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发现远古怪兽:慧缘禅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41:48

慧缘禅语

(2011-07-30 17:56:44)  

       

第一章
 

1、多赞美人,不是非人。

2、害人之心不可有,帮人之心不可无。

3、人生有三大支柱:一是生命健康,二是精神信仰,三是物质基础。 4、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5、为人应该感四种恩德:一是天地之恩,二是父母之恩,三是三宝之恩,四是众生之恩。

6、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7、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8、敬重贵人,礼待小人。这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修课。

9、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要帮助别人,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礼貌动作。

10、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有一个好命格(基础),一个好运势(机遇),好风水(环境),好名号(名正言顺),多读书(文化内涵)。还应具有超人的胆量、超人的智慧和良好的机遇。

11、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12、无论做什么,要学会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因为我们周围的人、事、物都属于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13、不要小看自己和别人,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14、要想让别人看得起,首先自己是好样的。

15、助人者必得快乐;害人者必得痛苦。

16、我们应和聪明人交朋友,不要和狡猾人交朋友;应和老实人交朋友,不要和愚笨人交朋友;。

17、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方能消业除魔,方可获得幸福,方可修身成佛。

18、做该做的事是智能,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19、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20、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能。

21、爱不是要求对方如何,而是要求自身的付出。

22、最大的敌人,可能是我们自己。

23、贵而无智则衰,智而骄慢则败。

24、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精进才是人生的创造者。

25、要用心,不要操心;要精心,不要烦心。

26、善有乐报,恶有苦报。

27、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28、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存善意,就不易生恶。

29、尽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

30、屋宽不如心宽。

3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32、吃尽了苦,苦尽甘来;享尽了福,福尽悲来。

33、人人都应该惜命、惜身、惜福、惜缘、惜光阴,因为这样才符合佛理佛法。

34、身外的环境要天天清理和打扫,心的境界要经常保持清净。我们要做好社会环境的环保,也要做好心境的环保。忏悔是心灵的慰籍,也是精神垃圾的大扫除。

35、真正的快乐,不是拥用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36、幸福在每个人的心中,全凭自己的感觉和体会。

37、并非有钱就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38、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

39、小事不做,大事难成。

40、成功是成功之父,失败乃成功之母。

41、说好话如口吐莲花;说坏话如口吐毒蛇。

42、舍得,舍得,就是人们应该对社会,对国家,对众生,对佛家三宝要有贡献,要有施舍,才能得到社会、国家、众生和佛家三宝的护佑和更大的回报。

43、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顺尊长,二是行善积德。

44、世界上只有父母不能再生,因此,当父母健在时子女应尽力孝敬,以免父母去世后懊悔。

45、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是呵责别人的鞭子。

46、欣赏别人就是壮严自己。

47、时时好心情,天天好日子。

48、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

49、谁都知道“金钱名利”是身外之物,但是许许多多的众生还是为此辛辛苦苦了一生。

50、以柔和言语而讲道者为高师。

51、用爱化疑。心中有爱,就会化解疑惑。

52、欲求无价宝,必须下沧海;欲得大智慧,师书加自悟。

53、勿轻已灵,勿以善小而不为。

54、想壮大自己的人,要勇于缩小自己。

55、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56、金不经火炼不纯,人不经修炼不成;没有经过挫折的人都很难成功。

57、人的心地是一畦田,没有播种下好种子,就没有好的收成。

58、有智慧的人才能分辨善恶邪正,谦虚友善的人朋友遍天下。

59、君子行事目标远大,小人行事鼠目寸光。

60、如果你能为他人的利益而站起来呼吁,如果你能把握机遇,如果你能保持健康的身体,超人的智慧,超人的胆量,你就可能是一位领袖型的人物。

61、胆量、机遇、智慧三者俱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62、人事的艰难与磨练,就是一种考验和修练,也可能就是幸福和财富的基础。

63、在人类的思维中,灵感是突发、奇特、美妙而富有创造性的,灵感主管着成功和财富的大门。

64、产生灵感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新奇事物的不懈追求。

65、待人宽厚的人会生活得很快乐。

66、能付出爱心是幸福,能消除烦恼是智慧。

67、是非当老师,赞美作伴侣。

68、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

69、人的眼睛长在前面,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70、没有危机感的人,危机可能就会出现。

71、改新自己是自救,助导别人是救人。

72、发脾气是短暂的发疯,自己害自己莫过于乱发脾气。

73、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74、有善心就有幸福,有善愿就有善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75、悟性是灵感、是智慧、是能量、是道德,悟性越高的人,事业的成功率就越大。

76、能善用时间的人,必能掌握自己的努力的方向。

77、犯了错应及时起忏悔心,才能清净无烦恼。

78、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就会事事落空。

79、所谓“宗教”,“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

80、道德学问是效则,努力勤学立德业。

81、善识己之短,善识人之长;要善于取先辈之长、取师长之长、取学友之长、部下之长,不善于取长补短的人很难会有所成就。

82、人要有自制力,自制力能完善自我,能抵御诱惑,能助你成功。

83、有愿望放在心里,而没有身体力行,犹如耕田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84、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诚,这是修成正果四大要素。

85、多宽容别人,多赞美别人,会给我们带来好运,也会换来真诚和友谊。

86、慈悲没有敌人,智悟不起烦恼。

87、好事要提得起,事非要放得下。

88、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89、布施如播种,以欢喜心滋润种子,才会发芽。

90、成功人士大多表现是:谦虚谨慎、居功不傲、不乱评说、忙而不乱、气度宽宏。

91、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者,才能修成正果。

92、人要惜身、惜命、惜缘、惜福,更要再造福徳福缘。

93、要用知心话暖人,用真诚话感人,用鼓励话助人,用礼貌话喜人。

94、福要自己去造,不要去求。

95、不怕一丈走不到,只怕寸步不移。

96、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谢天意的磨练,人间的是非要当作教育自我的老师。

97、人生十大好:一、好父母,二、好身体,三、好事业,四、好上司,五、好部下,六、好丈夫,七、好妻子,八、好子女,九、好朋友,十、好老师。

98、我们要以热诚之心,去温暖人们心灵上的寒凉,就是佛道。

99、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事、容人之不足,也是功德。

100、做任何事都要专心,专心就是禅定。

101、有和睦的家庭才有好的社会,有好的社会才能好的国家。

102、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难之行,与乐拔苦,缔造清新洁净之慈济世界,为修佛之道。

103、爱不分民族,也不分国家,只要是生命,都应该尊重,应该关怀。

104、佛心没有远近,人的愿望也没有大小,只要心诚意正,即可修成正果。

105、待人处事诚正信实,问心无愧,就可以皆大欢喜,身心自在。

106、人生有三毒:贪、嗔、痴,可用布施治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痴。

107、健康的身体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名利地位可能变成零。

108、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是最好的管理部下的方法。

109、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产生出来的,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的。

110、有人说“心好就好”,但是徒有好心,如果不去化为行动,就不能成就好事。

110、世间没有一件容易办成的事,但也没有一件办不成的事。

111、做官之人应知进退之策,不知则官危;大富之人应知施舍善举,不知则命危。

112、为人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莫说过头之话。

113、要想得到财富和幸福的人,应首先得到智慧。

114、有的人之所以痛苦,是追求错误东西的结果。

115、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

116、自尊心太强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117、仇恨别人,痛苦自己。

118、稻谷成熟,头自然低下。人成熟之时,自然会躬身。

119、人到矮檐下,一定要低头,因为肯低头的人,就不会撞到矮檐上。

120、超越古人是有志气,不让今人谓无肚量。

121、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122、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123、一念得放下,万般得自在。

124、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125、失去了东西,人们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着急。

126、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

127、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128、无法去除内心的烦恼,纵然遍游世界,也得不到快乐。

129、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好友。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130、大贫亦是大富,一无所有、了无牵挂,宁静淡泊、恬然自得。

131、行、住、坐、卧皆是道场,因为道在心中,非在外面。

132、学问就是勤学多问。

133、学佛就是在学做人。

134、能够放得下烦恼的人,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35、不妄求则心安,不妄作则身安。

136、不要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

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双眼。

137、心胸狭小多烦恼,心胸宽大快乐多。

138、每个人的心都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把自己雕刻成魔。

139、人在福中不知福,失去福时方知迟。

140、创造一个天堂来赏赐善者,功德至大。

141、万事成于“忍”。

142、小亏都不想吃的人,就可能会吃大亏。

143、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亲处处亲。

144、仇恨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真理。

145、慈悲战胜嫉忿,以善胜恶,以布施胜自私,以真实胜虚诳。

146、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一切。

147、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与念头,做个正正当当、俯仰无愧的人。

148、能把奉献当作是一种快乐,那你所到之处一定受人欢迎。

149、善于利用时间之人,将拥有更多的财富。

150、人活着与死亡只是肉体的异化,死亡的实质是新生。

151、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诽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美的人。

152、福,来自一颗懂得布施的心。

153、要听三种人的话:一是有智慧的人,二是好德之人,三是有经验的人。

154、一个人如果不能改造环境,就会被环境所改造。

155、真正失败的人就是向环境屈服的人。

156、大富由天,小富由人。人应勤俭惜福。

157、默默的关怀与祝福,亦是无形的布施。

158、凡事心存诚恳,而不虚情假意。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视他人。

159、聪明不能敌业力,富贵不能免轮回。

160、愚者求师之过,智者从师之长。

161、参禅何须山和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162、经过痛苦的洗礼,人往往更懂得谦让和学习,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能领悟幸福与人生的真谛。

163、从不灰心,积极进取,是成功人士的标致。

164、创造机会是智者,等待机会是愚者。

165、能逼出你内在无限潜能的人,是明师。

166、逆境使心智成熟,劳动使身躯成熟。

167、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天才,但是他下的苦功比常人都深。

168、养子不教如养豺虎。

169、只有智慧的耳朵,才能听出超越的真理。

170、成功的人,需有八十岁的智慧,二十岁的干劲与五十岁的稳重。

171、不肯挑五十斤的人,就永远担不起一百斤。

172、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

173、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174、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175、收获必先耕耘、成功须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贡献才受尊重。

176、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177、懂得与他人相处的人,即能享受到生活之真正乐趣。

178、美的极致就是“安祥”。

179、先生者常先灭,后来者常居上。

180、天道的变化总是祸福相依,失意与得意总是交相而来,有福时要居安思危,有祸时要会摆脱厄运。

181、迷,就是失去方向。如果能在迷惑处豁然开朗,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静心破迷而不慌乱,就是智慧。

182、放下名利心,心境自然宽广。

183、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常常是影响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

184、习忙可增福,受谤可增誉。

185、心中有善念,吉神随之来;心中有恶念,恶鬼随之来。明白这一点便可以差使鬼神。

186、佛是善于了却俗尘的神仙,也是善于了却烦恼的圣人。

187、以理智的态度来听取各方面意见,心中就会有正确的主张;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心中的欲望,心境就自然清明。

188、人生有时要清醒,有时却要糊涂。糊涂就是善于藏巧露拙;清醒就是知道事情的轻重得失。

189、看透名利和生死关的,才是大智慧。

190、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191、佛法说万法皆空,万事万物本无永恒,一切终将消散,教人们不要执迷于万事万物之中,使身心不得自在。

192、可羞是贫而无志;可恶是贱而无能;可叹是老而虚生。

193、留有余智,提防不测。

194、假认不得真,巧藏不得拙。

195、能将世俗名利之心放下,才可能成为仙佛;能将成仙成佛之心放下,才能彻悟世间的真理。

196、兢兢业业学问,潇潇洒洒人生。

197、树上秋叶犹恋树、笼中鸟死方出笼。

198、舌存见齿落;刚强不胜柔。户朽枢不蠹;偏执岂圆融。

199、不留昨日之非,不执今日之是。

200、人在病时尘心减,人将死时道念生。

201、人的一生如果有书可读,又有时间读书,又有资财读书,读了许多书又能使自己不被书中的文字所局限,就可说是善于读书的人了。

202、世间虚空觉无趣,流水浪花有亲情。

203、奋勇出豪杰,忠孝成神仙。

204、关起门来阅读佛经,开门迎最好的客人,出门游赏山川景色,这是人生三大乐事。

205、业净六根成慧眼,身无一物到茅庵。

206、成名每在辛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

207、遇到有人糊涂迷惑之时,能够用言语来点醒他,也是无量的功德。

208、丹青是无言之诗,诗句乃有言之画。

209、五更雄鸡唤梦人,顿悟往事乃幻影

第二章 

    一、随缘修缘

   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很重视公共关系。这个公共关系就是佛学中所说的“缘”,而人与人之间“缘”的好坏,与自已的前途和事业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要想使自己的人缘良好,我们就应该敬重和礼待别人,宽容和信任别人,亲切和友好待人。以下几点便是修缘的重要方法:

(一)对人要融和尊重

    人与人相处相识本来就是缘份,人与人之间要融和尊重,不可孤芳自赏,不可偏执傲慢。如果你能尊重别人,礼待别人,圆融通达,别人就会觉得你的形象好、人品好、人缘好,别人就会尊重你、支持你,你的事业就容易成功。

(二)对人要团结包容

    社会是大家的,团体是成员共有的,所以我们有缘与别人相处时,必须跟大众团结和包容别人,不要强求别人完全采纳自己的意见,应本着“有容乃大”的原则,尽量包容别人,如果你能包容别人,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

(三)要互赞互助

    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赞美和帮助,那么我们就要首先学会尊重、赞美和帮助别人。你能尊重别人,别人就能尊重你;你肯赞美人家,人家才会赞美你;你能帮助人家,人家才会帮助你。慧缘上师对学生们常讲:平时要多赞美人,不是非人。还要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帮人之心不可无。如能这样,官者就可官运亨通,商者就能生意兴隆。

(四)人要乐观进取

    有的人每天忧愁满面、板着脸孔,似乎烦恼很多,有的人消极悲观、经常说泄气的话,爱发牢骚,麻烦无穷,请问谁又愿意与麻烦的人打交道呢?所以,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乐观进取,善良亲切。你对着镜子笑,镜子也会对你笑,你在团体中处处表现的乐观进取,亲切友好,自然能够得到大家亲近和拥护。

    总而言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缘份很重要。你要想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和事业大成,就应该广结善缘,融和尊重、团结包容、互赞互助、乐观进取。

      二、团结之道

 
    团结的口号容易喊,团结的行动难实践。因为人人都要求别人主动和我来团结,自己却不肯主动与人家去团结,我们都知道不团结就象一盘散沙,就没有力量。国家要富强,公司要壮大发展,家庭要和睦幸福、世界要和平,这都需要团结。就团结之道我有四点建议:

  (一)能容纳异已才能团结:

    人性常有“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毛病。因为不能容纳异已,所以难以团结。谚语说: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捡细流。不能容纳他人不同的思想、言论、风格和方法,怎么能够团结?

    唐太宗所以被称为明君,就因为能善用不同政见的贤臣;齐桓公因为能用敌方的管仲,所以有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美誉。如果人们真能做到“万花齐放,千鸟争鸣”,就必然建成美好的人间。

(二)分工合作才能团结:

    我们的身体有眼耳鼻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使人体发挥正常功能。现代社会科技学术,亦重视集体创作和分工合作,凡做成一番事业,都是集多数人之努力以完成。所谓分工合作,就是团结精神的体现,佛经云:“有因有缘世间集,无因无缘世间灭。”在此多元化的时代,能互相融和分工合作,即能实现团结、实现和平。

(三)有力量才能团结:

    慧缘上师常说:团结才有力量,有力量才能团结。《觉经》云:“菩萨常念广修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大家都应以智慧、信心、慈悲、愿力,充实和加强自我能量;只有将能量加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对周围人、事、物产生作用力,才能团结。有团结才有力量、才有作为、才有和平。

(四)能奉献才能团结

    能奉献才能团结:佛陀在修行时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如此牺牲奉献,才能赢得众生尊敬,有众生尊敬才易于团结。有些人口头上大喊团结,内心唯利是图、勾心斗角,常为一已之利,争得六亲不认;为一已之见,争得势如冤仇。如此执着,如此计较,少许牺牲都不愿意,一点奉献精神都没有,如此怎能团结?不能团结又何来的和平发展及事业大成?

      三、善结人缘 
 
    慧缘上师说:想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与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交往,生活和工作在群体之中。有的人处处受欢迎。而有的人缘欠佳则不受欢迎,甚至招致许多麻烦;这也就是人缘关系相处融洽不融洽,公共关系形象好不好的因果。

    谁都希望自己受到别人尊敬和爱护,不要被别人指责和陷害;但是人之思想性格各不相同。要与各种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和交往,其中大有学问,要会妥善应对。因此,我想给大家几点建议,可调整身边的人际关系。

(一)敬重贵人

    众生中有好人与坏人之分,有贵人与小人之分;什么人是贵人呢?我认为我们的父母是贵人、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是贵人、帮助我们的人是贵人、我们的上级是贵人,我们与贵人和好人相处的时候,就应该敬重他们,和他们以道义相交,坦诚信任。这样就可以结交更多的贵人好人。事业有贵人和好人相助,自然就能官运亨通,生意兴隆,事业大成。

(二)礼待小人

    所谓小人,常是工以心计又不顾情义、又经常给你添麻烦之人。我们与这样的人交往,一要注意礼貌(礼节),因为你有礼貌知分寸,如果他想陷害攻计于你,也许因为你有礼貌而放过你。宁可与君子理论,切莫与小人计较,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

(三)待邻居以诚信

    这里所讲的邻居,也包含你的同事、朋友,以及一切经常与你生活、工作有关系的人士,尤其是你的老板、上级领导,你与他们相处交往时,首先要注意诚信,因为你的“诚恳”与“信用”,他们自然会对你有好印象,因此他们就会尊敬你,帮助你,甚至提拔和重用你。

(四)待下属以恩惠

    如果你是一家之长,或是一个单位的领导、老板,你对待自己的员工、部属,能够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经常施以恩惠,也就是多关怀、照顾,了解他、鼓励他,同时注意到“扬善于众前,规过于私下”,因为你的恩惠德泽,自然会赢得下属的向心与好感,他们就会尽力的去工作。

 
    四、知音和朋友

   
    相识遍天下,知音能几人?经常听闻人们感慨:现在社会很现实,不但知音难觅,有时常被亲友所累。

亲戚是血缘关系形成的,朋友是人缘关系形成的,都有其因缘所在。我们平心静气的省思,固然有时我们会受亲友所连累,但有时我们的成就也源于亲友。

亲友相交,贵在知心。善良的亲戚,道义的朋友,应该是有福同享、患难与共的。真正的好朋友,可以分享你的喜悦,也能支援你的困境,也就是当你有需要的时候,他随时都会伸出友谊之手。

我们希望别人为自己伸出友谊之手时,首先我们要自问,自己是否也能为别人伸出友谊之手。也就是说:你先要在平时多帮助别人,哪怕是一句好话,一件好事,别人才会视你为好人和朋友,当你需要帮助时他们也会尽力帮你的。如何才能结交好朋友,我提供几点交友良法,请大家参考。

(一)能忍

    朋友相处时,难免会有些误会,或因看法观念不同,甚至会发生口角争执,此时基于友情,必须互相包容忍耐,尤其是要“难忍能忍”,如果一点包容忍耐的胸襟都没有,再好的朋友也难长久相交。

(二)能做

    助朋友一臂之力。只要是善行好事,即使做起来不容易也要尽力去做,因为道义之交就应互相帮助,能“难做能做”,就可能与人建立起珍贵的友情。

(三)能予

    朋友一旦遭遇困难,需要你的支援帮忙,无论是精神上或是物质上的支持,即使自己也有困难,甚至要“牺牲一些”或“缩衣节食”,也应该尽力而为,因“难予能予”,就能建立起坚固的友谊。

(四)不揭过

    好朋友可以规劝、可勉励,但是不能张扬朋友的过失。“扬善于众前,规过于私室”是一种美德,如果你张扬他的过错让朋友难堪,就非交友之道,也就不是好朋友了。

(五)不弃困

    当朋友遭遇困难、痛苦,受灾难面临逆境时,你不可舍弃他。“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可贵”,不能因朋友一时潦倒就弃之不顾,如果有人势利现实如此,日后一定会遭到朋友的唾弃。

(六)不轻贫

    人的际遇无常,荣华富贵的朋友,也许一夕遭遇横祸而贫病交迫,这时最需要友情,你千万不要轻视他,能够贫贱不轻,才是患难见真情。

 
    五、结善缘少纷争

      慧缘上师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尊爱,首先要学会尊爱别人。尽管你觉得自己并不是重要人物,但只要你能尊爱别人,你肯为别人着想,自然会有人觉得你很重要,别人就会为尊爱你、与你合作,和你为友。

如果能够常以“尊爱众生”的观念来待人处世,就会因而广结很多人缘,化解许多纷争,给人许多希望,增添许多欢喜。

重人而后人重之,这正是是佛法“因缘果报”的真理。尊爱别人,赢得别人尊爱,也就是广结善缘,使自己得道多助,谨提供三点建议如下:

(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人的真心本性能够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也就是说我们为人处世,若能横遍十方(广结善缘),竖穷三际(双向沟通),常以敬重和信赖与上级沟通,并以尊重和信任与部属来往,做到上情下至,下情上达,畅通交流管道,自然会有成就。

(二)与人为善

    一个有本领、会办事的人,凡事都能得心应手,即使有挫折,也能提供替代方案。尤其是身为领导人,更要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耐心倾听部属的心声,肯定和赞美部属的成绩和优点,坚定他们的信心,进而开发他的潜能,使他们全力地投入工作。

(三)皆大欢喜,心甘情愿

    人为万物之灵,有情众生都是为了“离苦得乐”才来到这婆娑世界。人与人相处,语言是情感沟通的主要桥梁。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会说话的人,首先会考虑到,说话是传达自己意愿,也希望对方能接受,善言者会带给别人欢喜。会做事的人,人缘好的人,总是给人欢喜、给人希望,心甘情愿的将利益回馈大家,将荣誉分享大家,这样,自然工作效率会提高。


    六、息烦脑勤耕耘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事之计在于明,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时千载,千载一时,我们人的一生数十寒暑,都应该勤奋学习,勤奋工作,愉快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皆是好时节”。可是凡俗众生,偏偏烦恼多,无论是达官富豪,无论是平民百姓,似乎大家都有各人的烦恼,日子过得不愉快,而一生美好的岁月,也就在无可奈何和感慨彷徨中消逝了。不如意之事经常会有发生,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心愿,提供大家四点建议:

(一)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睡早起身体好,这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现代有些人士日夜颠倒,以夜生活追逐刺激,午夜笙歌不辍,翌日中午尚高卧不起,违反正常的生活方式,白天昏昏沉沉,夜晚精神亢奋.有些人早晨起来不吃早餐,也是违反生理需要。所以我建议大家,要早起,要吃早餐,这样才能顺应自然规律与生理需要,就能身心健康,精神充沛。

(二)一事之计在于明

    我们一般人经常会因琐事而烦恼。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其来源去因。而有些事情常因“我执”与“无明”,就使事情繁乱无序,处理起来处处掣肘,十分麻烦。只要我们以清明的心情,智慧的分析前因后果,那么我们处世做事,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一家之计在于和

    家和万事兴。家人和合是一种缘分,家庭不和睦的主要原因就在彼此之间斤斤计较、不能容忍;而和气、和平、尊重、爱护实为家庭幸福的基础,大家都要以感恩惜福的心态,人人都应该感谢天地之恩、感谢父母之恩、感谢三宝之恩、感谢众生之恩,就能家和万事兴。

(四)一生之计在于勤

    勤则天下无难事。勤劳可以白手起家,聚沙成塔,由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丰硕的成果。如果懒惰和奢侈浪费,纵有万贯家业,金山银山也会吃空。勤俭是一个人成功立业的必要条件,为人不可缺失。

如果我们天天都能很好的工作、很好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愉快的、成功的。

 
    七、和平处事

 
    慧缘上师说:善于处事的人,随时随地都能心平气和,不会处事的人,好事也会弄得争执四起。和平的先决条件主要是讲求平等待人,不平等就没有和平,和平讲求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有真正和平。  

    怎样才能和平处事,提供如下几点建议:

  (一)在嗔恨处播撒慈悲的种子

    人与人常因嗔恨而反目成仇。其实应以慈悲宏观的胸怀,在嗔恨之处播撒慈悲的种子,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千万不可火上加油,使得新怨添加旧恨,应知“冤冤相报何时了”之深切的含意。所以我们应在嗔恨之处播撒慈悲的种子。

(二)在仇恨处施予宽恕

    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不要太计较、不要太执着,问题才能协调解决;如果一直执着计较对方的仇恨,没有宽恕的心态,妥协的善意,问题就不能解决,要能够布施宽恕与谅解,这也是一种至上功德。

(三)在怀疑处培养信心的力量

    疑心生暗鬼。凡是对自已有怀疑时,要培养自我的信心;别人怀疑你时,你要给别人足够的诚信之心,只有诚信之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在黑暗处点沉亮般若的火花

    严冬消逝才有春暖,黑夜过去才有黎明。假如人际关系出现裂痕误会,或者自我情绪低落的时候,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冲动作为,这样一来只会使困境更加横逆。必须冷静思考,点燃般若智慧的火花,才能疏导圆满,化解问题。

(五)失意时要看到希望

    衰莫大于心死,如果有人灰心失意时,我们就要鼓励和安慰他,给他希望。人生道路有逆境也有顺境,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就是无上的布施功德。

(六)在忧伤时给予喜悦安慰

    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可贵。当别人心情忧伤苦闷时,最期盼得到别人的关怀,如果你能及时为他分忧解愁,化解他的忧伤苦闷的心结,并且诚挚热忱的给予他喜悦和安慰,必能得到他的信任与友谊。

      八、拒绝别人宜注意方法

      当别人对你有所希求,而你因为种种原因而办不到,不得不拒绝时会感到十分为难。

    助人为快乐是好人之本性,能帮助别人时应多积功德,不得不拒绝别人的希求时应避免难堪,婉转的拒绝才不会伤害情谊。在此提供几点建议,在你拒绝别人希求时可以作为参考:

    (一)不要立刻就拒绝

    当别人提出希求时,如果你连对方的理由、动机都没有兴趣倾听,就立刻予以拒绝,会让别人觉得你冷漠无情,甚至对他怀有偏见。他对你提出希求时,一定有其理由与动机,你应该倾听了解,如果自己真有不得已的苦衷,也宜婉转的以真诚的态度予以说明,如此虽然别人遭到拒绝,也会感动于你的诚恳。

    (二)有代替的拒绝

    谁也不愿意向别人开口要求帮助,如果这样就一定有他找你的因缘。如果你轻易的予以拒绝,会使自己失去帮助别人,获得友谊的机会;也许他跟你要求的这一点你帮不上忙,你可以用另一个替代的方法去帮助他,如此一来,你虽拒绝了他原来的希求,他还是一样会感谢你。

    (三)不要无情拒绝,要有帮助的拒绝

    如果是无情地拒绝别人的希求,那一定是表情冷漠、语气严峻,毫无通融,这样就会使希求者非常难堪,甚至因希求不成而反目成仇。因此,要慈悲而有智慧的拒绝他原来的希求,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另外提出可以帮助他的途径,也就是说虽然拒绝了原来的希求,但在其他方面可以给他一些帮助,他自然会无怨于你,还会感恩于你。

    (四)不要盛怒下拒绝,要有笑容的拒绝

    在盛怒之下拒绝别的的希求,常会因“口不择言”而伤害对方,也让别人觉得你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在拒绝的时候,要能面带微笑,态度庄重,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尊重与礼貌,如此一来,即使被你拒绝,也会欣然接受。

    为善常乐,助人为乐。当你不得已拒绝别人的希求,如果注意以上所说拒绝的艺术,就不会使拒绝变为难堪。

      九、说话四忌

      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每天都要说许多话,而很少有人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方法。一般人说话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毛病:

    (一)忌语中带刺

    有些人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可是自己却经常话中带刺,甚至以恶言嘲风别人,这样就会得罪许多人,从而影响自己的事业和前图。

    (二)忌信口开河

    有些人自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经常信口开河,不加思考地说些不负责的话,这样也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利。

    (三)忌言不及义

    有些人轻视别人的智慧,喜欢卖弄自己的口才,讲话东拉西扯,言不及义,答非所问。这样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不利的社会地位。

      (四)忌鬼话连篇

    有些人希欢玩弄别人的诚信,专讲敷衍虚伪的违心之论,甚至想到就说,说了就错,错了就赖。如果这样下去而不注意改正的话,做官的就会丢官,经商的就会破产。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惜福结缘感恩德,一个时常心怀感恩的人,心里很清静自在,口中自然就会经常赞美别人。

      十、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慧缘上师说:禅是大智慧,是人类的宝藏。因为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禅是社会大众的,而不是少数僧人居士的。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拈花微笑的大迦叶尊者,但把禅心交给了佛性本具的每一众生。春城无处不飞花,人间到处有禅机。仅从禅的名称,就可看出禅的社会性,如禅诗、禅话、禅心、禅悦、禅味、禅行……等,人间社会到处有禅者,山林水旁、陋巷闹市,不分僧俗、不计男女,人人可参禅,处处可问道。禅就是那么的人间化、大众化、社会化。

    现今人间现实社会中,到处充溢着功利、自私、狭窄、执着、贪戾与暴力,更需真正的禅者以安祥、放下、大公、宽广与慈悲的良方来对治。

禅如万古长空、日月星辰,禅如江河湖海、山野田园,禅如阴阳五行、万物众生。禅没有时间的长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人我的是非。因为真正的禅者,对时空有普遍性的觉悟。一旦开悟,就可以领略到时间的永恒、体会出空间的无边,完全生佛平等,在时空里,完全法界一如。

    自古以来,禅者都重视生活,离开了生活,因然没有禅,离开了工作,更无法深入禅心。

    现今社会分工合作,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我们能以感恩惜福之心,专心做好本职工作也就是参禅,所以禅与现代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十一、平常心即是道

      青青翠竹是法身,郁郁黄花乃般若。

    慧缘上师开示说:一般人谈到修行,常将范围局限在打坐、念佛、诵经、持午、闭关……等在名相上的修行。诚然,念佛与诵经,当然也是修行的法门,但是发心弘法、讲学著作、创业利众、治国安邦、乃至随喜随缘、一切善行义举都是修行。

    律宗的有源和尚向慧海禅师请教:“如何修持用功?”慧海禅师回答说:“用功要持平常心,平常心即是道。”这也就是说,修行要在生活中修行,要在无功中修行。

    现在有些初发心学佛修行的人,只想“了脱生死”问题,不顾“处理生活”问题,经常一知半解的要“闭关”、“住山”、“持午”(即过午不食)……藉口修行,而逃避弘法利生的责任,甚至有些走火入魔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自称开悟得道,标榜自己修行过人,甚至还会显示卖弄神通,哗众取宠,其实都是有违佛法的。大凡一个真正的证悟者,从不自高自大,从不哗众取宠,而是实事求是,利乐有道。

 
    十二、天天皆是好日子

      如果一个人一生天天都生活得很实在,很美好,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如何过每一天的生活,这有四点建议:

      每天多说好话

    圣贤们每天都要检讨自己的功过。我们也可以自己回顾一下,一天中自己说了多少好话,如你早!、你好!、谢谢你!、对不起!等等。如能常常说一些赞美人的好话,自然可以广结善缘、化解烦恼,就会使自已每天的日子过得很美好幸福。

    每天多行善事

    我们看到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放入垃圾筒,搭乘公共汽车时让座给老弱妇孺,在工作上多给别人一点协助与服务等。每天多做一点好事,会使自已的生活会更感充实。

      每天经常反省

    一般人常喜欢指责和批评别人,而疏于检讨反省自己,如果能够自己经常反省,就会改过迁善,就能多积功德,就能事业大成。

      每天常欢喜

    你对镜子笑、镜中就会出现笑脸。如果一个人整天忧愁满面,一副非常烦恼的样子,就会使自己的日子难过;常持平常心,多从好的方面去设想,愉愉快快地工作,高兴高兴地吃饭,安心坦然地睡觉,一切随缘随喜,力求自在自然。那么你就会有个健康的身体,喜乐的心情,微笑的脸。自己快乐,也会使别人喜悦,那么你每天都会生活得充实而美好。   

    佛教很重视“口业”,佛经中列举了八种比喻,来说明“口业”的得失:一、口诵佛名如吐珠玉;二、口宣教化如放光明;三、口谈无信如嚼木屑;四、口好戏谑如掉刀剑;五、口道秽语如流蛆虫;六、口说善事如喷清香;七、口语诚实如舒布帛;八、口言欺诈如蒙陷井。

    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有部分人士藉口言论自由,或受到别有具用心者煽动,为了自我的私利,漠视大我的权益,常以激烈偏颇的言论误导民意,只希望别人为我,不愿意我为别人。这样的人连其码的社会功德都没有,是不能修成正果的。

      十三、说  

      很多人都有过做梦的经验,梦中的一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所以我们对于梦境实在不需要过于认真执着,以免让自己增加苦恼。

    做梦有两种成因,一种是自发性的,是自己的意念所引发的梦境,一种是他发性的,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刺激而产生的。做梦的原因,多半是各人心态所显示出来的景象,同时也可能是各人对现实环境的分别意念所引起,因此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梦是白天思想的延续。”

    佛教认为做梦是由于独头意识的作用。平时我们对世间万象的认识,是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随时招感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加上六识才能发和作用。譬如,眼睛认识各种颜色、形状;耳朵认识各种声音;鼻子认识各种香臭味道;舌头认识酸甜苦辣;身体认识冷热软硬;而心则认识一切万法。

    平时,我们的心和眼、耳、鼻、舌、身,一齐来认识这个世界;但是睡觉的时候,眼不看、耳不听、身不动、舌静止、鼻不闻,这五根都停止运作,只有“心”独自活动,因此叫做“独头意识”;白天有什么愿望无法实现,被压抑的感情无法发泄,或是某些心事不欲人知,都会藉着“独头意识”的活动,在睡梦中出现或完成,所以心理学家称梦就是潜意识的活动。

    人人都可能做梦,一般说来,梦的内容大约可分为四类:

    由于恐惧而做的梦

    大部分的梦多因恐惧而生,尤其生性胆小、焦急、疑虑心重的人,常会因恐惧而梦到被猛兽追逐、恶人迫害的情形。

    由于愤怒而做的梦

    喜爱发脾气的人,常会在睡梦中产生沮丧、嫉妨、激动、怒骂的不平现象。

    由于忧郁而做的梦

    先天带有忧郁气质的人,梦境常是失望、愤怒、气馁等无可奈何。

    由于快乐而做的梦

    乐天派的人,做的梦多充满兴奋、惊奇、巧遇,因此,睡前保持好心情,才能好梦连床。

白天我们工作已够辛劳,睡觉是休憩身心,何苦将烦恼带上床,使自已不能宁静安眠?“心中无事一床宽”,经常保持一颗知足感恩的慈悲心,就能够享受到没有梦魇的宁静安逸的睡眠。

      十四、天堂地狱之说

      究竟上天堂有没有捷径?入地狱又是什么机缘?下面我要各提供三个上天堂以及入地狱的方法,也就是“上天三福行”与“入地三原则”。

    (一)上天堂三福行

    (1)布施:所谓布施除了金钱的施舍济助之外,给人服务方便、给人信心、给人鼓励、给人希望、给人欢喜都是布施;甚至一句好话、一个微笑、一个招呼,都是无上的布施,也是广结善缘、得道多助的美德。假如人人都有纯真的赤子之心,时时布施善意真情;时时施予慈悲喜舍,天堂便无处不在了。

    (2)持戒:持戒如同守法,在法治社会里,人人守法、本分做人,社会自然安和乐利;人人持戒,多做善事,道德自然淳朴敦厚。尊守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酗酒”的基本精神,社会必然减少争斗的事端,为非作歹的宵小鼠辈也会消声匿迹,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康幸福、平和吉祥的世界,也就不难实现了。

    (3)禅定:福德具备了,还要进一步修智慧。而修持禅法就可增加智慧。儒家大学之道的“定、静、安、虑、得”,其实就是佛学中“澄心止虑”的禅定修持。戒、定、慧三学是通于各家的,禅定更是一种养身修心之妙方,可使心灵平和清静、智慧圆融。又可体悟到禅定的真谛。

    (二)、入地狱的三原则

    (1)神通:具有神通可以自由地上天入地无所障碍。妇孺皆知的“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尊者能够到地狱救母,就是凭仗神通的力量;又如观世音菩萨发无上心,普度慈航,因此神通圆融,人称圆通大士。神通并非人人皆能感得。慧缘上师认为:具有慈悲心的法力神功是神通,而没有慈悲心的神通是魔法,没有智慧的神通是邪道。

    (2)业力:业力是有情行为的造作、果报招感的力量;善的业力促使善良者上升天堂,恶的业力牵引作恶者堕入地狱。所以我们对于身、口、意三业,应该戒惧谨慎,善加摄持才是。

    (3)大愿:地藏菩萨就曾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种救苦救难的慈悲大愿精神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十五、因果学说

      好人视因果为朋友,智人视因果为龟鉴,愚人视因果为法官,恶人视因果为仇敌。” 

    好人视因果为朋友,就是说他深信因果,他认为因果像朋友一样,做好事终会有福报;智人视因果为龟鉴,就是说他洞悉因果,了解因果像龟鉴(真理),可以从别人的因果报应中来警惕反省;愚人视因果为法官,就是说他畏惧因果,害怕因果的审判;恶人视因果为仇敌,就是说他仇恨因果,恐惧因果报应。

    不管是在家善信居士,或是出家僧侣比丘,都是深信因果的。即使没有机缘接触佛法的人士,也都有“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在做,天在看”的传统观念,而作奸犯科,虽能一时消遥法外,午夜静思终会良心不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罪业如霜露,慧日可消除,诚心会至意,六根齐忏悔。就是告诉我们:诚心忏悔可以消除罪业。而忏悔不是口头说说,必须虔诚真心。

    总而言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要深信因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更是我们做人的基本态度。诚心忏悔,可消罪业,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修行首重修心,而光修心不修行也是不行的,随时随地修正我们的心态与言行,自然自在,持平常心,你就能够广结人缘,法喜充满。

                 
    十六、命运可以改变

      慧缘上师常说:“人生的五大元素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名号,五读书!”就是说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应该是命格好,运势好,风水环境好,名号好,而且还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有些人认为人的一切祸福都是命运的安排;甚至有些人误认为佛教是主张“认命”与“宿命”的。佛教对于命运究竟有什么看法,特分四点说明:

    佛教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也可以藉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从前有位沙弥短命之相,师父是得道高僧,在禅定中知晓爱徒只剩七天寿命,就叫他回家去探望父母,没想到七天之后,小沙弥安然回到寺庙,师父大为惊讶,小沙弥告诉师父,在回家途中,他救了一群蚂蚁。师父闻言再禅定观看徒弟的命运,发现这孩子不但因一念慈悲,除去了夭寿之相,而且增长了福寿。所以命运可以因行慈悲,勤忏悔而得以改变的,人有好命不知善加维护,也会改变堕落。

    佛教重视未来的命运

    佛教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重视过去的命运,更注重现在及未来的命运;因为过去的宿业已经如此,纵然懊悔也无法追悔;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却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只要我们妥善地利用现在,前程仍然是光明的,所以,佛教不主张沉溺在过去命运的伤感之中,而鼓励人们积极追求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命运。

    佛教鼓励人开创命运

    有些人遭遇困境,就误认为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努力都是枉然,于是消沉沮丧,甘心做宿命的奴隶。佛教认为命运靠自己创造,佛陀原是太子之命,他不甘以皇宫的生活,独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就是开创命运的典型例证。

    佛教希望人乐天知命

    佛教除了主张顺应天命之外,更要进一步去洗心革面。佛陀慈爱众生,弘法利生,主张要革除生心中的“贪嗔痴”、认为唯有勇于革新自已的人,才有光明的人生!

    总而言之,人皆有其命运,我们要摆脱命运的控制,开创自己的人生,培养正确的观念、树立坚定的信仰、严持清净的戒律、广结良善的人缘。不但不会为命运所控制,并且能够自由自在改善命运。

                   
    十七、说  

      慧缘上师认为: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心里都占有一席之地。鬼可分为科学化的鬼、玄学化的鬼和世俗间的鬼。

    一般人常常“敬鬼神而远之”,但是每当时节进入阴历七月里,人们还有很多敬祭鬼的习俗和禁忌。人们还把阴历七月称为鬼月,认为诸事不宜。

    我们知道人体在生活的时侯,是由上百种化学元素所组成的。人死后,虽然主生命消逝了,但是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集团还存在,这个化学元素集团在自然磁场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出相应的场电信息,这种场电信息就可能对其周围的人或者物体产生某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可因地域、环境、气候的不同而有强有弱,也与人的个体感应有密切关系。这就是我所讲的科学的鬼魂学说。   

    在科学文明的今天,神鬼学说对人们还是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力,如美国白宫有林肯鬼魂经常出没的说法,在美国观光局编印的观光手册中,报导全美有名的鬼屋就有几十个;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鬼的传说,我国有关描写鬼魂的书籍也很多,如《聊斋》等等。

    佛教讲六道轮回,宇宙间十法界都有鬼神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神有神的世界(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三大洋五大洲);畜生有畜生的世界(飞鸟、走兽、虫鱼);同样的鬼也有他们的世界。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常居地狱,鬼有时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不必到鬼的世界寻找。在我们人间到处也充满着鬼,什么是人间的鬼呢?如有不良习惯的人都称之为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不离口的叫烟鬼;贪杯中之物,经常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痴恋女色沉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此外更有懒鬼、饿鬼、胆小鬼、疑心鬼、嫉妒鬼、贪心鬼、吝啬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谁说人间没有鬼呢?人间充斥许多披着人皮的鬼!地狱的鬼虽然可怕,人间的鬼更为可怕。

    一般人只知道请大法师超度阴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鬼更需要度化。阴间的鬼超度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

    如何度化人间的鬼呢?我认为只要能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酗酒),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就能使人们远离罪恶的诱惑,不再种植堕落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变鬼了。化凡心为佛心,转鬼性为佛性,使人间为净土。如人们都能遵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水准,就能把那些在鬼门关游荡的鬼解救出来,就能把世界转化为慈悲喜舍的人间净土。

                    
    十八、自在人生

      只要有正常规律的生活,正确自然的心态,就能使我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我现在就提供给各位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妙法良方:

    (一)吃得粗、吃得少、吃得苦、吃得亏:我们日常衣食住行中,民以食为天,其实吃东西不宜精挑细选,譬如多吃些粗粮,因为粗粮里含有更多的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布衣暖、菜根香,食勿过饱,适可而止,不宜暴饮暴食;除了吃得粗、吃得少,更要吃得苦、吃得亏,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事业都是经历“吃苦吃亏”煎熬锻炼而成的。污泥里才能长出莲花,烈火中才能冶炼真金。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经得起打击挫折,才能造就成熟的生命。

    (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一个人欲求福寿绵长,生活规律是很得要的。活动、活动、要活就要动。早睡早起身体好,不把烦恼带上床,保持健康身体,培养旺盛精神,能静能动,知足长乐,就一定会身体健康,人生自在快乐。

    (三)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心理影响生理,心情影响身体。人要安和愉快,不闹情绪,不发脾气。一个人无所事事是不行的,要积极的学习新的知识技艺,每天都能忙于事业的创造,忙于服务社会人群,忙于自我价值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让烦恼有隙可乘。另外也要学会多赞美人、不是非人,敬重贵人、礼待小人,你就一定能够享受欢乐的人生! 

    十九、佛教与政治

      佛教徒对于政治,究竟应该采取积极的参与态度,还是消极的观望姿态呢?

    佛教是助政教,寺庙里的和尚可参政而不干治,佛教徒应该积极去关心国家大事,而不要热衷于追求实际的权力运作。

    晋朝道安大师也曾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教和政治都是众人之事,彼此息息相关,历史告诉我们,佛教愈是弘扬光大的时代,国运愈昌隆;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政治清明,佛教也才能蓬勃兴盛。

我常提示弟子说,爱国并不分你我他,更不论方内方外,没有国家民族观念才是罪过。国家需要广大的佛教徒投入其行列,以佛教的高超教理来净化人心、改善风气,为社会大众提供心理的保健、精神的抚慰,让社会大众都具有爱心、信心、敬人之心、礼人之心和帮人之心!

    说到佛教对于国家政治的贡献,庐山慧远大师说过以下一段话:“佛道济俗亦为要务,何则?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一千,则仁人百万。夫能修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则万刑息于国,此所谓坐致太平是也。”

理想的国家政治,佛教认为应该具足以下四点

    (一)民主道德的政治:我们追求身心解脱自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脱离一切的束缚,做自己的主人,佛教认为民主国家的实现,道德政治的完成,才是国家政治的最终目的。

    (二)祥和互敬的社会:佛教认为社会大众应该培养“随喜赞叹,包容异己”的气度,从平等法性之中体认诸法千差万别的实相,彼此互尊互重,去除“排他”心理,共同创造祥和开明的社会。

    (三)取舍合理的经济:僧团注重“利和同均”的经济生活,希望没有经济的垄断、贫富的悬殊、劳资的对立等等社会问题,人人皆能得其应得,把国家建设成繁荣富强,人民富有、幸福安康的社会。

    (四)乐观勤奋的生活:勤奋精进、乐观进取,事情才能有所成就,好逸恶劳、奢侈懈怠是成功的最大敌人,今天我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就是靠全国人民勤奋工作累积的成果;纵有金山银山,如果浪费而不知节俭,累积的财富会很快散去的。唯有坚持耕耘,在乐观的田园撒下希望的种子,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二十、舍与得 

      舍得舍得,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每个成功的人士都特别会处理舍与得的关系。我们给别人一句好话、一个笑脸、一个搀扶、一份礼物、一份钱财,这都可称之为舍;同样,别人给与我们的种种表示就是得。佛教学认为:舍而不求得时反可得;舍而求得时反不得,不舍求得时更不得。关于舍得之间,我们一直主张要得其当得,舍其当舍。

    一个人一生如何来定其取与舍呢?谨提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少年时当取其学,舍其不当有;第二、青年时当取其志,舍其不当事;第三、壮年时当取其行,舍其不当乐;第四、老年时当取其实,舍其不当执。

    舍得应是一种好的信念,也是一种功德。如果把握的好,就会因此而官运亨通,生意兴隆,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事业大成。

           

    二十一、如如不动  事事圆融

      慧缘上师说:世事多变,人生无常。生灭的世界原是无常的世界,昨天还生龙活虎般和你摆龙门阵的好友,今天不幸发生车祸竟然和你阴阳两隔;昨天还是拥挤热闹的百货公司,今天却被大火夷为平地,……明天,甚至下分钟,世界将会发生什么事,或是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变故,众生都不能预知,这就是世界无常。

    我们生活在无常的世界里,现实世间经常给我们许多的烦恼,使我们感受太多的苦痛,动摇我们身心的安定。

    参禅学佛,可以求得一个不生不灭的世界,也就是“如”的世界,“悟”的世界,“净”的世界,“圆”的世界。这是一个意义很深也很妙的世界,现在我就把如、悟、净、圆的世界给各位作一说明:

    (一)“如”的世界:如的世界就是不动的世界,如来的世界,如法的世界,如实的世界。如果我们的心能安定在如如不动中,外界的一切干扰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心境,我们就会生活的幸福快乐。

    有时发现人实在很可怜,别人赞美你一句“你穿的衣服好美哟!”就会高兴半天;别人批评你一句“这件事做得不对!”就生气难过,甚至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自己的快乐与否完全受别人的左右,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如”的世界里。

    (二)“悟”的世界:悟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光明的世界,解脱的世界,自然的世界。悟是我心、我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世界;是“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的世界;悟是不为情爱所羁,不为生死所转的世界,悟是恢复自然,找到本性认识自我的世界。

    (三)“净”的世界:净的世界就是清净的世界,极乐国的世界,法眼净的世界,莲花藏的世界。

    佛教学认为:我们这身臭皮囊从头到脚处处不干净,而贪、嗔、痴、悔、恨、怨、怒,更时时侵扰我们,使我们不得安宁;衣服脏了要洗净,心里不清净更需要洗濯,要以清凉的法水来洗去心灵的污垢,“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人人都能如此,佛国净土就在眼前。

    (四)“圆”的世界:圆的世界就是一切如日月的世界,如虚空的世界,如因果的世界,如自性的世界。

    佛法讲宇宙人生都讲圆,理要圆、事要圆,事事圆融,有始有终、功德圆满,人生要追求圆融,一切随缘。

    总而言之,生灭的世界是苦多乐少的世界,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苦是人们所厌弃的,但人生终究不免会有许多苦痛烦恼;乐是人们所追求的,偏偏人生之乐却是那样的稀少与短暂,难以把握与控制。

    我们要离苦得乐,我们要追求生命的真谛,就要追求不生不灭的世界,也就是“不以得喜,不以失悲,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如”的世界、“悟”的世界、“净”的世界与“圆”的世界。

      二十二、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我们穿的衣服脏了,可用水洗干净,当我们的心被污泥染了,也可用忏悔的法水来清净。

忏悔有很奇妙的功效,下面我要来说明忏悔的境界:

    (一)生活上的忏悔与知识上的忏悔: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内心觉照的反省工夫,就是忏悔。真诚忏悔有如法水,可以净除我们的罪业;犯错而知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减轻与消除。

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忏悔,是身体行为的自我省察;知识、思想、见解、言论的忏悔,则是心理意境的净化修持。我们有情众生身处五浊世间,只要常常在生活上检点,在知识上明辨,时时事事知错能改(忏悔),就能使自我身心清静,生命升华。

    (二)人事上的忏悔与工作上的忏悔:逢师不学去后悔、遇贤不交别后悔、见义不为过后悔、见危不救陷后悔、有财不施失后悔、因果不信报后悔、爱国不贞亡后悔、佛道不修死后悔。综合这八种后悔来看,人际间的因缘要及早把握,常保忏悔之心,不但可避免贪嗔的浊染,更可以促进人事的和谐,如果我们能以大众利益为前提,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则工作上就会有较大成就。

    (三)感情上的忏悔与修持上的忏悔:在感情生活上,如果我们常保持“爱人如已”的心态,性情胸襟会自然开朗,生活的品质也会自然提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真诚忏悔者常蒙三宝加被,长养无边诸善根,洗涤一切烦恼垢,就能消除业障,广植福田。  

    二十三、佛 像

      自从佛陀应身的金容涅槃以后,我们只能瞻礼佛陀的圣像,佛陀圣像的种类很多,有用木石雕刻的,有用金属铸造的,有用绢纸绘印的;圣像之中,有的是立着,有的是坐着,还有卧着的。

    无论是木石雕刻的、金属铸造的、绢纸绘印的,还是立着、坐着或卧着的圣像,总是表现佛陀的慈悲庄严、崇高伟大,令人一见就会生起仰慕心愿。而每一种佛陀的圣像,都有它深刻的意义和象徵。

    (一)佛陀立的圣像:立像中有的垂手站立,好似正在接引众生  

,有的是开步行走,象徵忙于云游教化。见到佛陀伸出慈悲之手,是在给众生拔苦救难,开步行走,忙于教化,显示佛陀充满无限热情,为了普度众生,终日不息云游弘法。

    (二)佛陀坐的圣像:坐像中有的结跏趺坐,像是正在禅定的样子;有的是左手放在盘坐的腿上,右手高举,以掌心向外,像是说法的样子。前者是表徵佛陀的自觉,后者是表徵佛陀的觉他;自觉是说佛陀所成为佛陀,要经过相当的修持,思惟观照,深入禅定,方能识得自己;觉他是说佛陀从体起用,以真理普利众生,用甘露法水净化人群。

    (三)佛陀卧的圣像:卧像只有吉祥卧的涅槃像一种,涅槃就是福慧完成,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佛陀的涅槃像,可以说是由动归于静的意思。佛陀住世时,说法、行化,这都是由静生动,动是有休止的时候,静则是无穷的悠长。佛陀的生命,参入天地之至奥,流入无终的时间之流中,故说由动归静。因为佛陀的圣像中,有示现涅槃的一种,佛陀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与日月并光,与天地并长!

    (四)礼拜佛陀圣像:有人说佛陀的圣像,无论是木石雕刻的,金属铸造的,或是绢纸绘印的,全都是偶像,为什么要向偶像顶礼呢?从佛学教义来讲,因为佛祖涅槃以后,佛像就代表佛的信息。就象全世界的人都要向他们国家的国旗敬礼一样,因为“它”在人民的心目中已经不仅是纸和布的概念,而是代表国家的象徵了。

    同样的道理,佛陀的圣像虽是木石、金属、绢纸所铸造绘印的,但是在佛教徒的心中,它已是大智大觉、大慈大悲佛陀的象徵。正信佛教的信徒们顶礼佛的圣像,就是对佛的恭敬和虔诚;看到金光百福的庄严佛像,就会感到佛祖就在面前,就会引发信众们的慈善之心,就会使信众们得到心灵的安抚和喜乐。在这种良好信息作用下,信众们就会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工作顺利,事业大成。

                     
    二十四、悟

      悟是不能完全用语言及文字表达和形容不了的,譬如你吃了一颗糖,感觉很甜美,这甜的滋味只有吃过的人才能知晓,没有吃过糖的人是不易体会的;“悟”是自证自觉的境界。

    虽然“悟”不容易藉语言文字表达,但“悟”是绝对可以体验的一种境界。一个人真正“悟”了,可以体验到生命的奥秘,生命是无限伟大、无限喜悦的。悟可以领略出时间的永恒,一刹那、一转瞬都可以通达永恒的瀚海;悟可以体会空间的无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悟可以体会人我一如的世界,就是说原来你和我是没有差异的,你、我和众生是一体如一的。

  悟是一种通达的茫然,也是一种茫然的通达。当你悟的那一刻,豁然通达了,回首看看以往执着虚妄的世界,会觉得茫然,这就是通达的茫然。悟也好像在黑暗无际中,突然电光一闪,照破无明迷雾,顿见光明灿烂的世界,这也就是茫然的通达了。

    究竟悟是什么?人们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头与归宿,有时忽然灵光一现,就好像流浪子回到了慈母的怀抱,倦游的游客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悟是亲证的体会,悟是明确的观念,悟是透视能力,悟是自性的觉醒,悟更是明白的领会,这些只有真正开悟的人才会领悟到;

    生死一体:悟后觉得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

    动静一如:浮动的世界里有涅槃寂静,寂静的世界里,又有无数生命在欣欣向荣。

    有无一般:有固然很好,无也非常丰富,真空生妙有,从“无”之中可以生出千万个“有”。

    来去一致:来也未尝来,去也未尝去,亲朋相聚、好友离散,在悟的境界里是一致不二的!

    总之“悟”,使我们可以从矛盾中得到统一,从复杂中发现单纯,从障碍中找到通达,从枷锁中获得解脱。愿芸芸众生,早日证悟自觉。 

    二十五、花的启示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如来。由播种、萌芽、成长到花朵绽放,花开花谢与有枯有荣的人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百花杂陈争奇斗艳,更有如芸芸众生形形色色;从花与人生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产生很多的联想,启示我们做人处世的哲理。

    (一)效法莲花的纯洁:我们都知晓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莲花象徵清净、纯洁。有些人常埋怨自己的出身环境不好,所以近墨者黑;其实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纵然每个人的因果业报不同,而有不同的生长环境,联想到莲花生长于污泥中,但是仍然保持清净,我们做人为什么不能效法莲花呢?

    (二)效法兰花的清逸:兰花生长在高山幽谷,被譬为“王者之香”,有些人常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甚至认为没有伯乐赏识,所以难以成为千里马;诚然,没有贵人相助、爱护支持与赏识,成功显达的机会就会少一些,但我们为什么不能相兰花那样随缘自在,效法兰花的清逸呢?

    (三)效法菊花的淡雅:菊花的淡雅,给我们一种高贵的感受,我们在世间耳闻目睹“一声锣鼓歇,将相随幕落”,体悟到荣华富贵的镜花云烟,许多达官豪贾争逐名利,但不见得比村野小民安贫乐道好多少。

    (四)效法梅花的坚贞:“未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梅花的坚贞气节,梅花不怕风霜雪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有所为有所不为,联想到梅花的凌霜雪而挺立,我们应该学习梅花的坚贞气节.

花花世界、镜花水月;人生百年,刹那永恒。我们应该效法莲花的纯洁,效法兰花的清逸,效法菊花的淡雅,效法梅花的坚贞。 

    二十六、出世思想与入世事业

      慧缘上师说:每个人都应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先具备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为什么要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后才能做入世的事业呢?因为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从事事业,会有贪嗔、执着;有了出世思想再做入世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见到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要具备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力量,就要有出世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如果了解以下几点,就能体悟出世的思想:

    (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世间众生,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数十寒暑,正所谓电光石火刹那即过,沧海桑田恍如朝露,我们如果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对人生有苦短警觉,就会有出世的思想。

    (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世间众生,几乎都喜欢金钱财宝,所以苦经营、贪敛聚集,一旦撒手命终,黄土盖棺抱恨无奈;“物质有穷、欲望无尽”,金钱财宝本为人所用,够用就好,吾人不能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终身为物所役,只是做物质的奴隶,有了出世的思想,则能超然物外。

    (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情爱固然令人神迷心荡,但是爱情也常给人带来不少烦恼;因为爱,滋生多少是非、牵挂,甚至把人推进毁灭的深渊。“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舍弃情爱,而是主张以智化情,以般若智慧化情爱,不为情爱所苦。

    (四)对自己要存不满的要求:众生之我贪、我执、我嗔、我怨、我妒、我私等等,都是缺陷,都是业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知过能改才会增进道德人格。

    “以退为进”就是以出世的思想,来开创入世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具备“对人生有无常的警觉,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对情爱有淡化的观念,对自己有不满的要求”,那么,遇到一些挫折、困难,就可以无动于心,所以说:一个人若想成就入世的事业,端宜培养出世的思想;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

                  
    二十七、心生万物

      佛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山河大地乃一切万法,都是唯心所变,唯识所现。

    慧缘上师说:世间一切现象,不外是我们心灵活动的一种影像,一种投射。心仿佛是画家的一管彩笔,能够随我们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来描绘出聚散离合的情境;有些诸如变色虫之类的动物,也会随着生存环境的不同,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争取自己的利益,而将自己的身体,蜕变成和环境相同的颜色,藉着这层保护色,以避免外界的伤害。

    所谓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相随心转,而以心转境更是佛门的无上妙法,因为“心力”是超科学的,我们的心有不可思议的妙用,更不是以常识可以判断的,也不是感官经验可以臆度的,科学上一切神乎其神的发明,不都是人们以“心”创造出来的吗?连动物的新品种人们都可以用心培育出来,甚至连试管婴儿和科隆牛也试验成功了,“心”的功能之巨、潜力之大,实在是不可管窥、轻视。

    《大乘起信论》中,将我们的心分为二门,一为清净的真如门,一为污染的生灭门。超凡入圣,成佛做祖固然是这颗心;造恶作孽,沉沦迷堕也是这颗心。事实上“心”本来没有染净的分别,正好比本来平静的湖面,受风的吹拂,泛起的波浪,湖水和波浪本来是一样的东西,水受风则生波,风平则浪静,水为波之体,波为水之相,是不能截然分割的。我们如果能妥善地保持浮荡不定的心,任他无明的八风如何吹拂,也能够对境不迷,如如不动,那么自然风平浪静,菩提明月映现水中了。

    有首著名的悟道诗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具有佛心良知,但是为名利尘俗而蒙蔽掩盖;一旦将那些贪嗔痴的尘垢祛除,因戒定慧而滋生出智慧光明,山河大地乃至一切万象都可清楚洞悉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明珠),本来具有无限的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但是由于无明造作,争逐浮沉于五欲尘劳,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失去了光明,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我们应该以智慧之光,照破心中的一切迷妄,涤尽心中的所有污垢,将心中所含蕴的佛性(良知),完全地显露并明辨善恶(是非),择善正直,那么就是善终知心、用心的智者。

      二十八、调身 调息调心

      慧缘上师说:禅修可以使我们认清自己本来面目,增进身体健康,祛除种种疾病,安定心灵精神,增长般若智慧,彻悟宇宙真理。

藉由禅修能使我们心灵得到启示,但是参禅不一定要打坐,“打坐”只是修禅方法的一种;佛门的禅坐更有别于其他宗教或外道,因为有般若智慧的导引,能使我们发大悲心,彻见本来面目。

禅的深浅阶级区分为五种,依其顺序为:

(1)凡夫禅:只为自己身体或个人利益而修者。

(2)外道禅:心外求法,譬如冀为神道而修者。

(3)小乘禅:为利益个人解脱而修者。

(4)大乘禅:发大愿心,为利益众生而修者。

(5)最上乘禅:体悟十方三世诸佛之所证,且圆融于最纯净的生活方式中,是谓“最上乘禅”。也就是说:生活即是禅。

佛经说:“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因为,烦恼原来自人的内心,物质欲望难以弥补心灵需求,所以无论上智下愚,常藉着参禅打坐、拜佛礼忏、听经闻法、阅读三藏,来祛除内心的苦恼,充实精神的空虚。

    禅坐静心,跑香净身,打坐时应以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为宜,坐和姿势可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能盘坐则盘,不能盘则端坐也可;上坐后可以数息,将呼吸由短而长,由促而缓,由粗而细,以舒适为原则。打坐之后,切记不要急着下座,要把心、手、脚放松,如果手脚有酸麻现象可稍做按摩,下座以后也不宜立即大小便、吐口水。

    能够有机会禅坐,有恒的坐禅会有奇妙的不可思议;一般人限于环境,生活即修行、生活即是禅,在行、住、坐、卧中也可参禅,那就是“调身”(保持身体动作时正确的姿势),进而“调息”(训练呼吸的方式由急促而缓长),臻至“调心”(力求一心不乱常保平常心)。                

    二十九、功德与福报

      慧缘上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发心做功德,必得好福报。

    以物质金钱来作功德:佛教讲究供养,对于佛陀有香、花、灯、果、茶、食、宝、珠、供养,对于僧伽有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四事供养;这些是属于敬田,另外更有悲田,悲田的施舍是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给予众生帮助与方便,当初佛教业林施茶、施粥、修桥、铺路等措施,皆是为了给予众生方便,近年佛教信徒护持道场、办养老院、捐资助学、办义诊所,从事穷苦的救济、急难的扶助和残障的照顾,不但是最标准的社会公益,也是最实际的善行义举,为最直接的功德。

    以服务奉献来做功德:倘若我们本身的金钱资源有限,你可以量力而为做布施,心诚则灵也是功德一椿;更可以出力服务,做义工奉献,诸如响应“环保”,爱护社会,随手整洁环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士;利用时间在学校放学时,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只要默默奉献,常常助人,都有很大的功德。

    以语言赞美来做功德:众多功德之中,“爱语利行”及“称赞如来”,都说明赞叹是很重要的,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首赞佛偈更流传古今;平常我们只要对花草赞美、对小动物表示喜爱,花草会长得茂盛、小动物也会更活泼可人,对人常予赞美、当然效益更显。佛教以随口赞叹作为修行,只要你常以感恩惜缘的好心,随时随地可真诚的赞美别人,使别人因你的赞美而欢喜,也是一大功德。

    以心意祝福来做功德:所有的功德之中,以心意祝福的功德最大。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同样诸功德中,心意祝福的功德为第一。因为其他的功德都是有形、有相、有为的,也就是有限有穷;而心意祝福都是无形、无相、无为,功德也是无量无边。乃至虽人做功德,我心中欢喜赞叹,和对方也有同等的功德。婆娑世界多堪忍,互相祝福多欢乐,一切有情众生能够相互祝福,在心意祝福下的世间,才会成为美好幸福的人间净土。

    总而言之,不要光以为金钱布施才是功德,要将自己所做的功德,由服务奉献提升为语言的赞叹,以及心意的祝福。

      三十、自增福禄寿

      慧缘上师说:福禄寿都是因果福报,要想求得福禄寿,就应该把以下内容牢记心中。

              不杀生而能放生,你就能获得长寿。

              不偷盗而能布施,你就能获得财富。

              不妄语而能诚实,你就能获好名誉。

              不邪淫而能好礼,你就能家庭和谐。

              不酗酒也不吸毒,你就能身体健康。

    这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五戒”,扩而大之就等于儒家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是我们做人的规范。

      三十一、念佛与功德

      慧缘上师说:念佛是修行的重要法门,所以应鼓励信众念佛,念佛的方法是:

    欢欢喜喜的念:用一种快乐的心情,将佛号与观想中的“佛”融为一体,并能全身放松,念得手舞足蹈,甚至摇头摆身,发出至真的微笑,如此心念纯净、热情洋溢的念佛,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悲悲切切的念:以如见到亲人投诉委屈的悲切感情来念佛,将我们内在真情实义的“佛”念出来,自然很容易与阿弥陀佛相应。

    空空虚虚的念:心无挂碍的一心称念佛号,念得无身、无相、无世间、只有悠悠扬的一句“佛”之名号,从全身毛孔似有似无的出来,把人我是非都念得没有了,如同杯中的水念空了,“心中有佛将心空,念得心空及第归”,能体会到忘却时空,脱落身心的快乐。

    实实在在的念:将每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想得清清楚楚,诵念每一句佛号,念兹在兹,将自己对“佛”的恭敬、礼认,实实在在的念出来,念佛看来只是诵一句佛号,但是实实在在的念“佛”,心有灵犀不可思议。

    佛法在恭敬中求“心诚则灵”,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念佛有时不一定要用念珠,眼前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栋房子、每一根电线杆……,都可以视为“念珠”,迷时法轮转,悟时转法轮,你可以用“心”念佛,更可以化一切“烦恼”为菩提,这一切都是功德。

      三十二、禅悦法健康

      慧缘上师说:一个人如果想不虚此生有所成就,必须要身心健康。

我们四周就有许多身心不健康的人士,有的人好吃美食,吃出病来;有的人游手好闲,闲出病来;有的人工作压力太重,压出病来;有的人则因为是非太多,气出病来……,这许许多多的病症,必须对症下药,才能离苦得乐。

    一般说来,生病也有因果,而预防胜于治疗,预先去除病因,也就是最好的健康之道,我愿意就身体保健与精神保健两方面,给大家几点建议:

    吃得健康:减少脂肪和肉食,多吃水果与蔬菜;定时适量,切忌贪多,美食少一口,可活九十九。

    经常运动:现代人多缺少体能活动,每天应当有温和固定的运动,不一定非要打球和剧烈的运动.游泳,走路,爬楼梯,甚至整理花圃、打扫环境卫生,只要经常活动四肢,持之以恒就会健康。

    减少压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注意休闲活动,避免经常熬夜加班,要有充足睡眠时间,适度的休息可以走更长的人生道路。

    不可吸毒:非法超量的使用药物,也等于吸食毒品,尊重生命、最忌接触毒品。

    不可酗酒:喝酒过量易丧失心智。

在精神保健方面

    心宽自在:效法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气度,不斤斤计较,即能自在无碍。

    放下安然:提得起,放得下,天下事岂能尽如人意,俯仰间但求无愧我心,即能心情舒畅安然。

    数息止观:精神集中,意念专注,在一呼一吸之间,疏解情绪,平缓急躁,收摄身心,静观自得,开发智慧。

    禅定修行:“定、静、安、虑、得”,禅定摄心,精进修行,自然心净气爽,事事顺畅了无牵挂。

    喜悦进取:常持感恩、惜福心、发心许愿慈悲喜舍,身体力行持恒进取,则能法喜充满身心无恙。

      三十三、读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生平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慧缘上师常说:人生成功的五大元素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名号,五读书……,读书可以使弱者壮、贫者富,富者贵,贵者福,福者寿。

如今是知识爆炸、资讯泛滥的时代,世间书籍浩如烟海,学问范畴广无边际,任何人尽毕生精力,都无法读遍天下古今群书。正如庄子所说:“吾生命有涯,而知识无涯。”

读书必须慎加选择,至于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籍呢?这就要依据每个人的志向、兴趣以及需求决定;甚至同样的一本书,由于读者见仁见智,其效果也不相同,对青年朋友来说,适宜而有用的书,有以下四类:

(一)能砥砺品德,增进为人处世,提升品格修养的书。

(二)增进学识新知,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利润的书。

(三)能陶冶情操,意志、培养高尚志趣的书。

(四)能帮助学业,职业与事业发展的书。

读书学问大,知识即权力,最好的读书原则,读书必须与生活工作相融合,在日常生活与工作时,感觉知能有所不足,无法因应实际问题时,尤应努力读书,学以致用,才能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与改善生活.

总之,读书要慎选,而读书不但是为了提升自我,更要能造福众生。

      三十四、礼貌为上

      有一位教授带着小儿子,到市场去买水果,在水果摊位上挑选时,小贩很不耐烦地说:“你这样挑来挑去,到底买不买?”

    教授平静地回答:“买,我挑选的都要买!”随即将挑好的水果交给小贩,并礼貌地请问,总共要多少钱?

    在只重衣衫不重人的势利小贩眼中,认为穿简朴的老先生不是有钱人,很不以为然地脱口表示:“你挑的这些水果都很贵哦,你买得起吗?”

    很有修养的老教授,依旧谦虚地回答:“我买得起,买得起!”并且不讨价如数把钱递给小贩,提起挑选的水果离开水果推。

    在回家的路上,目睹刚才购买水果过程的小儿子,一直沉默不语,走进家门实在忍不住了,便开口说道:“老爸!您是位名教授,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大人物,刚才卖水果的小贩如此的吆喝你、瞧不起你!您为什么一点也不生气呢?”

    教授就把握时机告诉儿子说:“待人谦逊、礼貌是我的水准;眼光势利、无礼是小贩的水准。我不能因为一个粗鲁的人没水准,而降低甚至破坏了自己的水准!再者,我们还应该礼待小人,不然的话刚才就会和那人大吵起来,可能结果会很糟糕。”

    看完了上述的小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悟呢?也许你平常生活中,就曾经遭遇到类似的事情,而你当时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在待人处事上,也都有他自己的价值观,依每个人修持的不同,表现也就不一样;修养好,能够包容与尊重别人,你就容易不为“外境”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反之,如果你自我意识强,喜欢计较的话,就常会因为“外境”而不能安住身心。

    芸芸众生处在这个婆娑世界,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很幸福、快乐;但是事实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唯有多行善、多结缘、多讲好话、多散播欢喜的种子,才能少计较、少烦恼、少发脾气,疏解对治暴戾的困扰。

应机说法,普利人天;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一个人内心拥有爱的宝藏,才是取之不尽的财富,一个人心量有多大,拥有的世界就有多大。而“生活即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有众生的存在,尊重与包容众生,并且肯为众生服务,协助众生离苦得乐

      三十五、说话的艺术

      慧缘上师说: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有的人善于用说话来表达情意,一席话就善缘广结,有的人不善于以语言来表达,一讲话就使人误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说好多话,为了避免“话难说,说话难”的困扰,我们就要探求学习说话的艺术。

      言必契理:契理,就是上契诸佛之理。如果见到农夫,就说如何种植稻谷蔬菜;遇到商人,就谈论一套生意经营;谈话的对象是工匠,就说各种工巧技艺;这表示你说话能够契合众生的根机。契机(视对象说合适的话)固然必要,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言论一定要合理,也就是契合诸佛的道理,使众生都能承甘露法雨的滋润。

    言可承领:我们说话的动机,是要让别人接纳领受。现在社会中,老师的话,学生不爱听;父母的话,儿女常反抗……。如何才能让别人乐于接受我们的言论呢?《诸法集要经》提示“常说利益言,令自他安乐”、“常以柔软语,爱念于群生”,告诉我们说话的艺术,就是对众生要抱持慈悲心,多说好话,不要吝一赞美;同时,又告诉我们,即使好话也要适时适地,简洁透彻,明白清楚,让听话的人心生欢喜,心甘情愿地接受,否则,有好话不能使人承意领受,岂不可惜!

    言则信用:大家都在讲诚信,言而无信,如何立身?所以,说话一定要有信用。从古到今,童叟无欺,言必诚信是大家共认的真理,做人要讲真实的话。我们如果能够常说“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言论,就能够不为别人讥讽了。

    总而言之,懂得说话艺术的人,也是懂得如何做事做人的好人。

      三十六、长寿十法

      多积阴功天保佑:基于种善因结善果的“因果规律”,多积阴功多作善事天自然保佑,自然会长寿健康。

    嬉嬉常笑眉莫皱:忧愁寡欢凡事爱钻牛角尖,身心会不健康而加速衰老,反之乐观奋斗遇事以平常心处理,不如意事也处之淡然,嬉嬉常笑,则能常保身心康泰。

    远离美色如仇寇:除了正常的男女关系,不正常的艳遇、畸恋正如“利刃上粘蜜”不可不慎!

    三餐量腹依时候:这是健康长寿最基本的方法,我们饮食要定时、定量;而食不可过饱,布衣暖、菜根香,值得我们铭记力行。

    热身莫教风寒受:随气温寒热加减衣衫,尤其是在汗水满身时切忌招致风寒,造成四大不调、滋生病痛隐疾。

    出言行事俱从厚:我们生活言行均要厚道、切莫刻薄,以免招致怨尤,自可趋吉避凶。

    大小物命都悯惜:这就是慈悲心肠的具体表现,要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悯爱珍惜一切生命。

    书酒花月随前后:这是一句诗情画意境界的素描,我们中国文字常有画龙点睛的妙用,也就是所谓神来之笔,这是“读书怡情、花月逍遥以及随缘自在”诸种妙境的综合,一个人真能“书酒花月随前后”,自然能快乐长寿。

    诸般省俭常念旧:一般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而新不如旧则又常为人所感叹;中国人讲感恩惜福,更以勤俭为持家之方,所以诸般省俭常念旧,也就是感恩与惜福,一位知晓感恩与惜福的人,自然能够长寿不老。

  上床鼾吁神不漏:现代人由于忧虑、操劳、易有失眠、浅睡的现象;同样是睡觉,有的人一觉到天亮,有的人辗转难入梦;不要将烦恼带上床,过度休息为了走更长的路,睡得好更为长寿之要,所谓眼中有沙宇宙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心安理得自能睡得安稳。

      三十七、双手合掌禅意深

      佛教徒则常合十问讯,就是将双手合十,中间保留些微的空隙,这在佛教的手印中,是代表莲花合掌的手印。这虽是一般常见的简单手势,却蕴藏彰显深远的意义:

    表达无二圆融:莲花合掌,从两手合十而表达无限的欢迎、无我的接纳、无上的接引、无碍的交映,到达无染的清净。意思是说我们将两双手合成一朵莲花,是代表整个二谛的圆融、代表不再有真俗二谛的差别;让整个世间没有障碍。

    表达无量的信心:双手合掌是代表对佛陀的无量信心,更期望接引一切众生具足信心;双手合十不存异心,而且合十在心之前,心手相映,心声相映,相映于对无上佛道的欣求,而弘法利生的事业,也在合十当中,得到相互肯定与印证。

    表达无生的法性:双手合十代表清净的莲花,含苞在我们心中,准备开花结果。这也代表清净无染的法性,代表能够成就世间一切正觉圆满的佛性。我们的莲花合掌尚未完全开放,代表佛性本然具足,代表觉悟世间的一切力量,也代表宇宙无限的根本道理;所以这个手印,让我们了知空性的根本道理,一切现前皆空幻,如能现证无生法性,也就能臻达觉悟正道的境界。

    表达无灭的佛道: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使法轮常转、佛光普照,必须使佛道不断地现前成就。

所以莲花合掌也是代表一种永恒的信心,永恒行道的形象。合掌会心一笑,道在不必言词中传扬,就像无尽灯一样,薪火无尽,在合掌微笑当中,互相传递,心心相印,使佛法的正眼法藏得到无限回转,誓愿众生皆能成佛,人间化为净土。

      三十八、六根的修行

      慧缘上师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六种感觉器官,接触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后,产生各种认识和分别作用,而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这“六根”、“六尘”、“六识”,合称为十八界,是宇宙万法和“心”的总和,六根属于生理器官,六识属于心理作用,六尘属于物理现象,这十八界所产生的现象总和起来,即为整个佛教的宇宙观及人生观,要修行首先要灭除邪见,讲求六根清净。

眼根的修行:眼睛多访视苦难的人,可使我们产生信心,多探望病痛的人,可使我们滋生善心;而对于贫穷卑下的人,我们更要以平常心、慈悲心去关注、关心、关爱。

    耳根的修行:一般人的耳朵,喜欢听是非传言,也容易受人挑拨;耳朵人人有,要善听,听好话不听是非,要谛听,注意听别人讲话,要兼听,听多方面的意见。所谓“忠言逆耳”正如“良药苦口”,虽然有时逆耳的话不顺心合意,也要多听。

鼻根的修行:佛门以“眼观鼻、鼻观心”来提醒善信专注修持,可见鼻子修行的重要,鼻子有嗅觉,对气味很敏感,如果对好味道(香味)产生偏好,就易生执着,贪爱之心。

    舌根的修行:所谓“祸从口出”,说话最忌锋利伤人自尊,如果常以慈悲、温和的语气说话,必能口出妙香博人好感,常常口出赞叹语、慈悲语就是舌根的修行。

    身根的修行:实践是最踏实的修行方法,证悟要靠“信、解、行”;身体是我们修行的工具,一定要好好地运用“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意根的修行:听经闻法,起心动念,都为“意”的修行,我们学佛“如是我闻”一定要“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