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到芙蓉镇的汽车:中年人,记得当年的理想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31:00


中年人,记得当年的理想乎?  

摘要:最近一项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显示,尽管中国人是世界上对晚年准备最充分的国家之一,国人还是最担忧老年生活,26%对变老有恐惧感,30%对晚年生活表示担忧。中国人心态之老也格外突出,在45-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65%的人认为60岁前就已经老了。

    最近一项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显示,尽管中国人是世界上对晚年准备最充分的国家之一,国人还是最担忧老年生活,26%对变老有恐惧感,30%对晚年生活表示担忧。中国人心态之老也格外突出,在45-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65%的人认为60岁前就已经老了。

    这些数字虽然触目惊心,但是环顾左右,的确符合实情。由于是网上调查,参与调查者的处境比起国民平均水平还要优越一些,如果全民抽样调查,比例只会更高,不会更低。1960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超过一半已经认老服老了,认老说明他们放弃了努力、放弃了抗争、放弃了创新,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信心没了。

    这意味着,那个20年前怒吼《一无所有》的崔健已经“老”了。这意味着,人生从无到有只有20年时间,然后是漫长的从有到无的老年生活。45-55岁是标准的人到中年,阅历、精力俱佳,本来是人生最精华的时期。假如不重振中年人的雄心,积极投入财富创造,任凭再高明的精算师也设计不出合理的社会养老方案。中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72岁,人均有50年时间要靠25-45岁这20年的收入生活,如何应付得过来?

    中年服老,不是能力衰退了,更不是健康出了问题,而是心理上的挫败感太强。一个社会总会有成功者,有失败者,但是比例过半的中年人挫败感强烈,这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社会的失败,这印证了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溃败论。

    在职场上,新鲜人通常被教育懂得吃亏,掌握生存之道。不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社会变化太快,在很大程度上,国民心态老化,也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严格按年龄划线的“干部年轻化”政策的副作用。虽然这项政策曾经起到加快高层领导干部轮替的积极作用,但是也让很多基层年龄过线的干部早早失去进取心。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社会又有泛政治化的传统,既然干部要年轻化,国企工人年轻化、秘书年轻化便顺理成章,连私营企业招聘广告也不避讳对年长者的歧视,如此氛围,不能不让中年人气馁。(

    若再讲远一点,那是达尔文主义造的孽。中国原本是尊老崇老的国家,自从严复翻译《天演论》之后,中国瞬间转变为欺老的社会。梁启超写《少年中国说》,鲁迅与左联青年的故事,再到“文革”的时候发动中学生造反,老人都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代名词。

    社会达尔文主义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属于西方社会的旁门左道。美国有克林顿、奥巴马这类40多岁的年轻总统,也有里根70多岁才当选老年总统,格林斯潘工作到80岁。社会达尔文主义到了中国却长期被奉为真理,五花八门诸多变种横行肆虐一个多世纪。

    崔健曾经唱道:“过去我幻想的未来可不是现在”。和崔健同龄的极少数幸运儿,他们在各个关键岗位尚能影响社会进程,希望他们还记得当年的理想。

文字内容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