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撩男朋友聊天记录:【佳片U约】美.德. 意电影:《哥特防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33:58
绿水清山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美.德. 意电影:《哥特防线》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战争冒险题材经典。美国导演阿里·托伯(Ari Taub)作品。1944年盟军突破哥特防线前后的意大利中北部山区,美军补给兵小分队奉命携带弹药增援前线步兵中队,而意军山地兵团连队则奉命与德军步兵小队同守森林附近阵地的战争故事:其间特别表现了处境尴尬的意军与德军以及当地游击队和黑老大的复杂关系,重点塑造了不堪重压、顾全大局的德军少尉和心怀自卑、死要面子的意军少尉两个令人同情的反派形象,而美军补给兵则既未遇劲敌险情、也未见英雄行为。战争中的边缘心态和扭曲人性。灰色压抑,颓废沮丧,无谓无殊。托马斯·波恩(Thomas Pohn)、法比奥·萨托(Fabio Sartor)、卡米内·赖斯保勒(Carmine Raspaolo)、鲁本·普拉(Ruben Pla)、卡瑞纳·梅洛(Karine Melo)等主演。
[剧情资料]
名称:哥特防线
别名:堕落战场
外文名称:The fallen
更多外文片名: The Gothic Line.....(USA) (working title)
导演: Ari Taub
编剧:
Nick Day
Caio Ribeiro
主演:
Daniel Asher ....Lt. Watts
Matthew Black ....Sgt. Hoakes
Justin Brett ....Kinross
影片类型: 奇幻 / 战争
上映:2004年
片长:112 min / USA:16 min (24 fps)
国家/地区: 美国 / 德国 / 意大利
对白语言: 英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国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摄影机: Arriflex Cameras and Lenses
剧情:
关于德国人﹑意大利人和美国军人的一个三边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个星期间﹐在北方意大利的边境上﹐一群病历美国补给军人为运送军火给前线被迫进入敌方范围内﹐任务的成功由于现实变化而难以完成。在另一面﹐一个被命中注定面对特定失败的德国军官和他的意大利合伙人努力维持著士气﹐并且指挥训练著军队顽强抵抗盟军的进攻直至死亡……本片是一部很值得看的二战电影﹗
[精彩影评]
该影片未明确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和地点,经多方考索查证,当为1944年秋的佛罗伦萨与亚平宁山脉之间丘陵地区。史载美英盟军和意大利游击队于1944年8月25日进攻德意联军从圣马力诺到卡拉拉的哥特防线,并于9月28日全面突破本来就残破不全的该防线。影片中有两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一是美军补给兵小帅哥在意村民家看上父母惨遭德军毒手的美女,亲吻后发现她一口黑牙,顿时吓晕了;二是当地游击队袭击德军粮弹补给卡车后逃之夭夭,黑老大收拾残羹剩饭被意军逮个正着,做了替死鬼。中文网络上的该影片档案少见中文剧情梗概,且国家、年份亦各各不同。该影片英文别名The Gothic Line来历不详。
影片历史背景
盟军攻破哥特防线前后的意大利战场
1944年5月11日晚,盟军在空军协同下对古斯塔夫防线(笑独行按:从那不勒斯以北60多公里的地中海沿岸到亚得里亚海边的奥尔托纳,横贯意大利,以高耸入云的卡西诺山峰为中枢)发动了第四次强攻。法军中一支骁勇善战的摩洛哥土著骑兵部队翻山越岭,冲上海拔4850英尺的山峰,绕到德军背后发动进攻。5月14日,经过激烈残酷的争夺战,波兰军第二支队终于冲进卡西诺修道院废墟。德军“古斯塔夫防线”许多地段被突破,凯塞林被迫命令德军撤至从台伯河口到东海岸佩斯卡拉的凯撒防线。5月22日,被困于安齐奥滩头的美第6军也发起进攻,于5月25日与正面进攻部队会师。
与此同时,德军继续北撤,退守从圣马力诺到卡拉拉的哥特防线。6月4日,罗马宣布为不设防城市,当晚9时,美第5集团军首先开进罗马。占领罗马后,盟军继续向北推进。8月25日,盟军第15集团军群进攻哥特防线,于9月28日将该防线全面突破。
突破哥特防线后,由于西欧登陆需要,盟军从意大利战场调走了7个精锐师。同年12月,因人员、弹药不足和天气恶劣,第15集团军群被迫转入防御,与德军“C”集团军群在科马基奥湖、韦尔加托、维亚雷焦一线对峙。德军“C”集团军群下辖第10、第14集团军和意大利利古里亚集团军约60万人,拥有400辆坦克、2500门火炮、130架飞机,其战略企图为依托科马基奥湖地区河网沼泽地和韦尔加托地区山地阻止盟军进入波河平原。此后,意大利战场一度处于沉寂状态。
其实,倒下是件顶无奈的事。
这是一部反战的战争片。
他一反英雄主义的传统模式,多视角多侧面地表现出战争对于个体而言的荒唐不可理喻,卷入其中者的无奈。没有英雄,只有倒下者。
影片采用多视角的切入手法,类似于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多条叙事主线并行发展,有美军的、德军的,还有意大利军的。三方的视角交替切换,又相交织,并运用了许多主观境头和音响(比如美军最后进攻时,德意军感觉到的巨大的震动),形成了张力和节奏。其间又穿插、编织进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居民、家族式的游击队/黑帮,甚至还有私贩物资的美国军人和沦为德国间谍的英国战俘。这些看似凌乱、无序,却正反映出这场战争的奇特性:凌乱、混杂,战线经常变动、犬牙交错。此时,二战已经进入倒数第二个年头,临近尾声,在意大利战线,对阵双方都已经兵疲将乏,拉锯在沿亚平宁山脉的哥特防线,每时每刻付出着人员的伤亡。一支美军补给分队奉命为苦守前线的孤军运送弹药,从而开始了他们在美丽的亚平宁乡间的奥德赛之旅,一路上他们经历了汽车故障、德国间谍、意军狙击,筋疲力尽,虚弱不堪,历经恐惧、困顿,并几乎全部倒在了最后的冲锋中。
他们的对手,德军的一个连,孤守在前沿阵地,中尉连长和军士都是坚定的战士,他们忍受着粮草匮乏、孤悬敌阵以及游击队的袭扰。当最后接到掩护主力撤退战至最后一人的命令时(何曾熟悉啊,斯大林格勒、突尼斯城),中尉理智地只留下自己和另两名志愿者,而令其他人撤退。他显然知道这是没有任何生还机会的,但他更不愿全连都这样无谓毁掉。显然,虽然仍保持着军人的士气和斗志,他也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无奈、生命的无辜。他最后战死在MG42机枪边时,显然维护了战士的尊严并完成了命令,但又何尝不是用自己的生命为这场荒谬的战争埋了单。
蒙特罗萨山地师的意大利中尉带着一队人马赶来支援德军,他们受到德军的不信任和歧视,定粮甚至只有德军士兵的一半。意大利军官努力维持着自己的尊严和手下的士气,德军并不信任他们,只让他们担当埋地雷这样的活儿以及对付讨厌的游击队。在残酷的兄弟阋墙的大背景下,他们与伏击他们的游击队最终并没有真正流血,这才是这部表现荒谬战争中人的无奈的杂剧中真正的喜剧因素,虽然这场戏拍得非常紧张,张力十足。这些意大利士兵本都是些平头百姓,并不知道战争的目的,与他们的德国同伴及美国对手一样,他们也渴望生命,不想无谓死去,但其中也不乏狂热的战士,那个声称已经记不清杀过多少敌军的光头军士疯狂地用机枪扫射美军的装甲车,结果被炸得几无全尸,相比之下,那些举着白旗的同伴是幸运的,至少不用无谓地为独裁者牺牲自己的生命。
电影名为 the Fallen,意为“倒下者”,指战场上战亡的官兵。影片开门见山地描写了一段遭美军伏击倒下的德军及其葬礼的镜头,在被黄土覆盖前,战死者的铁十字勋章亦被取走,这不无暗示:死了的战士一文不名,从生命到荣誉悉数被剥夺。退而言之,生后的荣誉对于已化为尘土的个体又有什么意义呢?君不见为了所谓的“不朽”,古往今来已经有多少生命倒卧沙场。
电影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宗族“游击队”的头也是家长——罗西尼先生(他们干着发战争财的营生,可能也是生活所迫,比如拣拾被袭的运输车队,连死者的军靴也要拿走,就象是非洲莽原上的一群鬣狗),将被意大利士兵枪决。他无比镇定地与中尉聊着天气,并要了一杯上好的红酒,饮完后自己坐到椅子上,大无畏地背对行刑队坐定,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扮演起“英雄”。这也是电影中对“英雄”的唯一一次指涉,且不无讽刺揶揄。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英雄,只有枪响后的倒下者。
其实,倒下是件顶无奈的事。
突然想到萨特的那句话:“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请您观看]
',1)">
http://www.tudou.com/v/cccQB2flJIo/v.swf
编辑于2011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