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夫不对书包网:四十读道,逍遥看破人间冷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8:11

《老子》诠释生命的伟大

老子:道教的创始人(拓片来源:资料图)

一,启发我的一句名言

念中学时,我对”老子”所知的只是:姓李名耳,年代比孔子稍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不争、守柔谦让。他的著作称为《老子》或《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分为八十一章。我当时在书店也翻过这本小书,看到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放弃读下去的勇气与兴趣了。

后来在课堂上偶尔听老师介绍老子的一句话:”强行者有志。”(三十三章)我由字面上理解他说的是:勉强自己往前走,才是有志气的表现。从此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每晚临睡前,总要勉强自己再念十分钟书;每逢周末时,勉强自己多念一小时书;每逢寒暑假时,勉强自己多念几天书。就在”勉强自己”的过程中,我逐渐接近同一章的另一句话:”自胜者强。”我这一生只求胜过自己,日日进步,而无意与别人争胜。

最近有人问我总共出版了多少书,我说一百多本。表面看来我像个工作狂,但我不以为苦。仔细想来,是老子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老子》书中,像这样可以扮演座右铭角色的话语,几乎无页无之。

二,生活经验的结晶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六十三章)轻易就承诺别人的,很少能够守信实践。我年轻时自以为豪爽讲义气,正好犯了这个毛病。即使我没有寡信,却也为此而吃了不少苦头。中年以后才体会了老子的苦心。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十三章)我们都自以为了解别人,但真正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希腊戴尔菲神殿上刻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直至今日仍是西方心理治疗家给病人的第一句建议。你若不了解自己,无论取得多少成就,内心都不会觉得踏实。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只学一样东西,可以成为专家;若是甚么都学,难免捕风捉影。在今日信息流通的时代,谁不觉得迷惑?

以上三段话就算老子不说,我们年纪大了也能有所觉悟。但是老子的本事何只如此?他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我给别人的越多,我自己的变得更多。他所说的显然不是物质或金钱,而是另有所指。譬如,我在帮助别人时,虽然出钱出力,但是内心却有充实愉悦之感。原来老子说的是人的心灵能量,是人的精神境界。从这里就可以察觉他有一套不凡的思想。

三,透视人的生命潜能

关于人的生命,向来有两种观点:悲观与乐观。悲观者认为:人是聪明的生物,但是他的聪明表现在与人争强斗胜上。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谁能真正称心如意?不然就是抵挡不住无情岁月,以致长江后浪推前浪,最后依然三声无奈。这一切都源自偏差的认知,由此生出无穷的欲望,再引发各种烦恼与痛苦。老子为此而主张”小国寡民”(八十章),希望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但是这样的乌托邦只是空中楼阁。

其次,乐观者认为:人可以借着某种修养方法,让自己保持”虚”(单纯)与”静”(平静),由此体察万事万物的真相(十六章)。明白”物极必反”与”相反相生”的道理,以平常心面对福与祸、吉与凶、成与败、生与死、有与无。最后,可以不受干扰,活在知足常乐的心境中。

老子的思想兼取上述悲观与乐观,同时还引领我们走向”悟道”的目标。《老子》书中的典范人物是”圣人”。圣人以及他的同义词在八十一章中出现于三十六章中,所指的是”悟道的统治者”。现在的问题是:是否人人都有希望成为这样的圣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需再问:我们要统治的是谁呢?答案很清楚:是每一个人自己。

四,人的伟大之处

关于人的生命价值,老子最让我们振奋的一句话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二十五章)这句话在说甚么呢?天大与地大,不必多作解释。道大,因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那么,人的形体连牛马都比不上,如何可以称大?

答案是:当你问一个杯子有多大时,要看它的容量如何。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所见者陆地为大,但海洋比陆地更大,天空又比海洋更大,然后,人的心可以比天空更大。若是由老子来回答,则是:人的心可以悟道,所以道有多大,人的心也可能有多大。

因此,人若悟道,对世间的小恩小怨、小利小害、小成小败,不是全都可以淡然处之吗?

何为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道”所代表的是究竟真实,何谓“究竟”?最后的、最终的、真正唯一的、绝对的叫做究竟。

道可道,非常道(图片来源:资料图)

人的言语所能表述的是相对真实,凡是你用言语说出来的都是要使用概念,那都是相对的真实。什么叫相对呢?我是这样认识的:如果没有人面对一座山,你就不可能说出这个山的名字;对于住在山里面的猴子或者鸟来说,山没有名字,山只是一个住的地方,它不需要名字;人的言语所表述的山的名字则是相对真实。相对于谁?相对于认识的主体,你我他就是认识的主体,然后才是充满变化的事物。所以我们大家言语所说的都是相对的,都是充满变化的一切,如果某样东西是不变的,永恒的,你根本不可能认识它。因此,永恒的“道”是不可说的,因为它不是你所能用言语表达的一个相对的东西。“它是绝对的究竟真实,不可说,甚至不可思议,但是非存在不可”——注意这句话,我特别放在引号里面。“道”不但不可说,还不可思议。“道”是不可以说的,代表你想都不能想,无从想起,好像是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抓也抓不着,但是它非存在不可。为什么?你看,因为若无究竟真实,则这一切由何而来,又往何而去?我们所见的世界充满变化,有生有灭,请问,由何而来,往何而去?

你不管能不能看到那个基础,你必须假设有基础存在,否则这一切怎么来怎么去?这一切如果不能把握的话,人生难免沦于幻想或梦境。这时候人真的跟做梦差不多,回首前尘往事如做梦。时空一旦过去,你只能靠回忆,尽管人类的集体回忆可以被重新塑造。现在的科学就可以虚拟实境,让你进入一种状态,能让你感觉到以前如何如何。你也会相信真的有,但那只不过是一个记忆的功能而已。很多人都觉得人生好像南柯一梦,如镜中花水中月,好像过去的一切现在想起来很不真实,那现在的一切在将来想起来不是一样不真实吗?所有一切怎么来怎么去,到最后都不知道这一生是为了什么、干了些什么,从而陷入迷茫虚无的状态。

所以《老子》揭示“道”的存在就是为了化解虚无主义。老子是一个很有心的人,他大概看到人类的智慧不够,只能活在相对的变化的世界里面,只能过一天算一天,但是回头一看过去好像如梦幻,对于将来也是毫无把握。整个生命如同看电影,进入电影院的时候很热闹,离开电影院的时候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一段热闹的过程只是一个幻觉,拍电影给你看而已,你并没有真正经历电影的内容。

为了化解虚无,老子就要超越相对的价值,使人的生命获得真正的安顿。怎么样安顿呢?当然不能依我们现在的经验。譬如说我看到周围这一切,这房子很漂亮;我昨天看电视又回放什么美国“911事件”一周年,看起来真是难以想像,两栋摩天大楼就这样轰然倒塌,许多人在看的时候觉得这大概是假的吧。我们现在盖一栋大楼,谁知道哪一天,也许十年,也许百年之后说不定也是这样的下场。等它轰然倒塌之后你就要问,它曾经存在过吗?这就是虚无主义。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对“道”没有一种领悟或了解的话,人生会变得“如梦幻泡影”。那么这个“道”能说得很清楚吗?老子的用心就是希望把这个“道”说清楚。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很有心的,他有一颗温暖的心,自己有某种体会之后不忍心独享,而是把它说出来;但是又不能说得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