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滩岛天气:浅淡专题摄影报道的“图文并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0:42

 

中山日报 文智诚


 

如今,办报要提倡“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而作为摄影记者的我,认为专题摄影同样也要注重“图文并重”。
多年的实践,笔者以为专题摄影是摄影记者应当采用图片和文字并举,且又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的形式来报道新闻事实,既发挥图片和文字各自之所长,又互补各自之所短,从而产生相得益彰的良好报道效果。《中山日报》近五年来加大抓专题摄影报道的力度,做好做大做强摄影专版,既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又提高了摄影记者图文兼能、文武双全的水平。
专题摄影和新闻图片的共同点,都是以图片形象地反映新闻事实,差别在于新闻图片反映新闻事实的特点是直截了当、一目了然,而专题摄影则借助于文字的配合,往往富有细节感,有时候甚至带有一定的故事性,给读者引发更多的思考,带来更大的信息量。新闻图片也用文字作说明,但它只是新闻图片的辅助手段而已,文字说明非常简短,短的几个字,长的一般也只是百来字,而专题摄影的文字量则和图片的篇幅旗鼓相当,难分伯仲,既互相呼应,又各自精彩。
提倡专题摄影的“图文并重”是报业顺应了读图时代的新要求,同时也给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专题摄影对摄影记者来说,在发挥其摄影专长的同时,还可以发挥其文字表达方面的聪明才智,从而把新闻摄影搞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怎样才能实现专题摄影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呢?笔者根据本人和同事几年的新闻摄影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要在标题上下功夫
在专题摄影尚未流行以前,报纸版面一般只是采用单幅的图片,而图片的说明仅是几个字或百来字,基本可以不取标题,但专题摄影必须要有标题,有的不仅有主标题和副标题,还有的甚至要制作大标题和小标题。我们都知道标题是文字新闻的“眼睛” ,是“牛鼻子” ,专题摄影也同样要牵住这个“牛鼻子”。这是体现报纸图文并重所迈出的关键一步。一组好的图片配上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引导他人读好图读懂图,还能让读者产生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美妙感受。虽然专题摄影的标题和文字新闻的标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专题摄影的标题更趋于直接性,欣赏性及明朗化,这就和图片本身的直接性和观赏性一样。笔者根据自己在摄影采编和学习交流活动中悟出一些小道道,简单地归纳出专题摄影标题的几个形式。
一是对比式标题,即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用图片来表达。如本报2000年6月1日见报的专题摄影《穷:不能穷教育,富:不能富孩子》,反映的是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一个穷孩子因无钱交学费而几乎缀学,村委会得知后,发动村民捐款捐物,让这个苦孩子能安心读书。另一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十分优越,家中虽有数千万家底,但她从不乱花钱,上学不用家人开车接送,而是自搭校车,衣食住行和一般家庭的孩子没两样,她还把平时的零用钱捐献给“希望工程”。这个专题摄影的对比性强,发表后在全市教育界产生良好的反响。
二是警言式标题,即运用警句修辞方式制作标题,使专题摄影报道富有哲理,启人心智,发人深思。如去年《沈阳日报》策划的专题摄影《下岗不失志,创业更辉煌》,反映的是一名下岗者的拼搏历程。下岗者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下岗后凭借摄影技艺,帮人拍产品广告或婚礼录像,随着知名度的渐渐提高,他的业务量逐年加大,收入也由当年的每月几百元上升到后来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这样不仅满足了他的个人爱好,又使他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是一个下岗不失志的好典型。许多爱好摄影的下岗者看到报道后,深受鼓舞,深受启发,争相拿起相机在社会上自找创业门路,有的搞照相铺有的开冲印店,基本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三是形象式标题,即以图片的表现过程或题材来形象地制作标题。如人民日报华南分社摄影记者杜江、黎旭阳等人拍摄的专题摄影《背篓背我上清华》就是形象式标题的典范,看了图片和文字后,感到这个标题一语双关,耐人寻味。尤其是土洋结合,小中见大的运用手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专题摄影因此在2001年度广东好新闻评比中获一等奖。
四是抒情式标题,即采用含蓄,状物,言景等手法制作标题,给人以视觉美感。今年10月1日,我们拍摄并编排的专题摄影《陶醉,祖国生日》丰富多彩的组照反映了我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读者无不为之陶醉,这个标题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读之,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五是直击式标题,即指用目击的方式直接反映事物,开门见山地引导读者。这是当前国内外新闻摄影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摄影报道中,它能先图夺人,抢占新闻制高点。如本报在2001年北京申奥等待结果的那天晚上,摄影记者用目击者的身份拍摄了一组申奥成功的图片,凌晨编发了专题摄影《开心,最是今宵——中山市民直击北京申奥成功》,版面中有工人、干部、学生、军人、运动员等不同人群欢庆申奥成功的动人图片,这个专题用了两个版面而且是跨版,标题做的大气。这个大手笔式的专题摄影开创了中山日报摄影版大标题大版面的先河,因此该专题摄影在全国报纸摄影专版评比中获二等奖。
关于专题摄影的标题还有很多种,常见的在这里不再赘述,少见的还在探索中。总之,如果能把专题摄影的标题制作的好些再好些,那么专题摄影中的文稿就更好写了,专题摄影的“图文并重”就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第二要在体裁上下功夫
专题摄影中文稿的体载多种多样,它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字新闻的体裁。在强调“图文并重”的今天,报纸对摄影记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文武双全”方显当代摄影记者的英雄本色。这里的“文”指的是摄影记者要有文才,能写多种体裁的专题摄影文稿。作者根据本报和兄弟报社的运作用于情况看,常用的专题摄影体裁有五种。
一是现场新闻,即在拍摄中将所见所闻用白描的手法写作。如2001年3月1日华商报的专题摄影《本报记者豫南暗访假钞窝点》就非常有现场感。一千字的文稿虽不加任何的形容、修饰、比喻,但那种直接描述的现场气氛,就让人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读之,让人牵挂摄影记者的安危,思之,让人认识到骗子的狡猾和对社会的危害,因而震撼力强教育意义大。
二是新闻故事,即从一张或几张图片中引出一段故事,再用新闻故事的文体加以表述。今年6月下旬,笔者和陈浩勤同志前往四川成都黑熊拯救中心采访,一只只可爱的月熊引起了我的兴趣,在按足了快门后,一位工作人员的讲述,让我感到震惊。原来这些黑色月熊,在来到拯救中心,都被利欲熏心的人摧残过,有的被强行拔掉牙齿,有的被残忍地斩断腿或掌。后来在策划专题摄影《拯救黑熊》时,就写了一篇新闻故事,将受伤黑熊的前后生活告诉读者,呼吁人们改善所有亚洲动物的生活,终止虐待和重建对亚洲动物的尊重。
三是事件通讯,即根据图片拍摄的先后顺序和重要程度,将内容按事件通讯的格式进行写作。如本报副总编辑黄春华在江阴采访后,拍摄并策划了专题摄影《江阴:“变”出活力》,其中1500字的文稿用事件通讯的方式概括了江阴的三个“变”化,也就是变交通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科技力量为发展力量,变自由发展为重点发展。由于图片选配得当,文字材料祥实,有血有肉、层次分明地揭示了江阴因不断改革和创新促使经济日益兴旺的内涵。这个专题因图片精美,文章精采,在2002年全国首届图片编辑金烛奖的评选中,以总分第11位的成绩获金烛奖银奖,成为全国地市州盟报首位也是唯一获此奖项的作者。
四是报告文学,即根据图片所能表现人物的动人场面、感人经历,用文学艺术的手段提升人物形象。如去年本部门和通讯员策划编排的专题摄影《秘鲁驻中国大使,中国驻秘鲁大使双双中山寻根》,反映是两位中山籍名人爱国爱乡的心路历程。因为报告文学气势大,刻划能力强,更有力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这个专题在文字表达方面有创意、有深度,因而在今年全国地市州盟报第十五届评选中获金奖,同时获广东省新闻摄影评比一等奖和广东侨务新闻评选一等奖。
五是抒情散文,当一组图片非常唯美,很有诗情画意时,可用诗歌或抒情散文的手法来表现。如今年9月下旬,笔者和几位摄影师在坝上采访,五彩斑斓的秋景,如诗如画的风光简直把我们惊呆,几天的拍摄采访收获颇丰。回来后策划了专题摄影《坝上秋韵》,文章以散文诗形式出现,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文化艺术享受。
关于专题摄影文稿的体裁选用,应根据内容、画面、时空来定,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重”。
第三要在图文分布上下功夫
既然前面提到专题摄影的图片和文字旗鼓相当、难分伯仲,那么在版面的安排上,图文必须要有所讲究、有所构思这两年来,摄影部同志十分注重图文的摆放,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望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是位置摆放要合理,即要体现文字的重要性,又不能渲宾夺主。如果文章简短,则尽量考虑把它放在版面的头条或显著位置,否则有被图片埋没的感觉。如文章的篇幅中等,则考虑把它放版面的左侧或右侧,使之与图片形成呼应之势、平等之态。如果文字篇幅较大,则考虑将它放在版面的中部或中下部,作“低调处理”以免有专题摄影中图文的本未倒置之嫌。如新华社摄影部国际新闻编辑室蒲睿睿编排的专题摄影《踏上寻根路——一位美国母亲和她领养的中国女孩》,这个专题有七幅大小图片,文章采用长篇通讯的体裁,因文字较长,故她将文章放在版面的中部及下部,且在文字版块中穿插两幅小图片,这样既平衡了图文,又活跃了版面,可谓一举两得。
二是色块配置要合理,即根据图片的色彩明暗来确定文章底纹的颜色及深浅,在色块上也做到“图文并重”。如果是黑白报纸的版面,则根据文章在版面中所占的面积来确定,假设文章只占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版位,可将文章的纸纹加深,假设文章占了四分之一以上的版位则可将文章的纸纹调淡。如果是彩色报纸的版面,则根据文章占用面积的多少来定底纹的颜色。假如文章只占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版面,可将文章的底纹选为耀眼的颜色,假设占了四分之一以上的版位于则将文章底纹选为清淡的颜色。当然色块配置要根据图片的大小、多少、颜色深暗作适当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上述观点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难登大牙之堂。但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在研究专题摄影报道的“图文并重”方面,要有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要为“读图时代”的进步及现代报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