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经营数据分析:钱塘江大桥为何74年不倒:每一颗铆钉都货真价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54:09

钱塘江大桥为何74年不倒:每一颗铆钉都货真价实

本文来源:《羊城晚报》2011年7月25日第A09版,作者:佚名,原题:《“桥坚强”:钱塘江大桥屹立74年》

超期服役24年从未大修,与如今“楼脆脆”形成鲜明对比

据新华社电杭州钱江三桥引桥塌了。距离它建成通车不过14年。

但与它同江一望的钱塘江大桥,74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网民发帖问:茅以升修的这座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24年,就是不倒,连大修都没修过,这是神马道理?

钱塘江大桥:“良心桥”典范

20日,记者来到六和塔下、钱塘江岸。钱塘江大桥连接西湖风景区和钱江南岸,是一座双向车道双层钢桥。

现在钱塘江大桥日通行汽车超过一万辆,火车超过150辆。

“茅以升修桥时,是按照20公里的时速设计的,设计荷载铁路面轴重50吨、公路面15吨。”钟光明说,“70多年过去了,在这座桥上,动车可以跑到时速120公里,汽车也可以跑到时速100公里,40吨、甚至60吨重的汽车也在桥上跑,的确是非常神奇。” 

钱塘江大桥超强的负荷能力曾经救民于水火。1937年12月22日,日军进攻武康,杭州危在旦夕。上海和南京之间铁路中断,大桥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当时的铁路局估计,22日这一天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通过大桥,靠大桥逃避战火的难民不计其数。

研究钱塘江大桥史的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工作人员钟光明说,放到今天的标准来看,钱塘江大桥不仅超期服役,而且也超限、超载。“工程班子每次为大桥做完评估,都肃然起敬,当年是真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在做。”

“每一颗铆钉都货真价实”

上海铁路局杭州工务段钱塘江大桥车间30多名养护工负责养护大桥。20年来天天与桥为伴的车间主任何光明说,现在的养护主要是针对铁路的枕木,钢梁也是15—20年才做一次重新漆装———也就是涂刷一层漆。“你看这些铆钉,虽然只有22毫米,但是货真价实,到现在都纹丝不动。” 

大桥至今没有进行过技术上的大修,2000年的维修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仅仅是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密令,对钱塘江大桥实施爆破。这座施工人员夜以继日925天,耗资160万美元的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只留下残存的桥墩。同年日寇占领杭州,但直到1943年才开始动手修桥,因为日本人发现修补太困难了,很难达到茅以升建桥的标准和工艺。直到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才成功把钱塘江大桥修复,兑现了他“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

“茅以升他们是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来做的。”钟光明说,“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当时的条件不可能成就这样的伟业。”

在钱塘江大桥的修建中,茅以升的角色相当于今天的桥梁项目业主指挥部指挥长,融资方式采用收费还贷,跟今天公路建设方式一样。茅以升不仅要苦思施工方案,还要四处奔走融资,更要节约费用,监管支出,同时培养国内技术力量,最大的困难是,大桥尚未竣工,战火已经烧到了钱塘江边。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的第二天,就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当时茅以升在水下30米的沉箱里工作。茅以升后来回忆说:“如果不是掌管气阀的工人临危不惧,坚守岗位,我就葬身水下了。”尔后的40多天,建桥的工人们冒着炮火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大桥通车当日,就立刻投入到为抗战运送军火物资的服务中。

“建得不好不如不建”

“跟(修钱塘江大桥的)那个年代比起来,现在我们不缺技术,也不缺资金,更不需要用生命去冒险。”茅以升的女儿、全国政协委员茅玉麟说,“钱塘江大桥已经被当成文物,但这种精神不能像文物一样只存在博物馆里。”

茅玉麟说,最近10天以来,桥梁坍塌事故频发,令人痛心。中国在桥梁设计、施工、监理各个方面的水平都没有问题,但是利益交换、层层分包造成某些工艺的缺失,程序上的省略,导致设计的要求达不到,再加上日常管理和养护比较落后,所以当超载出现时,直接导致桥梁事故的发生。

记者离开钱塘江大桥时,“建桥,建得不好还不如不建”,茅以升的这句名言久久回响在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