說:「交經謬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的確「善用針者不針患處」,一個好的針灸醫生是不針患處的,事實上一般的針灸醫生就應該具備這樣的理解與技術,否則與護士打針有什麼兩樣,只不過是把注射針改成針灸針罷了。
遠處扎針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中早已多次提及,《靈樞終始篇》說:「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左有病取右側,同理右有病取左側,這就是以陰治陽以陽治陰,就是一種平衡。頭有病而針腳上,同理腳有病針頭部針上部,這也是以陰治陽以陽治陰,是一種疏導。
遠處刺針係透過高級神經傳導,有記憶性、儲蓄性,尤其適合今日工商社會無法連續天天來治療的病人。遠處刺針放射較遠,治療面積也就較大,往往不是一個點一條線,而是一個區一條帶。可以以少帶多,取穴少但治症多且治效高。
雖然有時也有些疾病,應用病痛患處附近穴位針刺,但終究是少數,絕不應被當作正規或正統。

3.精益求精,博而能約

老師生當烽煙戰火之年代,僅受私塾教育,即隨軍飄泊,戎馬空驄,雖讀書不多但擅於思考且喜愛思考,每見其於病床針刺病人完畢即進入診室,獨坐靜思後便時有所悟,此實乃靜定安慮所以得之。
時代總是前進的,學問也是前進的,老師1968年教授學生曾油印過一本內部資料,穴位不全,治療及說明都很簡單,只能說是奇穴的初期階段,只可以作為歷史源流探溯,而1973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
針灸正經奇穴學》才是成熟之作,兩本書發表時間雖然只距離五年,但穴位基本增加許多,治療也多有補充而臻於完備。這標誌著老師研究創新的成果。
而且有些穴的位置隨時間也做了修正,如鳳巢穴及還巢穴就是很好的例子。早在郭家梁前輩1970年的針灸經穴學中也就附錄了鳳巢及凰巢,但在1972年老師出版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中卻只提到位於無名指E線上的還巢穴,我曾問過老師,老師只說『用穴要求進步要精』,可見老師經過了一個提煉的過程,這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學理。根據董老師之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書《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1973年版)所述,董氏奇穴計設七百四十穴,但事實上該書所列穴位:一一部位二十六穴;二二部位十一穴;三三部位十六穴;四四部位十七穴;五五部位四穴;六六部位十七穴;七七部位二十八穴;八八部位三十二穴;九九部位八穴;十十部位二十五穴;十一部位十七穴;十二部位五穴,總共二百零六穴名,三百九十三個穴點。兩邊合計則
674穴位,距七百四十穴已不遠矣。
老師後期愈發進步,用穴愈益精簡,七百四十穴或許有一部分棄而不用了,所以雖說原設七百四十穴,但實際常用的則是以《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
(1973年版)書中穴位為主。其餘或有在董師1973年出書後,1975年去世前又有所發現者,因各師兄弟前往老師處見習時間不同,所見亦不同,但總不出五十個左右。在我的講義中則補入了三叉一二三、次白、七里、夜盲(小節穴未計)共六穴十二穴位。
近年來有些書不知從何而來,竟將董氏奇穴擴充至數千,以致混淆了視聽。老師之所以在1973年會出版該書,據其序中所言一則是「使濟世之工發揮盡致」一則是該書內容當時已有相當部分於1972年發表於莊XX先生之《XX醫學雜誌》,因為係一次全部交稿給莊先生,豈知莊先生竟將其餘尚未發表之內容竄改穴名以《XXXX奇穴集》出版,為防止其繼續侵權及誤導社會,而必須出版一本完備而詳實的奇穴書籍,以正視聽。在此情形下,1973年版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必然不是泛泛普通之作,而應係成熟之作,誠如老師在序中所言:「為免讀者受愚,特將《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之內容與以充實後付印,俾讀者能見我董氏針灸奇穴之全貌」,一句「奇穴之全貌」也說得夠明白了。今年十月五日與尊敬的袁國本師兄通話,問其關於市面書籍暴增數百穴位的看法,經其定調為『故弄玄虛,自己編的』。應該可以給盲目追求穴位的人一個肯定的明示。

    學習針灸並不是穴位知道的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運用的精,無謂的追求穴道的增加,只會讓自己更混淆,每個穴道都想用,可能每個穴都用不好。方劑亦復如是,無謂的追求偏方,還不如精通靈活用好幾個常用的方劑。同樣的善於用針者,不論是十四經或奇穴,只要掌握十幾二十個穴道足矣。更甚者有將老師用穴歸為三十六或七十二絕針者,古人常把用穴精簡為十大什麼要穴或十二什麼要穴,斷不至於用到三十六或七十二者,何況老師術邁前賢,豈會用穴更多,又見有些書名之為董氏刮痧學推拿學等,余隨董師多年,常見老師平日僅以奇穴毫針及刺血即治癒無數病患,何需多費周章再予刮痧推拿,捨近途而行遠道,捨速效而求緩功,此等說法實不啻對董師之污辱。
    針灸界在宋朝後只公認三百六十一個正穴,其他再增加的穴位不再歸入正經,例如印堂穴位在督脈經氣流注之處,太陽穴位在手少陽三焦經經脈流注之處,都未歸入正經,就是讓大家有一個規範,便於學習。同樣老師不再增加穴位亦有類似思想。
 

4.發揮古法,五體體應

  『刺五體法』系一種對應及取象針法,一般係指《靈樞?官針篇》之五刺,即:「以體治體」之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脈治脈;以肉治肉;以皮治皮。許多古人的經驗也與此相合,多少年來雖也能看到些零星的應用經驗,但整體性全面性的論述並不得見。『刺五體法』的進一步應用是「以體治臟」(體臟對應):可以五體治五臟,即《靈樞官針篇》中的:『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但亦很少見人提出具體全面之應用。董師應用頗多,而且內容更為豐富,以皮治皮治肺除半刺外上有毛刺;以脈治脈治心除豹紋刺外上有絡刺、贊刺;以筋治筋治肝,除關刺外尚有恢刺;以肉治肉治脾,除合谷刺外尚有浮刺、分刺;以骨治穀除輸刺外尚有短刺。也就是說不只包括五刺,還包括九刺及十二刺。除《靈樞?官針篇》外,還包括《素問?刺齊論》及《素問?調經論》的內容。
一般人對刺五體之應用,多僅限於局部,如刺皮法刺患處的皮內,治療皮膚麻木疼痛等症;刺筋法在肌腱上針刺;刺骨法治療足跟骨刺,針照海水泉申脈等穴;網球肘刺肘髎穴,頸椎病刺天窗穴等;董氏竒穴許多用法雖與此相合,但董氏竒穴治療五體之病多在遠處取穴,效果更大,治療範圍更廣,不過老師並未對此加以敘述,一般人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
個人應用尤多,經加以綜合整裡發揮,對於十四經穴及竒穴皆以此廣泛應用,並發揮擴大其對應治療範圍而以刺五體治病象稱之為「體象對應」。例如以筋治風;以骨治寒;以肉治溼等…。則範圍更大。進而使之成為一個完整實用的系統理論。因而將此一大法稱之為體應針法。

5.動氣針法,守神定氣

董老師早在五零年代或更早就創立及活用動氣針法,我在1975年已詳述於《針灸經緯》中。而據我所知大陸流行運動針法應該是這近十幾二十年單穴流行才開始的事,有記戴最早皆於1980年以後,至少晚於董老師三十年。八零年代及九零年初期,我曾在大陸多處進行過學習及講課教學,到過不少地方,當時到處均以針刺局部為主,重視補瀉,患處扎滿了針,試想那有可能讓患處活動而運用動氣針法?若是有,也可能只是少數穴位少數病種,像董老師這樣以動氣針法為主,並全面應用的似乎沒有。
董師認為人體有自然抗能,並有相對平衡點,所以常採用交經巨刺以遠處穴道疏導配以動氣針法,療效驚人。在《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第二頁中說:

「施針手術簡便,僅用正刺、斜刺、淺刺、深刺、皮下刺上轉、下轉、留針等各種手法,即可達到所期望之療效,不必拘泥於補瀉等理論」…「不採彈、搖、撚、擺等手法,可減少患者之痛苦」。既不用補瀉亦不用彈、搖、撚、擺等手法,當然就更不談燒山火透天涼,也沒有什麼導氣傳氣等手法。
因此有人認為老師不談氣,有道是上守神,粗守形,上醫重神,以意領氣,粗醫重工以手法導氣。老師每次扎針總是平息稍靜,就是『上守神』,進診室後平息靜坐其實有時是練氣功的。老師並不是訛傳的經絡敏感人,1973-1975年初,老師到過我家山上的武館幾次,與家父切磋過國術與氣功,老師與父親都說過:「內氣重於外氣」,也說過:練拳時形隨意轉,扎針也要氣隨意轉。可知老師是會國術及氣功的。
  《標幽賦》說過:「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富於臨床經驗的針灸醫師,針入穴位後,不必撚針,病人立刻有一定的針感,氣與患處相引,患處立刻痛苦減輕。次級的醫生需要靠撚針導氣傳氣。更差一點的醫生針入穴位後,有時強撚猛轉,病人也只有疼痛的感覺而且無效。這就是忽略了意氣的結合。扎針前病人與醫師都要專心,不可分心與旁騖,更要注意自己及病人呼吸的均勻平和。選穴的位置方向及醫生的信心()決定了氣與療效,針入正確的治療穴位後病人意想患處,或活動患處,醫師亦意向患處,第一步可以先做到「以意領氣」(這需要相當時間的磨練,最好能練點氣功或外發功),待功夫夠了自然能進一步達到「意氣相隨」的境界。老師就是這樣,到了後期,已經昇華到以意領氣,氣隨意行的境界為上醫了。
針灸以穴位為主,穴位針刺對了立刻有反應及效果,就是最好的感傳,須知經絡電傳導是很快的,氣的速度是很快的,常常一針下去已到病所。若還在那裡導氣傳氣已是很慢很次級的了,有時還會帶給病人不必要的痛苦。老師有句名言:『穴位針對了有效,不用行氣就有真氣,穴位不對用什麼手法都是假氣』。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針灸當然需要得氣,但過於著重感傳導氣,拘泥於表面的象,追求氣感而忘卻穴理及選穴,則是形而下之者。
    老師以動氣針法代替補瀉,而不談補瀉,說明了老師敢破敢立的研創精神,至今都是針灸界很不簡單的大事。說起動氣針法,那可以說是最簡單的導()氣及治神妙法。

動氣針法之作用首在治神,《素問?寶命全形論》說:「針有懸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又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靈樞?官能篇》說:「用針之要,毋忘其神」,《靈樞?本神篇》雲:「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標幽賦》也說:「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都在強調治神之重要。醫生及病人都要精神專一,集中精神集中力量向患處施治,所謂「必一其神,令治在針」(《靈樞?終始篇》)。需知每個穴位皆能治療許多病,若不施以動氣針法,則作用四處流散,甚麼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由於動氣時精神集中患處,治療作用集中於活動之患處,效果當然很好,但是前題是讓患處能夠活動,那就不能在局部扎針。
6.倒馬針法 蘊含全息
倒馬針法係董師所創用之一種特殊針法,係利用兩針或三針並列之方式,加強療效的一種特殊針法。奇穴與十四經穴均可利用此一針法,此一針法亦常與動氣針法結合使用,療效顯著。
倒馬也是一種配穴,亦有其五行配伍奧妙之處,尤其是小腿及大腿之大倒馬,只要把五輸穴與五行及易理與開闔樞結合起來看,就能理解董氏奇穴的排列意義。及治療臟腑疾病的穴組何以皆置放於大腿…等等。倒馬針之中蘊含著全息,倒馬針兩針或三針並列,實即寓有全息的意味,若三針並列,則也還有上針治上、中針治中、下針治下的意義。二針並列,則有上針治上部、下針治下部的意義。
我們研究十四經穴,在同一條經上三寸之內常有兩三個穴位,例如在腕後手太陰有列缺經渠太淵三穴密集排列;手少陰腕後有神門陰郤通裏靈道四穴密集排列,手足各經都有此一現象。這些密集排列的穴位間之神經血管分佈類同,其治療也相近或類似,可以構成穴組,共同應用,也可說是一種倒馬現象。
    據帛書及馬王堆醫書所言,早期以刺經脈為主,後來才有穴位的產生,因此有可能從一個區域向兩三個刺激點分化,在一個小範圍內分出兩三個作用相同的穴位,再加上針具的進步,從砭石進化至毫針,刺激點更精確,以多針同刺取代了砭石大面積刺激,在穴組中找出其中之主針,然後以其定名,其他同穴組之其他穴位亦以此主穴為根據定名,這可能是穴組產生的原因,也可能是倒馬針產生之淵源所在。如此說來倒馬針雖為董師所創,但也存在著古法針灸的遺痕與殘影,只不過董師之倒馬針法更為實用及靈活罷了。
    此外十四經穴在手腳以外廣大的空間竟很少或無穴位。董氏竒穴除了在手腳有類似密集倒馬穴組外,在前臂小腿前述之空間,二至三寸之間也有很多倒馬形成穴組,此外在上臂及大腿的廣大空間也有很多穴組形成倒馬。彌補了十四經廣大空間沒有穴位的遺憾。

7.善於刺血,立起沉痾

   中醫認為久病入絡,並有「久病必有瘀,難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說。針灸治療經絡中瘀血之法,最為簡捷有效之道即是刺血。臨床上許多久病,經針灸、中藥治療雖能減輕症狀,但並不能痊癒,經過點刺出血去其瘀阻,卻能迅速治癒。在《黃帝內經》的162篇中,有四十多篇談及刺血,董師對於內經「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有所墮墜,惡血留內」「寒氣客則脈不通」等瘀血學說及葉天士「久病入絡」之說頗有認識。主張師「宛陳則除之」及「治風宜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法,運用稜針點刺廣泛治療多種病變。
    運用三稜針放血治病,可謂董師之拿手絕活,常見董師應用三稜針治療,數年大病往往豁然而癒,劇烈疼痛亦可止於傾刻。董師刺絡用穴之範圍不受古書所限,除一般醫師常用之肘窩、膝膕、側額、舌下、十二井、十宣、耳背等部位,董氏善用愛用並有發明外,至於下臂、下腿、腳踝、腳背、肩峰等幾乎無處不能放血,尤其是腰背部位,董師更是以之靈活運用治療全身病變。例如以委中治坐骨神經痛、腰痛、項強、下肢風濕痛、痔瘡;尺澤治胸悶、氣喘、五十肩;足三裏治胃病、腸胃炎;乙太陽穴(相當於領厭穴部位)治偏頭痛、頭暈、結膜炎;膏肓穴治膝痛;金林穴治大腿痛;精枝穴治小腿痛;雙鳳穴治手腳麻;三江穴治婦科病;總樞治小兒高燒、嘔吐……等,所涉範圍可謂內、外、婦、兒、傷科全部包括在內。
    董師之刺絡針法最大特點在於取穴多半遠離患處,正合乎古法正統之「瀉絡遠針」,效果卓著而確實,反觀時下點刺放血多取「阿是」或鄰近穴位,效果未必突出,與董師相較,益見董師針術之高超。而董師之刺血又靈活寓有它法,例如在太陽穴(風襲高位)刺血能去風活血;在耳背刺血能清火活血;在背部(陽之所在)刺血能溫陽活血;在委中刺血能利濕活血,在四花中、外(豐隆穴附近)刺血能化痰活血,在十二井刺血能開竅活血;其刺血療法之靈活,也真是不勝枚舉。
除前述諸項醫術特點外,董氏奇穴中還蘊含有其他許多深厚的內經及易理哲學思想與方法,正因如此,董氏奇穴就不同於其他奇穴,這也是董氏奇穴今日能夠風行世界的最大原因。個人認為應該把董氏奇穴當作一種學術而非偏方,董氏奇穴是一個龐大的體係。當作學術來研究就可以從其中的應用得到啟示,不但奇穴可用的更好,進而可使十四經穴的應用也隨之進步。從而帶動整個針灸的進步。

老師之德術永遠是後學的典範,老師是針灸泰斗,一代宗師,得入夫子之牆,忝列門生,實屬學生今生最大的機緣與幸運。老師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雖是老師的唯一著作,但對針灸的發展前進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必將永垂青史。哲人已去,典型常存,歲月雖遠,懷思無限,謹以此文表達對恩師的無盡感激與永恆懷念。(2010年10月於洛杉磯)


本主题由 wxm 于 2010-11-11 15:45 限时高亮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後矣,不亦遠乎?

TOP

亦可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亦可 当前离线
金币
865  
最后登录
2011-4-29 
威望
36  
魅力
589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8-5-12 
阅读权限
90 
帖子
604 
精华
积分
865 
UID
18195 

版主

金币
865  
最后登录
2011-4-29 
威望
36  
魅力
589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8-5-12 
阅读权限
90 
帖子
604 
积分
865 
2楼 发表于 2010-11-11 1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王全民 的帖子


    發揮古法,五體體應:即:「以體治體」之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脈治脈;以肉治肉;以皮治皮。也是这次董氏奇穴针灸高峰论郭前辈的化瘤針奥妙所在:在我的合谷部位扎了一针。那针刚扎进去就感觉一股热流从手臂一直到达病灶部位,那真是神奇,病灶部位就感觉是被艾灸的那种温热,郭老没有问我病在何处,就能直达病灶,真是神, 郭老跟我说这就是杨老师说的以肉治肉,意到气到,气至所煦等,转自89#网友:http://www.txzylt.com/bbs/thread-71421-6-1.html
5.動氣針法,守神定氣:《標幽賦》說過:「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此也许接近郭前辈:道家無形神針之修养身心吧,用针者必修之一吧。

心平气和,气血得聚;神自安,指通神。经脉畅,疾自除。 小可妄言,末见怪。


董门:其德也厚,其術也深。仁德精神。针之兴,民之幸。
         谢谢各董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