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自动门招聘:中国淡水鱼观赏图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55:34

中国淡水鱼观赏图集

2008年11以24日15:58 来源:西祠胡同

Psephurus gladius(Martens)

(象鱼、鲟钻子)

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1对。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后缘尖。体表光滑无鳞。

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健游,性凶猛,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卵。是著名的珍稀鱼类,为我国所独有,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生长迅速,个体特大,“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象”即指白鲟。曾记录过体长达7米者。分布于长江、钱塘江。

鲱 科

4鲥鲱科

Hilsa reevesii(richardson)

(三黎鱼、三来)

体侧扁,腹缘有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口大,端位,上颌正中有一缺刻。鳞片大而薄,无侧线。

洄游性鱼类,生长于海中,每年4~6月溯河行生殖徊游,6~7月产卵,卵浮性。产卵后亲鱼即降河归海,幼鱼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以浮游生物为食。9~10月人海。

个体较大,肉细脂厚,为鱼中上品,久享盛名。产于长江以南各人河流。

[鱼是]科

5短颌[鱼齐] [鱼是]科

Coilia brachygnathus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毛花鱼)

体形长而侧扁。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无侧线。纵列鳞68~77。胸腹部具棱鳞。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

为纯淡水生活的种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肉味鲜美,为群众喜食的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6刀[鱼齐] [鱼是]科

Coilia ectenesJordan et Seal

(刀鱼、毛花鱼)

体极扁薄。上颌骨后伸至胸鳍基部。无侧线,纵列鳞74~83。胸腹部具棱鳞。胸鳍前6根鳍条游离呈丝状。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基相连。

为洄游性鱼类,春、夏季由海进入江河行生殖洄游。在干支流或湖泊的缓流区产卵。卵粒具油球,受精后漂浮于水体上层孵化发育。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肥育至秋后或翌年人海。成鱼食小鱼虾。小型鱼类,但在同属中其个体最大,大者长达40厘米。重280克。为长江下游地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

银鱼科

7银鱼 银鱼科

Heemisalanx prognathusRegan

(面条鱼、面鱼)

体细长,为体高的11倍左右。下颌缝合处有肉质垂。舌上无齿。胸鳍条8~9。体透明。

洄游性鱼类,3~4月从海中洄游到江河口咸淡水中产卵。亲鱼产卵后死亡。生活在水体上层。个体虽小,但在生殖洄游期间数量较大,形成鱼汛。味颇鲜美,深受群众喜爱。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江河口咸淡水区域。

8大银鱼 银鱼科

Protosalanx hyalocranius(Abbott)

体细长。头部上下扁平。吻尖,略呈三角形。具有舌齿。背鳍起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大十至胸鳍基部。体透明。

在海水淡水中都有,一般活动于水体。上层,在江河、湖泊宽阔的水面中产卵,生殖季节为1~3月。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为150毫米左右。主食小虾、小鱼。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江河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

9太湖短吻银鱼 银鱼科

Neosalanx tangkehkeii taihuensisChen

(小银鱼)

体细长。头部扁平。吻钝,呈弧形。无舌齿。背鳍起点距尾鳍基部小于至胸鳍基部的距离。体透明。

纯淡水种类,生活在水体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繁殖期3~7月,在湖边水草丛生地区产卵。个体小,繁殖力强,数量较大。味鲜美,经加工鲜冻,或晒成鱼干畅销国内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

鳗鲡科

10鳗鲡 鳗鲡科

Anguilla japonicaTemminck et Schlegel

(白鳝、鳗)

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上下颌具细齿。鳞甚小,隐埋于皮下。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胸鳍小,圆形。腹鳍缺失。体无斑点。

降河性洄游鱼类。海中产卵。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负、蟹、虾和水生昆虫为主。一般夜间活动。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现已进行人工养殖。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胭脂鱼科

11胭脂鱼 胭脂鱼科

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

(黄排、火烧鳊)

体形随生长而变化,幼时体高,成年体长。唇厚,上下唇均具乳头状突起。下咽齿一行,数多,呈梳状。背鳍条多,延全臀鳍的后上方,成熟雄鱼的臀鳍及尾鳍具珠星。体色也随生长而变化,幼鱼体侧有3条黑褐色横斑,稍大则体色灰褐并渲染有红紫色的彩晕;成鱼体色粉红或略带青紫色,从吻端于尾鳍基有1条猩红色的宽条。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主要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碎屑。3~4月在江河上游急流石滩产卵。多栖息于上游,幼鱼和未成熟个体也见于江河中下游及湖泊中。

个体大,生长较快,可长至60市斤以上,是大型经济鱼类。同时也是胭脂鱼科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的种,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应重视资源保护。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水系。

鳅 科(一)

12中华沙鳅 鳅科

Bo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Gunther

(钢鳅)

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未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腹鳍未端不达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

小型鱼类。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3花斑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fasciataDabry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较长。眼下刺分叉,未端达眼球中部。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

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个体小。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14武昌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短。眼下刺分叉。颊部被细鳞。腹鳍未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湖底层。分布于长江中游。

15漓江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lijiangensisChen

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眼径等于或小于眼间距。眼下刺分叉,未端达到或稍超过眼中央。颐部无突起。须3对;口角须长度稍短于眼径。颊部具鳞。腹鳍未端达到肛门。尾柄较高。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底层。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

16长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elongata(Bleeker)

(花鱼、花斑鳅)

体长,侧扁。头长而尖。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5~8条垂直带纹或不规则斑纹。

生活于江河底层,性凶猛,主食小鱼。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可长至5~6市斤,具有捕捞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

17紫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taeniaps(Sauvage)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倍。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蠕虫形花纹。

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18 红唇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rubrilaris(Dabry)

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腹鳍未端超过肛们,体色变化较大,全身具不规则的斑块,或仅背部具斑纹,或全身无斑纹而呈褐色。

栖息在江河底层。个体不大。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常见鱼类。

19衡阳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hengyangensisHuang et Zhang

(花泥鳅)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最后一个鳞片问的中点。背部自吻端至尾柄未端具7~8个大黑斑。肛门位于腹鳍至臀鳍问的中点,腹鳍未端超过肛门。

底层小型鱼类,数量少。分布于湘江上游。

20短体条鳅 鳅科

Nemachilus potaneniGunther

体圆筒形,尾部侧扁。尾柄上皮褶棱发达。尾柄高稍大于或等于尾柄长。头宽远超过头高、上、下颌具角质。须3对,无眼下刺。背鳍起点位于体中部。尾鳍截形。肛门靠近臀鳍起点。

生活于石底河溪浅水处。个体小,体长通常在100毫米以下。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

21中华花鳅 鳅科

Cobitis sinensis Sauvageet Dabfy

(花泥鳅)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

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

22大斑花鳅 鳅科

Cobitis macrostigmaDabry

(花泥鳅)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具一黑斑。

底栖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23泥鳅 鳅科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

(鳅)

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

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人泥中潜伏。以各类小型动植物为食。分批产卵,繁殖期主要在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24大鳞副泥鳅 鳅科

Paramisgurnus dabryanus(Sauvage)

(泥鳅)

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科(一)

25马口鱼 鲤科

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bidensGunther

(桃花鱼、山[鱼感])

口大,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两侧各有一凹陷,与上颌的凹凸处相嵌合。雄鱼的头部,胸鳍及臀鳍上均具有珠星,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体色较为鲜艳。

栖息于山涧溪流,尤以水流较急的浅滩和砂砾底的小溪为多见。生殖期在3~6月。是一种小型凶猛鱼类。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26 宽鳍[鱼鼠] 鲤科

Zacco platpus(Schlegel)

(桃花鱼、七色鱼)

口略大,上下颌两侧无缺刻。下咽齿3行或2行。侧线鳞41~49枚。生殖季节雄鱼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延长达尾鳍基部,头部和臀鳍上均出现珠星。体色鲜艳。

与马口鱼生活习性相仿,杂食,但主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生殖期在4~6月,急流中产卵。个体小。

分布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水系都有。

27 中华[鱼旁][鱼皮] 鲤科

Rhodeus sinensisGunther

([鱼旁][鱼皮])

体侧扁,头小。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前面的3~7片鳞:上具侧线孔。生殖季节雄鱼色彩异常鲜艳,吻部及眼眶周缘具珠星。雌鱼具长的产卵管。个体小,最大体长80毫米。繁殖期为5月。卵产于蚌的鳃瓣中。食藻类。

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

28高体[鱼旁][鱼皮] 鲤科

Rhodeus ocellatus(Kner)

(火片子)

体扁薄,呈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l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4~6片鳞上具有侧线孔。

个体小,最大者体长90毫米。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常见于湖泊、池塘以及河湾水流缓慢的浅水区。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29彩石[鱼时] 鲤科

Pseudoperilampus lightiWu

体高,扁薄,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3~6枚鳞片上具侧线孔。生殖期雄鱼的吻部具珠星,色泽鲜艳。

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丰盛的环境内。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为食。5月产卵。卵长圆形,产于蚌的鳃瓣中。个体小,最大不超过60毫米。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30大鳍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macropterusBleeker

(猪耳[鱼旁][鱼皮])

体扁薄,卵圆形。具短须一对,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均具硬刺。

小型鱼类,但在[鱼旁][鱼皮]鱼类中属最大的一种,大者体长130毫米。在静水或缓流、水草丛生的环境栖息。杂食性。生殖期4~6月。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见右上图)。

分布广泛,在浅水湖泊内数量较多。

31寡鳞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hypsefonotusBleeker

体扁薄,极高,几近圆形。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侧线鳞31~33。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时期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为生活于江湖中的一种小型鱼类,一般常见体长为50~7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科(二)

32越南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tonkinensisVaillant

体较高,扁薄,呈椭圆形。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期间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具产卵管。

常栖息于湖泊及河流的浅水区。个体小,常见体长为60~100毫米。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体。

33多鳞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polylepisWoo

体较长,扁薄。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之半。下咽齿(行,齿面具锯纹。侧线完全,侧线鳞38~39。背、臀鳍具硬刺。生殖季节雄鱼吻部有白色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栖息于溪流缓水区,以藻类为食。为小型鱼类。体长130毫米以下。分布于浙江、湖南等地?

34峨嵋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omeiensisShih et Tchang

体扁薄,呈椭圆形。口须1对,长度大于眼径。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期间雄鱼的吻部出现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常生活于山涧溪流的缓水区。个体小,体长不超过90毫米。分布于四川岷江水系。

35兴凯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chankaensis (Dybowsky)

体扁薄,呈椭圆形。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站有硬刺。

生活于“江湖浅水区。主食藻类和植物碎屑。生殖期在4~5月,雄鱼吻部具珠星,雌鱼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卵粒大,椭圆形。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36唇[鱼骨] 鲤科

Hemibarbus labeo(Pallas)

(重唇鱼)

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大大眼后头长。下唇的侧叶特别发达,须1对。成鱼体侧一般无斑点,有些幼鱼体侧具不明显的黑斑。

中、下层鱼类。生活在江河流水中。主食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产卵期4~5月,在流水中进行。最大可达7~8市斤,为常见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37 花[鱼骨] 鲤科

Hemibarbus maculatusBleeker

(麻鲤、吉花鱼)

头长小于体高。吻长小于活等于眼后头长。下唇两侧叶狭窄,颐部中央有一小三角形突起,须1对。体侧有7~11块大黑斑。

为江湖中常见的中、下层鱼类。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主要食物,也食软体动物和小鱼。生殖季节在4~5月,分批产卵。卵粘性,附着于水草上发育。最大个体达4市斤左右。

分布广,全国各个要水系都有分布。

38 长吻[鱼骨] 鲤科

Hemibarbus longirostris(Regan)

头长远超过体高。吻细长,尖而突出;下唇两侧叶狭,颐部正中有三角形小突起。须1对。背鳍刺较弱。生活在水体中、下层的小型鱼类,栖息于底质为砂砾的流水中。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产卵期在5~6月。

分布于东北、浙江各水系及广东的北江水系。

 科(三)

39似刺鳊[鱼句] 鲤科

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Bleeker

(金鳍鲤、罗红)

头后背部明显隆起,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头长小于体高。吻长小于眼后头长。须1对。背鳍具有粗壮而光滑的硬刺,长度大于头长。

生活在江湖中、下层。主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5~6月产卵。中型鱼类,个体不大,最大达1.5市斤。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40似[鱼骨] 鲤科

Belligobio nummlfer (Boulenger)

外形和口的构造与长吻鳃极相似,主要区别点为背鳍无硬刺。雄鱼臀鳍延长。未端可达到或超过尾鳍基部。

小型鱼类,常见个体体长约12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41麦穗鱼 鲤科

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

(罗汉鱼、麻嫩子)

头尖,略平扁。日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

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常见的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产卵期4~6月。卵椭圆形,具粘叶.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壳等物体上,孵化期雄鱼有守扩的习性。

42长麦穗鱼 鲤科

Pseudorasbora elongataWu

头部细长,头高几与头宽相等。吻端尖细,平扁。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体侧具有1条较宽的黑色纵纹。

为一种种稀有的小型鱼类。分布于漓江、富春江等水系。

43华[鱼泉] 鲤科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sinensisBleeker

(花石鲫、山鲤子)

体粗短,口小,呈马蹄形。下颌前缘具发达的角质。须l对,细小。侧线鳞40~41。体侧有4条垂直的宽黑斑。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出现珠星,体色浓黑。雌鱼具短的产卵管。

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最大体长不到200毫米。多栖息于水体中下层。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着生藻类及植物碎屑。4~5月间产卵。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44小[鱼泉] 鲤科

Sarcocheilichys parvusNichols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下颌有角质边缘。下唇限于口角。具短须。侧线鳞35~36。体侧有一黑色纵纹。生殖手节雄鱼吻部具珠星,雌色产卵管稍延长。

中下层鱼类,喜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石底山溪和小河中。雌鱼体长50毫米达性成熟。

繁殖季节约在4月。为鲸类中最小的一种。

分布大长江以南各水系。

45 江西[鱼泉] 鲤科

Sarcocheilichthys kiangsiensisNicho1s

(五色鱼、火烧鱼)

体较长,口下位,呈马蹄形。下颌角质较发达。具短须1对。胸、腹部鳞片显著变小或隐埋皮下。侧线鳞42~44。体侧具不规则黑斑。生殖季节雄鱼体色鲜艳,头部出现珠星,雌鱼延伸出产卵管。

个体不入,一般常见体长为80~150毫米。分布于长江以内各水系。

 科(四)

46川西黑鳍[鱼泉] 鲤科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davidi(Sauvage)

头长小于体高。口小,弧形,亚下位。下唇侧叶前伸不达下颌前缘。下颌具角质边缘。无须。侧线鳞38~39。背鳍起点至吻端与个尾蛤基的距离相等。肛门位置近臀鳍。在生殖期间雄鱼吻部出现珠星,体色鲜艳。

小型鱼类,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下游。

47黑鳍[鱼泉] 鲤科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nigripinnis(Gunther)

(花腰、花玉穗)

口小,弧形。下颌角质层薄。下唇侧叶前伸几达下颌前缘,无须。侧线鳞38~40。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之间。生殖期间雄鱼体色鲜艳,雌色产卵管延长。

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分布十黄河以南各水系。

48短须颌须[鱼句] 鲤科

Gnathopogon imberbis(Sauvage et Dabry)

吻钝圆。口端位。唇细狭。眼径小于吻长。须一对,极短。侧线鳞39~40。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相等。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尾柄粗短。

小型鱼类,多生活于山涧溪流。分布于长江水系。

49银色颌须[鱼句] 鲤科

Gnathopogon argentatus(Sauvage et Dabry)

(亮壳、亮幌子)

口亚下位。唇简单。须1对,其长度与眼径相等。眼径等于吻长。侧线鳞38~42。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

为常见小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生殖季节在5月。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藻类和水生植物。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50西湖颌须[鱼句] 鲤科

Gnathopogon sihuensis(Chu)

口近端位,上颌稍长。唇简单。须1对,极微小。吻长稍大于眼径。侧线鳞35~36。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尾柄较细长。

小型鱼类,通常体长不及10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51铜鱼 鲤科

Coreius heterodon(Bleeker)

(金鳅、水密子)

体前段圆筒状,后段侧扁。头锥形,吻尖,口狭小,下位,呈马蹄形。眼小于鼻孔。须1对,较长。胸鳍短,未端下达腹鳍。

栖息于江河流水环境,为下层鱼类。喜集群,在深潭或深水河槽越冬。4~5月间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漂流性卵。杂食,主食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肉鲜嫩,富含脂肪,是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水系的于支流和通江湖泊,黄河水系也有分布。

52圆口铜鱼 鲤科

Coreius guichenoti(Sauyage et Dabry)

(方头水密子 肥沱)

体形似铜鱼,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吻较宽圆。口宽,呈弧形。眼径小于鼻孔。须1对,粗长,向后伸至胸鳍基部。胸鳍长,后伸远超过腹鳍起点。

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产卵期从4月下旬到7月上旬。产漂流性卵。杂食,食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植物碎片等。富含脂肪,肉质鲜美。最大个体可达7~8市斤,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

53吻[鱼句] 鲤科

Rhinogobio typusBleeker

(秋子、长鼻白杨鱼)

体细长。头大,吻肉质,很突出。口呈深弧形。须1对,眼大。鳃耙10~14。

栖息于泥沙底的江河下层。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最大个体可长达440毫米。

分布于长江和闽江水系。

54四同吻[鱼句] 鲤科

Rhinogobio cylindricusGunther

(尖脑壳)

体长。头长于体高。吻突出。口呈深弧形。眼稍小,须1对。鳃耙8~9。

栖息于江河的底层。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个体不大,一般在半斤以下。

分布于长江水系。

 科(五)

55长鳍吻[鱼句] 鲤科

Rhinogobio ventralisSauvage et Dabry

(土耗儿、洋鱼)

头长小于体高。口呈深弧形。须1对。鳃耙17~21。背鳍最长鳍条显著大于头长。胸鳍未端到达或超过腹鳍起点。

在江河的底层生活,主食水生昆虫。个体不大,数量较少。

分布于长江下游。

56似[鱼句] 鲤科

Pseudogobio vaillanti vaillanti(sauvage)

(马头鱼)

头大,吻扁,唇厚。下唇为3叶,中叶椭圆形,具发达的乳突;后缘游离。须1对,约等于眼径。腹部在胸鳍基之前裸露。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下层。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57棒花鱼 鲤科

Abbottina rivularis (Basi1ewsky)

(爬虎鱼、沙锤)

体粗壮。鼻孔前方下陷。唇厚,上唇的褶皱不显著;下唇侧叶光滑。侧线鳞35~39。生殖时期雄鱼胸鳍及头部均有珠星;各鳍延长。

小型鱼类,生活在静水或流水的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为巢,产卵其中,雄鱼有筑巢和护巢的习性。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58钝吻棒花鱼 鲤科

Abbottina obtusirostris(Wu et Wang)

(棒花鱼)

体粗短。吻短钝,鼻孔前方凹陷。上唇具乳突,下唇两侧叶有小乳突。上下颁具角质边缘。须1对。侧线鳞35~36。在生殖期间雄鱼体色浓黑,胸鳍不分枝鳍条变川,并具珠星。

为小型底层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

59小口棒花鱼 鲤科

Abbottina guentheriBanarescu

体纤小,尾柄细长。头切、吻略尖,口小,上唇无褶皱,下唇不发达,中央具一对圆形肉突,上布细小颗粒突起。须一对,粗短。侧线鳞36~38。

为小型底层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

60洞庭棒花鱼 鲤科

Abbottina tungtingensis(Nichols)

体较细,吻背面无明显凹陷。唇发达,密布小乳突,下唇两侧叶发盲。上下颌具角质边缘。须1对。侧线鳞38~39。

底层小型鱼类,数量较少。分布于洞庭湖和沅水系。

61建德棒花鱼 鲤科

Abbottina tafangensis(Wang)

体较粗壮,尾柄较高。唇发达,具乳突,上唇乳突尖形;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须1对。侧线鳞33~34。背鳍条特别延长。胸鳍未端几达腹鳍起点。

为底层小型鱼类,数量不多。分布于富春江水系。

62长须片唇[鱼句] 鲤科

Platysmacheilus longibarbatusLo,Yao et Chen

体前部浑圆,后邻稍侧扁。口下位。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上唇具褶皱,边缘有细缺刻;下唇连成一片,具乳突,后缘游离,分裂成流苏状,中央有深缺刻。须1对,较长。胸腹部裸露。

生活在流水中的小型鱼类,底栖;数量甚少。分布于长江水系。

63长蛇[鱼句] 鲤科

Saurogobio dumeriliBleeker

(猪尾巴、麻条鱼)

体较长,头小,腹面平坦,尾柄细长。唇厚,具小乳突。须1对。侧线鳞57~61.胸部具鳞。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

底层鱼类。生活于江河及大湖泊中。主食底栖动物。为同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常见体.长约250毫米。肉厚,含脂量高。分布广,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均产。

64蛇[鱼句] 鲤科

Saurogobio dabryiBleeker

(船钉子、白杨鱼)

头较长,吻部在鼻孔前下凹。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唇发达,具显著小乳突,下唇后缘游离。须1对。侧线鳞47~49。胸部裸露。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的底层、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繁殖期4~6月,漂流性卵。体较肥壮,数量较多。

分布广,全国主要水系均产。

 科(六)

65光唇蛇[鱼句] 鲤科

Jaurogobio gymnocheilusLo,Yao et Chen

(钉公于)

体较短小,吻长小于眼后头长,眼径与眼间距相等。唇简单,无乳突,须1对。侧线鳞40~44。胸部裸露。

小型鱼类,栖息于河流下层,数量少。分布于长江水系。

66湘江鳅[鱼句] 鲤科

Saurogobio xiangjiangensisTang

头较大,体细长。体长为尾柄高的22倍以上。唇厚,具乳突;下唇中部有一大的肉质突。侧线鳞52~53。胸部裸露。

生活在江河底层的小型鱼类。产于湘江上游。

67短身鳅[鱼它] 鲤科

Gobiobotia (Progobiobotia) abbreviataFang et Wang

体较短,尾柄细。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同口角须起点相平列。侧线鳞38~40;侧线上鳞6片。腹鳍之前的胸腹部裸露。

营底栖中活,硒息于底质为沙合的江河流水环境,食无脊椎动物。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上游。

68宜昌鳅[鱼它] 鲤科

Gobiobotia (Gobiobotia) ichangensisFang

(叉婆子、沙胡子、石虎鱼)

体稍长。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位于口角须起点之前(见左上图)。侧线上鳞5~6片,体侧6半部的鳞片皆具棱脊。腹鳍基部之前的胸腹邻裸露。胸鳍第2根鳍条呈丝状延长,到达或超过腹鳍起点。

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的沙石底上,食无脊动物。分布于长江水系。

69异螺鳅[鱼它] 鲤科

Gobiobotia (Xenophysogobio)Tchang

(燕尾条、叉婆于)

体前部圆筒形,尾部侧扁。头宽大,眼极小,眼径小于鼻孔径。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同口角须起点相平列。鳞片细小,侧线上鳞9~11片。腹面自颊部至臀鳍裸露。

尾鳍深分叉。

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江河的流水环境中,上食无脊椎动物。分布于长江上游。

70裸体鳅[鱼它] 鲤科

Gobiobotia (Xenophysogobio) nudicorpaHuang et Zhang

体完全裸露。侧线完全。须仅3对,细小,口角须未端达眼前缘下方;颐须2对。尾鳍深叉。

生活于山溪小河底层的小型鱼类,常见体长为60~100毫米。数最极少。产于岷江水系。

71青鱼 鲤科

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

(青鲩、螺蛳青)

体长筒形,吻较尖。下咽齿1行,4枚,臼齿状。

栖息于大江河和湖泊的下层。主食软体动物。为人型经济鱼类,生长迅速,3年鱼可长至7~8市斤。最大可达140市斤。4~5龄成熟,繁殖期5~7月,在江河中产漂浮性卵,膜径5~6毫米。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具白色颗粒状珠星,胸鳍上有呈带状的密集珠星。

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并且是主要的养殖对象之一。以江、浙两省养殖青鱼最为有名。肉质优良,胆可人药。

分布广泛,以长江中下游出产较冬。

72草鱼 鲤科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Cuvier et Valenciennes)

(草鲩,白鲩)

体形与青鱼相仿,吻略钝,下咽齿2行,呈梳形。

栖息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为草食性鱼夹。3~4龄成熟,4~7月繁殖,产漂流性卵.膜径5毫米左右。生殖季节成熟亲鱼胸鳍条上出现珠星。

大型经济鱼类,最重达70市斤,生长迅速,3年鱼可达近10市斤。肉质佳,产量高,为我国优良的饲养鱼类。

分布广,自华南至东北部产此鱼。

 科(七)

73 [鱼宗] 鲤科

Luciobrama macrocephalalus(Lacepede)

(尖头[鱼感]、马头[鱼宗]、鸭嘴[鱼宗])

体长、头下,吻长平扁,口上位,鳞片细小.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大型凶猛性鱼类,生活在水的中、下层,以鱼为食。在鱼苗阶段即吞食其他种的鱼苗。产卵期4~7月,在江河急流处产漂流性卵。生长快,1龄鱼可长至2市斤,最大重达100市斤以上。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74[鱼感] 鲤科

Elopichthys bambusa(Richardson)

(竿鱼、大口[鱼感])

体修长,头锥形,吻部尖。下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凸起,与上颌的凹陷相嵌合。鳞细小。背鳍起点位于腹鳍之后上方。

大型凶猛性鱼类,游动迅速,常在敞水区域追捕鲢、鳙、[鱼白]类等鱼为食。体重30斤的[鱼感]鱼,能吞食8~9市斤重的鲤鱼。从鱼苗开始就吞食其他鱼苗,在长江生殖季节为4~6月,产漂流性卵。

个体大,最大重达100余市斤。生长迅速;2龄鱼体重约7市斤。天然产量高,本身具有经济价值,但因大量吞食其他经济鱼类,被视为害鱼,在放养水面内须注意清除。

分布很广,全面各主要水系均产。

75[鱼管] 鲤科

Ochetobius elongatus (Kner)

(刁子、刁杆、麦杆刁)

体呈长圆筒形,头小而尖,口小。鳞片中等大小,尾鳍未端尖,分叉深。

有江湖洄游习性,4~6月在江河流水中产漂流性卵,7~9月进入湖泊肥育。食物以水生昆虫、枝角类为主,也食小虾。为中型经济鱼类,最大可长至20余市斤,肉质优良。

分布了长江以南各水体。

76赤眼蹲 鲤科

SquafIObarb us curriCulus(Richardson)

(红眼鱼、红眼棒、野草鱼)

外形似草鱼。具2对汲短小的须。眼上个部为红色,体侧及背部鳞片的基部具黑斑。

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中下层,繁殖期在长江水系为6~7月,在江河中产漂流性卵。主食水草。生长较慢,3龄鱼体重还不到1市斤。体中等大,最大可长到4~5市斤。

分布较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主要水系均产。

77 似鲛 鲤科

Toxabramis wwinhonisGunther

(薄餐)

体极扁薄。腹棱明显,自颊部直到肛门。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

小型鱼型,中、上层生活,食浮游生物。6~7月产卵,卵漂流性。分布于长江,黄河等水系。

78餐 鲤科

Hemicculter Leuciclus(Basilewaky)

(白条、餐子)

体长,扁薄,腹棱自胸鳍基部至肛门鳃耙15~18。侧线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侧线鳞48~57。背鳍具有光滑的硬刺。

行动迅速,常成群游大于浅水区上层。杂食,主食无脊椎动物。在长江,5~6月产卵,产卵时有逆水跳滩习性。分批产卵。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

小型鱼类,一般体.长l00至140毫米。最长达240毫米。数量较多,具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79油餐 鲤科

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warpachowsky

(油[鱼参]、白条、鳝子)

体长,扁薄。腹棱自胸鳍基部直至肛门。鳃耙18~24。侧线在胸鳍基部上徐缓向下弯折,侧线鳞40~48。背鳍具光滑硬刺。

小型鱼类,喜集群,行动迅速,常在浅水区觅食。杂食,主食水生昆虫和浮游动物。雌鱼体长80毫米左右性成熟。5~6月产卵,产卵时亲鱼集群于流水表面溯游,并有跳跃现象,卵为漂流性。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80长春鳊 鲤科

Parabramis pekinensis(Basilewsky)

(鳊鱼、长身鳊、草鳊、油鳊)

体侧扁,呈菱形。腹棱明显,自胸鳍直至肛门背鳍刺粗壮而光滑。臀鳍条3,28~34。

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草食性。生殖季节4~8月,以6~7月最盛。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生长较慢,常见体重为1市斤左右,最重可达4市斤。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经济鱼类。可作为饲养对象。

分布鱼全国各主要水系。

 科(八)

81 红鳍[鱼白] 鲤科

Culter erythropterusBasilewsl

(短尾[鱼白]、黄掌皮)

体扁,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口上位,下颅上翘。背鳍具粗壮的硬刺。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珠星。

栖息于湖泊水草茂盛处或江河缓流区,幼鱼喜集群在浅水区觅食。肉食性,主要捕食小鱼,亦食无脊椎动物。产卵期5~7月,在静水湖泊中繁殖,卵粘附于水草上。

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200毫米,最长达300毫米。分布极广,全国主要水系均产。

82银飘鱼 鲤科

Pseudoleubuca SinensisBleeker

(马连刀、蓝刀皮、薄餐)

体极扁薄。腹棱自颊部直至肛门。鳃耙12~16。侧线在胸鳍上方陡然向下弯折,侧线鳞62~74。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臀鳍条3,20~26。

喜集群于浅水区的水面游动,行动迅速,飘忽不定,故有“飘鱼”之称。杂食性,食昆虫、虾、高等植物碎屑。产卵期在5~6月,繁殖力强,数量较多。

小型鱼类,一般体长为100~200毫米,最长可达260毫米。分布广,从华南到华北均产。

83寡鳞飘鱼 鲤科

PseudOlaubuca engraulis(Nichols)

(蓝片子)

体形似银飘鱼。腹棱自胸鳍基部直达肛门。鳃耙9~13。侧线在胸鳍上方缓慢下弯,侧线鳞46~55。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臀鳍条3,17~21。

小型鱼类。杂食。5~6月在江河中产漂流性卵。在江河较湖泊为多。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

84三角鲂 鲤科

Megalobrama terminalis(Richardson)

(三角编、乌鳊)

体高,侧扁,呈菱形,头小。腹棱自腹鳍至肛门。上下颌角质发达。背鳍硬刺较长,长度大于头长。尾柄氏与高相等。鳔3室,前室最大。

生活于水体中、下层,尤喜栖息在多岩石的区域。杂食,主食水生植物和淡水壳菜。3龄成熟,体重2市斤左右。生殖季节4~6月,在江河流水中产卵,卵粘附于砾石上。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可长到10市斤左右。肉味鲜美,富含脂肪,为上等食用鱼。浙江杭州一带有捕捞幼鱼用于池塘饲养的习惯。

分布广,全国各主要水系均产。

85团头鲂 鲤科

Megalobrama amblvcephaia Yih

(团头鲂)

体高,侧扁。腹棱自腹鳍至肛门。上下颌角质较薄。背鳍刺较短,其长度不及头长。尾柄高大于长鳔3中,中室最大。生殖季节雌雄体。上均具珠星,雄鱼第1根胸鳍条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

适应于静水环境,通常在湖泊水草丛生的区域栖息。草食性。雌鱼2龄成熟,体重1市斤左右。产卵期5~6月,产卵场一般具一定流水,静水中也能繁殖卵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

中型鱼类,最大达6市斤。生长较快,肉味腴美。含肉量多,深受群众欢迎,是一种优良的养殖鱼。自古闻名的武昌鱼,乃泛指鲂和鳊而言,但目前普遍饲养的武昌鱼,主要是团头鲂。原产于长江中游的湖泊,以湖北省梁子湖所产为最著。

86 长体鲂 鲤科

Megalobrama elongata Huang et Zhang

体比鲂属其他种为低。眼径小于吻长,头长为眼径的4.3~4.6倍。侧线鳞56~61。背鳍最后一枚硬刺和最长分枝鳍条均短于头长。

此鱼发现于长江上游。

87四川华编 鲤科

Sinibrama changi Chang

体较高,侧扁。鳃耙9。侧线鳞52~54。背鳍硬刺粗短,最长分枝鳍条显著小于头长。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臀鳍条3,18。

个体不大,常见体长60~120毫米。分布于长江上游。

88蒙古红[鱼白] 鲤科

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红梢子、尖头红梢、红尾巴)

头稍尖,口向上倾斜。侧线鳞73~79。背鳍具光滑硬刺。臀鳍条3,18~22。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及胸鳍布有珠星。

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水流缓慢的河湾、湖泊。性凶猛,捕食小鱼和虾,1.5市斤重的个体可吞食4寸左右的鲢、鳙鱼种。5~7月在流水中产卵。卵粘附在石块或其他物体上。中型鱼类,最大达6市斤,常见者为0.5~1.5市斤。天然产量较大,渔业上有一定地位。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89翘嘴红[鱼白] 鲤科

Erythroculter ilisaeformis(Bleeker)

(翘壳、翘嘴巴)

体氏,侧扁,头背面平直。口上位,下颌坚厚,上翘,竖于口前。眼大。鳞小,侧线鳞80~93。背鳍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臀鳍条3,21~25.

生活在敞水区的中上层,行动迅速,善跳跃。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体重1市斤的个体能吞食4寸左右的鲢、鳙鱼种。6~7月产卵.产卵场多在近岸水区,卵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者重达20~30市斤,常见为4~5市斤。天然水体渔获物中占比重较大。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头后背部稍隆起。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前方,口斜裂。侧线鳞64~71。胸鳍未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臀鳍条3,23~29。

栖息于静水湖泊的中上层。肉食性,主食小虾。生殖季节,以5月最盛,在水草丛生的湖汉或河湾中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个体不大,最大1市斤左右。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91拟尖头红[鱼白] 鲤科

Erythroculter oxycephaloides(Kreuenberg et Pappenhein)

(鸭嘴红梢)

头小,尖长,头背面稍扁平,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口向上倾斜。背鳍硬刺光滑。臀鳍条3,23~26。

多栖居于流水或大水面静水体中。肉食,以小鱼和虾为主。5~6月产卵。个体较大,最重达6市斤以上,但数量较少。

分布于长江水系。

92短臀近红[鱼白] 鲤科

Ancherythroculter wangi(Tchang)

(麻尖)

口亚上位。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侧线鳞60~64。背鳍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未端不达腹鳍。臀鳍条3,17~22。

适应于流水环境,数量不多。分布在K江上游。

93黑尾近红[鱼白] 鲤科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Yih et Woo

(高尖)

日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侧线鳞65~70。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未端达到或超过腹鳍其部。臀鳍条3,23~28。

中上层包类,主食小鱼。个体个大,常见者体长150~300毫米。

数最不多。分布于长江上游。

94高体近红[鱼白] 鲤科

Ancherythroculter kurematSui(Kimura)

(大眼刁、圆大眼)

口端位,下颌较上颌稍长。眼大,吻长与眼径相等。侧线鳞57~63。背鳍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未端不达腹鳍基部。臀鳍条3,21~25。

个体不大,一般体长为100~2m毫米。3~4月产卵。天然数量个多。分布于长江山上游。

95四川半餐 鲤科

Hemiculterella sauvageiWarpachowsky

体较扁薄。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腹棱。口端位。下颌前端中央有丘突与上颌前端中央的凹陷相嵌合。侧线鳞50~55,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背鳍无硬刺。臀鳍条3, 11~13。

中上层鱼类。个体小,一般体长为60~130毫米,数量不多。分布于K江、珠江水系。

96黄尾鲴 鲤科

Xenocypris davidiBleeker

(黄尾、黄片、黄姑子、黄尾刁)

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47~51。侧线鳞63~68。腹部在肛门前方有不明显的腹棱。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底层。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底层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性成熟,4~6月产卵。生殖季节亲鱼群集溯游到浅滩处产卵,卵粘性。最大长400毫米,一般2年鱼约200毫米。天然产量较丰富。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97银鲴 鲤科

Xenocypris argenteaGunther

(密鲴、银[鱼参]、刁子)

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38~45。侧线鳞53~64。腹部在肛门前方具不明显的腹棱。

栖息于江、湖的中下层。刮食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鱼可达性成熟,4~6月在流水中产卵,卵漂流性。天然产量大,尤以江河中上游的数量更多。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98细鳞斜颌鲴 鲤科

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Bleeker)

(沙姑子、黄片)

口下位,略呈弧形,下颌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39~48。侧线鳞74~84。自腹鳍基部至肛门问有明显的腹梭。

在江河、湖泊和水库等不同环境均能生活。以着生藻类及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为食。一般2年鱼可达性成熟,繁殖力强,4~6月产卵,集群溯河至水流湍急的砾行滩产卵。卵粘性。在蛔类中个体最大,可长达6中斤。生长较快,2年能长至1市斤左有。现已成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

分布于全同各主要水系。

99圆吻鲴 鲤科

Distoechodon tumirostrisPeters

(青片、扁鱼)

体略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吻钝,向前突出。口极宽,横裂,下颌具锐利而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2行。侧线鳞72~82。

栖息于江、河的中下层,刮食石上着生藻类和植物碎片。是一种很好的养殖品种,在我国有二、三百年养殖历史,与家鱼混养可提高产量。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科(十)

100逆鱼 鲤科

Acanthobrama simoniB1eeker

(刺鳊、扁脖子)

口小.下位,横裂;下颌角质边缘不发达。眼径与吻长相等。下咽齿l行。侧线鳞41~50。自腹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

常见小型鱼类,喜群集逆水溯游。以藻类为主要食物。5~6月产卵,卵漂流性,产于急流溪河中。个体小,繁殖快,数量较多。

分布于长江水系。

101鲢 鲤科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Cuvier et Valendennes)

(白噬、鲢子、扁鱼)

头大,;吻钝圆,口宽,眼位于头侧下半部,眼间距宽。鳃耙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有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胸鳍未端不达腹鳍基部。腹部狭窄,自喉部至肛门有发达的腹棱。

我国著名的四大家色之一,适宜于湖泊、水库放养,天然产量也很高。活动于水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4月下旬水温达18C以卜时,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间开始产卵,产卵期持续到7月上旬。受精卵吸水膨胀,随水漂流孵化,生长快,从2年到3年鱼体重可由2市斤增长到8市斤。池塘养殖第二年即可上市。最大个体重达40~50市斤。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102鳙 鲤科

Aristichys nobilis(Ricardson)

(花鲢、胖头鱼)。

头很大,几乎占身体长度的1/3。吻宽,口大。眼位于头侧下半部、,鳃耙呈页状,但不联合。具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胸鳍未端超过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肛门有狭窄的腹棱。

活动于水的中上层,性较温和,行动迟缓。以浮游动物力食。在长江4年达性成熟。4~7月,当水温在18C以上、江中涨水时产卵,卵漂流性。生长迅速,1年鱼体重1~2市斤,一般3年鱼可长到10多市斤。个体大,最大达70~80市斤。天然产量较高,为重要纤济鱼类,也是我国优良的养殖鱼类。

分布十全国各主要水系。

103刺[鱼巴] 鲤科

Barbodes (Spinibarbus) caldwelli(Nichols)

(青棍、黄娟鱼、军鱼)

体稍呈圆筒形。吻较圆钝,须之对。鳞大,侧线鳞川~26。背鳍无硬刺,在背鳍起点处有“平卧向前的尖刺,埋于皮内。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水流较急、砾石底质、水色清澈的江河中。杂食性,食水生昆虫、高等植物碎屑等。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卵。最大个体可长至12中斤。肉鲜嫩,可作为山谷水库的驯化收养对象。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104中华仕(刺靶 鲤科

Barbodes (Spinibarbus) Sinensis(Bleeker)

(青波、乌鳞)

体略侧扁。触须2对,侧线鳞29~34。背鳍具带锯齿的硬刺,其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在背鳍起点处向前有一平卧的倒刺,埋于皮内。

一股栖息于底质多石的流水中,冬子在深坑岩穴中越冬,寺季进入交流或上游。杂食什,以摄食着生的丝状藻类和水(高等植物碎片为主。4~6月在水流湍急的江河底部产卵。个体较大。最人可达10多市斤。生长尚快,家养条件下,七年可长至半市斤。肉质肥嫩,在山区河流内产量均较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

105鲈鲤 鲤科

Percocypris pingi pingi(Tchang)

(花鱼、江[温]、江鲤、青脖)

头长,吻较尖。口大,斜裂,下颌向前突出。须2对。鳃孔大。背鳍硬刺后缘具细锯齿。

生活于江河中、上层。性凶猛,吞食其他鱼类。最重可达10余市斤,常见为1~2市斤,肉质较佳。

分布于长江上游、西江及南盘江。

106带半刺厚唇鱼 鲤科

Acrossocheilius (Lissochilichthys) hemispinus cinctus(Lin)

头前部略尖。口下位。唇厚,下唇两侧瓣互相接近,下颌角质略外露。须2对,颌须长度等于眼径。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粗壮,后缘只锹齿。体侧沿侧线具一黑纵带。

多生活于底层为砾石的山涧溪河。个体不入,常见体长100~200毫米。

分布于西江、湘江。

107白甲鱼 鲤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simus(Sauvage et Dabry)

(瓜溜、圆头鱼)

体较高,头短阔,吻圆钝。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成负无须。侧线鳞46~49。背鳍硬刺具锯齿。

栖息于水流较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冬季在岩穴深处或深坑中越冬。常以下颌刮取藻类为食。雌鱼体重约l市斤开始性成熟。3~5月,在多砂石的急流滩上产卵。肉细嫩、富脂肪。生长较快,3年鱼体重2中斤以上。个体较大,最大能长至7市斤。为地区性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08四川白甲鱼 鲤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usFang

(腊棕)

体形与白甲色相似,体稍低。口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时。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偶鳍及尾鳍下叶呈鲜红色。

常在底层多砾石、清澈的流水中栖息,冬季在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刮食藻类和沉积腐殖质等。存子亲色成群溯游到沙滩急流处产卵。卵沉件,附着于水底砂石上孵化。中小型食用鱼。

分布于长江上游。

109小口白甲鱼 鲤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liniWu

(红尾子)

体长,稍侧饲。头短,圆钝。口较小,下位。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背鳍具有带锯齿的硬刺尾柄较细。

为江河流水生活的鱼类。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科(十一)

110稀有白甲鱼鲤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rarus Lin

(沙鱼)

体侧扁,略高。头短而宽,吻圆钝。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侧线鳞42~44。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第1根分枝鳍条短十头长。

生活在砾石底、水流湍急的江段。食着十藻类。常见体至0.5~3市斤。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111瓣结鱼鲤科

Tor (Folifer) Brevifilis brefilis (Peters)

(哈司、重口、马嘴)

体呈流线形,尾柄细。头大。吻大而突出,口大,马蹄形,唇厚,肉质,分3叶;中叶发达,近方形,鹰缘游离。须2对。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

通常栖息在清澈水体中,巡游于水底乱石间,伸出大口吸食石隙间的底栖动物。3年性成熟,在急流中繁殖。中型鱼类,常见1~2市斤,最大5~6市斤。上游地区产量较高。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112齐口裂腹鱼鲤和)

Schizothorax (Schizothorax)prenanti (Tchang)

(齐口、细甲鱼)

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须与眼径等长。鳞细小,臀鳍和肛门两侧各具列较大的臀鳞。背鳍刺弱,后缘光滑或具少数锯齿。成熟雄鱼吻部具珠星。

下层鱼类。栖息于山区的河流内,常在砾石河滩上刮食着生藻类。3~4月繁殖。个体较大,常见1~2市斤,最大可长到8~10市斤。

分布于长江上游。

113重口裂腹鱼鲤科

Schizothorax(Racoma) davidi (Sauvage)

(重口、细甲鱼)

头锥形。口下位。唇肉质,肥厚,下唇发达,分三叶,中叶细小,侧叶宽阔。须2对人度为头长的1/3。鳞小,臀鳍和肛门两侧具一列较大的臀鳞。背鳍硬刺细弱,后缘具锯齿。

属冷水性的下层鱼类。在底质为砂滩、砾石的急流中生活,尤以河道弯曲处为多。主食水生昆虫。8~9月在水流较急的砾石堆中产卵。肉肥、富脂肪。个体较大,一般2~4市斤,最大可达到20市斤。是产区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

114华鲮鲤科

Sinilabe0 rendahfli rendahli (Kimura)

(青龙棒、青[鱼甬])

体略旱棍棒状。口下位,呈新月形。吻皮向下盖住上唇中段的基部,边缘具细缺刻。下唇内面布满小乳突,下颌有角质边缘。须2对,细小。背鳍无硬刺.外缘轮廓外凸。生殖季节雄鱼吻部有珠甲。

栖息于底质多岩石、水清澈的河流及山涧溪流的下层。常在岩石上刮食藻类及有机沉积物。3~5月,在水流较急、底层多砂石的环境中产卵,卵粘着于岩石上。个体较大,常见为2~3市斤,最人10余市斤。肉质细嫩,含脂量高。为上游地区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和各支流。

115湘华鲮鲤科

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

(青鱼、尤狗鱼)

外形似华鲮。口部构造也相似。幼鱼具须2对,成鱼退化。背鳍无硬刺,外缘平截。

生活习性与华鲮相似。分布于湘江水系。

116泉小鱼鲤科

Jemilabeo prochilus(Sauvage et Dabry)

(油鱼)

体近圆筒形,吻圆钝。口下位,吻皮中央有“八”形的深缺刻,吻皮接近口处和下唇颐部遍布整齐的小乳突。当吻皮和下唇外翻时呈喇叭形。须2对。背鳍无硬刺。肛门紧接臀鳍起点。

下层鱼类,喜在山溪和有流水或泉源的岩洞和江河中生活。常以日在水底岩石上锉食附着藻类、有机物质等。3~4月在上游的石缝或石洞中产卵。个体不大,肉质细嫩,富含脂肪。为上游的食用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

117墨头鱼鲤科

Garra pingi pingi (Tchang)

(墨鱼、东坡鱼)

体略呈圆筒形,头宽而平扁。口大,下位。吻皮边缘裂成流苏状。下唇形成宽大的椭圆形吸盘,中央为肉质垫,周缘游离,其上有小乳突(见左下图)。无须。背鳍无硬刺,外缘凹形。偶鳍呈水平位置。

为底栖性鱼类,多栖于水清澈、底层多砾石的急流环境,以吸盘吸附于水底石块上,食附生于石块的藻类、植物碎屑等。3~4月在流水中产卵。常见体长200~300毫米,最大可长到667毫米。肉厚、多脂、味鲜美,为珍贵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云南元江、澜沧江等水系。

118岩原鲤鲤科

procypris rabaudi (Tchang)

(岩鲤、黑鲤、墨鲤)

体略高,背部隆起。唇厚,表面乳突不明显。须2对。背鳍、臀鳍具有粗壮的后缘带锯齿的硬刺。背鳍外缘平截。胸鳍未端接近或达到腹鳍起点。生殖期间雌雄鱼头部都出现珠星。

在流动的深水中生活,常在岩石缝隙间巡游觅食。冬天潜入岩穴或深坑。2月分始向产卵场游动,2~4月在水质清澄、底质为砾石的急滩处分批产卵。卵粘附在石块上。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生长缓慢。最大达20市斤。肉厚肥嫩,为上等鱼,可在山谷水库放养。

分布于长江上游。

119鲤鲤科

Cyprinus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鲤拐子、[鱼代]仔)

体长,略侧扁。须2对。下咽齿呈臼齿形。背鳍基部较长。背鳍、臀鳍均具有粗壮的、带锯齿的硬刺。

多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冬季游动迟缓,在深水底层越冬。以食底栖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一般于清明前后在河湾或湖汉水草丛生的地方繁殖,分批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发育。适应性强,能耐寒、耐碱:耐缺氧。可在各种水域中生活。为广布性鱼类,个体大,生长较快,为淡水鱼中总产最高的一种。

鲤鱼养殖历史悠久,经过长期人工选择,业已培育出许多养殖品种,如江西、浙江的红鲤均为优良品种。

 

120鲫鲤科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

(喜头、鲫拐子、月鲫仔)

体侧扁而高。头较小,吻钝。无须。下咽齿侧扁。背鳍基部较短。背鳍、臀鳍具粗壮的、带锯齿的硬刺。

为广布、广适性鱼类,分布自亚寒带至亚热带,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杂食性,食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水草等。繁殖力强,成熟早。3~7月,在浅水湖汊或河湾的水草丛生地带繁分批产卵,卵粘附于水草或其它物体上。为中小型鱼类,常见为半市斤左右,最大达3市斤以上。肉质细嫩、味鲜美,为广大群众喜食的上等鱼类。广布于全国各水系。

鲫鱼的品种很多,金鲫便是鲫鱼的一个变种,经过长期培育和选择,即成为名贵的观赏鱼——金鱼,现己在世界各地饲养。

平鳍鳅科

121浙江原缨口鳅平鳍瞅抖

Vanmanenia stenosoma chekianensis(Tchang)

头部平扁,尾部稍侧扁,尾柄长与尾柄高相等。吻很长,吻沼分成3叶。具须3对。下唇具有小乳突,中部边缘仅有4个分叶小乳突。鳃裂下端延伸到头部腹面。胸鳍、腹鳍平展。尾鳍近截形。体被虫蚀形的斑纹。

小型鱼类,营底栖生活。栖息于山涧溪流水底。分布于浙江各水系。

122犁头鳅平鳍鳅科

Lepturichthys fimbriata(Gunther)

(长尾鳅、细尾鱼、铁扫把)

头部平扁,形似犁头。尾柄特别细长,呈细鞭状。匕柄高度小十眼径。吻褶分叶,中叶宽,后缘有1对须状突。吻须2对,口角须3对。上、下唇均具多数须状突,颐部有1~2对小须。鳃裂扩展到头部腹面。体鳞细小,鳞片上一般具刺状疣突。

底栖性小型鱼类。生活在江河于流急流石滩处。生殖季节在4月中到6月初,卵漂流性。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23短身间吸鳅平鳍鳅科

Hemimyzon abbreviata(Gunther)

(石爬子)

体呈扁圆筒形,尾柄圆而细长。头平扁。须4对;吻须、口角须各2对。鳃裂扩展到头腹面。鳞小,光滑。胸、腹鳍平展。腹鳍左右不连合。其未端离肛门甚远。

小型鱼类。常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江河中。胸、腹鳍展开,可吸附在岩石上不致被冲走。

分布于长江上游。

124中华间吸瞅平鳍鳅科

Hemimzon sinensis(Sauvage et Dabry de Thjersant)

(石爬子)

体平扁,尾柄圆而细长,吻须、口角须各2对,唇有1~2排乳突,下唇乳突不明显。颐部具1~2对大乳突。鳃裂扩展到头腹面。鳞片具有发达的棱脊。胸、腹鳍平展;腹鳍左右不连合,腹鳍未端达肛门。

底栖性小型鱼类。栖息在江河急流。展开胸、腹鳍可将其扁平的身体吸附于石块而不被急流冲走。

分布于长江上游。

125四川华吸鳅平鳍鳅科

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 szechuanensis Fang

体宽短,十扁。吻须、口角须各之对。鳃裂稍扩“展至头部腹面。胸鳍基部的背面及其后缘至腹鳍基部的体侧裸露。胸、腹鳍人七千展,胸鳍起点在眼的前方,未端超过腹鳍起点,腹鳍左右相连成吸盘状,尾鳍凹形。

底栖小型鱼类。体型特化,腹鳍成吸盘状,吸附在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砾石上,能匍匐跳跃前进。主食藻类。5月份,在急流石滩上产卵,卵粘附十砾石上发育。

分布十长江上游。

126峨嵋后平鳅平鳍鳅科

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 Chang

(石爬子)

体短宽,平扁。吻须、口角须各2对。鳃裂颇窄,仅限于胸鳍基部的背上方。胸、腹鳍左右平展,胸鳍起点在眼前缘的下方,未端超过腹鳍起点,左右腹鳍连成吸盘状,尾鳍凹形。

体型特化,栖居于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河砾石或砂滩上,可停伏于岩石上不致被冲走,行动敏捷,能在石上匍匐跳跃前进。是小型底栖鱼类,体长一般为40~70毫米。

分布于长江上游。

鱼危]

127大鳍[鱼] [鱼危]科

Hemlbagrus macropterus Bleeker

(江鼠、石扁头、石胡子)

体长,头平扁。须4对,甚长,上颌须未端超过背鳍起点。体无鳞。行鳍硬刺光滑:胸鳍刺发达,前缘粗糙,后缘具锯齿。脂鳍特别长,起点接近背鳍,未端几与尾鳍相连。

中小型底层鱼类,多在江河水流湍急、底层多砾石的环境中生活。夜间觅食,食底栖动物。6~7月繁殖,在流水滩产卵,卵粘附于石上。常见为0.5~1市斤,最大达10市斤。

分布于长江、珠江水系。

128黄颡鱼[鱼危]科

PSeudobagrus fulvldraco (Richardson)

(黄腊丁、[鱼央]丝)

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比背鳍刺长,前、后缘均具锯齿。脂鳍较短,臀鳍条21~25。尾鳍分叉。鼻须:一半为白色另一半为黑色。

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白天潜伏于水底层,夜间活动。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成熟雄鱼肛门后面有生殖突。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分布较广,产量大,肉嫩,少刺,多脂肪。最大约1.5市斤。是普通食用鱼类。分布十全国各上要水系。

129岔尾黄颡鱼[鱼危]科

PSeudobagrus eupogon Boulenger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未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

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130江黄颡鱼[鱼危]科

Pseudobagrus vachelli(Richards0n)

([鱼央]丝、硬角黄腊丁、江颡)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未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未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

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131光泽黄颡鱼[鱼危]科

PseudObag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

(尖嘴黄颡、油黄姑)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未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未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

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132钝吻[鱼危] [鱼危]鲍科

Leiocassis crassirostris Regan

头较短,吻圆钝。唇肥大。眼被皮膜覆盖。须4对,上颌须未端几达鳃膜。背鳍刺长于胸鳍刺,后缘光滑或仅留锯齿痕。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脂鳍长,基部超过臀鳍基部。臀鳍条17~19。尾鳍深叉。

为底层鱼类。个体不大。产于长江水系。

133粗唇[鱼危] [鱼危]科

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unther

吻圆钝。眼被皮膜覆盖。须4对,上颌须超过眼后缘,接近鳃膜。背鳍刺较长,后缘有细小的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脂鳍基部长等于或稍长于臀鳍基部。臀鳍条16~19。尾鳍深分叉。

多在江河、湖泊的底层生活。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珠江闽江等水系。

134长吻[鱼危] [鱼危]科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unther

(江团、肥沱、[鱼回]鱼)

头较尖,吻特别肥厚,显著突出。须短,4对。眼小,被皮膜覆盖。背鳍刺后缘有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弱。在臀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鳍。臀鳍条14~18。尾鳍分叉。

栖息厂江河的底层,冬季在多岩石的深水处越冬。肉食性,以小鱼、虾、水生昆虫为食。4~6月,在底质多为砂、砾石的急流中产卵。卵粘性。为同类鱼中生长较快、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达20市斤。肉鲜嫩,少细刺,被列为上等名鱼。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向被视为肴中珍品。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135细体[鱼危] [鱼危]科

Lei si paratti Gunther

(溜竿黄腊丁、牛尾巴)

体细长,头平扁。须4对,上颌须未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后缘有细弱的锯齿,刺长与胸鳍刺相等或稍短。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明显。脂鳍基部稍长于臀鳍基部。臀鳍条17~20。尾鳍内凹,两叶未端圆。

栖息于江河底层。个体不大,常见者100~200毫米。分布于长汀中、上游。

136短尾[鱼危] [鱼危]科

Leiocassis brevicaudatus Wu

体较租短。唇厚。须4对,细小,上颌须未端超过眼后缘。背鳍刺长度大于或等于胸鳍刺,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有发达的锯齿。脂鳍基部长于臀鳍基部。臀鳍条17~18。尾鳍内凹。

生活于江河的底层。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137切尾[鱼危] [鱼危]科

Leiocassis truncatus Regan

头稍平扁,吻圆钝。须4对,上颌须后伸达到眼后缘与胸鳍之间的中点,背鳍刺短,后缘光滑。胸鳍刺稍长于背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腹鳍后伸达肛门。脂鳍基部长于臀鳍基部。臀鳍条17~20。尾鳍后缘微凹,或近截形。

江河中生活的底层鱼类。个体不大,最大约2m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138白边[鱼危] [鱼危]科

Leiocassis albomargintus Rendhal

(别耳姑)

头顶有厚的皮膜覆盖。吻圆钝。须4对,上领须稍超过限后缘。背鳍刺后缘稍粗糙。胸鳍刺比背鳍刺短,前缘光滑,后缘锯齿明显,脂鳍基稍长于臀鳍基。臀鳍条19~21。尾鳍圆形,边缘镶有朋显的白边。一般雄鱼体细长,个体较大。雄鱼粗短,个体小。

栖息在江河、湖泊的底层。分布于长江水系。

鲶 科

139鳃鳃科

Silurus asotus Linnaeus

(土鲶)

体长,后部侧扁。头平扁。口大,口裂未端止于眼前缘的下方。下颌突出,上下颌具细齿。成鱼须2对1颁须达到胸鳍未端。胸鳍刺前缘锯齿明显。臀鳍基部甚长,鳍条数目多。尾鳍小,微内凹,上下叶等长。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尤喜在缓流和静水中生活。性不活跃,白天隐居十水草丛或洞穴中,黄昏和夜间外出觅食,以小鱼、虾为食。雌鱼体长200毫米左右达性成熟。4~6月产卵,卵粘附在水草上。在长江最大达5~6市斤,常见1~2市斤。肉鲜嫩、少刺,为群众喜食的鱼类。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140南方大口鲶鲶科

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 Chen

(河鲶、叉口鲶、鲶巴朗)

外形与鲶相似。口裂未端达到或超过眼中部的下方。上颌须达到胸鳍基部。胸鳍刺前缘具2~3排颗粒状突起。尾鳍不对称,上叶比下叶长。

多栖息于江河缓流区。性凶猛,白天隐居水底或潜伏于洞穴内,夜晚猎食鱼、虾及其他水生动物。雌鱼体长达700毫米左右达性成熟。4~6月,在江河砂石底质的激流浅滩处产卵。卵沉性。幼鱼喜集群。最大可长至一百市斤。经常捕获个体力20~40市斤。是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人江河中。

 

[鱼央]科

141白缘[鱼央] [鱼央]科

Leiobagrus marginatus (Gunther)

头平扁,颊部特别膨大。头宽大于体宽。上、下颌几等长,具绒毛状细齿。眼极小。须4对(见左上图)。背鳍位置靠近头部;背鳍刺光滑,较胸鳍刺为短。胸鳍刺光滑,包于皮内。脂鳍长,在与尾鳍连接处具有一明显的缺刻。尾鳍圆形。各鳍外缘呈白色。

底栖性鱼类,一般生活于山涧溪流。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100毫米以下。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42拟缘[鱼央] [鱼央]科

Leiobagrus marginatoides Wu

(鱼蜂子)

外形与白缘[鱼央]相似。体较长。背鳍刺一胸鳍刺长度相等。脂鳍在勺尾鳍连接处稍凹,但不形成明显的缺刻。

生活于江河的底层。个体小,体长50毫米的个体已达性成熟。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鱼兆]科

143中华纹胸[鱼兆] [鱼兆]科

Glyptothorax sinensis Regan

(石黄姑、黄腊丁)

头平扁。眼小。上唇具小乳突,下唇薄而光滑。须4对,上颌须有宽阔的皮褶与吻部相连,未端超过胸鳍起点。颏部和胸部均具皱褶。体无鳞。背鳍刺短,光滑。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脂鳍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

底栖小型鱼类。常在急流中活动,用胸腹面发达的皱褶吸附于石上,以昆虫幼虫为主要食物。5~6月,在急流石滩。上产卵,卵粘附于石块上。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鱼箴]科

144[鱼咸] [鱼咸]科

Hemirhamphus kurumeus Jordan et Starks

(针鱼)

体细长,稍侧扁。口上位,上颌短。呈三角形,下颌细长,形似针状。两颌相对部分具细齿。眼大。鳞薄。体半途明。背鳍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

小型鱼类,生活于湖泊中上层。主食浮游生物,兼食昆虫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鱼将]科

145青[鱼将] [鱼将]科

Oryzias latipes (Schlegel)

(万年[鱼参]、稻花鱼)

体侧扁,背部平直。头略平扁,被鳞。眼大。口上位,横裂。无侧线。背、腹鳍均小。背鳍位厂体后部,几与臀鳍相对。尾鳍近截形。

生活于池塘、稻田及湖泊的上层。性活泼、喜集群。4~7月为生殖季节,分批产卵。卵膜具丝状物。个体从小,最大不超过40毫米。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体。

鳢 科

146乌鳢鳢科

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

(黑鱼、财鱼、乌棒)

体略呈圆筒状。头尖,稍平扁。口裂斜伸至眼后。上下颌具尖齿。头部覆盖鳞片。背、臀鳍基部很长。胸鳍、尾鳍圆形,腹鳍小。

闪猛性鱼类,常潜伏在水草丛中伺机袭捕食物,主食鱼、虾。口腔内具辅助呼吸器,常吞吸空气,能适应缺氧环境。产卵期在5至7月。亲鱼将水草搅成环形的巢,产卵于其中。卵为浮性。亲鱼有守巢和护仔鱼的习性,最大个体重十余市斤,生长快,细刺少,是群众喜爱的食品。

分布很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几乎遍于全国各水系。

合鳃科

147黄鳝合鳃科

Monopterus albus (Zuiew)

(鳝鱼、蝉)

体圆,细长,呈蛇形。尾尖细,唇发达,上、下颁有细齿。眼小,为皮膜覆盖。左右鳃孔在腹面相联。体无鳞。无偶鳍,奇鳍退化仅留下不明显的皮褶。

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塘堰及稻田中,穴居,日间潜伏于洞穴中,夜间出穴觅食,为肉食性。能吞吸空气,借口腔及喉腔的肉壁表皮辅助呼吸,可适应缺氧的水体,且离水不易死亡、黄鳝具性逆转的特性,一次性成熟前均为雌性,产卵后,卵巢渐变成精巢。雌鳝达性成熟最小个体长约340毫米。产卵在洞穴中,亲鱼有护卵的习件。最大可达N市斤。分布广泛,产量高,肉味鲜美,具特殊风味,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分布于全国各类水体。

刺鳅科

148刺鳅刺鳅科

Mastacembelus aculeatus (Basilewsky)

(刚鳅、刀鳅)

体细长。吻尖而突出,具游离皮褶。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体被细鳞、无侧线。背鳍有33~34枚硬刺。无腹鳍。背、臀鳍基步极长,与尾鳍相连。

底栖鱼类,栖息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0毫米以下。分布于长江水系。

杜父鱼科

149松江鲈杜父鱼科

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四鳃鲈、花鼓鱼、媳妇鱼)。

头大。平扁,体上鳞,皮上遍布小突起或皮褶。背鳍2个,基部相连。胸鳍大而圆。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每边鳃膜上各有两条橙黄色的斜条纹,似四片鳃叶外露,故名“四鳃鲈”。

为近海洄游鱼类,能生活在咸淡水或纯淡水中。幼鱼4月溯河,在淡水中生长,肥育,12~1月降河。春季在沿海浅水地带产卵。卵成块附着在蚌类的空壳或砾石上以鱼、虾为食。个体不大,产量不多。但肉鲜嫩而肥美,自古闻名,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以上海市松江县产者力最著。现已进行人工养殖。自渤海近岸至厦门均产此鱼。

[鱼旨]科

150白头鳜[鱼旨]科

Siniperca whitehensi (Boulenger)

头略尖,口较大,下颌稍向前突出。鼻孔离眼前缘远。上下颌犬齿不发达。鳃耙一般为7。幽门垂扁平不分枝,共分三叶。在同类鱼中鳞片稍大。眼后缘的鳃人上有三条黑色狭条纹,后鳃盖骨上角有一黑斑。

喜生活于流水环境。个体不大。分布于浙江、广西及海南岛等地主要河流中。

151鳜[鱼旨]科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桂鱼、桂花鱼、季花鱼、胖鳜)

体较高、侧扁,背部隆起。头大,口裂略倾斜,下颌突出,上颌后伸至眼后缘。上下颌前部有犬齿状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幽门垂200左右。

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域。有在湖底下陷处躺卧的习性,夜间活动觅食。凶猛性鱼类,食其他鱼类和虾。生殖季节在5~7月,产浮性卵。肉质优良,少细刺,向披誉为名贵鱼。产最较高。现已试行人工繁殖和饲养。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要水系。

152长体鳜[鱼旨]科

Siniperca roulei Wu

(竹筒鳜)

体较细长。头尖长。下颌突出,犬齿成单行;上颌后伸至眼中部的上缘,其前部犬齿为多行。鳃耙退化。颊部、鳃盖及腹鳍前的腹面均有鳞片。幽门垂约10个。

生活于江河缓流地区,湖泊中较少。个体小,常见的体长100~200毫米。数最不多。

分布于湖南、福建、广西各水系。

153大眼鳜[鱼旨]科

Siniperca kneri Garman

(母猪壳、刺薄鱼、羊眼桂鱼)

体形与鳜相似。眼较大。上颌后端不达眼后缘。幽门垂68~95。

生活习性与鳜相仿。更喜栖息于江河、湖泊的流水环境。性凶猛,以鱼、虾为食。最大个体可达5市斤左右。肉味鲜美,少细刺,为名贵鱼类。

分布于长江水系。

154斑鳜[鱼旨]科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er

(岩鳜鱼)

外形似鳜。鳃耙4枚。侧线鳞104~124。幽门垂45~33。头部具暗黑色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的环形斑。

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尤喜栖息于流水环境。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00~300毫米,产量不高。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

155暗鳜[鱼旨]科

Siniperca loona Wu

(铜钱鳜)

体侧扁,背部呈弧形,口端位,上下颌几等长;口较小,上颌后端达眼中部。眼大。鳃耙6~8。侧线鳞64~70。幽门垂10个左右。体色深暗。

栖居山溪的缓水区。个体小,常见为60~120毫米。数量不多。

分布于卞湖南、广西各水系。

156鲈[鱼旨]科

Lateolabrax japonicus(Cuvier et Valencinnes)

(鲈板、鲈子鱼、板鲈、花鲈)

体长,侧扁。口大,稍倾斜,下颌稍长于上颌,前鳃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具3枚大刺。鳃盖骨后端有1刺。体被小[木节]鳞。背鳍2个;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由13根软刺组成。腹鳍胸位。尾鳍叉形。

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性凶猛,以鱼、虾为食。个体大,最大可长至30~50市斤,一般为3~5市斤。肉味鲜美。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我同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

[鱼甾]科

157[鱼甾] [鱼甾]科

Mugil cephalus Linnaeus

(乌[鱼甾]、白眼)

体呈圆筒状。头短,前部平扁。吻宽,下颌前端有一凸起与上颌的凹陷相嵌台。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脂眼睑发达,伸达瞳孔。体侧纵列鳞38~41。背鳍两个,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臀鳍3,8。尾鳍叉形。

近岸生活,能适应淡水、咸淡水或海水等不同环境。成鱼以着生泥表的硅藻和其他生物为食。体型较大,体长可达800毫米。肉细嫩、富含脂肪,属上等食用鱼类。产量高,是海港养殖对象之一。分布于我国沿海。

158赤眼梭[鱼甾] [鱼甾]科

Liza soiuy (Basilewsky)

(赤眼[鱼甾]、梭鱼)

体形似鲍。眼稍带红色。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边缘。体侧纵列鳞41~47。背鳍两个,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臀鳍条3,9。尾鳍凹形。

近海鱼类,多栖息于沿海及江河口咸淡水中,亦能到淡水中生活。食浮游生物。在浅海和河口咸淡水中产卵。生殖季节为4~6月。个体较大。是上等食用鱼炎,也是优良的咸淡水养殖品种。分布于沿海和各江河口。

塘鳢科

159沙鳢塘鳢科

Odontoburis obscura (Temminck et Schlegel)

(塘鳢、蒲鱼)

体粗壮,前部浑圆。头大,稍平扁,口上位.两颌具细齿。颊部肌肉发达。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人。腹鳍胸位,左右分离。生殖期间:雄鱼体表光滑,雌鱼体表粗糙,有明显的生殖突。

底层鱼类,喜隐居于岩石缝隙,或泥沙、杂草等隐蔽处。食虾。4~6月产卵,以石隙、空蚌壳及破瓦罐等为产卵巢穴。雄鱼有守巢护卵的习性。肉多,鲜美可口。江浙一带以[纯]菜、蒲鱼(沙鳢)为名菜。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福建等地。

160黄[鱼幼]塘鳢科

Hypseleotris swinhonis(Gunther)

(黄肚鱼、黄麻嫩)

体短小。口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均具细齿。眼径大于眼间距。体被[木节]鳞。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大。腹鳍胸位,左右分离。尾鳍圆形。

栖息于水体底层,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一般体长40毫米以下。数量较多,无经济价值。

分布于长江水系。

暇虎鱼科

161[木节][暇]虎鱼[暇]虎鱼科

Cte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庐山石鱼、春鱼)

头略扁平,吻钝。口端位,下颌微突出。体被[木节]鳞,头部裸露。背鳍之个,彼此分离。腹鳍胸位,左右愈合成吸盘。雄鱼背鳍、臀鳍较长。

底栖性小型鱼类,成鱼散居于石隙中。食各类水牛无脊椎动物。4~6月产卵,卵粘附于石上。幼鱼有集群溯游习性,可大批捕捞,加上成为风味特殊的食品。

分布极广,除青藏高原外,几乎遍于全国。

162成都[木节]暇虎鱼暇虎鱼科

Ctenogobius chengtuensis (Chang)

体细长,略呈圆筒状。头略平扁。头部和背鳍前的背部裸露。第2背鳍前的鳞片不规则。背鳍2个,彼此分离。腹鳍胸位,左右愈合成吸盘。体鳞边缘呈黑色。

栖息于山涧溪流的底层。为30~50毫米长的小型鱼类。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

弹涂鱼科

163弹涂鱼弹涂鱼科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Osbeck)

(跳鲨鱼)

体圆,头大。吻短钝。眼明显外突,位于头顶前方。眼间隔呈一细沟。上下颌各具齿1行。无侧线。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基部具臂状肌柄。腹鳍胸位,左右愈合成心脏形的吸盘。尾鳍椭圆。

小型鱼类,生活在海水或咸淡水中。当退潮时,借尾部和胸鳍肌柄的力量跳跃于泥滩上觅食小动物。

分布了沿海各江河口。

攀鲈科

164圆尾斗鱼攀鲈科

Macropodus chinensis (Bloch)

(火烧[鱼旁鱼皮])

体侧扁,背、臀鳍基部长,几相对。背鳍有4~5根延长的分枝鳍条。腹鳍胸位,有1~2根延长的分枝鳍条。臀鳍几与尾鳍相连。尾鳍圆形。雄鱼鳍条延长更甚,体色更艳。

小型鱼类,栖息湖叉、塘堰、稻田及沟港等处的水草丛里。能吞吸空气,借口腔内的表皮行辅助呼吸。

分布十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各省。

165叉尾斗鱼攀鲈科

Macropodus opercuiaris(Linnaeus)

体形与圆尾斗鱼相似。腹鳍有1根分节鳍条特别延长,雄鱼鳍条延长尤甚,尾鳍叉形。

多生活于山塘、稻田及水泉等浅水地区,食无脊椎动物。繁殖期雄鱼吐泡沫为巢,将卵汇集于中,雄鱼有护巢的习性。个体小,因体色鲜艳,且雄鱼好牛,是著名的观赏鱼。

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南方各省。

[鱼屯]科

166暗色东方[鱼屯] [鱼屯]科

Fugu obscurus (Abe)

(河[鱼屯]、吹肚鱼、气泡鱼)

体前部浑圆,尾部渐细。上下F颌各具齿2枚。体背、腹部各有一群小刺。背鳍、臀鳍几相对。胸鳍近方形。无腹鳍,尾鳍截形。

洄游性鱼类,活动于水体中上层,遇敌害时腹部迅速鼓胀呈球形,体表小刺竖起,予以自卫和恫吓。杂食。春季亲鱼由海人河产卵。幼鱼在江河或湖泊中肥育、生长。翌年春入海。为中小型鱼类,肉鲜美,富脂肪,蛋内质含量很高。肝脏、生殖腺和血液有剧毒,食用时须特别慎重,一般以腌制后食用较安全,其毒性可提取用于医治神经痛、痉挛等病。分布于东南沿海及江河下游。

167条纹东方[鱼屯] [鱼屯]科

Fugu xanth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

(青郎鸡、艇巴)

体形似暗色东方[鱼屯]。上下颔各具齿2枚。体背部和腹部各有一群小刺。体上半部具蓝白两色相问的波纹条,背鳍、臀鳍几相对。无腹鳍。尾鳍截形或稍内凹。

洄游性鱼类。生殖季节在江河口咸淡水区域产卵。一般体长150~300毫米。其卵巢、肝脏和血液有剧毒,须慎食。分布于沿海及江河口。

舌鳎科

168窄体舌鳎舌鳎科

Cynoglessus graclfls Glliither

(夭鳎、鞋底鱼)

体平扁,形似舌。眼小,两眼皆位于体之左侧。有眼的一侧具侧线3行。体被小[木节]鳞。背鳍和臀鳍皆与尾鳍相连、胸鳍。有眼侧体淡褐色,无眼侧体白色。

洄游性鱼炎。底栖,杂食,主食小型软体动物和虾。在江河口咸淡水中常见,亦有进入淡水河流中,在长江可至安庆以上。

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渤海等海域。

169三线舌鳎舌鳎科

Cynoglossus trigrammus Gunther

体形似窄体舌鳎,在有眼侧身体和鳃盖上具有数块不规则的黑斑。生活习性与窄体舌鳎相似。在长江可进入到武汉。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体侧扁。头小。吻长,稍尖。眼中等大,前后鼻孔邻近。口下位,唇周有乳突。须3对,吻须2对位吻端,颌须 l对位口角。鳞片极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尾鳍微凹。体中轴具黑褐色波边纵纹。

底层鱼类。栖息于溪河多沙石底的环境中。个体小,一般体长60–120 mm。分布于珠江水系和海南岛。

平头岭鳅

鳅科

Oreonectes platycephalus Gunther

体长,稍平扁,后部侧扁。头宽扁。眼小,前后鼻孔明显分开,前鼻孔鼻管延长成须状。口下位,弧形。唇稍厚。须3对。背鳍位置较后,起点在腹鳍基之后上方。体被细鳞。前部侧线鳞明显。尾鳍圆形。

底层鱼类,栖息于山溪,白昼藏匿石缝间,夜晚外出觅食水生昆虫。个体小,体长不超过100 mm。分布于珠江水系。

无眼岭鳅

鳅科

Oreonectes anophthalmus Zheng

体略平扁,后部侧扁。头宽圆,平扁。眼退化,不外露。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大,椭圆形。须3对。背鳍位置靠后;腹鳍短小;尾鳍弧形,分枝鳍条甚少,前者为4;后者12。体裸露,半透明,略带肉红色,前部有数个侧线孔。

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水中。个体小,体长25~40mm,具一定的研究价值。仅发现于广西武鸣县起凤山太极洞中。

南方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meridionalis Zhu

体长,侧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下唇中断,上颌中部有一齿突。须3对,很长,口角须达主鳃盖骨,外吻须达眼中后缘。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不完全,止于肛门上方。背鳍位腹鳍稍前方;尾鳍微凹。雄性体侧有1条深褐色纵纹。雌性具多数横斑条。

小型底层鱼类。栖息在缓流小支流,多水草或石砾缝隙处。个体小,数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水系)。

横纹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fasciolatus (Nichols et Pope)
(沙钻、滑鱼、媒子鱼)

体前部稍圆,向后渐侧扁。颊部微鼓,头宽小于体高。口下位,弧形,上颌中部具齿状突,与下颌缺刻相对。须3对,较短。鳞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位后于腹鳍。尾鳍微凹。体侧具10~16条明显的横斑。底层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急流河段的砾石缝隙中。一般体长50~120mm。分布于海南岛、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把边江等水系。

花鳍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incertus (Nichols)
(滑油)

形态特征与横纹条鳅相似。定其体无斑纹,呈灰绿色。多生活在溪河的底层。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为50~100mm。分布于珠江水系。

泰国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thai Fowler体前部稍圆,后部侧扁。头宽大于体高,两颊鼓出。口大,弧形,上颌中部具齿形突,与下颌前缘缺刻相对。须3对,较短。体被细鳞,侧线完全。体侧具横斑8条。

小型鱼类,体长一般50~100mm。多栖于流水的砾石缝隙中。数量少,分布于澜沧江水系和南定河。

个旧盲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qejiuensis Chu et Chen体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向后渐侧扁。背缘隆起,胸腹缘平直。头稍平宽略大于高。无眼。鼻孔大。口调位,深弧形。须3对,粗壮发达。体裸露。侧线平直,侧线孔清晰。腹鳍起点与背鳍的第二、三根分枝鳍条相对。生活时鳍透明,体半透明。

个体细小,一般体长40~50mm。无经济价值,有一定学术意义。发现于云南个旧市南芭蕉箐的地下河中。

鲤科

金线[鱼丹] 鲤科
Danio chrysotaenitus Chu

体侧扁,腹部无棱。头长小于体高。吻短钝。眼大,前位。下颌门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须2对,短小。侧线一般不完全。背鳍位置较后;臀鳍长,其起点与背鳍第一、二根分枝鳍条相对;尾鳍分叉。体后半部有一金黄闪亮的纵条。

小型鱼类,体长不超过70mm。喜栖居厂山间溪沟清泉中。无经济价值。分布于西双版纳澜沧江水系。

丽色低线[鱼鼠] 鲤科
Barilius pulchellus Smith

体侧扁,腹部无棱。吻略尖。口较大,下颌突出,口裂倾斜,下颌正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侧线完全,位于体下侧。背鳍后位,与臀鳍相对;胸鳍宽长,达腹鳍起点;尾鳍叉型。体侧有7~10条垂直蓝绿斑条。

生活于山涧溪流。杂食性。个体小,为产地常见种。分布于红河、澜沧江等水系。

长嘴[鱼鼠] 鲤科
Raiamas guttatus (Day)
(长嘴鱼、大口鱼)

体长,侧扁,腹部圆。头尖,其长大于体高。口端位,极大,口裂超过眼后缘的下方。下颌前端具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须2对,极细小。背鳍位置较后;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基未端稍后的卜方。体侧有多数不规则的条纹和斑点。

栖息在江河流水中。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分布于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等水系。

异[鱼鼠] 鲤科
Parazacco spilurus (Gunther)

体侧扁,腹部较窄,腹鳍基至肛门腹棱明显。口上位,口裂倾斜,下颌前端有显著突起,与上颌凹陷嵌合。无须。侧线完全,前部明显下弯。背鳍稍后:臀鳍长,最长鳍条超过尾鳍基部,分枝鳍条11~12根。体侧具不规则的垂直条纹,尾基具一深黑斑点。

小型凶猛鱼类。食小鱼、虾。分布于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的小溪流中。

拟细鲫鲤科
Nicholsicypris normaalis (Nichols etPope)

体长,侧扁,腹鳍至肛门间有腹棱。头较宽。口大,端位。无须。下咽齿2行。侧线明显下弯,行经体侧下方。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背、腹、臀鳍均小;尾鳍叉形。

生活在山溪和小水沟中。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mm以下。分布于海南岛和广东、广西南部。

瑶山鲤鲤科
Yaoshanicus arcus Lin
外形与拟细鲫相似,但具3行下咽齿。仅分布在广西大瑶山的溪流中。
南方波鱼鲤科
Rasbora steineri Nichol et Pope
体长,侧扁。头短小,尖突。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前端稍外突,且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对相嵌。无须。侧线明显弯向腹方,位于体下侧。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肯、腹、臀鳍短小,尾鳍细长,深叉,叶端尖。

生活在溪流、水沟。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mm以下。分布于海南岛及广东、广西各水系。

棱似鲴鲤科
Xenocyprioides carinatus Chen et Huang
体长,侧扁。腹鳍至肛门有发达的腹棱。吻短,稍尖。口小,亚上位,横裂。下颌边缘具角质,稍突出于上颌。无须。眼较大。无侧线。背鳍无硬刺。下咽齿形状似胭类,主行具齿6枚。

个体极小,体长20~40mm。数量稀少,为偶见种。分布于西江水系局部地区的小水体中。

罗碧鱼鲤科
Paralaubuca barroni (Fowler)

体极扁薄,背缘平直,腹缘圆凸。腹棱明显,自鳃颊至肛门。吻尖,口端位,下颌前端突起与上颌凹陷嵌合。侧线在胸鳍上方缓下弯。背鳍无硬刺。臀鳍基部长,其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的下方。

小型鱼类。喜栖息在水体的中上层,在产地为常见种。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水系。

细鳊鲤科
Rasborinus lineatus (Pellgrin)

体高而侧扁,体长为体高的3.2~3.6倍。自腹鳍基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头略小。吻短钝。口端位。无须。侧线位体侧中轴线之下和缓下弯,侧线鳞36~38。背鳍位置略后,起点在腹鳍基的后上方;臀鳍基部稍长。体侧无纵带。

生活在缓流及静水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常见体长60~100mm。分布于闽江、珠江等水系及海南岛。

台细鳊鲤科
Rasborinus formosae Oshima

体稍长侧扁,体长为体高的3.8~4.0倍。腹棱自腹鳍基至肛门。口亚上位,斜裂,无须。侧线位体中轴之下前端下弯,侧线鳞45~47。背鳍位置较后。体侧有1暗色纵带。

小型鱼类。数量少。分布于台湾、海南岛及西江水系。

鳅科 美丽小条鳅

鳅科

Micronoemacheilus pulcher (Nichoils et Pope)

体侧扁。头小。吻长,稍尖。眼中等大,前后鼻孔邻近。口下位,唇周有乳突。须3对,吻须2对位吻端,颌须 l对位口角。鳞片极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尾鳍微凹。体中轴具黑褐色波边纵纹。

底层鱼类。栖息于溪河多沙石底的环境中。个体小,一般体长60–120 mm。分布于珠江水系和海南岛。

 
平头岭鳅

鳅科

Oreonectes platycephalus Gunther

体长,稍平扁,后部侧扁。头宽扁。眼小,前后鼻孔明显分开,前鼻孔鼻管延长成须状。口下位,弧形。唇稍厚。须3对。背鳍位置较后,起点在腹鳍基之后上方。体被细鳞。前部侧线鳞明显。尾鳍圆形。

底层鱼类,栖息于山溪,白昼藏匿石缝间,夜晚外出觅食水生昆虫。个体小,体长不超过100 mm。分布于珠江水系。

 

无眼岭鳅

鳅科

Oreonectes anophthalmus Zheng

体略平扁,后部侧扁。头宽圆,平扁。眼退化,不外露。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大,椭圆形。须3对。背鳍位置靠后;腹鳍短小;尾鳍弧形,分枝鳍条甚少,前者为4;后者12。体裸露,半透明,略带肉红色,前部有数个侧线孔。

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水中。个体小,体长25~40mm,具一定的研究价值。仅发现于广西武鸣县起凤山太极洞中。

 

南方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meridionalis Zhu

体长,侧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下唇中断,上颌中部有一齿突。须3对,很长,口角须达主鳃盖骨,外吻须达眼中后缘。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不完全,止于肛门上方。背鳍位腹鳍稍前方;尾鳍微凹。雄性体侧有1条深褐色纵纹。雌性具多数横斑条。

小型底层鱼类。栖息在缓流小支流,多水草或石砾缝隙处。个体小,数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水系)。

 

横纹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fasciolatus (Nichols et Pope)
(沙钻、滑鱼、媒子鱼)

体前部稍圆,向后渐侧扁。颊部微鼓,头宽小于体高。口下位,弧形,上颌中部具齿状突,与下颌缺刻相对。须3对,较短。鳞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位后于腹鳍。尾鳍微凹。体侧具10~16条明显的横斑。底层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急流河段的砾石缝隙中。一般体长50~120mm。分布于海南岛、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把边江等水系。

花鳍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incertus (Nichols)
(滑油)

形态特征与横纹条鳅相似。定其体无斑纹,呈灰绿色。多生活在溪河的底层。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为50~100mm。分布于珠江水系。

泰国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thai Fowler体前部稍圆,后部侧扁。头宽大于体高,两颊鼓出。口大,弧形,上颌中部具齿形突,与下颌前缘缺刻相对。须3对,较短。体被细鳞,侧线完全。体侧具横斑8条。 小型鱼类,体长一般50~100mm。多栖于流水的砾石缝隙中。数量少,分布于澜沧江水系和南定河。
 
个旧盲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qejiuensis Chu et Chen体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向后渐侧扁。背缘隆起,胸腹缘平直。头稍平宽略大于高。无眼。鼻孔大。口调位,深弧形。须3对,粗壮发达。体裸露。侧线平直,侧线孔清晰。腹鳍起点与背鳍的第二、三根分枝鳍条相对。生活时鳍透明,体半透明。

个体细小,一般体长40~50mm。无经济价值,有一定学术意义。发现于云南个旧市南芭蕉箐的地下河中。

鲤科

金线[鱼丹] 鲤科

Danio chrysotaenitus Chu
体侧扁,腹部无棱。头长小于体高。吻短钝。眼大,前位。下颌门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须2对,短小。侧线一般不完全。背鳍位置较后;臀鳍长,其起点与背鳍第一、二根分枝鳍条相对;尾鳍分叉。体后半部有一金黄闪亮的纵条。

小型鱼类,体长不超过70mm。喜栖居厂山间溪沟清泉中。无经济价值。分布于西双版纳澜沧江水系。

 

丽色低线[鱼鼠] 鲤科

Barilius pulchellus Smith
体侧扁,腹部无棱。吻略尖。口较大,下颌突出,口裂倾斜,下颌正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侧线完全,位于体下侧。背鳍后位,与臀鳍相对;胸鳍宽长,达腹鳍起点;尾鳍叉型。体侧有7~10条垂直蓝绿斑条。

生活于山涧溪流。杂食性。个体小,为产地常见种。分布于红河、澜沧江等水系。

 

长嘴[鱼鼠] 鲤科

Raiamas guttatus (Day)
(长嘴鱼、大口鱼)

体长,侧扁,腹部圆。头尖,其长大于体高。口端位,极大,口裂超过眼后缘的下方。下颌前端具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须2对,极细小。背鳍位置较后;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基未端稍后的卜方。体侧有多数不规则的条纹和斑点。

栖息在江河流水中。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分布于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等水系。

 

异[鱼鼠] 鲤科

Parazacco spilurus (Gunther)

体侧扁,腹部较窄,腹鳍基至肛门腹棱明显。口上位,口裂倾斜,下颌前端有显著突起,与上颌凹陷嵌合。无须。侧线完全,前部明显下弯。背鳍稍后:臀鳍长,最长鳍条超过尾鳍基部,分枝鳍条11~12根。体侧具不规则的垂直条纹,尾基具一深黑斑点。

小型凶猛鱼类。食小鱼、虾。分布于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的小溪流中。

 

拟细鲫鲤科

Nicholsicypris normaalis (Nichols etPope)

体长,侧扁,腹鳍至肛门间有腹棱。头较宽。口大,端位。无须。下咽齿2行。侧线明显下弯,行经体侧下方。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背、腹、臀鳍均小;尾鳍叉形。

生活在山溪和小水沟中。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mm以下。分布于海南岛和广东、广西南部。

 

瑶山鲤鲤科

Yaoshanicus arcus Lin
外形与拟细鲫相似,但具3行下咽齿。仅分布在广西大瑶山的溪流中。
南方波鱼鲤科
Rasbora steineri Nichol et Pope
体长,侧扁。头短小,尖突。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前端稍外突,且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对相嵌。无须。侧线明显弯向腹方,位于体下侧。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肯、腹、臀鳍短小,尾鳍细长,深叉,叶端尖。

生活在溪流、水沟。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mm以下。分布于海南岛及广东、广西各水系。

 

棱似鲴鲤科

Xenocyprioides carinatus Chen et Huang
体长,侧扁。腹鳍至肛门有发达的腹棱。吻短,稍尖。口小,亚上位,横裂。下颌边缘具角质,稍突出于上颌。无须。眼较大。无侧线。背鳍无硬刺。下咽齿形状似胭类,主行具齿6枚。

个体极小,体长20~40mm。数量稀少,为偶见种。分布于西江水系局部地区的小水体中。

 

罗碧鱼鲤科

Paralaubuca barroni (Fowler)

体极扁薄,背缘平直,腹缘圆凸。腹棱明显,自鳃颊至肛门。吻尖,口端位,下颌前端突起与上颌凹陷嵌合。侧线在胸鳍上方缓下弯。背鳍无硬刺。臀鳍基部长,其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的下方。

小型鱼类。喜栖息在水体的中上层,在产地为常见种。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水系。

 

细鳊鲤科

Rasborinus lineatus (Pellgrin)

体高而侧扁,体长为体高的3.2~3.6倍。自腹鳍基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头略小。吻短钝。口端位。无须。侧线位体侧中轴线之下和缓下弯,侧线鳞36~38。背鳍位置略后,起点在腹鳍基的后上方;臀鳍基部稍长。体侧无纵带。

生活在缓流及静水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常见体长60~100mm。分布于闽江、珠江等水系及海南岛。

 

台细鳊鲤科

Rasborinus formosae Oshima

体稍长侧扁,体长为体高的3.8~4.0倍。腹棱自腹鳍基至肛门。口亚上位,斜裂,无须。侧线位体中轴之下前端下弯,侧线鳞45~47。背鳍位置较后。体侧有1暗色纵带。

小型鱼类。数量少。分布于台湾、海南岛及西江水系。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