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良文杏多少钱一次: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58:07


庄公12乎勇力,不顾于行义3。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45不引6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7以勇力立于世者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8谓之勇,诛暴不避彊9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彊,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目夺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译文】庄公施展于勇力,不顾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有勇有力的人士,不顾忌国家法令,贵族皇亲不推荐善事,近臣也不避开过错,所以晏子去见庄公。庄公说:“从前有仅凭勇力在世上立身的人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轻视死亡以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的称之为有勇,诛杀凶暴不畏强悍的称之为有力。所以勇与力的树立,以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商汤王周武王用兵而不是叛逆,兼并其它国家而不是贪婪,这就是仁爱与最佳行为方式的道理。诛杀凶暴不畏强悍,废弃罪恶不不避开大众,这就是有勇有力的行为。古时候行为于勇力的人,就是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如今君上没有讲仁义的道理,臣下没有废弃罪恶诛杀凶暴的行为,而仅靠勇力立于世间,那么诸侯行为于此国家就有危险,匹夫行为于此家庭就会残破。从前夏国的衰亡,有推侈、大戏,殷国的衰亡,有费仲、恶来。这些人脚能走千里,手能撕裂猛兽,任用他们的勇力,他们就会侵犯欺凌天下,乱施威势杀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最佳行为方式及道理,所以夏桀商纣因此而灭亡,殷商夏朝因此而衰亡。如今主公眼睛只看见勇力,不顾及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有勇有力之人士,不顾忌国家法令,以威强立身,行为于淫乱暴力,贵族皇亲不推荐善事,近臣也不避开过错,背离圣王的规律,而仿效灭亡君主的行为,用这些来求得长存,我晏婴从来没有听说过。”

【说明】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与孔子同时代,比孔子大26岁。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使楚时曾舌战楚王。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仁义礼智信”用现代话说,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友爱关系(仁),就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义),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礼),用智慧(智),守事实(信)。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本节为开篇第一,立即就提出勇与力来讨论,至此而定下全书基调。真正的勇,并不是力气大,不畏打架杀人,而是勇于面对任何问题。人生在世,为的就是求得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我们面对的大千世界、人类社会却非常复杂,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让我们望而生畏;为此,我们就要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以期获得更多的人的帮助,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要想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要尊重他人的社会行为规范,同时也希望别人能尊重我的社会行为规范。这就是人际关系的道路和规律。因此我们就要从中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尊重事实。智慧来源于不抱有成见,不固执己见。抱有成见就不能了解别人的思想,固执己见就会使自己脑袋僵化。所谓的信,就是诚信,诚信是什么?就是事实本来如此,尊重事实,就是诚信,歪曲事实,就是不诚信,就是欺骗。再复杂的大千世界、再复杂的人类社会,如果大家一起来面对,一起来解决,困难也就少多了。如果我仅凭身强体壮、孔武有力来对待身边的人,那么不久我就会成为孤家寡人。现今世界就崇尚武力,各国都在提高军费,不断攀比谁的军事装备更先进,西方所谓的强国,其思想意识与两千多年前的齐庄公如出一辙,都是妄图以武力称霸天下,莫非历史又回到从前?其实,问题不是靠武力能解决的,使用武力,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

【注释】1.庄公: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名光。公元前553——548年在位。《韩非子·奸劫弑臣》:“其妻美,而庄公通之。”

2.奋:(fèn份)《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诗·大雅·常武》:“王奋厥武。”《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管子·宙合》:“奋乃苓,明哲乃大行。”《易·豫·象》:“雷出地奋,豫。”《荀子·子道》:“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史记·乐书》:“奋至德之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这里用为奋力、振作、施展、发挥之意。

3.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道德、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

4.逼:(bī荸)《国语·郑语》:“不可偪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泰侈逼上。”《淮南子·兵略》:“是故入小而不偪。”《小尔雅·广诂》:“逼,近也。”《说文新附》:“逼,近也。”这里用为接近、靠近之意。

5.迩:(er耳)《书·皋陶谟》:“迩可远,在兹。”《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诗·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6.引:(yǐn隐)《礼记·玉藻》:“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史记·李将军列传》:“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这里用为避开、退却之意。

7.徒:(tú图)《管子·白心》:“是谓宽乎形,徒居而致名。”《韩非子·二柄》:“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以喏。”《资治通鉴》:“徒见操书。”这里用为独、仅仅之意。

8.礼:(lǐ李)《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9.彊:(qiáng强)同“强”。《老子·三十三章》:“自胜者强。”《墨子·公输》:“不可谓强。”《战国策·秦策》:“兵革之强。”《战国策·齐策》:“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强而燕弱。”这里用为强盛、势力大之意。

10.替:(tì剃)《书·大诰》:“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书·微子之命》:“往哉惟休,无替朕命。”《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诗·大雅·召旻》:“彼疏斯粺,胡不自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替孟明。”《国语·楚语》:“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离骚》:“謇朝谇而夕替。”《说文》:“竝,废也。”这里用为废弃之意。

11.推侈、大戏:人名。《墨子·明鬼下》:“故昔夏王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推哆大戏,生列兕虎,指画杀人。”

12.费仲、恶来:人名。《墨子·明鬼下》:“故昔者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费中、恶来、崇侯虎指寡杀人。”

13.凌:(líng玲)假借为“夌”。《管子·中匡》:“有司宽而不凌,菀浊困滞者。”《管子·霸言》:“重而凌节者,复轻。”屈原《国殇》:“终刚强兮不可凌。”《韩非子·初见秦第一》:“中以凌三晋。”《韩非子·有度》:“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这里用为侵犯之意。

14.轹:(lì丽)《管子·宙合》:“此言擅美主盛自奋也,以琅汤凌轹人。”《吕氏春秋·慎大》:“干辛任威,凌轹诸侯以及兆民。”《汉书·酷吏传序》:“酷吏独有侯封,刻轹宗室,侵辱功臣。”颜师古注:“轹,谓陵践也。”这里用为欺凌之意。

15.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16.循:(xún寻)《书·洪范》:“无有作好,循王之道。”《管子·形势解》:“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楚辞·天问》:“昏微循迹。”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这里用为遵循、仿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