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毒面具很恐怖:日本为什么成功(姚国华武图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4:43:33

以下内容为参考资料,非讲稿。

●现代文明波澜起伏,没有创举就会停滞、腐败;只有20-30年的战略飞跃,而不会有50-100年的渐进演变

世界文明波澜起伏,文化中心交替更新。文明浪潮不是突然降临的,赢得历史需要远程文化战略,没有创举就没有飞跃。

农业文明无法超越自己,在封闭的圈子里周期性地兴旺、停滞,腐朽、衰落、灭亡,例如四大文明古国。

在工业社会之前,推动世界文明大综合的曾经有游牧的匈奴人、日尔曼人、蒙古人、阿拉伯人。四处游走的游牧文明常常向外部主动出击,在扫荡腐朽的农业文明的同时,自己也被融入其中,从而形成新的文明周期。骁勇善战的游牧部落总是得势,他们靠自己的体格、战马、地域条件及其它外部机遇迅速扩大、壮大,他们来得快,来得猛,但没有后劲,消失也快。

然而西方的工商业文明,同样经历几次游牧文明的传递之后,凭借其工业装备的军事实力和市场优势向外扩张,逐步主宰了世界。15-16世纪南欧崛起,此后世界文明的中心由南欧依次递向工业化的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及俄国、美国。

西方文明先有文化的积淀和创造,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的成长奠定道德、科学、法律等观念体系,才有政治体制、技术操作层面的进步与完善,再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最后以强大实力向外殖民扩张,开拓市场,确立它在全球的中心地位。

在中国,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测众说纷纭。通常,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者,从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前进步履中,预测50年以后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这其中直观经验自然多于科学计算,也许还有不刺激西方人恐惧中国崛起的考虑。

主张国际接轨的乐观主义者要大胆多了。据说,世界银行的一个报告称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

需要考虑的是,在现代社会里只有20年、30年的战略飞跃,30年、50年的前瞻是很难的,更没有50年、100年的渐进历程。一个民族的发展是一股浪潮,孕育5年,成长10年,定型20年。如果没有新的创举,最多30年后,发展潜力就会彻底耗尽。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是没有前途的,只会停滞和后退。兴北大、建黄埔、立抗大、组西南联大、办特区的创举都是在几年间实现的。没有这些,中国现代史会一派平庸。它们留下的势能,至多能维持10年。前人留下的江山从来不可能稳坐下去的。

任何时代都是藏龙卧虎,只不过“劣币驱逐良币”的腐败现实使蛟龙变成小蛇,体制压抑使老虎变成懒猫罢了。

关键在于,整个社会能否走出政治-经济功利主义的陷阱,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建立远大的文教战略,营建内在的发展动力。因为,现代文明的核心不在有形的工业产品,而在于人的思想素养、社会的理性秩序、生产生活的智慧含量。

在20世纪,全球有许多震撼历史的革命运动,欣欣向荣的建设运动,气势磅礴的改革运动,包括一些极权主义的征服战争。其中有不少运动在短短10-20年里改变和影响了本国乃至世界进程:十月革命与斯大林社会主义,罗斯福新政,法西斯运动与二次世界大战,麦克阿瑟主持制定的日本新体制,甘地、尼赫鲁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崛起,印尼苏哈托统治下的经济发展。中国大陆有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而台湾也有国民党统治下的经济复兴。

但是,作为一个战略进程,大多维持在20年左右,一般不会超过30年。有的在新的改革中持续了良性发展,有的则被革命和其它势力所颠覆。如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主要是30年代建立的,到50年代面临改革,60年代以后就停滞了。

现代社会的内涵需要重新定位,不是照搬既定模式及其具体指标,是要建立能与全球各民族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文化生活、社会秩序、生产能力。当中国人能够自信地拥有自己的文化空间,生活不只是为了口腹之欲,面对西方人不再感到手足无措,当中国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时,当中国产品不再成为廉价商品……,全球化就不是西方化了。

实现这个目标,说难是难。改良-革命-改革都一百多年了,说人们在知识、技术、生活品质上接近西方现代文明,那是毫无疑问的;可是,要说中国人的精神接近西方现代文化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在增长,那就成问题了。

如果变革立足于人本身,就不难。挣脱狭隘的物质泡沫、浅薄的流行时尚、低级的功利观念,每个人关注自己的心灵,也关注整个社会的改良,拓展自己偏狭的胸怀,尤其是把重心落实在年轻人身上,整个民族很容易进入一个良性的状态。

中华民族是尚存最连续、最悠久的农业文明。在今天兴衰强弱关键点上,发生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方面,社会肌体的腐败到了极点,病变还在蔓延,难找一片净土,文化也充斥着假冒伪劣,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另一方面,面对全球化不确定因素构成的机遇和挑战,如果能把外部强势力量转化为内在动力,重建自主的民族文化,那么10年、20年的飞跃是巨大的。

传统是千百年形成的,革命却只是几年几十年的飞跃。新文化运动提出“少年中国”、“青年中国”口号,固然有太多理想主义情绪和浪漫主义色彩,但文化变迁的确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人们自我改造的内在勇气,在于文化建设的深度。

未来没有定数,不是由客观宿命、文化基因、单一潮流决定的。如果说有决定力量,那就是正在成长的新人及其新文化。人的创造性引导着历史的走向。社会精英们有怎样深刻的民族反省,有多么远大的战略选择,国家就能赢得怎样的未来。

发展需要民族意识的觉醒,人们灵魂深处和风细雨的建构,需要由此出发的冷静思考,长期实干。但真正的崛起从来都是飞跃。把希望寄于外部机遇,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四平八稳、渐进积累,以为高速度的线性增长能长年保持,那是自欺欺人。

在现代传媒的背景下,从建立大学特区入手,彻底展开文教变革,实现全民舆论动员,树立公众认同新的文化权威,建构国家文化动力体系——首要问题不是给多少投入、资源怎样配置,而是给经济、政治、法治的建设,建立良性的文化基础。

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里,健全的文教体系10年经营,可以培养一代心智健全的孩子;而全面发展的青年10年奋斗,任何人间奇迹也能创造出来。马克思30岁写《共产党宣言》;爱因斯坦由16岁提出问题到建立狭义相对论,也就是10年时间的探索;爱迪生30岁时留声机、电灯等一系列划时代的发明如泉涌出;比尔·盖茨20岁开始创业,不到20年成为世界首富。

中国社会不是没有人行动,而是没有内心深处的信念;人们不是没有实际经验,而是缺乏对经验的反思;不是对西方现代生活的具体情况了解和照搬不够,而是自己与现代文化的精髓相抵触;不是没有不讲效益,恰恰是太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不是没有大学,而是没有引导社会长远发展的大学文化。离开文化层面上的创新,埋头苦干,劳务输出,也只能简单维持生计;没有广泛的对话,传统就不能激发新的活力,就是井底蛙鸣;缺乏有主见、有个性,一开放就会丧失独立与自主。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厚,人民充满智慧,既有毛泽东浪漫主义的革命精神,又有邓小平现实主义的务实思维。大学崛起的关键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建立,一旦开了风气,伟大的发现和创造便是雨后春笋,水到渠成,势如破竹。

因此,首要的问题不是从象牙塔走出来,把知识化作力量,把科学转换为生产力,而是要建立真正的现代文化象牙塔。

肯定能这样,那么中国的全面复兴就容易,30年就足够了;不能这样,那么就难,难于上青天,再等100年也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