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谷川夏树番号封面:墨水湖畔,树下躲雨被雷击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42:57

昨天上午,市民邵先生拨打85777777报料:一男的在墨水湖边钓鱼时,遭遇风雨雷电,他跑到大树下躲雨时被雷打死了。

    记者孔超 实习生潘爽 核实报道:死者姓苏,53岁,家住汉阳五里新村,平时喜欢外出钓鱼。

    前天下午5点左右,苏先生和朋友到墨水湖汉阳江堤中路的湖边钓鱼。刚钓不久,天上乌云滚滚,迅速电闪雷鸣,钓友们赶紧各自寻找躲雨的地方,苏先生跑到附近一棵大树下躲避,一个多小时后,有钓友发现苏先生倒在大树下,面部朝地。

    随后,救护车将其送到汉阳医院。

    接诊医生说,苏先生被送到医院时,已没有呼吸和心跳,全身出现紫色,经努力抢救,悲剧仍然发生。

    苏先生的亲友说,苏先生平时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病史,他们对死因也感到奇怪,于是报警。

    经法医鉴定,初步确定是雷击导致的。(线索人邵先生50元)

    空旷地带,树木就是“引雷针”

    “这类惨剧其实大多是可以避免的。”昨天,湖北省防雷中心专家段振中听到苏先生遭雷击身亡,非常痛心。他说,打雷下雨时,在空旷的地带,高高凸起的树木往往变成“引雷针”,雷暴击中树木尖端,电流会顺着淋湿的树木瞬间引到地面。此时,人即使不挨着大树,也可能被雷击中。

    “这就如在平静的水面扔进一个小石子,荡起一圈圈的水波。”段振中说,雷暴电流沿着大树下来后,也会形成一圈圈电位(电压),人的两只脚处在不同的位置,就会产生电位差,形成电流,此时越往大树中心电位越高,越往外电位越低,“苏先生死亡时,全身出现紫色,极有可能是被‘跨步电流’击中的。”

    段振中说,苏先生至少犯了三个错误,或者至少有三种方法可以逃避雷击。

    首先,电闪雷鸣时,应该立即离开湖边,并把随身携带的物品丢在一边,如钥匙、钓鱼竿、鱼篓子等,这些东西被雨淋湿后都会变成导体。

    其次,雷电发生时,不能奔跑,奔跑时会加快空气流动,从而让周边空气变稀薄,会让雷电“跟踪”自己。正确的方法是赶快蹲下,双脚并拢,双手抱头,把腰弯下,这样即使有电流传给人体,也不会经过头部和心脏,而直接通过手臂、背部、双脚传给地面,不会产生“跨步电压”。

    第三,不能在大树下躲雨,正确的方法是尽可能在地势低洼处不动,或者在干燥的室内,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危险,避免意外发生。(记者陈永权 通讯员程伟)

    大风刮倒树 树又拉倒电线杆

    昨天上午,市民丁先生拨打85777777报料:在武昌解放桥社区玻璃厂街一带,许多大树被大风吹倒,压破了地下水管,7根电线杆折断。

    记者孔超 实习生潘爽 核实报道:昨在玻璃厂街看到,12棵直径在10厘米到50厘米之间树木倒地,地上到处是枝桠,路边还倒着折断的电线杆。电信抢修队十多名员工正在维修,已经安装好3根新电线杆。

    户主刘炎珍说,前晚6点左右,她正在家做饭,突然门外狂风暴雨。听到哗啦巨响,跑出门一看吓呆了,两棵腰围粗的大树往旁边倒下,砸中隔壁房屋的阳台,她家的雨阳棚也被树枝压坏,树根附近的水管破裂,附近近30户居民停水停电,有线通讯中断。

    居民们说,倒塌的大树压到了空中的电缆,随后断裂的1根电线杆又将另外6根电线杆拉倒,幸亏天气不好,没有人在外面走,无人员伤亡,但停在路边的3辆车被砸坏。

    白沙洲街道城管科负责人陈先生说,事发后他们和园林部门一直抢险到深夜11点才离开,白天又继续抢修。

    到昨晚10点,记者发稿时相关人员还在抢修中。

    (线索人丁先生50元)

    昨天上午,市民燕先生拨打85777777报料:黄家湖湿地公园很多树木的叶子被虫啃光,虫子还往下掉,碰到人的皮肤上就会红肿发痒。

    记者孔超 实习生潘爽 核实报道:在黄家湖湿地公园看到,一些树木出现了腐烂、变色,树叶被虫吃了多个小洞。

    附近的大学生杨同学说,不少同学从人行道经过时,都被树上掉下一寸左右的毛毛虫伤到,皮肤就会起红包,又痒又疼。

    黄家湖湿地公园占地约20万平方米,树上多有天牛、毛辣子等虫,附近有两个社区和4所学校,容易引发各种皮肤病。

    附近的中医药大学工作人员说,前天上午,洪山区园林局数十位工人赶来对树木进行打药灭虫,他们对每一种虫病按比例配置药水,整片植物林灭完虫,用去药水1000多升。

    洪山区园林局工作人员王先生说,7月高温高湿天气导致病虫害爆发,影响人们的生活,比如梧桐、杨树等会掉毛毛虫、栾树蚜虫等。应及时治理,否则树林的树叶会被害虫啃光,树木也会死去。目前,他们每天对该片树林进行灭虫。(线索人燕先生50元)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11-08/03/content_4865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