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盼盼2016年9月新图:分析朝鲜战争美军如何收复汉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2:14:56

分析朝鲜战争美军如何收复汉城

   朝战是一场意义重大的现代战 争,极有必要从军事上分析这场战争的赢家和输家。这也是本篇文章的重点。一本是中**队作家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一本是 美国史学家 James L. Stokesbury 所着 A Short History of the Korean War。美国 史学家写的历史比较客观公正,其中毫不讳言美**队遭受挫败的惨状。这也是王树增 在他的书中大量引用美国人描写美军溃败的原话的原因。而中国人所写的朝鲜战争史大多写成是中国人打败美军的历史,这实际是对历史的歪曲。而王树增的书本意是要为志愿军的普通士兵说话,讲述他们遇到的艰辛,让人们更加敬佩这些普通士兵。

  王树增在他的书中用相当的篇幅描写了志愿军失利的过程,这在国内史书中是少见的。 然而,与美国史学家相比,就看出王树增离历史学家还有相当距离。史学家要求不带任何感情因素如实的写出历史的真实。而王树增在书中充满了对志愿军深厚的感情,虽然 能打动人心,但不免扭曲了历史。   凭什么说王树增书中有扭曲历史的地方?举一例。王树增说朝战中的五次战役,中国胜前两次,后三次双方互有胜负。从这样的叙述看,显然中国占上风。但他书里所写的后三次战役却显示中国都失败了,特别是第五次战役是大败。可见作家还不敢面对现实。 看待双方在一个战役中是胜是负,我主要看两点。第一,谁攻下了战略要地;第二,谁损失更多的战斗力。从这两点看,后三次战役美军获胜当无可争议。   王树增在成为朝战专家后,有多人询问,我们到底赢了还是输了。作家的回答很有趣。 他说“你我这样的人与泰森打了个平手,是你我的胜利还是泰森的胜利?”作家的回答 很巧妙,相信听了这话,90%以上的人会说是你我的胜利。 如果我问你,中国足球队与巴西队踢了个平手,是中国队胜还是巴西队胜利?中国队相对于自己的水平有超常表现值得赞扬,但要说胜负,就要决出高下来。如果是在小组赛, 要看两队与土耳其和哥斯达离加的战绩,如果是在复赛则要加时罚点球等。
  中国跟美国大战12个 回合,精神可嘉。   从停战谈判的结果可以看出,美国是占便宜的一方。我们知道,谈判是以双方在战场上 的实力为依托,打得好多得利,打得差,多吃亏。停战线不是战前的38线,有所变动。 这是双方谈判时的分界线。当时,由于美国刚打完第五次战役,是胜利之师,所以部队 推进超过38线。虽然美国还可以再往前推进,但美国决定停下来筑防御工事。这样做 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美国总统已经定出调子打有限战争,最终是要停战谈判的, 而停战谈判必然要划出分界线。李奇威很聪明,他说,我继续打过去毫无意义,因为 停战后还会要我退回来,我不能让我的将士做无谓的牺牲。美军当时所停地方的地势 经过精心选择,易守难攻。这条防线绝大部份在38线以北,只有一小块在38线以南的 金城。因为这块地方不易防守,美国就放弃了。王树增对此事的解释不同。他说,由于南韩军队不老实,中国人教训了他们一下,所以打进去一块。   这条停战线明显有利于美军,因为中方一开始不同意。中方要求以战前的38线为分界线。 美方则不愿回到38线,说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地方要我退回去门也没有(注意:中印边界战争,我方胜利,还在实际控制线后退20公里,白白丢掉我方主张的边界线。参见:中印战争获全胜之谜!以及虽胜犹败的内幕!)。于是谈判破裂, 双方继续打。美方的想法是,你不答应我的条件我就打你,打到你答应为止。可见,美方是主动的一方。还有一点双方的分歧是,中方要求在谈判期间,双方停战。美方不答应,说没有达成协议就停战,那么你们就会无限期的拖下去,我们要施加压力,让你们拖不下去,被迫达成协议。这样在谈判期间发生了许多激烈的战斗,上甘岭便是其中之一。还有交换战俘也是按美军的意见做的(即三分之二的解放军被俘人员去台 湾),说明中朝方做了很多让步才达成协议。我想, 如果真的中朝取得战场上的主动,协议是不会这样的。 

   你也许会问,既然说美军那么厉害,他们怎么会在前两次战役中吃了败仗?原因是, 第一,中国偷袭成功,第二,美国主要将领麻痹大意。日军没有美军厉害吧,但是日军在珍珠港大败美军。云山战役就有一点偷袭珍珠港的味道。第二战役美军失利是因为美国将领仍然不相信中**队已大量入朝,又中了埋伏,又输了一阵。这回总算清醒过来, 开始认真对待中国人了。但两次战役已经大大打击了美军的士气,要重整旗鼓不易。  这时,一件意外事故使美军因祸得福。美军的第八集团军指挥官沃克将军在一次车祸中翻车丧生。接替沃克的是西点高才生李奇微中将。李奇微的到来把美军组 织起来,蓄势待发。这时,中美都在明处,中方再也没有偷袭的便宜好占了。天平渐渐向美军倾斜。

  中美之间的五次战役是朝鲜战争的精华部份,应详细分析。zg对与美军交战心里没底,充满了恐惧感。特别是在仁川登陆后,对美军将领的指挥才能叹为观 止。除了彭德怀,无人敢领衔出征。而彭自己内心也忐忑不安。埋怨自己命不好, 摊上这么一档子倒霉事。王树增在<<远东:朝鲜战争>>中写到,彭德怀在出兵前夕的 一次会上突然叹道:“我命苦啊!”。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惊讶,彭总从来没说过这种 话。彭总进而解释到,“长征时我打最艰苦的仗,抗日时我在太行山。。。现在又是 朝鲜战争。。。我是命中注定要吃苦的。”但是彭一二次战役偷袭得非常成功,为日后和谈抢了些分数。

  彭德怀利用了麦克阿瑟的狂妄。狂妄使麦克阿瑟对当时情报显示有中国部队调动视而不 见,并且根据朝鲜村民报告,在云山里埋伏有大量部队。一个警觉的统帅应当明察秋毫。 但麦克阿瑟死不相信中国会出兵。美军将领认为,村民所看见的大量部队也许人数并不 多,因为村民没有数量级概念,看见一百多个人也会说大量部队。就这样,美军进入了 中**队的包围圈。   云山战役的胜利,使中**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战前的怕美军到这时的 轻视美军。再加上第二次战役的胜利,更强化了中**队轻敌的思想,从而为后来的连 续失利埋下伏笔。麦克阿瑟和志愿军的失利都是轻敌所至。志愿军这时把美军看成国民 党部队了,认为世界最强国家的军队也不过如此。在美军缴获的一本<<云山战斗基本经 验总结>>的小册子中写到,“美国士兵在被切断后路后会丢弃所有的重武器,他们的步兵缺乏战斗力,胆小怕死。他们在前进中如果听见枪声便会停步不前。他 们只会白天打仗,不习惯夜战和白刃战。如果他们战败便会溃不成军。如果他们没有炮 火支援就会不知所措。当补给停止时他们就会完全丧失斗志。”可见志愿军的轻敌思想 何其严重。随后出现多个想不到。当志愿军最后得出美军跟国 民 党兵不一样时,数万人已经被歼灭了。
  二次战役的胜利,美军不得不撤退,这时美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存实力。而志愿军的主 要任务就是乘胜追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由于志愿军低估了美军的智慧和能力,让 美军主力扬长而去,实力没有受到大的损失,未伤元气,随时具备反击的力量。而志愿 军未看到这一点(美军的反击能力),成为第三次战役失利的原因。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水门桥。这座桥立在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是美军的生死桥。志愿 军当然知道这座桥的重要性,派兵三次炸桥,不仅把桥墩炸没了,而且把钢梁与山崖的 水泥接口也炸没了,心想,这下美军可插翅难飞过去了,于是只派了小股部队把守。但是美军非要过去不可。先派兵把守桥部队悄悄收拾了,没有惊动志愿军大部队,然后由海军陆战1师的工兵紧急设计桥梁,急电美国本土的兵工厂,连夜打造,再由巨型运输机 运到东京空投试验,可惜试验不成功,但吸取了一些教训,可时间已不允许再做试验了, 马上空投水门河上,一共空投八座巨型钢梁,一座掉在志愿军手里,一座摔坏,六座桥空投成功,一夜间架起浮桥,所有型号的坦克和车辆都能通过,陆战1师顺利逃遁。志愿军发现后追悔莫及,以后吃尽了陆战1师的苦头。 
  
  美海军陆战1师是美军的王牌部队, 特别善打肉搏战,不过1945年以后就没打过仗,仓促参加朝鲜战争的几乎都是新兵。志愿军象打g军一样, 用宋时轮的三个师把他们包围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准备全歼之。美国本土的海军陆战 队总部听到这个消息后,轻松的说,“这下有中国佬好看的了”。陆战1师与志愿军展开 了空前残酷的肉搏战。双方使用了能够使用的一切器械。士兵扭在一起在黑暗中滚动。 互相肉搏。山头一度被志愿军占领,但又被美军反击下去。最后志 愿军在无奈中撤出战斗。这否定了小册子上的美军不善白刃战的说法。也说明了美军的 战斗力远胜于gj部队。
  美军即使被志愿军包围了,也很难把他们吃掉。陆战1师得到了美空军的大力支持,联□ 不断的***落在宋时轮部队的头上。美军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陆战1师救出来。如果陆战 1师被消灭,对美军士气的打击是空前的。最后,宋时轮的三个师被美空军和陆战1师强 烈的炮火打残了,失去了战斗力,不得不退出了战斗,放走陆战1师。志愿军在朝战中, 多次发生包围了美军而吃不掉的情况,最后反而被被包围的美军给打残了。志愿军的经 验是,只要被包围的美军规模超过一个团,就无法吃掉他们。因为美军一个团的火力相 当于志愿军一个军的火力,再加空军支援,这个仗很难打。
  第二次战役后,美军退到38线,提出要和谈。mao一看胜利了,岂能就此罢手?决定 打过38线去。就在这时,李奇微将军走马上任了。毛泽东尚未意识到,前两次胜利是, 美军在明里,志愿军在暗里,以后的战斗大家都是明对明,要靠硬功夫了。如用王树增 的你我打泰森的比喻,志愿军的胜利就如同,泰森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行走,你我蹑手蹑 脚地来到他身后,打他一蒙棍,泰森被打得晕头转向,狼狈逃窜。中美以后的战斗便成 为,泰森神智渐渐恢复清醒,要跟你我面对面打了,即使泰森头上被你我打了个包,你 我还是凶多吉少。   李奇微来到汉城看到的是毫无斗志的联,志愿军的追兵马上就到。李奇微当机立断, 放弃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汉城,退到有利地形,筑防线严阵以待。志愿军兵不血刃地 占领了汉城。消息传到国内,举国欢庆。然而,当彭来到李奇微的司令部,看到 李奇微写在墙上的一行字,“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队司令致意。”一种莫名的 恐惧袭上心头。彭后来透露,他戎马一生,从来没有象这个时候那样害怕过。他想,美军并未伤筋动骨,为何轻易弃守汉城,难道有计?国内<<人民日报>>的社论更 是让他烦躁。社论说,“向大田前进,向大丘前进,向釜山前进,誓把美国侵略军赶 下海去。”彭德怀对这种速胜论很头痛。这不是提高了对他的期望值吗?万一达不到 这个目标怎么办?
  志愿军长期征战,身心疲乏,补给因战线过长而跟不上,再加美军轰炸运输线,彭德 怀下令停止进兵,待命休整。李奇微的高明这时显示出来。他通过战地日记的观察发 现,志愿军猛烈的一般持续7天,随后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再发起新的。 李奇微称之为星期攻势。他进一步分析,星期攻势的原因是志愿军补给困难,一次携 带的粮草只够一星期之用,用完后必须经过补充才能再战。根据这个推断,李奇微果 断决定,在志愿军的7天里采取守势,等志愿军势头减弱后,立即进行猛烈 反攻,不让志愿军有时间补充粮草。李奇微的战法收到了奇效。   正当彭德怀停止进兵休整时,李奇微大举反攻了,这就是第三次战役。中**队,甚至美国国会都没想到美军反攻来得如此之快。李奇微在西点军校所接受的教育告诉他, 在敌人最不愿意打仗的时候跟它打。这个时候恰恰是志愿军最不愿意打仗的时候,他 们被迫应战。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志愿军只有招架之功。渐渐地连招架都不行了, 修理山,泰华山,汉江相继失守,最后连汉城都失守了。所以认为第三次战役志愿 军失败了,而王树增则认为志愿军胜利了,看是面子问题在作怪。至此,开战三个 月来,志愿军损兵九万,这是王树增给的数字,不是美国人的数字   在描述的志愿军的第三次战役,有些不准确的地方,在这里予以纠正。 在说明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失利时说,汉城失守,这是不对的。混淆了第三次战 役和第四次战役的界线。汉城失守属于第四次战役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一来,第三次战役的胜负到底如何呢?
  中方认为第三次战役又胜了,虽然没有前两次胜的那么大。而美方也认为自己胜了,各 说各的理。中方胜在面子,美方胜在里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地图上看,第 三次战役中,中方向南推进50-60哩。从美方的角度来看,他们反攻成功,收复了一些失 地,并大量杀伤了志愿军。而美方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不大。更重要的是,这次战役是一 次此消彼长的过程,攻守转换的过程。应当指出的一点是,在志愿军伤亡的人员中,近 一半为冻死冻伤的。在朝鲜寒冷的冬天,后勤跟不上是致命的。美空军轰炸志愿军的补给线起了极大的作用。

  美军的战略思想与志愿军截然不同。美军目的在杀伤志愿军的有生力量,而不在于争城池的得失。志愿军的目的是攻城掠地,为此不惜人员的代价。例如要打到三七线三六线 等。我们所说的五次战役是志愿军的叫法,都是由志愿军发动的。发动时志愿军都是以开始,而后三次则以退却结束。美军称呼他们自己发动的战役为“屠夫行动" 和 “撕裂行动”等。李奇微抵制住了攻占领土的诱惑,他采用拿破仑的哲学:"Never mind towns, bring me prisoners!" 。因此他不以解放汉城和回归38线为主旨。他的充份利用 了联合**在炮火,装甲及空中的优势,把自己的伤亡降到最低点。他据此设计了一种 简单易行的称之为" 铰肉 "的战术,即把志愿军驱赶到开阔地带,然后以猛烈的炮火和空 中打击予以歼灭。此战术非常奏效。李奇微虽然不以领土为主要目标,但当他把志愿军 击溃后,自然占据了领土,汉城就是这么收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