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多才多艺:中国古代的名女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4:44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个朝代——夏代吧。
历史上第一起让美女的变成红颜祸水的大概就是妹喜吧。她是夏王朝第十九任帝姒履癸的妻子,姒履癸就是那位著名的暴君桀。
公元前十八世纪的某天,夏桀发动大军,攻击有施部落。有施部落显然抵挡不住夏的军队,在灭亡和屈膝之间,施部落酋长选择了屈膝,献出他们的牛羊、马匹、美女,包括酋长的妹妹。她的名字只一个“喜”字,因为是酋长的妹妹,当时的人叫她妹喜。至于姓什么,无考。
夏桀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暴君,他发明了酷刑炮烙,又造了酒池,让自己和妹喜在里面划船玩。
在当时是没有皇帝的,有的只是天下的共主。所以当这个共主昏暴的时候,自然就有人起来取而代之。
夏王朝的灭亡,绝对是夏桀的咎由自取,史书上却把他当做被美色迷惑导致亡国的反面典型。好像夏桀是个没头脑的弱智儿童,所有的坏事都是妹喜幕后指使似的。丝弦《炮烙梅伯》唱词就是这样写的,“桀王失政朝刚乱,只因昏庸把色贪。宠信谗妃妹喜女,夏朝江山化灰烟”。
妹喜只是一个女子,她又能够怎么样呢?为什么总把亡国的罪过推到女人身上呢?可能这与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有关吧。
好了,让我们离开那远得看不见的时代,到稍为近些的商代看看吧。


 

排在第四位的是周文王的王后太姒。
史书曾载,“姒姓,夏禹之后,太姒之家。”太姒,就是文王之妻,武王之母,号文母。
《列女传》曾记:太姒者,武王之母,禹后姒氏之女也。在合之阳,在渭之涘。仁而明道,文王嘉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及入,太姒思媚太姜、太任,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太姒号曰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内。太姒生十男,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言常以正道持之也。”
《诗经·大雅》中的“大邦有子,俔天之妹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以及“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等句,都是称赞她的话。
她有十个儿子,长男是姬伯邑考,次男就是武王姬发。太姒在治家及教子方面是很有些手段的,这从伯邑考与姬发的为人中可以看出。其时有“文王治外,文母治内”的说法。
好了,抛开那些远得无法触摸的年代,进入周王朝看看吧。


 

 

在漫长的周朝八百年中,前四百年可以说是奴隶制最鼎盛的时期,而后面的春秋战国时期则显得有些纷乱不堪。
在这八百年中,出现了:
           5褒姒
           6文姜
           7宣姜
           8穆姬
           9孟姜
           10西施
           11钟离春
           12赵姬
这八个著名的女子。
其实周代第一个名女子应该是武王姬发的妻子邑姜,她直到现在还被人尊为圣母,只是因年代实在太过久远而事迹不可考,所以可能将其舍去。


 

 

所以我们第一个要说的是真正做到一笑倾城的美女——第五位的褒姒。
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而烽之戏诸候,继而亡国,千百年来让褒姒受尽了万人的唾骂,但这和褒姒又有多大的关系呢?难道是褒姒让周幽王这么做的么?先不说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如何,仅从后世人对其不公的指责中,我也要为其鸣一下不平。中国古代的大男子沙文主义真是厉害得惊人,女人出了错会被折磨至死,男人出了错也要想方设法转嫁到女子身上,让女人替自己受过。
而真正有能力主宰一个王朝的女性,中国历史上只有四位——第十四位的吕雉和第三十位的冯太后,第四十一位的武则天以及第六十九位的慈嬉太后。其余的女性,应该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吧,要知道,中国古代的战争有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很多都不是通过动刀动枪来完成的。这其中就有宫闱中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一个疏神也是照样要死无葬身之地的。所以身为宫中的女性,要么就“闲坐说玄宗”,要么就“三千宠爱在一身”。而争宠,就不免要以其它女性的牺牲为代价,这其实和战场上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同样道理的。
所以说,在责备女性之前,先看看掌权的男性是否有错吧。我想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有一位现在仍不能公开责备的男性掌权人物应该也要被人责难一下的吧。


 

好了,闲话不多说,接下来看看第八位的穆姬。
她是晋献公的女儿,公子申生的姐姐。晋献公将她嫁给了西方的霸主秦穆公,造成了千古传诵的“秦晋之好”。
穆姬也确实做到了让秦穆公对晋攘助而终其一生没有实现其称霸的梦想(严格的来说,称霸的是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夫差和勾践,而秦穆公与宋襄公虽有称霸的实力和野心,但都没有事实上做到会盟诸候),她与秦穆公的婚姻也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有名的,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和亲事例。而且她与秦穆公也是并不因为政治立场上的不一而造成双方的感情破裂,这一点与第二十五位的孙仁相比,穆姬绝对是幸运的。
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秦穆公为了庆祝,把酒倒在河里,让大军痛饮,然后宣布:“明天,就用晋惠公祭上天了。”
杀晋惠公祭上帝的消息传到城里,穆姬悲痛万分,要自杀谏穆公释放晋侯。正好此时晋国使臣吕饴甥又到秦国作说客,穆公在内外两方的因素下被说服,放了晋惠公。内侍问穆姬:“晋侯见利忘义,负吾君之约,又负君夫人之托,夫人为何哀痛?”穆姬说:“仁者虽怨不忘亲,虽怒不弃礼。”众人无不赞叹穆姬的贤德。
然后在这里要说一个题外话,直到汉朝为止,有很多女性都是没有名只有姓的,用X姬来表示其身份,这大概和日本的XX御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


 

在孟姜之后出场的是第十位的西施。
这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
西施是当时在越国西湖边纺纱的浣纱女,据说她与范蠡本是情侣,范蠡为了迷惑夫差,而献上了西施。西施也完成了她的任务,用美色迷惑住了夫差而使其亡了国。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同样是受命去亡别人的国家,为什么西施和《封神演义》中的妲妃有着这么大的明显差别对待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妲妃杀的人多么?这个问题如果要进行讨论的话,也许能写成一篇长篇大论,所以就此打住。
在夫差亡国后,范蠡辞官与西施二人泛舟西湖,隐居而去。
从这点看来,当时的礼教确实没有形成,不存在什么一女不嫁二夫的说法。而把貂婵骂得一塌糊涂的《三国演义》也真不愧是礼教已成的明时代的作品。
有关于西施的成语有西子捧心和东施效颦、沉鱼落雁(落雁指的是第十八位的王嫱)等。


 

在西施之后出场的是第十一位的钟离春。
她是个其丑无比的女子,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但是她却做了齐宣王的王后,因为她对政治和国家大事的分析和把握都十分出色。
“您娶了我,就能向天下证明您是个重德重材不重色的君主。”
钟离春这样对齐宣王说。
而齐宣王也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君主,居然真的就把她娶作了王后。
也有人把钟离春叫做无盐,但无盐是地名,不是人名,她是无盐人,齐宣王娶了她后把她封为“无盐君”。
“君”在当时是个很高的职位,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就是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如果说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的话,那钟离春应该可以算了中国历史上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贤后之一了。但是关于钟离春的还有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她却成了一个美人。那是一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这个故事,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呀,或许现在说的“都是月亮惹的祸”真的很有道理也说不定。


 

好了,钟离春的故事说完了,接下来是周王朝最后出场的赵姬。
她是战国末期的女性,是吕不韦的小妾,也是秦始皇嬴政的母亲。
传说嬴政是赵姬和吕不韦所生的,但这事太过离奇,而且不见于正史,更是为大多数史学家所唾弃。我想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也许是受到了春申君黄歇的影响吧。
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曾与楚考烈王同在秦国为人质,故而两人关系极为密切。黄歇有个家臣叫李园,李园将自己美貌的妹妹送于黄歇,当她怀孕后又向黄歇献计,让黄歇将自己的已怀孕的妹妹给楚考烈王,因为楚王无嗣,一旦此女产下儿子,必为太子,则黄歇一族便可窃国。黄歇考虑到考烈王多病虚弱,必已不久于世,为免他人在考烈王死后夺权,于是便答应了这个计谋。而李园也因此踏上了仕途。后来当考烈王快死时,黄歇门客朱英曾劝黄歇派自己入宫早做安排,当李园有不轨举动时先下手为强,但黄歇认为李园是无能之辈,不听朱英之言。结果当考烈王驾崩之日黄歇入宫奔丧时被李园派人刺死。
虽然黄歇死了,但这个窃国的计谋却是成功了。所以后人也许受此启发,把这件事移花接木到了嬴政的身上。
好了,话题有点远了,还是回到赵姬身上来吧。
赵姬的一生中也有过三个男人,这一点倒是和貂婵有些相像。
她的三个男人是吕不韦、秦异人和嫪毐。
赵姬本是歌妓,吕不韦是她的第一个主人。在吕不韦一次宴请秦异人时,发觉异人对赵姬有意,随即送赵姬于异人。后足月产下嬴政(注意,是足月),是为后世的秦始皇。
后来赵姬因空闱寂寞,不断地纠缠吕不韦,吕不韦只好让嫪毐做自己的替身,来满足赵姬的性欲。
在当时,通奸虽还不是死罪,但一国之母做出这种事还是很没面子的事,所以赵姬后来被打入冷宫,嫪毐也被杀死,吕不韦也因此事倒台。嬴政第一次掌握了实权。
以嬴政的性格,他可不是会做出掘地见母这种事来,所以赵姬晚年的生活一定是很悲凉的,但赵姬也的确风光过。在吕不韦掌权时,赵姬几乎也有着和吕不韦同等的权力。总的来说,嫪毐的政变也是属于宫闱政变,而赵姬,自然是这场政变中的失败者。
我前面提到过,这种战争,丝毫不比战场上一刀一枪的搏杀来的轻松。
在此要说一下的是,赵姬不被列入秦时代,是因为当时秦还没有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而秦王朝的建立,是在赵姬失势后的事了。


 

而在进入秦王朝前,让我们先回到春秋时代。
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有一位列子,他所著的《列子》一书中曾记载着一个名叫韩娥的女歌唱家。据说这位女子的歌声极为感人,尤其擅长唱哀歌。有一次她到一个地方(具体的地方记不清了,很抱歉)的酒楼去卖唱,被店主人赶走,结果她哭哭啼啼地唱着歌走了。没想到她这一走,仿佛绕梁不散的乐声让所有来酒楼的人都悲伤流泪。店主人没有办法,只好赶快请回韩娥,让她唱一曲欢乐的歌,人们这才转悲为喜。这件事的后遗症就是,从此以后,那个地方的人都非长擅长唱哀歌。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这位韩娥可真不是一般的歌唱家,居然能用歌声感动周遭的人,让别人随己忧而忧,随己喜而喜。
但《列子》一书中所记载的,大多是怪谈而非实事,所以此事的真实性实在是难测,只好将韩娥弃在50人之外了。
另外要提一下的,是孟母。
她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学业曾三迁其家,留下了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抒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名人的母亲而最有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岳飞的母亲,另一个就是孟子的母亲。但是名额只有75个,所以在权衡了一番后,我还是把孟母弃掉了——我想她的人气与其余的几位比,也不会太高的吧?
最后还要再提一位女子。
她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妻子,赵括的母亲。她也是一个眼光独到的人,正是由于她事先向赵王说明赵括不可为将,所以在赵括战败后,家族才得以保全。有时母亲的眼光真是准呀,晋代刘琨的母亲也是类似的有眼光的女性。
好了,话题越谈越远了,我们还是尽快进到秦王朝吧。


 

 

而整个秦王朝却只有一人进入了七十五人之列,那就是第十三位的虞姬。
这又是一个只有姓而没有名的女子。
她是项羽手下一员大将的妹妹,长相应该也是十分美丽的吧。
虽然项羽后来兵败身亡,她却没有受到任何的苛责,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这种事又在这种情况下而不迁怒于女性的,好像也只有这一例了吧。光从这点来看,虞姬的魅力就可见一斑。
而她与项羽之间的爱情也是为现在很多人所赞美的,她是为了项羽而死的,但是项羽却没有听她的话突围而去,反而拒不过江,死在垓下。项羽说他是因为从家乡带出来的八千子弟兵伤亡殆尽,所以觉得没脸回去。但是如果作为小说家或漫画家来看的话,似乎更倾向于他是因为失去了心爱的人而不愿苟活吧。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惜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项羽的绝命唱辞。但是与这首歌的同时,虞姬也合过一首诗,这首诗就不如刚才那首歌出名了。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卿生。”
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我想应该是出自这里才对。
虞姬的歌应该是比项羽的更婉转凄美的,虽然没有那种英雄末路的感慨,却也另有一种风情。也许这是与她的能歌擅舞分不开的。
巧合的是,当年逼死虞姬的刘邦,他晚年的爱姬戚姬,也是在绝望下为刘邦歌舞,而后被吕后所害的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我国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大汉时代。
在汉代,入选75名女子的人有十人,分别是:
14吕雉
15缇萦
16卓文君
17阿娇
18王嫱
19赵飞燕
20阴丽华
21班昭
22孟光
23蔡琰


 

吕雉是刘邦的皇后。
在刘邦还是个无业游民之时,吕雉的父亲就认为刘邦时后必有大出息,所以把吕雉嫁给了刘邦。事实证明吕父的眼光没有错,刘邦确实有了大出息,而吕雉,也摇身成为了一国之母。
有一则传说,在刘邦起兵初期时,有一次打了败仗逃到山里,正为谁也不会找到他而感到高兴时,吕雉居然带着两上孩子找来了。刘邦大惊之下问她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吕雉说刘邦无论在哪儿,头上方的天空中总有一朵黄云,只要看到黄云,就能找到刘邦了。这段话唯一的作用就是让那些残兵败将们振奋起了精神,认定刘邦必定会是天下之主。
现在看来,恐怕这与“大楚兴,陈胜王”是同一把戏。
在汉王朝建国之后,刘邦分封了诸王,但是又深恐诸王势大造反。而吕雉此时就代替刘邦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既剪除了诸王,又不致使刘邦的名声受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捕杀韩信。
韩信是当时最有名的大将,但刘邦总是对他不放心,在天下没统一时就曾夺过韩信的兵权。天下初定后,刘邦不想过早的杀害韩信以名遭来非议,便先将其从齐王贬为淮阴候。韩信此时意识到了危机,已有谋反之念,但此时已非当初蒯越进言之时,想反,他也没兵了。最后,他终于死在吕雉和萧何和合谋之下。虽然此事的主谋者是萧何,但吕雉也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正是因为韩信小看了吕雉才会大意进宫,进而丢了性命。
后来有很多异姓王起兵造反,其中大部分人不是因为对刘邦不满,而是出于对吕雉的惧怕。最典型的就是卢绾。
卢绾是刘邦青梅竹马的好友,但是他硬是被吕雉逼得造反,让刘邦发出“终于连卢绾也反了”的感叹,也就此更坚定了“非刘氏不得封王”的信念。卢绾本想等当时卧病在床的刘邦病好了再负荆请罪,认为刘邦无论怎样都不会杀自己这个从小在一起的朋友的。但是没等刘邦病好,他就败在了吕雉派来的大军手里,不得不亡命匈奴。
吕雉应该说是个很有权力欲的人,当她感到自己渐渐失宠时,就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很有可能会被废掉太子之位。但是,她又知道不论自己为这件事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只有让刘邦对自己更反感,所以她只有忍。
幸亏有个叫周昌的大臣力阻刘邦废长立幼,太子这时又将“商山四皓”这四个有名的长者网罗至麾下,让刘邦感到“太子羽翼已成,不能把他怎么样了。”
在惠帝继位后,吕后大肆杀害刘邦的另几个为王的儿子。
其中最让吕后感到非杀不可的,就是戚姬的儿子,赵王如意。
这里我们要回过头来说说戚姬。也许她在刘邦死后自杀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她把希望寄托在身在赵国的儿子如意身上,希望如意能救她出去。但是吕雉的残忍这时才显现出来。她砍断了戚姬的四肢,挖去了她的双眼,又毒哑了她的喉咙,熏聋了两耳,最后把她扔进厕所里,把汉惠帝吓得差点昏死过去。
如此对待了赵王的母亲,怎么还能留赵王在世上呢?
吕雉宣赵王入朝,但是却被赵国的相——也就是当初劝刘邦不可废长立幼的周昌识破了她的意图,抗令不让如意入朝。
吕雉不想对自己的恩人下毒手(从这点来看,她倒是个恩怨分明的人),便改任周昌为别处的官员,让赵王失去了重要的倚靠,只好在吕雉第二次宣召下入宫。
虽然惠帝对这个小弟弟爱护有加,一直亲自看护着不让母亲有下手的机会,但百密总有一疏,在某个清晨里,惠帝不忍吵醒熟睡的弟弟,便独自去射猎,回来后却发现如意已经七窃流血,一命呜呼了。
所以说女人的独占欲一点也不比男人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有一种说法是,吕雉本人并非是深爱着刘邦的,她深爱的人是一个叫审食其的人。在刘邦在外征战时,审食其一直在刘家照顾刘邦的家小,所以与吕雉逐渐有了感情。后来刘家一家被项羽所掳,反而让二人更有机会日夜相伴。在刘邦建汉后,吕雉又为审食其讨到封候之位,刘邦只顾着戚姬,怎么会想到后院失火呢!但这毕竟不是正史所载,在这里说出来也只是让各位明白也有这种说法而已。
于是,在刘邦死后,吕雉一直把持着朝政,让后世有“吕后临朝”的说法。
这究竟是吕雉的个人能力太强,还是众大臣都看在刘邦的面子上隐忍不发呢?
吕雉在临死时的遗言中,曾留下吕氏一族日后如何掌权的要点,但是仍被陈平和周勃捕杀。
由此看来,吕雉多少还是沾了刘邦的光才对,不然她应该早就倒台了吧。
在所谓的吕后临朝期间,还发生过一件趣事。匈奴的冒顿单于闻听刘邦去世,曾派人来向吕雉求婚,惹得吕雉大怒,欲发兵与匈奴决一死战。但是在英布的劝说下终于还是放弃了,而是回信说自己年老貌丑,改选了另一位皇室女冒充公主嫁给冒顿和亲。


 

直到吕雉死后,文帝才真正掌握了实权,而此时,第十五位著名的女性——缇萦,也随之登场了。
缇萦是文帝时的民间名医淳于意的女儿。这位医生的医术是很高明的,但是不论是什么人,总有犯错的时候。有一次他不小心医死了人(也有一说,是他当时不在家中,导致病人不治,惹起死者家属愤怒,将其告上官府),按当时的规定是要被处以肉刑的。所谓肉刑,就是将身体的一部分斩去的意思,比如说割去鼻子的叫劓刑就在此例,其余的斩手斫脚都是肉刑之一。
淳于意曾对着自己五个女儿叹道:“看来生女儿是没用的,到了紧急的关头,终究还是儿子管用吧。”
这句话惹恼了年仅十七岁的缇萦,她一个人长途跋涉到长安,上书给文帝。
她认为,一个人无意中犯下了错误,应该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但是一旦施以肉刑,则斩下的肢体不能再生,犯人想改悔也来不及了。她愿意入宫为奴,代父受过,求给父亲一个改过的机会。
文帝被缇萦感动,便赦淳于意无罪,让他与缇萦回家,然后下诏逐步废除了肉刑,改为鞭笞杖责之刑。
这在现在看来,也是文明的进步了,因为现在在很多地方的监狱里也还存在着体罚。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环境下,让犯人有了初步的人权,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吧。而缇萦上书这件事也被传为美谈。


 

但是文帝时其最有名的女子却不是缇萦,而是第十六位的卓文君。
卓文君是临邛县人,在遇到司马相如之前是个寡妇,司马相如有一次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但是,作为在当地有名望的卓家,是不会把女儿嫁给一事无成的司马相如的。卓文君却不顾家人的阻挠,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司马相如私奔,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一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尽管后世的道学家们称他们的私奔为“淫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多少情侣们的榜样。
在现代有些人看来,司马相如其实是个流氓。他用近于下流的手段得到了卓文君,而且让她当垆卖酒,故意让卓文君的父亲因面子上挂不住而出钱让他求仕。之后发迹了,又想甩掉卓文君,典型的一个小人得志的面孔。
不过,这也是一番另类的话了。事实上,司马相如也没有辜负卓文君的期待,终于得到文帝的赏识,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司马相如一直郁郁不得志的话,那卓文君会不会弃他而去呢?
现在看来,这也只是历史上无数个“IF”之一而已吧。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相如后来曾被另一位女子吸引,让卓文君不得不吟出那著名的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让司马相如感动得泪流满面,从而挽回了自己的婚姻和丈夫的心。
现今因第三者介入而频频陷入危机的婚姻是越来越多了,但是看了这则故事,更是令人心酸——连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都差一点因此而分手,更何况现在在物质生活中沉缅而无法自拔的我们呢?


 

 

文帝之后登上皇位的是景帝,景帝之后则是伟大的武帝,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阿娇,就是我们排在第十七位的名女子。
阿娇是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的女儿,自幼聪颖可爱。恰逢当时宫闱斗争激烈,皇子刘彻的母亲王美人承力巴结长公主,有意将阿娇与刘彻配成夫妻。长公主也就此事问过刘彻,年纪尚小刘彻竟道:“若得阿娇为妇,合贮金屋,甚好!甚好!” (很有可能是有人教的)从此留下了金屋藏娇的成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妾薄命》一诗中也曾有“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之言。而当时刘彻尚幼,景帝对此婚事频为不愿,但是问起此事时,刘彻竟又指着阿娇说出“我就是要她做我的妻子”之语,让景帝有“这是上天安排的,不然不可能这么小的孩子就指定自己的妻子”的想法,继而同意了二人的婚约。
只是在现在看来,这两人是姑表亲戚,属于近亲结婚。但在当时看来是无妨的,因为直到清代,仍然有同姓不婚的说法。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同姓的,姑表亲结婚是很正常的。而在宫庭中,长辈娶晚辈或晚辈娶长辈的事更是比比暂是。
而正是因为娶了阿娇,刘彻得到了与景帝感情深厚的长公主的帮助,一举击败其余的竞争者而登上帝位,是为武帝!
从这一层面上说,如果不是因为阿娇,则刘彻很难登上帝位,则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皇帝汉武帝也就不存在了。
刘彻日后也的确没有忘记阿娇的功劳,在即帝位后便立阿娇为皇后。
但毕竟这是政治婚姻,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政治婚姻有时也是出人意料的脆弱。武帝掌权后,阿娇也就渐渐失宠,后来更是被废黜,只好用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来表达哀怨之情了。


 

而在阿娇之后登场的,是排在第十八位的,我国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的王嫱——王昭君。
王嫱出生于湖北省兴山县城南效精度坪村,在汉明帝下令全国性的选美活动中入宫。可是因为没有钱财贿赂负责将各女子容貌画成像呈献皇帝选择的画师,王嫱的画像就被画得很一般——或许很丑也说不定。于是明帝放过了这位美女——这是她的幸还是不幸呢?——在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向明帝求和亲,明帝随便挑了五个当年选剩的女子想敷衍过去,不料其中正好选中了王嫱。在王嫱上朝时,所有的人都被她的美貌所震慑。但此时为时已晚,答应了人家的,总不能事到临头再来反悔,纵然心里有一千一万个不情愿,明帝也只好让王嫱远嫁匈奴,事后杀了当初的那个画师来泄愤。
居说王嫱走到边疆出塞之前,曾面对家乡弹奏一曲,曲声凄婉,让北飞的大雁都落下静听(用音乐感动动物的事倒是的确有的),于是便得了“落雁”的美名。后人说大雁落下是因为王嫱的美貌,也倒是一个有趣的说法了——原来动物的审美观是和人类一样的(前面提到的美女西施也有着“沉鱼”之名,与“落雁”大约是一个意思)。
出嫁后,呼韩邪对这位美女恩宠有加,封为宁胡阏氏,生下了两个儿子。
阏氏应该相当于中国的皇后吧,从这层意义上说,王嫱在汉宫中即使得到宠幸,也未必会在中国那残酷的宫闱斗争中活下来,而苦熬了数年后,居然在异域之地得到如此的回报,对她来说也许是另一种幸运也说不定。
在呼韩邪死后,他的儿子继位。跟据当地的传统,新单于可以在老单于的妻子中任选一位成为自己的妻子——亲生母亲除外——王嫱因自己的美貌和优秀的品德为新单于所看中,但是她却因为汉族的观念,认为自己应该算是新单于的母亲,怎么能嫁给自己的儿子呢?
但经过慎密的考虑后,王嫱还是答应了,在上书汉帝得到允许后,又嫁给了新的单于。在新的婚姻中,她又生了两个女儿。
在王嫱在生时,匈奴与汉王朝和睦往来,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战事,这不能不说是王嫱的功劳。
王嫱死后并没有葬回中原,而是葬在了匈奴,在很多的坟冢中,只有她的坟墓四季长青,故有“青冢拥黛”之说。后人为她所作的诗篇有很多,在这里只举一首,这是唐代的杜甫所作的《咏怀古迹》,诗曰: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的明妃,指的也就是王嫱。


 

紧接着王嫱出场的是另一位绝世的美女——第十九位的赵飞燕。
不过在说她之前,我们要先说说另一位著名的美女——班婕妤。
班婕妤自然是姓班,但她不叫婕妤,婕妤是嫔妃的品级之一。她大约生于公元前48年,卒于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也有人认为她是第二十一位的班昭的姑姑。她曾深受汉成帝的宠爱,因为她人长得美丽,又会吟诗做曲,是一位才女。但她最出名的一首诗却是在失宠后所写的,这首诗是《怨妇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诗最早见于《文选》,其后《玉台新咏》也辑录,均题班婕妤作。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对此提出疑问,后人也普遍认为不是班婕妤所作,而是他人冒作。但这首诗很符合班婕妤的身份和境遇,写尽她失宠后的心境。
造成她失宠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她一直没有怀孕,也就让成帝逐渐地不耐烦起来,而第二个原因就是——,一对美丽的姐妹花在这时落入了成帝的眼中。
这对姐妹花就是第十九位的赵飞燕和她的妹妹赵合德。
赵飞燕是应该是中国史上最出名的女舞者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行可与之相比),居说她身体轻颖,能够在人双手托着的铜盘中翩翩起舞,称之为掌上可舞。有着这种绝技和身材就足够让人着迷的了,更何况她的美貌也是举世无双的。成帝立即就被她迷住了,于是当下封她为婕妤(只怕班婕妤闻之要伤心欲绝),终日宠爱。后来又听说飞燕的妹妹合德美貌不亚于乃姐,便也召入宫中,一见之下,果然又是一位截然不同的美人儿,于是也封为婕妤,同时宠幸。
赵氏姐妹得宠,自然想着夺嫡,于是又是一场宫中的明争暗斗。这场斗争的结果是许皇后被废,赵飞燕成为了新皇后,赵合德后来也被封为昭仪,班婕妤看势不妙,于是上奏自愿去照顾皇太后,远离这场斗争。
其实,在这场斗争中,赵氏两姐妹自己也勾心斗角,只不过终究还是做姐姐的多吃了几碗饭,把妹妹给击败了而已。
在此之后,赵飞燕风光无限,成帝对她言听计从,在这段时期里,赵氏姐妹以及她们的亲属都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是在成帝因终日与两位美女在一起,过早地驾崩了(这可真算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了)。赵氏姐妹因此引起众怒,最后赵合德为了不连累姐姐而投环自尽平息众怒(在这里要说一下的是,负责调查成帝死因的人就是日后篡汉立新的王莽,所以也有一说是王莽逼死了赵合德),而姐姐赵飞燕却被尊为皇太后。
在赵飞燕之后,轰轰烈烈的西汉王朝终于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光武中兴后的东汉。


 

在东汉中首先登场的是第二十位的阴丽华。她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出生于南阳新野,是当地有名的美人儿。
在南阳,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传名于世,后来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为姓名。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在南阳新野为生。
刘秀与兄长刘演因为功高震主,受到更始皇帝刘玄的猜忌和排斥,结果刘演被杀。领兵在外的刘秀强忍悲痛,主动回到宛城谢罪,而且不为哥哥举办葬礼,反而与阴丽华举行婚礼。洞房花烛夜之后,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刘玄对他放了心,认为刘秀不过是纨绔子弟一个,因此他得以躲过杀身之祸。
阴丽华劝丈夫向河北发展以求自保,也好相机独树一帜。
刘秀在称帝后的10年,勤政务实,恩威并济,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终于使天下归心,成就了大一统的局面。于是他转而偃武修文,休养吏民,保全勋臣,崇尚义节。其间,刘秀对阴氏始终念念不忘,一直非常宠爱,阴丽华也陆续生养了五个子女,这便使得郭皇后对刘秀“数怀怨怼”。这种怨怼之情明显违背了刘秀倡导的“宫教”,再加上郭皇后不能同宫内其他妃妾友好相处,也不能很好地抚育其他妃妾的子女,刘秀于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一纸诏书废除了郭皇后,立阴丽华为皇后。
阴丽华之所以能得到册封,与她的谦德不无关系,而阴丽华的谦德与她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安慰前皇后郭氏家族,也让郭皇后生的儿子刘疆宽心,皇后阴丽华又向丈夫提出了一些建议。于是,诏令一道接一道地飞出来,令人眼花缭乱。郭氏的郭况、郭璜、郭竟、郭匡、郭皇后叔父郭梁的女婿陈茂都得到封赏。提前得到了“皇太后家族”的待遇和爵位。郭皇后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不入冷宫反得尊崇的废后,郭氏家族也成为史上惟一一个非但没有遭殃丢命,反倒全家升官发财的废后家族。
但刘疆毕有竟心有疑虑,向父亲上书表示要退出太子位,让给阴丽华的长子刘庄。刘秀与阴丽华原本觉得父母之间的纠葛不应该连累孩子,也就没有同意。刘疆屡屡向身边的官员和十个弟弟表示,自己甘愿去做外藩亲王的心事。这样再三多次,刘秀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父母的决裂不影响儿子是不可能的了,还是顺其自然吧,终于在两年后(建武十九年)作出了决定:改封刘疆为东海王,原来的东海王刘庄成为新任太子。
阴丽华对自己生的刘庄取代太子刘疆的地位心中不安。于是,按照阴丽华的要求,刘秀将刘疆的封地再次扩大,使他实际上成为拥有两个封国的亲王,领地合计29县。以此弥补刘疆未能登基为帝的遗憾。
当年6月,郭后离开人世。她比刘秀和阴丽华都要年轻,却比他们更早离开人世,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她的皇后被废不无关联。
阴丽华一生谦德做人,相夫教子,不曾干预朝政,却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她不仅以身作则,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阴丽华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她被合葬在光武帝刘秀原陵。


 

在阴丽华之后出场的是排在第二十一位的班昭。因为她的丈夫姓曹,所以她又被称为曹大家。
班昭是《汉书》的编订者之一,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女文学家之一。她与父亲班彪,兄长班固,以及马续,先后一起编订了史书《汉书》。在兄长班超在西域思念故土之际,她又上表汉和帝,一篇感人至极的表奏让和帝立即召班超入朝。可惜班超入朝不过月余就病故了,没有来得及与三十余年不见的妹妹共享欢聚之情。
虽然班昭文学才能极佳,可惜除了《汉书》,她并未留下什么有名的著作,或许她的心血都倾注于《汉书》中去了吧。也正因为如此,我不能更详尽地描述班昭的事迹,这或许也是因为我的学识有限,在此只能向看本文的各位说抱歉了。
在东汉时期,另有一位杰出的孝女不得不说一下,她就是曹娥。
曹娥的名字当然也不是娥,娥与姬一样,只是对已佚名的某姓氏女子的称呼,只不过姬通常指后宫女子或有名的歌妓舞妓之类,娥则指比较普通的人。前面提到过的韩娥也是如此。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这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起源。


 

除了曹娥,还有一位女子有很有名,她就是排在第二十二位的孟光。
孟光出生于西汉末年,原先没有名字,只称为孟女,到东汉时已经三十多岁,却还没有出嫁,因为她的长相实在是不怎么样,虽然比不上钟离春,却也是粗眉大眼,矮小壮实,肤色黧黑。有一次,一个落魄书生,饿昏在荒野,被孟女发现,背回家救醒,疗养月余,渐渐康复,书生渐生好感,对孟女的外貌也就并不在意,有求婚之意,孟家父母都感到非常满意,但却碰了孟女的“冷钉子”,并被数落了一顿:“你们读书人,不缺胳膊不少腿,到处请托权门。得意时,正眼都不瞧我们;失意时却饥饿不能自存,还痴心妄想娶媳妇呢?我如果在这时候答应你的求婚,人家会说我趁人之难。你还是不要这样打算吧!”书生只好答谢她的救命之恩,羞愧而去。因为这件事让很多人都知道了孟女是个了不起的人,于是上门求亲的人日多,但是孟女却都看不上眼。她父母问她想嫁给谁,她说:“我要嫁个像梁伯鸾一样的贤士!”
梁伯鸾就是当时有名的高士梁鸿。梁鸿听到这个消息后,竟真的请人来下聘礼,娶了孟女,并替她取名孟光,字德曜。
梁鸿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看破世俗,决意归隐,终于有一天携孟光归隐而去。
在路途中,梁鸿作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统治者追求享乐,浪费民力,触怒了汉章帝刘烜,只好隐姓埋名,四海为家。
后来章帝下旨说只要梁鸿愿意入朝为官,则此事可以作罢,但梁鸿明白章帝心中其实深恨自己,这么做只是想装饰门面而已,于是携妻继续逃亡。
梁鸿一家后来逃到了吴地,住在当地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为人舂米过活。皋伯通有一次偶然看见梁鸿妻子孟光给梁鸿送饭,只见孟光恭恭敬敬地走到丈夫面前,低头不敢仰视,把装饭的盘子高举齐眉,请丈夫进食。皋伯通认为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如此守礼,那此人一定是个隐逸的高人。他于是热情款待了梁鸿一家,又非常知趣,没盘根问底,梁鸿也就安心在皋家住下了。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梁鸿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临终前,梁鸿对皋伯通说:“我听说前代的高士都是不择生死之地,是随遇而安葬。我死之后,请您千万不要让我的孩子把我弄回故乡去安葬。我既然死在吴地,就把我埋在吴地吧!” 梁鸿死后,皋伯通等人将其安葬在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要离冢旁,并说:“要离断臂刺庆忌,是一个壮烈之士;梁鸿终身不出仕,是一个清高之士。就让他们二人长相依傍吧!” 安葬完梁鸿,孟光带着孩子北上,回扶风老家,后不知所终。
随着孟光的故事,举案齐眉也就成了后世被人奉为楷模的夫妻间的关系。
孟光这个人在我看来其实只是梁鸿的附属品,并没有什么独立的人格。只是她大概是贤妻的最早代表人物了吧。
汉朝时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出名的还有一位女子,她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她就是名臣张敞的妻子。居说因为她的眉毛色淡,于是张敞便天天为爱妻画眉,此事被很多人说三道四,张敞却不以为意,终于有一天皇帝也问到了此事,张敞却回答说:
“臣闻闺房之中,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这句绝妙的回答让皇帝也无可奈何了。


 

好了,闲话还是不要多说了,还是过来看最后一位——第二十三位的蔡琰吧。
蔡琰是东汉末年著名大儒蔡邕的女儿,又称文姬。
在董卓之乱平息后,蔡邕曾对董卓之死叹过一口气,这事让王允知道了,他认为蔡邕一定是董卓同党,于是将蔡邕下狱,结果导致蔡邕死在狱中。蔡琰于是失去了依靠,随着日后因战乱而四处奔走的难民而到处飘泊,后来被匈奴兵俘获。
因为蔡琰美貌非常,所以小兵不敢对她唐突,反而将她献给了匈奴左贤王刘豹。
刘豹见了蔡琰后,询问之下得知她的身份,便立即娶她为妻。
蔡琰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左贤王对她十分敬爱,但她仍然时时想念故土。这时的中原,经过了十二年的战乱,中国史上不世出的英雄——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关中生活也趋于稳定。因为曹操曾受到过蔡邕的知遇之恩,所以他对蔡琰的情况十分关心,便遣使去匈奴,接回了蔡琰。
这件事史称文姬归汉。
蔡琰虽然舍不得两个膝下了幼子,但为了回到故土,硬是吞下了慈母泪,但是在归国的途中,她唱出的《胡笳十八拍》令无数人闻之心酸。
曹操见到了蔡琰,深深地为她的美貌和才情所倾倒,蔡琰也为曹操的英雄气慨所吸引,两人展开了一段令人无法想像的精神恋爱。
但是两人都深知这段感情是无法让世人所接受的,所以都都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表示。曹操后来见蔡琰一个人生活实在是有些孤苦零仃,便让她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后来董祀犯了法,被判了死刑,蔡琰再也顾不得别人的眼光,亲自赴曹操府上求情。
其时曹操并不知此事,正在府中宴请宾客,闻之蔡琰求见,仍对众宾客言道:
“今日为众位引见蔡邕的女儿。”
蔡琰披散头发,赤着双脚,跪在曹操面前,请曹操赦他丈夫之罪。
曹操恐在座的众人说他法度不严,面有难色地道:“我很想赦免你的丈夫,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
蔡琰起身正色道:“大王甲士如林,骏马百万,岂惜一士一马乎?”
曹操无奈,只得派人去赦免董祀。
之后曹操派人送上衣物让蔡琰穿上,问她道:“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
蔡琰回答说:“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听她还能背出那么多,就说:“我想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
蔡琰道:“用不着。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
后来,蔡琰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
这些由蔡琰所写下的文章,如果不是因为蔡琰博闻强记,才思过人的话,那恐怕都要失传了,那可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了。
在蔡琰之后,东汉王朝也走到了尽头,中国进入了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三国时代的美女很多,但我在权衡之后,选入了三位。在短短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有三位女性入选,其实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这三位女性是:
24小乔
25孙仁(尚香)
26甄氏
严格地说来,这三位都是在东汉末年出生的,但是她们活跃的年代却是在三国时期,而小乔甚至于连活跃期都在东汉,但我还是把她们归入了三国,请原谅我的任性。而在其余的时代里,我基本上都是以人物的出生年代或活跃期为准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周瑜的妻子,第二十四位的小乔。
她也是一位很有名的美女,且与她的姐姐大乔是一对姐妹花,都是绝世的美女。大乔嫁给了英雄盖世的孙策,小乔则嫁给了三国时期另一位英雄人物周瑜,成为了他的正妻。
据说小乔擅长弹音律,与“曲有误,周郎顾”的周瑜成为一对让当时所有人羡慕的佳偶。
关于小乔的事我不想多说,因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实在不在少数,提到她,是因为周瑜死后,她转达了周瑜让鲁肃继任其位的遗言,虽然伤心,但是她却风度不减,仍然雍容淡雅,这份气度,实在是让一般女子望尘莫及。


 

然后是排在第二十五位的孙仁。
孙仁,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也称做孙尚香。她是孙坚的女儿,孙权的妹妹,演义中说她是孙权姑母的女儿。
她与刘备的婚姻我只能用悲剧来定义。
孙仁个性极强,喜欢模仿男子,不仅身边有武装的丫环,也有不少男性的卫队。这些卫队随着孙仁来到荆州,经常滋事,再加上刘备时刻提防她“生变于肘腋之下”(《三国志·法正传》中诸葛亮语),所以她便居住到刘备的大本营公安西边的一座小城里。
在刘备入川之时,他将唯一的儿子阿斗托负给孙仁,可见当时他与孙仁的感情至少在表面上没有决裂,因为刘备不可能没有其余的妾和丫环之类的。
刘备取川触怒了孙权,派人接回了孙仁。但是当时孙仁走的时候企图带走阿斗,这下可触动了赵云。赵云在与张飞达成共识后,在江边拦住了孙仁,劝她不要去江东,即使要去,也要留下阿斗。孙仁在丈夫和哥哥之间选择了哥哥,于是,她的悲剧就注定了。
在演义中说,孙仁是上了哥哥的当,以为母亲得了病才回的江东,这恐怕是后人对这个悲剧女子的一点同情吧。
日后孙仁是归宿不得而知,据说她一直等着刘备回心转意——当然刘备是不可能回心转意派人来东吴接她的了。孙仁直到刘备定了汉中称王,又娶了新的正妃才死了心,而后自尽了。但这不见载于正史,只好一读。
其实,当年的这件事,如果赵云和张飞没有拦下孙仁,那么孙权有刘禅为质,心中肯定对刘备放心,而刘备也一定不敢对孙权动武,那么日后关羽败走麦城的事或许可以避免也说不定。但这又是历史上的一个“IF”,所以本稿不做这种讨论,就此打住。


来看看下一位女子——排在第二十六位的甄氏。
甄氏据说是姓甄名宓,但无据可考。这是一位聪明且美丽的女子,在她十余岁的时候,对身为富户的父亲道:“如今战乱四起,盗匪横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与其让别人来抢我们家的钱粮,不如我们开仓赈民。”全家人都称赞她的主意,依计而行,果然免于祸患。
后来她被袁绍的次子袁熙娶为妾,袁氏败于曹操后,曹丕违反曹操的将令进入袁氏宅中,将甄氏抢去。曹操闻之大怒,本欲治曹丕之罪,但在看到甄氏后为她的美貌所倾倒,转怒为喜道:“真不愧是我的儿媳呀!”——由此看来,曹操真不愧是一个懂得欣赏美女的人物。
然后曹操便当即下令让二人成婚。
甄氏后来生下儿子曹睿与东乡公主,但是因为年纪渐长,渐渐失去宠幸。甄氏对曹丕的薄幸口出怨言,曹丕闻之羞恼异常,将甄氏赐死。
后来曹丕又深悔此事,为了补尝内心的愧疚,立曹睿为嗣,是为后来的明帝。
而甄氏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曹丕,而是因为曹植。
曹植在贬官外放后,曾在经过洛水时作了一篇《洛神赋》来赞美洛水的女神。后人认为这是曹植在表达自己对死去的甄氏的爱情,又编出种种故事,这简直是对甄氏的污辱,恐怕甄氏地下有知,也会死不瞑目的吧。
因为曹植在甄氏嫁给曹丕之时只有十三岁,即便对甄氏有所幻想,甄氏恐怕也不会对这样一个小孩子产生什么感情。
日后的曹植怎么可能与居于曹丕府内或宫中的甄氏相通呢?
而且甄氏是葬于邺县的,即便曹植想尊她为神,也该尊她为附近的漳水之神才是,怎么可能扯到洛水身上。
另外,关于甄氏还有另一种猜测。那就是——曹睿不是曹丕的儿子,其实应该是袁熙的遗腹子才对。因为据甄氏嫁给曹丕的时间推算,曹睿继位时因该是三十四岁才对,即便是用虚岁来算,也该是三十五岁,可是陈寿的《三国志》中却载其继位时年为三十六岁。这究竟是陈寿的失误,还是他的春秋笔法,只怕是个迷了。
好了,话题又有些远了,我们还是尽快地进入下一个朝代——晋吧。


 

晋代入选的女性有四位,分别是:
27贾南风
28梁绿珠
29谢道蕴
30文明冯太后


 

排在第二十七位的贾南风是晋初重臣贾充之女,长得极其丑陋,又粗鄙狠毒。其父贾充就是个阴险小人,为了逃避上前线作战,费尽心思把女儿嫁给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和皇帝成为亲家,逃过上前线的任命。他能得高位,完全是因为他命人杀了魏主曹髦。
晋惠帝司马衷其实是个弱智,曾有问饥荒之地为何不以肉糜充饥的绝倒之语。所以他临朝时,政事大同于他的皇后贾南风之手。贾南风又丑又狠又蠢,在当太子妃时就因有宫女怀了司马衷的骨肉而击伤对方,致使对方流产。
由于司马衷太白痴,贾南风就与太医令程据私通,还在宫外诱骗青年男子藏入箱中送到宫内,以供淫乐,事后又尽杀之。
司马衷继位时,掌权的大臣是外戚杨氏,贾南风深为嫉恨,就联合太傅杨骏的仇家,宿卫将领孟观、李肇,以及楚王司马玮,于元康元年三月发动政变,杨氏一族尽诛,杨太后被囚禁起来饿死。之后贾南风又残杀宗氏汝南王司马亮与老臣卫瓘,且将罪名全推到楚王司马玮身上,又杀了司马玮,揭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然后贾南风又废太子,想独揽大权,不料赵王伦趁此劝贾南风杀了太子以绝后患。贾南风居然会上当,结果太子一死,司马伦就以此为借口发动政变,矫诏杀了贾南风。
贾南风在看到废后诏时居然还说:“诏书当从我出,这算这么诏书!”简直是蠢到家了。


 

在司马伦篡位称帝后,我们的第二十八位名女子梁绿珠,就此登场了。
梁绿珠是晋武帝时的著名富豪石崇的爱姬,是一位烈女。石崇富甲天下,什么都可以送人,甚至有将劝酒不力的美女连杀数人的记录,但是唯有对绿珠是宠爱万分。
其时司马伦篡位称帝,其手下宠臣孙秀向石崇讨梁绿珠为妾,石崇严辞拒绝。石崇知道孙秀必然报复,便想先下手为强,联合司马允发动政变,结果失败。
石崇在府内的楼上对梁绿珠道:“我今天为你获罪了,该怎么办呢?”
绿珠涕泣道:“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言罢,朝栏干下踊身一跃,石崇慌忙拦阻,仅救得一片衣裙而已,再看楼下已经是血肉模糊,不忍卒睹矣!
唐朝武则天的时候,左司朗中乔知之曾写过《绿珠篇》一诗: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无复比,此时可爱得人情。
君家闺阁未曾难,尝持歌舞使人看;
富贵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面伤红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
在这短暂的和平时期,直到西晋灭亡之间,还有三位女子值得一提。
一位是写下《三都赋》的名士左思之妹左芬,她也很有文名,被武帝纳入宫中,由修仪升到贵嫔。但她实际上是个宫内的女秘书,因为她的长相实在是不能算好看,而且不论从长相还是从文材上,都比不上二十一位的班昭。
另一位是名臣卫瓘的侄女卫铄。她是一位书法家,嫁给了江州刺史李矩,人称卫夫人。她的真迹似乎没有什么留下的,但是她的弟子可了不起,因为她的弟子就是“书圣”王羲之。
最后一位女子在田中芳树的《历代名将传》中也出现过,她就是荀灌娘。在被敌人围住城后又率少数人突围搬救兵的事被广为流传,但是之后却没有了声息。而且西晋的灭亡,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挽救的了。


 

于是,在西晋灭亡之后,东晋开始了偏安江南的生活,第二十九位的谢道蕴就此登场。
她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王凝之的妻子,才名才气皆高,幼年时就因“柳絮因风起”这句赞雪景的佳句让谢安赞赏不已。
名将谢玄每次见到这位姐姐除了敬畏,还是只有敬畏。不管对何人谈起这位姐姐,谢玄都只有赞叹。
当时冠军将军张玄之称其妹可与谢道蕴相比,同游张谢二家的一位尼姑曾就此说道:“顾夫人(张玄之之妹)胸怀明净,是大家闺秀的典范;但王夫人潇洒自然,就是与竹林七贤相比,也不多让!”
后来孙恩兴天师道造反,王凝之也是天师道的教中人。他不许发兵抵抗,整天在家里念咒,说要请鬼兵鬼将帮忙平乱,结果被孙恩杀入城中活捉。谢道蕴拔刀出门,连砍数人被擒,孙恩敬重她,不敢对她有非礼之举,反而让手下好生看待她。
谢道蕴一直就很看不起自己的丈夫,每回娘家都诉说对王凝之的不满,谢安总是打圆场,为王凝之说些好话。谢道蕴说:“我的长辈中,有谢尚谢据这样的名士,与我同辈的,也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这样的人材。不料天地间竟还会有王郎这样的烂人!”这样说自己的丈夫的,也算是少有了吧!她真是一个真情率性的可爱女子!


 

在谢道蕴之后,第三十位的北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就此登场。
冯氏是长乐信都人,她的父亲曾为秦、雍二州的刺史,受封为西城郡公。《魏书·后妃传》记载她出生时“有神光之异”,暗示她天生具帝后之兆。她幼时家变,父亲因受到牵连而遭诛杀,她也入宫由其姑母抚养。她的这位姑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她正是由于这位姑姑的原因才会被高宗看中,这也算是塞翁失马吧。
冯氏14岁就受封为贵人了,很快就又升做了皇后,而他的丈夫高宗皇帝早亡,她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皇太后。
在献文帝初继位时,丞相乙浑欺献文帝年幼(12岁),密谋篡位,冯氏拉拢一些忠心的大臣,一举捕杀了乙浑。从此,冯氏开始了她的“临朝听政”。
后来献文帝年长,冯氏便还政于献文帝。而此时的北魏王朝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各地战乱纷起,冯氏一再要求献文帝进行改革,可是献文帝既没有改革的魄力,又不肯将大权交还于冯氏,被逼得急了,居然禅位于年仅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又作拓跋弘),是为孝文帝。这样一来,冯氏升格为太皇太后,不能名正言顺地听政了。
冯氏大怒,居然毒死了献文帝,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独揽朝政。
献文帝不是冯氏的亲生儿子,是高宗和另一位李氏娘娘所生。
李氏也是一个值得一书的女子。她原本是北魏的一位亲王拓跋仁在战场上掳来的妾,后来拓跋仁造反,被诛后李氏入宫为奴。后来有一次被高宗所见,高宗一时兴起,指着一群妇人中的李氏道:“诸位爱卿,你们看那名女人长得如何?”
这些当官的岂有不明主子的意思的,一连声地道“美,美,美,简直美若天仙。”
于是当下李氏就被高宗拖进“斋库”里幸了。
那之后就居然生下了龙种,也就是日后的献文帝。
李氏倒是个普通的民间女子,她丝毫都没有争宠争权的心思,连皇后的身份都是死后再封的。她死前唯一惦记的是结义兄长李洪政,说想见一见他。
李氏入宫时无依无靠,李洪政常偷偷入宫送些食物给她,她十分感激,后来就结为兄妹。李氏临死时还怕别人知道是结义兄妹而不以为意,只说李洪政是身居南方的兄弟,不提结义之事。没想到后来李洪政却被以冒充皇亲的罪名诛杀——这恐怕就不是李氏的本意了。
好了,闲话休提,还是回到冯氏自上来吧。
估且不论在毒杀献文帝这件事上冯氏是否做得太过心狠手辣,她一上台就颁布了八条政令,其中包括“直言极谏、举功罚赏、简徭役、禁轻征,反对婚聘过礼和厚葬,每个壮丁分田四十亩等。”这对后来孝文帝太和改革的中心内容“均田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治通鉴》曾对其评论“性聪达,粗学书计”,《魏书·后妃传》说她“省决万机”。当时十来岁的孝文帝见祖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于是严守孝谨,不参议政。
而冯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像吕后和慈嬉,更不像武则天,她的全部心血全部倾注在了孝文帝身上,在孝文帝成年后逐步还政于孝文帝。而孝文帝也不负她的厚望,成为北魏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和她相像的人,或许只有清朝的孝庄文皇太后,也就是第四十四位的庄妃)。
最后来说说冯后是否是个心狠手辣的人。
我认为她不是。在内外交困战乱四起的时期,冯氏做出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吧,她是拼了被后世责骂,也要保住北魏的江山啊!
还有一件事能证明冯氏的宽厚。在她病重时,有一次一位厨师在进粥时,居然眼花没看见碗中有一只死蝉。孝文帝大怒,欲杀之,冯氏却只是笑着让厨师退下而已。
冯氏除毒死献文帝外,唯一做得过分的是杀死李欣这件事。
献文帝恨嫡母冯太后与李奕私通,使人逮捕李欣,再暗示李欣将李敷、李奕兄弟牵扯进来,进而将李氏兄弟杀死,李欣却得到了从轻发落,后来再被起用,成文献文帝的重臣。冯氏再度掌权后,用其人之道还施其身,让李欣旧时心腹告他叛变投敌,将李欣杀死。
总的来说,冯氏应该是一位很宽厚的女子,不太可能为了权欲而杀死自己的儿子——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


 

在此之后,东晋的偏安生活也结束了,代之而来的是南北两朝隔江对峙的南北朝时代。
在南北朝时代入选的名女子有五人,她们是:
31苏小小
32胡灵太后
33冯小怜
34冼夫人(冯氏)
35张丽华
在说到第三十一位的苏小小之前,要说一下的是刘宋末代皇帝后废帝的姐姐山阴公主。
山阴公主对后废帝说,自己没有丈夫,很寂寞,而皇帝你却有很多妃嫔,不公平。后废帝的就为姐了制了几十个面首,一时也传为奇谈。公开制面首,恐怕这也是头一遭吧。前面说的的武帝的皇后阿娇,她的母亲也有过面首,但那也是半公开化,不敢堂而皇之的;赵姬与嫪毐也是半公开化的,均不像山阴公主这样开放大胆。
好了,还是来说说正题吧。


 

在南北朝时代首先登场的是第三十一位的名妓苏小小。
她是南朝齐代人,也是本文中第一位登场的妓女。
苏小小与当朝相国公子阮郁相恋,曾写下“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这首“同心歌”。可阮家并不承认这个婚事,终逼阮郁毁约。自阮郁去后,便音信皆无。“夜夜常留明月照,朝朝消受白云磨。”小小整日以泪洗面,吟诗解愁。几年后,苏小小应邀和阮郁都在断桥相会,阮郁只愿小小为妾。阮郁曾在此地向苏小小求婚,当时他指着西湖的松柏道:“青松作证,阮郁愿与小小同生死。”苏小小这时悲愤地说:“这里可没有青松为你作证。”
上江观察使孟浪因慕芳名三次召见,苏小小不畏强权,蔑视豪门,都借故不到。最后虽去,但面对孟浪的刁难,不卑不亢。借庭院中盛开的梅花吟道:“梅花虽傲骨,怎可敌春寒。若要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孤傲冷艳震慑了孟浪。
有一次苏小小游玩到石屋山中,遇见山中苦读的书生鲍仁。苏小小便慷慨赠银,鲍仁感叹道:“千秋侠义,谁知反在闺帷。”
她在年幼时就写出“水痕不动秋容净,花影斜垂春色拖。”的佳句。她的窗侧挂着的楹联:“闭阁藏新月,开窗放野云。”亦是苏小小自撰并手书。相传苏小小曾作词一首:“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于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玉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足见其蕙质兰心。惜年代久远,苏小小诗文大都散失了,只在历史上留下了诗妓的美名。苏小小特别喜欢荷花,尤其在月色下。苏小小有诗句:“满身月露清凉气,并作映日一喷香。”夜凉如水,露台独坐;中宵风寒,竟一病不起,终香消玉陨,魂断西冷了。苏小小临终感慨:“交际似浮云,欢情如流水。我的心迹又有谁知?小小别无所求,只愿埋骨于西泠,不负我对山水的一片痴情。”含恨逝去。
得苏小小资助去京应试得以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的鲍仁,专程赶来报恩,获悉小小的死讯,抚棺痛哭。并遵照苏小小“生在西泠,死在西泠,埋骨西泠,不负一生好山水”的遗愿,出资在西冷桥畔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鲍仁埋苏香丘,日夜对望;结庐西湖,终不复娶。
之后要说一下的是北魏冀州刺史京兆王元愉的爱妾李氏。
元愉不爱自己的正妻——宣武帝皇后于氏的妹妹,而与李氏爱得昏天黑地。结果李氏被于皇后打了一顿,自己也被宣武帝打了五十杖。元愉愤恨,起兵造反,兵败被杀。由于不爱正室而获罪,这大概是第一遭吧。


 

 

言归正传,在苏小小之后登场的,是另一位北魏有名的女子——第三十二位的胡灵太后。
《魏书·后妃传》载其“产后之日,光四照”,也是一位伴随着异相出生的女子。
当时有位擅卜者对她的父亲胡国珍说她日后必为“天地之母”,于是她的家人都对她报有很高的期望。她有个姑姑是尼姑,当时的北魏崇佛,她的姑姑经常入宫,就借机散布自己侄女的品德和特异之处,终于让宣武帝注意到了她,不日便召她入宫,封为充华嫔。
宣武帝死后,她成为皇太妃,后来又升格为皇太后。这时的胡灵太后已经有了荣华富贵,她于是就想玩玩政治。她先是不顾一切地参加了祭天地的仪式,然后又临朝听政,效仿冯氏。《魏书·后妃传》说她“性聪明,多才艺,手笔断决,亲览万机”,应该是个很聪明的女性才对,不过她却好像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她天生爱玩,有一次她在园中坚起一个靶子让人射,射中的有赏。后来她手庠难耐,亲自下场,居然一射便中,喜得她把在场的人统统都重赏了一遍。还有一次,她大赏众臣,打开皇家金库让所有的人随意拿,只要拿得动就全搬走,结果有两位王公大臣搬得太重压伤了腰背。
后来元叉、刘腾和孝明帝欲夺权,杀死了胡灵太后的帮手也是相好的清河王,将她软禁在后宫。幸亏她的堂侄都统僧敬等人杀了元叉,救了她。后来她为了夺权,伪称孝明帝的潘妃生了太子(其实是公主),毒杀了孝明帝,在让潘妃之子继位前又说她生的是公主,改立了三岁的元钊,大将尔朱荣借此天怒人怨之机入宫,尽杀胡灵太后及其后宫二千余人(此时胡灵已削发为尼),北魏于是彻底走向没落。
其实,胡灵太后并不是个坏人,只是天性好玩,不懂得权力的危险,终致身败名裂。
之后要说一下的是潘氏。这是田中芳树在《奔流》一书中中重描写的一位女将军。
在南朝梁的时代,曾发生了一场著名的钟离之战,在北军的阵营中,就出现了第名将杨大眼的妻子潘氏。
潘氏是北魏大将杨大眼的正妻,可惜不知道她的名字是什么。她是一位很厉害的女将军,总是穿着甲胄立于军前,与杨大眼并肩作战,建立过不少的功勋。
此后潘氏因为杨大眼是个注重军事比注重夫妻之事更甚的人,所以倍感寂寞,于是与别人私通。这在当时看来可是一个很大的罪名。
杨大眼毕竟还是深爱着潘氏的,想留她一命,让她出家为尼。可是潘氏认为,与其过这样无趣的人生还不如痛痛快快的死来得好,于是便自刎而死。
看来这还真是一位爽快的女性,因为千古艰难唯一死,在有可能活下去的情况下痛痛快快地选择死亡,即使是男人也是做不到的。前面说过的梁绿珠也是痛痛快快选择了死亡的女性,但是她是为了报答石崇的恩宠而殉情的,与潘氏还是不同的。


 

排在第三十四位的冼夫人,夫家冯氏,无名,祖上世代为南越首领,拥有部落十多万家。她少年时就以我谋善略著称,众皆受其管,用兵亦有其法。
南朝齐末梁初时,罗州刺史冯融闻洗夫人之名,为儿子高凉太守冯宝聘为妻。
这其实是场政治联姻,但效果很好。洗夫人在婚后约束部众,与冯宝一起听决诉讼,人一个土族首领,逐渐成为当地半官方的政治领袖。
武帝末年,侯景作乱,高州刺史李迁仕召集军队欲自立。洗夫人力阻冯宝应征前去,观察形势。在李迁仕与官兵相峙时,洗夫人自率亲兵,扮作家奴,暗藏武器,扮作担酒挑物进献给李迁仕,趁李迁仕不备,一举将其击破。
其后冯宝病卒,梁末大乱,没有派出继任者,洗夫人成了实际的首领。
冼夫人早年曾与陈霸先有一面之缘,看出陈霸先是个人物,当时就对夫君说,陈霸先才是平定天下的人。之后陈霸先代梁建陈,冼夫人表示了支持。广州刺史欧阳纥将年仅九岁的冼夫人之子,阳春太守冯仆诱捕,逼其造反。冼夫人得知,表示不能为了儿子而坏了忠义,就发兵攻破了欧阳纥。冼赍以此功被陈宣帝封为中郎将,石右太夫人,赏一辆四匹马拉的有绣花车幔的安车,以及鼓吹一部和大将的旗帜,仪仗规格等同于刺史。
之后陈朝被灭,冼夫人被岭南公推为“圣母”,主持当地政局。冼夫人忠于陈朝,率众抵抗。杨广不敢与冼夫人为敌,让已做了俘虏的陈叔宝写信给冼夫人,并附当年她送给陈朝为信物的犀杖,且相赠兵符。
冼夫人见信,确信陈朝已亡,率数千个酋长大哭了一天,下令归降隋朝。之后番禺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冼夫人不顾孙子冯暄与叛将陈佛智的友好关系,逮捕了冯暄,派另一个孙子冯盎进兵,帮助隋朝击破了陈佛智与王仲宣。
隋朝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可开幕府,设百官,可调度六州兵马,遇事可便宜行事。
冼夫人每逢部落大会,都将梁陈隋三代所赐之物陈列于众,训示子孙应忠心报国,以忠孝为先。
冼夫的生卒年不详,据信她应活了近九十岁。
日后,她的孙子冯盎,有一子叫冯君衡,任潘州刺史,因罪被籍没。冯君衡之子冯元一被阉为奴,十五岁时被带入宫中,曾受武则天赏识,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为高力士!
接下来要说的是张丽华。


 

这是在南北朝时最后登场的最后一位绝世美女——第三十五位的张丽华。
张丽华是陈后主的宠妃,陈后主为了她终日沉缅于后宫,朝政逐步荒废,而此时代北周而起的隋帝杨坚发动了统一全国的战争。陈后主过份地相信长江天险的作用,仍然与张丽华每日饮酒作乐,陈国终于被隋所灭。
陈后主与张丽华以及另两位宠妃躲于井中,但终于还是被隋兵找到。后来这口井就被称为胭脂井。
张丽华擅长弹唱,她的歌声优美,能让人忘忧,故而后人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后庭花”,居说就是来自于张丽华所弹唱的歌曲。
在陈亡国后,张丽华被赐死,也有一说是被当时隋军中的监军高颍逼死的。
我想后人之所以对张丽华多有苛责之辞,是因为她从未劝过陈后主勤理朝政的缘故吧。但是我想,即便是这时劝了,以陈后主的为人,他会听得进去么?而且这又很可能会导致失宠,在宫闱斗争中,失宠就是意味着败亡的。
而且南朝的烂摊子,能维持到陈朝三代已是奇迹,怎能指望陈家代代都出英雄人物?
我在此并无为张丽华开脱之意,只是不愿人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女性那柔弱的双肩而已。
在两晋南北朝之后,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割据和对峙,又进入到了一个统一的朝代——隋。


 

隋虽然只有区区的几十年,却也有三位女子入选75人之列,她们是:
36独孤氏
37花木兰
38红拂


 

第三十六位的独孤氏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可是她却不是一位标准的贤后。
杨坚的崛起有独狐氏的功劳,但她的独占欲太强,强到了几近于偏执。不许杨坚亲近别的女子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无可厚非,但是因此杖杀被杨坚看中的宫女就过分了。因此不爱宠爱偏妃的长子杨勇,而使得文帝换储,这就不仅仅是过分了!
她偏爱巧言擅辩的幼子杨广,不喜仁厚讷言的长子杨勇,与杨广一起不断地在杨坚耳旁说杨勇的坏话,终于令年老失察的杨坚废除了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广为太子。而杨勇获罪的原因,只是和元愉一样,不爱正室而爱偏房而已,这让独孤氏愤恨不已。
当杨坚临死前闻听杨广行为失检时,只能气得大呼“独孤误我”,这与春秋时的卫宣公之事十分相似。当然,杨坚也说过,“若皇后在,必不致令我致此”的话,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隋朝正是毁在了独孤后的手里,因为如果由仁厚的杨勇继位的话,或许隋朝不致败亡得如此之快也说不定。
这又是一个历史上的“IF”。


 

好了,不多说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三十七位的花木兰。
花木兰此人生卒年代皆不详,且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只是有一首记录她替父从军的《木兰辞》证明这个人物确实存在过。
这首诗编在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所收录,集中注明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从书中的内容来看,花木兰也确实应该是隋代以前的人才对,可也有人认为她其实应该是唐代的人,连她的姓氏都有花、木、穆、魏四种说法。
她的事迹不用我说,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她替父从征的故事,所以不论从哪一点来说,她被收入75人之列是当之无愧的。


 

而后是第三十八位的张出尘。
张出称人称红拂,又称红拂女,原本是隋朝越王杨素家中的歌妓,因为看重李靖的人品和才学,所以在夜里跑到李靖的门前,想与其私奔。李靖先前疑其用心,后来终于了解到红拂也是个有才情有胆识的女子,便与其一起私奔了。
后来李靖果然没有让红拂看走眼,成了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西讨的得力助手。红拂夜奔的故事也为后世传为美谈。
后世民间的人把虬髯公、李靖与红拂女合称为“风尘三杰”,是传说中的传奇式人物。
而在李靖帮助李世民得到天下后,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大唐时代,也就来临了。


 

唐代虽然是中国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但入选75名女子之列的只有九人,比不上汉代与清代的十人,或许是因为唐时代的武则天太强了而使其他女性的光芒都暗淡了也说不定。唐代的这九人是:
39长孙氏
40文成公主
41武则天
42太平公主
43上官婉儿
44杨玉环
45鱼玄机
46薛红线
47花蕊夫人


 

第三十九位的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也是名臣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是中国史上有名的贤后,不但把后宫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也能对李世民在政务上提出相当有见地的看法。
例如,李世民对于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魏征是很厌恶的,但是为了顾全面子,又不想杀了他在史书上留下恶名,只好一次次的容忍魏征。终于有一次,李世民在忍受了魏征的当面顶撞后在长孙面前发牢骚,说要杀了魏征,但长孙氏却对他恭喜起来。
长孙氏对李世民言道,昏君的属下是谄臣,明主的臣下才会是诤臣。如今出现了魏征这样的诤臣,正是李世民英明而知人善任的结果。
长孙氏这样的做法,既拍了主君的马屁,又达到了劝谏的效果。或许这而她家庭环境的熏陶吧。以长孙氏驾御后宫的能力,如果她活得长久一些,我想武则天是很难有机会的吧。
另外长孙氏在处理自己的亲戚方面也做得很好。她不断地要向李世民拒绝自己的亲戚任要职为官,只是让他们做个富家翁。虽然她的兄长长孙无忌后来被武则天所杀,但她们家毕竟没有被灭族,这与历史上很多外戚风光一时却到头来被诛满门的事恰恰相反。这不能不说是她的远见卓识。
在长孙氏辅助李世民的时候,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女性。
宰相房玄龄很惧怕自己的妻子。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乘着酒兴,李世民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人。房玄龄刚把两个美人领回家,他的的老婆就大发雷霆,指着房玄龄大吵大骂,并操起鸡毛掸子大打出手,赶两个“美人”出府。此事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就想压一压宰相夫人的横气,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龄和夫人问罪。唐太宗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对房夫人说:“我也不追究你违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领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是吃了这坛‘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房夫人见事已至此,二话不说,举起坛子,“咕咕咚咚”的已将一坛“毒酒”喝光,结果那坛装的并非毒酒而是晋阳清源的食醋,根本无毒。唐太宗见房夫人这样的脾气,叹了口气道:“房夫人,莫怨朕用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过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这么个结果,虽酸得倒牙,但心中高兴万分。房玄龄也破涕为笑。从此,“吃醋”这个词便成了女人间妒忌的代名词。
关于这件事,也有传说是魏征的,但基本上还是把这事算在房玄龄的头上。
在她死后,李世民就失去了贤内助,这也许是武则天崛起的第一个契机也说不定。


 

但是在武则天之前登场的,是我们排在第四十位的文成公主。
在现在的年青人之中,不知道文成公主的人恐怕很少,因为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和亲之一。
由于吐蕃在唐初被松赞干布统一,然后向唐朝施以军事上的压力,唐高宗在了解了松赞干布的诚意后,同意和亲,将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带去了大量的谷物与菜类的种籽,也带去了大量的工匠与技术,松赞干布也借此派人来中原学习,借鉴中原的政治制度,对部族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汉化。
著名的布达拉宫就是公赞干布为了文成公主而建造的。
而也就在唐高宗主政的时期,国内有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起义,这次赵义的首领名叫陈硕真。她连续攻克了桐庐、睦州、于潜等地,自称文佳皇帝。虽然很快她就失败了,但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女子,比之后的武则天更有前卫意识,是一个真正不同寻常的女子!


 

而武则天,就是我们排在第四十一位的女英杰。
这位排在第四十一位的女性即使被称做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也不为过的。
武则天是在贞观后期入的宫,很快就凭着自己的能力而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的青睐。她的能力可不是床第间的能力,而是超群的政治能力。
李世民在这段时间里,经常让武则天代自己批阅奏折。可以说武则天的政治能力,就是李世民一手培养起来的。
在李世民死后,新皇帝李治也迷恋上武则天,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把武则天娶作了妃子,后来又立其为后。不久就和她“二圣临朝”了。
有人说是因为李治的过份软弱才导致了武则天的权力越来越大,这其实是不准确的。高宗的身体很健康,政治手腕也很强,只是由于十分地信任武则天,才让她处理大小事务的。其间高宗自己也曾下达过一系列的政令,对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李治死后,武则天先后立李旦和李显为帝,然后又先后废黜,最后终于自己登基称帝,立国号为周——虽然在绝大部分人的心里,这个王朝仍然是唐朝,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如此,这不免对武则天是一种不公平。
武则天一共活了83岁,这在中国所有的帝王中也是少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她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她执政的期间,大唐帝国的繁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对周边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军事力量也大大增强,不但平定了徐敬业等人的叛乱,也击败了周边的敌人。
武则天对于人才的选拔也是有一定的水准的,她所任用的狄仁杰、姚崇、宋景,都是治世的名臣。虽然也有来俊臣和周青这样的酷吏,可这也是因为当时朝中的反对派太多,需要有一种政治上的恐怖吧。
武则天任用的官吏中,非议最大的应该就是张宗之和张昌之兄弟俩吧。这两个家伙是武则天晚年的“爱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满足这位女皇帝生理上的需要。不过武则天也很清楚这两个人是没什么本事的,所封给他们的官职也都只是闲职,而且,当时的理由是——男人当皇帝可以有三宫六院,我为什么就不能有两个“妃子”呢?这看上去虽然像歪理,但倒也难以驳斥。


 

说完这些后,我们来说说上官婉儿。
这是排在第四十三位的名女子,但其实她比太平公主死得要早,只是出名得比太平要晚。她原是大臣上官仪的女儿,父亲因反武被武则天所杀,她被允入宫中为奴。但国为文材出从,人又聪慧,且通政治之道,渐渐被武则天看中,被免去了奴婢的身份,渐成权势人物。但在武则天在世时,她与太平公主一样,不敢有太多的锋芒。唐中宗复辟后,她投靠了中宗的皇后韦氏,与韦氏狼狈为奸,她与安乐公主是当时除了韦氏外最耀眼的两个政坛女明星!
安乐主公是当年中宗被贬时生的,自然宠爱有加,上官婉儿却是凭着自己的政治手腕而看爬上来的。她们一个想要成为皇太女,一个想要当女宰相,都有着很大的野心,但是却敌不过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纷纷被诛灭。
在近来的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上官婉儿都被描写成正面人物,但实际上她是个政治投机者,谁强她就投靠谁。但她最后的眼光却看错了,错投了韦氏,只能落得个身死名败的下场。
从高宗时代的陈硕真起,到太平公主为止,在政坛上的出现女子前后共有六人,是女子主政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以武则天主政的中后期达到鼎盛,从韦后乱政中期开后走下坡路,太平公主可以算是这段时期的中兴者,但也没有几年风光,很快就覆亡了。总体来说,这一系列的女子,除陈硕真外,都可看做是武则天政权遗留下来的问题,在玄宗继位后,她们的事也差不多说完了,接下来出场的就是著名的杨贵妃了。


 

这位排在第四十四位的绝世美女杨玉环,是传说中四大美女中最后出场的,她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原本她是玄宗的儿媳,可是当玄宗看到她后,立刻就将她占为己有(和宣姜的故事一样),成为贵妃。
她与玄宗的感情应该说是真挚的,她不把玄宗仅仅当做皇帝来看待,而是把玄宗当成自己的丈夫,一个男人来看待!也正因为这一点,玄宗对她极为钟爱,甚至爱屋及乌,把她的两个姐妹也接进宫封了夫人,也共受恩宠。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就是指杨玉环的妹妹虢国夫人的美貌和受宠爱的情况。
杨氏发达了,但是唐王朝的天下却乱了。
安史之变的发生,不是杨玉环的责任,但是天下人都把这事怪在杨家身上。杨国忠是奸臣,但杨玉环却不应该为此事负责,至少不该负上生命的代价!
白居易的《长恨歌》另无数人沉醉感慨,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为杨玉环叹息?
杨玉环不是第一个因祸水之名被杀的,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在说完杨玉环后要说一下的是,在杨玉环得宠之前,最受玄宗宠爱的梅妃——江采萍这个女人。
江采萍原是福建莆田名医江仲逊的女儿,骨秀貌清,才气过人。入宫时,恰逢玄宗的宠妃武氏新丧,李隆基正值萎靡不振。他见采萍年轻貌美,又喜歌赋,立即移情别恋爱上了江采萍,封她为梅妃。可是,好景不长,玄宗又看上了他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有了杨玉环,便冷落了江采萍。梅妃为了重新获得皇上的宠爱,花重金让人为她写赋。但是当时却没有人有当年司马相如给阿娇写《长门赋》的勇气,敢暗讽皇帝移情别恋的事。梅妃只好自己用写出《东楼赋》,叫人唱给玄宗听。玄宗听了并不到梅妃宫里就寝,而只派人送了一些珍珠给梅妃。气急之下,江采萍写了一首名曰《一斛珠》的七言绝句,派人送给唐明皇。其绝句写道: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玄宗看了这诗还是无动于衷。安禄山造反攻破长安时,他带上杨玉环,仓皇逃窜蜀地,居然把江采萍留给叛匪。梅妃不愿受辱于寇,便在后苑的梅树上自缢。
不过也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个人历史上并不存在。
话题又扯远了,还是回来吧。


 

在安史之乱后其实唐王朝已经处于分裂状态,事实上的割据让唐王朝名存实亡。在这分裂的时期里,出场的是第四十六位的薛红线。
这其实是一个正史中无见的女子,她的出现,是因为《唐传奇》中对她的描写。她本是薛嵩幕僚,喜读书,通经史,薛嵩让她掌管文书,称“内记室”。魏郡节度使田承嗣想兼并潞州。红线潜入田家盗取金盒,薛嵩写信装入盒中,还给田承嗣。田派人表示感谢,也打消了兼并的念头。红线后辞去,不知所终。人称红线为侠女。
她与花木兰是两个不在正史内有记载而被我选入的人。
与她齐名的还有几个在《唐传奇》中出现的女子,如聂隐娘、霍小玉。甚至于前面说过的张出尘,其实也是在唐传奇中出现的。但是在这些人里,还是红拂与红线两人最让人陶醉。
唐朝的结束,是朱温称帝,从此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代。这在期间,有一位女子入选了75人的大名单,由于人数太少,我索性把这一时期并入了唐朝。


 

在这一时期中入选的女子就是第四十七位的花蕊夫人。
五代十国时四川地区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但青史留名,广为传诵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不是人名,是个绰名,意思是形容女子生很美,“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花蕊夫人得名于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徐氏,但是真正出名的另一位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一个歌妓出身的贵妃。
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广征蜀地美女以充后宫,其中最宠爱的是“花蕊夫人”费贵妃。
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桅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并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阳。不借派人前往各地选购优良品种,在宫中开辟“牡丹苑”,与花蕊夫人日夜盘桓花下,还召集群臣,开筵大赏牡丹。
孟昶日日饮宴,觉得肴馔都是陈旧之物,端将上来,便生厌恶,不能下箸。花蕊夫人便别出心裁,用净白羊头,以红姜煮之,紧紧卷起,用石头镇压,以酒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纸薄,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号称“绯羊首”,又叫“酒骨糟”。孟昶遇着月旦,必用素食,且喜薯药,花蕊便将薯药切片,莲粉拌匀,加用五味,清香扑鼻,味酥而脆,又洁白如银,望之如月,宫中称为“月一盘”。
此时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大宋,改元建隆整军经武,南征北伐,目标逐渐指向后蜀。花蕊夫人屡次劝孟昶砺精图治,孟昶总认为蜀地山川险阻,不足为虑。
宋太祖乾德二年十一月,宋太祖赵匡胤发兵攻蜀,在这生死存亡的战斗中,宋军人人奋勇,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却不战而溃。孟昶对花蕊夫人说:“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
乾德三年元宵刚过,孟昶自缚出城请降,自宋太祖发兵之日算起,才六十六天后蜀就灭亡了,比前蜀王衍被后唐所灭还快。
孟昶携花蕊夫人与李昊一行三十三人被押赴汴梁,孟昶先被封为秦国公,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后被宋太祖毒死。孟昶的母亲倒是一位烈女,见儿子死了,并不哭泣,却举酒酹地,说道:“你不能以一死殉社稷,贪生至此,我也因你而苟活在人间,不忍就死,现在你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绝食数天而死。如此骨气,比蜀兵强多了!
太祖命花蕊夫人留在宫中,通令侍宴。花蕊夫人在这时候,身不由己,只得宛转从命,饮酒中间,太祖知道花蕊夫人能诗,在蜀中时,曾作宫词百首,要她即席吟诗,以显才华,花蕊夫人吟道: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
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吟罢,说道这词是当日离开蜀国,途经葭萌关时写的,写在驿站的墙壁上。还说:“当年在成都宫内,蜀主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令我按拍而歌,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竞执长鞭,自马至地,妇人竟戴高冠,皆呼为‘朝天’。及李艳娘入宫,好梳高髻,宫人皆学她以邀宠幸,也唤作‘朝天髻’,那知道却是万里崎岖,前往汴京,来见你宋主,万里朝天的谶言,却是降宋的应验,岂不可叹么?”宋太祖赵匡胤听罢长久不语,连饮三杯,说道你再做一首新的。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再启朱唇: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有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更加深了对花蕊夫人的爱慕之心。花蕊夫人后来因介于宋廷权力之争,触犯了太祖弟弟光义的利益,在一次打猎时,被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乱中一箭射死。


 

随着宋太祖与宋太宗两个人的努力,大宋王朝终于统一了中原,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在宋代入选的有:
48承天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
49刘娥
50高太后
51梁红玉
52李师师
53李清照
54朱淑真
55杨妙真


 

很奇怪的,宋代入选的第一位名女子并不是宋人,而是辽国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当时的天下并不是宋的一统山河。这位入选的女子就是第十四八位的辽朝的承天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
辽代的皇后都是大族萧氏的女子,而称承天天后的有两位,一位是萧绰,另一位是西辽的耶律普速完。
这里说的萧绰,是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的皇后,辽圣宗的母亲。
圣宗继位时年仅十二,而萧绰因景宗自幼体弱多病,因而早已参预朝政,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摄政者,这一年,她才三十岁。
初摄政时,萧绰父族势力凋零,她拉拢大将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以及顾命大臣韩德让。
韩德让是韩匡嗣之子,曾与萧绰有过婚约,萧绰拉拢韩德让,既有政治上的需要,也有感情上的渴求。为此,萧绰还毒死了韩德让的妻子,从此两人双宿双飞。
除了拉拢大臣,萧太后还亲自审决滞案,大胆任用汉人。她还大力推行了改革,重编部族,开科取士,整顿吏治、税制,大力推行汉化,虽然这然改革要到圣宗亲政后才彻底完成并取得效果,但是这是在萧绰主政时期打下的基础。
在萧绰主政时期,北宋认为女主掌权的辽朝必定朝纲崩坏,发动了雍熙北伐。结果被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轸打得大败。之后,萧绰与圣宗在景德元年九月亲征,迫使宋真宗签订了城下之盟的澶渊之盟。她与辽圣宗的关系和地位,与前面提到过的北魏文明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很像。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


 

排在第四十九位的刘娥,是宋真宗的第三任皇后。她出身贫寒,幼年就嫁给了银匠龚美,后又入襄王府,受当时还在做襄王的真宗宠爱。
刘皇后有个不好的毛病,就是有点虚荣!她总想找个有势力的宗族做后援,摆脱自己早年出身卑下的丑事。于是她一见到姓刘的官司员就和人家攀同宗,有一次弄得权发遣开封府的刘烨连说不敢不敢。
她因为出身不好,真宗要立她为后还经过了一番周折,但最终她还是登上的皇后的宝座。她的前夫龚美被她认作兄第,改姓刘。说明当时女性的贞洁观念不强,人们也不把这当做什么大事,封建礼都还没形成。
仁宗继位后,丁谓擅权,刘太后把个机会,把丁谓贬黜,重新抓回权柄。之后刘太后恢复了太宗时设立的理检院,又在明道元年设立谏院,有时也颇能从谏如流。她还六次下诏严惩贪官污吏,任用官员极为小心,确认举荐人和被荐人之间没有关系也同意授官。
她当政的期间,继续兴修水利,修成泰州捍海堰、舒州吴塘堰等。科举制也在她当政期间逐步完善,还设立了武举项目。
刘太后自身出身低微,却很注意文化都育事业,在她的提介下,州学兴盛,为庆历兴学打下基础。
最重要的,是在她当政时期,宋朝发行了纸钞交子!这是中国乃至世事货币史上的重大要件!
任用宦官和外戚专权是母后临朝的通病,刘太后垂帘十余年,当然也免不了有这些毛病。不过在她主政期间,朝政比较清明,没有什么奸臣权臣擅权的事。
她也有相当的权力欲。仁宗成年后,大臣多次上书让她还政,她总是百般推搪。她还违反制度,以女子之身去拜谒太庙,甚至问大臣对武则天的看法。在大臣对武则天作出否定的回答后,她也只能默然不语。
在好的内心里,权力欲与还政的心愿一直在交战着,她晚年曾问宰相李迪:“我今日保护天子至此,你以为如何?”李迪表示皇太后盛德!
应该说她的政治能力不下于真宗与仁宗,是宋朝出色的政治家。
另外要说一下的是,仁宗不是刘娥所生,是刘娥的侍女李氏所生。刘娥在世时,无人敢对仁宗说明真相,虽然李氏死前进位宸妃,但亲政后的仁宗总怀疑生母之死有问题。下人看出仁宋的意思,就挑拨仁宗与刘太后的关系(此时刘娥已死)。
仁宗怒,下哀痛诏自责,开生母棺检视,却发现生母身着皇太后服饰下葬,肌肤在水银的保护下丝毫无损,一副安详之色。仁宗不由得感叹人言不可信,日后对刘氏恩礼更厚。后世之人却因此杜撰出了“狸猫换太子”的小说,把刘氏写得阴狠毒辣,实在是冤案!
最后还要说一下刘太后死后的一个遗留问题。仁宗曾先后看中王蒙正的女儿和张美的曾孙女,但刘娥都否决了,最后为仁宗选定郭崇的孙女为后。刘娥死后郭氏被废,引起政坛剧震。


 

在刘娥之后出场的也是一位皇太后——第五十位的高太后!
宋朝连出两位太后,这也是七十五人中仅有的!
高太后是神宗的母亲,英宗之妻。神宗朝最有名的事当属王安石变法。对于这场变法的是是非非,在本文中不必也不可能说清楚,在这里要说的是,高太后一开始不不赞成王安石的意见,但却能够恪守家法,不干预朝政。神宗死后,宋哲宗年仅十岁,高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高太后一上台,就听从司光的的奏议,废除了新法。
但高太后的政治能力显然不如刘太后,她完全听从司马光的话,把新法全部废除,连有成效的免役法也废了。贬斥新党又太过严历,不人青红皂白,为日后的党争埋下伏笔;高太后“以母改子”的说法,日后也必然遭到哲宗的反对,而且高太后对小皇帝的尊敬也不够,哲宗亲政后一场反复势不可免,只是吃苦的又是老百姓而已。
高太后不是刘太后,哲宗也不是仁宗,高太后死后,哲宗又完全推翻高太后的政策,底下的人也百般诋毁高太后,甚至敢骂高太后“老奸擅国”!连骂出此言的林希也忍不住长叹“坏了名节”,可见当时人骂高太后有多狠!
有些人还在皇位的继承上作文章,企图离间哲宗和高太后的关系,追废高太后。幸而宦官张士良宁死也不肯诬陷高太后,向太后以同听政的身份向哲宗哭诉,哲宗生母朱太妃也苦劝哲宗,哲宗才回心转意,一场追废高太后的闹剧才草草收场。
刘太后做事虽有些出格,但仍恪守祖训,且未留弊病于后朝。以前有人说谢安做官时没有人赞誉,离职后才受人追思,刘太后也颇有此风。
高太后能力远不及刘太后,但她遗留下的问题却极大,如果她的能力够强,新旧法的反复,洛蜀朔的党争,都不会这么剧烈。
高太后的从政方针几乎全听旧党,她更像是一个政治符号,但在她身前身后形成的旋涡却极大,北宋后期政治的错暗正由此而来。但平心而论,政局的恶化不能全由高太后来承担,高太后为政还是有些成绩的,新法在当时的确有操之过急之嫌。
在此期间,还有一个叫王朝云的女子值得一提。她是苏轼的妾,在苏轼的妻妾中,王朝云最为温婉贤淑,善解苏东坡的心意。她曾评苏轼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让苏轼也不得不笑而自嘲,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宋哲宗亲政后,用章惇为宰相,与其持不同政见的大臣遭贬,苏东坡也在其中,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这时他巳经年近花甲了,眼看运势转下,难得再有起复之望,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对此,东坡深有感叹,曾作一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此诗有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便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句“春随樊子一时归。”王朝云与樊素同为舞妓出身,然而性情迥然相异,朝云的坚贞相随、患难与共,怎不令垂暮之年的苏东坡感激涕零呢!
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因产后失调,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恢复,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
苏轼曾有《江城子》悼念亡妻元配王氏,对王朝云他也有一首《西江月》纪念: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接下来登场的是第五十一位的梁红玉。
这是一个很传奇的女子。她本是歌妓,史书上仅说她姓梁,红玉二字可能是后世人添上去的。她在风尘中与名将韩世忠相识相恋,韩世忠也没有把她忘怀,发达后将梁红玉娶为妻室。
梁红玉的出名当然不是如此简单,如果仅是如此的话,她与一般的义妓侠妓也没什么不同,救了落难公子再与其共结连理实在是太常见了。梁红玉的出名在于她的击鼓助战。
时值宋金黄天荡之战,韩世忠以八千水兵包围十万金兵,恶战连日。正当宋军支持不住的时候,梁红玉亲上战场擂战鼓助战,宋军士气大振,击退金军。至此两军相持四十余日,宋军虽未取胜,但金军已不敢再渡江南下了。


 

宋代的建炎南渡的确是一个悲剧,从上层人物到底层小民都身受其害。横跨北南两宋这个时代的名女子有三人,除了上面的梁红玉,还有两个就是第五十二位的李师师和五十三位的李清照。
李师师又是一个妓女,而且可能是古往今来空前绝后的名妓。因为连当朝的天子都成了她的嫖客!
宋徽宗是个风流天子,精书画,好蹴逑,亦好女色。他与李师师的艳情故事几乎人皆共知。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母亲早逝,由父亲抚养成人。李师师四岁那年,她父亲以罪入狱,病死狱中,后被经营妓院的李媪收养,十三岁那年就以青倌人的姿态,挂牌应客,随即名满汴京。
徽宗在宫中腻了,竟与臣下溜出宫外微服游玩。他被李师师的绝代风华所倾倒,不由得一次次偷出宫来与师师相会。
周邦彦也是李师师的密友,他曾有一首《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传说这首词是周邦彦躲在师师床下偷听徽宗与李师师的私房话所做的。
宋室南渡后,李师师辗转来到江市,流落在湖广一带,艰难无以自存,不得已重操旧业,但他经离乱,受尽折磨后的李师师已心绪萧索,容颜憔悴,仅卖唱度日。
另外关于李师师的余生还有三各不同的说法:其一:当李纲主持东京保卫战时,她将全部家财捐赠出来,助宋军抗金。靖康之难中她逃出汴京,到慈云观中做了女道士。
其二:金军攻破汴京后,金主垂涎李师师,降臣张邦昌千方百计寻找,不惜重金悬赏,最后终于找到她。她蓬头垢面,不肯盥洗更衣去见金人,乘人不备,吞金自杀。
其三;李师师南渡后,士大夫多把她当作红颜祸水,不肯与她交往,她穷愁潦倒,嫁给商人为妾,溺死在钱塘江中。
现在在开封市北关外尚有李师师墓。野史曾载李煜也曾狎妓,但皇帝嫖妓,不管是徽宗还是师师,都能算是千古第一人吧!北宋的最后一位名女子——第五十三位的李清照是极有名气的女人,她甚至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有名,也是最为出色的女词人!
李清照生于公元1084年,约1151年前后去世,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她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以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在南渡前所作的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这一时期她所作的词则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比如说《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她还写过一部《词论》,是一部对词的评论性文章,有着她对诗词的独到见解。她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而且她也一样能写诗,只是留存的已不多了。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最出名的一首诗,当是: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实她另有两名佚题断句也很豪情:
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一做“欠刘琨”)
她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两本诗集传世,但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她是个传奇性的女性,是有资格和武则天并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女性,这从对她南渡后是否再嫁的探究争论上就可看出。
有很多人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李清照会改嫁,认为这不符合中国的伦理道德,有损于她的形象,更合况她再嫁的对象是个重利轻情的商人,所以费尽苦心地考证她未嫁。为了维护个人形象而做此考证,也算千古第一人了吧,后日的庄妃也有是否下嫁多尔衮的考证,但那是维护一个王朝的尊严,不仅仅是维护个人形象的问题。话题又扯远了,而是问来吧,让我们告别北宋,进入南宋吧。


 

 

在说南宋第一位名女子朱淑真之前,还有个女子值得说说,她就是严蕊。
严蕊字幼芳,很有才气,能诗善词,通古达今。当时朱熹和唐仲友有矛盾,为了打击唐仲友,朱熹把严蕊抓了起来,严刑拷打,逼她招认与唐仲友有“不正当”的嗳昧关系。
根据当时的法律,官员是不许嫖妓的。官员嫖妓,不算犯罪,但算“犯禁”。严蕊虽然受严弄拷打,入狱两个多月,几乎死去,却绝不屈服,更不招供。她在堂上据理反驳,从来不讲一句对唐仲友不利的话,朱熹也拿她没有办法。此案未结,朱熹却调走,提刑岳霖(字商卿)继任,怜她无辜受屈,也怜她的才气,决定释放她。严蕊在开释的堂上,当堂写下一首著名的《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词中含蓄地控诉了官场暴虐的本来面目,伪道学、伪君子朱熹的无耻嘴脸,且不乏对自己悲凉、屈辱的身世的叹息、误入风尘的怨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此词后来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引起了皇帝的不满。朱熹为此上了一篇“奏章”,说唐仲友经常招严蕊弹唱陪酒。这首词是在某次宴会上,唐仲友的亲戚“高宣教”写的,由严蕊在筵上弹唱以助酒兴。——也就是说,这首词不是严蕊写的,也就没有他严刑逼供严蕊的事。
关于严蕊作《卜算子•咏梅》词,宋代洪迈的《夷坚支志》、周密的《齐东野语》、邵桂子的《雪舟脞语》等书中都有记载,说她为文极有才气,为人很有骨气。《齐东野语》、《彤管遗编》、《古今女史》、《诗女史》以及清代徐九经的《词苑丛谈》中还都录有严蕊所作的另两首词《忆仙姿•道是梨花不是》和《鹊桥仙•碧梧初出》,风格和韵味,皆与《卜算子•咏梅》十分相似。
关于严蕊,我又想到另一件事。1931年,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也就是一把手向忠发,因为贪恋情妇杨秀贞的温柔乡,没有即时与周恩来转移,致使被捕。向忠发一被捕就投降了,相反他的相好杨秀贞却毫不屈服,即便是与向忠发对质,她也矢口否认认识向忠发。周恩来后来得知,也不由得感叹,中共中央总书记,居然还没有一个妓女的气操高!
中国的骨气,为何时不时地要由女性柔弱的身体来证明呢?实在是令我汗颜!


在说南宋第一位名女子朱淑真之前,还有个女子值得说说,她就是严蕊。
严蕊字幼芳,很有才气,能诗善词,通古达今。当时朱熹和唐仲友有矛盾,为了打击唐仲友,朱熹把严蕊抓了起来,严刑拷打,逼她招认与唐仲友有“不正当”的嗳昧关系。
根据当时的法律,官员是不许嫖妓的。官员嫖妓,不算犯罪,但算“犯禁”。严蕊虽然受严弄拷打,入狱两个多月,几乎死去,却绝不屈服,更不招供。她在堂上据理反驳,从来不讲一句对唐仲友不利的话,朱熹也拿她没有办法。此案未结,朱熹却调走,提刑岳霖(字商卿)继任,怜她无辜受屈,也怜她的才气,决定释放她。严蕊在开释的堂上,当堂写下一首著名的《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词中含蓄地控诉了官场暴虐的本来面目,伪道学、伪君子朱熹的无耻嘴脸,且不乏对自己悲凉、屈辱的身世的叹息、误入风尘的怨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此词后来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引起了皇帝的不满。朱熹为此上了一篇“奏章”,说唐仲友经常招严蕊弹唱陪酒。这首词是在某次宴会上,唐仲友的亲戚“高宣教”写的,由严蕊在筵上弹唱以助酒兴。——也就是说,这首词不是严蕊写的,也就没有他严刑逼供严蕊的事。
关于严蕊作《卜算子•咏梅》词,宋代洪迈的《夷坚支志》、周密的《齐东野语》、邵桂子的《雪舟脞语》等书中都有记载,说她为文极有才气,为人很有骨气。《齐东野语》、《彤管遗编》、《古今女史》、《诗女史》以及清代徐九经的《词苑丛谈》中还都录有严蕊所作的另两首词《忆仙姿•道是梨花不是》和《鹊桥仙•碧梧初出》,风格和韵味,皆与《卜算子•咏梅》十分相似。
关于严蕊,我又想到另一件事。1931年,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也就是一把手向忠发,因为贪恋情妇杨秀贞的温柔乡,没有即时与周恩来转移,致使被捕。向忠发一被捕就投降了,相反他的相好杨秀贞却毫不屈服,即便是与向忠发对质,她也矢口否认认识向忠发。周恩来后来得知,也不由得感叹,中共中央总书记,居然还没有一个妓女的气操高!
中国的骨气,为何时不时地要由女性柔弱的身体来证明呢?实在是令我汗颜!


 

好了,终于到了说主宋朝最后出场的名女子的时候了,她就是排在第五十五位的杨妙真。
她是南宋初年义军红袄军的首领李全的妻子。她的哥哥杨安儿是红袄军益州军的首领,后阵亡,杨妙真率余部数万人汇合李全,由此义军势力大振。
杨妙真号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不但有勇,而且有谋。
宝庆二年,蒙古发兵攻李全。李全出兵与战,不利,向宋求援。宋按兵不动,希望借刀杀人。杨妙真艳妆约见被宋收买的另一义军将领夏全,施出美人计,不但赶跑了宋淮东置制使刘琸,还夺取了夏全全军。
后李全阵亡,余部就推杨妙真为主帅。杨妙真在这种情形下,也只能慨叹:“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如今大势去矣!”遂率余部投了蒙古。
在中国的历史上,自称武力天下无敌的人不少,真正做到的人却极少,杨妙真可能是这极少数人中唯一的女性了!
至于她投降蒙古,这不能简单地说她没有民族气节。宋朝的做法也是实在不行,对李全先猜忌,后利用,之后又讨伐,把能争取的对象推到对立面去,实在是宋朝自身的问题。
所以说,宋的灭亡是无可避免的,这个昏暗的朝庭怎么还能有希望呢?


 

在宋之后,中国终于又迎来了大一统的时代——元!
入选元朝的名女子有两人,她们是:
56黄道婆
57阿盖郡主


 

先来说说第五十六位的黄道婆。
黄道婆,又名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县龙华公社)人,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革新家。
南宋末年,战火燃烧到江南腹地,人民生活困苦。黄道婆在十二三岁时,为生活所迫,给人家当童养媳,一直受到婆婆与丈夫的虐待。黄道婆终于逃走,跟着黄浦江上的一艘帆船,到了崖州。
古代中国是纺织业的发祥地,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古墓出土的200多件织工考究、色彩斑斓的丝麻织品(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蝉衣),说明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掌握了相当先进的纺织技术。宋朝时纺织业在内地逐渐发达起来,海南岛在11世纪(北宋中期)为满足人们日用之需,已经开始大面积地植棉。赵汝适《诸蕃志》说黎族“妇人不事蚕桑,惟织吉贝花被、缦布、黎幕。”方勺《泊宅编》记载“闽广一带纺绩……摘取出壳,以铁杖捍尽黑子,徐以小弹弓,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相对来说,当时内地的纺织产量不高,因此布匹的质量低劣,不能成为人们主要的衣着用品。而海南岛一带生产的棉织物,品种繁多,织工精细,质量、色彩均居全国之首,作为“贡品”进入都城临安(今杭州一带,南宋时定都于此)的各类棉布就有20余种。棉布比之丝织物有着许多长处,王祯《农书》里说它“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黎族人民还能织出坚厚的兜罗棉、番布、吉贝等纺织品,染成各种色彩的黎单、黎棉、鞍搭等,销往全国各地。
黄道婆到崖州(今海南岛)后,在那里生活了三十余年,与黎族人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与交往中,以及在黎族同胞的细心传授下,她努力学习并掌握了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黄道婆在中年之后,思乡情切,于元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踏上了北归的路途。
回到北方后,黄道婆将所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了一整套扦、 弹、纺、织工具(如搅 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在当时一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对当时植棉和纺织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最出色的手工业改革者之一,也是本文所列七十五人中唯一的手工业者。


 

说完了黄道婆,该说说第五十七位的阿盖郡主。
阿盖郡主是元末云南人。当时的云南除了汉民族之外,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白族和彝族。西汉的时候,这里是滇国,唐朝时叫南诏,宋朝的时候就叫大礼,大理。元朝始设云南行省,一方面分封蒙古贵族为梁王统治这里,另一方面设置大理都元帅府,以大理世家段家提任总管。阿盖郡主就是是统制云南的梁王的女儿。
其时天灾不断,盘剥极重,元朝又实施种族歧视的国策,致使反元斗争烽起云涌。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乘机割据称雄。
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三月,驻守蜀地的武将明玉珍在军师刘桢的怂恿下乘机称帝,国号大夏。当时长江流域一带有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拥兵争雄,于是明玉珍就把进攻的方向选在云南。明玉珍的进攻矛头直指昆明,梁王不敌,向大理总管段功求救。段功接到求救信后,当即火速出征。段功先后于吕阁关、古田寺、七星关数大败明玉珍,将云南失地尽行收复。
梁王梁王为感激段功的功绩,除了举行盛大的宴会欢迎外,还亲自为他裹伤,并晋封段功为王国的平章。为了拉拢段功,使自己的政权有个强援,梁王还将女儿阿盖郡主嫁给了段功。阿盖郡主被蒙古人称为“押不芦花”,意即能够起死回生的美丽仙草,她是蒙古著名美女。
段功成了梁王府的平章,又娶了梁王的掌上明珠阿盖郡主为妻,成了梁王的女婿,引起了许多人的嫉妒。再加上段功在云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动,严惩贪污,裁汰冗劣的官员,严肃法纪,整军经武,损害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使他们怀恨在心。于是,梁王耳中关于段功的谗言谤语开始多了起来。段功的谋士杨渊海见事不妙,就劝段功回大理接妻儿,实际上就是要段功不再回来,可是段功却没有听他的。在段功离开昆明的期间里,梁王终于听信了谗言,决定除掉这个对自己的政权构成威胁的“心腹之患”。
梁王把阿盖郡主召来。先动之以父女之情,再晓之以大义,叫她趁段功不备将段功毒死。
但是阿盖郡主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段功,并把自己的苦衷也—一告诉了段功,希望段功带着她一起逃离昆明,逃回大理。可段功并不相信这是真的。他还以为梁王正宠信着自己。心头还念着梁王为自己受伤的脚趾亲自裹伤的情义,对妻子阿盖郡主说:“大丈夫做事自然要光明磊落,怎么可以昼夜私逃!纵有小人从中挑拔,等我明天当面解释一切,自然烟消云散,郡主不可太过认真。”
第二天黎明,梁王派人通知段功,邀请他前往东大寺演梵听呗。平常早晨都是前往梁王府议事,这次却改在东大寺演梵听呗,阿盖郡主一听便知是一个阴谋,她劝段功不要去。段功不疑有他,仍然轻车简从地应邀前往。结果段功在通济桥遇伏被害。
阿盖郡主听到了通济桥事变的消息,非常冷静地把段功的一双儿女改装易容,派遣亲信火速地送回大理,估计到他们已完全脱离险境后,才关起房门,放声大哭起来。
不久军队就将段功的府邸团团围住,指名强索段功的一双儿女,阿盖郡主吞下了父亲交给她的,本是要她来毒死段功的孔雀胆,以自己的死表示对父亲的不解和抗议。
梁王随即展开大规模的捕杀活动,凡是随同段功前来昆明的大理官员随从无一幸免。
梁王恩将仇报,杀死了段功,也赔上了爱女的宝贵生命。为了安抚大理的段氏家族,梁王将段功与阿盖郡主的丧事办得十分的隆重,对外宣布说段功是死于仇家之手,并装模作样地杀了几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来祭祀段功等人的亡灵。”
其实,从阿盖郡主的事迹上来看,与中国以往的节烈之妇没有太大的区别,我本不打算把她列入七十五人之内。但是日本的浓姬也曾有过若夫是英雄就为夫杀父的言论,只是她的夫君织田信长却一直与老丈人相处得不错。浓姬在日本受到的评价很高,所以我对阿盖的评价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在阿盖郡主死后不久,元朝就无可挽回地退出了中原的角逐,代之而来的就是明。


 

在明代入选的名女子有七位:
           58马氏
           59唐赛儿
           60三娘子
           61秦良玉
           62陈圆圆
           63李香君
           64董小宛
这七个人的构成很奇怪,在所有朝代中是最有特色的,她们中有皇后,有“女贼”,有名妓,有才女,可以说是将入选七十五人的类型一网打尽了!


 

首先来看看排在第五十八位的马氏。
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今安徽宿州人,是元末红巾军起义领袖郭子兴的养女,史称她“有智鉴,好书史”。郭子兴欣赏朱元璋的才干,将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马氏是个典型的贤妻,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贤内助。当年郭子兴曾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饮食。马氏偷出刚出炉的热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以至烫伤了胸脯。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她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皇后镇定如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据《明书》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马氏背着元璋逃跑。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
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在对陈友谅战争中立功,因朱元璋未及时赏赐而不满。朱元璋因此杀了文正身边的亲信,还要治他的罪。马后这时劝朱元璋:这孩子立了好多战功,守南昌尤其不易,况且只是性急要强,并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朱元璋这才将朱文正免官了事。
洪武年间有人告发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儿子要杀乃父,朱元璋欲以不孝罪处郭子死刑,马后知道了,说这是传闻之词,不一定真实,何况郭景祥就这么一个儿子,处决了他就绝后了。朱元璋一调查,果然是传闻不实,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
洪武十三年(1380),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而获罪,元璋要处他极刑。宋濂是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赠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诰》),又是太子的师傅,这时他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毫无牵涉。元璋搞胡党扩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马后及时出面救援,她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还知道终生不忘尊师的礼节;再说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别冤枉了他。但是元璋一心惩办胡党,不听马后的劝告。一次马后陪丈夫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元璋问为什么不吃不饮,她说:听说宋先生获咎,我不近荤酒,为他祈福,希望他免祸。听了这番话,元璋动了恻隐之心,饭也不吃了,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
马后对身边的下人也非常慈爱。马后以皇后的身份,还要管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尽做妻子的责任,再一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马后最后一场病十分严重,元璋命太医诊治,但马后不服药。元璋强要她吃药,她说:如果我吃药无效,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我太不忍心了。元璋希望她医好,就说不要紧,你吃药,就是治不好,我因为你,也不会惩治医生。但是马后还是不用药,以致死亡。马后替医生着想竟至不顾自身的治疗。她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1岁。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