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靴女王微博照片:董存瑞战友:董存瑞牺牲前没喊“为了新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4:48:14

董存瑞战友:董存瑞牺牲前没喊“为了新中国”

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 董存瑞(王宝强饰)炸碉堡剧照

61年前,19岁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以自己的英雄壮举“喊”出了“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时代最强音。

1957 年,朱德亲笔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英雄董存瑞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在1961年2月3日的日记中,雷锋这样写道。“董存瑞和董存瑞式的战士已成为一种标志。”曾任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的吕小山认为,他的事迹激励了几代中国军人和青少年的成长。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新中国即将迎来60华诞之时,笔者通过寻访英雄的足迹,试图拨开历史烟云,走近61年前那个年轻的战士。

墓中仅有一块写着“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的木牌

7月9日,隆化。

笔者从一块刻有“董存瑞烈士牺牲处”的巨大石碑旁,沿着台阶走入旱河的河道中。已是傍晚时分,临近的民居已升腾起炊烟。从居民生活区里散发的祥和气氛使人难以想到,1948年5月25日,这里是我军攻打隆化的主战场——当时的隆化中学所在地。

几年前,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在此复原了被董存瑞炸毁的桥型暗堡,并将其作为烈士的纪念地之一。“从初建时的‘设守墓人一人’到如今,陵园经过了数次扩建。”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沈文告诉笔者,每年参观者达20多万,今年“七一”前后,一周的参观者多达四万多人。

曾任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的吕小山老人告诉笔者有20多位战友亲眼目睹英雄慷慨赴死的震撼一瞬。

1948 年5月25日下午4时,时任晋察冀辽军区司令员秘书的齐速和司令员程子华走至隆化中学附近时,看到董存瑞战友正在痛哭——战友们在战场上已无法辨认烈士遗骨,只有一只鞋子好像是英雄遗物。深受震撼的齐速写出了董存瑞事迹首篇新闻报道——《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

作为董存瑞所在团团长的梁歧曾回忆,他随着二营进入隆化中学路过被炸毁的敌堡时,看到“只剩下脖子以下大胯骨以上这段被烧焦了的躯干”,被炸药冲击波推出20多米远。

如今在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内的董存瑞墓中,一个长约四尺的沙木棺材内,只有一块写有“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的木牌。“从炸药包拉响到爆炸要7至8秒钟时间。”7月8日,怀来县林业局副局长董继先这样评价伯父董存瑞,“作为一名爆破能手,他比谁都了解炸药的威力。面对粉身碎骨的那一刻他岿然不动,这是怎样执著的信念啊!”

卧倒!卧倒!快趴下!对战友的叮嘱是董存瑞牺牲前最后一句话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电影《董存瑞》中,英雄拉响炸药包后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情景,激励了几代人。但在历史中,董存瑞在最后时刻是否真的留下了震撼人心的语句?

为此,吕小山曾走访了董存瑞多位战友。

“他很镇定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开导火索,我看到这情景,不顾一切跳下旱河沟,向他那里冲去。”亲眼目睹董存瑞牺牲的郅顺义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他看见了,大声对我喊‘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

那,电影中“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口号又是怎样来的呢?

电影《董存瑞》编剧之一的赵寰曾对吕小山介绍说,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战略防御,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并取得了节节胜利。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向全国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在《宣言》中明确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为了新中国,前进!”正是根据“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召,在“同志们,冲啊!”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英雄牺牲前并无豪言壮语。”但在赵寰看来,董存瑞和战友们是用自己的行动喊出了当时时代最强音——为了新中国,前进!

1954年,随着董存瑞烈士陵园建成,位于牺牲处的烈士墓也迁入陵园。

迁墓时,当时隆化县民政科的冀兴坡被眼前的情景深深震撼了——英雄墓中,尸骨众多!

每个炸药包上,几乎都有董存瑞所画的小“漫画”

7月初,笔者采访时,由我省投资并拍摄的一部以董存瑞事迹为蓝本的电视剧刚刚杀青。

电视剧中扮演董存瑞的是曾成功饰演《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河北籍青年演员王宝强。

如何真实地把握董存瑞这个角色,让如今的青年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的壮举?这一度曾令王宝强颇为困扰。

“我发现,就是没有炸碉堡,董存瑞依然是一位了不起的战士。”王宝强告诉笔者,这是他翻阅了大量回忆文章,走访了董存瑞的亲朋后得到的结论。

从1945年8月参军到1948年5月25日牺牲,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这位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就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枚,勇敢奖章三枚。

“我告诉宝强,我伯父的性格不同于许三多。”7月8日,董继先说,在他看来,作为英雄的董存瑞,性格不仅倔强勇敢而且聪明智慧。

至今在董存瑞的家乡——怀来县南山堡村的董存瑞纪念馆还珍藏着一把“锯齿镰”。正是这种在刀刃上打出豁口,呈锯齿状的旧镰刀,大大提高了民兵们破坏日军通信线的效率。据当时的“龙延怀”联合县三区区委书记王福堂回忆说,“锯齿镰”的发明者正是少年董存瑞。

1948年2月,董存瑞所在部队在朝阳大练兵时,他还曾用沙子、石块、木棍等模拟地形、地物,给战友们讲解各种战术。他创造性地用“院中堡垒”研习战术的办法,受到了所在团首长的表扬。

而在吕小山看来,“董存瑞和现在的青年一样,热爱生活。”

董存瑞没念几年书,到部队后也识字不多,可他却喜欢画漫画。“他的挎包里总是装着纸和铅笔。”在战友们的回忆中,董存瑞一有空就会掏出纸笔画小漫画,或表扬、或批评、或帮助记忆。

在攻打隆化用于爆破敌碉堡的那些炸药包上,差不多每个上面都有他的“作品”。由于炸药包分量不等,要炸的对象也不同,所以董存瑞或在炸药包上画有要炸的碉堡的样子,或是爆破手匍匐前进的形象,或是敌人待毙的丑态。

在有的漫画旁,他还写上这样的顺口溜——仇恨满胸怀,隆化要打开,新中国要靠我们的双手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