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影子是什么:论腧穴形态及"全穴斜刺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23:11:48
日期: 作者:周然宓 来源: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病施术之点。而在穴位上针刺,首先就要考虑针刺方向和深度。若不清楚穴位深部的形态和范围,那么这种针刺实际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自然影响针刺疗效。但历来只知道穴位的体表定位,却不知道它的形态和范围。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和相关科研仪器的进步,现在应该已经到了研究穴位形态的时候。本文试就通过总结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临床研究,对穴位的基本形态作一肤浅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一种新的针刺方法---"全穴斜刺法"(笔者命名)。意在抛砖引玉,使腧穴学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1腧穴的形态
   1.1腧穴特性的相对性:本人曾提出"腧穴与非腧穴是相对",即穴与非腧穴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但每一腧穴深部均有一该穴特性相对最强的区域,这里称之为"腧穴中心点"。腧穴之特性,越远离"腧穴中心点"则越弱。腧穴特性在不断远离"腧穴中心点"时逐渐衰减过程中的等强度面,实际上就是该腧穴在这一腧穴特性强度时所表现的形态。
   1.2腧穴特性等强度面的形态:要完全弄清腧穴特性等强度面时所显示的形态,并非易事,尚待同仁共同努力。但根据临床研究,可以证明大部分腧穴其特性等强度面大概呈以腧穴体表定位深部的某一点为中心点,以深部经络为中心轴的近似圆柱体,理由如下:
   1.2.1"腧穴中心点"应在体表定位之深部:临床实践证明,腧穴针刺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获得相对最强的针感和最好的疗效。
   1.2.2针感疗效与针刺方向的关系:临床实践证明,大部分腧穴体表定位处下针,可找到一个针感较好的针刺方向,如改变针刺方向,针感疗效则随与原针刺方向偏离度的加大而不断减弱。进一步观察表明:针刺方向往旁开经络路线的方向偏离时,针感和疗效降低较为明显;相反,如针刺方向在与经络相平行的方向移动时,则针感与疗效降低较慢。
   1.2.3针感疗效与取穴偏离度的关系:临床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穴位可在体表定位处找到一个相对针感最强、疗效最好的针刺方向,然后在偏离体表定位处下针,如针刺方向与最佳疗效的针刺方向相一致,则针感和疗效随着针刺部位与体表部位的偏离距离的加大而降低。但在沿着经络路线上偏离穴位,则针感与疗效降低较慢。而向经络旁边偏离,则针感疗效降低较明显(所谓的"宁失其穴,毋失其经"也是这个道理)。
   由上述临床实践可以证明,腧穴近似于一个其纵轴串于经络上的卵圆体。当然,这一卵圆体因穴位所处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2."全穴斜刺法":前几年,曾看到北京某教授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其要点是在阿是穴旁开1~2寸处下针,斜刺至阿是穴深处,其疗效远比在阿是穴直刺为好。笔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其要点是要使针尖到达痛点深处后,再进针0.5~1寸,结果疗效更好。受此启发,笔者想到,既然穴位呈近似圆柱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应该让针体最大范围地透过呈卵圆体之穴位的有效刺激区的纵轴线,才能提高疗效。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对除危险区以外的穴位采用一种新的定位和针刺方法---"全穴斜刺法",取得了远比传统定位和针刺方法更好的疗效。其基本操作方法分作针刺较深的穴位和只能平刺的浅表穴位两类,具体如下:
   2.1针刺较深的穴位:先确定所选穴位应该针刺的垂直深度,然后在该穴位的体表定位点沿经络分布路线向适当的一方旁开相当于应该针刺的垂直深度的1/2处直刺2分,再改变针刺方向,朝着该穴位体表定位处的深部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刺入人体的针体长度应是应该针刺的垂直深度的1.4倍。
   2.2只能平刺的浅表穴位:在体表定位处沿经络分布路线向合适的一方旁开应针入之针体长度的1/2,然后朝向穴位进针,使所刺入针体的中点正好接近穴位体表定位点的深部。
  
   2.3全穴斜刺法的优越机理:
   2.3.1从穴位形态卵圆体看体表定位处下针:上面已经说过,腧穴大多呈以体表定位深部的某一点为中心,以经络为纵轴的卵圆体。据此,可以得出在体表定位处下针不是最好的结论。因为,一般讲,要想获得最佳疗效,针体必须最大范围通过穴位的有效中心刺激区。而在体表定位处下针,虽然一般都能得到较强的针感和较好的疗效。但是结合穴位的形态来看,就可发现其缺点是不论向何方针刺,实际上针体都没有最大范围地通过穴位的有效中心刺激区,即没有很好地透过卵圆体穴位的纵轴。特别是当采用平刺手法时,则针体通过的有效刺激区更小,自然影响针感和疗效。?quot;全穴斜刺法"在同样进针深度的情况下,则是最大范围地透过了卵圆体穴位的纵轴线。
   2.3.2从头针刺激区看体表定位下针:众所周知,头针刺激区定位时,不是向体针一样看作一个点,而是看成一条线。在针刺时,大多不在这一有效线段的中点下针,而是在线段的一端透向另一端。而头部的体针穴位,其定位则是看作一个点。但从临床针刺看,头部穴位多是平刺,故实际上病人接受的刺激同头针一样也是一条线。所不同的是,头针是一端透向另一端,体针是中间透向两端的某一端。既然是线条状,从中间下针,不论向哪一端平刺多深,如百会穴向前或向后平刺,该穴所接受的有效刺激实际上只有总有效刺激部位的1/2,也就是只有"全穴斜刺法"的1/2。
   2.3.3齐刺、合谷刺:古人为了弥补上述穴位上针刺的缺陷,发明了齐刺、合谷刺。《灵枢.官针》云:"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齐刺三针同刺,合谷刺一穴多向透刺,其意都是为了扩大有效刺激范围,可见古人已经发现在穴位上单纯直刺的缺陷。但由于一穴多针多刺,一则易造成疼痛,病人不愿接受;二则上述针刺法仍不能使针体最大范围地透过"圆柱体穴位"的纵轴线,故仍然不是最有效的针刺方法。
  
   2.3.4、"全穴斜刺法"与"传统定位针刺法"的临床疗效比较
   笔者曾对腰痛病人分别用"全穴斜刺法"和传统定位针刺法进行对比治疗,其结果经统计表明,两组的总有效数和基本痊愈人数,"全穴斜刺法"组均明显优于"传统取穴针刺法"组。
   结语:综上所述,穴位特性的等强度形态,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近似的卵圆体。笔者认为,如把穴位比作鸡蛋,则传统的针刺方法是:直刺--好似从"鸡蛋"的横断中点垂直刺入;斜刺和平刺--好似从"鸡蛋"横断的中点刺向一端。因此都没有最大范围的透过"鸡蛋"的中心。而"全穴斜刺法"则是从接近"鸡蛋"的一端透向另一端×,最大范围地透过了"鸡蛋"的中心,故疗效最好。反过来说,"全穴斜刺法"的疗效优于传统针灸方法,又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穴位特性的等强度形态基本上呈近似卵圆体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