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书闲庭最新章节:和孩子开始一段温暖阅读旅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6:48:29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6-02 15:57  责任编辑: 雨悦

《旅行箱的故事》,(美)克蕾契蒂等著,林丽冠译,三联书店2010年6月版,35.00元。

《胖嫂回娘家》,贺友直绘,冰畅编写,春蕾出版社2010年1月版,11.00元。

《三十六个字》,阿达编绘,春蕾出版社2010年1月版,11.00元。

《小牛顿科学馆》(第一辑),台湾牛顿出版社公司编著,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版,96.00元。

插图来自《我爸爸》一书。

《我和你》(M e and You),兰登书屋2010年5月版,16.99美元。

《隧道》,崔维燕译,21世纪出版社2009年2月版,22.80元。

《胆小鬼威利》,唐玲译,21世纪出版社2009年8月版,22.80元。

《十四只老鼠》,岩村和朗著,彭懿译,接力出版社2010年5月版,全套165.60元。

《小猪唏哩呼噜》,孙幼军、裘兆明、阿波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2月版,全套168.00元。

《米莉的奇妙帽子》(M illie’sM arvellous Hat),Satoshi Kitam ura著,美国21世纪出版社2009年9月版,16.95美元。

现在我们给孩子过六一,为的不是送给他们特别的礼物,而是为了在这特别的一天,和孩子一起体会一种特别的温暖———哪怕是再忙的父母,也请在这天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孩子,并且和他们共读一本书吧。我们今天的阅读,也就从一段温暖的旅程开始。
不要错过这些温暖的童书
写在旅行箱里的梦想
首先要打开的,是一本有点儿沉重的书,书里面记录的那些颠沛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大概是完全陌生的。不过没关系,翻看书里面那些斑斓的二手旅行箱,读着上面那些稚拙而热烈的画面,所有的孩子都能发现,里面记录的,是他们并不陌生的种种梦想,即便陌生也能立刻理解———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即便他们中的一些人,只能带着梦想流亡在异国他乡。
《旅行箱的故事》记录的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情感实验。几位心理学家和艺术家一起,在南非的儿童难民营里发起了一项治疗项目,他们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14个难民孩子加入进来,这些孩子来自卢旺达、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安哥拉等不同的地方,他们失去了家园和故乡,在约翰内斯堡的街头流离失所,用恐惧和抵抗的眼神注视着外面的一切。他们更对心理学家们带来的种种疗伤教程不屑一顾,“我们不想讲出那些往事,他们逼我们讲,然后他们就好过了一些。”
面对这样一群创痛中的孩子,仅仅给予关爱是不够的,带着他们做游戏同样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孩子活在回忆中,对现实与未来都充满不信任。在这种境况之下,克蕾契蒂和她的同事们表现出了足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她们发动孩子们,把自己的回忆和梦想、温暖和恐惧都变成画面,画在一个个二手旅行箱里面。从此,这些他们从来不愿与人分享的苦难往事和温暖梦想便成了最形象化的回忆,与他们一路同行。当一个孩子说出“我把树画在旅行箱上,这样我就可以带着它到处跑”时,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又重新找到了被迫失去的童年。
这些画在旅行箱上的梦想与回忆,虽然画面稚拙,但其中流露出来的思绪,却是让人震撼的。现实生活当中,孩子们往往在枪炮之间游走,在警察的眼皮底下穿行,在一个瞬间就失去父母和家园,但他们记录在旅行箱上的往事,却可能是一棵意义重大的树,一个安静幽远的湖,一轮最美的月亮,一群高飞的小鸟。这些画有什么意义吗?当然有,它们是难民孩子们苦难生涯当中最美好的瞬间,为了这些美好的时刻,他们需要好好地活下去。
对心理学家们来说,选择二手旅行箱作为这些绘画的载体,当然是意义深远的,而孩子们也在第一时间领悟了其中的象征意义:一个小小的旅行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连接,更是当下流离生活的最好写照。从这个意义来看,在旅行箱上作画既有点儿自嘲,又带着那么一点点神圣性。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旅行箱上表达出最真实的自我。
这些流亡的孩子们,这个旅行箱计划,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汶川与玉树的灾后心理救援,想到那些孩子们现在怎么样了。在新闻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有多少温暖被送到了灾区,今年的六一大概也不会例外,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其实不是一时的温暖,而是摆脱噩梦、恢复梦想的能力。希望这个旅行箱计划能给那些习惯送温暖的人一点启发。
寻找记忆中的美好
远方孩子的苦难让人唏嘘,远方孩子的梦想则让人感动。我们要读的第二本书同样来自远方———深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传统中国。
在网上的亲子阅读论坛里,关于中国主题的阅读一直是妈妈们谈论的焦点之一,联系最近这些年的国学热、读经热等等,这一点不足为奇。不过妈妈的焦虑有时候并不能代表孩子的选择,看看世界上卖得最好的经典图画书,比如《好饿的毛毛虫》之类,再看看国内卖得最好的图画书,比如《小鸡卡梅拉》,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孩子们未必关心一本书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他们最热爱的,永远是那些最简单直接又最滑稽幽默的作品。在中国传统图画书里面,类似的代表作品无疑就是《老虎外婆》和《胖嫂回娘家》,只有首先进入那个滑稽的语境,孩子们才有可能进一步想到———原来这就是在阅读中国。
《胖嫂回娘家》的故事简单至极,说的是个粗心的妈妈抱起枕头当孩子的故事。情节说不上跌宕起伏,却自有一种逗得孩子们从头笑到尾的气质,特别是贺友直老先生的画,构图简洁、线条明晰、色彩淳朴,简单中有一种直击内心的力量。有妈妈评论说,“女儿反复打量着那三幅小图,突然,一朵小小的笑容,静静地绽放在她的唇边,这个会心的笑啊,竟让我感动得湿了眼眶。”如此的心灵共鸣,怕是只有真正中国味道的图画书才能传达的。事实上,我们在贺友直的画面里,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滑稽故事,那花布衣裳、那小巷人家、那农家的田野,哪一样不激起我们的乡愁?而在妈妈的怀想和孩子的笑容之间,传统之美已经悄然传承。
《胖嫂回娘家》是一本令人惊艳的图画书,因为它纯澈到底的质朴;相比之下,同样的传统图画书《三十六个字》能让人第一眼都发出“惊艳”的赞叹,则完全是因为那无与伦比的瑰丽想像。
薄薄24页的《三十六个字》,实在是一本让人读不完的图画书。阿达先生创意的这部动画片,当年曾拿下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上的大奖。改编成图画书之后,魅力更是凝固在了书页之间。编者以汉字为线索形成故事的想象力令人震撼,画家根据古老的象形字改编出一页页美丽画面的功力更让人惊讶,而最引起孩子们兴趣的,是书里面的三十六个汉字,每个字后面其实都有一个故事。看着那些忽而动物、忽而植物的形象,走着那段忽而小河、忽而田园的小路,我们神奇又美丽的古老汉字,已经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看着这样的书长大的孩子,他们不可能不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他们第一次遇到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圆圆的太阳和弯弯的月亮时,更应该会立刻叫起来“我知道这些汉字的故事”吧。
在品读这些原创中国经典图画书的时候,有一位读者曾经给出两个字的感叹———“勇气”。确实,在赛尔号的游戏图鉴大行其道的时代,在世界经典图画书已经大量引进的背景之下,重新去面对时光尘埃中已经埋没了几十年的中国图画书经典,是一件逆潮流而动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给孩子们读这些故事的妈妈们是可爱的,她们不是跟着所谓国学的风气在走,而是带着孩子真正徜徉在传统文化的精神当中。而即使现在做同样事情的人多起来了,即使现在发掘出的经典作品也越来越丰富,但说到底,这毕竟还是个有点小众的阅读事件,要把真正的中国文化精神在图画书中更充分体现出来,特别的,要在新的图画书里面同时表现出传统的意境和当代的精神,真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科普也是动人的旅程
来自往昔的传统画面总是让人感动,把自己的儿时记忆传递给孩子,更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温暖。当然,同样的温暖还有和孩子一起向前看,一起在科学与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起为未来的美好日子做着准备。
在如今的科普书里面,《小牛顿科学馆》绝对是异类:它知识含量极大,却绝不强调海量的知识;它拥有上千幅手绘插图,却更不强调大幅图片的刺激。这书是由几代人用心编成的,所以它首先打动的也是孩子的心灵。以前曾经有一套大名鼎鼎的幼儿图画书“幸福的种子”,用故事把美好的情感种在了孩子的心里,《小牛顿科学馆》也一样,它用知识、游戏、试验、故事,用优美的文字和美丽的画面,把求知的种子种在了孩子的心里。
关于这套已经在台湾风行了几十年的原创科普丛书,马英九曾经评价说:“《小牛顿》不知喂饱了多少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灵。为台湾培育了无数通晓天地的中坚份子,灌溉出二十一世纪的丰沛潜力。”如此高的评价当然不是因为这几十本书里真的涵盖了天地间的科学知识,而是因为《小牛顿》以一种循循善诱的精神,触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并且时刻让他们感受到获得新知的那种无上快乐。
懂了光合作用,看看同一个太阳底下,豆芽这样长,还是那样长;晓得了酵母菌的厉害,那么该怎么做面条、包包子呢;钓上来的大鱼,在吃掉之前,可以用来拓一幅画;吃剩下的食物,如果不送去垃圾场填埋而污染地下水和空气,只要简单动手,就可以做成没有臭味的花肥和下水道疏通剂……《小牛顿》把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得如此完美,孩子们在动手之余,也就在不知不觉间被科学的精神所浸润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正因为编者用心良苦,正因为《小牛顿》把文史哲完全打通,把知识的传递和自主的思考结合得那么密切,所以这样的书,这样的科学旅程,是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去走一遍的———不是说这书不适合孩子独立阅读,但真正的精神浸润,永远是在交流当中实现的,所以为人父母者,千万不要对孩子吝惜自己的时间。
其实,真正的亲子阅读,永远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段温暖旅程。在读《旅行箱的故事》时,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一个眼神,或许就足以表达出心中的悲悯、同情与感动;在读《三十六个字》时,孩子与父母同时发出的那一声“哇”的惊呼,也足以表达出被传统中国之美深深震撼的心情;而打开《小牛顿》,父母与孩子一起去完成一个小小的科学实验,又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经历?温暖的亲子阅读旅程永远就在我们手边,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启程。
□涂志刚(新京报书评版编辑)
不要错过这位天才的童书作家
动物园里什么动物看起来最忧伤?我认为是大猩猩。作为动物界中和人类最相似的动物,它们看上去庞大而强壮,却没有大型动物的凶猛,神情温柔无措地坐在怪诞的人工树屋外,接受人类的打量,是人类统治世界的反讽。
在国际儿童绘本界,画大猩猩最为著名的要属安东尼·布朗(A nthonyBrowne)了。这位现年64岁的英国“桂冠童书作者”,出版了40余本儿童绘本,其中有十几本以大猩猩为主角,折射出不同类型的家庭和童年及各自的快乐、忧伤和恐惧。他笔下的大猩猩宽厚羞涩,内心世界丰富敏感,配上安东尼绘制的独特风格的插画,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共读的大人也一并被深深打动。
电影镜头感十足的现代绘本
安东尼这个月刚上市的新书《我和你》(M e and You)延续其一贯的绘画风格,用新颖的表现手法讲了一个有着传统情节的故事。左右书页的色彩截然不同,左页是灰调的系列图,画的是个小姑娘。右页是明黄的亮色单页大图,主角是三只小熊。甫一翻开看到这般反衬,颇有点摸不着头脑,翻下去便有了线索,原来这是作者在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同时讲述两个故事。直到两个故事有了交集,色彩也渐渐互相渗透,是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
在右页大图中,小熊一家吃早餐,因为粥太烫,他们决定去花园散散步。回到家熊爸爸和妈妈发现自己喝粥的调羹被人动了,而小熊小碗里的粥更是被喝光了。——— 没错,《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及许多儿童故事中都有这样的情节。接着,书页里弥漫着一股福尔摩斯探案的侦探气息。他们陆续发现沙发给坐了,床被睡过了,而左页故事中的小女孩竟还在小熊的床上睡着了!故事到这里,开始和其他的故事不同了。小姑娘并没有和小熊一家成为好朋友,从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是被惊醒,飞也似的冲了出去。小熊站在窗口,看着她的背影,想着“她接下来会怎样呢?”这时便可以翻回去细细读一读左页的灰调联图了。安东尼心思缜密地利用了时间的错位,在各处埋下了一个个伏笔,等着读者自己去挖宝。
与安东尼所有其他作品一样,故事最后总是愉快的大结局,同样也无一例外的,这并不是一本纯然让人愉快的书。他的文字和绘画语言总是留有很多让人思考的空间,启发孩子们用独辟蹊径的角度来看世界,同时启发成人反思家庭中的种种问题。在这本新作中,安东尼不落窠臼地采用了电影手法来开展这个小故事,追溯回他12年前的作品《公园里的声音》(voicesin the park),倒有一些异曲同工的踪迹可循。不过《公园里的声音》这部绘本用的是电影分镜手法,来讲一对父子和一对母 女在公园里遇见的故事。这四个人物性格不同,境遇各异,安东尼则分别以他们四个的语气来述说这个故事,完全一样的情节在不同的人物声音背后,如罗生门一般耐人寻味。
动物园里的哲学问题
重新回到动物园和大猩猩的话题吧。《动物园的一天》(Zoo)讲的正是一家四口去动物园的故事。父母们总是抱怨:“有了孩子后,出门玩都成了陪孩子玩的亲子游。”真的如此吗?《动物园的一天》用一个小男孩写日记的口吻讲述他和爸爸、妈妈、弟弟去动物园的一天,看完后,读者可能在想,孩子们说不定觉得这些亲子游都是他们陪父母玩,无奈得很呢。
为什么说做父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父母的所作所为都逃不过孩子雪亮的眼睛。更要命的是,他们比纤毫毕见的镜子还敏锐,呈现出的多是你隐藏的缺点,其中一些你自己都未必能发觉。孩子们对父母好奇、关心至极,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尤其是最初五六年),父母几乎是他们的整个世界,他们试图来了解身边人的情感,为什么妈妈今天不高兴?为什么在堵车的时候司机叔叔会很暴躁?当爸爸在排队买动物园门票的时候,他和售票员说小儿子只有四岁,问能不能买半价票,遭到拒绝后他愤愤不平地说“简直是光天化日在抢钱啊!”而小男孩心里想:“弟弟明明已经五岁半了,爸爸有时真让人尴尬。”逛动物园时,小朋友饿了,可是爸爸不让他们吃东西,理由是“因为我说怎样就怎样!”爸爸自得其乐地对着大猩猩模仿金刚猩猩的时候,小男孩暗想“幸亏当时没有旁人在……”
这个故事中的父亲并不全然是个丑角,每个父母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的影子。他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伤害到了孩子们的兴致,然后看到儿子们不高兴,他还是要讲笑话来逗孩子笑——— 尽管孩子们觉得并不好笑。书中的人物群像被作者巧妙地安装上了动物的器官,动物园其实是一个观看与互相观看的地方。人类在看动物,动物也在看人。最后小男孩回到家,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整个城市都成了一个动物园,连树也被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醒来后他想:动物也做梦吗?
恰如安东尼所说“人类经常忘了自己也是动物”。因此他常用动物拟人化的手法来说故事,传递“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人类应该宽容对待万物”的信息。
除却所有的隐喻,安东尼的书仍是好看而有趣的。学平面设计出身的他毕业后为医学书籍画了三年人体插图,又在贺卡公司设计了15年的贺卡,才转行成为一个全职的儿童绘本作家。1983年一本《大猩猩》(Gorilla)使他名满天下,那是他入行的第七年。之后他几乎每年都有新作,拿了各项童书大奖(两次凯特·格林威奖、三次库特·马斯勒奖、德国绘本奖、荷兰银铅笔奖等)。2000年他得到了国际儿童文学奖的最高荣誉——— 国际安徒生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荣誉的英国人。2009年,他被众望所归地选为英国“桂冠童书作者”(Children’s Laureate),这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由评审委员会从各个出版机构、评论家、作家和书商的建议列表中选择提名,孩子们也可以提名自己喜爱的作家。
而大猩猩的原型,正是安东尼的父亲。父亲曾是个高大强壮的拳击手,在安东尼看来,爸爸外表强壮自信,实则害羞敏感。安东尼17岁时目睹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2000年,54岁的安东尼出版《我爸爸》(M yDad)一书,一反此前绘本中相对负面的父亲形象,对父亲进行崇拜式的赞美:
“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酷。他什么都不怕,连大野狼都吓不倒他。他一跳可以飞过月亮,还会走钢索(而且不会掉下来)……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二十几页的配图中,爸爸都穿着一件明黄色格子的睡衣——— 正是安东尼爸爸留下的遗物。
奇趣机关大发现
安东尼之所以被称为天才绘本作家,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善用图像的双关来传递多层的涵义。初看,那些梦境般的场景很抓眼球,逼真而灵动,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力,有一种微妙而绵长的感动力。再看,会发现吸引力不是平白来的,画面的细节处理功力十足,是练习眼力和观察力的视觉艺术,不经意总会发现一些画面的小角落隐藏着些许小趣味,可以做多重的解读,耐读得很。
将这个特点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应属《威利的画》(W illy’s Pictures)和《改变》(Changes)了。在《威利的画》中,爱画画的威利把国家画廊和博物馆中的名画一一拿来改造,幽默的童趣无处不在,可以用做儿童美术教育入门书。
安东尼的另一标签是超现实主义。这使得他的所有故事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孤独感,翻开第一页就被这阵强大的故事气场给吸住了,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追随他的语调,在现实与想象之间穿越,和作者玩智力游戏。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小孩总是有着一些既定的评价标准。大多数的故事围绕着乐观活泼可人又有冒险精神的主人公来展开,注意力鲜少投给那些内向孤僻或看起来没有亮点的孩子。而安东尼书中,故事的主角绝大多数是那些孤单而敏感的孩子(或动物)。他们因为家庭、种族、阶级、贫富等原因,被嫉妒、嘲讽、排挤、孤立和忽视。然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力量、坚持和奇遇。这也使安东尼的绘本作品有其独特的悲悯色彩和人文关怀。他的作品仿佛在默默地为这些光环和舞台之外的孩子发出声音,默默地宽慰他们。这便是最老少咸宜的童书绘本,因为即使是一直生活在舞台上的孩子,也有灰暗的时刻,成人世界也是一样。 □ 徐璇(留学生,英国伦敦)
●内地出版的安东尼作品
《胆小鬼威利》,唐玲译,21世纪出版社2009年8月版,22.80元。
《大猩猩》,林良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29.80元。
《我爸爸》,余治莹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28.80元。
童书过眼录
《十四只老鼠》,岩村和朗著,彭懿译,接力出版社2010年5月版,全套165.60元。
这是一套融会自然之美与家族亲情的图画书,是日本著名画家岩村和朗的经典代表作。作者笔下的十四只老鼠三代同堂,年龄、个性、能力都不同。他们一起为生活团结合作,各自发挥特长、互相照顾,共同克服种种困难,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小读者们读着这套书,就好像跟十四只老鼠到大自然里去探险、游历、工作、嬉游,以老鼠的眼光去发现大自然无穷的新鲜和奇妙,培养孩子不畏生活艰难、勇于自己动手、热爱自己家庭的态度。□ 黄与之
《小猪唏哩呼噜》,孙幼军、裘兆明、阿波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2月版,全套168.00元。
《小猪唏哩呼噜》系列是童话家孙幼军的童话名著,画家裘兆明与女儿阿波合作,把该故事改编、绘制成一套生动有趣的图画书。《小猪唏哩呼噜生日礼物》讲的是小猪付出自己辛苦的劳动,换来两个萝卜和一只鸡蛋,想送给妈妈当做生日礼物。可是等回到家才发现,原来今天是他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和全家早已为他准备好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这个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让我们看到了亲情和感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散发出的温暖与芬芳。□ 徐鲁
《米莉的奇妙帽子》(Millie’sM arvellous Hat),Satoshi Kitam ura著,美国21世纪出版社2009年9月版,16.95美元。
米莉小朋友喜欢帽子商店的一顶漂亮帽子,镶着华丽丽的羽毛。询一下价,599.99英镑。一翻钱包,空的。店员想到好主意,给米莉戴上了一顶“想象的帽子”——— 它可以是你想象的任何颜色和形状。米莉兴高采烈地付了账(账单为零),顶着这顶神奇的帽子出了门。经过蛋糕店的时候,她把头上的帽子想象成一个层叠的大蛋糕,经过公园时,她觉得变成喷泉也不错。她同时发现,原来每个人的头上都可以有一顶想象的帽子,可以是帆船汽车和起重机,也可以是铁塔城堡和鸟笼鸡窝……终于到家了,她问爸爸妈妈:“嘿,你们觉得我的帽子怎么样?”两位很快就领会了,羡慕地说:哇,我希望我也有一个。米莉说:你有啊,想象一下就有了嘛!和《皇帝的新衣》不同,此书对“空想”持正面的娱乐态度,适宜启发孩子的礼物观和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