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艺华厨具:杨立新:国家话剧院盖得真不是地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9:44:41

    不知道为什么,叫杨立新这个名字的人特别多。有大学的教授(若干)、有医院的院长、广告公司的总裁、信息技术专家、地方武术协会的会长、国家大报的记者,包括本人的中学同学当中都有一个杨立新。可能“立新”这个名字叫起来亦古亦新,亦雅亦俗,既可以让人想起《易经》中“革故鼎新”之类的典故,也可以让人想起革命年代“不破不立”式的宣言,粗人名之多了几分内涵,而文人名之又不失一股英气。

    如今要说到的这位杨立新先生大概是所有叫做杨立新的男性当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影视明星,在话剧和影视表演领域卓有成就,曾获国家戏剧大奖梅花奖和北京市第一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和“立新”这个名字具有超强的适应性类似,杨立新的表演戏路也极其宽广,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扬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大知识分子到工农兵大众、从正派英雄到反面小人,他演来全都驾轻就熟,在他身上似乎兼有了书卷和市井两种气质,他既可以是《甲方乙方》里的无房技术员、也可以是《人大主任》里的市长魏兆吉、既可以是《小兵张嘎》里的茶摊老板、也可以是《中国1921》里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他还可以是《东周列国》里的齐桓公、《夜盗珍妃墓》里的光绪帝、《霸王别姬》的程蝶衣(张国荣的配音,没想到吧)、《甲午大海战》里的丁汝昌……但对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杨立新演得最好的角色,还是《我爱我家》里有着知青经历的机关干部贾志国,我想应该是这个角色的年龄、经历和气质与他本人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他演来最为得心应手,有种浑然天成、不饰雕琢的感觉,这个大哥和长子的形象在群星闪耀的《我爱我家》当中,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身上的那种幽默当中透出的平易、温情与怀旧的气息相信是感动了一代人的。

    除了演员和明星的职业身份以外,杨立新还有一个身份是不大为人知的——他是一位北京市的政协委员。在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杨立新作了题为《北京需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演出聚集区》的重点发言,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发言中,杨立新作为一位有着丰富演出市场体验的资深话剧演员,指出多年来北京市在剧场建设上存在的一大突出问题就是布局零乱,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在文化演出市场上难以形成象美国纽约百老汇式的集聚效应。

    在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时,杨立新认为,长期以来,文艺的指导思想是为工农兵服务,强调文艺的宣传教育功能。反映在剧院建设上主要体现为两大特点:一种是“前店后厂”的现象比较普遍,即文艺团体在单位大院内建设供自己使用的剧院,这种剧场封闭性较强,不大会考虑市场的需求,有的剧场一月不过区区七八场演出而已。还有就是许多剧场在过去曾经都一馆多用,除了作剧院,还作为单位的礼堂和承担社区影院的功能。

    如果说,在新中国的前几十年和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文艺的宣教属性和剧场的综合性功能决定了在剧场建设的布局上有相对分散的倾向,除了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造成各自为战的局面,这些演出场所往往还要承担着本地区的文化普及乃至提供一定文化福利的职能。而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除了保持过去的宣传教育的功能以外,更加强调其市场产业的功能,旧的剧场建设的布局显然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转变。

    在许多高度产业化的经济领域都存在着“群聚效应”,比如各类的工业园区、商业区、金融区、美食街、服装街、酒吧街等等,在北京也有许多这样的成功商业范例,在文化消费上,特别是在剧院上同样也存在这种效应。在国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汇聚了上百家演出场所的纽约百老汇,这里成为世界闻名的艺术表演和文化消费的天堂。百老汇是美国文艺高度市场化的产物,是经过长期自由竞争形成的一种共生共赢的良性发展的结果。已经拥有数十家剧场的北京,为什么就不能涌现一个自己的“百老汇”呢?我们能不能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我们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更快地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一流的文化演出聚集区呢?这就是杨立新发言的重点所在。

    杨立新坦言,他对此并不抱乐观态度,因为数十年形成的观念、机制和格局积重难返。七八十家计划体制下建立的剧场,每家的投入少则几个亿,多则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然而大多数剧场的市场效益都相当惨淡。有的位置偏僻让人找不着,有的人气不旺卖不出票,有的建在高墙深院之中不对外开放,有的只归个别院团专用导致资源闲置严重……另一方面,许多外地的院团来北京演出却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演出场所,甚至于在北京举办的艺术节、戏剧节、音乐节等重大活动,常常让人感到冷冷清清,觉不出什么热闹来。更让人担忧的是,在新剧场的建设上,随意的分散式布局仍然在继续。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新国家话剧院,杨立新认为这个离西客站不远的剧院位置实在是不理想,那里更应该是为过往的旅客建大旅店的地方,而不是高水平话剧院的栖身之地。

    也许是杨立新委员多虑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吧。也许作为北京人艺的演员,杨立新的想法在帽儿胡同45号的小剧场里憋屈了十八年的国话人看来,不过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现在有了两万米的大剧场,最新最好的设备,国家给了十几亿的投资,还不知足?还想要什么?