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实验中学:见证中国百年造币 一睹当代精品风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8:57

        上海造币厂上海造币博物馆是了解近现代造币工艺和钱币的好地方。目前供参观的范围包括资料放映厅、造币工艺厅、当代造币厅,面积约600平方米。

造币工艺厅
        位于博物馆西侧的造币工艺厅,主要展示近代造币工艺的设备和流程,以见证百余年来中国造币事业的发展和时代的飞跃,让大家回顾历史,放眼未来。
        中国近代机械化造币,始于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广东钱局,1889年开铸“龙洋”。随后,各省纷纷设局仿造,全国共建立了20多家造币厂。是1920年开始建设,1933年投产的上海造币厂,统一了全国的铸币。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海造币厂首任总技师克利福德·赫威特先生的办公室一角(见图一)。赫威特先生1869年8月10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曾任全美国造币厂总工程师,是造币设备立式光边机和银币自动校准机的发明者。1920年应北洋政府邀请,经当时的美国总统哈定批准,作为政府特派的造币技术专家,负责上海造币厂设计及建造。1933年,中央造币厂开工铸造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船洋”图稿,也是他的杰作。馆内展出了总技师办公室一角的模拟场景。并通过模型、影象资料介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唯一的国家造币厂“中央造币厂”。

  图一

        旧时造币厂的厂房,从原料库到成品库多建成一个“回”字的形状,为保证货币生产的安全,整个过程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展厅内展出了一扇重8吨的保险库门,是厂内原财政部库房的库门,配有20根门栓和两套密码门锁。造币厂的生产车间原配备有三扇各重13吨的保险库门,分别安装在生银库(原料)、银条库(中转)和银元(成品)库。
        金银币生产的原料是贵金属,称量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原料、半成品、成品批量称重都由天平来完成,各工序间配备了不同规格的天平。展台上的一台万两天平(见图二),每次可称重300公斤,精度为0.01盎司(约0.3克)。

  图二

        浇铸,是将配完料的金属熔化后,注入浇铸模,铸成条片。早期熔炉的燃料主要是煤和焦碳,后改用柴油和煤气。每炉一次最大熔银量150公斤,展出的100号坩埚(可熔银100公斤),另有部分手工浇铸工具、浇铸模,墙上照片是三十年代的工作照片。
        浇铸后的条片,经过碾片机轧制成铸币所需要的标准厚度。碾片机又称轧片机或轧机,分粗轧和精轧。银条经过8道轧制工序后,由原长560毫米被碾成长2500毫米的银片。因轧制后的银片过长,不便于再加工,需经剪刀机分段后通过精轧工序,轧制到硬币所需的标准厚度。展出的轧机是一台精轧机(见图三),电机功率为50马力(约37KW),速度为每分钟150英尺(约57米)。

  图三

        供印制硬币用的坯饼由冲床(见图四)完成。标准厚度的条片通过专用冲床上的自动进料轧辊进入冲模,冲下坯饼,展出的冲床每分钟冲180枚。边屑由自动裁切成短片,过秤后退回熔炼处。

  图四

        银材经过冷轧加工后,变得脆而硬,不利于压制花纹,需经烘饼炉退火后恢复原有软度,烘饼的温度达到700摄氏度。烘饼后坯饼的表面被氧化,去除氧化层需经酸溶液洗饼。展厅内有展示当年烘、洗及加热甩干设备的工作照。
        印花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坯饼光边。光边机(见图五),又称轧边机。坯饼通过光边机的转盘和月牙形边板间的凹槽,使边缘凸起,便于压印时花纹成型,可降低流通时对花纹的磨损。展出的光边机每分钟可加工银元550枚以上。

  图五

        压印机是硬币成形的专用设备,该机器将模具上的花纹印于坯饼上,同时将模圈上的丝齿印于硬币边缘。展厅中央的两台银圆压印机(见图六)由美国沃特伯里(康涅狄格州中西部城市)法雷尔铸造及机器制造公司1921年制造,工作压力160吨,每台每分钟可生产105枚。每台机器由两名员工操作,一人负责加装坯饼,一人负责将坯饼整理成叠。

  图六

        造币厂现在压印机的速度可达到每分钟600枚左右,并改进了压印的机械结构,最突出的一点是:老式压印机由上向下冲压,一般采用下模固定,上模冲压的方法,对地面的冲力很大,只能放置在底楼;如今使用的压印机采用横向冲压,冲模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很好的解决了地面承重的问题。
        雕刻机是造币厂制模的主要设备,利用几何学中相似原理,将工艺美术师设计制作的浮雕作品缩刻成模具,被称为原模或直雕模。原始的雕刻机由人工操作,展品为1936年法国TVR型原模自动雕刻机的仿制品(见图七)。造币用模具制作,由设计图稿、油土浮雕、石膏型、铜型再由雕刻机刻制原模。工作时雕刻机的右侧放置铜型,左侧放置需加工的模具坯。缩刻的比例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 

图七

        雕刻出的原模一般为阳文正字,不能直接用于生产,需翻制成工作模。生产流通币的工作模需要量大,在实际工艺中,由直雕原模翻制阴文原模,阴文原模再依次翻制二元模、工作模,再由工作模上压印机生产。展台上的人力螺旋压力机(见图八),是造币厂早期的翻模设备,它以四个工人为动力,翻制造币用模具。在17世纪,西方国家用螺旋压力机压印硬币。

  图八

        压印后的硬币必须经过检验剔除废品,银币需要经过称重、验面、验声。展出的木架验饼机是人工检验硬币表面质量的机器,两人操作,硬币自动翻面,检验员每人检查一个面。展板上的图片是银币自动校准机,这种机器每台内有10座自动小天平,用于剔除重量不合格的产品,其检验精度为78毫克,每分钟检验银币150枚。
        造币工艺厅内还陈列有自1933年起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造币厂生产的银币、铜币、铝币、镍币和白铜币。
金条也是造币厂的产品之一,以一、二、五、十两为主。照片展示的是一位工友正在金条上打印号码。而出入中央造币厂区及各车间、工序需佩带的不同款式的证章,在展厅内也能见到。
        陈列造币用的模具,是造币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展厅内有:原广州造币厂的民国三年中元二元模、原天津造币厂民国五年面值五厘的二元模等。其中民国二十三年的生产模,是中央造币厂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推行“废两改元”,实施“银本位铸造条例”,发行银本位币时生产流通银币所使用的。民国二十一年金本位币的工作模,由于金本位的方案没有通过批准而未投入生产,只压印了极少样品,存世仅数十枚。而民国十八年意大利雕刻的三桅银元原模、1949年雕刻后未生产的民国三十八年金壹两模具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五年银币的模具,更是珍贵。
        造币工艺厅最后陈列了红军手工打制币的一些展品,以及模仿西方古代打制币工艺(见图九),观众可以自制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