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金赛药业招聘:“五福临门”指哪五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5:13:46
“五福临门”指哪五福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的《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那五种福。

  到底什么是五福呢?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注:《书经》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一分开可就不美妙了。

       比方说,有的人虽然长寿而没有福气,有的人长命百岁而贫贱度日,有的人富贵而短命,有的 人富贵而健康情况不佳,有的人为贫贱而烦恼,有的人虽然富贵但十分操心,有的人满足于过贫贱悠闲的生活,有的人贫贱而善终,有的人富贵长命而最后却遭横祸 不得好死。。。

       人生境遇多得不胜枚举。这些只是,单就五福的变化来说,只有五福全部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五福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

       有着生性仁善、宽厚宁静的德,这是最好的福相。

       因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以此敦厚纯洁的“好德”,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才可以培植其它四福使之不断增长。

 

人生五难

        佛陀成道后,一心想要普度众生。在波罗奈国遇到一位名叫忧呼的婆罗门,此人辞别父母,离家求师学道。

        他一看到佛陀庄严的容颜,内心生起无限的倾慕,便向前高声赞叹,并问佛陀:「您以何人为师学道,如何能有如此巍巍的圣者相貌?」

        佛陀告诉他:「我是自己悟入正道而出离爱欲罗网,获得大自在,并没有老师教我。」

        忧呼又问:「您现在要往那里去?」

         佛陀说:「我要到舍卫国去击法鼓,转法轮,为众生宣说解脱生死的大道。」

        忧呼听了之后,喜出望外地说:「太好了!正如佛陀所说,我也想听听什么叫做佛法?如何才能解脱生死?不过我现在还有事,先走一步,来日再去听您说法。」

      忧呼向佛陀合掌告别,便径自离去了。但是在他还未找到学道的老师时,有一天半夜,便发病猝逝了。

       佛陀以佛眼看到此人已死,无限伤感地说:「世间的人实在愚痴,不懂无常,以为来日方长,可以慢慢学道,就像忧呼,见了佛陀却仍然擦肩而过,错失因缘,如今突然死了,再也不能听闻佛法,因而轮回五道,不知何时才能出离苦海而得度?」

       佛陀于是为座中的弟子阐说为人有五难。所谓五难,就是:

一.       得生 人道难。

二.       生而 长寿难。

三.       值逢 佛世难。

四.       能闻 佛法难。

五.       闻法 生信难。

                  文史知识1.“不三不四”的由来

在中国成语大词典中,“不三不四”的解释是“形容不正派,不像样子”。可是,中国的数字不只三和四,十个数字中为啥偏偏说“不三不四”而不说“不一不二”或“不五不六”“不七不八”呢?

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仅作为一个数的概念,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农、黄帝;还有夏禹、商汤、周文王;人中有三曹和三苏等。曹操、曹丕、曹植被称为三曹;苏洵、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在古今文学作品中亦有许多“三部曲”。名言中更不乏“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

关于“四”这个数字,古意则多含有周全、称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义。故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公、韩诗韩婴、毛诗毛公。此外,战国有“四君”:孟尝君、平原君、春君、信陵君;传说有四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元曲有四大名门: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总之,古人多视“四”为吉祥和称心如意之义。于是,人们将那些不正派、不正经的言行斥为“不三不四”。(来源:《北京晚报》)

2、二拜为何是“高堂”

古代新人成亲的时候,都会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高堂就是拜父母,那么为什么要用到“高堂”这个词呢?

《说文解字》曰:“堂,殿也。”也就是说,堂和殿是一回事儿。但唐代之后,“殿”专指帝王的居所,和“堂”就区别开了。老百姓住的屋子,有堂屋的,就是正房。

“高堂”的“堂”,指的是内堂,是父母的居所。过去的习惯,是要到父母的居处去问安,问候尊长的起居。至于这个“高”字,有一种解释说,是因为要在高大的厅堂里拜见父母;而另一种说法认为,“高”字表示尊敬之意。不管怎么解释,“高堂”本来是指一种处所,是显示父母之尊的地方,所以就引申为父母的代称了。

“堂”这个字,还经常被引申为母亲的代称。比如“内堂”一词,有时就专门指代母亲。还有一种文雅的称呼“萱堂”,也是对母亲的敬称。这个词出自《诗经·卫风》“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古时,母亲居屋门前往往种有萱草,人们便雅称母亲所居为萱堂,于是萱堂便引申为母亲的代称。(摘自2013年第6期《文史博览》)

3、驴年马月与猴年马月

俗语“猴年马月”系由“驴年马月”衍化而来,二者常被视作同义词。不过,考究其来源,二者还是有不同的。

先说“驴年马月”。中国古代是用十二个地支同十二种动物的生肖匹配来记录人的出生年代的。不过,十二生肖中并没有“驴”,因此,“驴年”成为不可知的年岁,所以这才有了泛指遥遥无期,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之语义。

再说“猴年马月”。值得一说的是“马月”。古人还用生肖来纪月——正月:万木凋零,虎啸震野,称“虎月”;二月:大地复苏,小草新绿,称“兔月”;三月:春雷阵阵,神龙作雨,称“龙月”;四月:天气转暖,蛰蛇出洞,称“蛇月”;五月:草长莺飞,骏马奔驰,称“马月”;六月:水草丰茂,群羊遍野,称“羊月”;七月:山林树茂,群猴出没,称“猴月”;八月:中秋月圆,杀鸡饮酒,称“鸡月”;九月:秋收时节,养狗防盗,称“狗月”;十月:秋意微凉,肥猪满圈,称“猪月”;十一月:冬雪初降,室内多鼠,称“鼠月”;十二月:寒风凛冽,老牛归棚,称“牛月”。每12年才能轮到一个“猴年”,而猴年的12个月中只有农历五月才是马月。要等到这一年月,的确是望眼欲穿,颇费时日。尽管如此,却总归还能等到。这同“驴年马月”的语义显然有别。(摘自9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4、金庸谈对联

旧时家中有一小轩,是祖父与客人奕棋处,轩里挂了一副对联:“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当时不懂当中妙处,现在想来,这里面实在颇有哲理。

前几天《大公园》中登载文怀沙先生一篇《韩愈与贾岛》的文章,认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中,“敲”字确比“推”字好,因为这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鸟鸣山更幽”本来是宋王籍的诗。《梦溪笔谈》中说: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王籍原联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意思一样,王安石这一联集对却是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比原句更工。

旧诗律诗中必有对偶,所以好对不胜枚举。古人因对成妙对而发达做官的事,笔记小说中也记载得很多。如宋时宰相词人晏元献(晏殊)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数年不能得到好对,一天晚上与一个小官王琪一起散步,谈起这事,王应声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大为赏识,从此王琪做官就一帆风顺了。

我从前在江南故乡时很爱听说书,在听说《三笑》时就曾听到许多妙对。唱弹词的人说文徵明在追求爱人时,那位小姐出对道:“因荷(何)而得藕(偶)?”文徵明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于是好事得谐。又据说金圣叹被杀头时他儿子吟道:“莲(连)子心中苦。”金老先生对曰:“梨(离)儿腹内酸!”两对一喜一悲,虽都未必真有其事,但对偶双关,确不容易。

对对子既要工,又要快,不比其他文章可以慢慢琢磨。有一本笔记中记载一个故事:陆文量在浙江做官,有一天与管教育事务的陈震一起饮酒,见陈是个光头佬,就出对嘲他:“教授数茎头发,无计(髻)可施。”陈震立即对道:“陆大人满脸髭髯,何须(鬚)如此。”以成语对成语,很有本事,陆大为叹赏,笑道:“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陈震笑道:“我也要不客气了,幸勿见怪。”于是对道:“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题)?”两人抚掌大笑竟日。

据说从前有个人名叫李廷彦,曾献百韵诗给一位大官,中间有一对云:“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那位大官看了很同情他,道:“想不到你家里竟接连遭到不幸。”李廷彦忙道:“实无此事,那是为了对仗工整才这样写的。”作对至此,可说形式主义到了极点。(摘自《寻他千百度》金庸 著 中华书局出版)

5、郭子仪的故事

郭子仪与李光弼同做中级军官时,据说两人感情很不好,虽然同桌吃饭,但只互相对望一眼,不说一句话。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郭子仪做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李光弼很怕郭借故杀他,哪知郭反向皇帝极力举荐,皇帝就任李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还分了部下一万名精兵给他。这种博大的胸襟和政治风度,真是一个巨人!

郭子仪为人宽厚,待部下与士卒极好,李光弼却军令严肃,威猛善战。这两人代表着军人的两种美德,在临阵战斗上,似乎李光弼更为能干,几场大战打得光采漂亮之极,但部下对他“畏”而对郭“感”。史书上不断提到军士们怎样盼望郭子仪来统率他们,如何“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咸鼓舞涕位,喜其来而悲其晚也”等等。

“郭子仪单骑退敌”是极有名的事,这件事固然表现了他的勇敢,但更重要的,是他孤立敌人、争取同盟的识见。代宗永泰元年十月,回纥与吐蕃两大外族联军进攻泾阳,兵力强大之极,唐兵远远不及。郭子仪下令严守不战,他知道回纥与吐蕃内部颇有矛盾,于是命卫队长去见回纥。回纥人不信道:“听说郭公已经死了,你骗人,要是真的在这里,我们见见可以吗?”卫队长回来报告,子仪道:“目下众寡不敌,难以力胜。从前我和回纥颇有交情,不如挺身去说服他们。”部下主张选五百名铁骑兵作卫从,子仪道:“这反而有害。”他儿子郭晞大惊,拉住他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大人是国家大元帅,怎么可以把身体送人虎口!”子仪道:“目下要是战,那么咱父子一定都得死,国家不免遭难,我以至诚的话去说服他们,如幸而见从,那是四海之福!否则,只牺牲我一个人,可以保全全体。”郭晞拉住马缰不放,子仪扬起马鞭,在他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大开城门而出,命人高呼:“令公来啦!”回纥人大惊,大元帅弯弓搭箭,立在阵前。子仪脱下盔甲,抛下铁枪,缓缓纵马上前。回纥诸酋氏相顾道:“不错,是他!”皆下马罗拜。子仪也下马,上前握住回纥元帅的手,责备他进军侵略。两人一番谈论之后,回纥元帅终于被他说服,并答应去打吐蕃兵,这时回纥兵两翼缓缓推进,子仪部下见状也疾忙上前,两军对圆。子仪挥手令部下退开,取酒与回纥酋长共饮。回纥人请他先发誓,子仪叫道:“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有负约者,身殒阵前,家族灭绝!”回纥元帅也照样发誓,两军大喜,齐呼万岁。吐蕃兵知道后连夜逃走。子仪与回纥合兵追逐,大胜了两仗。

这时局势本来危险异常,代宗已下令御驾亲征,京城戒严。由于郭了仪这个外交上的大胜利,大局才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