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 古诗:关乎中国命运的决斗:揭秘“沈阳保卫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19:48:24

关乎中国命运的决斗:揭秘“沈阳保卫战”

2007-09-05 07:58:37|  分类: 军事纵横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007-09-04 11:36:52 中华网论坛 

    延安天高云淡,风清气爽,山山峁峁上的树林子红黄斑驳,看不见绿色,一派深秋景象。毛泽东站在窑洞的窗前,眺望着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家家户户傍山挖洞而居,完全是一种奇特村落 景象。

   

    深沟大原上,偶尔可以望见有农民撵着黄牛从大原的蛇形小路往下走。毛泽东心中有急事,他在安排平绥方向战事的同时,焦虑地想着冀东,想着北宁路,想着冀热辽,想着东北这个方向。

   

    时间紧迫。心急如焚。

   

    因为眼见我军徒步在辽阔的大地上蠕动,每天从地图上看,似乎就是原地不动一样。而国民党在美军支援下,一下就是天津,一下就是葫芦岛。

   

    时间紧迫。迫如星火。刘转连、杨国夫部队,才开始到达山海关。国民党军原计划在大连登陆,被苏联拒绝,现在改为在葫芦岛。他们入满洲的只有两个军。我若有十万军队阻击敌人,用野战的方法歼灭之,就好了。

   

    东北局必须确立此方针,按此方针去部署。暮色浓了,炊烟四起,可以听到乡村特有的牛羊归圈的叫声。毛泽东无暇旁顾,他在想大事。在毛泽东看来,蒋介石两个先头军13军和52军,孤军深入北宁线山峰林立荒凉狭窄的走廊,我军还不能将其消灭吗?完全能够消灭。我军在其他战场上有过这样的战绩嘛。坚决消灭。用野战迂回包围的办法,也可以预设战场装口袋,彻底干净歼灭掉。他在想,如果蒋介石千方百计仰仗着美国主子帮助把远征军运到北宁一线,刚刚落地,立足未稳,即被共产党军队在陆地解决掉,那对急于到东北摘桃子的蒋介石来说,出师不利,打击该是多么大呀。对抢夺东北胜利果实的欲望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蒋介石他不可能一次运来好几个军吧?再来两个,我军仍然如法炮制,施展良策,以逸待劳,再消灭他一次。这个想法太诱惑毛泽东了。因此,毛泽东让林彪到沈阳后,立即与彭真会商,作出对蒋介石的作战计划。

   

    沈阳,月上东墙,萧瑟寒冷。林彪在张作霖公馆的一间摆着红木家具的客厅里徘徊。他一路星驰,风尘仆仆,来到沈阳,原想多筹广略,大展宏图,不想总司令座席未暖,即遇上了大难题。

   

    他在忧虑:完不成毛泽东的战略计划怎么办呢?毛泽东所说的敌人一落地,即被我军歼灭,再落地,再歼灭,直 到蒋介石的军队不敢再落地,这个总体计划,整体方案,他都同意,只是毛泽东所说的准备入东北的部队,只有黄克诚师、梁兴初师、山东罗舜初2师,延安边区的5000人,现已落实,并且还在向冀东行进中。

   

    而叶飞、赵尔陆、陈赓、杨得志部都还未启程呢,都还在其他战场上作战呢,完全不能计算在内。现在要消灭国民党进入东北的两个美械正规军,恐怕力量不足呀。我军历来讲集中优势兵力,目前我军兵力不能集中,主力还在途中远道跋涉。兵力集中不起来,怎么能歼灭两个美式装备的机械化军呢?兵微将寡,力所不逮,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毛泽东指示,林彪焉能置若罔闻?他很忧虑,很担心,很焦急,也觉得很有压力。

   

    延安,秋风萧瑟,秘书进来给毛泽东送了一份文件,他匆匆签阅,在想,考虑到山东和华中的主力转移至冀热辽及东北,最快也需一个月。新四军部队转移到山东也得一个月。各部队到达冀热辽及东北,还要布置战场,熟悉地形,休整训练,补充部队,组织协同,筹备粮草等,初步完成准备工作最快亦需两至三个月。因此,我军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冀热辽及东北打胜仗。阻止和迟滞敌军在华北北进,应当作为当前非常严重的战略任务。

   

    他双手叉腰,目光注视着地图上华北一带,心想,我军即应把敌军阻止在华北一带,不能让这些敌军到东北。月光入户,洒满窗前一片。毛泽东作为统帅,他无时无刻不在机动灵活捕捉先机。一方面是在冀热辽阻止蒋军,一方面要在华北阻止蒋军北上。

   

清风朗月,万籁俱寂,正是毛泽东才情焕发浮想联翩的好时候,中央要坚决要求晋冀鲁豫军区除以一部兵力截击沿同蒲路北进的顽军外,集中主力歼击沿平汉路北犯的敌人。刘邓大军按照中央的战略意图,正在平汉路邯郸段大展宏图,不仅使孙连仲部不能北上,而且还把蒋军北上主力20余万堵在了郑州。把敌人堵得远一些,越远越对我军有利。使蒋军不能沿平汉路北 上,少奇原想可能我军与蒋军要一直扭打到冀东,两军在冀东决战。现在看来,孙连仲到不了冀东。刘邓大军已有力地牵制了蒋军主力,这对我在东北争取时间,调兵北去,休整训练,恢复疲劳,准备战场,都是有力的支援。这样,就可以解除热河之急,热河形势已经不危急了,黄永胜、刘其人等部队都可以入东北了。从战略上看,形势甚好。彭真、林彪应从速组织内线作战,后续进入东北各部队,如果被蒋介石军队在锦州隔断,亦可在外线夹击蒋军。我军实行内外线结合,相信可以把进入东北之少数部队聚而歼之,这叫作"关门打狗"。我军歼灭先进入东北的蒋军是可以办到的。

 

皓月当空,碧天如洗。毛泽东一夜几次走出窑洞在院子里观望夜景,这是他稍作休息的一种方式。朔风骤至,气温大降,颇有寒意。东北张作霖公馆一间临时布置的会议室内,彭真、林彪、陈云、程子华、林枫、吕正操、萧劲光、伍修权等在研究毛泽东对东北战场的指示。看到平汉、津浦等兄弟战场上捷报频传,他们心里真是痒痒呀。

   

    可是,共产党人只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战争更是如此。他们瞅着墙上的作战地图,就东北战场而言:沈阳、锦州、营口之间有河流三条:浑河、辽河、大凌河,统统在高山峡谷之中取南北走向,南流入海,均水深流急,部队不能徒涉;沈锦线、沈营线战场峡谷错列,大部队不易自由运动,机动受到地形的限制;沈阳至锦州之间大部为平原、丘陵。在黑山、大虎山一带两山对峙,中间有条沟可以通过,到葫芦岛为半山地,沟壑纵横,岗峦起伏。沈阳营口以东为峰峦叠嶂的山地,沈阳至安东均为层峦叠嶂的深山区。

   

    目前,兵力有限。文年生、黄永胜、杨国夫、杨得志、黄克诚等部以及山东主力均还未到达东北战场,还在长途跋涉之中。外线也好,内线也好,主力部队未到都是纸上谈兵,叫人着急呀。中央令已到冀中的黄克诚3师16天内到达锦州,归林彪、彭 真指挥。

   

    张公馆内烟雾缭绕,人声喧闹,连续开会。高干们分析研究认为,东北局第一期的作战方针,应说是争取时间、掩护主力,在东北接收兵力,补充准备,训练部队,熟悉地形,准备战场,发动群众做好地方工作,建立城乡政权。现在已到达东北的兵力,应迅速补足装备。

   

    坚决以小部队对敌前进之路进行破袭,立即迟滞消耗从海口登陆的顽军。主力部队布于辽沈、营口以东地区,捕捉战机,歼灭敌人,主要是万毅等山东部队,刘转连359旅以及邓克明21团,以一路阻击葫芦岛、锦州之敌,迟滞敌人行进。高干们扼腕叹息,我军目前没有炮兵,无法轰击靠岸的敌舰。只能对蒋军诱其深入,在陆地上选择好战场,用步兵与其作战。这种情况与清末抗击法军相似。即使如此,也要决心使蒋介石军队的登陆失利。

   

    这就是几天来大家思想的结晶,不客气地说,多少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因为此时我军还在远方跋涉呢。

   

    林彪将以上作战计划报中央后,身旁放着一本《曾胡治兵录》,一个人久久地倒骑在椅子上读地图,眼睛死死盯住沈阳那个圈圈儿,心潮起伏澎湃,浮想不断。

   

    他忽然发生奇想,发现了一个大的机遇。他想以现有兵力,在沈阳进行约两个月的保卫战,一部分守城,主力部队则野战,即守城打援,这是我军的拿手戏嘛。决心变沈阳为二战时西班牙的马德里。让沈阳每座坚固的房屋都起到堡垒的作用。每条街道都成为敌人的葬身之地。世界各国谁人不知马德里保卫战,沈阳当成为马德里第二。长春、哈尔滨以及其他大城市,亦当有守城的思想与准备。他觉得除第一次作战计划上的三个环节外,应再加上这样第四个环节才对。他倒骑在木椅上,越想越觉这个想法太诱惑人了,他立即将第四个环节补充报告中央,然后,他一个人仍然在静思默想,想来想去,他都未想到守沈阳、打大的防御战有何不妥,有何不符合我军的战略战术,他只是感到前两次的作战计划不够明确、集中,只是觉得打马德里式的保卫战很有吸引力。

   

    沈阳保卫战比起在北宁路、在海口,节节迟滞敌人,消耗敌人,默默无闻地天天打仗,要好得多。所以,深宵未寐,他又把东北的作战部署向毛主席作了条分缕析的补充说明,说:"根据你的指示,内线作战的打算,第一期作战,即我主力未到达,新部队尚不能作战之时作战,拟以四个环节组成。即第一步为保卫海口。但海口不止三个,还另有三个。不知顽军攻哪一个。故无绝对把握完全做到使其主力撤退。故第二个环节,为集中主力消灭其一路,但其他路,则只有迟滞与钳制。故第三个环节为迟滞敌人。并最后第四个环节,进行沈阳大保卫战,变沈阳为马德里(以一部守城,主力控制于适当位置,打敌之攻城军)。据此方针以布置一切工作。"

   

    林彪把自己的四点部署计划称为四个环节。所谓环节,是一个链条,一环紧扣一环,环环联结,构成一个整体。他的这个作战计划的核心是进行沈阳大保卫战,部分歼灭敌军,与毛泽东命令东北局关于"蒋军在东北登陆及经任何方面进东北之蒋军,须坚决全部消灭之""坚决消灭任何方向进入东北之蒋军"的几次指示精神有了很大的距离。林彪作为东北战略区的司令,他一方面没有提自己完不成的指标,为自己留下了余地,一方面又超出我军能力,想打大城市保卫战。出乎意外,毛泽东同意了林彪的作战部署。不知毛泽东未太注意林彪沈阳大保卫战的计划,还是认为根本就发展不到那一步,出现不了那种情景,反正是完全同意了林彪的计划。

 

但是,当我军控制葫芦岛、营口后,阻止蒋军登陆时,蒋介石的"外交部长"王世杰立即向苏联大使交涉,让苏联大使劝告共产党方面不要阻止蒋军登陆。苏大使说:此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苏方不能过问。

   

    这样,蒋军未能在营口登陆,估计可能先在秦皇岛、唐山、大沽登陆。总之迟滞蒋军登陆时间,对于我方大有好处。林彪、彭真想争取时间,掘坑待虎,布置内线作战。

   

    截至10月底,我正规军入东北者,已有5万人。在路上兼程前进者,如黄克诚、梁兴初两个师,估计半月内可到,还约有5万人,共计10万部队。这是林彪在东北内线作战的主力,也是我党在东北的本钱。据说,蒋介石是由美国将军点拨才认识到东北价值的,他原决定派两个军。杜聿明要求蒋介石火速多派军队入东北。蒋介石见共产党、解放军势大,传说至少已派5个军到东北。蒋介石估计至少要派15个师15万人。这样,双方到东北的部队都是精锐,中国战争的重心,在1945年初冬迅速转入东北。敌人15万人,我加上一些新部队才10万人,敌我力量对比3:2,我军处于弱势。因此,我方必须增调有力兵团参加东北作战。中央已决定再调约11万人。12月后半个月,到达热河、冀辽东交界地区,从外线夹击蒋军。

   

    毛泽东掐着烟注视着窗外的秋色,红色的柿叶正悄然飘落,农村的秋庄稼已收割干净,只有枯草在风中颤抖,大地赤裸着自己难看的身躯。

   

    目前只差半个月吧,黄永胜、文年生、梁兴初、黄克诚四部4.5万人必能到达沈阳、锦州一线。只要在山海关的李运昌、沙克、杨国夫部队坚持半个月,我主力就到了,我军就有办法了。

   

    东北局必须抓好宣传工作,以振奋我军士气。一是宣传国民党的美械师、远征军是可以战胜的,我刘邓大军已俘缴三个完全的美械师,其中马法五30军的战斗力很强。刘邓大军可以战胜美械师,在东北我军为什么就不可以呢?13军和52军是孤军深入,脱离人民群众,地理民情不熟,南方人怕冷,水土不服,又多新兵,弱点甚多。我军要十分注意利用敌之弱点。二是要向东北人民群众宣传蒋介石过去在日本侵入东北时,抛弃东北有罪,现在日本投降,收复东北无功,造成民众的反蒋热潮。蒋介石现在正在重庆开高级将领会议,计划在6个月内击溃八路军、新四军主力,然后分区围剿。其第一步是打通津浦铁路,第二步重兵集结在平津,扫荡华北,第三步打通平绥铁路,占领察绥两省。据机密消息,驻华美军总司令魏德迈有一个秘密报告,要协助蒋军"三个月到半年消灭共军"。但美蒋调集大军尚有时日,我军应利用此间隙创造战场。不仅在东北,在华北、华中、山东也都应把广泛发动民众,集中和整训部队,创造更广阔的战场,当作最主要的战略任务......

   

    寒流骤起,冷风横贯,林彪穿着大衣,坐在火车箱里,一个人不言不语,有时望着窗外,有时闭目养神。在沈阳张作霖帅府,东北局研究了军事形势,作出了四个部署、四个环节的作战方案后,林彪接到了毛泽东的指示,让他立即奔赴前线指挥。

   

    毛泽东的指示具体而详细,指示林彪可以带罗荣桓从山东军区带来的李作鹏牵头的指挥所一同前往。指挥所第一站可以设在锦州西侧的江家屯。因为罗荣桓肾病加重,已经尿血。虽然他自己曾乐观地说:"争取再坚持五年,打败日本再去见马克思。"可是病情在不断加重。陈毅给他推荐的奥地利泌尿科大夫罗生特一直跟着他。林彪的小参谋班子,供给处长何敬之,参谋处长李作鹏,作战科长尹健,副科长李殿林等坐在离他不远的座位上,随时可以听到他的招呼。副科长李殿林身材修长,两只眼睛不停地滴溜溜转,是一个很精神的小伙子。

   

    这时,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林彪。这个小伙子,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生活虽然不富裕,却上过高中,后参加红军。由于人长得精明,又有文化,很快被调到罗荣桓的司令部。他虽然在我军高级机关工作,但很受国民党和平攻势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正统"思想,认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应该放弃解放区和军队,参加政府,参加议会,在议会内搞斗争,像现在这样到处转战,没有前途,还客观上造成战争不息,斗争不止,影响人民的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但他性格内向,城府又深,像林彪一样,从不与人谈心交流思想。所以,领导和同志们只知道他工作干练,又写得一手好字,是个人才,谁也没想到他以后会从林彪的司令部叛逃。

   

    火车车箱太破,四壁漏风,林彪把大衣裹得紧紧的,仍觉不胜寒冷。他在想着这仗怎么打。部队有的到了,大部分还在遥远的路上跋涉,即使到了,长途疲劳,也不能马上投入战斗,而且武器又极其窳劣。真是觉得锣齐鼓不齐呀。怎么能打仗呢?手中没有得力部队怎么能行呢?当了十几年军事主管,打了十几年仗,还未遇到过这种情况。

 

火车到了锦州,我军驻锦州的李运昌、周美林等在车站迎接。林 彪下车到周美林的卫戍司令部简单了解了李运昌部的兵力、装备、粮草储备、政权建设、战备等情况后,坐汽车赶往江家屯。

   

    林彪坐在一辆中吉普里,后座上是李作鹏等人。随后的大卡车上是一个排的警卫兵力。江家屯是辽西走廊锦西一带丘陵中的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镇子。

   

    天上阴云漠漠,地下满目枯草,铅灰色笼罩了一切事物。这种山枯水冷的天气很影响林彪的心情,他板着脸走进一个小院,又走进一间被柴火烟熏黑了的小屋。作战地图已经挂起来了。他人到了这里,但对地形十分陌生,身边又无部队,有一种莫名的孤单、恐惧不安的感觉。不知道毛泽东在延安是怎么知道江家屯这个小山村的。

   

    夜里,江家屯一带冷飕飕黑洞洞的。突然枪声大作,把整个"前指"的人都吓得不轻,除了总司令以外,李作鹏等都端着枪在院内外巡逻。枪声一直响了一夜,还不时有照明弹升空,一直闹到了天亮。林彪一夜没合眼。李作鹏等人商量,这样子实在太危险,个人的生命无所谓,林彪和"前指"有什么差错,影响太大。便决定从江家屯附近的部队要警力。

   

    林彪听后,没吱声,同意了。

   

    供给处长何敬之派人去找冀热辽的部队,费了很大周折,找到了28旅的一个部队。"你们这里嚷嚷什么?"部队首长走过来问。"前指"的人说:"我是总司令部‘前指‘的,来给林彪总司令要一个排的警力。"部队首长听后,叼着烟盯了来者半天,说:"哪个林彪?"然后说:"我怎么不知道?"甩袖子走了。"前指"的人回来,恰好碰上林彪,林彪问:"人要来了?"这位同志不好实话实说,借口说没有找到部队。林彪还满脸的不高兴,转身读地图去了。各部队之间的电台密码不同,不能直接相互联系。

   

    林彪在江家屯,一是光杆司令,二是情况不明,联络不通。林彪让他过去的同事陈光把从山东带来的电台交来,陈光答应得很好,但就是迟迟不交来。林彪心想,陈光这个小子,个性太强,现在也不听我的了,没让他当副司令有情绪呀。

   

    毛泽东电示林彪主力师锦州决战时用

   

    11月初,山海关一带黄沙漠漠,蒿草遍地,狂风四起,人站在室外,阴冷透体。

   

    我军与蒋军先头部队在山海关发生撞击,成为东北战场的第一道硝烟,第一个火花。山海关,华北通东北之咽喉要道,北依秀峰迤逦的燕山山脉,南临帆船点点的渤海湾。

   

    1377年,明洪武十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在秦皇岛东北设置山海卫,然后建起山海关城。北宁线像一条大动脉连接关内关外的山山水水,由于它咽喉一样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山海关连成一体的是九门口,比山海关更为雄伟险要,像一道高大的屏障横亘在大地上。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喜欢看地图,以后,在长期的战争生涯中,看地图成为习惯。这时,他在延安的窑洞里研究着冀热辽一带的地图。

   

    山海关确实是关口要隘,确实像鸡脖子。山海关已经被我军与苏军一起收复,现为我军解放区。毛泽东同几大书记研究,觉得争取东北,控制东北,第一步就是巩固占领山海关一带地区,在山海关截住蒋介石的石觉所部和赵公武所部,使之不能出关,保证我军先期进入东北,打开局面,保证大批后续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能够顺利进入东北。因此,他先令冀热辽军区张鹤鸣新编19旅守山海关,继令从山东开来的山东军区杨国夫为师长、刘其人为政委的第7师昼夜兼程开赴山海关。反正毛泽东此时就是一个信念,在山海关重兵扼守,不使蒋军从这里通过一兵一卒。他的思想就是要堵。

   

    破旧的山东惠民城里,山东军区奉中央军委命令由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任师长、刘其人为政委、龙书金为副师长,组成了第7师(以后为第6纵队17师,43军128师,在东北战场是一支劲旅,参加了解放锦州、天津的攻坚战斗)。杨国夫抗日战争时任八路军山东战区抗日游击队3支队司令员,在山东一带是闻名遐迩的夏伯阳似的人物。接罗荣桓电令,杨国夫师立即挺进东北。第7师是山东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用"乳汁"养育起来的部队。

   

    在部队出发的路上,锣鼓声、鞭炮声,像过节一样,站满了挎着篮子拿着刚煮好的鸡蛋以及花生、红枣,流着泪珠往子弟兵口袋里塞的乡亲们。部队指战员群情激动,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山东。

 

他们进入河北省境内后,正赶上当地洪水泛滥,一片汪洋,无法行军。当地人民群众用木船运送部队,到霸县,7师部队上岸,在泥泞中步行。冀东军区司令员詹才芳接见了杨国夫、刘其人、龙书金等7师领导,他说:"中央来电报,杨国夫师即到山海关,任务为协同当地部队巩固山海关一带地区,粉碎美蒋从秦皇岛一带对山海关地区的进攻。立即增援山海关19旅。"部队马不停蹄,火速上路,经丰润、抚宁、滦县,道路崎岖,山径迂回,人马难行。突然飞章告急,蒋军已在秦皇岛登陆,正在向我山海关军民发动进攻。中央军委令7师从速。再从速。

   

    11月3日,夜色朦胧,微弱的月光如水如雾,大地笼罩着神秘的气氛。在沟壑纵横、山峰罗列的冀东一带,杨国夫7师绕道石门寨的偏僻小路,出九门口,从关外迂回增援山海关。19旅旅长张鹤鸣见到杨国夫,久久握住杨国夫的手,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

   

    在13和52两个美械军气势汹汹地进攻、山海关危在旦夕的紧急形势下,张鹤鸣对主力部队及时赶到的心情不待多言。雄兵猛将,来得适逢其时呀。突然,一队人马走入江家屯,把"前指"又搞得紧张了一阵子。一看原来都是山东来的熟人,杨国夫师长等。"前指"人员与7师从山东分手一个多月,在荒远的江家屯见面,亲热得不行。黑面包公似的尹健科长立即把杨国夫引到林彪的小屋。林彪见到山东7师师长杨国夫,脸上露出了笑容。"你就是杨国夫?"林彪上下审视着这条汉子。"把你师的情况汇报一下吧。"林彪急于想听听山海关的情况。杨国夫汇报了保卫山海关战斗的情况后,说:"现在的问题是山海关有两个部队,除7师外,还有李运昌的19旅,指挥不统一。19旅有电台,7师没电台,无法与总部请示汇报,19旅有通锦州的电话线路和电话,7师不能用。7师是聋子、瞎子,影响作战。"林彪静静听罢,说:"张鹤鸣19旅,应编入7师建制,归你统一指挥,19旅的电台、电话线路、电话等由7师统一使用,以利作战。你把我的指示立即通报李运昌。"杨国夫得令,快马加鞭回山海关去了。

   

    中央军委来电:"山海关作战部队统一由杨国夫指挥。杨国夫、张鹤鸣应防侧后,严密监视石门寨之敌,防其包围迂回,并派出小部队袭扰疲惫敌人。"杨国夫根据中央电文精神,立即调整了7师和19旅兵力部署,从波涛汹涌的大海边到山海关城垣,从角山寺到二郎庙,再到九门口,设立了一道由勇敢不怕死精神凝结而成的钢铁屏障。

   

    这天夜间,天空阴云密布,地上阴风透体。我军向敌军发起突然攻击,经过一夜激战,迫敌后退10余里。8日夜,我军3个团出击,毙伤俘敌近千人,缴获美式武器数百件,一度迫近水环山列的秦皇岛。毛主席、党中央发电嘉勉。

   

    狂妄自大、仗势欺人的石觉、赵公武顽军,像乌龟似的把头缩回去了。但是,我军装备武器量少又低劣,没有火炮,部队衣食不佳,体力不济,要想多歼灭敌人办不到。敌人两个军在杜聿明的指挥下,为了等待援军,只是不紧不慢地打拉锯战。双方在竭尽全力对峙着。

   

    我党从延安调来的大批干部和从承德方向过来的部队,从山海关流水似的通过,奔赴东北三省。但是,在实力相差甚远的情况下,7师守军在寒冷的天气中,总有一种撑不住的感觉。这时,冀热辽军区李运昌、沙克见山海关形势危急,迭电飞报中央,要求已至玉田的我军主力黄克诚师、梁兴初师火速增援山海关,攻击敌人的侧背,以解除山海关之围。

   

    枣园窑洞的煤油灯下,毛泽东慢慢地吸着一支烟,想法则不同。他想,山海关战事,由李运昌和杨国夫两部凭借险要山川迟滞顽军前进,是可以的。主要是争取时间,掩护黄克诚师、梁兴初师到达锦州,充当歼灭顽军的主力。黄、梁二师是秘密武器,所以,他们不必走山海关,可走山海关以西,取捷径,隐蔽前进,以免暴露。不能让敌人发现我军大部队已进入锦州,这样在锦州就有好戏可看了。

   

    詹才芳、李运昌应把行军路线调查好,并通知黄克诚、梁兴初两部,以免他们走弯路,贻误战机。江家屯的土屋里,林彪在思索,在审时度势,认为黄、梁两师与山海关近在咫尺,山海关我军吃紧,眼看不支,危在旦夕,敌顽也系孤军深入。所以在未报告延安毛泽东的情况下,先电告黄、梁两师即从现地出发,向义院口、驻操营前进,向敌之左背进攻,务须消灭其一部,以迟滞石觉、赵公武前进。为执行上项任务,该两师可暂勿向锦州、义县前进。然后,林彪才把这个命令报告了中央。

   

    这叫作先斩后奏,大将在外,有这个机动权力。

枣园窑洞里,毛主席看到林彪的电报后,大吃一惊,觉得大事不好,倘如此用兵,全盘皆乱。黄克诚、梁兴初两部4万余人,为我军野战主力,都是老115师的部队发展起来的,现在远道疲劳,急需休整,应在将来决战时用。黄、梁还是迅速通过山海关地区,进到锦州,以位于锦州机动地区为适宜。山海关、绥中地区,杨国夫师及李运昌的19旅可以守住险要,坚持一段时期,以掩护黄、梁师到达锦州。

   

    黄、梁两师到达后,可争取一星期时间的休整。两种截然不同的命令同时到达了黄克诚和梁兴初师。

   

    时值初冬,阴云密布,寒风劲吹。警卫员在毛泽东的窑洞生了一盆炭火,但窑洞内仍然寒气逼人。

   

    几天来,毛泽东的目光在注视着战略枢纽地区锦州,他在考虑我军应以锦州地区作为我主力集中作战的战略枢纽。在冀热辽的程子华任务十分艰巨,他必须兼顾到东南两个方向:南面以粉碎从北平向承德进攻的蒋军为目标,创造战场,布置工作;东面迅即派大批干部并有得力领导同志去朝阳建立领导中心,将干部分配于朝阳、凌源、阜新、锦州、义州各县。就辽西的交通要道来说,习惯把此线叫做"北线"。要发动民众,镇压反动武装,组织人民游击队及地方军,创造战场,援助锦州、山海关主力作战。还要为我军以后打大仗建立稳固的后方兵站线,供给粮食,收容伤病员,输送干部,以确保锦朝铁路线于我军手中。锦朝铁路线是我冀热辽的动脉。所以,冀热辽分局的任务很重。

   

    在毛泽东看来,黄、梁两部远道新到,如果开义院口、驻操营,即使歼灭敌人一部,也不过是战术胜利,反使我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势将处于被动。林彪应谨慎使用主力,以求将来决战时一战解决问题。应令李运昌、杨国夫两部坚持山海关、绥中之线,节节抗击疲惫敌人的两个军。黄、梁两部隐蔽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休整部队,恢复疲劳,补充枪弹,熟悉地理,了解民情,演习夜战。俟石觉、赵公武两个军进至绥中地区或兴城地区业已疲劳消耗至相当程度时,我方可集中最大兵力打击敌人。

   

    黄克诚有3.5万人、梁兴初有7000人、杨国夫有7000人,李运昌、沙克在盘山、锦州至山海关一带至少有2万,共约7万人,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于最有利之时机、地点,由林彪或罗荣桓亲自指挥,举行反攻,分作几个战场,像刘邓在平汉战役中一样,每次歼灭其两三个师,最后全部歼灭蒋介石的两个军,即能从战略上解决问题,蒋军就进不到东北了。

   

    冀东两个野战旅,可调至山海关、绥中、兴城之线的西面山地隐蔽集结,于正面主力举行决战时,从侧面切断敌军后路。总之,从内线作战着眼,此种方针最为有利。

   

    林彪与毛泽东关于怎样使用黄、梁两师,意见分歧。毛泽东从战略方面考虑使用部队。林彪从战役方面考虑使用部队。假如按照林彪的命令向进攻山海关的蒋军侧背猛烈一击,结局会是怎么样?石觉、赵公武会不会受到重创?情况不得而知。毛泽东考虑山海关、绥中、兴城一带,左山右海,地形险要,我军可在隘路扼守立脚,深沟高垒,择险而守。同时发动人民群众支援我军,踊跃支前。还要把民兵游击队组织起来,袭击蒋军,不使蒋军越过。坚守一段时间,我军就有办法了,可在锦州一带有大的作为。因此,他电令李运昌、沙克:你们必须坚守山海关、绥中、兴城之线,掩护我主力集中锦州。合众社称蒋介石占领了山海关,情况如何,即告。

   

    同日,他又发电文:山海关、绥中、兴城之线必须坚守,掩护我主力---黄、梁两个主力师集中锦州。时间至少三星期,多则两个月,望动员民众构筑多道防御工事。这里共有多少兵力,战斗力如何,民众发动如何,游击队民兵组织如何,地形利于作战否,即告。

   

    同日,敌军第52军25师和13军89师出九门口,经角山寺东麓对我山海关守军侧背薄弱部位进行包围。在山海关前线,驻在大茅山口的我军4个战士跑到20团部报告,他们连被敌人包围了。

   

    20团陈乙斋团长派侦察员前去了解情况,发现很多敌人正踏着一场薄薄的早雪在长城山脚迅速运动。我党地方干部也跑到师部报告:"敌人迂回部队从义院口直插绥中县,拂晓可能进到山海关东侧上、下牛羊沟一带。"

   

    第7师指挥部设在一间民房里,师长杨国夫半信半疑,立即派阎捷三参谋长带骑兵班去查清情况。阎捷三上到北山高峰处,见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蒋军部队正在山谷间从西向东运动。晚上,我军山海关总指挥杨国夫召开紧急会议。杨国夫心想,是撤,还是守?如守,会被敌人切断退路,背海面山,我师虽然可以将卒并愤,负固死守,坚持数天,但有弹尽粮绝、人地两失、全军覆没的危险。现在部队已经减员三分之二,伤亡减员严重,而无后继援军。如像毛主席要求的,至少三个星期,待黄、梁二师进到锦州再撤,绝对办不到。但是,我军如撤,进入东北的大门丢失,责任重大,敌人两个军突破山海关后,沈锦一线再无我军防守,他们就可以长驱直入,到达锦州、沈阳,影响我军战略的实现,后果难以想象。但是,如果敌军两个师迂回属实,那就非撤出不可,绝不能让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渤海子弟兵坐以待毙。他知道,此举非同小可,需要把敌情搞准确。敌情属实。

   

    敌军以第13军54师经石门寨正在攻击九门口。第52军25加强师全部轻装,秘密经石门寨以北我军未设防的城子峪,沿通往绥中公路急进,意在进至中前所后,切断我军退路。

   

    由杜聿明指挥的这两个军,火力比日本军队强,陆、空步炮协同,炮火作延伸掩护射击,步兵看信号冲锋,天上还有美帝国主义的飞机掩护助威。阴风雪雨敲打窗棂,杨国夫痛苦地决定撤出战斗。这是他有生以来最难作出的决定。他命令侦察科长崔醒农通知市内部队撤出,并带两个排炸毁铁路桥、公路桥。有的部队通知不到,就放火为号。同时,他命令两个团跑步前进至上、下牛羊沟一带山村。敌军先头师正在围着篝火吃饭,杨师突然袭击,敌人溃乱。而后双方又对峙一日。杨国夫师顺着绵延起伏的山洼撤退。蒋军13军、52军,尾随杨国夫师前进。杨国夫师为摆脱依赖机械化的敌人,沿着绥中一带山中的崎岖道路走。可是,每到一个村庄或到黄昏时,敌人就对我军突然发动袭击。奇怪。敌人好像有"诸葛亮",会神机妙算?师部人员都百思不解。

   

    后来他们抓到了20多个俘虏,这才知道,北宁线两侧的每个村庄,都有电话直通沿铁路车站和城市,凡有过往部队和发生什么情况,伪政府人员都要向国民党军队报告。农村的伪政权在充当蒋军的耳目,敌人在暗处,我军在明处。这就是沦陷区与我解放区的不同。此后,杨国夫令我侦察员穿上俘虏军装,部队每到一村庄,侦察员先找伪政府人员,并冒充敌人同他们交涉。在敌占区搞军事活动的经验逐渐丰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