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回电影简史.mobi:美国人为何常有好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5:23:38
 有人说一个强大的美国是由每一位高效能的美国人决定的,同样是生活和工作,很多美国人选择用积极的态度、主动的心态去面对挑战,看待成功或失败。在参与政治生活中,他们的良好心态是如何养成的呢

  如同美国强大的国力一样,美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也是全球闻名的,有人说一个强大的美国是由每一位高效能的美国人决定的,同样是生活和工作,很多美国人选择用积极的态度、主动的心态去面对挑战,看待成功或失败。在参与政治生活中,他们的良好心态是如何养成的呢?

  不满和怨气有一个宣泄口

  美国是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但社会的容忍度却出人意料的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民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不满和怨气有一个宣泄口可能也是其中之一。政府对受到的批评不回避、不隐瞒,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第一时间尽量沟通获得谅解,人民对政府受批评的现象也习以为常,有一个成熟的心态,知道哪些是可以原谅的,哪些是不可以原谅的,手里握着选票审视着呢。美国不是没有腐败和滥权,但被揭露的官员大都是因为一件事而下台,不是那种“肚脐眼里的泥”——窝藏多年了。这是时刻监督和批评的结果。

  越大的官越要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新上任的官员,人们经常翻出他们的老账,作为常人的隐私权这时都被弱化到最小。当年生活不检点的克林顿一上台就官司缠身,最后牵出让他脸面丢尽的莱温斯基案。他到中国来访问时问西安的一个小女孩:“你知道我是谁吗?”小女孩答:“你是美国总统。”又问:“你知道美国总统是干什么的吗?”女孩说:“是管美国人的。”克林顿似有所指地说道:“不对,我是被美国人管的。”

  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政府是“必不可少的恶”, 可以而且必须经常被批评,原因在于,虽然我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联合起来建立政府,由于人性总存在着阴暗面,而政府又掌握了强大的公共权力,因此很难保证政府的领导人会永远一心为公。

  用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话说,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这个所谓的笼子,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制衡措施来限制政府的权力,包括宪政法治、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等等。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对于国会通过的其他一些以“国家安全”、“国内稳定”等为依据的法律,美国最高法院的许多判例事实上消减了这些法律的可执行性。1918年的《反间谍法》于1920年取消;1832年《1798外侨与惩治叛乱法》被宣布为“违宪”,而在这一法律下受到审判的人早在1800年托马斯·杰斐逊当选总统时即已释放;1927年布兰代斯大法官指出只有出现紧急情况,即“明确而现实的危险”时,才应该限制言论;1957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加入共产党不属于暴力革命推翻政府,等等。可以看出,在美国历史上,围绕着言论自由、负面消息等,政府(包括国会)的权力是一个逐步被限制、被明确的过程,政府不能随意以某些国家利益的借口来限制社会的言论自由。

  网络言论和批评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正在上升到更高层次

  除了法律保障以外,美国的新闻和言论自由的另一个来源是私有化的媒体。绝大多数的美国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台都是非官方的。当然,美国之音等是美国政府控制的,但它是对外的公共外交手段而不是对内的。虽然媒体是私人控制的,但在内容报道上一般不受出资方的影响。可能是基于人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美国的老百姓也是非常喜欢看一些负面的消息和新闻,并喜欢在网络上发表批评意见、参与国家政治。在某种程度上,为了满足大多数读者的偏好,美国的新闻媒体似乎没有“正面报道”的概念,而是倾向于对政府吹毛求疵和报道其他一些花边八卦新闻。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我们通过观察这一奖项的授予情况也可以对美国社会对于负面消息和网络批评的态度有一些了解。历年的普利策奖中均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负面新闻,而其中分量最重的是有关公共服务的。在2003年的普利策奖中,14个奖项中有13个是关于负面新闻的;2010年普利策奖公共服务奖项颁给了弗吉尼亚州天然气税费管理漏洞的揭露报道。通过这样一些负面新闻和批评报道,美国媒体构成了监督、制约政府的第四种权力。

  在传播过程中,网络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也成为了美国政治的一个主要互动场所。值得注意的是, 2010年的普利策奖14个奖项中有两个颁给了网站。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5%的美国成年选民以及74%的网民称,他们上网获取选举新闻和信息。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选民就通过网络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进程,所有候选人都建立了自己的竞选网页和竞选博客。奥巴马的支持者中有20%在网上分享政治消息,还有18%登记接收竞选新闻的自动更新,而麦凯恩的支持者中这个比例分别为16%和9%。在整个竞选的过程中,双方利用网络进行了大量的互相批评和攻击,奥巴马一方甚至建立了一个“反诽谤”的网站。网络言论和批评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正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不仅仅是在平时批评、建议政府,而且正在对美国的总统大选模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学会感恩,构建和谐心态(延伸阅读)

  ■张晓侠 《 人民论坛 》

  感恩节虽起源于西方,感恩则适用于全人类,尤其适用于那些动辄开骂的群体。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有利于构建和谐心态,为个人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之中,我们应该学其精华,弃其糟粕,其中的感恩精神就值得中国人好好学习。1620年,一批在英国受到宗教压迫的102名清教徒为追求宗教和政治自由,乘坐“五月花”号船横渡大西洋,他们在海上颠簸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11月里,在美国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在第一个春季即1621年开始播种。整个夏天他们都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他们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都将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收成。最后,庄稼获得了意外的丰收,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他们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感恩节庆祝活动便定在这一天,直到如今。

  感恩让每个个体学习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心态更加和谐。近年来,从总体上说,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已经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引发、集聚、演化并逐渐累积下来的负面社会心态,使不少人不懂得感谢、感激,只知道索取、谩骂,这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心态,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

  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乐于助人、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度传为名句。学会感恩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感恩能解救怨恨心灵,让人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

  社会转型下的心态难题

  ——人民论坛系列特别策划回顾

  从2006年的“压力时代”到2010年的“弱势心态”特别策划,人民论坛每年对社会心态进行深度剖析及研究,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高度关注。现摘编部分重要策划提要,以飨读者。    2007:《谁是“失意精英”》

  群体构成:大学生、新中产阶层、失意官员

  曾经在事业中处于上层,掌握一定社会资源,拥有一定社会地位、政治影响、财富占有或文化创造的一小部分人,由于某些客观或主观原因而今不再占据某种优势,并产生悲观心态的人群;虽然仍身处精英位置,但随着身份的变动、地位的升迁已与原来的情境或者离自己理想中的情境相距遥远,具有悲观心态的一类人;经过辛苦努力和个人能力希望成为精英人群,但现实却达不到个人理想时而深感怀才不遇,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的一类人群。

  心态关键词:失意

  失意情绪蔓延的后果,不仅伤害个人的积极性,更有可能在没有人对他们投以关注、尊重的情况下,转化为彻底的“失望”甚至累积成“愤怒”。 

  政策建议:失意精英是社会之痛,政府和社会应对他们发出的利益诉求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借以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政策,整合、协调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

  2009:《“灭火器”与“减压阀”》

  时代背景:当前社会急剧转型,利益群体逐渐显性化,冲突和矛盾不断凸显。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避免矛盾与冲突,关键在于以何种形式处理。贵州瓮安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风波、湖北石首骚动等一系列事件敲响警钟。

  心态关键词:压力

  政策建议: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的方略一样,与其在事态一发不可收拾之际,被动地举起“灭火器”,不如未雨绸缪,安好“减压阀”随时随地疏导压力。

  2009 :《求解弹性社会》

  群体构成:个体、群体、社会各阶层

  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是“紧绷”的景象。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无论是党政干部、公司白领还是专家学者,每个人的神经都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紧绷”好像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干群关系等,都绷了起来。

  心态关键词:紧绷 

  “紧绷”可以让我们更认真、更有责任感,可以让我们不断追求新知、不断进步,但如果稍有不慎,就有断裂的可能,对个体而言,是对健康产生损害,对社会而言,可能造成矛盾的激化,诱发群体性冲突。因此,无论个体还是社会都需要应有的弹性。

  政策建议:我们呼唤弹性社会,目的是提醒那些“紧绷”的人们,在面对困难、矛盾和冲突时,能够“张弛有度”,保持平常心,有舒展的心态、舒展的灵魂;我们呼唤弹性社会,是想在刚性的法度之外,寻求更多的柔性治理。

  2010:《“弱势”心态蔓延》

  群体构成:党政干部、公司白领、普通百姓

  据人民论坛杂志随机抽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 (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

  心态关键词:弱势

  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中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而在当前转型条件下,这种不安全感不仅仅存在于传统弱势群体身上,也同样存在于诸如官员群体、白领阶层身上,这就是为何不同群体却有相同“弱势”心理感受的时代背景。

  政策建议:政府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障政策本身的公平和公正,要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就是要通过政策的公开、公正体现出来,所以政府一定要保证政策本身的公平和正义,若是政策本身就不公平、不正义,若是维护了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遏制“弱势”心态就无从谈起。

  2010:《新底层公众》

  群体构成:农民工二代、大学生“蚁族”

  与传统意义上的底层公众相比,“新底层公众”群体构成更为复杂、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价值取向多元、自我期望值高、利益诉求表达强烈。“新底层公众”一无资本、二无权力、三无“关系”、四无声望,但大多怀有理想与希望。

  心态关键词:失落迷茫

  政策建议:只有改革当前社会体制机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他们的话语权、发展权等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2010:《官员“怨气”背后》

  群体构成:官员群体

  当前,社会大转型,时代大变革,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冲突,一些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怨天尤人”的情绪,干部队伍也不例外。

  心态关键词:怨气

  在一般人眼里,干部职业稳定,社会评价高,应该是“怨气”较少的群体,可在现实工作生活中,面对困难、问题、矛盾的时候,一些领导干部也摆不正心态、放不平心绪,由此生出“怨上级”、“怨下级”、“怨机制”等种种“怨”来。

  政策建议:干部群体,是公认的社会精英群体之一,如何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自身形象判断与公众认同的对接,应当成为每一位干部深入思考的话题。

  编者的话:从失意-紧绷-弱势-怨气,梳理近年来人民论坛对社会心态的解读,我们发现转型期中国的社会情绪亟待引导、解救。群体性怨恨等负面心态,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