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心内科专家:中国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09:56

中国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

朱少伟

■ 淞沪铁路吴淞站旧址 ▲ 1876年7月1日吴淞铁路城区至江湾段试车列车待发 ▲ 当年英国《图片报》刊登的描绘吴淞铁路初通情形的图画 ▲ 吴淞铁路第一台机车“先导”号被抬上轨道 ▲ 昔日吴淞铁路上行驶的火车 ▲ 淞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 ▲ 上海外滩原怡和洋行大楼

  京沪高速铁路通车一个多月,使上海与北京的距离又拉近。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不禁惊讶于铁路发展之快速。追根寻源,1865年夏,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建过一条小铁路,长约0.5公里,然而,它仅作演示而无实际用途,并很快被京师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中国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诞生于上海,作为中国铁路的起步,其诞生过程无疑是艰难而曲折的……  

  壹 洋人“忽悠”道台衙门

  1863年夏,清兵逼近太平军占据的苏州。那时参与贩卖鸦片的英资怡和洋行瞅准这“适当之时机”,联络英、法、美在沪的二十七家洋行,吁请钦差大臣、江苏巡抚李鸿章准许修筑申城至苏州的铁路。李鸿章怀疑“三国所觊觎者,在苏州未通商地方”,所以毫不犹豫地拒绝。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许多洋行老板更迫切地希望在沪修筑铁路:申城虽坐落于黄浦江畔,但航道愈来愈拥挤,而吴淞是理想的停泊港口,两者之间如建快速交通线,无需跨江造桥,投资省效益高。一批英美商人呈报上海道台应宝时,急盼给予批准。应宝时斟酌再三,列举“七不可”理由推托。

  翌年春,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亲自上阵,以黄浦江岸边起卸货物费力为由,要求在城区至河口修筑一条铁路。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觉得“万难允许”,干脆地加以否决。

  为此,各洋行代表屡次闭门讨论,多数人认为在沪修筑铁路确实充满商机,这件事若办成必然财源滚滚;有些人见官府一再顶着不允,想打退堂鼓。“倘仍据实禀报,难免重蹈覆辙。”怡和洋行代表动起歪脑筋,“中国有言曰‘暗渡陈仓’……”

  1872年夏,美国驻沪副领事奥立维·布拉特福经与一些洋行老板密谋,决定着手修筑城区至吴淞的铁路,并来个“先斩后奏”。他为了不走漏风声,组建的股份公司名称故意回避“铁路”两字,而叫做吴淞道路公司;为了使申请顺利得到批准,又对时任上海道台沈秉成欺瞒,行文时谎称是要修筑一条“寻常马路”。沈秉成鉴于太平军进攻上海时洋人曾助守城,不想直接拒绝,便表示要辟路可以,不过需自行解决购地;他以为官府不插手,洋人在民间购地困难重重,此事会不了了之。

  就这样,在沪修筑铁路的工程悄然启动了。

  贰 城外蜿蜒吴淞铁路

  在风气未开的近郊征地修筑铁路,不仅业主都出价昂贵,还涉及住宅风水、坟墓迁移等复杂问题。吴淞道路公司虽深感麻烦,仍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强行购下了城区和吴淞之间长近15公里、宽近14米的土地。欲建造桥梁、开挖涵渠、设置栅栏时,资金方面终于支撑不住,工程陷于停顿。

  1874年春,英国商人在伦敦注册吴淞铁路有限公司吸纳资金,接管吴淞道路公司,确定控股的怡和洋行为在华代理人,并与之签订修筑铁路的合同。怡和洋行通过多方活动,使工程重新上马,对外依然说是修筑“寻常马路”,最多时工地上约有2000人。

  1875年夏,路基差不多已全部筑好,孰料又出现资金短缺,因为按估算建成这条铁路尚需10万英镑,而吴淞铁路有限公司仅余2万英镑。不久,有人建议压缩规模,采用窄轨和小型机车;即便如此,也得再花2.8万英镑,问题仍难以解决。此时,有英国商人愿意投资,于是吴淞铁路有限公司改组,由摩利逊担任总工程师;12月20日,轮船从伦敦运来第一台机车“先导”号、车厢和钢轨等。

  1876年初,摩利逊来到上海,铺轨已完成了很长一段。2月14日,刚组装的“先导”号重1320公斤,由6位壮汉抬上轨道试行,围观者达上千人。这引起新任上海道台冯焌光的关注,他迅速将情况详报两江总督沈葆桢,却受到“禀报迟缓”的责备。冯焌光立刻照会英国驻沪领事麦华陀,要求停止铺轨和火车试行。麦华陀辩称辟路已获道台衙门批准,铁路器材进口也曾申请免税,故不应干涉。

  嗣后,双方继续较量。在北京,威妥玛收到总理衙门“应即转饬领事,严行禁止”的照会,两次辩称吴淞铁路有限公司以公平价格购地,未违背两国签订的协定;同时,他派中文秘书梅辉立赴沪,并拜访已官至直隶总督的李鸿章,要求调停。在上海,麦华陀不把道台大人第三次交涉当回事,还索性擅自让火车恢复运送物资;冯焌光火冒三丈地宣布:“如置之不理,本道亦可照会各国领事,并刊入新闻纸,使地球各国天下官民共见共闻。”

  总理衙门怕矛盾激化,一面让沈葆桢、冯焌光与麦华陀继续会谈,一面又照会威妥玛。李鸿章接到总理衙门函询,主张息事宁人,他认为:“何不由中国照原值买回,另招华商股份承办……如此则洋商资本不致无着,而中国主权亦无所损,似是两全之法。”当梅辉立抵沪,他坚持吴淞铁路被买回后仍应交给怡和洋行承办10年。冯焌光不答应,而且严禁火车再装卸物资。

  5月30日,铺轨推进至江湾,第二台机车“天朝”号也运来。吴淞铁路有限公司决定以既成事实向清廷施压。7月1日,进行试车,试乘者觉得“不啻腋有羽翼,足登烟云”。

  叁 频起风波线路夭折

  冯焌光对此勃然大怒,据李鸿章手札提及:“铁路已成,火车试行,竹儒(按即冯焌光)设法阻扰,谓将卧铁辙中听其轧死,威(妥玛)、梅(辉立)等目为疯人。”吴淞铁路有限公司未作收敛,仍按原计划行事。

  7月3日,吴淞铁路城区至江湾段开始营业,机车拖车厢数节,最高时速32公里。随着汽笛长鸣,车轮慢慢转动,很快“如电掣飙驰”,乘客望着窗外向后退去的树木无不笑容可掬;一路上,人们竞相观赏这庞然大物,以致“立如堵墙”。《申报》于次日报道:“到下午一点钟,男女老幼,纷至沓来,大半皆愿坐上、中两等之车,顷刻之间,车厢已无虚位,竟有买得上中之票仍坐下等车者。迨车已开行,而来人尚如潮涌至,盖皆以从未目睹,欲亲身试之耳。”

  《申报》登载的《火轮车路告白》,标明吴淞铁路车票分为三等,上座大洋5角,中座减半,下座再减过半。这个票价并不便宜,当年普通百姓忙碌月余都难挣一两元大洋;但比起穿梭的马车车资,则便宜得多。许多常往返于城区和江湾之间的客商,以往坐马车费时而辛苦,如今改乘火车既便捷又省钱,故赞不绝口。有人还写了一首《咏火轮车》,该竹枝词中云:“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一个英国画家还曾描绘吴淞铁路初通情形,提供给伦敦出版的《图片报》刊登。

  仅过半月,吴淞铁路频起风波,如公司成员与乡民发生摩擦,导致一人被手枪击伤;有人在江湾北面轨道被碾死。冯焌光面对这种情形,迅速照会英国驻沪领事馆,勒令吴淞铁路有限公司停止营业;公司方虽称“暂停行驶”,但轨道仍照铺不误。

  这时,关于处理“滇案”的谈判正在烟台举行,其间曾磋商吴淞铁路之事,李鸿章申明:“务在保我中国自主之权,期于中国有益,而使洋商亦不致受损”;威妥玛宣称:“租界以外断不许英商办理。此事如将来中国以铁路为有益,仍听中国自主。”美国驻华公使西华闻讯提出“准令洋商承办,照各国通例,由中国抽纳捐税十年,再照原价收回”,李鸿章明确表示不能同意。

  9月14日,李鸿章向朱其诏、盛宣怀面授机宜,并派两人赴沪协助道台衙门料理一切;英方代表梅辉立也再来申城,参加多轮谈判。11月12日,双方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规定:吴淞铁路、机车和地基由中方买回,总价28.5万两白银,限一年内分3次付清;价款未付清前,仍暂由英商经营,但只能载客,不准运货。

  12月1日,吴淞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营运,“两旁观者云集,欲搭坐者已繁杂不可计数”。它是一条轻便窄轨铁路,总长14.5公里,全程行驶约需30分钟;建3个车站,即上海站、江湾站和吴淞站。上海站(时称“上海火轮房”)位于天后宫北(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内建单侧式月台。这条铁路通车不足一年,乘客已逾16万人次,可见获利不菲。

  翌年10月20日中午,吴淞铁路开行最后一趟火车。随着第三笔银两如期付清,由现任上海道台刘瑞芬出面接收这条铁路,准备拆除。地方商民145人联名公禀两江总督衙门,“请准铁路继续办理”,但铁厂工匠和民工还是出现于沿途,钢轨纷纷被撬掉。

  肆 近郊再建淞沪铁路

  甲午战争后,清廷迫于全国舆论宣布要“力行实政”。

  1895年春,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出于“有益商务、筹款、海防三端”,要求总理衙门同意修筑上海、江宁(今南京)之间铁路,以“吴淞至上海、上海至苏州、苏州至镇江、镇江至江宁以及苏州至杭州各为一段”。

  1896年春,清廷责成回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对修筑上海、江宁之间铁路“实力筹办”。接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直隶总督王文韶联名上奏,希望将此划归盛宣怀正在筹建的铁路总公司办理。清廷批准以官款修筑铁路,“先修淞沪、后筑沪宁”。

  1897年1月,盛宣怀担任督办的铁路总公司成立。2月,用官款修筑的江南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开工,盛宣怀曾驻沪督建,并聘德国建筑师锡乐巴主持工程。翌年8月5日全线竣工,9月1日正式通车。

  淞沪铁路造价逾92.5万两白银,线路基本循原吴淞铁路走向,并利用部分旧路基;以碎石作道床,采用标准轨距,钢轨均向德国订购。它成为城区通往吴淞的陆上要道,全长逾16公里,初设上海站(今东华路、虬江路附近)、江湾站、张华浜站、蕰藻浜站、炮台湾站。

  在运营初期,每天开行旅客列车8对,车票分为三等。1904年10月,归并于开始筹建的沪宁铁路,改称淞沪支线。1927年夏,上海特别市成立,随着近郊乘客增多,每天开行旅客列车11对;嗣后,又向英国订购多台蒸汽机车投入使用,每天开行旅客列车30对,并取消车票等级。

  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淞沪支线屡遭日军炮火摧残。上海沦陷期间,伪“华中铁路株式会社”将这条铁路更名“吴淞线”,并往炮台湾北端延伸半公里直达江边,沿途车站增至14个;在日军投降前,何家湾至炮台湾的轨道遭破坏。抗战胜利时,被毁路段修复,宝山路至蕰藻浜每天开行旅客列车8对。

  淞沪铁路在解放后继续办理客运。1963年初,公交线路延伸至吴淞镇等处,而且基本与之平行,所以旅客列车全部停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宝山路站至江湾段钢轨拆除,现不少路基已融入上海轨道交通三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