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达装饰怎么样:京剧(三)服装【服饰、行头】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03:59

【盔帽】   盔帽就是戴的帽子。京剧服装里的帽子分为四类:盔、冠、帽、巾。总称为盔头。本来都是头上戴的帽子,由于制作质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当、年龄不一样,所以帽子的样式与名称也就不一样了。          盔,是武将在战争时用来防护头部的帽子。一般说都是硬胎的,有元帅所戴的帅盔,及赵云所戴的夫子盔,马超所戴的倒缨盔,项羽所戴的霸王盔,高宠所戴的扎巾盔,典韦所戴的虎头盔,孙悟空所戴的钻天盔,扈三娘所戴的蝴蝶盔,中军专用的中军盔,山大王所戴的草王盔等。盔上一般都缀有绒球、珠子作为装饰品。帅盔上还带着缨子。帅盔就是元帅戴的盔头。夫子盔之类,就是一般大将戴的盔头。                冠,是比较郑重的礼帽,一般都是硬胎的,比如皇帝戴的平天冠、九龙冠。年轻的皇子、太子戴的紫金冠,还有皇后戴的凤冠等都是。          巾,是家常随便戴的一种便帽,种类比较多,软、硬胎都有。常见的如员外巾,即员外戴的帽子。另外凡是绅士、富户,也戴员外巾。相巾,即达官、显贵在家里穿便服戴的帽子,《宇宙锋》里的赵高戴的就是相巾,相巾是比较硬的硬胎,形状是四四方方的,并且上边带有几道楞子。文生巾,凡是比较清秀、潇洒的书生和一般扮演儒雅公子的角色都戴它。文生巾自帽顶至两侧的后半截有扇子形的硬边,与左右如意头的硬边连接。挂流苏,两耳下垂丝须。巾背垂有两条飘带。又称公子巾,或小生巾。武生巾,式样与文生巾相同,唯巾的顶部正中插有小火馅(俗名软火焰,为红绸子结成的蝴蝶结)。武生巾背没有飘带。开打时摘去流苏。为剧中扮演武生或武小生所戴。例如《拾玉镯》的傅朋戴的帽子,就是武生巾。傅朋这个人物本来是文的,为什么他戴武生巾呢?根据剧情介绍,他是世袭指挥,指挥是武官。虽然他的表演是文质彬彬的,但因为他有武官的身分,所以戴武生巾。方巾,即一般家境不太富裕的书生、秀才戴的黑色方形帽子。方巾有两种,帽身高一点的叫高方巾,矮的就叫方巾。丑角扮演的一些文人,很多都戴方巾。丑行里有一种叫方巾丑的,名称即由此而来。棒锤巾,即有些由丑扮演的纨绔子弟,依仗父兄势力,为非作歹的一些朝廷大官的后代,在戏曲、小说里被称作“衙内”,这帮无恶不做的衙内,他们戴的帽子,其形状是上小下大,有点像棒锤的样子,绣花的后边竖起像桃形的两根小翅子,一走一颤悠,显得轻佻浮躁,这种棒锤巾,与这些衙内的身分、行为,是很配称的。扎巾,即一些穿箭衣、开氅的武将或有武功的人戴的帽子,比如《一箭仇》里的史文恭,《艳阳楼》里的高登以及老将黄忠等。另外还有诸葛亮所戴的道巾,许仙专用的许仙巾,以及一些老年人戴的叫老人巾、鸭尾巾。巾的种类比较多,以上介绍的只是主要的、常见的。           
        帽,
帽的种类很多,几乎各类人物都有自己的帽式。帝王将相一类人物戴的有;皇帽(也叫唐帽)、侯帽、文阳帽、纱帽太监帽               一些侠义英雄、江湖豪杰以及下级武官、富户家仆所戴的,名为罗帽。样式是下圆上呈六角形,毛顶打圆球。罗帽有两种。一种是硬罗帽,硬胎的,并且较高,上边缀满了绒球和珠子,一动就哗啦啦响。另一种是软罗帽。软罗帽有黑的和花的两种。石秀和武松戴的是黑罗帽,《三岔口》里的任堂惠,《艳阳楼》里的呼延豹,《武文华》里的万君兆(后半场)戴的都是花罗帽。        帽子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乌纱幅,简称为纱帽。纱帽是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这种纱帽的正式名称叫襆头(音伏头),俗称为纱帽。纱帽的帽身背后下端,左右对称平插一对帽翅,像左右平伸的两支脚,叫纱帽翅。纱帽翅的正式名称叫作“展”,俗称帽翅。纱帽翅有好几种,一种叫相纱。最典型的是包公(包拯)戴的帽子,一般是宰相戴的帽子,所以叫相纱。两旁的翅子有一尺多长,一寸来宽,翅的尾巴略为向上翅起,实际就是两根黑漆的平板。有些改良的相纱,是在翅子尖上加些珠子。后来不仅在翅子上加装饰品,黑的纱帽也改成了绣花的帽子,所以又名相貂,或称改良相纱。另一种最常见的,是名叫方翅的纱帽。翅子是长方形略带椭圆形的。这种方翅纱帽是一些正派官员戴的,老生、小生一般都戴它。还有两种,一种是桃形的尖翅。戴这种纱帽的人物,都是贪婪、狡诈、凶残的一些官员。像《四进士》里的顾读,《算粮》里的魏虎这祥一些角色。所以尖翅纱帽又被叫作“奸纱”。还有另一种是圆翅,滚圆滚圆的纱帽翅。戴这些纱帽翅,都是些昏庸糊涂的贪官,例如《六月雪》里的山阳县知县就戴圆翅纱帽。还有一些是诌上骄下,吹牛拍马的势利小人,或是险诈狡猾,阴谋害人的人物,例如《审头刺汤》里的汤勤就戴圆翅纱帽。此外,还有极少一部分由丑角应工的,带有浓厚喜剧色彩的滑稽的小官吏,例如《小上坟》的刘禄景等,也戴圆翅纱帽。由此来看京剧服装,有这么一个特点:从纱帽翅的形状上就可以看出对人物的褒贬和品评,观众只要一看见戴着尖翅纱帽的,就知道不是好人。
     

舞台上的驸马戴的帽子,专用名词叫驸马套。它的特征是在纱帽壳上套着一圈特制的装饰品,包括双龙戏珠的贴金立翅(附于纱帽壳背后)以及大红绒球、红色穗子等。例如《四郎探母》里的杨延辉,《铡美案》里的陈士美。戴的就是驸马套。另外,凡是在纱帽两边插着金花的,是为了新中的状元准备的特定的帽子。在京剧里,什么角色戴什么帽子,是很讲究的。现在有些剧团,在驸马的脑袋上戴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不合适了。这样讲绝非保守,因为它已成为规定的制度,或者是一种特定的形象。如果随便改变这种形象的规格。就会影响在群众中已经形成的欣赏习惯,给人一种错觉,同时也不符合人物身分。

  令外,帽类中还有李逵、时迁等所戴的马尾鬃帽(形如蟋蟀罩子),兵卒戴的虎头帽, 堂倌小贩戴的毡帽,渔人樵夫戴的草帽圈,僧道戴的和尚帽、道士帽。以及少数民族的鞑帽、缨帽等等                                         除以上四种外,还有观音菩萨所戴的观音兜,诸葛亮(借风)所戴的九龙箍,鲁智深所戴的月牙箍,岳云所戴的叫垛子头,乔玄所戴的相貂,杨继业所戴的金大蹬,铫期所戴的金貂,杨洪所戴的沙锅浅,丑婆所戴的彩旦箍,虞姬所戴的渔婆罩等,也属冠帽盔巾四类,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此外,在冠帽盔巾之中还可以随人物和剧情的需要加配一些配件,如异族人可加雉翎狐尾,有的可加飘带,绸条,面牌,茨菰叶,铲头等。
【髯口】
 在京剧中,剧中人所带的各种各样的胡子,术语称作“髯口”,又称“口面”。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近年来在技术上进行了革新,采用尼龙作为原料。以铜丝做钩,挂在耳朵上,有夸张人物两腮和颏下部分生理特征的作用。
  髯口不仅是遮盖演员演唱时口型的美化手段,也是一种刻画人物心情与神态的艺术工具。演员通过各种髯口的表演技巧,如理髯、甩髯、抖髯、掏髯、搂髯、卷髯等,可以以优美的身段造型,来刻画人物。
  髯口还可以通过其形状、样式、长短、疏密及颜色来表示剧中人的年龄、身份、容貌和所处的境遇。
  髯口的色彩主要包括黑、黪(即灰色)、白三种。一些行貌怪异、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紫、蓝色的。
  髯口的名称很多,按剧中人的年龄、身份、面貌和性格的不同而定。仅根据颜色、式样的不同,会意而命名。
      三 绺 髯 >>     满  髯 >>           二 涛 >> 
      扎  髯 >>     一 字 髯 >>     八字髯 >>
      翻八字髯 >>     丑三绺髯 >>     吊搭髯 >>
      白 四 喜 >>     白 五 撮 >>     虬 髯 >> 
头饰 包括人物的发型和戴在头上的各种饰物。它即作为演员表演、舞蹈的手段,也是表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中各行戴盔帽的男性角色,一般都先戴包头网子。若是不戴盔帽的,除有些丑行剃光头之外,多用不同发式表现。如鲁智深、武松等用象征带发为僧的“大蓬头”,一些妖怪人物戴双抓髻蓬头、天真儿童戴孩儿发或抓髻等。

 还有一种表现人物遭受困境时所戴的“甩发”,如《斩马谡》中,马谡在被问斩之前,《刺王僚》中,专诸在行刺时,都戴帅发,表现他们即将赴难的神态。又如 《野猪林》中,林冲在高俅的白虎堂上遭受无端陷害时,演员甩掉头上的冠巾,甩发陡然蓬起,当他跌坐在地上时,那帅发准确地垂落于背后的精彩动作,以及在松林中林冲被解差毒打时所运用的扬、抖、涮、转等帅发技巧,把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那种强压怒火忍侮含恨的心情,揭示得十分深刻感人。

 青衣、花旦的发式有大头、古装头、旗头。 舞台上的中、青年妇女,不分身份和年龄一律梳大头。其样式是沿着上额贴若干假发做成的“小弯”,两鬓贴“大缕”片子,括出俊美的脸型。脑后梳椭圆形发纂儿,下缀数尺长黑色丝穗,名为线尾子;表示乌发垂肩、光头净面,格外端庄秀丽。未婚少女、侍女丫环则在发纂上梳一倒抓髻,下留辫穗,用以象征她们是黄花幼女。另外,从鬓发插花上看,夫人、小姐使用珠翠绒花;小家碧玉使用绢花;贫困人家妇女则包一块绸布。如果是沦为罪犯人物,鬓边还要留一缕散发。如《女起解》的苏三、《六月雪》的窦娥等,用以表示人物在艰难时不事梳洗的窘态。

 过去,许多演员还利用辫穗和鬓发来表现人物,如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撕鬓动作,表现赵艳蓉气急成疯的心境。赵燕侠等在《铁弓缘》中,运用耍辫穗、揉辫绳等细微表演,刻画了陈秀英天真活泼、善良可爱的性格,都是很出色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