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厅英文翻译:一种哀怜,一个思索——《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45:17

一种哀怜,一个思索——《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

(2010-11-01 22:45:08)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小桥流水(散文随笔)

 

 

一种哀怜,一个思索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

 

读完《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心中有些凉。小说真是一部好小说,好的原因不在于他怎样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虚伪、贪婪、卑鄙的本性”,也不仅仅在于作者写得结构怎样巧妙、充满悬念,而在于作者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格,行文间对充满对非正义的憎恶,对正义的弱者无尽的同情。小说中的人文关怀如春风般抚慰着我的心灵。

小说以斯米特老人和他的狗阿佐尔卡之死开篇,勾勒出故事发生的背景。通过作者的活动和认识的发展,以倒叙方式,把“被伤害与侮辱”的真相层层剥笋般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看书时感觉有侦探小说般的引人入胜,有看抒情散文般地细腻感人。

文章大段的语言描写十分精彩。再次翻书,我发现大部分人物心理描写、性格刻画都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这部小说简直是一部戏剧,充满张力。

娜达莎的父亲伊赫缅涅夫表面上不肯原谅女儿,但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女儿。他“要面子”的性格却使他始终难以表达自己的谅解和宽容。当“我”在娜达莎家楼梯口碰见他想要敲门时,他“非常窘,甚至惊慌失措”。文中他的话如下——

“哎哟,瓦尼亚,是你呀!”他断断续续地说,“我到这里来要找一个人……要找文书……就为了案子的事……不久前他搬家了……就在这一带……”不过,好像不是住在这里。我走错了。再见。”——

对女儿怀着深深的爱,可是“认为自己受到了女儿的侮辱和伤害”的误解总是令他把爱深埋心底。言不由衷的他内心该受着怎样的煎熬。这也预示着,如果给他一个突破口,他受挤压的感情会像火山一样喷发。

在听说涅丽讲述她的外公不肯原谅妈妈而遗憾终生时,伊赫缅涅夫的感情终于“爆发”了——

“娜达莎,我的娜达莎在哪里呀!她在哪里,在哪里呀!我的女儿在哪里呀!”老人的胸膛终于迸发出这样的呼喊。“把我的娜达莎还给我吧!在哪里呀,她在哪里呀!”他一把抓住我递给他的手杖,就像门口冲去。

“宽恕了!他宽恕了!”安娜·安德烈耶夫娜(娜达莎的母亲——笔者注)叫了起来。

……

“她又在这儿了,又贴在我的心口,”他叫道,“啊,上帝,感谢你,为这一切,为着一切,为你的愤怒,也为你的慈祥!……为暴风雨过后照耀着我们的你的太阳!我为有此刻而感谢你!啊!尽管我们被伤害,尽管我们被侮辱,可是我们又相聚在一起,让那些傲慢而骄傲,伤害并侮辱我们的人得意去吧!让他们诽谤我们去吧!别怕,娜达莎……我们要手牵着手出去,我要告诉他们:这是我钟爱的女儿,这是我无辜的女儿,你们侮辱她,伤害她,可是我,我爱她,我要永远为她祝福!……”——

多么动人的抒情!是啊,终于宽恕了,被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侮辱与伤害的两个家庭,一个悲惨地凋零,另一个终于没有出现涅丽外公和母亲间的伤心结果,也给忧伤的读者以一些慰藉。

小说不只是语言描写很精彩,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同样能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作者的功力真是入木三分。

关于涅丽的一段描写——

我更仔细地看了看她,她显然心绪不宁。不过,她发觉我在仔细地观察她,端详她,就突然对我投以迅速的、愤怒的一瞥,而且那么炽烈,仿佛要用目光灼痛我。“她又有心事了,”我想,“不过她不愿意对我说。”——

通过涅丽的一个动作,把涅丽敏感的心理表现了出来。文中的涅丽经历诸多苦难,小小的孩子在过于困苦的环境下长大,对周围的人充满了疑虑、警惕和不信任。她的这个动作,使我想到,涅丽也是一个被伤害与侮辱的人。当我对她说,不能再回虐待她的布勃诺娃那里,她却说“让她毁了我吧,让她折磨我吧……”

她注意到自己穿着漂亮的连衣裙时,“低头看看,突然使我大吃一惊的是,她放下茶杯,不露声色地、慢慢地用双手拧住薄纱裙的裙幅,把它从上到下一下子撕成两半。然后她向我抬起她那执拗的、闪亮的眼睛。她的脸上是苍白的。”涅丽是的身心是病态,她的反常的表现正是她反常心理和性格的体现。

不谈小说对人物心理、性格的表现,再看小说抛给我的“质疑”:谁是被伤害与侮辱的?为什么他们被伤害与侮辱了?

涅丽一家,包括她的母亲,她的外公是被伤害与侮辱的;娜达莎一家,包括她的父母是被伤害与侮辱的;甚至是阿辽沙——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儿子,也是被伤害与侮辱的。算上“我”——瓦尼亚因不能与娜达莎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又多了一个被伤害与侮辱的。

毫无疑问,他们被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伤害与侮辱了。为什么会这样?按照传统的解读,这种悲剧,总会归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天然恩怨。但这么看的话是有局限性的。文中只写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一个“资产阶级冒险家”,并无多余的明示或暗示这种伤害和侮辱是一个阶级之于另一个阶级的。或者说,作者并未刻意强调这些被伤害与侮辱的故事的时代性。文中的故事,放到千年以前,放到千年以后,恐怕还是会发生。今天可能被金钱异化,明天也可能被权力异化。作者所着力刻画的,是人性的丰富与深刻。文中探讨的人的心理和性格,是永恒的。

归因,是归于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亘古存在,是什么使这些弱点构成了对别人的伤害呢?我想除了道德缺失,更在于一种公平民主制度的缺位。这种制度缺位的话,正义就容易跑到九霄云外去,若没有了公平正义,人的欲望会过度膨胀,有人会伤害与侮辱别人,有人会就会被伤害与侮辱。

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能引人思索悲喜剧产生的深刻哲理,使人向往真善美,我想这是伟大作品的共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