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阵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35:29

史上最牛历史老师向公众开讲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袁腾飞说中国史上

开启全民学史新潮流 袁腾飞 … … …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青铜时代的中国人(先秦)

1 “始不能

唐尧的/夏启的/传说的王朝

2 换汤不换药

习惯性搬家/头号大坏蛋

3 一锅粥喝了二百七十年

大国的兴起/城里人暴动/犬戎灭西周

4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各扫门前雪/木头棒子秀/拜玉的国家

5 五个想当老大的男人

管夷吾相齐/民族的发型/周昭王喂鱼

6 七匹狼轮番登场

三晋乱周礼/战国七匹狼

7 蛮夷狄戎VS中原王朝

瘦身款服饰/同化不见血

8 名正言顺的变公为私

锄头向外刨/木头推新法

9 公元前21世纪什么最贵

无为无不为/有爱有礼貌/推素质教育/展百家歌喉/

吓唬老百姓/要坚持研究

第二章 江山一统不是梦(秦汉)

1 多米诺骨牌效应

秦王扫六和/一起来砌墙

2 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说了算/工资都是米/车书成一家

3 冬天里的一把火

给米不给权/就差水木金/造反靠农民

4 刘氏集团上市 穿新鞋走老路

刘邦的”“”/扼杀于摇篮/内定的选秀/

汉朝的户口

5 豺狼虎豹全不怕

德国踢中国/外甥打舅舅/舅舅打外甥/孙子娶奶奶/

匈奴李小二/点背的张骞/班超号航母/走丢的子孙

6 史上最牛的知识分子集团

个个有前途/儒家进化论/莫管身后事/印度人东来/

司马氏日记

第三章 三足鼎立 南北对峙(三国、两晋、南北朝)

1 三条腿的凳子最稳定

宦官斗外戚/鼎足而三立

2 皇帝轮流坐 明年到我家

昙花五十年/胡搞十六国

3 “不可挡

天生是废物/相互看不惯

4 “汉化辅导班

骗你去洛阳/全方位汉化/骨灰级粉丝

5 江南经济特区

南下大开荒/环保在北方

6 魏晋风流

魏晋新浪潮

7 和尚PK道士

舶来者居上/修庙卖皇帝/出家要适度

第四章 忆昔开元全盛日(隋唐)

1 隋朝上场热身

姥爷篡孙子/水到渠成时

2 老子英雄儿混蛋

劳模隋文帝/事儿精杨广

3 站在亲戚的肩膀上

表兄弟之情/亲兄弟之变

4 太阳再次升起

民为邦之本/臣为君之镜/子为父之患/妻为夫之纲/

明皇咬虫皇

5 老板很靠谱 员工很得力

三省削相权/宰相一箩筐/英雄尽白头

6 小邑犹藏万家室

管地不管人/经济大繁荣/银行的雏形/超市的前身

7 条条大路通大唐

收编东突厥/打跑西突厥/维吾尔女婿/册封南北诏/

唐蕃的和亲/洋人当大官/韩国进化史/日本独立记/

大和尚东渡/九分唐三藏/四面套交情

8 先进文化的代表

书生不文弱/科技潜力股/唐诗绩优股

第五章 你唱来我登场(五代、辽宋夏金元)

1 不和谐的大合唱

大葱同化法/播乱五十秋/天上掉馅饼

2 史上代价最大的一顿酒

天才看一半/我是被逼的

3 党指挥枪 要文斗不要武斗

雇佣的司机/缺失的精神/只要不造反/爱干嘛干嘛/

没人会抵抗/进化科举制

4 多余的官兵多余的开销

饿向胆边生

5 王安石死磕

搜刮有钱人/短暂的变法/好心办坏事

6 引狼入室 与狼共舞

草原上称帝/长城失天险/被海扁两次

7 金钱外交 花钱买和平

寇老儿救国/以文化扩张/人多不怕打

8 是金子早晚要发光

伏虎完颜氏/天生打架王

9 前怕狼后怕虎

大辽灭国史/大金略地志

10 大丈夫能屈不能伸

死亦为狗熊/宋金拉锯战/陨落的神将/面北而称臣

11 又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全人类公敌/国家终结者

12 岁岁年年狼相似 年年岁岁人不同

文丞相殉国/元人不学好/短期大一统

13 汉化未升级版本的下场

为人做嫁衣/一朝填词人/外国语骂街

第六章 最后的汉王朝(明)

1 乞丐身子皇帝命

假和尚化缘/臭要饭登基

2 宁可错杀一千 不可放过一个

冤魂三万五/皇帝兼宰相/三个方向盘/五个车轱辘/

遗体捐赠法

3 大臣靠边站 太监说了算

处处有监控/回回考一样

4 家天下的定时炸弹

燕叔叔造反/北京不缺门

5 长江后来推前浪 一代更比一代浪

整一个傻叉/又两个傻叉/全都是傻叉

6 闯王现身 疑似非典型朱元璋

造反专业户/回天已乏力

7 建州女真只玩真的 不忽悠

建州部发迹/李自成闯京/吴三桂降清

8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势如破生竹

第七章 异族终结者(清)

1 天朝上国初长成

太监偷椅子/内宫五汉子

2 系统兼容性最强的管理软件

枕边设军机

3 清风不识字 何必乱翻书

祸从笔端出/吃力不讨好

4 穷得就剩下钱了

开明的政策/救国的玉米

5 见光就死的资本主义

手工业进步/资本家渐多

6 身缠重病 自我隔离

国家抑郁症/鼓励杀华侨

7 吉祥三宝的作用

修建明长城/与蒙古修好/调兵入新疆

8 改土归流是主流

土司寿终日/流官纷起时

9 海贼王蠢蠢欲动

郑氏收台湾/小岛入版图/流氓闯空门/大败罗刹鬼/

七面大疆域/出海去显摆/郑散财童子/中国籍倭寇/

牛人戚继光/牛皮诳澳门

10 明清文化淘宝

宋明心理学”/启蒙即牺牲/哲学大爆发/

中华四神作/文化之瑰宝/再一不再二

 

自序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由精华学校网络课程的授课视频整理而成的。它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磨铁文化的沈浩波先生和苏静先生,是他们在网上看到了我的课程,并决定把我这些贻笑大方的一家之言整理出版,给了我一个谬种流传的机会。感谢精华教育的李峰学总裁和范开基校长,是他们的包容与开放,使我有一个大放厥词的场所。还要感谢我的课程策划刘娟小姐,我每一节课的成功都离不开她的辛勤付出。还有出版社和精华学校无数为我服务的编辑和工作人员们,他们一次次感动着我。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成百上千选修我课程的学生们,以及支持、鼓励,包括批评我的网友们。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从小因为喜欢历史而读历史,因为爱历史而在大学选择历史专业,最后顺理成章地教历史。不经意间,我的教学视频片段被放到网络上,点击率竟然超过了 2500万。在国外的学生告诉我,说我的视频出现在优酷首页、百度视频首页,我才知道自己一夜成名了,一切都已不可挽回”……

我个人认为,中学的课堂应该是相对封闭的,不应该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像娱乐圈的明星,需要炒作,需要曝光自己,老师是需要把自己遮盖起来的,而现在这种非正常出名,令我感觉比较尴尬。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只能是这么来安慰一下自己,如果有解释的机会,就尽量去解释。我想跟大家说我绝对不是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希望大家不要误会。

对于我的课,有人说是哗众取宠。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牛不吃草不能强按头。把学生讲笑了,总比把他们讲睡了要强些。现在的孩子有多少人喜欢看历史书?尤其

是那种干巴巴的严肃的历史书?让他们自己去看书,不见得有效果,所以我喜欢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带出知识点,并加上一些我个人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以成一家之言。

历史什么人学了有用?大人物学了有大用,比如国家领导人学有用,吸取历朝历代治乱兴衰的教训,定国安邦。而现在的大部分高中生学习历史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毕业之后找一个好工作,奔一个锦绣前程。所以我觉得历史这个学科应该是普及性质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我讲历史,就是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听我的课,记住了什么是次要的,对历史产生兴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我们的历史教育,虽然情况是越来越好了,但是也没有完全达到无任何界限地研究历史。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他在《国史大纲》前面有一段话,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比如说研究中国的明清时期,我们自己写的历史书把明清时期写得一塌糊涂的,封建社会到了末世了,衰落了,怎么都不行了。反过来去看西方历史书,比如剑桥历史,是高度赞扬中国的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时的白银占世界的一半;中国的农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农民。为什么我们自己这么妄自菲薄?因为那是封建统治者,所谓的封建地主,我们不能歌颂他。

历史应该是论从史出,得出的每个结论应该有史实做依托的。不能先拿出一个结论,然后把对我有利的史实拿来,有选择性地遗忘,这样是很可怕的。这种东西如果不彻底改变的话,历史学的研究是很难有大的突破。我在讲课的时候,也尝试着能在这些方面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至少让学生不要相信没有史实根据的事情。有的人说我颠覆了历史,那么想请问,你了解的那个我颠覆之前的历史,是不是被颠覆过的?如果是,那我只不过是把

颠覆的东西,又颠倒过来了。

我还是踏踏实实想做一名老师,就是普普通通的,本本分分的,混同于芸芸众生的老师。我不是历史学家,我大学学的是怎么教历史,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历史本身,所以才疏学浅,讲课难免有谬误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以上是我想说的话,权当本书的序言吧。

袁腾飞 

2009-7-18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袁腾飞说中国史 

/

第一章青铜时代的中国人

先秦

1 “始不能

唐尧的

咱们中国人一说到古圣贤王,就是尧、舜、禹、汤、文、武这六位。其实那个时候他们也谈不上什么国王,都属于部落联盟酋长的级别,只不过特别文明,不穿孔不吃人肉,统治者之间也和平共处,大公无私,采用禅让制的方式,交接权力。形式上,禅让是在位领导自愿进行的,通过多方综合考评,谁有能力,就选择谁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现任者和继任者之间往往没有血缘关系,尧跟舜没什么关系,充其量也就是同事兼上下级的关系。尧看中的是舜在处理家庭矛盾方面的本事,在暴戾的顽父、后妈嚣母和用心歹毒的弟弟傲象三人联合起来通过纵火焚屋、掘井填埋这些挖空心思的方法要害死他的环境下,舜第一是屡屡逃脱,证明了他智商突出;第二是既往不咎,仿佛事情没发生过一样孝悌两全,从而证明了他情商超卓。再加上政务功绩斐然,名声大好,尧觉得他是块好料,就把他给提升了。于是唐尧和虞舜成了禅让制的第一实践者。其后的虞舜跟夏禹也是这样,当舜年老的时候,就把一把手的位置让位给了治水有功众望所归的禹。

夏启的

不过这种友好的制度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当时禹正处在由部落联盟的首长在向国君过渡的这么一个阶段。

禹本来想继续禅让制,把位子传给舜的儿子伯益。但伯益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伯益主动放弃了,建议禹的儿子启来继承。加上启也是个强势的人,特别想当老大,禹就借坡下驴,顺水推舟把王位传给了启。约公元前2070年,启在老爸的基业上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部落联盟首领也正式升级成了君王。启上位之后,当领导当上瘾了,爱岗敬业,以家为天下,以天下为家,等到他该禅让王位的时候,他一想我这王位是我爸爸传给我的,我凭什么传给外人,

于是就不传了,禅让制到了他这一代就没有继续下去,从此演变

成了王位世袭制。

后来的列祖列宗们的思想觉悟和启差不多,所以这个制度在中国一直就延续了四千多年,直到19122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王位世袭制才算终结,可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觉悟是有悠久历史的。

这个王位世袭制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家天下,具体来说就是王位更替的方式采用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的方式,前者比如朝鲜,后者比如古巴,这两个国家都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王位世袭制的特点。

传说的王朝

夏朝建立后,传说中都城在阳城,就是今天河南的登封少林寺那个地方。它的疆域就是晋南豫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其实还是部落,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为什么叫传说中呢,因为夏朝这段历史不是信史,只有以前留下的诗集上有记载,没有出土文物能够证实。我们了解历史有两个途径:一种是通过文字了解,比如历史典籍。另一种是通过文物,也就是考古发现来印证。相比之下,自然考古发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口说无凭。怎么能证明夏朝存在呢?有没有出土文物来证明?像商朝,我们挖出了甲骨文,周朝也有不少文物可以鉴定,唯独夏朝在考古学上至今没有找到过确凿证据。所以像港台的历史书,一般写中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写,不写夏朝,因为夏朝还没有最后被确定真正存在,在严谨的学术观点上只能是个传说,和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差不多。 

换汤不换药

习惯性搬家

据记载,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叫桀,是传说中的著名暴君,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估计比萨达姆有过之而无不及,老百姓们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于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就把桀给了结了。传说中历时五百年的夏王朝宣告灭亡。

商朝随后建立,开国君主叫汤,商汤。不知道他名字是怎么起的,因为商朝国君的名字,一般都是跟天干有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用这个起名,比如戊丁,中丁之类。所以商朝的这个开国君主,名字起得比较奇怪。(周朝作谥法,其中有一条除残去虐曰汤,看商汤的作为,倒是符合,不知是不是谥号。)

商朝取代夏朝成为新的中原王朝,它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为统治中心,起初以亳为都城。商朝中期的时候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因此商朝又叫殷朝。好端端的干吗要迁都呢?有一种说法是躲避水患。当时黄河经常泛滥,黄河不是咱们的母亲河嘛,咱们的母亲河脾气不太好,当时咱们驾驭母亲河的能力又很低,所以它老发大小姐脾气,都城老得避让迁徙。这种说法现在看来比较牵强。如果母亲河老泛滥的话,你为什么迁到那里它就不泛滥了,两百年都没发过大水?显然这种往客观上找原因,避重就轻的说法不是特别可靠。

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是,迁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商朝的王位争夺比较厉害。这个时候的商朝也是采取王位世袭制的办法来交接权力,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父死子继,另一种是兄终弟及,交给谁都是自己家里人,但哪种形式更好呢?明显父死子继矛盾少,兄终弟及的矛盾多。比如说我挂了,传给我弟弟,我弟弟挂了传给他儿子还是我儿子?他肯定想传给他儿子,那我儿子不干了,凭什么,我爸给你的椅子你应该还给我,然后我坐完了再给你儿子坐,你儿子再给我孙子,应该是这么轮。

谁占着王位不想往下传了,另一方肯定不能罢手,管它是椅子还是沙发,就开始明争暗抢。所以王室之间的内斗就很厉害,造成迁都频繁,因为这个王把那个王杀了,都城就得换个地方。刚换了地方,他又被别的王干掉了,都城还得再换个地方,所以频繁迁都,养成了一个为了抢家具而搬家的好习惯。

据说汤建立商朝之前以部落的形式就迁徙过8次,都城则至少迁了5次,那时候也没有专业搬家公司,自然是每次都大动干戈,估计也累得够戗,所以最后迁到殷就不再迁了。

头号大坏蛋

殷朝历经几代发展之后也走向衰落,和夏朝一样,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纣王,也是出了名的暴君,这个纣王比起夏朝的桀王更有干坏事的天赋,所以历朝历代但凡提及古圣贤王,大家就自然想到尧、舜、禹、汤,一说到暴君混账,就会想到桀纣。实际上比桀纣坏的帝王有的是,只不过桀纣干坏事起家起得早,历史一悠久就成了坏蛋的代名词了,一块儿稳坐头号坏蛋的金交椅。通常评价帝王时候,如果这个帝王无道的话,就可以说他犹如桀纣;要是贤明的话,就说他可比尧舜。如果出填空题,尧舜跟桀纣可以当反义词用的。

纣王的名字叫帝辛,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当时是周公制造了谥:国君死后,后人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来概括出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这个东西就叫谥号。除了秦始皇觉得子议父,臣议君,这种做法不能取,从而废弃谥法之外,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在用这个谥号制度。所以几乎哪个朝代都有文帝、武帝。文,经天纬地曰文。武,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

谥号一共就五十几个字,帝王的评价不能出了这个圈,就得在这五十个字里找,所以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杀戮无辜曰纣。

谥号一般分成这么三类:表扬型、批评型、同情型。多半都是表扬型,文、武、德、景,这都是表扬型。批评型就像纣、炀,如隋炀帝。同情型的谥号一般就是给那种两岁继位,三岁退位,或者三岁继位,四岁被杀的皇帝,这种情况一般叫殇:短折不成曰殇。或者像晋怀帝那种:慈仁短折曰怀。刚一继位,还没有什么作为,结果他爸爸一缺德,把外族给引进来了,小皇帝身死国灭,这种情况就比较令人同情,但是为数不多。 

一锅粥喝了二百七十年大国的兴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激战之后,武王民心所向一路披靡地打到都城朝歌。纣王一看没戏唱了,连戏台子一起烧了吧,于是在鹿台一把火,自封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焚的人。他这个不环保的举动也宣告经过将近600年发展的商朝彻底灭亡。同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其实周武王之前还有个周文王,文王在位的时候,为周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是文王没有赶上好时光就死了,他儿子武王把商朝推翻得这么容易,除了商纣自己不要好的内因之外,也受益于文王对武王的悉心栽培。

周朝地域广袤,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据说上千万,当时最厉害的欧洲国家大城市雅典能有多大,能有北京大?肯定没有。那时的欧洲国家叫城邦,一个城就是一个邦,人口没多少。斯巴达据说有九千户。大家都知道斯巴达300勇士,等于是他们国王领着 300个人打仗,这事放在咱们周朝相当于连长干的事儿,咱们周朝,王宫里太监也不止300个。

不过当时欧洲国王能领300个人打仗,那就不少了,虽然有可能这是国王卫队,主力军没出动。甭管怎么说,反正他那九千户,按十口之家算,才九万人。相比之下,周朝就是西方人无法想象的超级大国,他们想象不出150万平方公里,上千万人口是什么概念,就像吃惯了肉丝炒饼的不知道满汉全席的概念一样,而当时的周朝就已经是个满汉全席。

城里人暴动

公元前九世纪,周厉王的时候,国人暴动。厉王,很明显是属于批评型谥号,杀戮无辜曰厉,反正就是不怎么样的一个谥号。内城叫城,外城叫郭。文天祥《过金陵驿》: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说明城郭是一回事。在郭里面有一个最大的就是首都。古时候首都叫做中国,除了首都就都不是中国了,后来才泛指中原地区、中华文明。古文里面讲中国,跟我们今天中国的概念绝对不一样。中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代指,那是民国以后的事儿了。所以住在城里的人就是国人,国人暴动就是镐京城里人暴动了,是首都市民暴动,不是全国人民都暴动。

厉王世界观有毛病,觉得天下的东西都是他的,这倒算了,关键是他不让百姓摘采捕猎,说山里的浣熊、河里的鱼虾你们都不能动,都是的。更荒唐的是谁敢私下议论他说他坏话,一旦被举报就处死,导致城里人有怨声而不敢载道,只能道路以目。最后城里人就暴动把国王给赶走了,导致周厉王死在外国了。没国王之后周公、召公两位大臣联合执政,周召共和,就是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两个大臣执政了若干年,周厉王的太子继位,就是宣王,他是条好汉。

犬戎灭西周

周宣王在位的时候,国家一度富强,所以这是周朝历史上有名的宣王中兴,可惜宣王一死,儿子幽王继位,完蛋了。幽王,你听这名就郁闷,动祭乱常曰幽,幽王一继位西周就灭亡。这个幽王是个颇喜欢看戏的人,宠幸美女。美女有心理障碍不会乐,幽王为了取悦她,就说一起看戏吧,来个烽火戏诸侯,给国家造点难。

宠幸美女还罢了,关键是他想立美女生的那个孩子为王,也不怕心理障碍的遗传问题,把原太子给废了,太子姥爷一急,来个好吧你初一我十五,就把犬戎给领来了。犬戎是野人。太野蛮了这帮人。我们中原这个民族叫华夏,名字特别好听,华是美丽的意思,夏就是大的意思,是个又大又美丽的民族。第一个又大又美丽的国家就叫夏朝,周围是蛮夷戎狄。蛮夷戎狄已经是不怎么样的词儿,已经让你说得够惨的了,还不够惨?犬戎!

结果就这帮很惨很惨的犬戎把周朝给灭了,这是第一个被少数民族灭掉的华夏政权。后面当然还有,北宋、南宋都是,但第一个起表率作用的就是西周,谁也不能和它抢。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的都城镐京,在今天陕西西安附近。镐京沦陷,周幽王身死国灭,西周灭亡。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那也就是说,周朝的起止时间,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前后历经275年,终告结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各扫门前雪

周朝时候流行两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流行的程度跟今天我们的一些房地产口号类似,这两句易学好记的流行语,毫无疑问是自上而下流落民间,因为它强调国家的土地归属问题,普天之下,土地都是周天子的,个人无权拥有,有钱想买也没有(这个是真没有)。除非是天子分封给你,获得分封之后,世代享用(这个可以有),但是不能转让买卖。

另外这个分封得来的土地,咱们拿的还是小产权,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而且还不能白拿,得有一帮人给你种地,交纳供赋,这种制度叫做井田制。

跟井田制相适应的是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据荀子讲,周武王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53国,也有人考证是40国,姬姓就是与天子同姓,天子的兄弟、叔伯、子侄被分封,封完亲戚再封功臣,这个顺序是不能乱的。

建立周朝功劳最大者当推姜子牙,所以姜子牙的后代被封为齐国。再往后是先代贵族,比如说商纣王的叔叔,微子。这个哥们儿很识时务,归顺了周朝,所以微子被封为宋国的国君。而且微子的地位非常高,微子是公爵,姜子牙才不过是侯爵。先代的贵族包括尧舜禹后代,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都被封为国君,封了这么多国。

当然土地分给你之后你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随从作战。周朝搞分封归根到底是要跟它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那时候如果从镐京(西安)走到咱们这,估计得走上一年,因为它生产力水平低,交通不发达,距离远又没有路。从镐京驾着马车,走一百里,遇到一片沼泽,得抽干了沼泽再过去,要是遇到原始森林,得砍光了树再往前去,一没有路了就得砍树,结果树砍完了,车也散了。所以当时欧洲都是小城邦,也是为了适应生产力水平低的事实。周朝普天之下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这么辽阔的面积都是王土,但是王管不过来这些个王土,要是不靠分封制管理,单枪匹马一个人去干俩月就得累死。结果王决定只管中国,就是首都周围的那些地方,其他土地就分封给诸侯,你们只要自扫门前雪,管好自己的土地。

木头棒子秀

不过你还得记得土地所有权是王的,不是你的,所以你要听命令,要贡献财物,天子打仗就派兵跟着打,这是义务。最关键的义务当然是服从命令,需要经常到镐京来给天子请安,朝觐。该你来,你不来,这个事儿就大了:一不朝,削其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次第往下降,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二不朝,夺其地,又该你来,你还不来,一般人也没这么干的,胆儿肥的600里封地给你砍300里,三不朝,六师移职,第三次不来,你就别混了,天子就派兵来打你了。

周朝的制度是:天子的部队有14个师,宗周八师,成周六师。宗周就是镐京,一个师2500人,总共是20000人。洛邑6个师,一个师2500人,总数是15000人。天子一共有35000名士兵。然后大国三师、中国两师,下国一师。就是大国你可以养三个师的部队, 7500人,才养那么点儿兵。那会儿能养得起这么多兵的国家太少了。估计这7500人平时也不能脱离生产,主要任务还是种田。然后打起仗来临时凑,跟民兵差不多,挥着木头棒子就上去了。我们中国古代的五种兵器,排第一位叫,很好听的名字,其实就是木头棒子,比棒球棍做工还差点。还有另一些美词来形容它:梃,什么叫梃?木头棒子。还有杵,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还是血河里漂木头棒子,金属就漂不起来了。一直到春秋的时候,军队的主要装备依然是木头棒子,一开战就是一帮子老百姓拿着大

木头棒子冲上去了。那个时候一说起武装力量,夸耀自己的时候,总拿兵车千乘来说事,兵车千乘就是一辆车上3个人,每辆车后面跟着72个拿木头棒子的人,外加25个后勤人员,这100人算一乘。千乘就是3000甲士,外加97000拿棒子的和后勤的哥们儿,当时是这么计算的。

其实打仗的时候没那么多人,这个十万是算上全国人口,能打的不能打的全算,没钱的拿普通棒子,有钱的在棒子上钉个钉子,更有钱的镀个金,不论贵贱都来凑数,才能到十万。不能按照今天的人口来算,所以周天子三万多人的部队在当时已经很了不得,况且估计都是镀金棒子。

分封制、井田制的存在,使得每个诸侯国所拥有的人数、武装力量和木头棒子跟它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相当程度上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拜玉的国家

夏商周的时候,咱们中国人种地就懂得用水利技术,耕地使用的农具以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器是不能做农具的,因为它太珍贵,主要是用来做礼器和武器,祭祀和打仗的时候用,青铜是铜、锡、铅三种金属按比例炼成的合金,这种合金浇铸的工艺水平要求相当高,因为这三种东西的熔点不一样。锡很容易就化了,铅、铜熔点也都不一样。这一点很不好把握,而且出土的青铜器,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它是做一件用一个模子,完全手工制造,不可能机器生产。不像今天外面卖的假货,全是批量制造的复制品。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非常漂亮的,应该是那种黄金般的土黄色,埋在土里一生锈才变成绿色。所以严谨的电视剧里面,那个青铜器、铜瓦,都是金黄色的。粗制滥造拍的电视剧,都是绿色的或者是上锈了的,把上锈了的东西给国王用,国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除了青铜之外,中国人还很喜欢陶瓷,而喜欢陶瓷的原因是因为崇拜玉。中国是世界上最崇拜玉的国家。英国马戛尔尼公爵访华,乾隆皇帝赏赐给他很多玉如意。但马戛尔尼不识货,以为是几块破石头。他在日记里写道,中国皇上真吝啬,我们给皇上的礼物价值1.6万英镑,结果皇帝给我一堆破石头,把我给打发了。由此可见,洋人不懂玉,不知道玉的价值。咱们中国人讲究君子玉不下身,小人连佩戴资格都没有。

但是玉不是任何人都玩得起的,化土为玉,这就是瓷。所以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白瓷。好的瓷器肯定得具备这么几个品质:光如镜、薄如纸、温如玉、声如罄。光如镜就是说平滑度得跟镜子似的,可以用来化妆。薄如纸就是薄得跟纸似的,跟今天的手机一个道理,越薄越贵。温如玉,玉的温度得是恒温,无论什么情况下,不管是搁雪里刨出来,还是搁冰箱里拿出来都是温的。即使把玉搁火里烧完了之后,你夹出来拿手攥没事儿,搁微波炉里转一圈再拿出来也不能烫手。如果手烫掉皮了,那烧的肯定是玻璃。声如罄,就是说真正像玉的瓷,你用手敲击它,能听到类似金属的声音,铛铛响的瓷,不是噗噗响的塑料。

因为对玉的崇拜,导致对瓷的偏爱,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史前时代就出土过用漆制造的碗。商周漆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车身、车篷都用漆来装饰,这个还是很厉害的。 

五个想当老大的男人

管夷吾相齐

周王室东迁之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继位的时候,郑国的郑庄公不服,不去朝觐,于是周桓王带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结果郑国部队力挫联军,周桓王战败,最惨的是他还被郑国大将一箭射中肩膀。小弟造反不能惩治,反而被修理了一顿,老大的威信自然一落千丈。从此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诸侯不再把他当回事了。稍后,各路诸侯纷纷崛起,为了夺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

第一个起来称霸的是齐桓公。公元七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又名夷吾,这个家伙从小品德不太好,打仗的时候人家都是往前冲,只有他往后跑,他总是以家有老母自己又是独生子为借口,对自己的逃兵行为进行解释。就连跟朋友一起做买卖,他也老算计人家。这个人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没有什么思想包袱可以限制他。

管仲尤其反感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他在相齐的时候,有一句特别精彩的论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段话对于今天的中国很有现实意义。用我们的话讲,你得先抓物质文明,然后再抓精神文明。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必然是相辅相成的。相反物质越富裕的地方,精神文明程度也就越高。齐国秉承着管仲的务实精神,加上地理位置良好,背靠大海,尽享渔盐之利,齐国很快就做大,成为诸侯各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齐桓公甚至建立起一支多达30000人的常备军,按照以前的规定,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不能超过7500人,而周天子自己的部队规模也不过才有35000人。所以可想而知,其他国家哪里是齐国的对手,但是齐国要想对外扩张,也不能师出无名,所以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尊王攘夷

当时中原各国处在混战状况,觊觎中原已久的少数民族政权蛮、夷、狄、戎勾结起来,对华夏文明构成严重威胁。史书记载当时是蛮夷与戎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华夏文明,命悬一线!当时的华夏文明应该说是比较先进的,汉族的定居方式已经确立下来,农耕文明达到一定水平,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这些都是蛮、夷、狄、戎所不具备的,如果这个时候华夏文明遭到灭绝,那么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这个时候谁能够站出来保卫华夏文明,谁就是保卫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保卫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卫了当时中原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族的发型

管仲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使得齐国一下子占据了道义上的

制高点,齐桓公出动大军先是打退了山戎对邢、卫两国的侵扰,救邢存卫,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其后,面对楚国南蛮的北向扩张,

齐国再度出兵会合中原国家的军队共同伐楚,解除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周天子都派人来参加这个会盟,承认他的地位,使他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公认的第一个霸主,齐国也正式成为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后来的孔子孔圣人,充满深情地讲:管子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我们老百姓到今天都受到管仲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就要被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同化了。披发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式特点,披发就是披着头发,重环垂耳;左衽就是他们穿的衣服是左边压右边。中原汉族人穿衣服是右边压左边,其实哪边压哪边都无所谓,但在中国古代,这个服装发型要一变,就意味礼制的崩坏,意味着国家要灭亡,道统要灭绝。这就是头可断,发型不能乱的原因。

比如明末满人入关之后,发了一道剃发令,让汉族人改学满族人发型,一律削发留辫子,很多人不愿意,于是就遭到清兵的强迫镇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虾和熊掌不能兼得。即使这样,江阴城为了抵制剃发令,为了留发,抵抗了八十多天,全城被清军杀得尸横遍野。有对联为证: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声赴死,存大明三百里江山。今天看来这件事有点过于荒诞,六万人同声赴死,就为了这个发型。

以前的中国人一向把这个事看得特别重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不能乱动。年纪小的时候还可以剃头,冠礼成年之后头发就不能剃了,要蓄发蓄须,直到临终。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殉国的时候,无颜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以发覆面,头发散开才能拖到腰部那么长。

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力保中原的话,当时的中原就被少

数民族给同化了,发型一换,就轮不到后面这些事了。

周昭王喂鱼

继齐桓公称霸之后,晋文公和楚庄王陆续崛起。齐桓、晋文称公,因为齐国和晋国都是侯爵国,这个公不是它的封爵,而是尊称。楚庄称王是因为楚国乃子爵国,是南蛮少数民族政权,西周中期才被天子册封的。楚国国君嫌地位低,所以干脆自称为王,跟天子平起平坐。当时的天子周昭王不高兴了,亲自去楚国讨个说法。楚国人听说天子要来,准备了一艘船迎接他,周昭王特别高兴,以为楚国人害怕了,知道自己做错了。谁想到是因为楚国蛮人嫌周人扰民,设计用胶水粘的船身,昭王一上船才开了没多久就散架了,周天子一众人全部落水葬身鱼腹。可见这个楚国的南蛮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民族。

周天子的南征失败导致整个东周的神话破灭,王朝由盛转衰。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竞相称霸。吴越两国在长江流域,吴国的都城,就是今天的苏州,越国的都城就在今天的绍兴。那个时候,江南就已经开始得到了初步的开发。

陆续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春秋五霸,个个牛叉。 

七匹狼轮番登场

三晋乱周礼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23年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无独有偶,齐国的大夫田氏,与此同时也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使得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从这一变局中可以看出,这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实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大夫,大夫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后来能够被诸侯架空,诸侯就能够被自己国内的大夫给架空。因为这是由它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基本上,上一级只管都城周围,底下全给分封出去,随着地方势力的逐渐庞大,等于就是中央集权走向衰落。所以以晋国为例,晋国当时有六家大夫具有相当的权力,除了韩、赵、魏三家外,还有智氏、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很快就覆灭了,韩、赵、魏联合起来又把智氏给灭了,最后这三家,索性把晋国的国君给废了,自己做了诸侯。周天子一看好家伙太无法无天了,不过我也没办法,被迫承认册封这三家为诸侯吧,晋国于是一分为三,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

小时候拿板儿砖砸缸的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周封三晋这个窝囊事儿让天子之职彻底崩坏,礼制是国家赖以存续的纲纪,三晋居然威胁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这纪纲大乱,就标示着周朝末日已经临近。

战国七匹狼

齐国原来的国君应该姓姜,例如齐桓公,名字叫姜小白,那会儿起名还不太讲究。结果大夫田氏强大起来把姜氏废掉之后,自己当了诸侯,齐国改姓田了。所以三家分晋,加上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这个战国七雄一开始还不是就这7个国家,当时一共20多个国家都觊觎霸主地位,历经战火洗礼,这前20强大浪淘沙的一番海选PK之后,基本上就剩下燕、齐、楚、秦,赵、魏、韩,7位选手继续死磕了。

从春秋五霸升级衍化到战国七雄,可以看出春秋的时候,中原的主要矛盾是南北矛盾,体现在晋楚两国的争霸当中,晋在北边,楚在南边,一直是南北对峙。到了战国的时候,主要矛盾就是东西矛盾了,具体表现就是秦国跟关东六国的矛盾。因为关东六国位居崤山函谷关以东,对秦国形成一定威胁。尤其到了战国末期,秦朝想统一六国,进一步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蛮夷狄戎VS中原王朝

瘦身款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中原地区除了华夏儿女之外,四方还有诸多强敌如豺狼虎豹般环伺,例如匈奴、戎、越等这些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是算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总比谁都不理谁强,夫妻天天吵架没准还越吵越恩爱。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中国人先秦时代是这么认为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你是天子册封的诸侯,你用夷礼,学习少数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蛮夷。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就被看成蛮夷之人。但是客观上来说,以前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个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开裆裤的。裤,胫衣也,护腿的,相当于长筒袜。这种服装设计既不便于生产,又不便于战斗。人家少数民族窄衣小袖,死裆裤,生产战斗能力都是汉族人所不能及。

最后汉族人还是把自己的传统服装放弃了,从唐朝开始,皇帝的服饰已不再是汉代皇帝冕服的样式,皇帝上朝已经不再头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乌纱,领子也变成了圆领,腰部系一条腰带,袖口也由宽变窄,相当时尚。

同化不见血

除了穿着之外,饮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数民族方向调整,就像大盘鸡、拉条子这些新疆维族美食如今已成为某些人的最爱一样。行为方式方面,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进门以后习惯席地而坐,像韩国、日本至今保持这样的习惯。后来中原采用西北少数民族那种高桌大椅,据说中国人比日韩两国人民身高占优势,这是最主要原因。由此而见,中原人民其实一直在向少数民族学习,但是当时的汉族人认为,中原文明才是正统,谁要是学习少数民族,就把谁当做蛮夷对待,而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明,就把它当成中国的一部分对待。那也就是说,当时的汉族人看待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联系。在中国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从来不被当成外国看待,因为那时候它们跟中国完全一样,用汉字,遵汉礼。甚至至今,韩国和日本的祭孔日都比中国要隆重,中国的儒生也从来都把它们当做中国的两个省,只不过不太听话而已。

但是欧洲国家对待民族融合现象的看法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看重血缘而不是看重文化认同,比如一个中国人跟德国住一辈子,德语说得比德国人还流利,都休想加入德国国籍,除非1750年的时候,你的祖先是德国人,这样的话你一句德语不会说,都可以入籍德国。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不止一次被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甚至终结。但是每一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被我们同化,所以我们这个民族非常顽强,五千年没有灭绝。快马弯刀打仗容易,但征服人心何其困难,而汉民族文化发达是民心所向,所以最后,就这样被你征服,每次都是别人在唱。 

名正言顺的变公为私

锄头向外刨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水平往前进一步发展,荒地开垦的数量前所未有地增多,与井田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井田制规定土地是国有土地,耕种的土地是分封来的。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封的土地尚且耕种不过来,无暇顾及其他荒地。但是随着铁器牛耕的普及,人们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干完分内的这块土地之外,看着其他富饶的荒地,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种白不种,种了不白种。这些荒地可不是天子分封的,不归国家所有,我自己种了就是我自己的地,还不用交税。于是乎,大伙儿挥起锄头,多快好省地干起私活来。

这样一来,私田开垦越来越多,国家分封的土地就逐渐荒芜

了,结果大家都这么干就影响到了国家的收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家一想既然大家都这样的话,索性无论公田、私田,一概按照规定交税。等于就是变相地承认了土地的私有状态。

土地所有制就这样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进行了转变。同时为了适应这样的转变,各国纷纷相继变法,如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然后到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三家相继变法,新的制度确立。但是,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均告失败,尤其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失败得最惨。支持吴起变法的楚王一死,当时的守旧派贵族们就要干掉吴起。最后逼得吴起趴在楚王的尸体上,以楚王的尸体做掩护,威胁贵族们,谁要是刺杀他的话就必然会犯下冒犯王尸的大忌。但是这帮贵族太恨吴起了,以至于视威胁为无物,不由分说就把吴起给射死了,楚王的尸体也给射成了刺猬。这对于楚国而言,失去了一次走向强大的机会。

木头推新法

三个改革家里唯一成功的是商鞅,正是他的改革措施最终促使秦国走向了强盛。有个成语叫徒木立信,说的就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当时商鞅为了让百姓信服听从自己的新法,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贴告示说谁把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五十金。还真有人出来扛了,轻轻松松拿到了五十金。商鞅并不是拿五十金来教导各位天上可以掉馅饼,而是为了建立自己在百姓心中的信誉。于是秦孝公时,商鞅变法顺利实施。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给组织了起来。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一家犯罪,五家十家都受到牵连,这就叫做连坐。比如隔壁家的小三吸毒,你知情不报,被发现后一样办了你,可见当时对老百姓控制的有多严厉。

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中国古代人分四等,士农工商,商居四民之末。当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关键原因还是生产力水平太低了。有道是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农者,天下之大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像我们今天中国多少夫不耕,多少女不织,也不会有人受饥受寒,当时可没有袁隆平这些人,如果老百姓弃农经商的话,国家就完了。所以一开始搞重农抑商是跟当时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政策上必须得重农。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与百姓的生活无关,要来也没用,搜罗一打翡翠玛瑙都不一定能换几串麻辣烫。直到中唐以后,民生用品才逐渐多起来,但再往后,比如到了清朝,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还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那就阻碍经济的发展了。

第三,奖励军功,按功受爵。高官授爵在此之前是世袭世禄制,生下来就有俸禄,从商鞅变法开始改变了这种情况,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秦国把爵分了二十等,其中最高的关内侯是第二十级,第一级到第八级是民爵。这一级别的晋升就靠战场上立功。砍敌人脑袋一个,爵位上升一级,所以敌人的脑袋就叫首级。秦国的这种激励制度使得秦军在战场上非常的骁勇善战,割头不倦,一般被人称做虎狼之师就是这个原因。

第四,燔诗书而明法令。这就是后来的焚书坑儒,可见商鞅是典型的法家代表,强调法制,要求大家服从命令听指挥。

第五,统一度量衡。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重量。度量衡不一样的话,会给各地的交流带来很多麻烦。比如美国人开车去加拿大绝对是会超速的,因为美国是用英制单位,汽车里程表上显示的是英里,1英里等于1.65公里。如果加拿大的交通指示牌上显示限速80,美国人一脚油门下去,准超速!再比如,咱们大陆1斤等于500克,台湾是600克。如果台湾游客来大陆买水果,就会觉得大陆人杀猪了。

第六,废分封,行县制。以前的分封制留下太多隐患,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造成天子和诸侯的脱节,商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委任县令。后来县上又设郡,郡守和县令都由国家来任命,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七,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商鞅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

地私有。改变了之前大家心照不宣,国家变相默认土地私有的状

态。

商鞅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21世纪什么最贵

无为无不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时期,正在经历社会大变革的各诸侯国,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春秋时期,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孔子。首先看老子,道家创始人,这个道家跟道教不一样,道教是中国古代神仙方术、原始巫术的集合体,吸收了道家思想之后,形成了道教。道教形成之后,神话老子,把它捧为太上老君,就是在炉子里炼孙悟空的那个白胡子老头。实际上历史确有其人,但是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道家的创始人,有人说他叫老聃,也有人说叫李耳。

他的学说有两个特点,第一,朴素辩证法。第二,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无为好不好?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有为什么样?谁有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王、楚庄王,春秋五霸这些人有为,战国七雄、商鞅变法这帮人有为,有为的结果是生灵涂炭,烽火连年。所以老子看到这种情况,提出咱们应该无为。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状态最佳,人与人之间就没有战争了。老子希望退回到原始社会,他认识不到未来有共产主义社会,所以他只能认识到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避免这种悲剧战争,所以就提倡无为,同时他认为人一定要顺应自然,自然就是天道。老子的《道德经》,上来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我说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只能强名之曰道,按我们的道理讲,道就是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的就是天人合一。他认为国家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

王亦大,而道最大。道才有天,天才有王,王是万人之主,还远

不如道,那么普通百姓更加要顺应自然规律。

顺其自然的衍生状态叫以柔克刚,最简单的道理是水滴石穿。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比如你嘴里最硬的是牙,最软的是舌头,你老了,掉牙不掉舌头;大树比小草高大强硬吧!七级风一来,大树连根拔,没见过草满天飞的。

杯满则溢,只有空杯才能倒进水,所以无可以生有,有就不能再生了。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分成四种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咱们是在功利境界,杀人犯、强奸犯这都是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就是圣人们,他认为中国古代人达到天地境界的只有一个人,就是老子,孔子都只在道德境界。

一般我们在功利境界的人,是贵有不贵无,我们有什么比什么,比有钱,比有房子,比有车,比我爸爸比你爸爸官大。而老子是贵无,看破放下,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你才能成就,无为才能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

道德境界的孔子跟他见解主张就出现了分歧。孔圣人提倡有为,所以孔子这一生很辛苦。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国古代尤其元朝以后,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集万般礼法道统学术之大成的万世师表,老师的祖师爷,所以台湾把928日孔圣人的诞辰,定为他们的教师节。好多政协委员建议我们的910日也改到928日去,孔圣人诞辰做教师节,这个多好。

有爱有礼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这些观念一开始都是源自孔子的思想,其后才被董仲舒等人整理出来的。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歌都有人唱过。《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让我们要亲民,也就是孔子仁者爱人的意思。人指的是别人,爱跟你不相干的人,统治者爱被统治者,被统治者要爱统治者,让世界充满爱,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嘛!这种仁爱比耶稣的观点早了五百多年,所以中国的圣诞节应该和教师节同一天,也改成928日。

孔子还强调礼,强调贵贱有序,尊卑有位,恪守本分。他认为春秋战国的时候下面人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属于礼崩乐坏,对此很不满。他认为让世界充满爱的最好办法就是每个人都遵守自己的本分,心里别存非分之想,是哪个阶层的人就要对自己的生活知足。诸侯老老实实做诸侯,大夫老老实实做大夫,别大夫想做诸侯,诸侯想做天子,那就乱套了。为了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势必要克己复礼。

但是孔夫子这个主张是非常天真的,中国古代的礼制森严,所有的东西都能体现出等级来。天子头戴的冕旒冠,看着好像脑袋顶一个搓板,垂着算盘珠子。这珠子都有讲究,天子要垂12串珠子,诸侯垂9串。韩国的历史剧里面韩王一出来戴的那个就是9串,我特意趴电视上数,韩国这回还真没吹牛,这个韩剧还比较真实,他们的9串是戴对的,因为他不是天子,中国皇帝才可以戴 12串。再比如故宫的大门上,九九八十一颗铜钉,屋脊上九个走兽。你说我们家屋脊上也弄九个,找死呐!我们家盖房子也用黄瓦,找死呐!这全都有等级的,皇宫九九八十一,王府八八六十四,七七四十九,你不能随便来。皇宫的大门可以开几间,王府开几间,也是有规定的。孔子就特别强调要维护这个礼。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句特有名的话,叫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事儿把老爷子给气成这样了?鲁国大夫季氏开宴会跳舞,天子跳舞可以动用64个人,诸侯48个人,大夫32个人,结果季氏居然动用了64个人,孔子气坏了,你大夫怎么能摆出天子的架势来呢,这如果都可以忍受的话,还有啥不能忍的。我们今天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孔夫子有病,人家有钱,愿意用128个人你管得着吗?但是那个时候礼制森严,不但管得着,而且必须管。所以他的思

想核心,一个仁,一个礼。

推素质教育

除了思想外,孔子在教育上也功绩斐然,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情况,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咱们现在讲素质教育,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不能用一种方法教学,不能千篇一律。最早孔圣人就是这种主张,孔子一生三千弟子,72贤人,它这个三千弟子里面,年龄最大的跟他差个五六岁,最小的比他孙子都小。他从爷爷教到孙子,不能用一种方法,所以当然是因材施教。那会儿没有应试,孔圣人绝对是搞素质教育的。好多教育思想对今天都很有借鉴意义,咱们现在一写教育论文,动辄苏霍姆林斯基说,或者杜威说,其实孔圣人说就已经足够了。

为了素质教育的推广,孔子编订整理了《诗》、《书》、《礼》、《易》、《春秋》,这就是后来儒家的五经,本来还有一个《乐》,隋朝的时候还有六经,后来乐这部经失传了。孔子他的标准像就是两手这么一搭,佩剑。然后一般的情况下,这幅画上边有一个题款,写的是大成至圣先师,或者万世师表,两边是一副对联: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这个对联说明了孔子述而不作,《论语》虽是他说的,但不是他写的,是他弟子整理的。看来大人物都是这样,释迦牟尼只讲,也不会自己写,穆罕默德也是这样,述而不作。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尤其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后来历朝历代的指导思想。

展百家歌喉

战国时候,儒墨道法百家争鸣。

首先看墨家,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这个有点儿跟仁者爱人相似。非攻就是不要战争,不要打仗,保家卫国还可以。尚贤,任用贤人,进行选举,最好国君都选举产生。这个不太现实,那是美国总统的选举方法,万一选出的国君是个犬戎,肯定不让上。所以墨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是最不受重视的,就因为统治者不接受。这个时候儒家代表是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给农民土地,不侵犯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国之根本是百姓,孟子的思想就是民本,是最闪耀人文主义光辉的。他在儒家当中被尊为亚圣,仅次于孔子。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是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就是说古代畏天,因为当时自然科学知识有限。人们把山崩、海啸、地震、日食、月食都看做是上天的惩罚,所以荀子那会儿就提出来,制天命而用之,你可以利用自然来改造自然。后来有人把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叫人定胜天。这个是不可能的,你胜不了天,地震它就得地震,地震完了这个地方就废了,得迁走。你说你能战胜自然,还在那盖个城市,还震,服了吧。千万少说人定胜天,要不然霸王也不会别姬,但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民服务。

今天更不应该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因为这个是非常可怕的,你如果过度开发,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比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长城是中国农牧业的天然分界线,我们老祖宗很明智的,长城以北的地是不能耕种的,只能放牧,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呢,风不吹都能看见黄鼠狼。哪还有草原,就因为耕地,我就不信我就种,种的结果是粮食不长,草也不长,变成荒漠了。北京干吗老刮沙尘暴,就是长城那边变成荒漠了。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都要有规矩,何况自然。

战国时期庄子是继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能者多劳,智者多忧,蔬食者就是平头百姓,当官的是肉食者。古诗说: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大概跟庄子的话是一个意思吧。

吓唬老百姓

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法家咱们讲过,商鞅就是法家,法家跟儒家的区别有三点:

第一,法家认为历史向前发展,当代胜过古代,要进行改革,不能以先王之道,治当今之世,就是说别拿前年的内存条来跑今年的新游戏。从统治思想上看,儒家强调的是法先王,干什么事儿得学古代。所以中国古代最牛的帝王是尧、舜、禹、汤、文、武,没有一个皇帝,敢说我比这哥六个还牛。你唐太宗也好,康熙大帝也好,他绝对不敢说,我比尧、舜、禹、汤、文、武牛,敢这么说的,那就是疯了。当然现在无所谓了,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是现在。所以儒家是法先王,法家则是法后王的典型,它认为以后比现在要强,所以咱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改革。可是中国古代改革总是困难重重,凡是进行改革的人最后一般都是迹近奸臣,商鞅还被五马分尸呢,五马分尸然后才六国一统呢,就是因为法家跟主流儒家思想违背了。得尊重祖宗,尊重祖宗的法度,所以天坛斋宫,很多地方皇帝宝座后面一块大匾,四个大字——敬天法祖。我们前面还提过一个提倡改革的人,管仲。管仲也是法家,法家一般不是很看重道德的作用,所以管仲说的话特别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别在那唱高调,吃饱了什么都明白,以此看来法家的源起可以追溯到管仲那个时候。

第二,主张以法为本。人类近代资产阶级提倡法治是制度的 ,强调制度的完善和不可触犯。法家强调的法治则是以法治国,治国的老百姓,国君不受。那法律本来就是皇帝制定的,比如说明太祖颁布圣旨:朕有天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我拥有天下之后,让老百姓都遵守礼法,光有礼法不行,他不听话就定律以绳顽。冥顽不灵的,绳之以法。皇帝冥顽不灵没关系,因为皇帝不会不听自己的话。贵族呢,贵族有免死金牌,凭什么有金牌呢(奥运会上你又没拿第一),因为我祖先有功啊!像清朝的法律里面,贵族犯罪有八议,你如果是贵族,你犯罪,你跟八议沾边的,就可以往下减刑。比如说议功,我们家祖先有功,所以应该死刑改无期了,议功、议贵、议亲……八议议完,走好吧您,无罪释放。这个在今天看来很荒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爸爸有功关你什么事儿?比如我爸爸志愿军烈士,我犯死罪了,

该枪毙照样枪毙,不能因为我爸爸是烈士,我杀人就白杀。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跟韩非子的法治还不一样,那时候的法治就是用来治老百姓的。法家和儒家最大的区别就体现出来了,法家强调的是怎么治理老百姓怎么治国,法治。儒家强调德治,为政以德,强调仁政。法家强调轻罪重刑,不杀不刑无以树威,为了吓唬老百姓,让平民不敢作乱。第三,法家还有一个观点是要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明显加强了中央集权。法家思想能够被秦王嬴政接受,能成为指导思想,就因为这几点:法后王主张变革,不拘泥于古代;他主张法治;主张

建立中央集权。统治者当然喜欢它了,它这个东西好,对统治者有用,秦朝当然待见它。

要坚持研究

还有些厉害的事需要说一下。

第一个,《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彗星)入于北斗。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西方早670多年,这是一个世界之最。但是你最早记载了哈雷彗星,它为啥叫哈雷彗星,不叫鲁国彗星,显然就是你记载之后,你没有研究。

第二个,19年七闰,比西方早那么多年,这又是一个世界之最。19年七闰。世界各国的历法分为三种,阴历、阳历和阴阳历,咱中国传统农历属于阴阳历,不是阴历,阿拉伯历法是阴历,也即是回历。回历以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创教为元年,这么算来回历的今年应该是13××年才对,但他都到14××年了,过得的那么快是因为回历一年354天,它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叫做阴历。阳历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然后一年12个月,每个月理论上应该是31天和30天,但是没谱。比如七月大,八月应该小,结果奥古斯都皇帝过生日,加一天,八月就大了。那这一天从二月拿吧,因为那个月杀人,快点过去,所以二月就少一天了,很随意的。中国古代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就尽量都照顾到,按照月亮绕一圈是一个月,地球绕一圈是一年,这样的话,我们一年也是354天,但是我们又要照顾到地球公转的周期,19年里增加七个闰年,平均就是每两年多一点就要插一个闰年,闰年有13个月,所谓的闰二月,就是这一闰年有两个二月,闰七月,就有两个七月。因为咱们现在都用公历,你不会在乎这个,要用农历的话,就经常会提到闰月。咱们中国历法属于阴阳历,不是纯粹的阴历,这个原则的确立是很早的。另外,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甘德、石申这两个人写的,五大行星都有记载。如果从那时候坚持研究,说不定今天已经可以住火星了。

物理学方面,就是《墨经》,光学八条。墨子是劳动人民出身,

所以他比较注意自然科学的东西,生产经验这些东西。这个直到

牛顿发现光谱的时候,中间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如果从那时候坚持研究,说不定时光机器已经出来了。

古代医学首推扁鹊。名医扁鹊,脉学之宗;望闻问切,建立了中医传统诊病法。现在中医争论得挺激烈的,民国时就有人主张废除中医。有人讲其实中医这个词儿不准确,应该叫传统医学,与西医现代医学相区分。中国古代没有西医,老百姓看病找中医,传统医学能一直延续到现在,自然有它合理的生存空间。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袁腾飞说中国史 

/

第二章江山一统不是梦

多米诺骨牌效应

秦王扫六和

秦的统一,第一个条件,生产力提高,联系加强;第二个条件,人民渴望;台湾什么人最愿意跟大陆好?台商。联系加强,我跟你这挣钱,打仗我钱挣不着了,就是这个意思。第三个条件,秦国实力强,国富兵强;第四个条件,秦王嬴政的战略策略。秦始皇本人雄才大略,远交近攻。离他近的先灭掉,远的交好。

灭六国是这么一个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先灭掉韩国,韩国国小力弱,一下就灭,拿杯水泼蜡烛似的。然后是赵国,再是魏国。楚国虽然庞大,但事先已经被打过一回了,首都都给攻克了,屈原都投河了,很虚弱的,所以也拿下。燕太远,多活了几年,不过也是望风披靡的。最后灭齐,因为齐最远,实力又很强。所以他跟齐王田建说,我灭那几国你别管,你看着,等灭完了之后,咱俩平分天下,我是西帝,你是东帝。田建很高兴,后果很凄惨。各国求援他都不救,就等着做东帝,结果那五国一完,他就成了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没什么东帝,关山洞扫地去!最后饿死了。山东六国十年的工夫就被挨个儿灭了,秦国的国力确实是超强,人口500万,军队100万,赶上匈奴了,打一次仗动用60万大军,倾国而出的感觉。

一起来砌墙

公元前221年灭掉了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取得河套。河套就是黄河大拐弯的那个地方,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草原。所谓黄河九曲,唯富一套,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河南叫内套,河北叫外套。夺之,修长城。

为什么修长城?不是把匈奴打败了吗?干脆一口气把它灭了。可是灭得了吗?人家是骑兵,一下子跑没影了。咱们汉族跟少数民族打仗,花钱太多,一场仗下来,粮食供应都跟不上,国力基本上就耗尽了。少数民族没有这个负担,所以汉族跟他们打仗打

不起。于是就修一个长城把你拦住,我不过去,你也别来,况且我也没理由过去,那边的地不能种,要搁那建一个城,从内地给运粮食,运物资,费用太大了,所以修个长城就完了。唐朝人说,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可是将军百战也没用,因为 将军百战死,所以还得靠长城,世界八大奇迹就是这么来的。

统一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取得河套,修筑长城。这些都做完之后,秦朝的疆域已经北起长城(今天的内蒙、辽宁),东至大海,南达南海,西到陇西(今天的甘肃),据说达到400万平方公里,加上2100万人口,相当于400年后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人口比罗马帝国还多一百万。

秦统一六国的意义:

第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办公室乱了很久,终于打扫好了。

第二,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结束长期战乱,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向前发展。房间理好了,终于可以工作了。 

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说了算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以咸阳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采取了一系列类似360安全卫士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系统。

政治方面:

第一,他建立了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夏商周三代统治者,天子称什么?称王,文王,武王。王是最古老的一个汉字,甲骨文里就这么写。三横一竖,用于沟通天地人的天子。等秦王嬴政完成统一之后,他说三代统治者都称王,我要还称王,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所以你们给我琢磨琢磨,我应该叫什么?大臣一想,您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就从三皇五帝里取两个字吧。三五显然很二,更像是闹钟或者香烟的品牌,所以就叫皇帝,三

皇五帝都沾边。

从此,秦朝开始有了大权独揽,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皇帝。自称曰,诏旨称制,或者称诏。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朝统一以前,谁都可以称朕,屈原就老称朕。秦统一后,你要朕,那就把你给震了,只能皇帝可以朕。其实这个制度实在不怎么样,因为皇帝大权独揽的结果就是你这个国家的治乱兴衰就完全看皇上一人了。如果是名君圣主,国家就能够强盛,但是名君圣主是比较少的,中国历史上名君比较集中的朝代就是清朝,除了同治皇帝差点儿,都还可以。像明朝一个赛着一个混蛋。皇帝开国的都不错,到二世没准还能凑合点儿,守成还行,到三世这帮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整天与阉竖为伍,你想想他除了下面没有了的笑话还能了解什么东西。一代不如一代,王朝总是逃不脱兴衰的怪圈,所以大权独揽的皇帝制度是有缺陷的。

秦始皇一开始还是很勤政的,他每天早起洗脸刷牙之后看600斤奏章。别怕,当时奏章是写在竹简上,要是看纸的,600斤能看死他。他让在寝宫里搁一个秤,每天秤约600斤,不看完不休息,累得手都翻不动竹简了,拿绸布条挂到脖子上吊着翻,太累了!这种体力活远大于脑力活的工作,让他后来终于腻味,于是开始追求长生不老,转向炼丹了。

工资都是米

第二,他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这套制度就把它概括成为三公诸卿郡县制度。皇帝至高无上,其下设立三公,太尉主管军事,大概相当于中央军委,但是在秦朝太尉一般不设,是个虚衔儿。然后是丞相,相当于国务院,主管行政,总领百官。史籍上解释这个丞相的记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国家大事基本上都归丞相处理。然后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管监察,同时负责监察百官,还要掌管百官的奏章,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兼反贪局兼检察院兼人民来访办公室主任,就类似这么一个职务。这三位称为三公。三公相当于中央一级的大官。三公之下是诸卿,相当于各部部长。诸卿在史书上叫九卿,但是一般可能不止九个。其中一些常见的比如郎中令,相当于宫廷警卫;典客,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宗正,掌管皇族内部事务;少府,处理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廷尉,是管司法的。诸卿之下,地方设立郡,再往下是县,再往下是乡,乡下面是里。乡、里的领头人,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当地自己选出来的,就是村民自治委员会,跟居委会的性质差不多。这种制度就叫中央集权。从皇帝往下,一直到县,一杆子插到底。这个让后来的班主任、班长、课代表、小组长都受益,从学生会到包工队一直在效仿。

秦汉时期还没有品级,要区别一个官的大小主要看他的工资。太尉和丞相是万石,就是一年的工资是一万石粮食(好像是小米),一石是150斤,一年给150万斤粮食,你爱干吗干吗去,什么东西都可以拿粮食换。那个时候货币不是很发达,所以万石粮食很多是拿来当钱用,买机票啊什么的都用米买。所以网上说,你MP3买来多少米就是花了多少钱的意思,比Money首字母的说法更有依据。

此外区别官员大小的方法是看官服上佩戴的绶带,系在腰间一直垂到下面的大绶带。还有就看你佩戴的官印,那会儿因为官印都很小,是可以佩戴在身上的。万石的丞相和太尉是金印紫绶,印是金的,绶带是紫的;五千石的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以至于到后来明清时期的很多朝代,官员加衔叫什么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出处就在这里。不过那时候已经有品级了,官印太大个儿,除了想锻炼身体的也不会系身上,更不会戴绶带);再往下两千石的诸卿和郡守是铜印黄绶;千石的万户县令(不到万户的是县长)是木印黑绶。下面就没有了,它的等级制度森严,层层管理,比以前分封制的封邦建国有更大的积极意义。

第三,秦律,特点就是轻罪重刑。你随地吐痰,吊起来打。

车书成一家再来看经济:第一,承认土地私有;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一律是那种圆形方孔钱,孔方兄);第四,统一车轨修驰道。车轨是车轮之间的距离,轮间距。驰道就相当于今天的国道,为什么要统一这个呢?比如说现在修的驰道是并行几辆车,你这个轮间距得一致啊!要不然宽窄远近各不同,你得买保险。

文化方面:书同文。一律采用小篆和隶书。这个书同文和前面的车同轨是被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秦始皇的两大功绩,还用文轨车书代表国家的统一,古文献、古诗词当中就经常看到这两个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颁布圣旨: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然文轨未一。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金朝海陵王完颜亮伐宋,作诗云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车书一家、文轨未一,万里车书一混同,都是这个意思,象征国家的统一。 

冬天里的一把火

给米不给权

但他接下来干的事儿就缺德了:焚书坑儒。

秦始皇在统一了国家之后,让大家伙商量商量,议一议,我大秦采取什么统治方式?丞相王绾就站出来了,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荆就是楚,那地方太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这个王绾主张搞分封。分封秦始皇的诸子。您把您的儿子分到那些地方做王,因为那地儿太远,燕齐荆您远不能制,所以封你儿子去治。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大臣们都认为高啊!结果李斯这老哥不干了,他怒了。李斯当时是廷尉,是司法部长,还不是丞相。李斯就曰了: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就是说,你分封同姓?文王、武王当时海内71国,姬姓诸侯53国,全是同姓啊!结果怎么样?照打啊!你跟你叔叔的孩子很亲,等到了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的时候关系就疏远了,再

下一代就更远了,再下一代就根本不认识了。

李斯接着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拍皇上马屁!),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就是说您的儿子和您的功臣们,用公家的赋税赏他就完了,别让他掌权,别封什么同姓诸侯。所以自秦以来相当一段时间是封而不建,皇上封你为齐王,但你不可能在齐国建立自己的统治。你可以享受齐地的赋税,但行政、民政、军事这些东西不归你管,你的工作就是多挣点儿米。总之李斯曰了半天,意思是明确反对分封,主张搞郡县。

始皇就接茬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打了半天架了),以有侯王(就是因为有这些侯王)。赖宗庙(靠祖宗保佑),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就是说我好不容易把六国都灭了,一统天下,马上又去封疆立国,不是吃饱了撑的自己培养敌人嘛,所以秦始皇同意李斯的观点,咱不搞分封,搞郡县。

就差水木金

后来公元前213年的一次宫廷派对上,博士淳于越(这个博士跟今天的博士不一样,是一种官职,当时负责教授五经),这老兄可能喝高了,他就跟秦始皇讲,你不搞分封,搞郡县是什么意思呢?是使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你拥有天下,你的儿子亲戚都是平头百姓)。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万一有那种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臣子怎么办?你的子弟没有兵,他怎么救你,他怎么帮你打田常、六卿,他怎么帮你干这个?

淳于越说这话,当然是为了皇上,本来是好事,属于学术争论。但他多说了一句话:事不师古而能久者,未尝闻也。就是说办事儿不学古代你能干好?没听说过。淳于越是典型法先王的儒家,一句话把法家的李斯惹火了。李斯说,你小子什么意思?我干的事儿就是古代没有。郡县制古代哪儿有,你恶毒攻击郡县制度,你不跟中央保持一致,你不反革命吗?所以李斯建议,这些儒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罪大恶极,干脆把他们的书都给烧

了,除了秦国的历史书和自然科学的书不烧,剩下的全烧,据说当时孔子的后代,把经书藏在孔府的夹壁墙里才保存了下来,要不然就也烧。这个叫火劫。

读书人视书为生命,把书一烧,他们就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秦始皇听说之后就挖个坑把他们都埋了。说我闲话的460多人,全活埋。这个叫土劫,差水木金就能凑个五行劫。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浩劫。秦朝这件事儿办得不怎么样,属于文化专制。

造反靠农民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愚民政策,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一个策略。所谓上智下愚,就是智慧掌握在统治者手里,下面的老百姓最好傻傻乎乎木噔噔,方便统治,因为愚昧是产生专制的唯一土壤。这种以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轻罪重刑的干法最后把老百姓逼急了,就造反,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

究其原因首先是徭役繁重,一年得征700万人的徭役。秦朝总人口上文提过,2100万,刨去一半女的,就1000万男的,700万徭役就是除了老头和小孩都干这个了。除了徭役,还有兵役,用来打匈奴、南越。当时的秦朝老百姓,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男的披挂打仗,或者劳役,女的送东西,运输。也就是说,基本上这个国家的青壮年,全都去干这买卖了,田地里剩下的就是公交车被让座的老弱病残孕。

这不算完,还有沉重的赋税等着你呢。你说我服劳役去了,我们家该交的税交不交?不交,你试试不交,一文不能少,否则大刑伺候你,割耳朵、挖眼睛、削鼻子、剁脚,全是肉刑。肉刑太讨厌了,随便挑一项都能被整成残疾人,刑罚严重到这种程度,完全是破坏劳动力。另外还有土地兼并,农民又没有吃的,又没有地种,有地的没力气种,这还不造反难道造飞机?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发动农民起义。然后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建立张楚政权。他们失败之后,刘邦项羽继续起义,公元前207年,刘邦至咸阳,秦亡。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朝这么强大,结果十五年时间,二世而亡。《过秦论》里总结说,这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实行暴政。结果身死国灭,七庙隳,为天下笑,为什么?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所以汉朝一建立,就吸取这个教训,怎么才能够长治久安,得重视人民的力量,重视老百姓的力量,开始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刘氏集团上市穿新鞋走老路

刘邦的”“

秦之后的王朝就是汉朝,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基本上跟秦朝一样。但也有变化和增减之处。

第一个是刺史制度。汉武帝时划天下为十三州,设立刺史,由皇帝选派亲信担任,到地方监察郡守和王国。刺史是六百石的品秩,而郡守和王国丞相秩两千石。这就是皇帝高明的地方,小官管大官,内朝官管外朝官,让他们互相牵制。郡守和王国丞相比刺史品秩高,但刺史是皇上钦差,口含天宪,出纳王命。他们互相都能拿住对方,我掐住你脖子你拉住我腰带,谁也不敢造次。如果刺史的品秩高于郡守和王国丞相了,那就成了他们的上级,地方就没法牵制了。

这种办法,历代帝王经常使用,玩得炉火纯青。但到了东汉,朝廷没有认真领会老祖宗的苦心孤诣,给刺史增加了行政权和军权,刺史正式成为州的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成州郡县三级,刺史变成了郡守的上级,这就为汉末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郡有好几十个,郡守不具备割据的能力,州就十三个,地盘太大了,具备了同中央叫板的实力。

第二个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儒家法家一起来。汉实行郡县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王国、侯国。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刘邦建立了汉朝,他就总结,秦为什么亡?他想起淳于越的话来,他认为亡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搞分封。就是淳于越说的,无辅拂,何以救哉?所以我得搞分封,万一打起

来,就有人挺我。

他搞分封是分封同姓王,得跟天子同姓,皇上的兄弟子侄叔伯,这些人可以封王。妹夫不行,舅舅不行,姨父也不行,因为是外姓。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来,所以刘邦的大哥刘肥分到山东做齐王,儿子刘长封淮南王。王国相当于一个郡那么大,实际上就跟割据没有区别,因为王国的军队是自己招募,官吏自己委任,甚至可以铸钱。那会儿的钱是铜钱没有防伪标志,只要开出矿来就能做。你们王国有矿山,你就做吧,结果可能比中央还有钱。所以刘邦临死的时候让大臣们斩白马盟誓(马就是很珍贵的,何况白马):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说,姓刘的才能有邦,不姓刘的敢封王建邦,大伙儿群殴他。异姓不王的传统从汉朝就确立了,基本上在中国古代,异姓封王的例子是很少的,很多都是追封。像岳飞封鄂王,死了60多年才封,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没有造反夺权的可能性。有个别的朝代,像唐、宋,异姓有封郡王的,但没封亲王的,王分郡亲,为了有个名义上的限制。功臣可以封侯,侯有三等,县侯、乡侯、亭侯。县侯享受一个县的衣食租税,但是你不能治民,也不能管军,你只有赋税。乡侯就低了,诸葛亮是武乡侯;亭侯就更低,像关羽汉寿亭侯,刘备早年宜城亭侯。

一般就是王侯这么两级搞分封,但还是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为天子姓刘,我姓张,我要取代天子做皇帝,这算造反。天下都不同意,我心里就要打鼓。现在天子姓刘,我也姓刘,论辈分我还是叔,我哥死了轮着我了,凭什么你小崽子干?天下人也无所谓,刘家打仗关你屁事儿,谁当皇上你还不都是在家炒土豆丝,你管这个?所以这些同姓王,实际上对后来的中央集权构成的威胁更大了。

刘邦活着的时候这事不显,死了就麻烦了,吴王刘濞论辈分就是汉景帝的叔叔,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当然汉景帝仨月就平定了,你看着军队那么多,拿木头棒子的乌合之众,不如朝廷的正规军,一下给它灭了。但靠武力手段镇压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怎么解决的这个事儿呢?

扼杀于摇篮

第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主父偃给汉武帝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众建,多建的意思,多封几个诸侯,诸侯的力量就被平均掉了。具体操作原理我来解释一下。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嫡长子即位。嫡长子就是正妻皇后、王后生的长子可以立为太子,将来继皇帝位。生个傻子怎么办?也一样。立国立嫡,不立贤。只立大的,不立能干的。除了皇后生的长子立为太子之外,其他的孩子和庶子可以分封为王。那些港台的电视剧里面有什么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扯吧!太子只能有一个,有那么多太子还不相互掐?太子有一三五,皇帝就能有二四六。太子不是尊称,并非皇上的儿子都是太子,否则在大学教书的都是教授。同理,除太子之外的孩子被封的王,他们的老婆生的长子叫世子,将来继王位。除了继王位的长子,其他的孩子可以封为侯,侯之后就变成老百姓了。你看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大汉皇叔在那边编草鞋,皇叔怎么惨到卖草鞋去了?就因为他的直系祖先不是嫡长子,没继承中山靖王的王位,被封为侯,侯完了就没戏了,卖草鞋。

汉武帝意思就是,你嫡长子继承了你爸爸的王位了,让你弟弟卖鞋去,多不合适。所以你把你的王国分给你的这些弟弟们,建立侯国,你做你的王,然后有几个弟分几块地,让你弟弟做侯。别忘了,侯国归所在郡管辖,只能衣食租税,无治民权,更无统兵权,因此王国越分越小,权力也被平均,就没能力对抗中央了。弟弟做了侯,对皇上感恩戴德,皇上给的侯,没皇上我卖鞋去了,我怎么会造反呢。汉武帝的推恩令让诸侯王有苦说不出,王国突然分成了若干个小侯国,这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操作原

理。

推恩令颁布后皇上开始下刀子了,又出了酎金律。祭祀祖先

时交来的黄金成色不足,就要酎金夺爵。应该祭祀祖先交24K的黄金,你们交18K的,对祖宗不敬还配当王侯?一百多个王侯的爵位就被撤了,已经分的那么小了,本就无力反抗,这一撤一百多,剩下都是乖宝宝。

然后颁布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结交宾客,限制诸侯王活动,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楚王封在那儿,可以享受那儿的衣食租税,可以是那儿最大的财主,整个郡的财富都给你,但你不能干预朝政。

还有私出界罪。规定诸侯国王不经中央同意不得擅自离开封地,违者降为侯爵。甚至发展到明朝的时候,诸侯王不奉圣旨不许进京,随便进京就是大逆不道。妈死了,回去奔丧,你哥不待见你,不让你去你就没辙!清朝更神,王爷不奉圣旨不许出京,都在北京圈着。皇上不给你派差,你一辈子离不开北京城,想上云南旅游去,门也没有,你到那造反怎么办?身为亲王,看着是尊贵无比,也只能当宅男,胆战心惊跟坐牢没什么区别。

丰台世界公园那边是大葆台汉墓,墓志铭都没有,都不知道埋的谁,据说埋的是燕剌王刘旦。据《史记》记载,燕剌王刘旦这哥们儿是这么死的:他出游时使用了天子的仪仗,这不作嘛!天子出门金瓜钥斧朝天镫,十二对。结果他觉得天高皇帝远,北京离长安远呢,没人看得见,他也摆出十二对!王国丞相履行监视之职,一封快电寄往京师,说燕剌王违制。于是京师圣旨,特快专递,一杯毒酒,燕剌王自杀。和珅之所以被处死,说穿了也是两字——违制。你们家居然拿楠木盖房,皇宫才行。这厮贪污了一辈子,结果治罪的时候没说他贪污,说他违制。不过违制还不算最糟的,燕剌王自杀之后,儿子还可以袭爵,燕国还不至于被除国。

武帝的另一个法令: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就让很多诸侯国被除国,变成了郡县。汉律规定只有正妻的长子能立为世子,如果正妻不能生育,就要除国为郡。小老婆生得庶子再多,生个足球队也不能继承。谁敢以庶继位,就是非正,免为庶民。以庶充嫡,就叫乱妻妾位。这个法令和推恩令结合得很好,一边给正妻有子的诸侯小孩推恩,一边把正妻无子的诸侯小孩除名。有权的给你找个牵制,无权的一免到底,导致所有的王国后来都被郡县给包围,想造反也没辙。

这样一来,汉武帝就把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扼杀在摇篮里了。

内定的选秀

前面讲过先秦时代官吏是世卿世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掏地洞。从秦朝开始则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所以中国古代的有爵位的人,一般都是立下战功的,文官也一样,比如曾国藩和李鸿章,立战功了才封爵。清朝唯一一个文人没立战功封爵的是张廷玉,编了本《康熙字典》,封成伯爵,十年就给撤了。所以没有文人封爵的,你可以做到大学士,做到军机大臣,但没有爵位,爵位必须得立战功。秦朝的时候老打仗,立战功很容易,到了汉朝,国家承平日久,战功难立。而且老立战功,就导致军人老当政,所以这个玩意儿不行。汉朝有一套非常好的制度,叫做察举制。察举即选举,由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察举的全称叫征辟察举制,有征、辟和察举三种途径。征是皇帝听说你很贤,把你征到京城;辟就是丞相、郡守这些人听说你很贤,把你辟为僚属,但是这种人毕竟少。

有一个成语叫覆水难收,一般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西汉有个读书人叫朱买臣,哥们儿穷,家里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然后他媳妇老踩吧他:整天在那看书有什么用,你干点有用的事儿行不行?去做买卖,炒股去。朱买臣说我不会。不会到超市搬矿泉水去,这我也不会。他媳妇一生气,离婚了,拜拜。汉朝的时候风气还挺开放的,女的可以提出来离婚,朱买臣他媳妇改嫁了,后来朱买臣太贤了,皇上听说后征为两千石郡守,衣锦还乡。朱买臣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随从就回来了,两千石闹着玩儿的呢!他媳妇来找他,说上次跟你逗着玩儿呢!我早看出来你行,我不过激励你一下,咱俩复婚吧!朱买臣说小样,你甭跟我来这套。

马前泼水,一盆水泼在马前面,你若收回来,复婚;收不回来,玩去!覆水难收这么来的。但是像朱买臣这样能交狗屎运的人太少了,皇上都能听说,你得贤到什么程度。所以征辟不是主要途径,主要靠什么?察举,自下而上举荐人才。

东汉选拔人才,注重举孝廉。孝和廉不是才,是德。德的衡量就是大家都说你孝,你就孝;大家都说你廉,你就廉。这制度特别好,你想想,领导干部都孝敬老人、不贪污、不取不义之财,推而广之,这社会风气当然好。但反过来,我不当官当然廉,我贪谁的去!我孝,你上我们家来考察,我当然孝。四十好几岁了,我跪在地上给我爹洗脚,孝不孝!你掀起我爹的裤腿看看,昨天晚上我踢的黑印还有呢。爸爸死了,在坟墓边儿上结庐,守孝三年,结果一年生一个孩子,这叫什么事儿,能叫守孝吗?所以孝廉说实在的没法衡量。你孝不孝,廉不廉,依靠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所谓声望,就是钱不重要,商人有钱,但是商人唯利是图,能孝廉吗?官宦人家才有声望,于是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到后来,当官就看你们家是不是官宦出身。欧洲人曾说过,三代时间培养一个贵族,贵族气质是需要培养的,暴发户可不是贵族。平民永远不孝不廉,官宦人家出身则老能被推举上,这样就造成了累世公卿。比如说曹操统一北方之前的袁绍,四世三公。四世三公不是世袭,并非袁绍的爷爷传给他爸爸,他爸爸传给他,而是他们家四代人声望累积,都当了三公这样的大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可见他势力有多大。就这样,一个人占有幽、冀、青、并四州之力,天下一共十三州,他占了四个州。势力大但是实力不大,靠声望混饭吃的,要不他是窝囊废呢,这么厉害的人竟然被曹操给灭了!

如此一来,这种选举制度显然有违当年的初衷,就不能给国家选举到有用的人才。

汉朝的户口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然后这个被编入户籍的百姓,称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财产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国家为什么要把老百姓编入户籍?好管理。另外就是,要征收这个赋税、徭役和兵役。所以你看,不管从前还是现在,咱中国是最不适合搞恐怖袭击的国家,因为中国对户籍的管理严格。你在小区里一转悠,一帮老太太追上了,你找谁啊你!你这家伙鬼头鬼脑的,进我们小区门也没有!你想安炸药,能让你安吗?所以想恐怖袭击中国不太可能。

为什么好袭击美国?美国连身份证都没有,你说你是谁,你就是谁,编一个名字进入美国了,再造一个假驾照什么的。在中国身份证都是防伪的,搞什么搞。中国这么多人不管不行,所以自古以来对户籍的管理就非常严格。当然那时主要是为了征税,田租、人口税和更赋都是老百姓要交的最基本的税种。汉朝的田租比秦朝轻多了,秦朝是三分之二,汉朝是三十税一,就是三十分之一,相当于秦朝的二十分之一。但是田租不为主,人口税和更赋为主。凡是朝廷宣布这个税我不怎么收了,想必这个税不挣钱,不为主。 

豺狼虎豹全不怕

德国踢中国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状况是,北方有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有夫余。今天的朝鲜半岛也有夫余的后代,就是高丽民族,高丽国家就是夫余人建立的。南方则是越族和西南夷;另外就是西域各族。除了中原王朝之外,还有这么多民族在跟中原王朝有交往。在中国古代,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最大的民族来自于北方蒙古高原。北方的民族是两大系统,匈奴是一个系统,东胡是一个系统。匈奴包括后边的突厥都属于匈奴系统;契丹、女真,包括后来的蒙古应该是东胡系统的。

匈奴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中原的史书非常得意地评价说,我们中原王朝先进,匈奴落后,为什么落后?他们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逐水草,习射猎,这都能明白。忘君臣,他们没有中原这么严格的君臣关系,也没有像中国中原这么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单于一死,大家就抢,谁抢到是谁的。略婚宦,侄子娶姑妈,舅舅娶外甥女,这种事非常多,爹一死,除了亲妈,所有的妈都能娶。弟弟娶嫂子这种收继婚制太原始了。驰突无垣,垣就是城,骑着马随便跑,太落后了。哪像我们中原有田土之可耕,城郭之可守。但你别看这个民族原始,打仗很厉害。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内套、外套都给占了。

当年冒顿单于他爸爸老单于不待见他,想把他干掉,他的办法是送他到月氏国作人质,刚把他送到月氏国,他爸就出兵攻打月氏,等于逼着月氏王杀掉冒顿。月氏王比较厚道,没有杀他,放冒顿回去了。爸爸就给冒顿一块不怎么样的封地,因为他宠幸小儿子,想让小儿子即位。

冒顿心里有谱,开始训练自己手下的一帮死士,跟他们一块儿射箭。他的箭头是空的,射出来会响,叫鸣镝。他说我的鸣镝射到哪儿,你们的箭就射到哪儿,于是这帮人跟他射飞禽射走兽。然后冒顿拿这个射自己的爱马,对匈奴人来说,马就是老婆,这帮人有几个不敢射了,凡是不射的一律杀死,剩下的人就知道了,大哥射哪儿我们射哪儿。然后他射自己的爱妾,又有不敢射的,又杀死。此后再也没有不敢射的了。最后他射自己的爹,那帮人都跟着射,鸣镝弑父,把爹杀了。

你看这人多狠,为了权力,马、老婆、爹全干掉。所以他是草原上第一位圣主、雄主,才能统一北方占领河套。冒顿单于赶的日子也好,因为当时正好是秦末农民战争,然后四年楚汉之争,中原王朝忙于内战,没顾上,所以他占了地儿。

中原王朝跟少数民族打仗,为什么总打不过人家。第一个原因就是少数民族是全民皆兵,他的生产跟战斗是一回事。三岁能开弓,五岁能上马,打仗不就是开弓和上马这两件事吗,小孩儿都能弯弓射大雕。天上的大雕一箭就下来的,你说地下的一箭射几个?匈奴人口最多的时候150万,兵力最少的时候,叫控弦之士三十万,能拉弓的人有30万,算吧,5个人里 1个兵。汉朝最多的时候6千万人口,军队最多的是60万,100个人里1个兵。而且中原王朝里的老百姓手里是拿锄头的,木头棒子上装个铁片而已。要把种地的训练成拿刀枪的,这需要时间。少数民族本来就是拿弓箭的,所以他全民皆兵,你打不过他。就像现在的人写书法老写不过古人,因为古人一写字拿的就是毛笔,你一半时间是

在敲键盘。

再一个原因是骑兵打步兵,那不跟德国队踢中国队似的吧,我想进几个球就进几个球。北京奥运会我给你留点脸,我5分钟进一个,我不给你留脸半分钟就进一个,1800。那可不是,我比球跑得快,你比裁判都跑得慢,你能跟我踢吗?骑兵打步兵不就是德国队踢中国队么,想进多少进多少,人家来去如风,快如闪电,你攻不上去也跑不了。而且匈奴这些北方民族打仗不需要后勤,他每个战士三匹马,一匹战马,一匹走马,一匹驮马。平时骑走马,行军的时候,驮马是驮物资的,战马只有冲锋的时候才能骑,平时舍不得骑。这些马都是母马,渴了可以接奶喝,饿了天上飞点什么,地下过一什么,一箭弄倒一吃,就好了,完全不需要后勤。人家一出兵20万,是20万骑士,咱们一出兵20万需要 5万押粮的,粮草一断就没法打了。

打仗要轻装上阵,蒙古铁骑在欧洲草原上,俄罗斯平原上一天80公里,跟二战装甲部队的速度一样快,机动性多强,声东击西。你修个长城有什么用,你万里长城万里长,万里布兵,他几十万军队集中到一块儿,随便找一个口子就冲进来了。再者从气候原因上讲,他从北往南打,越打越暖和,那怕什么,爽,光着膀子打,咱从南往北打,越打越冷,冻得弓都拉不开,枪都握不住了。另外,中原王朝对不能耕种的土地不感兴趣,你占他的地干吗,所以从动机上说也没必要打,他跑西伯利亚去了,咱守着,不招他。但他得招你,不招你怎么活,他的生产比较落后,所以老招你。

外甥打舅舅

西汉初期国力有限,所以被迫跟匈奴和亲,原因是这样的。

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率40万骑兵南下,高祖刘邦率32万步兵迎战,这不是作吗,人家40万铁骑,你32万步兵,结果被匈奴困在了平城的白登山,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白登之围,汉军也没有带帐篷,天降大雪,雨雪交加,人马冻死者甚众。将士握不住枪也拉不开弓,被围在白登山上。高祖刘邦以前是秦朝的亭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街道居委会治保主任,最后他流氓本性发作,把帽子往地上一扔,老子跟他们拼了。如果拼的话,这个朝代三年就完了,那皇帝就一个也好记。

拼之前要焚毁珍宝,就是把随身带来的珍宝焚毁,结果谋士陈平就说别呀,您别给焚毁了,你给我,我救你。陈平带着这个去见匈奴的王后阏氏,把财宝献上,说我们皇上知道错了,把这些财宝献给大单于,请单于退兵。你们如果不退兵的话,抖开一幅画卷,上面画了一个绝色美女,说我们皇上准备把这个美人献给单于。阏氏一看说我肯定让单于退兵,这美人你别送了。于是单于退兵了,单于不知道送美人的事,要知道这事绝对不退兵,那美人我估计也是PS的,哪儿找这么漂亮的人去。

于是匈奴退兵,喘了一口气,等于是走夫人路线这才退了兵。这帮人太厉害了,不能惹,怎么办?和亲吧。就是宗室女,甚至是宫女冒充公主嫁到匈奴,两国结为甥舅之国。光嫁过去公主是不行的,得陪送东西,粮食、物品、丝帛金银。我女儿嫁给你,你就是我的女婿,然后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外孙子,我死之后,我儿即位,你的孩子就是我儿的外甥,所以匈奴跟汉是甥舅之国,那你还能打我吗?你忘了人家忘君臣、略婚宦,所以东西收了,公主娶了,打的就是舅舅,谁让舅舅怂呢。所以这个和亲解决不了问题,暴力是他们唯一听得懂的语言。

舅舅打外甥

汉武帝的时候,国力强盛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粮食多得从粮仓漏出来,都烂了,打开国库一看,串铜钱的绳都烂了,铜钱洒了满地没法数,太有钱了。关键是马,汉武帝的时候军马60万匹。高祖刘邦的时候才3000匹,所以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皇帝的马应该是醇驷,四匹白马拉着多漂亮,结果当初皇上的那个马白的、黑的、花的都有,将相没有马,坐牛车上朝,32万步兵就是这么来的。相比之下汉武帝的资源富庶得多,所以敢对匈奴展开反攻。汉武帝任用自己的舅子大将军卫青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来攻打匈奴。霍去病17岁率800勇士横绝大漠,深入匈奴一千余里,斩杀匈奴两千多人,把匈奴单于的叔爷爷都给杀了,我们把体育比赛第一名给翻译成冠军,出处就是霍去病17岁冠军侯。于是他20多岁就成了骠骑将军,兵分两路进攻匈奴,也是深入大漠两千余里,在外蒙古击败了匈奴,匈奴被迫远徙漠北,对汉朝的威胁就减轻了。霍去病起的名比较妨他,他叫去病,结果24岁就病死了,要叫个霍感冒可能没事。他主要是经营河西走廊,常年驻军在外,皇帝赐以美酒,霍去病不敢独饮,把酒倒在泉水中,让将士拿头盔舀着喝,此地得名酒泉,今天的卫星发射中心,就是霍去病当年驻守之地。他死后陪葬汉武帝的茂陵,跟皇上埋在一起是无上光荣,所以他的坟墓修建成了祁连山的形状。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下,水草丰美,这地儿被夺回来之后,汉朝才有可能通西域。匈奴失去河西走廊,只好远徙漠北,导致后来内部混战,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归汉,才有昭君出塞之事。

孙子娶奶奶

王昭君14岁入宫做宫女,据说她天生丽质,结果因为不肯行贿画师,画师就用印象派把她画成丑女,害她在宫里一直待到25岁。汉朝人平均寿命也就25岁,唐朝人是29岁,所以当时25岁就算老太太了,还没见着皇帝。正好皇上贴出一个告示征募志愿者去匈奴和亲,王昭君想到那儿当第一夫人也一样,于是她就志愿去了。送行宴上,皇上一看王昭君眼珠子掉地下了,惊为天人,宫里怎么有这样的人?气得皇上把那画师毛延寿给宰了,跟呼韩邪说咱换一个成吗,你以为呼韩邪傻呀,不退不换,就是她。

王昭君出塞才25岁,呼韩邪奔70岁的人可以当她爷爷,所以王昭君过去没几年呼韩邪就死了。匈奴是收继婚,所以呼韩邪一死,他儿子就要娶王昭君。王昭君就上书朝廷,表示任务已经完成,申请回国。皇上说你以两国友好大局为重,再干一任吧,王昭君就又干了一任。等呼韩邪的儿子死了,他孙子又要娶王昭君。王昭君就跟他的孙子年纪差不多,估计这时候也不想走了,因为论辈分她已经是太皇太后;而且她跟第二个单于的儿子是匈奴的右贤王,就是将来能继承王位的;她的女婿是右大将,相当于匈奴的总司令,那她还回国干什么。不过她半真半假还是给皇帝上了一道表,说想回国。当时汉朝的皇帝是汉成帝,元帝都已经挂了。成帝哪儿想得起来先帝派去的人,一看表,说你再干一任吧。

最后王昭君在匈奴一干干了40多年,朝廷封她为宁胡阏氏。她是汉朝宫女远嫁匈奴,执行的政策自然对两族的友好非常有利,特别到第三代单于的时候,她等于是奶奶辈的人了。我当初跟你爷爷,跟你爸的事都这么定的,你小崽子怎么的,特别是我儿子将来有兵,我女婿有兵,你还来什么劲呢?所以昭君出塞的作用是,密切汉匈关系,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匈奴跟汉朝打仗不就为了抢东西吗,不用抢,你要铁器、丝绸,我要马匹、毛皮,咱们换不就完了吗,这个对双方都有好处。所以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称赞王昭君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尽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古代打仗打不起,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一打就没,所以汉武帝打了这么多年仗,到晚年一看,高祖、惠帝、文帝、景帝70多年的积累让他打光了,导致汉朝由盛转衰。烽烟四起,还不如昭君出塞一曲琵琶好,五十年不打仗。当然王昭君琵琶管用也是有前提的,以前没少给人送宫女,就是不管用,偏偏这时候管用,因为匈奴已经被打服了,

是在战胜的基础上送过去的。

匈奴李小二

中国古代朝代的疆域跟今天版图的概念大不一样,疆域按今天的话讲就是势力范围。盛唐时期1600万平方公里,没错,也就三年。汉朝极盛的时候1400万平方公里,没错,也就汉武帝的时期是1400万。新皇帝一继位就少了,他觉得我爸我爷爷要那么大地干什么,往回撤,不要了。他有他的理由,先皇好大喜功连年战争,军队一下深入新疆那么老远,建一城堡,表示这个地归我,但归我的地种不了粮食,粮食还得中原年年往那儿运,还没运到就被路上的运粮人吃差不多了。这事不划算,这地就不要了,撤回来。

当时基本是这种格局,疆域有大有小,实际上就是势力范围的消长。不像今天说我这儿立界碑,这地永远是我的。匈奴是游牧民族,就更谈不上有什么领土了。

昭君当国,汉匈40多年和睦相处。直到东汉,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咱们不定谁就是匈奴人的后代,完全有可能。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除了明朝,辽金元清全是少数民族,所以北京这个地方自古胡汉杂居,胡人统治的时间可能比汉人还要长。你说我是最正宗的华夏民族,不可能。孔子说的都可能是闽南话,因为北京话是满语、蒙语跟北方方言的混合种,是胡音。1928年国民政府定国语的时候,北京话以一票的优势战胜广州话,广州话差点成了国语,其实那才是古汉语。

南匈奴跟汉人融合后,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东汉初,窦固、窦宪伯侄俩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在中国史籍上的最后一次记载是公元119年,此后踪迹不见。两个世纪以后在欧洲出现,其间200年他们在哪儿待着,不知道,他们出土文物很少,因为匈奴没有文字,所以出土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货,自己没有文字记载,周边的民族也没有记载,所以历史学家就只能推测。

匈奴人在西徙的时候,打败了哥特人,哥特人打败了日耳曼

人,日耳曼人消灭了罗马帝国。所以罗马帝国要跟汉帝比,我们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实力跟我们差N等了。当时北匈奴是很厉害的,五世纪的时候,在欧洲的匈奴人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国王,叫阿提拉大王,今天在欧洲,阿提拉都是魔鬼的化身的意思。欧洲一说阿提拉或者成吉思汗,都是魔鬼的化身、上帝之鞭,意思是上帝派他们来进行末日审判,来拷打基督徒的。当时阿提拉横扫欧洲,欧洲各国的君主联合起来跟他作战都失败了,最后给他进贡了一个日耳曼绝色美女,新婚之夜才将他暗杀了。阿提拉一死,几个儿子争王位,匈奴帝国迅速瓦解。接着匈奴人就分成几支在欧洲定居下来,最主要的一支被称之为马扎尔人,他们在欧洲定居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匈牙利,一直到今天。匈牙利英文Hungary的头三个字母是Hun,在英语里就是匈奴的意思。因为上千年的混血,今天去匈牙利已经看不出匈牙利人有黄种人的模样了,看到的是白人。但是中心广场上古代国王的雕像明显是蒙古利亚人种,而且根据欧洲史籍对阿提拉的记载,不像欧洲人一样五官很分明很夸张,而是扁平脸,小眼睛,细细的眉,塌鼻梁,明显是黄种人。另外,只有中国人、朝鲜半岛、日本、越南、蒙古、匈牙利这六个地方的人是姓在前,名在后,叫李小二,其他全是小二李。匈牙利人叫李小二,也算是先辈属于黄种人的例证。据说,芬兰人,还有爱沙尼亚人,可能也有点匈奴人的血统。

点背的张骞

汉武帝为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月氏等国,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西域在地图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就是帕米尔高原)以东。其实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人种以高加索人种为主,语言是印欧语系,吐火罗语,相当于印度文字。所以当时玉门关、阳关就是国境线,天涯海角,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正是这个。

大月氏本在祁连山,被匈奴打败后,匈奴单于拿大月氏王的脑袋做酒器,两国应该不共戴天。所以汉武帝就想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后听说大月氏迁到了西域,就派张骞带了100多人出使,这就是通西域的目的。张骞也点儿背,刚一出玉门关就被匈奴俘虏了,因为当时玉门关被匈奴控制着。匈奴让他在这儿娶亲生子,断绝他回中原的念想,不过张骞不负皇命,不忘故国,十年之后有一天看准机会跑了。他还接着找大月氏,最后在阿富汗阿姆河流域真的找到了大月氏王,月氏王说都哪辈子的事了,我们在这儿很好,不想报仇。后来月氏人在中亚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贵霜帝国,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张骞没辙,只好回去复命,路上又被匈奴人逮着,扣了一年多。那个时候通信不发达,匈奴人不知道这是之前跑的张骞,要不上网一查就麻烦了。总结起来,张骞这一趟出使13年,被扣11年,没有完成任务。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西域30国最大的乌孙国人口62万,最小的楼兰14千人,这些小国都想跟汉朝往来,于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那时是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神爵三年。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公元前60年,到现在是两千多年了,怎么能说是东土耳其斯坦。后来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接着农民起义,东汉建立,国家乱套。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鞭长莫及,西域才又被北匈奴控制,但和东土耳其斯坦八辈子不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