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胶什么牌子好:白地黑彩磁州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5:12
白地黑彩,是磁州窑器最为典型的装饰风格。

可是,纵观大多数常见的白地黑彩古代磁州窑制品,都有一种粗犷不羁的感觉。也就是说,白地上面的黑彩纹饰,在绘制时极其随意,甚至漫无章法。真正布局规矩、绘制精细的白地黑彩磁州窑到代真品,难得一见。相反,一般见到的布局协调、纹饰精美产品,大多都是新仿品。


而下面这件梅瓶,无疑是属于布局和彩绘都比较精致的那一类了。可它究竟是到代老器还是现代新仿呢?



就凭这样的釉面和纹饰,绝大多数人恐怕会一眼就毙了!
从器型看,应该是金元时期的风格。满工六层,在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中还鲜有先例,东西如果对,元青花的纹饰风格应该源于此类。



开光菊花纹,大写意水墨画风格。惜爆釉厉害,未能一览全貌。



另一面也是开光菊花,品种不同,与现代的矢车菊很类似。
这样的爆釉看得很不舒服,哪有这么厉害的?这作假的也做得太过分了吧?一点也不自然!



梅瓶颈部有伤,具体看不出是接颈还是修补。反正是苦肉计,接的还是修的已不重要了。

总之,对这样的东西,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没啥意思,就是真品也没意思,何况是他们认为一眼假的。

说句心里话,这件东西如果是全品,初看之下,我也很可能认为一眼假。

可是,正是因为这太不正常的爆釉,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爆釉的直接后果,就是会将胎质显露无疑。新仿器的胎质,如果裸露在外,无论如何作假,那种新湿感是很难克服的。
可是,认真看这个胎质,还真不敢说就是新的。当然,也不能说就是老的,毕竟太干净了。即便是窑址货,除非在匣钵中,否则,这么干净没有土沁很难理解。



这种黑彩感觉也太黑了,极其厚重、浓艳。在馆藏磁州窑标准器中,似乎也没有见到过磁州窑的黑彩这么乌黑,一般都会有些发褐,甚至成片的转化成褐色。

可是,从笔触看,用笔迅疾、毫无呆滞感,中锋运笔也很符合金元时期的绘画风格。



这样的胎足,也可以立即枪毙了吧。

还是爆釉,这样的爆釉是怎么形成的?可不要告诉我,是在出窑后人工剥离成这个样子的。  这样的爆釉,不可能是人工作假的。那会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后面再分析。

看看这个部位的黑彩,倒是有些泛褐彩了。可是,与我们经常看到的磁州窑黑彩,还是有差距的。

尽管这个胎足很吓人。可是,我也会反过来想,这位作假的高手是不是有点太笨了?难道不能做得更高明一点吗?

能够将瓶嘴致残,将釉面爆成这样子,为什么不将釉光、足底作假做得更符合人们的期望值一些呢?

或许大家会对我这样的反问感到好笑。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造假是不可理喻的。也就是我很早以前指出的,造假“妖魔化”!而事实上,根据我这么些年来,对仿古行业的了解和认识,这是难以理解的现象。或者可以这么说,前面出现的这种现象,在仿古业界是不可思议的。除非是定制者的特殊要求,否则,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太小了。

虽然大家都坚持“仿品不可知”,我却仍然要强调:造假者是为了赚钱才造假的。仿古的目的太清晰、太简单了。绝对不是不可知!

我们还是看一看类似的仿品吧?

第一眼看到这东西,相信大多数人的感觉会比开贴器好得多。
怎么看还都算有一眼吧?可这是一件地地道道的新仿品,而且不算高仿。中等偏上吧尤其是这种釉面的感觉,黑彩的笔触,真的有时候都让我有点怀疑商家是不是在蒙我?
这个底怎么看也不像是新的,难道是接底?可商家告诉我这是新釉新底。最关键卖给我的价就是仿品价,都还不是高仿品的价。这东西要是老的,那是个什么概念?

一件还不是高仿的仿品,已经能够仿到这个地步了。那么,开贴器作为仿品,是不是太拙劣了?再比较一下这两件东西的纹饰:

开贴器看上去釉面新、纹饰呆板。第二件釉面柔和,黑彩自然。

那么,如果都是仿品,开贴器无疑属于低仿了。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市场上一些低仿品的情况。第二件釉面柔和,黑彩自然。

 从放大图来看,即使是这样的低仿品,黑彩运用得无疑都更为自然,浓淡有序。  这件属于一眼新,还没做旧的仿品。可黑彩也没有开贴器那么浓艳。看来,即使是低仿,也很容易仿出看起来不那么生硬的黑彩。开贴器的黑彩为什么要仿得那么厚重、浓艳呢?那么,磁州窑究竟有没有这样生硬、浓艳的黑彩?有没有这样的釉和胎呢?

我们先来看看几块标本。

那么,磁州窑究竟有没有这样生硬、浓艳的黑彩?有没有这样的釉和胎呢?

我们先来看看几块标本。







 

从这两块磁州窑标本的风格看,黑彩感觉还是比较浓厚的。我们来与开贴器做一个对比。




先看看釉面和黑彩。



对比可见,至少这样的黑彩、釉面是非常近似了。说明在磁州窑白地黑彩中,确实存在这种黑彩浓厚、发色乌青的现象。





再从胎质来看,无论质地还是色彩,与标本对比,都很接近。

看来,说这东西是什么低仿,还不是很有说服力。再说了,任何仿品都希望仿大开门的,仿得让人们感觉越开门越好。没人会刻意去仿那种不开门的东西。我的这个观点,很多行家、专家是极不赞同的。因为他们认为仿品是不可知的,只要我们看上去,这东西不是真品,那它就是仿的。没什么理由、没那么分析,分析也没用。

是的,道理也没错。只要能证明这东西不是真品,那它一定就是仿品。问题在于,你是怎样证明这东西不是真品的?科学手段?还是仅仅眼学、经验?仅仅凭眼力、凭经验毕竟有限,毕竟带有太强的主观色彩。它完全可能出错!

对藏品的分析、探讨,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的。科学的、客观的、合理的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古代文物,弥补我们眼里的不足,最大限度减少我们错误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