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怀采薇的上一句:十四王地宫唯一没被盗(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40:59
        刘福全老了,刘子正自愿接了父亲的班,成为石头营村新一代守陵人。

  初中毕业的刘子正对陵寝的历史价值比较了解,对陵寝的破坏也有更多的惋惜。

  如今的守陵人后代无力保护残破的皇家陵寝,他们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向外面的人介绍陵寝的历史,不厌其烦,来人就讲,也算是另一种守护方式。

  

  两代守陵人的坚守

  1973年9月,蓟县行政归天津市,黄花山皇家陵寝的归属和保护权也落到蓟县。

  那一年,刘福全的儿子刘子正得到了“文物保管员”的资质,同村中,得到这样资质的只有三个人。

  蓟县文保所颁发的《文物保管员》证书一直被刘子正妥善保管,但他很无奈,“这东西除了我,没别人承认。”刘子正解释,一是来盗陵的人大多强悍,他只是个义务保管员,根本没有阻止能力;再者盗陵人大多深夜来盗,他在山下开了间理发店维持生计,不可能每天待在山上。

  曾经的满族守陵人在蓟县繁衍扎根,逐渐形成了几个满族聚集地。孙各庄满族乡8000多人口中有近3000满族人,占全乡三分之一的比例,分布在7个满族村中,石头营村是满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村干部聂主任介绍,如今,石头营有673人,其中76%为满族。如今的蓟县满族人过着几乎和汉人一样的生活,一样打工、种果树、种田,从吃皇粮的祖先演变成如今的普通农民。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守陵人没有了收入来源,以前只会拉弓射箭的满人必须学会像汉人一样向土地要吃的,“有的人想去打短工,但因为不会干农活儿,没人愿意用,只好让汉人小伙子带着,给人家当下手。”孙各庄乡村民杨芳告诉记者,当地有句老话:“十个和尚加一个秃子”,描述了那时满人混进汉人队伍里给人打工的情景。

  和大多数汉族农民一样,年轻的满族人后代也在忙着打工挣钱,满族历史、文化已逐渐淡出他们的生活。但老人们还都记得皇家陵寝的历史和身为守陵人后代的责任,“没办法,都毁了,挺可惜的。”石头营村聂主任说。

  唯一幸存的王陵

  皇家陵寝几经战火和盗贼侵袭,6座王爷陵的地面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地宫被破坏成什么样?上世纪60年代,有了谜底。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下,王爷陵地宫被打开,成为防空洞,当年,黄花山的村民们进入地宫,储备粮食和布匹。

  “直郡王允褆的地宫很大,生产队200多人都能进去,还一点都不挤,连马车都能赶进去。”石头营村的聂主任边说边比划,“地宫足有五六米高,地宫的门是汉白玉的,里面就是个棺材,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当时,大伙都忙着挖工事,直郡王允褆的棺材被抬出去放在地宫旁,尸骨不知道被谁拿了出来,散在一旁,筋连着骨,没有人注意。村民聂广田就在地宫旁,他背着个背篓,把直郡王允褆的尸骨一块块捡起来,埋到了大约200米远的一个地方。

  聂广田埋直郡王允褆的故事成了石头营的一段佳话,聂广田近90岁了,身体大不如前,离开村子到亲戚家调养。

  如今直郡王允褆陵寝的领地种着果树、盖上民房,没有石碑,很难分辨出陵寝的具体位置,直郡王允褆的尸骨埋在哪里?聂广田也有些模糊了,但庆幸的是,直郡王允褆没有被弃之荒野。

  聂广田的女儿说,父亲老了,怀旧,有空就喜欢到陵寝附近默默溜达,也没什么表情。

  理亲王允礽的地宫全部被盗空,但盗墓者没发现,在允礽地宫的旁边,还有一个小的陵寝,当地的村民判断可能是允礽的嫔妃。

  “陵寝里的尸骨是个女尸,穿着蓝色旗袍,头发特别长,散着的。”聂广田认为,小陵比较小,没引起盗墓者的注意,才得以保存下来。村民把棺材搬出来,仅一个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女尸身上的衣服碎了,头发全掉光,本来白色的尸骨变黑了。

  刘福全看守的十四王陵的地宫是唯一没有被盗过的,“地宫里有五口棺材,可能是十四王和两个儿子弘明、弘春,还有两个嫔妃。”聂主任记得,当年,十四王的地宫也被打开,地宫里水很深,五口棺材被木炭包围,木炭外面的黄土被水浸泡成了泥,根本无法接近棺材。 

  刘福全的儿子刘子正说,直到近几年,还会有人趁夜深在十四王的地宫外挖洞,试图钻进去盗墓,但从迹象看,盗墓贼都是无功而返,十四王的地宫可能仍是“幸存者”。

  蓟县王陵破坏严重

  从外围看黄花山,从东到西,6座王爷陵排在一条线上。

  曾几何时,这里曾是一派气宇轩昂,但岁月沧桑,昔日的金碧辉煌早已面目全非了。这里的皇族陵寝多已淹没在荒草之中,覆盖在黑土之下。

  和硕荣亲王的陵寝在最东面,处于孙各庄乡丈烟台村,山坡的一片台地上空空荡荡。

  其实,和硕荣亲王陵寝比顺治帝的孝陵还早三年,可以想象,爱子早夭让顺治帝猝不及防,选址与自己寿宫一山相隔的黄花山安葬爱子,一定是希望自己与他长相厮守。史书记载,顺治十五年于昌瑞山西部的黄花山下,恭葬了“荣亲王”,添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守兵一百名巡护防守。在荣亲王的地宫中,有一块墓碣石,上面刻有:“和硕荣亲王,朕第一子也……”

  上世纪80年代,文保部门考古时,在和硕荣亲王的地宫里发现了这块石碑,如今被收藏在蓟县文保所,成了陵寝唯一的遗存。

  往村西走,理亲王允礽的陵寝原貌基本无存,爬上山坡,在前面引路的刘子正停住了脚步,坡上是一个大洞,一只大理石龟趺躺在洞中,鳌背上原本应有的石碑不知去向。“这洞是后来挖开的,把鳌刨出来,石碑早就没了。”

  和硕裕亲王福全的陵寝划在孙各庄乡太平村界内,顺着村路前行,远远地便看见了巨大的石碑,气势威严,碑身两面四框印刻着浮雕云龙火珠,碑身下一龟趺兽像,但除此外,石碑周围看不到其他陵寝遗迹。

  刘福全看守的十四王陵寝在最西面,也似乎是遗存最多的陵寝,两块石碑还在,地宫幸存。

  守陵人的无奈

  95岁的守陵人刘福全已经老了,没有力量保护十四王的陵寝。

  刘子正接过父亲的班,成为新一代守陵人,村里拥有《文物保管员》证书的另外两人已经过世,刘子正也成了村里最后一个“官方认可”的守陵人。他的责任比父亲大,负责看管石头营村的三座王爷陵。

  刘子正初中学历,对皇家陵寝的保护有着自己的观点——不仅是守护,了解清史的他对皇家陵寝的命运有着更多的遗憾。

  “这些皇家陵寝应该是清东陵的延伸,非常有价值,太可惜了。”走在村间,刘子正告诉记者,90%的村民家中都有陵寝被拆后留下的木料、石材,“盗陵的人没拉走,村民就捡过来盖房,可见当年这些陵寝有多大了。”

  “这些陵寝修建在东陵附近,都是经皇帝‘恩准’的,应该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考古队一位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清东陵已是世界文化遗产,一山之隔,蓟县的皇家陵寝却因地域的行政划分,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我们这些守陵人挺为村里有皇家陵寝自豪的,但没有能力保护。”

  刘子正在山下集市开了个小理发店,剪头发只要三四元钱,理发店的生意仅够维持生活,他没有太多的时间上山,但只要空闲下来,刘子正还会沿着村间小路,看看村里的三座王爷陵遗址。

  “大事管不了,要是碰到对王爷陵感兴趣的人,我就给他们讲讲历史,心里特别高兴。”59岁的刘子正说,95岁的父亲刘福全用一生守护在王爷陵身边,他希望通过口述相传,能把王爷陵的历史一直传承下去,让埋藏在这片大山的清代王爷们不被人遗忘。

  两代守陵人,不同的方式,相同的是父子俩坚守着守陵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