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数据分析:毛主席及开国将帅们的故居图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02:29
   毛泽东主席的故居 






韶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 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新中国建立以来,她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与重视, 在党的领导下, 韶山经过韶山人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她已由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变为工农业迅速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水平普遍提高,纪念景点众多、服务设施完备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故居--上屋场
这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江南农舍, 为"一担柴"式的房子,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占地566.5平方米。它座南朝北, 背山面水。屋前荷花塘和南岸塘相毗邻,绿水莹莹,风过处,荡起缕缕涟漪。放眼青山,背依翠竹,绿水、苍松和翠竹把这栋普通农舍映衬得生气盎然。

毛主席青年时代塑像

毛主席广场

毛主席遗物馆

毛主席龙纽大印


毛主席纪念馆


毛主席故居--上屋场


西方山洞——滴水洞


毛主席纪念园


滴水洞一号楼


虎歇坪


滴水仙境


毛主席读私塾的旧址--南岸


毛泽东图书馆


农民夜校旧址--毛氏宗祠


韶山烈士陵园


毛主席诗词碑林












































































         

 刘少奇主席的故居      


刘少奇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在一座盖有茅草的栅栏门内的四合院中。为土木结构,泥砖墙上粉饰着糠壳泥,屋面是一半小青瓦、一半茅草。门前有清澈的池塘,屋后是山峦。刘少奇1916年去长沙读书以后,寒暑假回家居住。1961年5月,他回家乡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时,曾在此居住一周。文化大革命期间,故居被毁坏。1980年对故居按原样进行了修复。当年的卧室、书房、开调查会的横堂屋内展出了实物、照片数百件,重新对外开放,供人瞻仰参观。
刘少奇故居是一栋坐东望西、土木结构的内套四合院式房子,整栋建筑中间有3个天井,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有茅瓦房30多间,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 而属于刘少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

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房后有一抹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年环抱。
故居正门悬1980年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堂屋内陈列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由堂屋向南至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还挂有一张刘少奇与刘云庭、刘允斌、刘爱琴、刘允明的合照。向里行即至刘少奇的卧室,室内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刘少奇1961年5月回故乡时曾在此住宿办公。出此卧室可至酒房,这是刘家以前储酒、卖酒的地方。由酒房向东,至刘少奇大哥刘墨卿的卧室。与刘墨卿卧室并列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有床、床头柜、书桌、板柜、梳妆台等。刘少奇的父亲刘寿生1910年病故,刘少奇母亲1931年病故。客厅是一间横堂屋,有香烛柜、八仙桌、条凳等。邻横堂屋的是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值得一说的是,刘少奇的故居专设有书房,足见刘家对子女读上书的重视。此外,还有农具室、烤火屋、牛栏屋、猪栏屋等。
刘少奇故居,在县城东南花明楼区花明楼乡炭子冲屋场。东距省会长沙50公里,南距韶山市毛泽东故居37公里,西距县城30公里,均有公路相通。

炭子冲屋场坐东朝西,前临水塘,后倚青山,为土木结构的四合农舍。共计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正堂屋与邻居各半)、茅屋5间,占地总面积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从炭子冲屋场外坪入槽门经内坪登阶即为正堂屋。正堂屋往右第一间为刘少奇胞兄云廷卧室。第二间为刘少奇青少年时期的卧室。由此室过酒房为刘少奇父母卧室。出此室便至横堂屋,再依次为烤火房、厨房、碓房及猪栏屋、牛栏屋等杂屋。

1959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炭子冲刘少奇旧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颁发“刘少奇同志旧居”木质红底金字匾额悬于槽门门楣。同年,炭子冲屋场旧居对外开放。
1961年,公共食堂解散,社员住房拥挤,刘少奇决定将旧居房屋及桌、凳、锅、灶、仓库全部分给社员。 “文化大革命”初期,炭子冲屋场横遭破坏,文物散失。 1966年10月历1日被封闭。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冤案彻底平反昭雪,中共湖南省委与宁乡县委立即修缮故居并收集失散文物, 当地群众纷纷献工献材。同年3月5日,故居对外开放。1982年冬,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炭子冲刘少奇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9-1990年,故居曾经四次整修。

1998年12月,刘少奇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此隆重举行。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位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是全国惟一一座完整、系统的介绍刘少奇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公众喜爱的中国十大红色经典景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馆区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6400平方米,馆藏文物1.2万余件,主要包括刘少奇故居、纪念馆、文物馆、铜像广场、炭子冲民俗文化馆、花明园等参观点。
该馆于1988年11月对公众开放,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剪彩,邓小平同志为该馆题写了馆名。2008年11月,刘少奇诞辰110周年之际,伟大的探索者,卓越的领导人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对公众开放,该陈列陈列采用专题与生平相结合的形式,分为青少年时代、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深入敌后领导抗日游击战争、参与领导全国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持中央第一线工作、在“文革”中抗争、人民的怀念等10个部分,共展出照片及文物420多件, 集中反映了刘少奇光辉而伟大的一生。新的陈列集声光电、大型场景、幻影成像、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于一体,内容更趋完善,形式更为新颖,展品提质增量,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自2008年3月起,该馆实行免费开放。
努力建设省内一流、全国争先的廉政教育基地是该馆始终不渝的追求。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馆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廉政教育宣讲队伍,20余人被聘用为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教员。
目前,该馆已配备专业的廉政授课教师10人,有同时容纳300人听廉政教育课的多功能室,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大屏幕彩电、DVD影音系统,准备了一批以刘少奇廉政故事、刘少奇党建理论、党风廉政教育等为内容的影视资料片,组织编写了《刘少奇廉政探索与实践》、《刘少奇廉政故事》等廉政教材。迄今为止,该馆共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2300多万人次,近年来年均接待观众200万人次以上。

         周恩来总理的故居          


周恩来故居座落在江苏省淮安市城区镇淮楼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驸马巷7号门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的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32间,占地1960平方米。


东院大门向东,面临驸马巷。大门上方,由邓小平亲笔书写的“周恩来故居”的匾额,金光闪耀,灿烂夺目。1898年3月5日(农历2月13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艰辛而又充满幻想的童年。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的老式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进院结构。整个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大门两丈见外有一座照壁,照壁后面有两棵高大的老榆树。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浙江来淮安做官时与其二哥周骏昂合买的。周攀龙祖籍绍兴,他到苏北淮安府山阳县初为师爷,在县衙做幕友,晚年谋得山阳候补知县,不久即病故。周恩来生父周贻能曾获得过清代国学生的最高学位,但为人忠厚,长期在湖北、天津和东北等地做文书之类的小职员,工薪微薄,晚年随周恩来生活,曾在重庆做过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2年在红岩村逝世,终年68岁。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十二姑,是清河县万青选的爱女。他容貌端庄,精明能干,性格爽朗,善于调解纠纷。他20岁嫁到淮安与周贻能成婚,并主持了这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事务。婚后生育三子:恩来、恩溥、恩寿。

一进大门向北拐,第二进两间北屋和相连的三间东屋是周恩来幼年读书的地方。大鸾刚满五岁就入家塾念书,取学名恩来,字翔宇。与他同窗学习过的同辈兄妹有恩溥、恩硕、恩灿、龚志茹、龚志蕙等。周恩来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每次背诵、认字与默写均属最优,习字也在同辈兄妹之上,深得长辈和家塾老师的褒扬。



诞生的房间 由读书房向西便是周恩来诞生地。189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就诞生在东边的这间屋子里。屋里陈列着两张照片,是周恩来总理的父亲和母亲。父亲周劭纲,生于1874年,是旧社会的一个小职员。1927年,他在上海曾帮助儿子做过秘密通讯联络工作,掩护过周恩来。后来到武汉重庆和周恩来在一起的时候, 也做过一些对革命有益的工作。 1942年因病在重庆的红岩村去世,终年68岁。母亲周万氏,1877年出生在清江浦(现在的淮安市清河区),是清河县知县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小名冬儿,人称十二姑。她性格开朗,爽直豪放,办事精明能干。1907年,生母万氏因病去世,终年30岁。传说,万氏在临盆之前,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有一只鸾凤般的神鸟飞入怀中,全家人都认为这是吉兆。孩子生下来,果然眉清目秀,气宇非凡。祖父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大鸾、取名恩来、字翔宇,及至后来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取笔名飞飞,这些名字都和鸾凤之鸟的梦有关。 西边这间屋子,是周劭纲当年读书休息的地方。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做过师爷,后来曾任山阳县的知县(山阳县就是现今的淮安楚州区)。周劭纲学过师爷,但没学成,后来只做了一般的小职员。



水井 是周恩来总理童年时期用过的,小时候,他就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浇瓜浇菜。他对这口井的印象很深。1960年,他在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深情地提起过这口井,他问:“我家的那口井还在吗?”并向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庹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了。”周恩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品德的形成应该与他从小就跟乳母、过继母等一起劳动有关。

主堂屋 这三间房屋是周光勋一房的主堂屋。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做过师爷,在桃园(今泗阳)、阜宁、安东(今涟水)和海州(今连云港)做过知县、知州。到了晚年任山阳知县。他一生清廉,没有给后代留下多少遗产。


嗣父母住房 周恩来小叔父周簪臣结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病,日趋严重,为了“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便把不满周岁的恩来过继给周簪臣做儿子,但过继后不到两个月,周簪臣便去世了。幼年的恩来就由守寡的小婶母陈氏养育。 陈氏, 1878年出生在清江浦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父亲陈源,饱读经书,很有学问,因为没有儿子,便全力培育女儿,所以陈氏擅诗文书画,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丈夫去世以后, 陈氏便把幼年的恩来作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 在他三、四岁时,就教他认字块,练习书法,五岁时,教他吟诵唐诗,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历代英雄故事,这对周恩来后来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才华横溢的文字表达能力是最初的锻炼,对他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1908年,小婶母陈氏病逝,终年30岁。从此,周恩来就和八婶母杨氏生活在一起,直到1910年离开淮安到东北去求学。



观音柳 这棵树已有100多年历史,苏北地区少见,长得也很神奇。一是树为柳,叶象松。传说是观音老母净水瓶中的圣洁物,故名观音柳,有福禄吉祥之意。二是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的茎叶熬成水,有消除麻疹等病毒作用,又名积善柳。三是有天气预报作用。天晴时一片碧绿,阴雨前树梢上开放出红殷殷的小花,人称气象树。四是生命力极强。历经百年沧桑、霜打虫蛀、暴风雨拦腰截断后,仍是一片生机,也叫长寿柳。难怪李鹏及夫人朱琳以及中央首长、海内外宾朋都乐意在这棵树下拍照留影。


故居西宅院原是周恩来二伯祖父的住房,大门南向,面朝局巷,现巳辟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纪念展览陈列室”,分“周恩来童年”、“家世”、“故乡”、“怀念”、“名人字画”(周恩来书画苑)、“邓颖超光辉的一生”、“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等七个展厅,恩来离开淮安后虽然从未回来过,他对大运河滋润过的故乡这块土地,对淮安人民的感情却很深,对故乡的建设一直十分关心。 在展出的文物中就有他给淮安县委的题词、 写给县委负责同志的亲笔信及为《淮安日报》题写的报头等。看到这些珍贵文物,更加激起故乡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


周恩来墨迹碑廊 为缅怀周恩来丰功伟绩,学习其崇高品德,弘扬其书法艺术,在周恩来同志故居后花园建成周恩来墨迹碑廊。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刻在太湖石上的周恩来手迹“腾飞”二字,这是周恩来1917年给同学郭思宁的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其中二字,碑廊中周恩来墨迹碑刻共二十四块,碑文的内容涉及言志、勉励、倡导;时间跨越青年、中年、老年;书风清朗丰润、雄浑朴茂,熔颜魏于一炉,于平稳出险峻。此实后人学习之楷模,临摹之典范。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和过继母亲相继病逝,他的家庭也开始急剧衰落下去,生活的重担早地落到童年周恩来的身上,他从家庭由盛到衰的境况中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从此埋下了摧毁旧世界的种子,1910年, 十二岁的周恩来被四伯父周贻赓接到东北去读书。大鸾从这儿起飞了,到更广阔的宇宙中翱翔。他离开故居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淮安市城北的桃花垠,建在一座长300米、宽100米的三面环水的人工半岛上。西临北门大街200米,东近淮扬公路100米, 由北边的文渠划小船可直抵周恩来故居门前。于1988年3月5日周恩来诞辰90周年之日奠基,1992年1月6日正式开馆。馆名是邓小平亲笔所题。
纪念馆分主馆和附馆两大部分,总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 主馆在南, 附馆在北。主馆建在四面梯形的台基上,高为26米, 分三层,外呈正方形。内为八角形,屋面是四面坡的锥形,由四根11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支承,每根石柱的周径3个人难以合抱。四根石柱象征周恩来生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主馆的正方形象征周恩来为人方正;三面环水体现周恩来与人民的鱼水之情。

主馆底层展览厅里陈列着周恩来一生纪念性的实物、 图片和影视资料。 在二层的纪念厅后侧,安放着用河北房山汉白玉雕成的周恩来的坐像。登上顶层观景平台,远眺古城,建于明代的镇淮楼和古运河畔的文通塔遥遥在望。
附馆呈人字形拱卫主馆。内设陈列、接待、影视和办公等部门。
周恩来纪念馆建成开放以来,游者如织, 正如地名桃花垠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在淮安城里驸马巷内有周恩来故居,其西约500米,大运河东侧的文通塔也是淮安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开国元帅朱德的故居  



朱德故里琳琅山旅游区的范围很大,总面积52.5平方公里,由琳琅山、柏杨湖、蓬莱阁、插旗山景区四部分组成,其中,以朱德故居和朱德纪念馆为主体的朱德纪念园区是琳琅山景区的核心部分,面积2.94平方公里。
朱德纪念园区内,主要有七处与朱德生活有关的景点: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故居、朱德诞生地、朱德父母旧居、药铺垭私塾、朱德母亲墓、朱德父亲墓等。
下面先说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于1978年12月1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1982年8月1日落成开馆。纪念馆坐北朝南,背临雄伟的马鞍山,西向挺秀的琳琅山,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馆址总占地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川北民居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格局,外观古朴典雅,内部建筑现代。整个馆区由五个展厅、书画厅、接待室组成,配以宽阔的回廊、假山、喷泉及园林花草点缀,显得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大门正上方悬挂的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馆名,大坝正中是一尊高3.6米的朱德委员长汉白玉像,再现了一代元戎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伟人风采。

纪念馆的5个个展厅,陈列展示的是朱德元帅在青年时期和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生平事迹及文物,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再现了朱德同志由一个佃农子弟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光辉一生。


第一展厅,介绍的是朱德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23年生活、学习、劳动的情况。
1886年12月1日,朱德同志诞生在仪陇县琳琅山下李家湾一间佃租的仓屋里,原名代珍、字玉阶,中学毕业后的朱代珍立志投笔从戎。1909年11月,23岁的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了戎马生涯。报考时,他改名朱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由于文字的奇异巧合,“朱德”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正好是红色品德的意思。下图是木雕——朱德出生的仓屋。


朱德祖籍是广东韶关人,祖上迁来四川至朱德这一辈己有八代人了。朱家世代靠佃种地主的土地为生,终年辛劳,仍过着贫困的生活。为“支撑门户”,父辈们节衣缩食,便朱德从5岁起就有机会开始读书。他先后在丁家花园、药铺垭学堂、席家偏私塾读书。朱德学习勤奋,成绩很好,深得老师赏识。
1906年,朱德到顺庆府(南充)中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科学新思想。1907年,朱德考入了四川省高等学堂附属体育学堂学习。1908年,应聘回仪陇县立高等小学任体育教习兼庶务。后来,他意识到教育不能救国,决心到更远的地方去。1909年春,他写下了“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激昂诗篇,告别故土,出去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谁知,这一去就是整整51年。
第二展厅,介绍的是朱德同志讨袁护国,参加辛亥革命的活动史。
1909年,朱德长途跋涉经成都展转来到昆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不久加了秘密的革命组织——同盟会。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下图是云南陆军讲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担任新军连长的朱德在蔡锷的领导下,参加了重九起义(重九是指起义时间,当天是1911年10月30日,农历9月初9,即重九之日)和攻打云南总督府的战斗。清政府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胜利成果却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去。1915年,朱德投入了讨袁护国革命战争,随军入川,先后担任支队长、团长等职。1916年1月,朱德奉命在泸州、纳溪的咽喉之地——棉花坡阻敌,激战十昼夜,重创敌军,随即攻克泸州。1917年,朱德任靖国军少将旅长。自此,名将朱德威震敌胆,誉满全川。下图是1916年秋,朱德在四川泸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护国战争打倒了袁世凯,但代之而起的是军阀混战,中国社会仍然一片黑暗,朱德陷入了苦闷傍徨之中。军旅间隙,他常与旅部咨议孙炳文一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下图是1918年,朱德和孙炳文在四川泸州。


1922年春,朱德毅然抛弃高官厚禄,与挚友孙炳文一起,长途跋涉,在国内各地寻找共产党,却没有实现他入党的愿望。但他并不灰心,这时三十六岁的的朱德和孙炳文一起决心远涉重洋,前往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寻找新的革命道路。下图是1922年9月上旬离开上海前往法国时的朱德。


第三、第四展厅是整个陈列的重点,再现了南昌起义、湘南暴动、保卫井岗山革命根据地、长征、创建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据地以及指挥“三大战役”时的朱德总司令的光辉形象。
1922年9月,朱德来到德国后,很快会见了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提出了他的入党要求,后经周恩来、张申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崇高愿望。孙炳文也在柏林由周恩来介绍入了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战士,1927年不幸被蒋介石杀害。下图是朱德与周恩来。


1923年至1925年,朱德先后在哥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y of Goettingen)和莫斯科军事训练班学习。
1926年夏,朱德奉命回国,投身于大革命,先后在上海、南京、武汉、万县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8月1日,朱德利用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参议兼军官教育团团长和南昌市公安局局长的有利身份,协同周恩来等同志组织和领导了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反对派打响的第一枪,从此建立了我党自己的武装。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七八百人和沿途新扩充的士兵共计1260多人,进抵湘南,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湘南暴动,革命烽火遍及二十多个县市,持续一百多天,约一百万人参加,成立了六县市苏维埃政权,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之一。不久,蒋介石调集湘粤军阀几个师的兵力夹击湘南。4月初,朱德、陈毅不得不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动撤离郴州,转向井冈山。下图是领导湘南暴动的朱德和陈毅。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湘南起义部队九千多人上井岗山与毛泽东等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砻市胜利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革命雄师会井岗,集中力量更坚强”,从此,“朱毛红军”闻名天下。下图是虚拟场景——会师井冈。


1928年6月,朱德直接指挥的龙源口大捷,粉碎了湘赣两省敌人的联合围剿,使井岗山根据地达到了全盛时期。下图是1929年井冈山红军发布的布告。


1931年11月,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朱德被任命为红军总司令。红军的成长壮大,给了蒋介石集团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王明路线统治着中央,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多次失误,延续近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没有取得胜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下图是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的扁担。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之后,由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卓越的领导才能,红军灵活地采用运动战,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同年7月,长征途中,朱德、贺龙、刘伯承等与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力挽红军第四方面军于危难之际。毛泽东后来赞誉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下图是1937年的朱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下图是委任状。


1937年9月,朱德亲自指挥了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歼敌三千余人,给了日寇以沉重的打击。当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向太行山挺进,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来到太行山,指导创建根据地的工作。至1939年,在朱德、彭德怀等同志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的“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了抗日时期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造成各解放区的物资严重困乏。为了生存、抗日,朱德首倡“屯垦政策”,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经过两年的贯彻执行,昔日“遍地皆荒草,破窑亦难找”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下图是朱德在太行山武乡八路军总部驻地种的杨树——五星杨。


1945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日寇已成困兽,8月15日,朱德签发命令《命令岗村宁次投降》,宣告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同志六十大寿。1946年11月30日,《解放日报》刊登了庆祝朱德同志六十大寿的特刊,刊发了毛泽东、刘少奇、林伯渠等为朱德同志六十大寿的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人民的光荣”。相信朱德生日那天,中央领导们都放开喝了一台,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都喝麻了,但朱德同志好象还是清醒的。在椅子上用手捂住脸的是周恩来,老毛则在凳子上坐着低头不语,脸色通红。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开始了三年的解放战争,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日理万机,任劳任怨。他一面调查研究工作,一面布置指挥战斗,随着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节节胜利,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随之百万大军横渡长江,4月23日南京解放,1949年,解放军进入北平,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下图是朱德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第五展厅展出的是朱德同志建国以后领导军队建设、主持国务活动和回家乡视察的情况。
1950年6月,朱德和民主党派领导人李济深、张澜、沈钧儒等在一起。


1955年9月,朱德被授衔为元帅,并继续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59年,朱德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主持十七年的全国人大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足迹踏遍了除西藏、台湾外的二十七个省市。

上图是朱德和宋庆龄。

下图是朱德和邓小平。

1960年,朱德回到他阔别五十一年的家乡——仪陇,走访了工厂、学校、机关及农村,为搞好家乡建设作了大量指示。下图是朱德回老家参观敬老院的图片和1960年4月1日的《仪陇报》对他回老家的报道。



下图是1975年1月13日,朱德主持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朱德一生清廉,艰苦朴素,公正无私,到他逝世时还遗嘱要丧事从简,并把仅有的两万元存款全部交了党费,这是他交的最后一次党费,下图是中办特别会计室的存款结帐单。


1976年7月6日下午3时1分,朱德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沉痛悼唁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


书画礼品陈列厅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著名书画家缅怀赞颂朱德同志的书画作品以及国内外友人赠送的礼品600多件。下图是外国朋友赠送的打字机和朱德生前的轿车——宝马。



朱德故居纪念馆是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位于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的朱德故里琳琅山旅游区,核心是朱德故居纪念园区。纪念园区除了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外,与朱德生活有关的景点主要还有七处:朱德故居、朱德诞生地、朱德父母旧居、药铺垭私塾、朱德母亲墓和朱德父亲墓等。
首先来说琳琅山。琳琅山,也称五星山,距马鞍镇一公里。山势雄伟、挺秀,满山苍松翠柏,花香鸟语。山顶有一峰突起,像一弯明月,有五条山梁均筑有坚固的寨门,所以此山也称“琳琅寨”。南寨门石柱上有一幅对联:“天外云峰新壁垒,山巅武曲化干戈”,横批:安乐窝。山门前有两尊形似铃铛的锥形巨石,叫做琳琅石,据传是王母娘送给琳琅仙子一对耳坠变成的,山因此而得名。若凌空俯视,延绵的琳琅山岭竟在大地上构成了一个规则的天然立体的五角星。下图是琳琅山和琳琅山模型。
琳琅山的左边有一座高耸的山岭,形若马鞍,人称马鞍山,说它像坐骑;琳琅山的右边有一道横亘的山岭,状若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人称关刀山,说它像武器;琳琅山的后边有一座中高的山峰,山巅上又长着一个奇特的方身圆顶的小山,其形貌既像官帽又似轿顶,故名官帽山或轿顶山,都说那是权力的象征;邻近处还有一座山,其状犹如浩荡的千军万马,人称插旗山,说它是总指挥部。见此情此景,于是有人戏言:波山谷浪起后昆,上天早有安排,中国人民军队的三军总司令朱德注定要诞生在这里。确实,一代伟人朱德总司令就诞生在这五角星形山下的大弯仓屋。后来,朱德担任总司令的人民军军徽,他和毛泽东一起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均是五角星,连朱总在山西武乡县八路军总部栽的柏杨树树干断面环纹也是五角星。印证了人们历年传论的“五星联环”出伟人的说法。
在朱德故里景区的最北面——即北面广场,矗立着一座雕塑——飘扬的八一军旗,雕塑的基座就是五角星。
北面广场上还有一座牌坊,正中是毛主席题写的“人民的光荣”,左右两边也是毛主席题写的“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牌坊两旁是两座浮雕墙,描绘了朱德同志的生平事迹。
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是免费开放的,但由于景区面积较大,各景点相距较远,因此得乘坐景区观光车,每人12元。现在的景区建设的比较好,这还要感谢胡锦涛。据说2004年8月,胡锦涛同志考察仪陇时,发现朱德故居陈设简陋,便指示:“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随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修旧如旧,以旧修旧”的思想,并以1960年朱德回家乡时写的诗歌《回大弯》“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大地春”的意境,加强朱德故居纪念园区建设,以恢复朱德在仪陇23年的历史细节和记忆。现在的朱德故居纪念园区投资总额近1亿元,分为四个部分,即入口区、纪念区、民俗区、背景区。入口区是园区的序幕,主要包括入口大门、停车场;纪念区是园区的主体与高潮,主要包括朱德故居、改扩建后的朱德故居纪念馆;民俗区是园区的拓展与丰富,主要包括朱德诞生地、药铺垭私塾、川北客家民俗博物馆(丁氏庄园)和客家民俗接待中心;背景区是园区的背景与回味,主要包括朱德父母旧居、朱德父母墓地和轿顶山。
走在园区内,翠竹青树掩映的小路分外宁静,成片的腊梅,显露出勃勃生机。据介绍,故居纪念园区一共种植腊梅1909棵,其中23棵修理成了桩型———寓意朱德在1909年23岁时离开家乡。


在朱德故居纪念馆西北,有一座亭,亭下有井,名琳琅井。据说1900年夏,马鞍大早,14岁的朱德随大人们一起四处找水,终于在这里挖井找到了水源,因在琳琅山下,所以后来人们取名"琳琅井"。朱德诞辰110周年之际,四川省计委出资扩建,现增设了井台,修建了照壁,上刻“琳琅井”井名,建碑亭一座,内立一大理石碑,上书“饮水思源”,教世人吃水不忘挖井人。
琳琅井附近有一亭,名海量亭,这是南充军分区投资兴建,颂扬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
经过海量亭,就可看见朱德故居前的四方田。四方田是朱家唯一的祖业田,朱德当年在下面大湾堰里洗澡,捉到的小鱼就放在这里喂养。这田四四方方,正好印证古时“天圆地方”之说,有人说,右手的印台山象四四方方的官印,而这四方田就是印泥盒,朱德右手执印,就是用前面四方田里的印油盖印来处理军机大事的。
朱德故居始建于清代嘉庆末年(公元1820年),是朱家先辈从广东入川的第二住地,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朱总9岁开始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


旧居坐北朝南,后靠关刀梁,左邻马鞍山,右眺琳琅寨,为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古朴、整洁,是川北农村典型的民间房舍。堂屋门楣上方悬挂郭沫若题“朱德同志旧居”黑底金字匾额。左侧是卧室和厨房,右侧是煮酒作坊和蚕房。堂屋向左,踏上9级木梯,这里,是朱德的卧室:木架床、谷草垫、黄篾席、印花被、麻布帐,一切都是当年模样;靠右边一张条桌,一靠背木椅,一桐油灯盏,灯盏有油有灯芯。靠窗原是泥墙,朱德当年为了读书方便,节约灯油,抠开一尺见方的小洞引入阳光,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朱德伏案读万卷书,树立自己的革命理想。下图是朱德卧室。
屋内按1909年朱德离家时的原貌陈列着朱德及家人使用过的遗物。1894年,由于地主使坏,八岁的朱德随祖父母、养父母等从诞生地迁到这里住了整整十四年。这里有朱德锻炼身体的双柏树,有他劳动时用过的石磨、石碾、锄头、水缸,有他读书用过的方桌、算盘、砚台和盛书的背篮,以及家人劳动时用过的纺车、缫丝车……1909年,朱总从这里离家投身革命,一生戎马倥偬,到1960年才回到这里小憩片刻。下图是堂屋和缫丝房。
1981年12月1日,朱德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朱德故居旁,是朱德家世陈列室,也叫朱家祠堂,是朱德先辈来马鞍场落户的第一个住地。原为三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由正房、东西厢房组成。 正房为5间,东西厢房各为四间,建筑均设有廓道,土筑墙为整个建筑的承重墙和隔断墙,建筑屋面为悬式小青瓦。
1996年,为修建朱德旧居管理用房,拆除了朱家祠堂东厢房和正房的东次间、东梢间。2004年,居住在朱家祠堂的朱家人后代朱香海迁移别处时,把自己居住在朱家祠堂的房屋进行了拆卸,于是只剩下正房的明间,两次间和残缺不全的西梢间,在西厢房的废墟中尚留下了台阶、墙基和柱础,其整个建筑(三合院)已面目全非。
朱家祠堂复原保护工程,遵守“保存原有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的原则,投资100万,于2005年6月23日启动了朱家祠堂复原保护工程,整个复原维修工程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于2006年8月竣工。正房用于展示,举办了朱德家世陈列室,东西厢房用于朱德旧居管理用房和接待用房及小卖部。
入口为西次间,朱德家世陈列。从朱氏源流,客居他方,简略记载朱德先祖朱聪一郎,于明化初年居汀州府上杭县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后生一子朱万一郎,父子居住数十载,然后迁于广东省绍州府乳源县龙溪枫树坪,后移梯下繁衍了8代人。朱德的近代祖先朱仕耀于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从乳源梯下入川,首迁地是四川顺庆府广安县龙台寺,然后再迁仪陇马鞍。
堂屋陈列着朱德半身仿铜塑像。墙壁上有朱德祖父母朱邦俊夫妇,朱德生父母朱世林夫妇,养父母朱世连夫妇的生平简介,玻璃展柜里存放着朱德亲人捐献出前辈曾用过的小木箱、马灯、鳅鱼骨烟杆、木瓢、藤篮、手工刺绣罩檐、玉簪等遗物。
东次间墙壁上陈列着朱德的大哥朱代历和在战争年代中朱德的几位夫人(刘从珍、肖菊芳、陈玉珍、贺稚华、伍若兰)的简介,以及朱德和康克清在中南海的合影像,朱德的后裔朱琦、朱敏的简介。玻璃柜中还存放朱德送给女婿刘铮的两个马褡,送给儿子朱琦的《毛泽东选集》,送给朱敏的皮箱,康克清穿过的衣服、袜子、布鞋以及“朱子家训”长卷书法作品。
朱德先后有6个夫人,第一任妻子是朱德大舅的女儿,叫刘从珍,也是朱德的表姐。这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婚姻,是由家长包办的婚姻。第二任妻子,叫萧菊芳,1912年秋天,朱德同昆明师范学院学生萧菊芳结婚。1916年9月底,萧菊芳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保柱。不幸的是保柱出生后数月后,萧菊芳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不幸去世。第三任妻子叫陈玉珍,萧菊芳病逝以后,许多人劝朱德再婚,不久他便和陈玉珍结了婚。1922年夏天,朱德决心赴上海寻找革命道路。离开了陈玉珍的家乡南溪。谁知这一别离朱德再也没有见到他们。下图是朱德第一任妻子刘从珍。
第四任妻子叫贺治华,很少为人所知。有资料显示,贺治华是1920年在云南的盐津县与朱德结婚的。但朱敏(朱德和贺治华之女)在《我是元帅爹爹的平民女儿》一文中说, 朱德是在上海认识贺治华的。这时间,应是1922年六月以后至九月初的事。1922年九月初朱德和贺治华等友人同乘法国“阿尔及利亚”号轮船离开上海到法国。有资料显未,他们是在德国和法国结婚。 婚后不久,他们情感出现裂痕。朱敏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载:父母在德国共同学习,共同参加革命,但母亲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她和爹爹虽然生活在一起,可心却越离越远,直到最后完全离开爹爹。贺治华后来成了党的叛徒。
第五任妻子叫伍若兰,1928年2月与朱德结婚,1929年1月在井冈山为掩护朱德突围被捕,后被蒋介石亲笔下令割头示众。第六任妻子是我们知道的康克清。伍若兰牺牲后,1929年底,朱德和康克清结婚了。他们是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中相识的,这对红军恋人终于结成终身伴侣。
朱德家世陈列室向西,一条石径通向琳琅山东侧的大垭豁。沿着这条路,1909年,23岁的朱德走出大山,走向革命的起点。1960年,朱德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也是特意从大垭豁沿着石板路回到故居的。石板路两边种满了君子兰、玉兰、白兰,这些兰花暗喻朱德的君子气节,也说是因为朱德特别喜欢兰花。 据说在革命年代,每到一处,他都要找些兰花种在房前屋后, 每到转移时,也要千方百计带走。解放后,他专门在北京的住所前开辟出一片“兰苑”。朱德这样喜欢兰花,据说也是怀念为他牺牲的伍若兰。
 
园区除兰园外,还有桂花园,面积960平方米,其中金桂、银桂各90株,取意为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朱老总度过了他不平凡的90年。
为方便游客,园区内还有一些农家乐,这些农家的堂屋正中,基本上都悬挂着朱德的画像。
在大垭豁停车场,停放着坦克、大炮。
琳琅山南面、琳琅湖东边,是朱德与母亲陈列室。
这里叫李家湾,本是丁姓地主废弃的一座粮仓,当年朱德祖父朱帮俊佃租了地主丁邱川的80挑田地,并租下了这右侧的房屋做住房。那时,堂屋左右两间歇房分别是朱德祖父母、大伯父大伯母的寝室,正房右边转角处是朱德三叔朱世和、幺叔朱世禄的卧室,里面一间是家里临时煮酒的小作坊,右边横屋第一间是朱德大哥朱代历、二哥朱代凤的歇房和家里丢放零杂东西的地方,下隔壁就是朱德诞生的仓屋,再往下边是厨房和猪牛圈。
1886年12月1日(农历冬月三日)早晨,朱德就诞生在这间狭窄矮小、面积仅有16平方米的木板仓屋里。朱德诞生时,全家已有11口人,这里热天酷暑难挡,烈日西晒,朱德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1895年,农历腊月三十(除夕),因丁家地主夺佃,朱德便随养父母离开这里,迁往琳瑯山东边的朱家湾居住即现在的朱德故居居住。
现在朱德诞生地已被合并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德故居一起,统称为朱德故居。
朱德生母钟夫人是一位能干娴熟、和蔼善良的家庭主妇。对待子女严格而慈祥。 童年时代的朱德受母亲的精心教养,与母亲情感笃厚。1944年4月,朱德在延安各界追悼其母钟夫人逝世的大会上,敬献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祭文,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无比敬爱,毛泽东称之为“伟大之母性”。
在琳琅山尾端,有一幢四合院的中式大瓦房,这是朱德父母故居。院内正面是三道横向排的双开门组成的堂屋。门窗上的镂花图案玲珑别致、古雅美观。故居正堂门楣上悬挂着一道“人民之光”的金字黑漆大匾,是1950年春,中共川北委员会为慰问朱德总司令合家亲属所赠。旧居正前方修了花园、水池、凉亭,构成了一小巧别致的园林。朱德父母故居是朱德同志1917年在泸州任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时,为家里人买下的,现已成为朱德故居纪念地的一个纪念点。
在琳琅山西北垭口,有一座药铺垭私塾。晚清时期,朱姓宗族先在此处建造幺店子,继而开设一个小小中药铺,以解决乡下就医买药难的问题。随即由朱家开办一所私塾, 药铺垭私塾也因此而得名。从此,朱姓满族客家子弟便有了入塾求学的地方。朱德同志1892~1895年在这里求学4年之久。建国后,县政府在药铺垭私塾堂所办了一所初级小学,取名琳琅小学。下图是朱德与他的私塾老师席聘三。
 
朱德父亲墓地位于景区内钟家湾。1920年10月27日,朱德生父朱世林从泸州返乡途中病逝于重庆,是年冬月,扶柩回籍,旋葬于此,随后,朱德拿钱为其父修建了此墓,前后共花了三年时间。
这座墓坐西向东,墓冢为圆甑形,直径3.9米,周围用条石叠砌,高约1.5米,正面建造的这道仿木牌楼形式的五重檐七龛两穴推棺墓石坊,高5.5米,宽6.4米,上面以高浮雕手法镌刻了先祖灵位、“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及花草走兽图案,墓门两侧刻了两躯披甲执戈的门卫武士像,两孔墓室门首镶嵌着墓碑,左侧墓碑刻有墓主人朱世林的墓志铭,上面记述了朱世林的家世,并叙及朱德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所建树的“名震三省,福国利民”的丰功伟绩,石坊前还建造有祭奠陈馔用的石香案和拜台。
这是一座双棺墓,右墓碑空无字迹,原来修此墓时计划朱德母亲去世以后也葬进去,后因其母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而难以与夫合葬,本属母亲的墓穴,埋葬的却是朱德最小的弟弟朱泰阶(朱德母亲墓在朱德父亲墓的西南方, 1958年朱德胞弟朱泰阶逝世后入葬此墓穴), 父子合葬在中国乃至世界墓葬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933年前后,国民党军阀罗广文﹑范石生和杨森,曾多次率部前来挖掘朱家九行祖坟,并残忍地对朱德养父朱世连开棺焚尸。1935年冬,杨森部第三次来抄坟,因有人告密,才找到朱德生父的坟墓。风水先生告诉他说:朱父之墓葬在卧虎龙脉上, 前迎官帽山,据算朱德乃白虎星下凡,若掘此坟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定会促进朱德早发迹,这不仅对灭朱剿共无济于事,还会留下千古骂名。杨森篤信风水,虽不情愿,但也只好作罢。
朱德父亲墓前面有湖名感恩湖,对面是轿顶山,也叫官帽山。轿顶山高约500米,顶宽60多米,整座山峦呈椭圆形,远看一官帽,近看一乘轿。山的圆椭形部份坐落在四条山梁的交江处,这四条山梁恰似两根穿轿的轿杠,每匹山梁前端两侧的树木,有似抬轿的轿夫。上下巧妙地组合成一顶青纱大轿。此山前面有油房包,后面有马桑包,两包各有高低不齐的柏树上千根。每当大雾降临,远观此山,仿若帝王乘轿出巡,众人拥着一乘大轿,在云雾中浩浩荡荡,缓缓而行,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下图是感恩湖和官帽山。
据马鞍一带传说:清雍正初年,正值“湖广填川”高潮,外省移民来到马鞍一带插签占地都想落户一处风水宝地,各家都争相顾请风水先生多处探测地形。其中丁氏祖先丁尚德和他的四个儿子从重庆合川过来,所带资金丰厚。不但从重庆带了一个风水先生来,而且用高价请到了陕西一个从大巴山步龙脉到此地的“张风水”。从广安龙台过来的朱家祖先朱文先从广安也请了风水“高人”。这两家的风水先生都是冲着五角星形的琳琅山和一乘御轿的轿顶山来的。通过看地形,测方位,观星象,一致认为,轿顶山一带是一处“东边主贵,西边主富”的风水宝地。下图是马鞍镇。
丁家当时财大气粗,认为:有富就有贵,先行选择了西边定居,而且买下了东边大片土地,想把“富贵”二字占齐,朱家那时的财力是不能和丁家相比的, 只能不声不响地住到了轿顶山的东边,朱家认为:只要我的子孙“贵”了,也穷不到哪里去,也不得怕你丁家。他们两家经过了100多年的经营,到了民国时期,丁家成了有2500多亩土地,有7000多亩山林,5000多家佃户的大富豪。朱家出了一代伟人朱德总司令,印证了风水先生的“东边贵,西边富”的说法。           彭德怀元帅的故居      彭德怀故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彭家围子,始建于1925年,故居现存建筑是彭德怀为湘军任团长时出资修建,是彭德怀早年居住地,也是其投身革命后在家乡唯一长时间居住活动的场所。故居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粉墙青瓦,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普通农舍,占地面积2,49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50平方米,与邻近的韶山毛泽东故居、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形成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伟人纪念地“金三角”。
彭德怀故居位于湘潭西南部风景峻秀的乌石峰下,靠山而建,与彭德怀纪念馆和彭德怀铜像遥相呼应。故居始建于1925年,原是一栋小茅屋,1927年由彭德怀所在的部队资助改建成瓦房,前临田野,后枕小山,修篁掩映,是典型江南风味的普通农舍。堂屋门楣上,嵌着由邓小平题写的“彭德怀故居”横额门匾。堂屋正中,悬挂着彭德怀着元帅服的巨幅彩照,两边墙上陈列彭德怀的生平主要活动年表。彭德怀故居是彭德怀早年的居住地,也是他投身革命后在家乡唯一长时间居住活动的场所,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此故居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粉墙青瓦,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普通农舍。占地面积2,49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房屋17间。1958年、1961年彭德怀两次回乡作农村调查时,在此居住35天,接待来访干部群众2,000余人次, 起草了5个农村调查报告。1998年在故居北面建成开放彭德怀纪念馆。
彭德怀故居是彭德怀投身革命后在家乡唯一长时间居住活动的场所,与邻近的韶山毛泽东故居、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形成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伟人纪念地“金三角”。
2001年06月25日,彭德怀故居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开国元帅林彪的故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林彪的故居,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距县城团风17公里,古城黄州18公里,京九铁路黄州火车站6.5公里,106国道一侧约800米处。
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 据当地人传说: 曾有九条触犯天条的小龙,被暴怒的东海龙王囚禁在枣儿刺岭巨石之下。龙王有言:不到岭上铁树开花时,九龙不得返回东海。好不容易等到岭上铁树开花,九条小龙得以重见天日,回到东海龙宫。但其中有一条小龙去后复回,在枣儿刺岭做自在神仙。此后,枣儿刺岭便被称为回龙山。
离回龙山镇约三公里处,耸立着一座酷似一只山羊的山岭。相传这座山是由一只雪白的神羊坐化而成,故名白羊山。白羊山南麓,有一座名叫关山的山梁,山势三面环绕着中间只隔着一道冲田的两个小山村——林家大湾和染铺湾。林彪家的祖坟葬在凤凰口,老屋坐落在关山垴。当地人传说:关山垴连着白羊山, 白羊山上有白虎星,白虎赶白羊,猛虎下山梁,——这里注定会出一个不凡的人物。
在白羊山畔,下三一八国道,拐入一条很不起眼的乡村水泥公路。走近林家大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大的坝子。沿坝子的两侧,是两条对称的乡村土路直通村子中央。坝子后面是一截两米高的堡坎,堡坎顶上是一片高大挺拔的柏树林。堡坎之上便是村子的正中央——一个约有一亩水面的“心”形池塘,名清水塘。村民的住宅分散布局在清水塘的左右及后面。
林彪故居,分为老屋和新屋。老屋坐落在清水塘中间的正后方,且地势在最高处。站在屋前远眺,视野十分开阔。屋背约一公里之后,是渐行渐高的关山,山上郁郁葱葱的松柏高耸入云,四季长流的龙泉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清水塘。关山左右两侧,徐缓下降的小山,犹如天宫的仙子,静静地依偎在关山的两旁。乍一看,湾后的关山犹如一张巨型的太师椅,林家老屋就在它的中央。
老屋为林彪出生地。始建于明代,扩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为一进三幢,砖木结构,室内大小天井三口,雨水通过暗沟流进自己农田。前后共有房间、堂屋、茶厅20余间, 占地300余平方米。大门为了扭向东南, 在屋檐下加修了门楼,俗称“回头望”,并有一尺多厚的门框。 故居于l939年被日寇烧毁, 随后按原貌修复,l971年“9?13”事件后又拆毁,1995年又重新依原貌修复。现在陈设有林彪父母遗像及保存下来的部分生活用具,一部旧式织布机和一架纺线车尤为珍贵,是林彪家先辈留下创业中兴的见证。
新屋修建于l936年,座东向西,一进二幢,砖木结构。计房间、客厅、长披共l3间,占地300余平方米。新屋于l979年拆毁,1995年由林彪大哥庆佛之子林从安依原样修复,今称“帅门”。 帅门陈设有林彪祖辈创业简介及有关照片,左侧展厅上为黄冈名人简介,下为林彪战斗历程简介。
[1]林家大湾少祖白羊山,为正干龙剥换脱卸之嫩枝脉,远脉起祖于巍巍昆仑之中脉,千里奔腾东来, 自秦岭东南部山脉抽出一脉, 至鄂皖交界处,复起星峰,为雄峻险拨之大别山脉。 大别山呈西北东南走向,腰中出脉一枝,南行经麻城木子店、熊家铺、张家畈、 盐田河至团风县北部起星为大崎山, 凤阁冲霄,龙楼耀辉,海拨 1040.8 米,为大别 山南麓主脉。据《黄州府志》记载:大崎山“远自麻城龟峰,蜿蜒盘状,至此突然高举,山势绝崖,甲于一郡”,素有鄂东“泰山”之称。随龙水分左右两路,左路巴水,右路举水,分别经浠水下巴河与团风王家坊一带汇入长江。大崎山再经马曹庙顿跌逶迤至回龙镇起白羊山巨门御屏星峰,端庄尊贵,高大挺拔,遒劲有力,气势非凡。林家大湾于此而栖。
山川有灵,秀水有性。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冈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仅林家大湾在中国近当代史产生了林彪、林育南、林育英等赫赫有名的人物。林家大湾方圆三四十里内还走出了陈潭秋、 李四光、 刘子通、包惠通、王亚南、熊十力、胡亮寅、殷鉴、秦兆阳等革命者和各界名流。
林家大湾的林氏后代为了光宗耀祖,警示后人,由族人集资,于 2002 年兴建了林氏宗祠。我们衷心希望林氏后人能兴旺发达,九牧流芳,林家大湾能再谱新章。























             开国元帅贺龙的故居          贺龙故居
整个纪念馆占地近1公顷,建筑面积2088平方米。依地就势而建。平面图犹似一把巨型“菜刀”。它是融北京四合院、湘西吊脚楼的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仿古式钢筋砖混建筑;青瓦白墙红柱,方正门窗,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错落有致;外形台阶一色麻条石砌就,显得古朴典雅,舒展庄重;正门为一道12米宽、3.6米高的方格锦式8扇对开方门,直插青云色门楼,象征云卿指挥“八一”南昌起义;门楼上首正中悬挂着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题“贺龙纪念馆”金字匾额,格外引人注目,给人一种雄浑磅礴,庄严伟岸之感。纪念馆内,以开朗宽敞的内庭及明快简洁的单廊过渡,连通每个厅室,紧凑而富有变化;两个内院大小相同,呈长方形,长42米,宽28米,圆形花坛居中,方形花地分布四周;其间曲径沟通,培植有雪松、翠柏、云杉、珙桐、香樟、红枫、山茶、黄枫、紫竹、桐竹、铁树、腊梅、兰草、桂花、杜鹃花、七里香、迎春花、玉兰花、桅子花等名贵树木花卉,装饰建筑小品组成的园林花圃。纪念馆广场四周及沿溪河畔走廊,培植高大挺拔的雪松,婀娜多姿的垂柳,四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光宜人。


贺龙故居
贺龙故居始建于清朝末年,1917年7月27日被反动“神兵”烧毁;1919年冬贺龙的父亲贺仕道在原址重修; 1925年夏由其继母扩建;1929年11月被反动团防陈策勋拆毁,仅留朝门一块残墙;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残墙被捣毁,屋基被平为稻田;1978年桑植县委按照1919年房屋的外貌和结构修复,并在故居左侧新修了辅助陈列室,陈列有贺龙生平。
贺龙故居由正屋、朝门、猪栏马厩三部分组成,四周砌有围墙。正屋三柱四棋笼后檐共六间,全系穿斗式木结构。整个建筑显现湘西贫苦农民居室特点。1896年2月初9,贺龙就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6年3月,贺龙在这里筹划了刀劈芭茅溪盐局有关事宜,3月17日,他率领二十名青年农民砸开了芭茅溪盐税局,缴枪16支,次日在洪家关成立“桑植讨袁民军”,任总指挥。
[/B]


贺龙故居
1978年修复后,定为湘西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10日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78年1月9日至1979年6月9日对外试放,1979年11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7月11日邓小平为贺龙故居亲笔题写牌匾,同年10月 27日举行隆重挂匾仪式,召开千人大会。参加挂匾仪式的有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中顾委委员张平化等。
贺龙故居这是一栋坐北朝南、四扇三间的普通木房,原是贺龙祖父贺良仕于清道光午间修建的,后为贺龙的父亲贺仕道所继承。贺龙和他的姐姐、妹妹、弟弟都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由于他们家人口多,贺龙父亲将这三间房用木板隔成六间。正中一间为堂屋,门首红底金字匾额上的“贺龙故居”四个字为邓小平手书。堂屋前间过去是供奉家神和红白喜事用的厅堂,现在这里置放贺龙元帅身穿戎装的半身铜像。堂屋后面是退房,是贺龙姐姐和妹妹的卧室。左前间为火坑屋,冬天,全家人就在这间屋里生火取暖,来人来客,也都招呼在这里就坐。1916年春,贺龙联络20个人就在这火坑屋里商量过袭击芭茅溪盐税局的事。后面半间是贺龙父母亲的卧室。当地有个习俗,认为堂屋的左边为大(也叫东头,但它不是表示方位的),应住长辈。客人来了,为表示尊敬,也请在这里就坐。堂屋右边前间是厨房,后面是贺龙和他弟弟贺文掌的卧室。凡卧室都陈列有木床、被褥、蚊帐、木箱、书桌、靠椅、灯盏架和女人做鞋用的竹篮、洗衣棒等各种常用器物。故居右边这栋房是骡马房,贺龙十多岁时为了谋生曾当过骡马客,在这里关养骡马。这是贺龙当年用过的马鞍、马鞭和斗笠。
1919年,由贺龙祖父修建的这栋普通民房被反动“神兵”烧毁,不久由贺龙父亲重修,到1925年扩建成四合院。1929年又被当地反动团防陈策勋拆毁,只剩下槽门和一壁残墙。文化革命时期贺龙遭到诬害被打倒,剩下的残墙也被捣毁,屋基被平整为稻田。现在的贺龙故居是1977年省县两级政府拨款,按旧居原貌修复的。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贺龙故居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龙纪念馆

贺龙纪念馆坐落在洪家关贺龙故居对面的马颈塔,距桑植县城13公里,与贺龙故居、贺龙桥成倚角状,是由天龙溪、玉泉河、鱼鳞溪三水环绕酷似葫芦形的半岛,四周有陈家山、 韦家山、 王家山、泉峪山和枫香山5条葱茏山峦,宛如5条蟠龙聚首拱卫该地,俗称“金线吊葫芦”、“五龙捧圣”的风水宝地。
这里不仅山环水萦,环境优美,地居宽敞中心地带,而且有天鹅冠山为背景的南北朝向,浩渺的蓝天白云,衬托纪念馆前高大挺拔的贺龙铜像的历史主题,与百龙桥、贺龙故居浑然一体、掩映生辉。

贺龙纪念馆
纪念馆内设有序厅、7个展厅及办公、音像、接待室共18间房屋。序厅正面的大红底色高墙悬挂着贺龙元帅巨幅彩色照片;下面依次摆放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第一集团军、国家体委、中共湖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以及贺龙夫人薛明等敬献的花蓝。左右两边墙面上,是用一米见方的30个金色大字镶嵌的对联:万里春风亿万人怀念追思有口皆碑,一腔热血数十载丰功伟绩名垂青史。7个展室中陈列有387帧珍贵历史照片,190件文献文物。陈列内容分为“执着的救国救民抱负”、 “八一南昌起义的模型”、“卓越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杰出的新中国体育事业奠基者”、“军队和国防建设重要的领导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5个部分。从一幅幅历史照片中,领略到贺帅业绩风采;陈列的菜刀,再现青年贺龙智勇双全、刀劈盐局夺枪起义历史;制作的模型,再现当年“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壮观场面;陈列的枪支刀矛,犹存大革命及抗日年代的硝烟;复制的奖杯奖状,闪耀中国体坛健儿的辉煌成就。n多名人的题词,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贺龙元帅的高度评价。整个陈列反映了贺龙由一个普通青年农民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为党和人民奋斗终生的极其光辉历程。
        

刘伯承元帅的故居 




刘伯承元帅故居位于重庆市开县赵家镇周都村,距万州区58公里,开县城28公里。是原四川省、现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8.6亩,保护范围约2平方公里。
故居座落在风光秀丽的小华山沈家湾,门前的浦里河沿山脚缓缓流过。故居翠竹环抱,地貌特异,可遥望对面云雾飘浮酷似睡佛的北山岭, 俯瞰河边农贸兴旺的赵家镇。故居建筑是一栋青瓦土墙、半边茅屋的三合院,属晚清川东一带的普通农舍。
刘伯承元帅故居现藏有文物及当年使用的书籍、 物品复制件,分布在他居住的卧室、父母居室、灶房、猪舍及堂屋,故居左侧保存完好的供饮水的石水缸、加工谷物的石碾盘、养鱼灌田的堰塘,还有那屋旁荒草凄凄、无一块墓碑的父母坟地,河边放牛的麻柳林、家旁的5棵大黄流树林荫占道等,均保存完好。






刘伯承元帅纪念馆
刘伯承(1892—1986)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刘伯承又名明昭,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开县赵家场周都村张家坝一户农民家庭。他在家乡生活了十九个春秋。胸怀“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的雄心大志,剃辫离家出走,开始了戎马一生。

刘伯承元帅纪念馆座落在开县城北的凤凰山簏,掩映在大片墨绿色的橙林中,门额上“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八个镏金大字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铸赠的刘伯承青铜像高6米(含基座2米),高高地耸立在纪念馆大门的右侧方。
纪念馆为现代仿古建筑。高低错落,大坡屋顶,体现了下川东文化的建筑艺术风格,全馆气势宏伟,与山脚下城市连接的是一座石堡坎,大石梯越于城根,正达馆前东侧,高48米,宽8.1米,共240步,石梯起步两旁雕有仿唐式大型青石狮一对。正面是红色花岗石与黑色大理石镶嵌的大型壁画《山河颂》,属纪念馆配套工程,分上下三级,远观是一幅祖国的山河图,近看又有相互的独立性。
纪念馆主体工程占地5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3平方米,分内外两进院落。内院为陈列布展厅,共有展厅7间,以回廊相连,仿古四合院样式,屋面为琉璃瓦,古朴高雅,具有较强的民族风格。整个陈列布展按历史的轨迹,分为“早期革命活动”、“红军总参谋长”、“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六个部分。像瑰丽闪亮的珍珠,串成绚丽的珠链,展示出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刘伯承伟大光辉的一生。七个展厅中共展出500余幅历史图片,并辅以大量实物、图表、资料,共有文物资料2000余件,其中实物主要有刘伯承元帅腊像,栩栩如生;刘帅用过的放大镜、文房四宝、书案,刘帅父亲亲自抄写的《刘氏家谱》,刘帅少年时期使用的象棋盘、川军时期使用的铁皮书箱,刘帅到苏联留学期间使用的俄制军用毛毯, 红军到达陕北后使用的马头形牛皮带,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年使用的手表、棉被、狗皮褥子、毛毡鞋,从淮海战场到解放大西南使用的简易行军床,建国时期使用的元帅服,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期间使用的毛料中山装,刘帅和夫人用旧后送长子刘太行上大学用的打了补丁的羊毛衫和床单,86年北京市妇联发给汪荣华的“好家长”证书等等。纪念馆另辟有兵器陈列厅,有129师二野部队使用过的六0炮、迫击炮、和轻、重机枪、步枪,解放军空军赠送给纪念馆的歼6型单座超音速战斗机,以及在抗日战争时期,刘帅部下缴获的日本军官的战刀等等。













                开国元帅陈毅的故居      
陈毅故居座落于乐至县城北17.5公里的劳动乡正沟湾,这里山丘连绵起伏,小河依傍山势,在群峰中穿流,树木郁郁葱葱,燕剪碧落,系典型的浅丘民居。故居兴建于清代乾隆初年,陈毅太祖于乾隆丁卯年买下这块基业,后经扩建完善,共计有大小房屋三十六间,建筑面积750平方米,为三重堂四合院布局,木质穿榫结构,房屋坐西向东。1901年8月26日,陈毅诞生在这座院落一重堂左侧的一间小瓦房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



















1980年7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将陈毅故居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维修,恢复原貌后对外开放。陈毅故居大门中央有邓小平同志亲笔书题"陈毅故居"匾额,两边是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撰写的"直声满天下;殊勋炳世间"的对联。院坝左侧安放着陈毅与张茜的汉白玉雕像, 故居内重点以实物展出陈毅少年时期生活、 学习等情况,序厅等处悬挂有朱德、董必武的题词和全国著名画家、书法家的珍贵作品。
距故居一华里处有陈氏宗祠,兴建于清同治八年,坐南向北,是一座木质穿榫结构的小四合院,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1922年陈毅留法勤工俭学回国在此居住半年,其间,他为家乡人民在故居外羊叉河上安装了水碾、水磨、水力轧花机和简易提水灌溉等机器,一直传为佳话。
















1986年在离故居200米处的梅山修建了故居文物陈列馆,并于1987年8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列馆以江南民居并吸取苏杭园林的特色布局,地势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结构面积12984.14平方米,共有大小庭院七个,房屋41间,其中展厅五个, 面积700平方米。陈列馆外围由一条长500米的条石围墙环绕,四周置翠竹、桂树、果树,一遍郁郁苍苍。大门前筑石坝,两边是八字形梯坎,左右皆可上下,坝前及路旁塔柏成行,雪松挺拔,把陈列馆衬托得高大端庄。陈列馆前庭安放着陈毅元帅的青铜铸像, 铜像高4.5米,身材魁伟,容光焕发。铜像两边则被数十棵苏铁所簇拥。内坝中央建有一水池,池畔有黑色大理石雕凿的诗碑,诗碑录陈毅元帅《大雪压青松》、《梅岭三章》等著名诗篇,把陈列馆装点得更加高雅别致。陈列馆内的五个展厅,按陈毅元帅的一生分为五个时期、十八个部分,以大量的实物、照片、年表、诗词、著述、信札、战役示意图,战绩统计表等系统地再现了陈毅元帅光辉的一生,史料共计四百六十一件。
陈毅故居及文物陈列馆不仅史料充实,展品生动、形象、丰富,具有极高的革命文物价值,而且环境优雅,风景宜人,已成为集园林、风光、纪念馆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并被列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基地。


          徐向前元帅的故居      

徐向前元帅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徐向前元帅的故居座落在山西省五台县东治镇永安村,是紧临滹沱河边的一个小村庄。
徐向前故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后期嘉庆道光年间,故居坐北向南,占地330平方米。是一幢典型的晋北四合院式的建筑,院内正面为主房,两侧是厢房。主房分上下两层,是徐帅青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故居内有徐帅生平事迹展和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庄重肃穆,朴实无华。东西厢房除东一间,西两间为柴炭房、厕所、储藏农具外,其余均为居住和存放粮食的地方。1901年,徐向前元帅就出生在上东房的土炕上。
1990年,徐帅逝世后,当地政府和人民重新修缮徐帅故居,恢复了原貌。2001年,为了纪念徐帅100诞辰,进行了扩建,在前院正中塑有2.1米的徐帅半身铜像。铜像后建有影壁,其上刻有江泽民亲笔题写的“功勋垂青史,楷模昭后人”。后院的展览共收集了有关徐向前元帅战斗、生活、工作的珍贵照片426幅和不少珍贵的实物如望远镜、旧军衣、水壶等70余件,徐帅亲笔书写的他生前最喜欢的两首古诗《石灰吟》和《龟虽寿》也存放在这里。整个展室分为《战争篇》、《生活篇》、《国事篇》三大部分,生动形象地向世人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探索光明,迎接光明的奋斗之路,展示了徐向前这位开国元勋戎马一生的丰功伟绩。





徐向前元帅故居院落


徐向前元帅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